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在路上!正在进行时,反腐倡廉永无休止符!任何时代任何国度都存在阴暗的一面,反腐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很难攻克,但可以多措并举打造制度的牢笼。下面是的小编为您带来的观纪录片《永远在路上》观后感范文2016优秀8篇,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永远在路上》是之后,党中央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成果的一次集体总结、亮相。片子在全国各地取景,采访了诸多一线的纪检办案人员、专家学者,更让许多曾经身处高位最终的党员干部现身说法,制作考究、逻辑严密、论理深刻、发人深省。
这部电视片,八集,一天一集,选在十八届六中全会前,在国家最高级别电视台的黄金时段播出,一则为全会营造声势、凝聚共识,一则为提醒全体党员领导干部牢牢树立“红线”意识,一则也是为重塑党在广大民众心中的清正廉洁的形象。即便不作安排,也值得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所有人观看、思考。
古今中外,反腐是个永恒的话题,更是个正义的话题。在现代汉语里,“腐败”一词有三层含义,既可指物体腐烂,也可指行为堕落,也可用来指制度、组织、机构、措施的混乱、黑暗。
食物腐败了,馊了,酸臭变质了,不能吃,否则就要闹肚子,甚至致命。作为社会人来讲,行为堕落了,可能影响他人,就要纠正,如果危害到社会,还要受到法律制裁。而制度、组织、机构、措施等更宏观的腐败,其实和食物腐败一个道理,是能够危及整个社会肌体的正常运行,让最大多数民众受害。因此,纪检部门也常用“猛药去疴、刮骨疗毒”等拟人化手法来修辞反腐。
“疴、毒”百害而无一利,去掉、刮除能让肌体重获生机,能够保护最大多数民众利益。反腐是光明反对黑暗,正义反对邪恶,生存反对毁灭,是所有正常人的本能,也是一个健全的社会、健康的政党的应有之义。《永远在路上》也用不少事例讲了这个道理。
让已经走下神坛、沦为阶下囚的高级领导干部,重新面对镜头,意义深远。这些曾经手握重权的人,没了往日的趾高气扬,有的甚至失声痛哭,自责、悔恨,愧对党,愧对家人,愧对百姓。让他们以“过来人”的身份讲述自己的蜕变的过程,为的是让当下的领导干部不要重蹈覆辙。片子如果能让周永康、____、徐才厚、郭伯雄、令计划等接近国家核心的腐败份子,像其他贪官一样在片中坦白、发声,就更能显示透明、无差别,更有教育意义了。
可能有些人连续看了这部电视片,会觉得有些“跳戏”。片中的高级领导干部,对党的纪律、对纪检监察工作极为熟悉,在任时还经常在各种会议上大谈特谈党风廉政建设,要求其他党员干部严于律己、廉洁从政,一旦下了台,就对自己全盘否定。那么他们当初的那些话是肺腑之言,还是只是些应付组织的“场面话”?
即便已经,这些高级干部在面对镜头自我陈述时,语言流畅、思维清晰、见解独到,遣词造句既接地气又不乏考究,很有带入感。如果陈述时的画面不是故意设置成黑白的,这些干部的言谈中甚至还会透出一种官威。
法国思想家米歇尔·福柯曾提出“话语即权力”,整体或者个人掌握和使用的词汇、表达的话语,既能成为身份的象征,也能成为一种支配式的政治技术。的官员,虽然尊严和自由被剥夺,但是官场上常用的词汇和逻辑表达却没有随之丧失。
“官场如戏,全靠演技”的说法太过偏颇。其实,按照心理学家米德的“角色扮演”理论,每个人都在社会中扮演各种身份和“角色”,父母、子女、夫妇、上下级等等,这个倒无可厚非。而且,这些官员的实际政绩和贪腐行为也要区别对待,言语中残留的某些“官话”“套话”也不必求全责备。重要的是,其他干部能否认清腐败的根源,防微杜渐。
片中的官员里,好像只有____拥有鲜明的“红二代”背景,大多数还是苦出身,除了能力之外的资本等于零。白恩培出身于贫苦农民家庭,周本顺也出身贫寒之家,而且从小就痛恨贪官……可是在与商人、企业家打交道的过程中,未能经受住诱惑,思想抛锚、道德滑坡,成为自己曾经不耻的人。
有人说,贪官的忏悔是鳄鱼的眼泪。鳄鱼流泪只是润湿眼睛的本能反应,而贪官的忏悔也只是为了求得宽大处理,所谓“早知今日,何必当初”。我倒是愿意相信这些官员在片中悔恨的眼泪、哭诉,我甚至愿意相信他们当初在大会讲台上的义正词严。
因为,我相信,大多数人从小接受的社会主义教育,从来不是鼓励人们去当贪官。这些官员在“出事”前,也在试图“扮演”一个好领导、好丈夫、好父亲、好儿子。否则,怎么会一路飞黄腾达、青云直上,甚至接近权力核心,组织部门从来都不曾考察吗?
