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金陵十三钗》观后感范文优秀8篇

《金陵十三钗》是张艺谋导演的经典大片。这次为您整理了关于《金陵十三钗》观后感范文优秀8篇,如果能帮助到您,小编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金陵十三钗观后感优秀范文字 篇1

电影《金陵十三钗》一点也不晦涩难懂,其情节的连贯与故事的缜密甚至是张艺谋电影创作团队的刻意为之。电影通过一系列情节与人物彰显了人性的温暖与伟大,它们由无数的小溪汇聚成一股巨大的洪流。已经成为死亡之城的南京城里到处都是枪炮声与嘶叫声,还有日军的烧杀抢掠与奸淫;无数的被俘士兵遭到日军的集体屠杀,躲避战火与日军追杀的青年男女在残垣断壁中逃窜;战火与硝烟,还有恐怖,笼罩了城市的每一个空间。一小队仅存的中国军人本可以侥幸撤退出城,但他们却突然发现了十几个女学生被日军疯狂地追逐抓捕,遂放弃了逃离,就地阻击日军,与之展开激烈的巷战。女学生们逃脱了,一小队仅存的中国军人却几近全部阵亡。仅存的李教官在将一受伤的少年送进教堂后,重新回到巷子里,将数颗手***布置在教堂周围。当发现冲进教堂的日军____女学生时,李教官对日本兵扣响扳机,然后与冲进来的一伙日军进行了最后的拼死搏斗。明知寡不敌众,明知还有逃生的希望,但他们在那一瞬间里,却选择了解救女学生。他们面对日军的坦克与枪林弹雨,挺起胸膛,用鲜血与生命诠释了中国男人的血性。作为电影的开端,他们的鲜血为这部电影涂抹了鲜红的英雄底色。

贯穿电影始终的是一名美国的殡葬师约翰,贪财的他冒死应约来教堂给被日军炸死的牧师作法事,不但没挣着钱,反而被卷入因保护女学生而与日军进行的生死搏斗之中。他本来有理由,也有机会与同伴一起撤离南京,但他亲眼目睹的日军的罪恶与暴行激发了他身上善的力量,他用他的勇敢与才智,并在“汉奸”、***及小杂役的协助下,成功地将女学生们救出。

约翰的出场,一切都是为了钱;而随后的遭遇,他不仅仅是由殡葬师转换成了牧师,更重要的是,他的精神超越了国家与民族,让人性具有了人类普世的价值与意义。小杂役陈乔治用自己的生命替代一名女学生赴日军庆功会,出身的“卑微”遮掩不住他底层生命那微弱的闪光。十几位女学生在最后的时刻选择了集体跳楼自杀,这一壮举确实让我们难以置信,她们还只是刚刚离开母亲怀抱的十四五岁的孩子。而女学生书娟在日本兵追逐她时向躲在地窖里***们的一瞥,又给我们留下了多少值得咀嚼的意味呢?

将女学生们从集体跳楼自杀的刹那解救下来的是13名***,她们无疑是中国社会最底层的人,最让人在人格与道德上进行多重诋毁的群落;而且她们强行进入教堂既破坏了教堂原有的宁静与和谐,还污染了学生们的心灵与宗教的神圣,并与学生们之间发生诸多龃龉。然而,就在女学生们生与死的紧要关头,她们挺身而出,以自己的身体与生命代替女学生们前往日军的庆功会。她们的血性与大义并不输给那些在枪林弹雨中穿行的军人。她们那轻松灿烂的笑容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苦涩的泪水,还有永恒的怀想。这一情节具有丰富的内涵与思想,无论是电影艺术的呈现,还是理论批评的阐释,都有广阔深厚的空间。至此,人性的深度,或曰人性的光芒,在这些普通人物的身上得到极其鲜明且丰富的张扬与呈现。编剧之一刘恒说,《金陵十三钗》是“用人类之善向人类之恶宣战”。观众会被影片感动是因为 “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个善良的角落和土地,一旦种子播种下去就会开花结果”。

金陵十三钗电影观后感2900字 篇2

电影《金陵十三钗》并没有披上爱国主义的简陋外衣。电影《金陵十三钗》从头至尾奏响的无疑是一支有关善(正义)恶(邪恶)搏斗的人性之歌,它采取的叙述背景是令中国人不堪回首的南京大屠杀,不过是客观再现了当时的历史疼痛,难道因为此一重大历史事件后来成为了爱国主义教育的典型素材,就让客观呈现这一历史疼痛的电 影《金陵十三钗》简单轻易地打上爱国主义的烙印?据笔者掌握的史料,可以说,电影《金陵十三钗》所揭露的日军暴行全都有史可查,包括豆蔻和香兰的死亡方式,没有丝毫捏造或夸张。而整部电影《金陵十三钗》没有出现过任何所谓的爱国叙述,虽然出现过诗句“商女不知亡国恨”,这是十二钗在激烈讨论是否充当替身时所发的牢骚,实际上是她们对自己遭受世俗歧视的无奈抱怨,根本与爱国没有瓜葛,而之后她们愿意代替学生们赴约,也不是什么爱国,而是她们的人性之善使然——她们均有自己的人生之痛,她们不想让它在这些学生们身上重演,如此简单而已。

