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几时有观后感(优秀3篇)

许鞍华又拍时代戏了,上一部许鞍华的作品也是时代戏,同样是讲民国时期的《黄金时代》。而这一部,则是讲抗日时期,东江纵队故事的《明月几时有》,又是一个取材于真实历史的故事。这次漂亮的小编为您带来了明月几时有观后感(优秀3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明月几时有》观后感 篇1

“周迅的演技依旧令人信服”“动作担当彭于晏,有勇有谋霍建华”“从未见过如此血性的许鞍华”“拍出了炮火与抗争中的人情冷暖”……

电影《明月几时有》将历史上著名的“省港文化名人大营救”还原到大银幕上,展现了平凡小人物在国难当头时的勇敢抉择。

在纷乱的战争背景前,历史的硝烟散去,那些普通人,小学教师、文员、房东、老村长、村姑……原来都是英雄。

面对一场生死未卜的营救行动,小学教师方兰(周迅饰)、神枪手刘黑仔(彭于晏饰)与绅士特工李锦荣(霍建华饰)根据任务随时变换身份,周旋在对敌前线。

在战争的洪流中,周迅饰演的小学教师方兰后来成长为游击队长,作为片中身份变换最为显著的人物,她的际遇最让人担忧。

时常以硬汉形象出现在银幕上的彭于晏,在电影《明月几时有》中再度提升“武力值”,饰演神枪手刘黑仔。

而海报中,霍建华的“潜伏”状态显而易见,身处大量文件中的他展现出了文艺青年的特性,而窗外的日本兵则在提醒着观众他的处境非常危险。

有影评人在看过电影后称这是一部“刀丛中的诗”,变得热血的许鞍华并没有放弃她一贯的细腻,多角度地展现了战争中的众生相。

“我不是在说历史,我是在说历史中的每个人。一群普通人本来在过着各自的日子,战争打破了日常的平静,他们不怕,不犹豫,直面然后承担,完成了一个可以称得上伟大的任务。人救出来了,仗打完了,他们又回到自己的生活里。‘普通人的勇敢’,是很动人的。”

《明月几时有》观后感 篇2

许鞍华又拍时代戏了,上一部许鞍华的作品也是时代戏,同样是讲民国时期的《黄金时代》。而这一部,则是讲抗日时期,东江纵队故事的《明月几时有》,又是一个取材于真实历史的故事。

或许民国对于许鞍华有着特别的意义。她曾经说过,民国是一个自由与忠诚的时代。在当时,无论选择哪种生活方式,都会拥有更多的自由。但从另外一个方面来看,无论是朋友、家庭亦或是战友、师生之间,又都会存在一种忠诚和责任。

很多时候,我们都会觉得自由和忠诚是互不相容的,因为自由代表了一种随心所欲,不受限制的状态;但忠诚和责任,却毫无疑问意味着束缚。

可是《明月几时有》的故事,刚好就是一个自由和忠诚并进的故事,这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民国本身,就是一个自由与忠诚的时代。

《明月几时有》的故事,取材于抗日时期著名的东江纵队,东江纵队是共产党在广东省东江地区创建的一支人民抗日军队,周迅饰演后来加入东江纵队,成为传奇人物的“方姑”;彭于晏则算是领周迅入门的老师,神枪手“刘黑仔”;霍建华则是“方姑”的未婚夫李锦荣。

因为许鞍华是一位女性导演,在此前也一直擅长以女性视角创作。《黄金时代》也是以汤唯饰演的萧红自述开场。种种前史,都很容易让人以为,《明月几时有》会是一部以女性视角为主的影片。更何况,女主角还是周迅这种级别的人物。

