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钱学森》有感优秀10篇

电影《钱学森》真实还原了钱学森在美国生活、加州理工学院实验室工作的场景。那么关于钱学森观后感该怎么写呢?这次帅气的小编为您整理了观《钱学森》有感优秀10篇,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家。

电影《钱学森》观后感 篇1

近日,我们在所党委的组织下观看了电影《钱学森》,一部感人至深、激人奋发的作品。

几乎每个孩子都有过长大后当一名科学家的梦想,我也不例外。同时我还有一位科学家作为榜样,那就是伟大的科学家、控制论的开创者——钱学森。

这部电影真实生动地的讲述了钱学森同志为我国的国防事业奋斗一生的感人事迹。从最初在国外留学、突破重重阻隔回到祖国,到为我国航天事业鞠躬尽瘁,我们不得不由衷地慨叹这位科学家是新中国历史上伟大的人民科学家。

在这部影片中,有很多情节令我感受很深。他不畏美国政府的威胁与迫害,不为美国良好的生活条件和科研环境所诱惑,立志归来建设祖国的精神自然可嘉。但最令我感动的是,当钱学森同志给我们国家的研究人员有的甚至可以说只是工农兵讲解有关火箭知识时,问大家听懂了么,当大家都一致表示没听懂时,他回想起了当时在美国讲学时对那些人的不理解置之不理,可是在这儿他却笑着说:“来,咱再讲一遍!”。那是何等的精神,之前都不屑给人讲这些自认为很简单的东西,而如今却耐心地给大家一遍遍重复讲解。这是因为他爱自己的祖国,爱自己的人民,他把深深的爱倾注于这份伟大的事业,倾注于祖国的现代化建设中。钱学森同志把他一生都献给了祖国的国防事业。

在钱学森先生的耄耋之年,他对夫人所表现出的那种内疚,夫人蒋英所表现出的那种宽容和大度,他们生活上的互相扶持和心灵之间的默契令我泪流满面。

2009年10月31日上午8时6分,我们敬爱的钱学森同志走了,他将自己的一切献给了我们祖国的科学事业,是我们每一位科院人的榜样。一代伟人走了,可是他的精神永存。

《钱学森》观后感 篇2

钱老在当今中国享有崇高荣誉与地位,在大众的心目中也无疑是最神圣,权威的,人们敬仰他,总以一种仰望的姿态去静静的看他,看着钱老的各种突出成就与贡献,就产生一种遥不可及的感觉,无疑他给人感觉是最完美的,即使在许多公开的照片中他总是一副和蔼可亲的笑容,但是仍然有一种令人无法亲近的感觉,原因何在,因为太太伟大了,他的经历如史诗般的传奇,只能留给后人无尽的景仰。然而如果看看他的学生时代的经历,可能对我们学生来说更显得亲切些。

钱学森生活在混乱的民国年间无疑是不幸的,然而他生活在一个书香门第,世代簪缨的家有无疑是幸运的。我想如果大部分少年回顾一下童年时的生活,就应都能够感受到家庭教育对自我之后成长的影响,尤其是父亲的教育,对我来说儿时父亲在床边讲故事的情景依然让我记忆犹新,钱的父亲无疑是最成功的父亲了,他对钱的教育是既严格又宽松的,说严格是因为钱的父亲对钱的个人生活习惯是相当严格的,比如说每一天早上他都会站在门口检查儿子的衣着是否整洁,书包是否整理的井井有条等。放学回家后也会督促儿子把衣帽,书包放在规定的地方,也正是由于这些小时候养成的好的学习生活习惯,也使他在以后的学习工作中构成一丝不苟,严谨仔细的作风。而在学习教育方面,钱的父亲则无疑是最宽松的,他从不硬性的向儿子灌输常识,而只是喜欢激发儿子的好奇心,鼓励儿子追求自我的兴趣爱好,全面发展,而绝不像如今的家长逼着孩子上什么各种补习班,我想大部分孩子肯定对钱学森的所受的教育就应很是羡慕吧。

