《建国大业》是一部非常精彩的影片,明星云集,整体故事布局相当不错,节奏的把握和它整体气氛的烘托都是相当不错的。这里给大家整理了一些有关建国大业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这里是的小编为您带来的建国大业观后感1500字最新5篇,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一、影片是否具有史诗品格
迄今为止对史诗的最权威的界定还是黑格尔,他认为文学的史诗必须具备三点:第一,史诗必须对某一民族、某一时代的普遍规律有深刻而真实的把握;第二,史诗从外观上讲,对某一时代、某一民族的反映必须是感性具体的,同时又是全景式的,它必须将某一时代、民族和国家的重大事件和各阶层的人物真实地再现出来,在把握这个民族精神的同时要把这个时代民族的生活方式和自然的、人文的风物景观以及民风民俗等描画出来;第三,史诗必须有完整而杰出的人物、宏大的叙事品格、漫长的叙事历史,它是阔大的场面、庄严的主题、众多的人物、激烈的冲突、曲折的情节、恢弘的结构的结合体。①
《建国大业》所反映的历史本质是符合时代的真实深刻的规律的。影片的内容所揭示的历史的规律,那就是中国共产党所进行的事业,是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是顺应社会历史潮流的伟大事业。3年的解放战争,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依靠几十万条破枪,打败了的几百万美式装备的军队,原因就在“得民心者得天下”。作为史诗的精神品质,影片完全具备。关键在于史诗的表现形式和艺术品质,这是衡量是否成为史诗性优秀作品的分水岭。根据黑格尔的第二点论述,史诗性作品在表现形式上要用具体感性的艺术形象,来全景式地反映民族、时代的重大历史事件,并塑造这一时代、事件中的历史人物,同时要把重大历史事件的反映和人物的塑造与某一种生活方式、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以及民风民俗的描写有机结合起来。
如何艺术地全景式地反映历史事件,影片采用的是蜻蜓点水、浮光掠影地扫描与集纳式结构,所展示的大型场面都似曾相识,就像是对过去战争影片的剪辑。有位网友评价,看过影片后,没有权利对影片中的历史做任何评价,因为影片只是对历史做了一些细节上的调整。还有位网友说,关于剧情无需多说,因为地球人都知道。网民的调侃,说明了影片虽然反映了重大的历史事件和历史场面,但的确是历史事件和会议与战争场面的拼凑。网民说,影片就是会议,各种大小会议,一开始就是蓝营的张国立邀请红营的唐国强来重庆开会。笔者统计了一下,整部影片有大小各类会议32次之多。拼凑的结构使影片缺乏与人物塑造相关联的生活方式、人文风情和民风民俗的有机描写,更说不上像黑格尔说的,史诗作品的宏大叙事所构成的恢弘的结构与曲折的情节。黑格尔曾批评中国没有“民族史诗”,他认为中国历史上的文学家们观照世界和事物的方式是“散文性”的,缺乏对历史和事件的历史的整体观照。当然从现在的文学史发掘来看,应该说汉民族没有文学的史诗。《建国大业》构不成史诗的品格,也就是它的结构呈现出的拼凑性,而不是一部完整的、整体的、全面地反映这一波澜壮阔的历史时期的鸿篇巨制。它仅仅是一部拼凑的作品,而不是具有史诗结构的完整的艺术品。
按照黑格尔的第三个观点,史诗要塑造完整而杰出的众多的人物。影片虽然着重刻画了、、等国共两党的杰出人物,但对人物的刻画也只是无数战争影片的翻版,说不上具有艺术创新的塑造。特别是对和的刻画,表象上看好像是对领袖的更加人性化的反映,但实际上只对他们进行了一些细节的延伸。这些细节把领袖们从神坛上请下来了,但是却把他们庸俗化了。正如网民“老黑”讲的,影片把历史人物庸俗化了,并不是人性化;就只会搞暗杀、玩权术,都是下三烂;等醉了酒高唱国际歌,像商人一样。仔细玩味这些延伸的细节,确实败坏了观众对“杰出”人物的品味。我们印象中的,都是沉着稳健、温文尔雅的,影片中由于冯玉祥事件,大骂属下“猪脑子”,歇斯底里的样子,出乎观众的意外。等党的领袖人物,战役胜利后醉酒抱成一团高唱国际歌的场面,确实像一些网民评价的像一群“政客”,有失史诗的“庄严”。对于史诗的英雄人物或杰出人物的塑造,黑格尔说得好:“如果要使史诗人物特别是主角显出客观性,他们就要本身是许多特征的整体,是完整的人,他们身上可以见出一般心灵的各个方面,特别是全民族的已发展出来的思想和行动的方式。”②从影片的三个出场最多的主要人物的刻画来看,对的形象的刻画要更完整一些,基本摆脱了过去影片中对他的片面的丑化,对人物的完整性,他的心灵和思想行动的刻画,更成功一些。而对和的形象刻画,就缺乏史诗人物的完整性,他们伟大的心灵、杰出的思想和英雄的行动,我们感受得很少,而他们可笑的弱点和滑稽的场面我们却看到了。影片出场的人物倒是众多的,但是导演让170多位明星扮演各类人物,把一个重大历史题材演绎成了明星大客串,使观众的搞笑声消解了伟大的解放战争的庄重肃穆的意义。这样的观感是深刻的,电影场里时而会发出嘻嘻的笑声,它不是对作品审美的会心的笑,而是网民们说的:更多的是明星们饰演角色的搞笑。显然,这样的笑声,并不是我们需要的“艺术的、欢乐的讲述方式”。