但事实并非如此,《明月几时有》虽然是以周迅为主角,却采用了三段式的结构和旁观式的视角。影片的前三分之一,讲述了“东江纵队大营救”这一历史事件。1941年12月8日,日军对香港发起进攻,香港沦陷以后,大批在香港的进步人士,也面临危险的境地。当时的东江纵队,用了半年时间,从香港搭救了800多名文化名人到大陆,其中就包括郭涛和蒋雯丽饰演的茅盾夫妇,何香凝、柳亚子、邹韬奋、丁玲以及梁文道饰演的梁漱溟等人。

因为是真实事件改编,《明月几时有》中,也带上了几分和《黄金时代》相似的味道,那就是在影片的叙事中,偶尔也会插入事件的亲历者的访谈部分。比如彬仔的访谈录像,彬仔是方姑的学生,后来也成了游击队队员。

这部分访谈的记录性影像,与影片的剧情性构成了一种补充。在这种补充之下,《明月几时有》的时代感和真实感更强了。亲历者的讲述,和故事的发生,构成了两条并行的线,而观众,就在这两条线之间,感受着被扩大的叙事的可能。

前面说了,虽然故事以方姑为主角,但是却并不以女性视点为视角,而且整体看下来,你会发现,这几乎是一个没有主角的故事,又或者说,每一个人物都是主角。周迅饰演的方姑,在故事的开始,甚至根本都不是东江纵队的成员,她只是一个普通的老师,是茅盾先生的忠实粉丝,因为茅盾租了自己家的房子,而有了与茅盾交流的机会。在这时候,她只是一个单纯的文学爱好者。或者说,这时候,方姑还并不是方姑。

在这之后,东江纵队对茅盾等文化人的营救行为,就是一个使得方姑,开始成为方姑的过程。彭于晏饰演的刘黑仔,在这次行动里发现了方姑的间谍天赋,从而把她招入了东江纵队。方姑,也从一个历史旁观者的身份,变成了历史的参与者。她也在这个过程中,完成了对自我身份的确认,从一个朗诵茅盾文集的少女,成长为勇于跟日军抗争的女侠。

周迅在电影中演起一个未婚的年轻女子来,丝毫不违和。她非常好地诠释了方姑的`不同阶段,从最开始的懵懂,到对游击队工作天生的敏感和临危不乱,再到最后的老练冷静。这种跨越式的、阶段式的成长,一方面是方姑这个人物的成长;另一方面,也是整个时代的成长。

如果说,方姑的角色,代表了在那个时代之下,从迷茫到坚定,慢慢成长起来的一类人的话。那么彭于晏饰演的刘黑仔,则就代表了另一类人。他是带着点悍匪气质的游击队员,甚至被当局高额悬赏。与方姑的涉世未深相比,刘黑仔则是对自己所做的一切都特别坚定,就好像他在片中说过的一句台词,“加入短枪队,就没有想过活着出来”。

而霍建华饰演的李锦荣,则又代表了另一类人。他会说日语,温文尔雅,会说日语这一点,在那个时代,几乎就代表了一种与众不同的身份。在影片的绝大部分篇章,你其实都摸不透他的底细,但是到最后,你又会发现,他其实和金像影后春夏饰演的那个女孩,是同一类人,同时也共享了,相似的命运。而李锦荣所吟出的“明月几时有”的词,又成了影片的题眼。

其实在这几个人物身上,我们就已经能够看到许鞍华所强调的那种,属于民国时期的自由和责任。方姑之所以选择成为游击队员,茅盾的事情当然是一个引子,但究其根本,也还是她内心的意愿使然。而刘黑仔、彬仔、李锦荣,包括方姑的母亲在内,他们所作出的选择,其实也都是基于一种“自由意愿”,而在这种自由之后,共生的,也就是许鞍华所说的责任。

《明月几时有》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众多人物当中来回切换讲述的, 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群戏,影片的演员阵容,也着实撑得起这场群戏。只不过,在这样庞大的时代背景之下,去选择一个群戏式的、散点式的表达,确实有着不小的难度。这在一方面,能展现出一种针脚细密的时代感;在另一方面,又是许鞍华的一种特点。