钱老在学校时绝对算是一个好学生,他安静、规矩、爱好学习,成绩也相当优异,是当时大家公认的好学生,这样看起来是极有可能成为书呆子的,但显然钱并没有成为书呆子,他确实是酷爱读书,但他并不拘泥于课本,他个性爱思考,能将所学灵活运用于实际,有这样一个小故事,他在与同学们比赛扔纸飞机时,他的纸飞机总是飞的最高最远,原因就在于他善于观察思考,联想运用物理学知识,多次试验, 从而找出叠纸飞机的技巧。这虽是一件小事,但却可看到他从小就养成的勤于观察思考习惯,并不像此刻大部分的学生学习只是为了对付考试。但是钱的大脑思考却显得并不规矩,他努力理解着那个时代的各种先进、进步、科学的思想,完全没有被那个时代所蒙蔽,正是科学成为少年钱学森前进道路上的明灯,而爱国则是他终身奋斗不懈的动力。

电影《钱学森》的观后感 篇3

我这个年龄段的人多数对历史事件知之甚少,在某些场合谈及此事,就会显得相对的窘迫,是知识的窘迫。曾经阅读过的历史教材,未曾彻底了解就匆匆翻过,对于钱学森,我的记忆只是停留在两个关键词上面:留学生和两弹一星。更加详细的信息我是很少去主动查阅的,于是本片作为主旋律的历史人物宣传传记正是填补了这方面的空白,让历史也能更加的形象具体,作为宣传和资料都是不错的。影片中了解到了那个年代中似乎凌乱的历史细节,再现历史的同时,画面、演员和台词是明显经过细致打磨的,毕竟这个人物的重要性在整个故事叙述中已经很明显了,不过在有限的电影时间里还是比较局促的,很多情感和事件都是点到为止,很明显编剧还是想全面去展现钱学森的一生,而不是一两个典型事件,立志于打造成一部完整的电影资料,却苦于时间的限制,总感觉有些背景的东西在留给观众来思考!

从全片来看《钱学森》大致是分为3个部分来组成的:留学生,两弹一星,纪录片。“留学生”部分是个人魅力的极致体现,学识能达到的高度是我们难以想象的。过渡到“两弹一星”部分就是爱国的“名”到“实”,“淡”到“浓”的逐渐变化,事情的重要与否和怎么去对待远非外人能随意揣测的,这个应该能在我们从激昂的音乐中冷静下来思考而得。

钱学森观后感 篇4

“五一”期间,爸爸带我到科技馆观看国防教育展览。进入展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幅巨大的“中国大阅兵方阵”及“中国大阅兵武器装备”展览图片。看着“陆海空”三军组成的仪仗队,心中不由赞道“威武、雄壮之师。”展出由我国自主研制的武器装备有28种之多,其中19种是新设备,处于世界的先进水平。而正是这些武器装备的显示,使我国在浩瀚的军事科技天地里,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随着人流的移动,渐渐获取了许多书本以外的知识,各展品前围满了同学,或蹲或站,拿着笔记本在记录着。

当十多枚“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出此刻面前时,我被深深的吸引住了。杨利伟叔叔乘坐的“神州”五号飞船就是靠火箭送入太空的吧?透过一幅幅图片的说,我明白了,原来,中国是火箭的故乡。中国的火箭理论,成为世界打开天门的一把钥匙,明朝被称为“航天始祖”的万户提出了利用火箭“飞天”的理论比“宇宙之父”奥尔科夫基的理论设想早了几百年。而新中国的火箭研究工作在火箭专家钱学森的带领下,经过五年的艰苦发奋,在1970年4月2日“长征”1号运载火箭诞生,并多次成功发送东方红1号卫星,标志着中国航天技术迈出了重要一步。1975年的长征2号成功发射,并且在10年间连续12次成功发射。到84年长征3号成功发射了试验通讯卫星,使我国成为世界第五个能自行发射地球静止轨道卫星的国家。

中国的火箭研究工作,从一片空白,大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并且在国际商业发射业务取得了辉煌成就,在世界科技领域占据了一席之地,从古老的梦想飞天到杨利伟叔叔太空遨游,都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才能。看着日益强盛的中国,真想高呼一声“中国!我为你自豪!”。

钱学森观后感 篇5

“回到我的祖国,我做什么都可以,如果我想,我可以去种苹果。”

导演张建亚在电影里将钱学森的爱国情深或明或隐表现得淋漓尽致,不管你发现还是没发现。他的一词一句,他的一举一行,甚至连他眉毛的一颦一蹙都可以看出他对祖国的忧思,对祖国的拳拳的的赤子之心。电影追溯到钱学森与夫人蒋英结为连理后飞往美国发生的一系列故事,主要描述了钱学森归国时受到美方的各种阻挠,他在新中国领导人的帮助下回到祖国,以及他在当时国家在航空事业一空二白领导一帮有干劲的科研人员全身心地投入对导弹***的研发。