其次,电影《金陵十三钗》并没有让情色暴力泛滥成灾。在张艺谋以前的作品里,情色暴力等影视元素均遭受过批评家们的猛烈抨击,不知道张艺谋是否从中吸取了教训,在电影《金陵十三钗》里,它们相对而言已经得到了有效的克制。众所周知,情色暴力是人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自由竞争的商业社会里,要最大限度地迎合广大群众的心理需求,就必须无条件地尊重人性。因此,情色暴力元素的广泛采用也就成为了电影的重大生存策略。事实上,大量欧美电影包括许多好莱坞巨片在内,都不同程度地含有情色暴力元素。如果对此有意忽略,却对张艺谋的电影《金陵十三钗》吹毛求疵的话,就有失公允。在笔者看来,电影《金陵十三钗》并没有出现情色暴力过度渲染的问题。电影《金陵十三钗》的情色镜头没有过分暴露,都做到适可而止,当然里面可能存在电影分级和人为删节的原因,此不累赘。战争暴力的镜头也许过于血腥,但是看过美国大片《拯救大兵瑞恩》的,都应该不会对此再有微词。相反,正是电影《金陵十三钗》在一些细节、场面运用了特技,达到了较好的视听效果,才能为自己进军国际影坛营造有利条件。

此外,还有一些人指责电影《金陵十三钗》是在大发“国难财”,在笔者看来,此种指责也没有太多的道理。虽然以国家或民族的历史灾难作为艺术题材,确实能够达到一定程度的煽情效果,但是问题是,没有谁规定不准以国家灾难作为艺术题材,当然,也更没有哪部法律禁止历史灾难之类的题材进入影视领域。在这方面,欧美电影也并不乏例子。例如,美国的《偷袭珍珠港》就是一部典型的以历史灾难作为题材的影片,为何没有人指责它大发国难财?因此,并不存在国难能否再现的问题,而是存在能否再现得更生动,更有创意,也就是说,能否再现得更有艺术性的问题。假如能够做到有创新,更具艺术性,即使再拍一百部以南京大屠杀为题材或背景的电影又何妨。假如第一百部这样的题材电影仍能感动你,那绝对不是题材敏感的原因,而是电影的艺术魅力所致。如果一个国家能够产生一些以历史灾难为题材的优秀电影,给世人以永恒的启迪,那无疑将是一个民族的极大幸运。关于这一点,在笔者看来,张艺谋的电影《金陵十三钗》已经做到了。

电影《金陵十三钗》所具有的文化底蕴

电影《金陵十三钗》改编自严歌苓的同名小说《金陵十三钗》,其故事中心讲述的是一群女学生和一群秦淮女子(风尘女子)同在一座天主教堂避难,后来女学生们暴露了身份,被日军强迫去参加庆功晚会,在明知这个晚会是一个陷阱的情况之下,这群秦淮女子挺身而出,代替这群女学生奔赴死亡之约。因此,我们可以看到,表面上这个故事的主题是“替死”,实际上我们没有理由不说它是“避难”,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与《巴黎圣母院》有异曲同工之妙(当然,极有可能是严歌苓模仿借鉴了雨果),从而让电影《金陵十三钗》具备了浓厚的宗教色彩。

耐人寻味的是,电影男主角约翰是一个入殓师,他本来是要给神父敛葬的,在他遇到这些女学生和秦淮女子之后,却被她们看作神父,而约翰为了保护这些女学生,最后也不得不把自己当作了神父,这就给我们呈现了一个耐人寻味的哲学议题:每一个人都有可能成为神父。尤其是当你能够捍卫人的尊严,给人以生的希望的时候。这与中国佛教所说的每一个人都能成为佛陀,是一样的意思。这无疑就是电影《金陵十三钗》所具有的一个哲学高度。

电影《金陵十三钗》所宣扬的普世价值

在电影《金陵十三钗》,男主角约翰的扮演者是好莱坞一线明星克里斯蒂安·贝尔,从他身上散发出来的追求自由,坦荡率直,博爱,绅士风度,甚至好色,等等,无不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观后感《金陵十三钗》之观后感》。笔者认为,无论是通过克里斯蒂安·贝尔扮演的男主角约翰的表演风格,还是通过电影《金陵十三钗》聘请好莱坞一线明星扛大旗的影视策略,都无一例外的表明导演张艺谋企图通过电影《金陵十三钗》来宣扬具有巨大文化能量的美国价值。事实上也如此,张艺谋要想进军好莱坞和欧美影坛,其影视作品如果不迎合普世价值,跟不上时代潮流,那就没有任何希望。于是,在电影《金陵十三钗》里,张艺谋高调宣扬追求自由,尊严,博爱,人道主义的普世价值,而这正是中国电影之前最为缺乏的,而现在却通过这种特殊的背景和方式呐喊出来,振聋发聩。因此,笔者认为,从某种程度上说,电影《金陵十三钗》将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的里程碑。

