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观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这时候最关键的观后感不能忘了。现在你是否对观后感一筹莫展呢?下面是的小编为您带来的《穹顶之下》的观后感(优秀4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雾霾可以倒逼政府调整发展思路,也可以倒逼每个公民反思自己的行为,而种。种诉求最终都会归结到改革这一层面。
昨天上午,沉寂一年的央视前主持人柴静又回到了公众视野,推出公益作品《穹顶之下》,多个污染现场寻找雾霾根源,多国实地拍摄治污经验。这部时长103分钟的雾霾纪录片,成为当天社交媒体热议话题。
与其他雾霾报道相比,《穹顶之下》延续了柴静作品一以贯之的审视、追问和投入:雾霾是什么?从哪儿来?我们该怎么办?而在冰冷、赤裸的事实之外,不再有无谓的指责与旁逸斜出的缠绕,令人印象深刻。
比如在“源解析”的问题上,纪录片以翔实的数据与权威的演示,不回避,不演绎,直指问题的症结所在,即我国空气污染60%以上来自煤和油的燃烧,雾霾问题很大程度上是能源问题。而能源问题,归根结底还是一个选择什么样的发展路径的问题。这不仅关乎每一个人的生活质量,也关乎国家的治理体系、能源战略及产业结构。
从历史、他国的治理经验来看,英美等国“在治污前20年污染物下降了80%”的现实,不仅带给人们希望的曙色,也从一个侧面表明了治理雾霾的紧迫性。不能再等、再拖、再吵了,特别是面对管理与执法的困境,应该有所突破。
蔚蓝的天空不能只是在语文课本中,生命的意义正在于一代代的血脉关联。治理雾霾不仅是科技问题,也不仅是政府行为,还应该成为这个社会波澜壮阔而又委婉细致的公民行动。每一个人、每一个机构、每()一个组织,都有责任将紧迫感化为切实的行动力。
走过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几十年,中国社会尽管目前越来越呈现出多样化的利益诉求,但在穹顶之下,每一个人、每一个地方都无可逃避。因此,雾霾最严重的时期,固然意见有分化、表达亦多元,但恰恰也是最容易达成共识的时期。雾霾可以倒逼政府调整发展思路,也可以倒逼每个公民反思自己的行为,而种。种诉求最终都会归结到改革这一层面。
公众是空气污染治理的核心力量,以公民的名义行动起来。从完善立法到调整公共政策再到调适公民个人作为,充分发挥每一个人、每一个机构、每一个组织“心底有爱惜”的力量,改变我们的大气环境,进而改善我们的生存环境。让孩子不再一出生就罹患疾病,让全球每年35万至50万人早死这样惨烈的数字消失,让雾霾成为历史,这是宿命,也是责任。
2015年2月28日,从央视辞职的记者柴静,推出了她自费拍摄的雾霾深度调查《穹顶之下》。柴静在采访中表示,孩子生病使空气污染成为她不能回避的问题,因此在一年的调查中,柴静作为一位母亲而不是调查记者,围绕雾霾是什么?从哪儿来?我们该怎么办?进行了一系列调查。
大众最初熟识柴静,是因为非典疫情的爆发时,她瘦弱的身躯里蕴藏着的惊人的力量。从彼时的年少成名到不久前的赴美产子,柴静向来不缺少话题性,如今为了孩子的“私人恩怨”而拍摄关于雾霾的纪录片,更是惊呆了一众看客。在震惊的同时,雾霾之于柴静或者柴静之于雾霾的关系,却不似尚为媒体人那时的明朗和清晰,庄严却又多了一丝悲壮,而这也不仅仅是柴静一个人的战争。
雾霾,对于这个东西我们一点也不陌生,无论你在何时何地,始终摆脱不了雾霾的笼罩,雾霾也不再是教科书里的说教,自然环境的恶化所带来的伤害也不是简单的柴静一个家庭在承受。也许有人会说,柴静之所以选择拍摄宣传片是为了自己的“私人恩怨”,但是作为一名曾经的职业媒体人,将柴静的行为称之为伟大或许过于夸张和不切实际,但是也绝不是为满足自己的私人需求那么简单,无论是曾经的记者身份还是现在母亲的烙印,都无法掩盖其追求真理的社会责任。