二、投机取巧:一部成功的商业片
很多网民在网上评价说,这是一部打着“献礼片”的商业片。这确实是一部以向60周年献礼为感召,成功运作的商业片。据说这部影片开了中国电影有史以来低投入、高票房的先河。其实,从影片拍摄来看,一些大场面和历史场面是靠剪辑来构造的;而众多的影星是凭一腔爱国热情来参与演出的,没有拿报酬。这里的意思是说,投机取巧实际上并不是贬义,而是制片和导演巧妙地抓住了机遇,抓住了重大的社会历史机遇和政治机遇,巧妙地迎合了社会各层面人们的期待心理,进行了成功的商业运作。
影片的制作,成功运用了社会历史背景和政治背景,依托制片与导演的重要地位,充分调动了不同年龄观众的期待心理。一个叫“再活五百年”的网民说,影片迎合了两种人:一种是对历史感兴趣的中年以上的人群,一种是对明星感兴趣的年轻人。这说得很到位,创造4亿多票房价值的,很多是对新中国成立有深厚感情和对这段历史比较了解的人,在放映厅里他们重温这段历史,重新感受这段历史。这部所谓的献礼大片,一开始就缺乏严肃的创作态度,导演和制片炒作的就是政治历史题材和观众们的热情,说白了就是利用了观众们的爱国热情;炒作的就是抓住人们眼球的明星大客串,瞄准的就是票房价值。对年轻人,则迎合了青少年观众对明星的追捧,很多年轻人是冲着170多位明星去的。
三、不可复制的绝版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建国大业》的制作道路是不可复制的,首先是以后没有哪部影片可以像这部影片一样,不顾及知识产权;其次是以后也不可能有这么多的明星捧场而不拿报酬。所以,《建国大业》的票房价值,绝不能说明它就符合“电影艺术规律”,可以引领中国电影步入“黄金时代”。
由于《建国大业》在这特殊时期获得的优厚的票房价值,使得目前评论界犹如打了一针兴奋剂,似乎听到了中国电影黄金时代的“空谷足音”,纷纷认为按照这种制作方式生产的“主流电影”,成为引领我国电影产业发展的关键词。应当承认,反映主旋律的主流影片这些年确实是在回归电影艺术的规律,逐渐减少了空洞的说教和单纯的突出思想性,把重大的意义和爱国的热情更好地运用电影的艺术具象化语言表现出来;把重大的社会历史题材、革命题材、现实政治题材,与人们喜闻乐见的电影艺术表现形式结合起来;让过去银幕上只能使人仰视而不食人间烟火的英雄人物、历史人物、伟大人物走下了神坛,融进更多大写的人的要素和普通人的七情六欲,历史的杰出人物与观众亲密接触,使主流电影具有更加感人的力量。《建国大业》也有这样一些成功的要素,但是它的制作途径却是不可复制的,也是中国后来的主流电影无法效仿的。首先是60年一遇的社会大机遇所形成的社会历史的、爱国的、政治的文化氛围,是历史的馈赠,是不能复现的。这样的浓郁的氛围,激发了人们的空前的爱国热情、政治热情。无数的观众,特别是中老年以上的观众就是带着这种热情走进电影院的。即使这场“盛宴”是一桌大拼盘,但是它带给人们的回味是丰富的。更何况,这种拼盘的低成本,也是后来者无法办到的。
影片赢取年青一代观众的眼球的是早就开始炒作的群星大荟萃。170多位明星汇集,大牌明星有50多位,这早就吊足了追星族的胃口,电影场里喳喳吵闹的就是“某某出来了!”“这是某某!”试想掏一场的钱就可以看到170多明星,这在多少部电影里才能看到!这些明星都是抱着真挚的爱国热情参加演出的,不会去理会票房价值,据说都是义务出演。假如按照当下的明星出场价,恐怕是一个天文数字吧!所以,这是绝对不可能复制的了,中国的主流电影要是按照这条道路走下去,只能是死胡同。主流电影和重大题材的创作,应当向电视连续剧的创作学习,在重大的题材中凸显人格的魅力和人格力量,用独特的人格形象征服观众。因此,面对4亿多的票房价值,电影界更应该清醒。
注释:
贯彻主流意识形态并以塑造英雄人物形象(或正面人物形象)为主要导向的影片被认为是主旋律电影的主要内含。由于主流意识形态左右着一个国家文化总的走向,主流意识形态电影或具有此种倾向的电影就必然存在,而且为各国政府所鼓励。
如前苏联电影被大卫•波德维尔称作“唯物史论”的电影范本,就是主流意识形态电影的典范,在世界影坛产生了巨大影响。“论说性的叙述模式”和“寻常的故事,不寻常的叙述”成为其特点。“举例成论的情节处理以及强烈的政治论说,使前苏联唯物史论电影的叙述模式独树一帜 。”①美国好莱坞电影一直以商业片取胜,但很多商业片中还是融入了主流意识形态,如《一个国家的诞生》《拯救大兵瑞恩》《巴顿将军》《珍珠港》等。一向以艺术电影闻名于世的欧洲电影,也涌现出不少意识形态的电影名作,比如英国的《桂河大桥》、法国的《老枪》、德国的《玛丽亚•布劳恩的婚姻》,法国、德国、波兰合拍的电影《钢琴家》等等,这些影片中的意识形态不像中国的主旋律电影那样直奔主题,而是常常被艺术片品格所掩饰,证明了意识形态电影也可以取得巨大艺术成就的另一条道路。这些影片的成功,给中国的主旋律电影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和借鉴。