儒家文化虽然也标榜“仁爱”、“仁政”,但这不过是统治权术在文化领域的虚伪表演。可以说,儒家文化在本质上仍是一种专制工具,它一直不能摆脱与专制的联姻,因此,严格来说,儒家文化并不能孕育出真正的普世价值,它只不过一直充当统治阶级的文化权杖而已,这不能不说是儒家文化的悲哀,当然,也是中国文化的悲哀。但基督文化却不一样。基督文化虽然也跟儒家文化一样,充当过专制权力的统治工具,但是它后来却能摆脱专制的权力联姻,得到自由的发展和进步,最后孕育出光彩四溢的普世价值。电影《金陵十三钗》的故事叙述虽然是发生在中国境内,里面也包含着不少中国元素,但其灵魂叙述却不属于中国文化,而是孕育出普世价值的基督文化。因此,电影《金陵十三钗》的强势出击,对于缺乏普世价值的中国人来说,未尝不是一顿营养独特的文化盛宴。

有趣的是,在电影《金陵十三钗》,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价值,它们毫不保留地体现在对待***这个弱势群体的态度上。一是以女学生为代表的东方儒家文化,一是以约翰为代表的西方基督文化。在电影《金陵十三钗》里,那些还没有走向社会,还没有多少生活阅历的女学生们从一开始就对***是极端厌恶和蔑视的,仿佛是一种集体无意识,这正是中国传统社会里根深蒂固的文化偏见和道德歧视对她们潜移默化造成的结果,于此相对应的就是基于种种文化偏见和道德歧视之上的特权意识。可以说,凡是具有某些道德优越感的人,其骨子里必然拥有一定程度的特权意识。试想一下,在道德优越感蔑视一切,特权意识大行其道的中国社会里,所谓的人人生而平等将是一句空话,民主自由平等也不过是一个口号。与女学生们不同的是,约翰对***是比较宽容和理解的。风情万种的约翰并没有表现出任何道德纠结,他甚至愿意跟玉墨谈一场恋爱,而且还作出许多感人的承诺。我们可以看到,在约翰的身上,我们看到的是以自由、宽容、率真为核心的并没有任何道德优越感的西方基督文化。

电影《金陵十三钗》观后感 篇3

下午给队长下《逆战》时,顺手下了张艺谋的《金陵十三钗》,晚上抽空看了下,2小时25分钟的时长,着实有点吃不消,电影《金陵十三钗》观后感。不过观看影片中却再没有了那种感觉。

关于南京的电影,在看之前就会让你心里蒙上一层尘埃,不管它的主人公是什么人,不管它要讲述的是什么样的故事,都不能逃脱历史给它做好的定位。在这个背景下,没有生活,只有生存。当人的追求已经从生活降至生存的时候,一切都会变得分外残酷,因为“生存”这个词太容易让人想到原始,想到那个适者生存物竟天择的世界。与此相应,在这种背景下表现出来的人的温情也就分外珍贵,让你不得不肃然起敬。 电影要讲述的是女人的故事。开头的一段李教官们的战斗只是点缀,在那样的背景下,男人就应该义不容辞,战在最前面去,然后引出本该受保护的女性主人公。 天地阴阳,各司其职,无关男女平等。女人本就是弱小的需要受到应有的保护的。在这个特定的历史环境下,女性的生存境域是更值得关注和同情的。有些电视剧塑造的一些抗战时期身手不凡的女特工,已经多少忽视了女人的天性,这种方式并不是对残酷现实中女性生存境域的关注。如果有女权主义者想从这个角度看特历史看特男女平等的话,不妨去探讨《金陵十三钗》。男女平等不是把女人硬生生地“制作”成男人,让她们承担与男人同样的责任,而是各以其能司其职,偶能超越便是莫大的勇敢了。

先是有一个烟火纷飞的战场,或许吧,我觉得唯有生死不知的年代,才能有那种人命泯灭的卑微,以及——伟大,卑微标注着的伟大。它是那种无力改变,然后又决心付出的东西,这就称之为——牺牲! 教导连的十几条汉子,决定为一群女学生掩护的那一刻,他们已经决定了死去,有一种英雄,叫做视死如归。为了队友能接近装甲车,用自己的身体给队友挡子弹铺路,内心涌起一种悲凉与血性! 乔治,一开始感觉他是一个小孩子,虽然他心里有着一份责任,有着一份承诺,可是他知道以他自己的能力,是没有办法来完成这个承诺。到最后,我真希望他能变成一个真正的妩媚的女人,哈哈。用生命去守护一份承诺,真得是一个最最男人的事情。 那个假的祖父,最开始感觉他是那种玩世不恭的人,好像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东西是值得他去在意的,当然,没有正义,没有善良;只有钱,和红酒。当然,电影一定会这样演,最后,他就是那个拯救世界的那个人,可能是因为一开始就知道他一定是这样的一个角色,所以对于他和他所为大家做的一切,就觉得是那么的理所应当。也没有给我留下很深入人心的东西,即使是他说,他是因为他女儿的死才开始做殡葬的,也没有让我太感动。一定是因为那个老外的演计不好。哈哈。 只为让浦生听到自己用四根弦弹出的好听的琵琶曲,豆蔻冒着生命危险走出了教堂,因为浦生像她弟弟,她觉得可怜