问题是,他们为什么会变成现在的样子?
1945年7月,民主人士黄炎培访问延安。他看到的延安,街头“无一人游手好闲”,意见箱在大街上随处可见,“人人可上书于主席毛泽东”。他坦言:“延安五日中间所看到的,当然是距离我理想相当近的。”然而饱经世事的黄炎培有一个疑问,那就是:将来会怎么样?一次谈话中,他向毛泽东直接提出了这个问题。
伟大领袖自信地答道:“我们已经找到了新路,我们能够跳出这始兴终亡的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我们有人民群众的监督。”
《永远在路上》开头就说,这段发生在70多年前的对话,在今天并不过时,仍然是对中国共产党有力的鞭策和警示。“民主”“让人民来监督政府”,这是领袖的箴言,也是历史的先声和承诺。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对片中贪腐官员的变质问题刨根问底,是个系统工程,甚至能上升到哲学层面。但是,如何避免历史一再重演,勿使后人复哀后人,让《永远在路上》中触目惊心的案例永远成为历史,则是更需要每个领导干部认真思考的。
8集大型电视专题片《永远在路上》,通过周永康、白恩培、李春城等案件当事人现身说法,穿插办案人员、专家学者的讲述和分析,深刻反映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坚定不移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历程,是一部高质量的反腐警示专题片,具有很强的警示和教育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反复告诫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永远在路上”,把全面从严治党提升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高度。“从片中能鲜明感受到,不敢腐的震慑作用得到发挥,不能腐、不想腐的效应初步显现,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正在形成。”该片通过对因严重违纪违法而落马的40多个官员典型案例剖析,以及犯罪分子的忏悔与反思,教育引导全体党员干部以典型案例为镜、为戒、为鉴、为训,自觉把讲政治、对党绝对忠诚放在首位,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严守党章和各项党内法规,积极营造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
“水可载舟,亦可覆舟”。人心向背是最大的政治。革命战争年代,老百姓之所以将最后一粒米送去做军粮,最后一个娃送他上战场,正是因为中国共产党和他领导的人民军队是为老百姓打天下谋幸福的。而当看到周永康等一批腐败分子的认罪与忏悔之态时,更让我的心中想起一句话——“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我们将汲取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把作风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让腐败分子在党内没有任何藏身之地。作为基层党组织负责人,我将切实担起主体责任,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筑牢理想信念根基,带领全体“商务人”,按照“建一流班子
带一流队伍 创一流业绩”的工作要求,努力打造建设一支高素质、高层次、高技能的商务团队。”
中共第十八届六中全会即将召开前夕,并首次公开了原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郭伯雄和徐才厚落马后的画面。藉以显示由中共领导的反贪决心,以此告诫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事关「人心向背」,打击腐败「永远在路上」。
这部8集的大型电视纪录片由中共中央纪律委员会宣传部和中央电视台联合制作。首集「人心向背」在17日播出,强调中共反腐决心。电视特别引述的讲话强调:「人民把权力交给我们,我们就必须以身许党许国,报党报国,该做的事就要做,该得罪的人就要得罪,不得罪成百上千的腐败分子,就要得罪13亿人民,这是一笔再明白不过的政治账,人心向背的仗」。
9成民众满意打贪效果
电视专题并提出,2015年大陆国家统计局在22个省区市开展了全国党风廉政建设民意调查,结果显示91.5%的大陆群众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表示满意。而2012年这个数字是75%。3年时间提高了16.5%个百分点,说明人们对反腐败的信心有了大幅度的提升。
在第1集中,专题罕见的播出了多名因贪污落马的告白。例如原中共人大环资委原副主任白恩培的忏悔,他表示在其担任云南省委书记后,在和商人打交道的过程中,产生了心理不平衡。「他们就住豪华的房子,坐豪华的车,个人还买了私人飞机,我也追求像他们一样的生活,这思想就变了」。
为六中全会鸣锣开道
