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之声观后感100字(精彩4篇)

《音乐之声》是以歌舞为主题的一部电影,我希望大家能多看这样的电影,用心去感受爱,让爱留在每个人的心中!这次帅气的小编为您整理了音乐之声观后感100字(精彩4篇),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音乐之声观后感 篇1

无穷的正能量——重温《音乐之声》

刚刚落下帷幕的第87界奥斯卡金像奖颁奖晚会上,一向搞怪的LadyGaga以罕见地清新装扮,深情演绎了《音乐之声》中的插曲,不但让人惊艳于她扎实的演唱功底,更勾起众人对这部经典影片的无限怀念,正如随后出场的朱莉·安德鲁斯说的那样,很难相信,一眨眼就过去了这么多年!《音乐之声》已经上映50周年了,但其感染力依旧强烈如昔,好似金色童年般,虽已从手中滑过,但仍忍不住频频回首沉浸。

看完颁奖晚会的当晚,我便乘热重温了这部经典影片,坦白说,许多情节如今看来略显陈旧,比如玛利亚非传统淑女的汉子格调,特拉普典型白马王子的高富帅模式,像极了近年东亚地区流行的偶像剧套路,而玛利亚作为家庭教师,遭遇特拉普家那群难以驯服、古灵精怪的孩子们,也可见到近年校园剧的影子,但这些都没有影响它的魅力,重温过程中,发自内心的快乐油然而生,我始终带着愉悦的笑容,就同当年第一次观看它一样。为什么?因为影片散发的无穷正能量。

女主角玛利亚是名年轻的见习修女,宗教的熏陶和简单的生活背景,造就了她乐观、单纯的性格,前一刻还在担心无法胜任家庭教师一职,下一刻就YY一切都会好起来,并越想越开心,奔赴特拉普家的路上,甚至手舞足蹈跳起来,其夸张的乐天派性格,在很多人看来有点神经兮兮,为此修道院的修女们担心她的未来何去何从,初见时的特拉普上校更是觉得她是个惹麻烦的家伙,而正是她这种有些夸张的乐天派性格,让生活时时充满了正能量。

玛利亚选取用自己开朗的人生观去影响孩子,而非用死板的说教去管束孩子,如当孩子们情绪低落时,玛利亚引导他们多想想开心的事物,并用歌唱的方式将其表达出来,用最简单的心理疏导方式,教育孩子们学会自我管理情绪,很快孩子们就在她的带领下,得到了童年应有的快乐、简单,他们去郊游、去划船、去爬树,并一路高声吟唱,彻底摆脱了母亲过世后,特拉普上校军事化教育造成的沉闷家庭生活,孩子们的变化和玛利亚的生活热情,渐渐也感染了特拉普上校,让他最终走出了丧妻阴影,重新拥抱感情、拥抱生活。这完全是一个传递正能量的故事,因而感情、搞笑的部分即便略显过时也无大碍,这本就不是影片的主旨。

影片在最后时分主题升华,应对德国法西斯的强权威胁,特拉普一家毫不妥协,坚决拒绝为纳粹服务,最终在众人的帮忙下,翻山越岭奔向自由,一种追求和平、完美的正能量闪耀剧终。

不论是平凡的生活正能量还是高境界的世界正能量,在人类社会都永不会过时,和平时,我们应乐观应对生活中的挫折,战争时,我们要坚定和平的立场,无穷的正能量是支持人类礼貌进程的动力,也是《音乐之声》经久不衰的秘诀。

《音乐之声》观后感 篇2

《音乐之声》清新有致,雅俗共赏。既有幽默的情趣,又有深沉凝重的感情,在各国的民意测验中经常被评为"最受欢迎的影片",是全世界票房最高的电影之一。其中流传最广的几首经典音乐,如表达玛利亚对大自然热爱的主题曲《音乐之声》;轻松愉快的《孤独的牧羊人》;特拉普上校演唱的深情无限的《雪绒花》;欢乐大方的《哆口来咪》;以及可爱的孩子们演唱的《晚安,再见!》等等,都成为人们记忆中最值得珍惜和细细回味的艺术佳作,被视做人类最珍贵的永恒佳品。

许多人都曾问过我最喜欢的电影是什么,可能他们认为我作为功夫名星,应该喜欢那种带有暴力色彩的影片,可是说出来或许会很让人奇怪,我最喜爱的电影既不是史泰龙的枪炮,也不是施瓦辛格的特技,而是充满温馨的《音乐之声》。因为在这部影片中,我所感到的是人世间那种最淳朴、最简单的友爱和挚爱之情,这部影片让我的全身心都感到放松。