。如果你是有心人,不妨有心去体味一下豆蔻的内心,或许你会看到另一个悲伤的故事。此时的姐弟温情,在战火的背景下,带着血色,如此凄美! 值得注意的是,电影将香兰跟豆蔻放在了一起行动,而动机却不同,香兰只是为了回去拿她的耳环。电影要告诉我们什么?爱美本就是女人的天性,香兰这一举动所表现出来的正是女性最本然的状态。而把她们俩放在一起,正可以形成一种对比:女性本来应该像香兰一样,但这个特殊的现实却更应该唤起豆蔻一样的温情与勇气。 书娟,一个聪明,善良,正直,勇敢,机智,好奇心重,有主见的女生。她有着姐姐在十三岁所没有的很多非常优良的品质。一个非常非常好的女孩。我很喜欢她。即使那些秦淮河的女人是让她不齿的,让她不屑为伍的,但是,在那样的一个生死关头,她还是非常果 断的救了那些女人,不仅是不求回报,而且,她并不觉得她做了什么,因为,她觉得那个时候那样做是正确,正常,自然的事情。

“十三钗”的形象是由自私麻木开始的,她们的勇气随着情节的推进一点点被唤起,并最终完成了她们的壮举。 每一个人都是一个世界,但一部电影篇幅有限,只能以宏观的 视角塑造“十三钗”的群像,而无力深入每一个人的内心。但其中也给了我们一个参照,那就是玉墨,关于她的述说比较多,正可以让我们由此及彼,去观照每一个人。 玉墨的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无非又是一个不幸的故事,你这个过客不会在意的。”这句话似乎是说给每一个观众听的。对于电影中的每一个人,我们都只是过客。对于历史中的每一个人,我们连过客也不是!不管我们如何感动,如何投入,都不可能触碰到那已经远逝的历史。但她也在告诉我们,每个人背后都有一个不幸的故事,关注这句话,可以将电影的容量放大无数倍。历史是人的历史,每个人的历史,我们不妨把电影中的主角换一下,换作每一个出场的人物,那又将是多少故事!

虽只一部电影,可说的却太多,我不说太多。只想用上面这些话说一个意思:做个有心人去品味电影,你会看到一个很大很大的世界。 这是一个杀戮与救赎,战争与牺牲,信念与寄托的故事。华丽的旗袍服装,出色的光影设计,人物鲜明的个性,地道的南京方言。唯一衬托的,就是那缥缈的人性了吧。 故事的人性,或者是陈教官的风雨衣,或许是秦淮河上的《秦淮景》,也可能是神父的葡萄酒。最后的一个精彩部分,来自于空白。 不知道原著里讲没讲那十三个代替女学生的人最后的下场,也许是被杀了吧。电影里,这一段是空白,取而代之的是以第一人称叙事的书娟她们的侥幸逃离南京,很喜欢这样的设计,不知道,谁都不知道玉墨她们最后怎样了,也不需要幻想,就像书里最后的留白那样,留在那,最后一汪眼泪便是永别。

金陵十三钗电影观后感作文 篇4

热播的金陵十三钗博得了影迷们的不少热情,在观看之后,有了一些不一样的感受,整理一些金陵十三钗观后感,以供参考:

故事类似于回忆录,是由书娟回忆作为旁白,我以为当贝尔饰演的“神父”开车将女学生们送走后,会描述一段这些秦淮河女生如何反抗小日本的剧情,很遗憾,电影在贝尔驱车护送女学生们离开后便结束了,有种意犹未尽的感觉。

这部电影和国产的其他影片不一样在于贝尔,正因他的出现使这部影片多了些国际化色彩,影片全程85%以上都是英文,就连渡边笃郎饰演的日本军官也都是用英语交谈。能够这么说吧,我之因此去看这部影片也是由于贝尔,他诠释的蝙蝠侠深入人心,第一次在中国拍戏,很想去看一下他的精彩表现,真的没有令人失望,不愧是好莱坞一线巨星,他能够瞬间变成一个放荡不羁的playboy令人捧腹,也能够瞬间变成庄重的神父,义正言辞令人崇敬。

金陵十三钗,听到这名字肯定是讲女生的。十三个“女生”(电影其实是十四个),只有看过电影的才知道内涵。但是一部戏只能有一个女主角,故焦点落在了玉墨身上,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玉墨转身走路的妖娆姿势,这绝对是这个主角的招牌动作。每个人都有精彩,但是相比之下玉墨更出彩,倪妮演绎的入木三分,我都怀疑她平时就是这个样貌。

虽说是青楼女子,这些女生身上良知的一面或许就是影片的亮点。豆蔻为了给浦生谈好听的琵琶曲,回到满目疮痍的妓院遇到日本鬼子,不甘凌辱咬破日本鬼子的耳朵,被残忍的刺死了;香兰仅仅为了漂亮的玉耳环回到妓院无疑说明这个女生贪财爱慕虚荣的,而在她只剩最后一口气的时候拽着日本鬼子的腿帮忙豆蔻逃脱时,她的善良倔强令人生敬。这些女生们替学生们去赴日本人的“生死宴”,更是人性光环的最大亮笔。