一、摆脱政治化说教的阴影
以“唱响时代最强音”为己任的主旋律电影在中国又有着自己鲜明的特色和发展的轨迹。宣扬社会与民族主流意识形态的主旋律电影在中国很容易蒙上政治化说教的阴影,特别是经历了前期的政治话语为电影的第一话语以后。因此有些人往往把主旋律电影局限于意识形态导向性十分鲜明、表现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和重大现实题材的认识上。在以后的艺术实践中,证明了此种认识存在着偏颇。
在摆脱政治化阴影的主旋律影片中,“献礼片”和“伟人片”无疑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绩。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70周年、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以及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80周年,形成了一个又一个电影献礼的高潮。《大决战》《大转折》《大进军》《重庆谈判》《国歌》《横空出世》,是这类作品的代表。这些影片“将视野投向今天正直接传承着的那段创世纪的辉煌历史和今天还记忆着的那些创世纪的伟人。历史在这里成为一种现实的意识形态话语,它以其权威性确证着现实秩序的必然和合理,加强人们对曾经创作过历史奇迹的政治集团和信仰的信任和信心……主流政治期待着这些影片以其想象的在场性发挥历史教科书和政治教科书无法比拟的意识形态功能。”②
《的故事》《》《邓小平》《青年》则是“伟人片”的代表。不管是献礼片还是伟人片,对重大的历史事件和重要的历史人物,投入了新的人文关怀和新的理解判断,如《》以“”为叙事的起点,塑造了一个高度伦理化的政治形象。影片所塑造的的人格感染力使这部影片成为历史传奇片中的优秀作品,它以一种悲悯和敬爱的情怀,在中国政治大背景下,刻画了一个具有强烈道德感染力的政治人物形象,带给观众一种强烈的情感冲击。
20世纪主旋律电影选材集中的重大历史题材和重大现实题材主要颂扬的是共产党和军队的创世神话,在反复的轰炸下观众形成了接受和审美的双重疲劳,并且这种以党军和伟人为鲜明集中颂扬对象的策略事实上没有使国产电影成功抵御好莱坞电影的冲击。
进入20世纪90年代,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继续深入发展,电影业也经历着深刻的体制变革。主旋律电影虽然有着政府的资金投入、政策的强硬支持,但市场的压力对主旋律电影的挤压仍然存在。团体包场是我国电影消费的特有现象,也是主旋律电影票房的可靠保障。在电影市场不健全的90年代,《》《大决战》《孔繁森》《生死抉择》等影片都曾雄踞票房榜首,新世纪的电影体制的改革,占据电影票房榜首的是清一色的商业片,主旋律电影遭到了质疑。面对内忧外患,主旋律电影采取了多种调整策略。
二、主旋律电影的突围
外国主旋律电影的成功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借鉴:主旋律电影离不开电影本体,离不开电影自身的发展规律。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关于电影的本质是商业性还是艺术性的讨论在中国电影学界激烈地展开,给迷惘期的中国主旋律电影拨开了迷雾。这场争论虽然没有结果,但是它更多地提供了一个思考电影的商业性和艺术性的关系的氛围。进入新世纪以后,面对美国进口大片和娱乐片争夺国内电影市场的形势,主旋律电影和艺术电影都感到了衰落的颓势日渐逼近。主旋律电影开始了对自己生存困境的思考,开始了多方面的尝试,以期能找到突破口。
1崩故佑
首先,主旋律影片结合时代精神,扩展了影片所表现的视域。一切以“弘扬社会主义的时代主旋律为主旨,能够激发人们追求理想的意志和催人奋进的力量”的电影作品都被列入了主旋律电影的范畴。除了“献礼片”和“伟人片”,一些以平民化的视角描绘当代生活和当代人物为题材的影片也被归入了主旋律影片中。如《龙年警察》《背着爸爸上学》《离开雷锋的日子》等,在观众中赢得了不错的口碑。
此外对传统的表现重大历史事件和伟人的影片的叙述模式进行了改变,以往表现重大历史事件和伟人的影片往往由于叙事方式的单一,有类型化之嫌。主旋律电影就此进行了调整,一方面注重挖掘革命历史和伟人生活中不为人知的故事,如《邓小平•1928》,选择了邓小平在法国留学那段不为人知的故事,并公然打着披露伟人初恋的旗号,从而引起了观众的兴趣。
2鄙桃祷运作