作为冯·卡门的得意门生,当时钱学森在美国在航空工程理论方面已经有一定的造诣,这不得不让人佩服他的聪明智慧。由于对航空方面所做的贡献,美方给予他一家优越的生活条件当然不在话下。吃穿不用愁外,所接触的都是一些上流社会高级领导型人物。可是当他提出想回国祖国时,美方却一直阻挠。先是拘禁,再是搜查行李笔记文稿,最后是4年监视。

“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虽然钱学森人在美国,然而他心向往的一直是那片热土,那片他期待的能种出“苹果”的土地。

“我们来到美国的目的不就是为了有一天能学成归国,报效祖国吗?”这句他对好友所说的话一直在我脑海萦绕。可见钱学森在美国求学期间一直没有改变他的目标,坚定,不渝。或许这就是他不向美国屈服的力量,跟随着他那颗心。

影片另一大亮点就是钱学森与其夫人蒋英之间那段相濡以沫的爱情。蒋英放弃了当时正处于上升期的歌唱事业,跟随钱学森飞往美国。在他身边为他打理好生活一切琐事,照顾培养好子女。在钱学森事业高峰期与他一起共享幸福快乐;在被美方监视时,蒋英在他背后一直默默支持着他,共度那段煎熬的岁月。当然影响是相互的,钱学森在夫人的影响下,爱上了音乐。你在哪儿,我就在哪儿。蒋英一直陪伴着他,不离不弃。钱老晚年倍感对妻子的愧疚,然而蒋英不仅没有怨他,反而非常理解他那颗爱国心,那份心系国家人民,一心只想国家繁荣昌盛的感情。

做一个成功男人背后的女人,何乐而不为呢?中国可以少一个成功的女高音歌唱家,但中国绝对不可以少一个钱学森!对啊,中国不能少造出两弹一星的钱学森,不能少心系国家与人民的钱学森,但中国也不能少舍小家为大家的蒋英。

心怀坚定目标与理想,努力勤奋,落实每一处细节,对自己充满信心,做最好的自己!

在自己那方净土上种上可口馋人的大苹果!

仰望星空,脚踏实地!向钱老致敬!

电影《钱学森》的观后感 篇6

今日我观看了《钱学森》这部电影。钱学森有着“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的很多美称,这些背后不仅仅有着他自我的努力奋进,更有着祖国这个强大后盾的支持。

钱学森在新中国成立后,克服了美国的重重阻挠,在祖国的帮忙下,毅然放弃了美国优越的生活和科研条件,回到祖国的怀抱。

那个时代的中国,航天事业还没有起步,全靠别的国家帮忙,钱学森决心研制出中国自我的导弹,建立中国自我的航天事业。他看到国家没有专业人才,就亲自为大家讲解专业知识,因为大家的知识底子太薄,他就孜孜不倦一遍又一遍的讲解,大学在他的带领下刻苦的学习,都取得了很大提高。导弹的研制有了进展,可是国家现有的工厂却制造不出需要的零件,钱学森苦思冥想,利用现有的制造条件,调整方案,解决了这个难题。

那个时候,国家正在经历自然灾害,人民的生活十分艰苦,在连饭都吃不饱的情景下,国家却集合了全国的力量支持钱学森的导弹研制和实验工作。钱学森带领他的队伍来到大漠荒原,开辟土地建立了导弹基地。在那里,每一个人都贡献着自我的力量。士兵们,在风沙中建设基地、保卫安全;气象专家用他们的知识确保发射时天气情景良好;负责发射监测的技术人员,在地堡中冒着生命危险保证导弹顺利上天。最终,第一颗导弹、第一颗***都实验成功了。

这不仅仅是钱学森实验出来的导弹,还有那些默默无闻的人团结一致,勇往直前,不惧险换来的呀。经过这么多年的努力,中国最终有了自我的***,有了自我的航天事业。功夫不负有心人呀,不管在多么艰苦的地方,不管多么艰难的条件,每个人都一起坚持,一起努力,一起向着一个目标总能成功。钱学森是伟大的,和他一起并肩战斗的人是伟大的,我们的中国更加伟大。