在这一座破旧的教堂里,真正的神父死了,当女学生们把贝尔作为唯一的依靠时,他做的只能是朝着日本人怒哄或用人道主义去感化求情,用善意的谎言去安抚孩子们受伤的心灵,手无寸铁他做得已经够多了。贝尔驱车送女学生们离开时的热泪盈眶令人回味,那时的脑海里他想的是什么。是玉墨的安危,是战争残酷的无奈,还是自己身临其境的凄凉?这部电影总体气氛是很凝重的,尤其是佟大为领导的军队和鬼子负隅反抗的时候确实是情绪的最低点,但是没有泪眼朦胧。反正看了这部戏更加痛恨日本人了,这些狗日的上辈子必须没见过女生。

个人感觉这部电影是导演心血的结晶,比三枪拍案好几千倍甚至几万倍,能够当做导演最有代表的作品,冲奥的机率那就看专业人士的评定了。

其实一部好的电影作品不必须票房高就是佳作,口碑更加重要吧。周星驰的电影作品在当年不必须就是票房冠军吧,但是时隔多年你在电视或是网上再看到它的时候,还是愿意去回味一下,百看不厌;而有的电影你花钱看过一遍,等有机会免费看的时候却不想看第二遍。好的作品是能够经得住时刻的推敲。

俗语说得好,萝卜白菜各有所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以上纯属个人观点,牢骚这么多主要是为了对得起偶的60元大钞。

70多年前,我们输了,输给了千年前还是我们学生的的倭国,但为什么呢?!

先来报道一下观影现场的体验。

离我好几排的最后一排坐着一对中年人,带着个5、6岁的小P孩,P孩不停地在电影关键场景时刻大声地问些弱智问题,或时不时地哭闹,爸妈则要么旁若无人地、愚蠢无比地试图给P孩讲解10岁小孩都明白不了的复杂的剧情,要么只是像在自己家里似的嘻嘻哈哈地由着P孩哭闹,引得众人侧目,但都默然而无人制止。我擦,您不知道这是有关国耻的片子,以为这是在看玩具总动员吗!你难道不知道带着P孩看这种电影,就算您自己不怕观影受影响,但会影响别人观影吗?!这是怎样的素质!---那一刻,我知道了中国为何输!

坐在我后排的是一帮男女,一男的在开始放映后,仍不断洋洋自得地、像在课堂演讲一样地说自己以前在南京上过几年学、听着南京话多亲切之类,碰到残忍电影场景,竟也眉飞色舞地拿残酷开玩笑,以刻意显摆自己对南京的熟知和自己的超现实的“幽默”,一帮狗男女也迎合嬉笑。我擦,您不知道这是有关国耻的片子,以为这是在参加欢乐PARTY吗是在相亲献媚吗!您难道不知道在观众应对国之伤痛而抹眼泪时,您竟旁若无人地插科打诨,这不是幽默而是无耻吗?!这是怎样的素质!----那一刻,我知道了中国为何输!

突然地起了鲁迅的文章,记起中国人像被拎着脖子的鸭子似地欢呼踊跃在中国土地观赏处决日俄战争中被俘的中国同胞……

那是怎样的素质,那是怎样的悲哀,那是怎样的绝望!

国家的竞争是国力的竞争,更是人的素质的竞争。

70年前,日本已经实现工业化,全民普及教育,中国仍是落后农业国,文盲遍地,素质之别,战事未开,胜负已定!

70年后,当你看到日本孩子都能群众自觉将个人垃圾从公共场所带走,都能自觉地将盘中餐吃尽,而中国孩子,凡是玩过的地方都是垃圾一片,都不当回事地把自助餐中吃不完的美食倒掉时,更当你突然意识到这一切发生在日本人均收入远高于中国的背景下时,你不禁得汗毛倒竖----我知道,我们输了,我们又输了,我们必然会输了,正因我们已经输在了起跑线上!

我很想扇那对中年人,很想给那个以在南京上过学而自居的SB一记响亮的耳光!真想把他们都送回到37年的南京遭倭寇蹂躏----呵呵,倭寇呀,拜托了,把他们杀了吧,他们本来就不配做人,更不配做中国人!那一刻,我知道了中国为何输!这一刻,我不想输!

看了这么多遍电影最后明白了这部电影的中心——人性最完美的东西牺牲。

第一次去看这部电影是模模糊糊看完的,更多的感觉是震撼和愤慨是不忍心。而看第二遍时眼睛变得清晰了,我看到了李教官看到玉墨看到约翰看到书娟看到所有学生和秦淮河女生。他们是被描述得如此清晰,一个个人物仿佛就在我面前他们是那么的生动那么的真实!

当我第三次走进电影院时可能没意识到我能认识到牺牲这个人性最完美的东西!