除了电影视域的扩大,主旋律电影也开始了商业化的尝试和转向。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主旋律电影制作者在拍摄影片时,开始自觉地在影片中加入一些商业电影元素,使影片更贴近大众。主旋律电影融入商业电影元素的同时,一些商业电影又进行了主旋律内容的改造,两者结合,使这类融入和改造都获得了良好的效应。如“《龙年警察》试图完成侦破类型片与对警察颂歌的统一,《烈火金刚》试图完成革命英雄传奇与枪战类型片的统一,《东归英雄传》《悲情布鲁克》试图完成民族团结寓言与马上类型片的统一,《红河谷》试图完成西部类型片与爱国主义理念的统┮弧…”③这一类型的影片具有新颖化和平民化的特征,加上商业化的因子,为它们赢得了观众。
3比宋锲椒不
除此以外,主旋律电影还采取了另一种途径解决这一问题。有些主旋律电影并不刻意地追求题材的新奇,而是极力使它们表现的人物、故事平凡化,让英雄平民化,平民被赋予了一种高尚的情操与感情,国家意识形态和主流精神不再是一种裸的政治性表述。在价值体系上,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主旋律电影则关注日常人生,采用“泛情化”策略将英雄平凡化,不平凡的事迹往往被转写成一个个充满道德伦理意识的人生故事,用人物的道德节操和伦理情感来唤起观众心理上的认同和情感上的共鸣,使他们在受到感化的同时获得道德的提升与情感的陶冶。这些影片所宣扬的道德情操和伦理价值实际上是建立在普通人的基础上的。这种价值选择也必然是大众的、世俗的。
冯小刚的电影《集结号》是这一时期主旋律的典范,他的电影从另一层面说明“商业片的外观和创作模式同样可以包含很严肃的内涵”。《集结号》虽然也反映的是解放战争时期的历史,但它所关注的是在那场宏观战争中的微观的个体命运,影片既没有着力于谷子地的英雄事迹,更没有宏观地展现那场战争的惨烈,反而凸显出战争背后的东西。影片中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那种革命英雄主义已经淡化,英雄神话也已经离我们远去,留给我们的是那些战争中平凡而又真实的个体生命以及他们对自我命运的求索。视听效果的逼真性,战争场景的真实感和震撼效果,这些又为影片的后半部的感情做了很好的铺垫。
三、主旋律电影再续辉煌
在经历了多方的尝试和实践以后,主旋律电影逐渐找到了有利于自己生存和发展的道路。随后重回“献礼片”的《建国大业》总结了以往主旋律电影的实践经验,在影片与观众之间架起了一座能够真正沟通的桥梁。《建国大业》无疑把主旋律电影推向了另一座高峰。
题材的新颖处理、情节的戏剧化、奇观的视觉、明星加盟、快节奏等等,这些给中国主旋律电影带来过新生机的因素在此片中均有展现。《建国大业》启用了172位明星的加盟,从各个人物、各个角度、各个利益集团去反映新中国的成立和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来之不易,由众多不同心理的人物构建起影片。在人物的处理上,不再是脸谱化的处理,如蒋经国,他以一个相对正面的形象出现,有所想,有所为,却又受限于时局,理想和抱负终成空。又如在轰炸时,穿着睡衣被抬到防空洞,这些对于伟人的更人性化的处理,也证明着中国主旋律电影的思想解放进程。此外在影片中还进行了一些戏剧化的处理,如王宝强扮演的通讯员和葛优扮演的将领的对话,充满着喜剧效果,增添了影片的趣味性。本片也进行了商业化操作,导演黄建新:“我一直说主旋律只有进入了市场,借助市场的手段才可以真正地起到传播的作用,没有人看的主旋律再说它好也是没有意义的,既然是文化,传播了才有意义,没有传播是没有意义的。”该影片上映以来的高票房,证明了影片的成功。《建国大业》虽然同属于“献礼片”,但是却给我们带来了新的空间、新的视域和新的情感体验。
从“献礼片”“伟人片”到反映平民英雄的影片,主旋律影片从思想内容上进行着不断的革新和摸索,同时从《开国大典》到《建国大业》,中国主旋律电影对电影的本体进行着不停的认知,对主旋律电影的运作方式进行着不停的尝试。《建国大业》的成功,是在总结了以往主旋律电影经验基础上的成功,同时也给中国的主旋律电影提供了新的借鉴模式。
注释:
① [美]大卫•波德维尔:《电影叙事――剧情片中的叙事活动》,李显立等译,台湾远流出版公司,1999年版,第490页。
② 尹鸿、凌燕:《新中国电影史》,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年版,第163页。
商业电影、政治电影和艺术电影,很难有哪部电影可以把其中的两个类型完美融合在一起,尤其在当下的中国。但《建国大业》做到了,正热映的《建党伟业》也做到了。
好莱坞电影的产业化操作,最重要的两大特点是制片人中心制和明星制。上述两部影片的总导演韩三平先生深谙此道,将这两大元素运用得行云流水,特别是对明星的运用:诸多明星参演的《建党伟业》可以视为《建国大业》的青春版。以其中最核心的人物为例,《建国大业》中由唐国强扮演的中年,在《建党伟业》中改由当红影星刘烨出演。
