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大林格勒影评(优秀3篇)

斯大林格勒影评 篇1

影片《斯大林格勒》是一部美俄合作拍摄的首部IMAX 3D战争大片,由俄罗斯著名导演费多尔。邦达尔丘克执导、好莱坞影视巨头索尼哥伦比亚影片公司出品。该片以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为故事背景,讲述了1942年苏联红军在向伏尔加河左岸的德军发起反攻后失利,而几名苏联士兵却在这次行动中到达伏尔加河左岸,并潜进了一座被德军占领的房屋,以此与德军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在这里他们遇到了一位未能逃跑的俄罗斯姑娘,并上演了一段悲壮的情感故事。

该片真实展现了1942年斯大林格勒战役的宏大场面,震撼的视觉效果使观众身临其境。该片从微观的角度出发,以小人物的情感来凸显整个战争的残酷,将整个大战争背景下小人物的故事生动、形象地呈现在观众面前,这更能引起观众们在情感上的共鸣。

不同于国内其他的战争类影片,该片不是以战争中正义的一方为视角,而是以现代人的视角,更加客观、真实地展现整个大战役背景下小人物之间的情感和性格冲突,重新审视战争的残酷,以表现出对和平的呼吁。影片以两条情感线为线索,一条是五位苏联士兵与俄罗斯女孩卡嘉的情感,一条是德国军官彼得。卡恩与俄罗斯女孩玛莎的情感,这两条线索相互交织,引伸出各个小人物之间的性格冲突,贯穿于整个影片的始末。

影片善于从各个细节来突显人物之间的真实情感,影片中令人印象较深的是几位士兵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为卡嘉寻找生日礼物并筹备生日会的场面,这个细节一方面展现了几位士兵对卡嘉的情感,另一方面,也展现出在整个战争背景下人性的光芒和爱的力量。

德国军官彼得。卡恩与玛莎的情感发展也是整部影片一条重要的线索,甚至可以说是能够影响影片整体的关键。他们之间实际上是侵略者与被侵略者的关系,因此这种情感在当时的战争背景下几乎是不可能的,但影片却人性化地刻画了这种大战役背景下所赋予他们的这种特殊情感。战乱中,彼得。卡恩对玛莎从占有到关爱,是一种人情本能的递进,而孤苦伶仃的玛莎,则从被动地接受占有,到最终投入情感,同样是一种人性化表达。最后,彼得。卡恩驾车在人群中寻找玛莎的镜头,就比较真实地诠释了战争时代人性化的一面。这种情感跨越了阶级立场的界限,表现出一种对战争时代的反抗,从而进一步烘托出整部电影渴望和平的时代主题。随着玛莎被其中一位苏联士兵射杀,电影的情节旋即被推向高潮。

除了情感的刻画和战争场面的展现,影片在结构上还有一个巧妙之处:影片是以距斯大林格勒战役几十年后的一场地震救灾行动作为开篇,一位俄罗斯的营救人员——故事的女主人公卡嘉的儿子——向一位地震中围困的德国女人诉说自己有五位父亲的故事,以减轻她的痛苦和恐惧感,从而引出了整个故事,影片最终以那位德国女人得救后与那位营救人员的道别作为结尾,这实际上也暗含了影片想要表达的另一个主题:世界人民应当珍惜现今的和平,并且应当对那些为了和平而牺牲的英勇战士们怀有一颗崇敬之心。

《斯大林格勒》无疑是一部场面宏大、视角独特并且构思巧妙的战争巨片。整部影片以一个全新的视角,并以小人物之间的情感入手,更加全面、客观地将世界历史上的这段悲壮史诗重现展现在世界观众的面前,在影片震撼的视觉效果和细腻的情感刻画下,人们不禁会重新审视历史,审视战争,在珍惜和平时代的同时,又会对那些英勇牺牲的战士们怀有一颗敬畏之心。在荧屏之外,能够引起观众们如此强烈的情感共鸣是这部电影最大的成功之处。

斯大林格勒影评 篇2

一部充满诗意的战争佳作,在战争片和诗电影传统的国家里,邦达尔丘克无疑做到了最好的结合。

斯大林格勒这个无数次被搬上银幕的故事,每每提到它,却也让人热血沸腾。此次导演仅选择几名侦察队员为视角,撇弃了大规模作战的宏大场面,把每一个小人物刻画得更加栩栩如生。斯大林格勒巷战中无数个这样的小故事,才换回了这个国家的和平。