约翰从开始的‘二流子'为什么突然变成了保护孩子们的神父。玉墨一个风尘女子秦淮河的头牌一个在人性丑恶中生活的女生,为什么会成为一个用自己去代替学生应对残酷的姐姐!李教官一个带着同生共死的兄弟即将逃出那好像永远不会消散的迷雾时,却会做出可能让自己和兄弟们永眠于此的决定。乔治一个貌似跟顾厨师一样身份的人却做出一个让大家笑着哭的决定。书娟的父亲一个汉奸身份的人,从一个自私的父亲转变成为一个舍生去为孩子们铺路的人。豆蔻一个为了让弟弟听到秦淮曲冒死去拿琴弦的风尘女子,香兰一个中弹后抱着日军大腿不放,只是为了让自己姐妹能跑远一点的秦淮河女生。和片中所有让大家感动的主角一样,他们身上都拥有最完美的东西——牺牲。在生命最无助的时候在环境最苛刻的时候,是牺牲带来了生机是牺牲带来了期望!  不管他们之前是什么样的人但那一刻他们都很伟大

金陵十三钗电影观后感 篇5

这是一部爱国的电影,虽然不是什么革命领袖、英雄人物的电影,但很多动人的地方,会让我们不禁流下辛酸的眼泪。这部电影的名字叫“金陵十三钗”。

这部电影主要描述了发生在我们中华民族最难忘的那场苦难——南京大屠杀时的故事。在1937年,日本入侵南京时,有一位李教官带着他只有十几个人的小部队,护送一群女学生去文彻斯特教堂避难,因此错过了出城的机会。在约翰“神父”的保护下,女学生们脱离了危险。这时,恰遇秦淮河上的一群风尘女子,她们为救女学生,自愿顶替她们去参加日本人占领南京的庆功会。这样,女学生们就顺利地逃脱了虎口,可是这十三个女人(其中有一个是男扮女装的男学生)却再也没有回来,用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篇抗击日本侵略者的血泪史……

这其中最让我感动的地方,就是当李教官为保护女学生,被日本人发现的时候,孤军zu奋战。虽然把敌人消灭了不少,但由于寡不敌众,在日本人强烈的狂轰滥炸下,英勇牺牲了,但他那坚韧不拔,拼死保护女学生的精神,把我感动了。

这部电影也让我感受到了:在非常艰难时期,具有正义之心的人们之间的相互信赖和支持;也深切痛恨日本人的邪恶、虚情假意、下流无耻……有一个叫书娟的女学生,为了不让日本鬼子发现那些女子,不惜以牺牲自己来引开敌人的这种英勇无畏的精神:让我深切感受到了那时候的孩子们勇敢和不畏牺牲的侠肝义胆的牺牲精神。还有一个叫豆蔻的女子,她为了能让一个貌似她弟弟名叫浦生的人在临死前聆听一曲家乡的《秦淮景》,不顾个人安危跑回妓院取琴弦,不巧被敌人捉住,可想而知……这让我感受到她的'那种信守承诺的好品质。也更让我发现了日本人的那种可恨和可憎。

听完了这部电影的简介,你有兴趣去看看吗?

电影《金陵十三钗》观后感 篇6

拿抗战来说,之前有个朋友发了个帖子说GD积极抗战,这点绝对是个误区,胜者为王,由于和谐太严重不好说的太细,蒋军抗战确实很被动,但是纵观8年抗战,著名的战役都是以国军为主导的,真正的抗战名将也是以国军将领居多。

建国大业开头的时候李连杰说过一句话,抗战结束了,我就不做了,在打下去跟谁打?自己打自己?我做不出来,其实抗战结束后好多的国军将领都脱下了军装,不是说GD不行,只能说很多将领很佩服GD为老百姓着想的做法,但是却选择国军去打鬼子,不为别的就为装备武器先进,能打的多。

我不是说GD不打鬼子,GD确实打鬼子了,但是多以骚扰为主,多以民间游击队为主,正规军比如八路,新四军除了跟鬼子碰到一起,一般都是躲着走,因为老毛在积攒实力,GD最牛逼的一次,也就是百团大战,后来百团大战的指挥朱德,彭德怀还在事后的会议上受到了批评,理由是过多的暴漏了我军的实力。

其实现在都说日本不敢正视历史,但我认为你说别人之前自己也要正视历史,是你做的就是你做的不是就不是,最后跟国军决战的几大战役,真的是GD厉害吗?小米加步枪干过国军的飞机大炮?你们错了,事实是,在辽沈,平津以及淮海战役中,真正拼杀的只有辽沈战役,林彪指挥的,那场战斗打的多纠结多惨,你可以上网查下,绝对可以说是险胜。

至于另外两个战役,赢就赢在老毛用兵如神,下令所有参战部队全部老百姓着装

我记得在博物馆里有个当时国军空军飞行员的日记,清清楚楚的写到,当他盘旋在高空的时候,看着漫山遍野的“老百姓”手一直都在发抖,尽管指挥所不停的呼喊覆盖式轰炸,可是始终下不去手,也就是说当时国军的飞机除了观赏毫无作用,后来双方开始总攻的时候,国军的指挥官以及士兵也都不敢打,虽然知道是GD假扮的可是看到这些衣服就会想到自己的父母,其实有一大部分一枪都没开就把枪扔了,表示中国人不打中国人,可以说如果国军当时真的下狠心飞机大炮各种轰炸的结果如何真说不好,我不是说针对谁,我只是就事论事,就好比现在GD打到了天下,可是他们是怎么对待英雄的?