钱学森观后感 篇7

几经周折,终于看完了《钱学森》,最后看哭了,还没看的打算看的兄弟姐妹们记得带纸巾进场。下面我想说说看这部电影的几番周折。

《钱学森》从开始拍那时候已经翘首以待的了,终于等到要开播的时候,于是托朋友买了几张代用券,只等上画了。

结果,3月1日那天,我查遍了东莞几大电影院,除了万达以外,其余都排在白天,而且只排一场,这让我首映日去看电影的计划落空了。那么只好今天中午去看,可是计划永远是赶不上变化的,昨天晚上突然接到消息,今天中午有一项推不掉的活动。悻悻的累了半天,傍晚早早跑到万达,看七点钟的那场。

我对相公说,今天娘子我高兴,我请你看电影,你陪我看电影。

我家相公很不屑的说,还不如说我陪你去花痴坤哥。

我立刻就纠正他这个想法说,这次我不是去花痴的,我是怀着严肃而认真的态度去看一位伟大科学家的生平传记,感受一下人家博大的爱国情怀以及报效祖国的高尚品质。

其实严肃认真态度是真的,不花痴是不可能的。

买票的时候看到电子版上写的是七十一张票,可实际收是五十,莫名有种感伤,难道还要打折么?

我们算是挺积极的那个了,提早十分钟入场,场内一个人也没有,快开场时候有两个工作人员推着小车进来卖零食,还悄悄的说,才两个人。.。.

快要开场的时候,相公跟我打了个赌,看这场会有多少人来看。我看买票的时候除了我们两个还有两个人买票,就说大约十个吧。相公说会有二十个左右。

等电影快要播的时候看到人陆陆续续的进来,我立马就改口说十五个左右。结果散场的时候,我在擦眼泪,相公在数人数,连上我们一共十八个观众。上座算是不错了。.。.。.

电影看完感觉挺好的,在美国那部分,坤哥的英文讲得真的很好,听着很舒服,钱学森冲破重重阻挠回国,看着真的很让人动容,的确是如此的,在那个年代海外许多知识分子都抱着学成归来,报效祖国的愿望纷纷回国。至于回国以后,各人的际遇各有不同,钱老算是其中幸运的那一小部分了。

制作两弹那部分,真的很振奋人心,血都好像随着那喷出的火焰沸腾了。尤其喜欢那句“手上没剑和有剑不用,是两回事”,确实是这样的,要有真正和平,必须手中有长剑,长剑归鞘,手捧玉圭,绥靖四方。因此我特别喜欢片头对两弹一星做出奉献和牺牲的人的致敬。

在两弹一星的诞生过程中,我们看到的是钱学森等几个领头者,我们看不到的是在背后为之牺牲的人,他们牺牲的可能是生命,也可能是终生的健康,他们同样是功臣,同样应该受到崇高的致敬。

最后我觉得这部主旋律的人物传记片拍的真的很出色,因为它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一位天才,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一位两弹一星的元勋,更是一个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一个带着人间烟火气的人,他有浪漫的情怀,有学者的严谨,有天才的倨傲,有赤子般的真诚。它带来的更多是来自于人性的感动,而不仅仅是事业成功带来的鼓动。

最后的最后,我还有一点想说,当看到坤哥带着助听器看着火箭升空那里,真的瞬间有种厂花附体的感觉。.。.。.。.

电影的泪点都在后面,新兵来了,都挤着去看钱老,钱老说他其实跟他们没两样,他不过就是一老兵。步入垂暮的钱老对蒋英先生说自己对她的亏欠。还有最后送别钱老那段记录片。都是催泪点,很久没有电影能像这部电影一样让我这样流泪了。当年听说钱老先生去世的新闻,我感叹了很久,后来季老先生也走了,感觉那个辉煌的时代真的要谢幕了。

片子最后放出一段记录片,钱老说那段话,大概意思是人不仅要有科学,还有有文学,音乐等等。这话真的很令人回味,当今教育着意培养的是一群又一群工具,而不是一批又一批的人。

挺喜欢片子把纪录片和影片混合在一起的这种手法的,看着很舒服。今天终于看到翘首以待了很久的《钱学森》真的很高兴。

观看钱学森观后感800字<四> 篇8

人活着究竟为了什么?这个问题已困扰我好久了,直到我看了影片《钱学森》后,我终于明白了——活着就要“发光发热”!