专题还特别重提毛泽东回答黄炎培谈如何避免治乱兴衰的规律,引出毛泽东自信能跳出历史规律靠的是人民起来监督。因此反腐败必须保持高压态势,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就是为了不让人亡政息的历史重演,它关乎那4个字:「人心向背」。
专题还特别提到了周永康,__,郭伯雄,徐才厚,令计划,苏荣等高级领导干部落马,表明了中共中央坚定不移惩治腐败的决心和壮士断腕的勇气。分析人士指出,这是为即将召开的六中全会从严治党鸣锣开道,为中共领导层设立「政治规矩」的基调做出铺垫。
一直对中央电视台拍摄的反腐纪录片《永远在路上》充满好奇,周末闲来无事,随便点开了一集开始观看。坦白讲,我认为本片最吸引人的亮点是非官媒无法掌握的资源——锒铛入狱的贪官访谈片段、在任的省部级主要官员的采访视频、中央主要领导的会议资料。但是从纪录片的艺术价值乃至其教育意义上而言都乏善可陈。
在第四集《利剑出鞘》中,主要记叙了两位官员——曾任山西省吕梁市市委书记的聂春玉和曾任江西省省委书记的苏荣。纪录片从山西煤矿工人下井片段开始讲起,从山西省煤炭经济发展的大背景逐渐过渡至吕梁市市委书记的贪腐事实,在回顾古代吏治历史之后,开始对苏荣的犯罪事实进行了进一步的陈述。在叙述两位贪官的贪腐情况时,普遍采用新闻作引、主人公自陈、相关责任人发表意见、专家学者抒发感想等方式。叙述方式较为刻板生硬重复乏味,比起纪录片,更像是在播放新闻,很容易给观众造成审美疲劳。
思考本片拍摄的主要目的,无非两个,一是要向观众展示政府近年来在反腐工作上取得的成绩;二是想通过此片为为官之人敲响警钟。但是本片在拍摄过程中,视角过于宏观,最能够打动人心的对于贪官逐步走向贪腐之路的心路历程的回顾,只是简单地通过官员反省背稿式的自述进行展现,而对于腐败事实也只简单地通过宏观数据等进行呈现。这种表现手法,一方面不足以对官员们产生深刻地教育意义、使其充分反省自身的贪腐苗头;另一方面也不能使观众们获得“一解心头之恨”的快感从而肯定我国政府反腐工作的力度。以我的视角观之,我认为在客观陈述事实的同时,如果能多一些情感的元素以引发共鸣,或许能够达成更好的教育目的。
总的来说,这毕竟是一部涉及话题较为敏感、政治色彩较为浓厚的记录片,因此可能在拍摄过程中受到一些限制,存在不完美之处也有情可原。能够给观众一个了解中国反腐工作、接触官员内心的机会也是极好的~
我们知道他们在演戏,他们也知道自己在演戏,他们也知道我们知道他们在演戏,我们也知道他们知道我们知道他们在演戏,可他们还在继续演戏。
我们知道他们在拍戏,他们也知道自己在拍戏,他们也知道他们在拍戏,他们不确定我们是不是知道他们在拍戏,但他们仍然一无返顾地拍戏。
他们真的很辛苦,在外面要演戏,在里面也不能休息。
他们真的很敬业,虽然自己都不信,却也要让我们相信。
为进一步增强全体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和政治素质,坚定不移贯彻群众路线,深入推进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铸造优良的工作作风。近日,出岸镇政府积极组织干部职工观看由中央纪委宣传部、中央电视台联合摄制的电视专题片《永远在路上》。
这部电视专题片展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制定八项规定,狠抓作风建设取得的成效。反映两年来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坚决纠正“四风”的工作实践。
孔子曰“子帅以正,孰敢不正。”意思就是,为政者应该率先垂范,能够行得正,立的直,上行下效就会带动整个社会一种向上的、健康的社会氛围。
好的作风是管出来的,更是带出来的。俗话说,“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领导干部的率先垂范,本身就是一种无声的号令。深化作风建设,必须始终坚持抓领导、领导抓,正人先正己。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在认真履行作风建设“一岗双责”的同时,更要以身作则,当表率,做示范,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以自身的良好形象带动整个党风政风及至社风民风的好转。
加强作风建设,重在解决问题。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继续坚持以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为切入点,以集中解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四风”问题为突破口,持之以恒地落实好中央、省市委的各项部署要求。要坚持一个时间节点一个时间节点地抓,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解决,坚决防止反弹,不断巩固扩大成果。
作风建设成效怎么样,最终要由人民群众说了算,要把人民满意作为根本导向和根本标准,让群众参与、让群众监督、让群众评判。当前群众最担心的是作风建设成为“一阵风”,要通过坚持日常工作常态化、重点任务专项化、监督检查经常化,重点围绕群众反映强烈的“会所中的歪风”、公车管理使用等问题组织开展专项整治,防止虎头蛇尾,真正做到善始善终、善做善成,努力让人民群众看到实实在在的成效。