《音乐之声》观后感 篇3

“云岭送翠,只为这天籁之声,我心雀跃不已,只为它拾得片音短曲,我心澎湃狂喜,宛如鸟生新羽展翅飞去,自湖滨遥向枝头高栖,我心呢喃低语仿佛钟铃,自教堂乘风徐徐而来,欢笑一如小溪轻轻,蜿蜒婉转,川流石底……”

以前看《音乐之声》,觉得它像《灰姑娘》,因为王子爱上了灰姑娘,从此幸福地生活。后来看《音乐之声》,觉得它像《简爱》,因为家庭教师拯救了庄园主人,使其获得了新生。

这部影片与它们有所不同的是,善恶对立者有了很大的改变,uglsisters所代表的嫉妒贪婪,孤儿院所代表的残忍无情,阁楼上的疯女人所代表的毁灭性冲动,在这里都升级为窒息自由,戕害生命的战争。而战争的另一面,是旖旎迷人的家乡,是纯真的孩童,是动人的爱情,是优美的歌声。

在结构上,《音乐之声》有一条自由—专制、生命—死亡的人物序列:玛利亚—修女们—特拉普—纳粹分子就分布在这个序列上,在序列的两级,玛利亚作为自由与生命的象征,而纳粹分子则成为专制与死亡的象征。

玛利亚之所以离开修道院并非爱上帝不够虔诚,而是因为她不受约束的天性,修女们都肯定她善良纯洁,但也承认她不能规行矩步,“不适合留在修道院”,院长也认为,让玛利亚放弃自由自在的天性,就如同“将浮云栓牢,令海浪止息,使月光在掌中停留”一样不可能,于是,院长决定让她离开修道院,到特拉普家做家庭教师,寻找属于她的生活。

特拉普,是一位罗切斯特式的严肃沉闷的,他之所以阴郁冷酷,并非像罗切斯特一样有个不幸的婚姻,而是因为他的婚姻太幸福,因此妻子的离世如同抽空他的生命一般,使他从此不近人情。由于他不懂如何管理一个家庭,他便效仿了军队管制,他不许家中有歌声,不许孩子玩耍,不许喧哗嬉笑。在这被抽空的生命中,父爱被藏入心底,他甚至不称呼孩子的名字,和他们不作任何交流,他不理解他们的孤独与渴望,而将他们的生命简化为一串无意义的哨声。

玛利亚的到来改变了一切,她努力与孩子们沟通,了解他们、理解他们,疼爱他们。她将孩子们带出压抑的生活,教孩子们唱歌,领他们郊游,她将每个抽象的音符注满生命的活力(《do—re—mi》),她在孩子们的心中播下美丽的种子(《mfavorite things》),影片最令人叫绝的音乐部分是玛利亚让七个孩子依据自己所代表的七个音符不断配合、变奏,在骑单车、蹦台阶等游戏旋律视觉化。

就这样,孩子们爱上了音乐,爱上了歌唱,爱上了她。特拉普也开始被孩子们甜美的歌声打动,空虚而干涩的躯体也有了“气色”。玛利亚不仅将欢声笑语带回了这个家,更激起了特拉普的似水柔情,使他从一个刻板严肃的军官变成了一位慈爱有加的父亲,一位眼波荡漾的情人。表白时刻,月色迷离,两人如雕像般的剪影昭示着有情人终成了眷属。

故事并未到此结束,如果说玛利亚将自由的气氛和生命的活力带入了这个家,可此时的奥地利则恰恰相反,奥地利被德国吞并,整个城市充满了压抑而阴郁的气氛,孩子们猜测这气氛可能由旗子上的黑蜘蛛(纳粹标志)所致。举国都挂起了纳粹旗帜,只有特拉普说不,他坚持自己的奥地利身份,不愿同纳粹合作,于是决定逃亡。在演唱比赛时,他唱起了《雪绒花》,并邀请满场观众同他一起歌唱,祝福着自己美丽的祖国。比赛结束时,特拉普全家逃往修道院躲避,而后借用修道院的车开往边境。

影片的结尾,奥地利的迷人风光如影片初始时再次出现在镜头里,覆盖着白雪的群山,苍翠高耸的树林、蜿蜒流淌的大河、绿丝绒般的草坪……一家人行走在山中,逃离战争,走向自由。这个世界如此美丽,爱还来不及,歌唱还不够,为什么要毁灭它,要自我毁灭呢?

音乐之声观后感英文版 篇4

They have attached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entertainment industry,and a sound mechanism to encourage and support the government,for example,a lot of talented kids in this area will provide some of these art school,there are many things about pop music study,there are many businesses are improving,for example,they will recruit trainees in the open,after N rounds of non-public examinations,first look at the talent,and then open look,assuming 10 people selected to train or stick a few years down to be able to debut,and their people a combination of Western music and the trend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ir own country,without chaos there is singing and music ar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ir own country.

And our nation's intelligence copy others and do not pay attention to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but as long as people are able to sing background on it.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