与《建国大业》一样,导演韩三平和黄建新在《建党伟业》中力求在尊重历史的前提下,尽量让历史伟人的银幕形象更为生活化,平易近人。饰演毛润之的刘烨和扮演的李沁之间有多场表现男女感情的戏份,特别是在某年的除夕夜,毛润之婉拒了先生的饭局邀请,回来跟一起守岁。听到外面有烟花声,二人出去,因为放烟火的位置距离很远,看不到,于是毛润之一下子把开慧抱起,放到肩上。这样的戏份,在之前的革命历史题材电影中,难得一见。
尽管由于影片题材的特殊性,可供主创们发挥的空间并不大,但《建党伟业》还是以诸多商业化手段,做到了让普通观众有亲近感。影片中类似刘烨的这种表现比比皆是。但在笔者看来,影片中这些明星的表现,并非为了戏中角色,而是为了这些明星――让观众看到,偶像明星饰演伟人,也可以做到如此亲民,从而拉近与普通观众的距离,吸引更多观众走进影院。由此可推知戏中其他170多位明星与饰演角色之间的关系。
遥感是利用工作在不同电磁波范围、运行在不同高度和不同类型遥感平台上的技术,连续不断、夜以继日、周而复始地获取以地球表面为主体的遥感数据,对地球表面的各种物体进行探测,把握地球表面物体、现象和过程的变化及其演变过程。
遥感开辟了人类认知地球的崭新视角,为人类提供了从多维角度和宏观尺度上去认识宇宙世界的新方法和新手段,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目前,我国的遥感应用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技术支撑和服务作用。
受国家重视应用前景广
中国遥感技术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末,30年来,国家非常重视遥感技术的发展,连续4个五年计划都把发展遥感技术列为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把遥感技术作为国民经济建设35项关键技术之一。
在应用方面,遥感已在土地资源、土地利用及其动态监测,主要农作物的遥感估产,森林资源调查包括植树造林及退耕还林评估,重要自然灾害的遥感监测与评估,城市发展和规划的遥感监测等众多领域得到全面应用。
遥感应用为国家和各级政府提供了大量科学的宏观辅助决策信息,产生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越来越多的部门,已经或正在将这些技术纳入部门业务化应用中,成为主管部门执法或制定产业政策、行业规范及行业技术改造的主要技术之一。
国家中长期规划把遥感对地观测列为重点项目,将遥感应用列为相关部门的重点应用内容。我国卫星发射有长期规划,保证了遥感应用的信息源,保证了我国的遥感应用持续发展。
各领域实践处处开花
1.土地资源调查和土地动态遥感监测
随着人口的增加,耕地的减少,我国面临着如何尽快查清国土资源的数量和分布的重大问题。
我国利用遥感技术先后完成了全国土地利用调查。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采用陆地卫星MSS数据编制了全国818幅1∶25万土地利用图等。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又应用航空和卫星遥感技术与野外调绘相结合,完成全国的土地利用详查,查清了我国土地权属、类型、数量、质量、分布及利用状况。从此取得了全面、翔实、准确的全国土地利用现状的第一手资料,为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制定有关政策和科学决策等提供了重要依据。我国应用陆地卫星TM数据、中巴卫星数据等完成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90年代中末期和2000年代中期1∶10万和1∶25万全国土地利用调查,并建立了业务运行系统,具有每年耕地数据动态更新和每五年土地利用数据全面更新的能力。现在我国正利用遥感数据进行第二次全国土地详查工作。
2.遥感在自然灾害监测评估中的应用
遥感技术为自然灾害的监测评价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手段。经过20多年的科技攻关和建设,我国已建立了重大自然灾害遥感监测评估运行系统,已经形成了对台风、暴雨、洪涝、旱灾、森林与草原火灾、雪灾、冰凌、赤潮、地震、沙尘暴以及典型区的虫害、滑坡、泥石流等灾害的监测能力,特别是快速图像处理和评估系统的建立,已经具有了对突发性灾害的快速应急反应能力,使该系统能在几个小时内获取灾情数据,1天内做出灾情的快速评估,1周内完成详细评估报告。