优良的作风对国家发展、民族复兴具有重要作用和重大意义,完善作风建设长效机制,抓好党的作风建设,正是为了以过硬的作风争取最大的成绩,最终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中国梦”。
10月17日晚8时整,由中央纪委宣传部、中央电视台联合制作的八集专题片《永远在路上》开播,黄南藏族自治州尖扎县纪委及县委宣传部组织干部职工和武警官兵集中收看了首集专题片《人心向背》。
该片反映党的以来,以同志为的党中央把全面从严治党提升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高度,正风肃纪,锲而不舍纠“四风”,赢得党心民心;反腐惩恶,整治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厚植党执政的政治基础,着力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体制机制,使不敢腐的震慑作用得到发挥,不能腐、不想腐的效应初步显现,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正在形成。
与此同时,尖扎县各乡镇(社区)、县委各部门、县直及省州驻县各单位也通过各种形式组织观看了专题片。记者获悉,该县已下发《通知》,要求全县各级党组织集中广大党员干部收看。
在大众媒体上展示巨贪们的丑事恶行,这是一种痛,也是一种自信。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反腐是一场必须赢不能输的斗争。所谓“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从这个角度看,电视专题片《永远在路上》是一份反腐斗争的成绩单,是一份阶段性的答卷。
由中央纪委宣传部和中央电视台联合制作的大型电视专题片《永远在路上》17日晚开播。当晚播出第一集《人心向背》,其中有白恩培、周本顺、李春城等几名落马省部级高官出镜,现身说法,片中透露出不少贪腐细节,发人深省。
这部大型专题片才刚刚开播,已引起公众高度关注,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敢于揭丑,勇于披露此前公众所不知的高官贪腐细节。在已播出的第一集中,曝光的若干细节就足以令人瞠目:曾任河北省委书记的周本顺独占一座面积800多平方米的军区招待所,重新装修供自己居住,“豪宅”里有两个保姆、两个厨师,其中一个保姆专门负责养宠物。另一个贪官白恩培,曾任云南省委书记等职,在办案中,从白家查获的贵重物品多得让办案人员震惊,其中不乏价值千万的翡翠手镯,仅清理这些东西就用了十几天时间。
有句颇富哲理的俗语“细节决定成败”,足见细节的重要性。但是,在以往惩治贪腐的过程中,公众往往是只见森林、不见树木,只见罪罚、不见细节,这种现象存在的原因,是在反腐斗争中存在“讳疾忌医”的心理。
近日,职能自检联合党支部组织全体党员认真观看了《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电视专题片。
该片既与违纪人员直接对话,又与专家学者深入探讨,同时采访了包括记者、纪检监察人员、举报人、普通群众等近百位人士,通过不同观点,多元视角,为大家全景呈现作风建设历程。
从片中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你是位高权重的国之重臣还是扎根基层的小卒小吏,只要作风存在问题,都会受到党纪国法的严惩。
现阶段,在全民族都在为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大背景下,作风建设关系到人心向背,关系到党的执政基础,因此加强作风建设是一项意义重大的任务。
然而,作风建设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须一抓到底,常抓不懈,更要求我们要有“踏石留印、抓铁有痕”,因此加强作风建设更是一项任重道远的任务。
不管前方道路有多少荆棘,我们坚信,在习总书记的领导下,全党上下团结一致,定能攻坚克难。
同时,我们不能因为现在所取得的小小成绩就忘乎所以,要适时保持警惕,坚持让作风建设成为我们工作生活中的一部分,全体党员更是该以身作则,以自身的良好形象带动整个党风乃至民风的好转。
作风建设,关键看行动。
我们自检党小组结合自身情况,组织党小组所有成员以多种形式学习了习总书记关于“三严三实”的重要论述及《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专题片。
只有在思想上把各类模糊认识理清,各种理解偏差校正,才能在行动上具有明确方向与目标,从而在作风上不断改进和完善。
同时,我们还深刻认识到作风建设的深刻性和长期性,坚决抵制“四风”,加大“四风”自查自纠力度,并坚持所有的整改与监督措施不放松,不让作风建设成为“一阵风”,确保作风建设形成良性循环,建设一支清廉务实的党员队伍,树立部门良好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