影片中每一帧画面都透着油画般的精彩,在炮火的硝烟里嗅到浪漫的味道。让我最动容的事影片中的两段爱情故事,这其中德国军官和俄国姑娘的爱情不可思议却又让人最为动容。

战争中和敌人相爱是一个大忌,这会招致多少老红军的愤怒。而这恰恰却最贴近人的真实情感,在政治情操面前,导演坚持这一点是难能可贵的。也许我们的观众无法相信《色戒》中王佳芝会爱上汉奸,也无法相信《南京!南京!》中会以一个日本人的视角来叙事。但这就是战争,高于战争的是人的情感。影片中莎拉半裸着躺在床上的镜头简直就像一副最美的油画,纯洁得一尘不染。也许遭到同胞们的非议和指责,甚至死在苏军的枪口下,她内心承受者煎熬,却跟随了自己的情感。

影片的第一视角是从未在镜头路面的卡嘉的儿子,他是一个旁观者,静静地叙述着他的母亲和他的五个爸爸的故事。这是影片开头抛给我们的谜团,导演却狡猾得很,直到结尾也没有解开这个谜团。谁会是他的亲生爸爸,或许我们都有自己的解读。格莫夫大尉其实是自私的,他才不愿意他的士兵为保护一个女人而牺牲。对于卡嘉,一个在战争中近乎麻木的姑娘,固执地坚守着炮火纷飞的房子,就像是苏联人对故土的无比眷恋,哪里都有战争,可哪里比得上自家的房子。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卡嘉更像是他们的母亲,一个他们为之献身的亲人。他们冒死找来一个浴缸,甚至患上自闭症的男高音都来为卡嘉祝贺生日,这是战场上多么温馨难得的一面。

在这场战争里,爱情都是公平的,甚至连牺牲都是公平的,德国军官和苏联士兵都死在炮火之下,若干年后我们会不会觉得,也许战争根本就没有胜者。

斯大林格勒影评 篇3

果不是朋友特地推荐,我不会想去电影院看这部电影。对战争的深恶痛绝,致使我对战争片态度也是如此。我经常会淘出老片子来看,但淘了这么久,也不会把野战排,拯救大兵瑞恩,兵临城下这些片子拿出来看一看。

记得那年大约小学二年级,在同学家里边看电视边做作业。电视里在放一部电影,内容情节已经模糊,只记得一个场景:八国联军的洋枪洋炮射杀拿着刀和枪的大清骑兵,后面又有一批人拍着马挥舞着刀枪冲了上去,再倒下来,这样一次又一次地冲锋,直到全军阵亡,这是一场如此悬殊的战斗。我喊了起来,“天啊天啊!这不公平!不要上去了啊,不要这么打了啊!”我的两位同学就在边上笑话我,“演电视都是假的呢,骗人的,人其实没有死,哈哈哈哈,你怎么还哭起来,你也太有意思了。”事后,我也觉得我是太“有意思”了。(“有意思”在本地方言中有许多衍生词义,请自行理解。)

我第一次展现出“傻傻的”感性的一面献给了这部电影。时隔多年,我也没有把这部电影拿出来重温一下。感性的一面渐渐在工作后消失,狮子座的个性越来越突现。很多年看电影电视再没有哭过,并以此为荣,直到后来做了母亲。仿佛只有做了母亲后才真天明白,或者是才真正回归了做为女人真正面目,女人是母性的,柔软的,坚韧同时又是可以示弱的。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作为二战史上最血腥最残酷地战争之一,我已经做好了充份的心理准备。然而一开幕,要登陆的苏军被油库爆炸的烈火点燃了,无数的全身着了火的苏军仍然站起来,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冲向德军的机枪,与德军拥抱而死。这样的场景,大影幕地视觉冲击下,仍然使我无法直视而直接捂住了双眼。真正想来,算不得不忍心与心肠软,仅仅是无法面对。这些场面很震憾,没法去代入,你根本无暇去想:换了是你,绝望地被烈火烤着,你还能在生命中最后几秒冲上前去吗?

以为本片要描写反侵略的正义感与使命感,这是我朝高大全战争电影电视经年不衰的主题。身为正义方的俄国人,费多尔�邦达尔丘克导演却能如此不太主观色彩地用的手法,将这一场史上最血腥的交锋描写出来,甚至不直接做褒贬与判断。当然,倾向还是有的,保卫家园抵抗侵略,原本天然正义。然而,影片中的敌方德国纳粹法西斯们是一样不畏死,一样是一些硬汉,一样有不知战争为何物就登上战场的年轻士兵。他们一样有爱,爱女人,爱家园,爱国家,爱上帝。

我很喜欢这位导演的一个方面就是,他并没有如好莱坞电影及国内模仿好莱坞片里,将那种强烈的视觉冲击感呈现出来,没有将令人作呕的血腥场面作放大与特写,镜头下只有强硬的男人毫不畏惧地面对死亡,连死前的留恋与挣扎也没有刻意描写。我很愿意把这种心怀解读成人性的温暖与慈悲。