系统建成后已先后在1987年的大兴安岭特大森林火灾,1998年我国长江、嫩江特大洪水,2000年易贡大滑坡地质灾害,2003年淮河大洪水以及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等灾害监测中投入运行,为国家各级防灾减灾部门决策提供服务,产生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例如在1998年我国特大洪水监测中,运用了六颗卫星数据,出动三套航空遥感系统对灾情进行动态监测,并核实了上报受灾面积3 亿多亩为3000多亩的事实,体现了遥感的优势。遥感在汶川大地震灾情监测中发挥了其他手段不可替代的作用,是获取灾情信息的惟一手段。在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全力启用了航空、航天遥感设备和专业技术人员,为抗震救灾监测获取、处理和分析数据,并紧急向政府部门、前线指挥部提供了大量快速、有效的灾情数据和信息。
3.农作物遥感估产系统
农业生产形势,特别是各级政府、农业生产管理部门、农产品购销与加工企业以及广大公众都关注的大事。农作物长势与产量是国家社会经济基础信息,对于制定国家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制定农产品进出口计划,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指导和调控宏观的种植业结构调整,提高相关企业与农民的经营管理水平均具有重要意义。遥感技术用于农情监测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近30年来,农作物遥感监测一直是遥感应用的一个重要主题。
中国科学院建成了“中国农情遥感速报系统”,该系统包括作物长势监测、主要作物产量预测、粮食产量预测、时空结构监测和粮食供需平衡预警等5个子系统,可实现全国范围主要农作物的长势监测、单产预测与估算、农作物种植面积提取、种植结构变化监测、粮食总产分析计算、耕地复种指数获取、农业气象分析、农作物旱情遥感监测等农情监测业务,并能获取全球主要农业国家的作物长势和重点产粮国的总产预测等信息。自运行以来,该系统每年监测和预测的信息被国家发改委、国家粮食局、农业部等部门及一些省市应用,现在已推广到期货市场应用。
农业部组织研发并投入业务运行的“国家农业遥感监测系统(CHARMS)”,可定期监测和评价全国大宗农作物面积、长势和产量、草地产草量和草地退化、农业土地资源、土壤墒情、农业灾害等主要农业动态信息,为农业结构调整、粮食安全预警和农业宏观决策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撑。
4.遥感在数字城市建设中的应用
遥感在城市建筑监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城市拆迁是城市建设中的难题,利用高分辨率图像,对拆迁进程一目了然,便于城市建设管理。北京市利用“北京一号”小卫星4米分辨率的图像对较大工程(如奥运工程)的拆迁和建设进行了监测。建设部已经建立了风景名胜保护监管信息系统,实现对风景名胜区环境生态和景观的及时、有效的监管,以迅速遏制部级风景名胜区“城市化”、“人工化”、“商业化”的趋势恶性蔓延,保护国家风景名胜区的宝贵资源。该系统已纳入建设部日常监管业务。
城市发展已经成为遥感技术应用最具活力的领域之一。利用先进的遥感等空间信息技术可以对城市自然生态中的土地、生物(如绿地)、水、景观等,对社会生态中的环境(如大气污染)和人居环境(如绿化和热岛)等进行监测,为城市建设提供生态布局和治理方案。
对我国直辖市、省会城市和特别行政区的34个城市的中心建成区30年的城市扩展监测结果表明,到21世纪初期,各个城市中心建成区不同程度地增加了中心建成区的面积,城市的建设规模显著增大。实施监测的34个城市的中心建成区面积较监测起始期扩大了2.26倍。
5. 遥感在测绘中的应用
以遥感数据为核心的国家1:5万地形数据库建设已相继完成了数字栅格地图(DRG)、数字高程模型(DEM)、矢量核心要素数据库(DLG)、地名(GN)、土地覆盖(LC)、数字正射影像(DOM)、控制点(CP)、元数据库(MD)等专题数据库,并实现对各数据库的集成管理,为广大用户提供高精度的基础地理信息服务。1∶5万基础地理信息更新工程的实施,将大幅度地提高其现势性和改善内容完整性,有力地提升基础测绘成果为国民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的服务保障能力与水平。
我国西部约 20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曾经受恶劣自然环境和当时技术水平的制约,一直没有测制过1:5万比例尺地形图。如今,航天遥感、航空摄影、航空航天合成孔径雷达、卫星导航定位、地理信息系统等最新摄影测量与遥感技术,为西部测图工程的顺利实施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西部测图工程的实施,对于满足西部重大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合理开发与利用、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以及国家安全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做好数据保障与应用业务结合