在网络世界里,我们生产着创造着各种信息,享受着各种各样的服务,我们不断向大自然和社会索取,被纷繁复杂的社会所麻痹,睁着双眼却看不到真相,张开双耳却听不到声音,迈开步伐却未曾前进一分,每个人都在喧嚣,每个人都在说话,却没有人在听。以前我们会说向沙漠进军,向太空漫步,现在却被雾霾打的措手不及,难道我们未曾发现它吗?不是的,每个人都看见了,可怕的是都当做并未发生,我们不缺少随声附和阿谀奉承,恰恰缺少的就是赤裸裸的较真精神。
2月28日,一部名为《《柴静雾霾调查—穹顶之下》的纪录片出现在各大主流视频网站,在短短的时间内,其播放量及下载量早已破亿。在人们视线中消失了一年之久的柴静,以“私人恩怨”介入公众话题。
3月1日,刚刚上任的环保部部长陈吉宁与媒体见面,这是刚刚上任48小时的环保部部长的首次对外活动,他表示,已经完整看过《穹顶之下》,并发短信对柴静表示了感谢。并对讲述了今后环保工作的重点方向。
此时,正值全国两会召开之际……
雾霾是什么?它从哪儿来?我们怎么办?在《苍穹之下》中,柴静不再是以一个记者,而是以一个母亲、普通市民的身份来看我们天空的中的雾霾。运用大量的数据、事件及亲身经历来回答这三个问题。在片子中我们看到了环境问题的严重性,更看到环境保护的现实性、无奈性……无论出发点如何,柴静的举动值得点赞。
在记者见面会上,陈吉宁将该纪录片和环保史上有名书籍《寂静的春天》相比,该书由女科学家雷切尔。卡森在1962年出版,唤起全球对环境问题的关注。
中国,作为一个年轻的发展中国家。发展是一切,提出了“向大自然宣战”、“发展压倒一切”等口号,在那个时候,几乎没人去质疑它的正确性。而环境保护被经济发展有意识的忘记掉。如今,环境污染却成了绕不过去的话题。环境保护成了全人类共同的目标。
我国早已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环境保护法》在1989年12月就已颁布。但环境保护年年提,环境污染仍存在。“我现在不敢笑,怕别人看到我没有牙齿”在面对柴静的提问,环保部一位官员如此说道,道出了无奈,也道出了环保执法的尴尬。
《苍穹之下》道出了中国环境污染的现实,也道出了环境保护的无奈。有法难执行,正如某些媒体报道中国法律就像TXT文本文件一样,只能打开浏览,却无法像EXE可执行文件一样,可以在实践中运行。
执法为何“过松过软”?其还是执法手段单一,主要是靠现场检查、责令停产、进行罚款,没有强制执法权,不能直接强制关停污染企业,也不能扣押、查封排污设备;甚至开出的罚单,也因为环保部门自身没有强制执法权,还得申请法院等机构执行。另一方面,过去很多地方唯GDP论,重发展清环保,甚至放纵污染。这又进一步使得环保部门成为“弱势衙门”。
党的十八会议已经把环境保护工作纳入了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伟大中国梦的战略体系之中,并制定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的“五位一体”战略举措。今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新《环保法》,被称为史上最严环保法,它赋予了环保部门多件执法利器。环保部门可直接查封、扣押排污设备的权力,环保执法有了质的飞跃,让环保执法“长了牙齿”。
古人云:“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如今,我中国环保执法的“天时、地利、人和”都有了,现在就需要中国的环保执法者就要顶上去,守住环境的阵地、法律的底线,不能重复之前的“过松过软” 只有坚定不移地认真贯彻依法治国的基本国策,只有这样,才能让让生产经营者敬畏自己环境保护的责任与义务敬畏各项环境保护法规的权威与尊严,才能使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丰硕成果。