相信网络上有篇帖子大家都看过,一个挂满军功章的老人在街上要饭,这还是好的他是GD,可你们知道吗?特别是云南 广西那边,好多当时在国军**的英雄,就因为有国军的背景,在村子里没人管没人问,国家发的补助金都被村里压着不发,前段时间被关爱老兵网曝光后,有记者去问村支书,村支书理直气壮的说,他是国民党没弄死他就算好的了,这就是抗战英雄,老人在记者走之前一直在说选择国军只因为武器全弹药管够,当时只想多杀鬼子,抗战结束后就在这村子里了没有参加内战,看着老人的老泪纵横的脸,我心里很难受。

现在的GD 真的变味了,不在是老毛时候的GD了,那时候的GD真的是一心一意的为了老百姓,现在呢?蒙牛致癌,伊利有苍蝇,三鹿有三聚氰胺,假烟假酒假油假馒头,油麦菜铅含量超标,火锅假羊肉,我都在想这每天都是在吃***啊,房价涨,物价涨,工资不涨,当官的富得流油,无良商人遍地都是,农民工的工资有钱也不给你发,发生点什么事明明死了几十号人,偏偏说死了两三个人,一个官二代惹事了来句我爸是李刚,一个富二代惹事了叫嚣我家多少多少钱,我拿钱弄死你,哎,,我真不知道面对现在的社会说些什么好。

好了不发牢骚了,说说剧中的谷川,当年**的时候日本方面确实有一个军官,谷川应该就是说的他,不过那个人是个中左,具体叫什么忘记了,我只知道是4个字,他当初就严令自己手下的士兵除了中国的士兵,严禁对妇女儿童老弱病残老百姓下手,并且规定如果中国军人投降要善待,他就很喜欢音乐,巧奔妙逃里的那个喜欢听黄宏唱弹棉花的就是他,不过他守哪哪失守,打哪哪打不下,最后被冈村宁次勒令剖腹自尽了,其实剧中的谷川我认为是个好人,但是无奈他的权利有限,军人么,以服从命令为天职,纵使他不愿意,他也没有办法,我说的好是相对于其他日本人,他绝对没好到拿自己的命去换13个学生的命,再次声明,我没有攻击谁的意思,只是在就事论事。

《金陵十三钗》观后感 篇7

纪伯伦的《先知》里面有段话:“生活的确是黑暗的,除非有了渴望,所有渴望都是盲目的,除非有了知识,一切知识都是徒然的,除非有了工作,所有工作都是空虚的,除非有了爱;当你们带着爱工作时,你们就与自己、与他人、与上帝会为一体。”最近看了《金陵十三钗》,收获很大,我也慢慢整理一下自己的思路,从中学习到一些东西。

先说电影里面的父亲,被女儿冤枉是汉奸,但是血缘关系的爱,就是这样,即使牺牲自己,也要让子女能活的更好,父爱,母爱,永远是最无私的。

关于弹钢琴的日本军官,从他的眼神和音乐里面可以看到他有多么的厌倦战争,希望能回到自己的家乡,找到童年的那种幸福快乐。但是自己却又身不由己,因为每个人在这个社会中都扮演了()很多个角色,他是一个军人,只能服从,即使是错误的,除非他能为了真理抛弃尊严甚至生命。但是有多少人能做到呢?我们有多少人被生活绑架了,有多少人能做你自己?

关于陈乔治,我认为他是演的最好的,从他身上,我们能学习到的最多,可以说他是真正神父的化身。他没有逃离教堂,他一直在保护女学生,他一直在尽忠职守,他一直很听神父的话,他是为了信仰而活的。他用“you can!you can!”的期待,让一个贪财贪酒贪色的人,变成一个闪烁着人性光辉、智慧光芒的新人。如果我们在生活中,对我们的亲人,朋友,都是这样的期待,这样的无私,我想世界一定会变的更美好,我们的生活也会更精彩。

关于李教官,我觉得他做了所有他能做到的事,保护自己的下属,保护女学生,他选择了后者,因为可能觉得后者更弱小,后者更有希望。战争的残酷在他身上也体现出来了,死也要一起死。

关于玉墨,代表了很大一部分人,从小经历波折,职业被人看不起,但是往往这部分人在关键时候最能挺身而出,因为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价值得到体现,而价值只有在帮助别人的时候才能得到最大体现。从他们身上可以看到女性的妩媚、温柔、善良和勇敢。尊重你身边的每个人,即使他的职业你感觉很卑微,但是也许有一天,是他用牺牲来换取了你的性命。

关于约翰,我想起了以前一个学哲学的领导说的,不是好人先装好人,装久了你就是好人了。不成功先装成功,装久了你就成功了。

其实还有很多有爱的人,这些人让我们更加了解这个世界,更加努力的去爱这个世界,而我们应该抓紧现在,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己,从其中发现美,发现人性的优点,发现自己的意义。