1. 遥感应用的数据保障问题
遥感应用进入业务化,首先要保证其时效性、数据的可靠性和实用性。这就要求遥感数据能及时提供用户所需要的不同时间分辨率、空间分辨率、光谱分辨率的各种数据,特别是突发性灾害的监测评估,要能在灾害发生后最短的时间内提供遥感数据。
2. 遥感信息与应用业务的结合问题
遥感提供的信息可能只是业务应用涉及的部分信息,要解决业务应用需要与实际应用模型、其他数据与信息等的结合,其难点是遥感信息与应用模型的同化、综合信息的挖掘等。
3. 遥感应用系统集成问题
遥感信息作为业务应用的重要空间信息,其优势是可以快速提供大范围地表的空间分布信息,这是常规方法不可比拟的,但是,遥感信息必须与数据库、模型和应用系统集成在一起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目前应用比较好的领域都是这样做的。
“四化”加速遥感应用
1. 遥感应用数据的详细化
由于遥感应用的巨大需求,遥感数据获取技术的飞速发展,适应遥感应用的数据将是多样化的。空间分辨率将会有几公里- 1公里-几百米-几十米-几米-几十厘米级的数据,时间分辨率会有几天-几小时- 1小时-半小时甚至更高时频的数据,光谱间隔将达纳米级。
2. 遥感信息提取的智能化
遥感应用的重要环节是信息提取和挖掘。未来的遥感数据处理和信息提取技术会向自动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关键要解决精度和速度问题,新的算法、模式识别和工作流技术等将会引入到遥感数据处理和信息提取中,大大提高自动化处理和智能化提取的能力,可以自动处理重复、费事的任务,提高操作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3. 遥感应用的外包服务化
由于遥感的数据-信息-知识-应用的技术环节复杂,因此遥感应用的门槛很高。目前,国际上已出现一些大的企业,承接政府和行业的遥感应用。将复杂的技术问题交给企业解决,从得到的遥感信息和知识中做好自身与专业的结合,从而降低应用的门槛。我国“北京一号”小卫星的应用就是由北京各委办局交给企业做的,取得很好的效果。这种外包服务化是未来遥感应用发展的趋势,也会推动遥感产业化。
4. 遥感应用的大众化
建军大业观后感范文1
8月1日当天,电影《建军大业》在北京市王佐镇正式开机。开机会前,一份《建军大业》的内部演员名单在网上流传开来,其中鹿晗饰演邓小平、舒淇饰演宋美龄、郑爽饰演、马天宇饰演、王凯饰演,演员阵容令人咋舌,不少网友感叹片方用人之大胆。
目前除了马天宇饰演得到确认、演员变更为吴樾,其他演员阵容仍未得到证实,但不排除鲜肉加盟。此外,刘烨将继《建党伟业》之后再度出演,而的扮演者为朱亚文。“小鲜肉”欧豪、刘昊然则分别饰演叶挺、粟裕。
谈到为何启用年轻的面孔,导演刘伟强解释道:“领袖们和将领们在当年革命时也都是一些年轻人,因为他们的年轻和对国家的热血忠诚,才造就了建军的伟大事业。”同时,刘伟强希望这些年轻演员能让电影更具有观赏性。
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喇培康透露电影《建军大业》经过长达五年的精心筹备,在服装、道具和场景布置上以最大程度还原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作为中影“建国三部曲”系列的第三部,《建军大业》将延续《建国大业》、《建党伟业》两部前作的宏大风格。
执导了系列前两部的导演韩三平此次担任影片总策划及艺术总监,黄建新担任影片监制,与香港导演刘伟强共同完成该片。
韩三平坦言,《建军大业》的前提是一部热血青春片,“电影里的领袖们都非常非常年轻,他们才二十多岁就为了国家民族的命运浴血奋战,其实是非常励志的。所以我们找来了刘伟强导演,来解决我们以往同类型电影不好看的问题。”
黄建新也认为,刘伟强的加盟势必会为影片带来全新的国际化叙事,会让更多的年轻人喜欢这部电影。对此刘伟强表示压力非常大,“每天凌晨三点就起床想要怎么拍,我也希望可以拿出年轻人的激情,拍好这部电影。”
目前除了以上提及的演员,还确定了饰演陈独秀的于和伟、饰演向警予的马伊琍、饰演瞿秋白的白客、饰演蔡和森的刘循子墨、饰演周逸群的李岷城、饰演陈赓的梁大维。
对于网上流传的名单,片方负责人表示并不准确,今天只是公布部分演员,其他演员还没定也未进组,会陆续公布,一切以官方统一出口为准。另外,据鹿晗经纪公司壹心娱乐的内部消息,鹿晗因为档期问题,可能无法接下这一角色。
建军大业观后感范文2
给中国的献礼影片《建国大业》《建党伟业》的演员阵容有多强大家喻户晓吧,可以所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了,第三部《建军大业》即将开拍,在小鲜肉当道的影视圈,该电影会是什么阵容呢?