诚心看完柴静的《穹顶之下》(以下简称调查),非常用心又有激情的调查,有详实的数据和客观的理论,提出了雾霾产生的原因也提供了解决之道,但其中亦有也不乏偏颇。本人不才,恰好从事煤炭市场研究,仅就雾霾大片中关于煤炭的部分提出自己的看法。
粗放型煤炭燃烧是造成雾霾的主要原因
调查指出国内雾霾的主要原因:大量来自散煤燃烧,其中80%的污染来自20%的散煤燃烧。这一观点基本正确。
散煤燃烧即粗放式的直接燃烧,主要来源为小锅炉和居民用煤。
这里我引用《煤炭使用对中国大气污染的贡献》(以下简称《贡献》)的数据。《贡献》指出2012年,中国煤炭使用对空气PM2.5年均浓度的贡献估算在51%至61%之间,均值为56%。其中,约6成的PM2.5是由煤炭直接燃烧产生的,约4成的PM2.5是伴随煤炭使用的重点行业排放的。煤炭使用对京津冀PM2.5的贡献为51-62%,长三角的结果为54%-61%。
既然控制直接燃烧即可降低煤炭对大气污染的60%,那么降低散煤使用是控制煤炭污染的重中之重。事实上,国家在《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和《商品煤质量管理暂行办法》中都提出了关于2017年关停全部10蒸吨以下小锅炉,以集中供热的热电厂取代小锅炉,禁止高硫高灰散煤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的使用和销售。如果这些法规能够得以全面执行,降低15-20%PM2.5的目标是可以实现的。
监管不力亦是雾霾的主要罪魁祸首之一
调查中指出如果要留住APEC蓝,需要将2013年的污染排放物降低60%。调查同时指出如果燃煤企业的减排100%到位,尘和二氧化硫排放将降低低60%,氮氧化物排放低35%。所以,如果燃煤企业全面使用减排装置,APEC蓝指日可待。
我国有几乎为世界最严苛的电厂排放标准,到2015年末,我国电厂脱硫装置安装率几近百分百,降氮脱硝安装率也要达到75%。去年起,一些地区的电厂试运行的超净排放技术使得燃煤电厂达到燃气电厂的排放标准成为可能。严格来讲,电厂如果100%使用排放设备,除了二氧化碳这个指标,电煤对大气的污染贡献甚少。因此,国家在能源规划中提出提高电煤在煤炭消费中的比例也是减排的主要手段。
然而环保需要经济成本,要谨防燃煤企业出于成本考虑将排放设备闲置成为摆设。去年四月推出的新环保法提高了对超标排污企业的处罚力度,而环保部门对燃煤企业尤其是电厂排放都已实现实时在线监控,那么,如何提高燃煤企业排放设备使用率完全取决于监管部门的执行力度。不幸的是,在中国,法规是一回事,执行是另一回事。
褐煤亦可以清洁利用
褐煤对大气污染最严重的问题是二氧化碳排放。但调查所举的哈尔滨供暖首日的PM2.5高达一千的例子并不能把所有责任归于褐煤。一是如果这个理论成立,那么哈尔滨的供暖季就不该有蓝天。其次,褐煤由于热值低、磨煤用电高等因素主要用于掺烧,其经济掺烧比例在20%到30%间,说什么褐煤也不能承担全部污染责任。更重要的是,我国地大物“薄”,这点能源得省着用,利用当前国际能源价格低迷的契机在不改变市场供求状况的状态下多进口些油气,去政治风险不高的国家的并购些能源矿产是正途。
此外,对于天然气这一清洁能源,我国十三五能源规划的目标之一是到2020年,天然气占一次能源结构比重占10%。目前我国气电为煤电燃料成本的近三倍,受国际油价暴跌影响,这个比例有望调整到两倍左右。即便如此,又有多少企业和个人用得起气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