德国正规军出身的军官,咒骂着打黑枪、投机与偷袭。被我国影视作品描绘成神一样的游击队,在正规军眼里都是下作卑鄙下三滥的手段。我国影视至今保持着对游击战的崇拜之情,而曾经苏联现在的俄罗斯已经开始去面对过去的自己,我认为,这才是真正的强大起来了。从什么时候起,我们已经天经地义地认为只要赢,就可什么手段都不必计较。这里不讨论这些,只讨论一下到底是什么在支撑着要赢的决心。德军要去争夺被苏共游击队占领的房子,长官问士兵,你凭什么认为你能赢?士兵说,上帝保佑我。这位德军上校说,我们的上帝就是我们的元首,那栋房子后面就是德国。为了元首,为了德意志战斗!口号的力量就在这里,根本无暇去分辩,到底为了谁去战斗,血已经烧起来了,成了机器坦克枪炮,轰隆压往前线,没有任何思想,只有一个目的,为了国家消灭目标,这就是军人。为了国家的什么?为了国家的扩张?为了这个国家的人们向外扩张的欲望?这德国军官指向十分清晰,他非常明白上帝并不在这一边。所以,他说,元首就是上帝,这栋房子后面就是德国,于是,以此报效国家的信念成了天然正义。

与此同时保卫房子的苏军,支撑着赢毅力是什么?导演在其强大的开场后,用很慢地镜头描述了,是什么在支撑着苏军。片中女主角卡嘉出现了,年轻的,瘦弱的,又有着执着的信念。她坚持不愿离开这片废墟中的房子,她说这是她的家,看护着一样因为不离开而死于战火的家人、邻居。当保卫家园的口号落实到保护一个女人的时候,电影开始慢了下来。支撑着他们的不再是天然正义感的军人理念,也不是狭路相逢勇者胜的勇气,这两者德军也有。

请那些要为孩子找爹的猥琐想法走开,请那些议论卡嘉到底最爱哪个男人的无聊讨论走开。此时卡嘉不仅仅是一个女人或是漂亮的女孩,也不是几个月没见过女人的男人眼中挚热的幻想。她代表着上帝赋与女性所有特征:温柔、坚强、执着以及繁衍生息,与战争的无情残酷血腥死亡,有着鲜明的对比,唤起了人性中最温暖最感性最本质的一面。让你明白,人不是战争中的机器,不是口号下毅然赴死的垫脚石。明白自己所有一切的付出和牺牲都是值得的,哪怕仅仅是为了给她的生日制造一个惊喜。因为她的背后是家园,是整个斯大林格勒的家,是俄罗斯,甚至是整个人类战争或其他天灾人祸摧毁后所剩下温暖的希望。

这样的希望,会有上帝保佑。那幢神助的房子里,被神关照的女人活了下来。余人都死了。

五个男人与卡嘉的爱,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爱情。包含了父亲对女儿般慈爱,丈夫对妻子般的尊敬,羞涩男孩的初恋,对母性的怀念。爱又非常简单,心与性。对于卡嘉来说,亦是如此。战火中的爱这样简单,不计较过去未来合适与否,不存在道德枷锁思想负担,也没有任何亵渎,简单直接明了,爱的萌生与性的释放,然后用生命去守护。

两条爱情线里,还有德军上校与俄罗斯女人的爱。爱原本就不分国界,即使语言不通,即使立场对抗。虽然一开始,就知道这是个注定无法调合矛盾的悲剧,是为剧情冲突留下的必然手笔,然而看到俄罗斯女人玛莎被袭()击倒下时,心里仍不住一紧,你知道,战争里牺牲的爱情何止这一对。忽然想跑个题,从影视作品来说,女人对感情态度真是世界各地都没有什么不同,然而只有经历了性,才对男人产生或者说释放出挚烈的依恋情感。

很多人看了这部电影觉得无趣,就是在这里。原本以为要来看一场绞人肉机的视觉大片,谁知只是战争背景下两场爱情故事,故事没有新意人物面目千篇一律缺乏个性,甚至习惯性会有一个拯救世界的大兵存活下来与女人重组家庭的美好愿望也没有。好莱坞的觉大片今年非常多,各种豪车追逐,各种爆炸冲击,高楼倒塌,天崩地裂,各种令人血脉贲张的场景,可曾想过感观刺激感过后还剩什么?这些年来人们对感观的要求越来越高,对情节曲折起伏的要求越来越多,对事物本质的感受却变得越来越弱,仿佛只有又惊又喜才能真正冲击人生体验。

以上仅作为一名不爱看战争片的观众一些感受,有些主观偏见与偏爱,望朋友轻拍。此片并没有改变我对战争本身残酷血腥的厌恶感,幸好有一些喜欢的温暖,令我不再回避战争背景本身。本片最无法忍受的是配音部份,为此我还得去下载原音版再看一次。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