金陵十三钗观后感优秀范文字 篇8

“我有一段情,唱给诸公听,诸公啊各位,静啊静静心,让我来,唱一支秦淮景呀…”

那群柔柔地唱着秦淮景的女子最后走出了教堂,走向了日本人的宴场,混迹风尘的女人最后以学生的姿态走了出去。

看完《金陵十三钗》,我很难不被这十三钗触动,我甚至会忘记了她们的职业——***。她们第一次来到教堂的时候,眉目艳丽,穿着旗袍披着貂皮,嬉笑怒骂,走起路来腰肢一扭一扭,满是风尘女子的味道。一来就占领了地下室,在里面肆无忌惮地打牌,换衣服,衣衫不整地和外国人调情。

“她们把秦淮河的脂粉味带进了教堂。”

一群让人生厌的女人。

没人会想到就是这样一群女人,会为了一根琴弦而用生命犯险,没人会想到,就是这样一群女人,愿意用命去护着一群抗拒她们的孩子。人性——这是我在她们身上最为触动的一点,也是贯穿了整部电影的一点。我不想谈诸如大背景下小人物的纠结这种宏大的主题,我只想说一说电影里的这群人体现出来的人性和感情。

张艺谋在电影里,用了大量反转的手法来塑造人物,将这份人性和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表现得那么动人。

电影里的每一个人都是活生生的人,她们不是完美无缺的,她们都有缺点。那个来教堂收殓教父的外国人约翰,贪财,好色,怕事儿,面对男孩的免费修车请求不为所动。这样的一个人,在日军闯进教堂时想到的第一件事情是躲起来,把那群无力的女学生丢在外面。但就是这样一个贪生怕死的人,用还在颤抖的手撑起了教堂的红十字旗,大声控诉日军的罪过和教堂的不可侵犯,将那群女学生护在身后。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在同伴告知自己只有唯一一个机会离开南京时说“我不能抛下那群学生”。当然还有那群女人,我还记得她们因为怕死把全身是伤的军人赶出教堂时的气愤,所以我能更清楚得感受到看到她们代替女学生赴死时的难过。

这样先抑后扬的手法,让这份人性更加动人。电影中的每一个正面人物,身上或多或少都有这个特征,都有着一份生命的鲜活。

《金陵十三钗》的故事发生在南京大屠杀期间,电影背景便免不了战争的血腥和惨痛。电影的开场就是女学生在战争的狼藉中逃命,身后是狰狞的日军。导演在电影开头就不遗余力地渲染了战争的残酷和日军的残忍。其中中国军人排成队,用身体挡住坦克,让爆破手尽力接近坦克的画面狠狠地刺痛了我。落后的祖国啊,付出那么多条生命才炸掉了一辆坦克,而敌人后面还有很多辆坦克。张艺谋是细节处理的高手,他让紧接补上的那辆坦克只在镜头里出现一小部分,但已经足够刺痛人心。

那十几个女人的出现让我们短暂地忘了这份残酷,将欢笑和生机带进了教堂。敌人是野蛮的,军人是冷酷的,女学生是惊恐而苍白的,只有这十几个女人是鲜活的,笑嘻嘻的。她们来的时候是笑的,包括最后决定代替女学生赴死的时候也是笑嘻嘻的,爽朗甚至有点泼辣地叫喊要改一改自古以来“婊子无情”“商女不知亡国恨”的骂名。她们在笑,约翰教父在强装地笑,女学生因为逃过一劫在笑,她们都在笑,笑得让我们差一点就相信了这次赴宴不是必死,那些女人还有机会回来,直到小蚊子上车前突然爆发的哭喊,我们才突然醒悟。

导演一直没把角色刻画成完美无缺的英雄,人性的第一个字是人。他用小蚊子的哭告诉观众,这些女人都是普普通通的人,会怕死,但即使这样她们仍然选择赴死。最后她们离开教堂时,镜头从空中往下俯拍——十三钗们穿过地上大大的红十字架一个个走出去,红十字架是救赎、生命的体现,这样的镜头让这一次离别充满悲剧和讽刺色彩。

张艺谋是个很棒的导演,这部电影延续了他对灯光和色彩的出色掌控力,后期配音在迈克尔米勒的掌握下同样十分出彩。电影情节和人物刻画上,作为一个看过原著的人,我平心而论,电影比原著优秀,不管是主要人物如十三钗的刻画,还是那些小人物如佟大为饰演的队长,日本军官,女学生的父亲。但电影的评分却不尽如人意,只有7.9分。我特意去看了看那些给三星、两星甚至是一星的人的评论,很大一部分人根本没认真看电影,只因为电影主角是***就口出恶言。这种对于社会边缘人群的恶意,在当今时代仍然没有改变,我不由为那十三个女孩子不平。她们身上是有不堪,但她们的情,她们的心,不比任何一个人肮脏,她们唱《秦淮景》的时候,嗓音柔柔,笑意盈盈。电影里小蚊子与女学生争吵时怒吼了一句“我倒要看看是你脏还是我脏”,我也想问问,她们脏吗?。

电影结束了,人们的思考却没有结束。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