原来我并不熟悉这位伟大的科学家,观看了这个影片后,钱学森先生才真正走进了我的生活。我才了解到先生原来有这样一段往事:他曾被美国拘禁了5年,只因为钱学森先生知道了新中国的成立,想回国为自己的国家效力,而他实在太有才华了。美国曾想用名利留住钱老——聘请钱学森先生为终身教授。而钱学森先生只想着回到自己祖国的怀抱,直到通过多方努力,先生才回到了魂牵梦萦的组国。

“不管怎样,也要回到祖国,为祖国尽一份绵薄之力。”钱学森先生的事迹让我十分感动,一个人爱国竟到了如此地步。先生的行为启示了我:只要活着,就要自己的祖国人民服务,就要为祖国出力!

钱学森先生回国之后,更做出了革命性的创举,第一颗***的升起是意味着我国的进步,沙漠中的巨响让全国人民为之一震……先生为我国科技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不愧为我们中国的“导弹之父”!他不知为此付出了多少心血!看到这里,我思潮起伏……

古有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是一个愿为国家抛头颅,洒热血的汉子;有“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岳飞,一个精忠报国的将军;有“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的陆游,一个心怀天下的诗人……如今,我们敬爱的钱学森先生,毅然放弃了在美国的金钱、地位、名誉,用自己一生的研究成果来报效祖国!

“钱学森”——我们全中国的骄傲!先生的爱国之心不仅使我们全中国人民铭记在心,连国外的许多科学家一听到他的名字,也都肃然起敬!是他引起了我们心灵深处最真最诚的爱国之心。是他给了我最深的震撼,更是他让我明白人生的真谛——活着就要造福祖国人民!不论多么艰苦,也要为祖国人民 “发光发热”!我因此也下定决心,做一个像钱学森先生这样的中国人!

钱学森观后感作文 篇9

以前对钱学森先生的了解很少,只知道他是一位著名的科学家,为祖国两弹一星建设有着杰出的贡献,看完电影《钱学森》之后,我对这位伟人有了更深的了解,那种发自肺腑的敬佩之情也油然而生。

钱学森先生早年在美国时,已经取得了非凡的成就,而且美国用非常优越的条件想要留下他,但他坚持回国,在外人眼里,就像“一位科学家回到了农耕社会”,甚至有位教授开他的玩笑,问他是否是回去种苹果,但在钱学森却说:“我愿意回国种苹果,如果这是一种爱国的方式。”当然,钱学森的回国之路并不是一帆风顺,为了避免这个到哪里都如顶五师的人回到祖国,美国将钱学森软禁起来长达五年,五年失去自由并没有让他忘记当初的信念与决心,这个法师报效祖国的人终于可以在忍耐之后回到自己的祖国,开拓航天事业。从他身上,我看到的不仅是学识渊博,还有那颗赤子之心,正如电影中的那句台词,“我发誓要用我的学识来改变中国人的命运。”知识改变命运,钱学森要用自己的知识改变整个中华民族的命运,因为他热爱自己的祖国,他把科学使命与国家命运紧紧相连。

钱老带给我的感动和震撼,不仅只是他的学识渊博和赤子之心,还有他治学的严谨,做学问就要脚踏实地。钱学森在研制导弹时,有一次发射出了问题,当时参与研制的人员都很惊慌,措手不及,但钱学森并没有严厉的指责犯错误的人,而是告诫大家说:“要把问题消灭在地面上,导弹绝对不能带着问题上天。”最后,导弹毫无疑问地上天了。钱学森无愧于中国“两弹一星元勋”的称号,他用智慧和汗水创造了中国航天史上一个又一个奇迹,他用行动告诉我们,仰望星空更要脚踏实地,在科学研究的道路上要大胆假设,更要小心论证。这种精神,不论是在科学研究中,还是在我们平日的学习里,都非常值得推崇,脚踏实地地学习,把学习过程中的疑问一个一个的消灭掉,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成绩。

在钱学森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五年归国路,十年两弹成。”钱老是知识的宝藏,是科学的旗帜,是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典范,是伟大的人民科学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3周年之际,向伟大的钱学森先生致敬,向所有献身科学事业的人致敬!

《钱学森》基本信息 篇10

《钱学森》是由西部电影集团有限公司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电视艺术中心于2012年3月2日发行的一部人物传记电影。由张建亚执导,陈坤、张雨绮、张铁林联合主演。

该电影主要讲述的是钱学森青年赴美、励志求学、涉险回国、建功立业等一系列鲜为人知的曲折人生。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