《建国大业》是2009年上映的一部中国历史电影,是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的献礼作品。由黄建新执导,韩三平担任制片人,云集了华语影坛百余位明星客串(零片酬)的影。影片讲述了从抗日战争结束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前夕发生故事,主线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筹备,突出了当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
建军大业观后感范文3
电视剧《建军大业》,是由张多福执导,黄海冰、郭广平、李信睿、周惠林等主演的革命历史剧。
《建军大业》主要讲述了1927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八七”会议前后,中国共产党以、、等为代表的先驱们,积极开展了创建人民军队的探索和实践。
为真实再现19世纪20、30年代人民的真实生活以及战争所带来的巨大影响,剧组先后转战七八个拍摄场地,足迹纵贯祖国南北。
剧中,“十大元帅”之一的聂荣臻由李信睿扮演。相对首次出演重大历史题材的影片,还是饰演鼎鼎大名的元帅,李信睿深感压力的同时也倍感荣幸。
之前他曾多次出演过军人形象,不过这次却与以往大有不同。这是他第一次出演有历史原形的人物,还是将帅之才。虽是年轻时期的聂荣臻,但也不能失了大将之风,既要有军人的礼仪形态,又要保持元帅的风范,两者兼顾,缺一不可。这对李信睿的演技是一大考验,既不能太松弛也不能太紧绷,要求张弛有度,收放自如。
现场,李信睿获得了导演的认可与肯定,等《建军大业》播出以后,是否可以获得观众的认可和喜爱,一起拭目以待。
建军大业观后感范文4
由郭广平等主演的《建军大业》已经圆满杀青。该剧由张多福导演拍摄,是为纪念中国人民建军90周年而拍摄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剧中,演员郭广平“三度”饰演伟人。
该剧主要讲述了1927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八七”会议前后,中国共产党以、等为代表的先驱们,积极开展创建人民军队的探索和实践的过程。此次郭广平在戏中饰演从青年时期就有远大抱负的,他胸怀坦荡、光明磊落,把自己的一切都无私奉献给革命事业和自己的人民。郭广平将为观众诠释伟人的一生。郭广平曾动情的表示“他永远是我们的榜样,是我最敬佩的人。”
中国人民建军90周年之际,《建军大业》将致敬中国人民,也将打响新年戏第一炮。对于参演此剧的郭广平来说,无疑是演艺生涯的又一次升华。期待好剧,期待郭广平的又一个好角色。
建军大业观后感范文5
近日,演员党伟宣布自己已经完成了重大革命历史献礼片《建军大业》中个人戏份的拍摄任务,正式杀青,该剧由中央电视台、中国人民东部战区陆军政治工作部、中国人民八一电影制片厂荣誉出品,汇集了众多实力演员,自开机以来便受到了万众瞩目,党伟在剧中出演无产阶级革命家“张太雷”一角。
电视剧《建军大业》讲述了1927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八七”会议前后,中国共产党以、、等为代表的先驱们,积极开展创建人民军队的探索和实践的红色经典故事,党伟在剧中出演的“张太雷”是中共早期重要领导人之一,也是广州起义的主要领导人,1927年12月12日在广州起义战斗中被敌人
枪击身亡,献出自己29岁的年轻生命,成为中共历史上第一位牺牲在战斗第一线的中央委员和政治局成员。在拍摄张太雷牺牲的戏份时,党伟感触良多,他们都是风华正茂的年轻人,为国家民族的未来将生死置之度外,在烽火岁月中无悔地奉献自己的青春乃至生命,“这种感觉就是震撼,人物的一言一行都有一种威慑人心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