许鞍华曾经在采访时说过,自己是一个拍惯情节剧的导演,突然拍一套《倾城之恋》这样讲人物很细致心理状态的戏的时候,她会很怕自己掌控不了,不知道重点在哪里。她说她现在知道了,只是拍《倾城之恋》的时候还不知道。

不过,《倾城之恋》还是被许鞍华拍得很好看,刚好,这也是一个民国的故事。对于同样是民国故事的《明月几时有》来讲,许鞍华,也已经走过了那么多年。这部并不是情节剧的电影,却是真的,比《倾城之恋》走得更远,更宏大了。

明月几时有电影观后感 篇3

《明月几时有》主要讲了三个年轻人抗日的故事,彭于晏饰演的游击队长刘黑仔正面搏杀,霍建华的李锦荣打入敌人内部,而周迅的方兰则负责中间传递情报。通过这三条叙述线引出的正面人物大概包括少年仔游击队员、方母、药店伍掌柜、郑家彬姐弟、村长、高管千金等。他们纷纷登台,无头无绪,呈现的都是碎片化的片段。且基本没有太具体的反面形象,也没有具体的剧情线,只是知道主角们在抗日。这把很多人看晕了,他们认为故事毫无逻辑,不知讲什么,人物也立不住脚,像春夏演富家千金女特务基本没有存在的意义。看起来真的是又散又慢。其实我是比较倾向将电影看着一个群像描写的片子,从这个角度看,电影需要呈现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阶层的人物在非常时期拯救自己和民族的状态。所有这些人物的设置,包括春夏在内,都是有必要的。至于剧情的逻辑,其实大部分是立的住脚的,有说不知道为什么李锦荣和方兰为啥分手,也有说不知道为什么方母第一次送情报就被抓的,这些我觉得是缺乏基本的观影经验导致的`,应该仔细看电影,并且需要知道留白的处理,电影并不是电视剧,需要用画外音把所有的内心独白给念出来。当然,这确实也不是一个完整而扎实的叙事文本。导演或许因为一些原因在人物描写的比重上有些倾斜。但基本所有人物基本从三条线发散出来,整体来看层次丰富,像一串贝壳项链,虽大小花纹有别,串在一起也很好看。

关于明月, 许鞍华在见面会上解释了她的一种“明月”,大意是即便在战争时期,月亮星星这些自然而美好的东西同样存在。电影并不试图用这个深重故事锤一下你的胸口,让你感受民族危难时的悲壮和豪情。它只是打开一本历史画卷的边角,让你看看在历史背后最简单的东西,这些最简单的东西容易得到,也容易被炮火摧毁。电影并没有在炮火和抗争上着太多的笔墨,而是把更多的笔墨放在“明月”上。这明月是山水星辰是鸟语虫鸣,是再见时家人相聚、恋人相拥,是最平凡的生活,而至于“几时有”,只是因为不得不去守护平凡的生活。

影片最后镜头穿越时空从山川到都市,计程车司机老年郑家彬步入人流开工拉客,这个蒙太奇可以说很萌。 是啊,普通人在危难时的抗争并不是要达成阶级跨越,他们只是需要一个靠双手挣口饭吃的和平年代。 “明月几时有"为什么用“几”不用“何”,因为“何”是平声啊,而这部影片的韵是昂扬的。

所以这电影,你想象成像《投奔怒海》那样严肃的历史剧情片来看,肯定是有问题的。不妨当成许鞍华式的港产片,用带一点小小诙谐的“明月”去化解“几时有”的愁。所以许鞍华的《明月几时有》在“明月”,而不在“几时有”。

另外,很开心见到了导演本人,当主持人问起下面是否有导演的粉丝的时底下响起了一小片掌声和欢呼。她似乎有点羞涩的歪了下头,大概心里觉得,原来我这个老年人也有粉丝啊。我想其实想说,导演尽管你还是一身黑色打扮,但你一直是华语电影中的明月。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