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重器观后感【精选4篇】

细细品味一部作品以后,这次观看让你有什么体会呢?需要写一篇观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观后感你想好怎么写了吗?下面是的小编为您带来的大国重器观后感【精选4篇】,在大家参照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给您最好的朋友。

大国重器观后感 篇1

《大国重器》是由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制作的大型高清纪录片,展现中国装备制造业成就,讲述充满中国智慧的机器制造故事。该片以独特的视角记录了中国装备制造业创新发展的历史。该片将镜头对准了普通的产业工人和装备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创新中的关键人物,真实记录了他们的智慧、生活和梦想,通过人物故事和制造细节,鲜活地讲述了充满中国智慧的机器制造故事,再现了中国装备制造业从无到有,赶超世界先进水平背后的艰辛历程,展望了中国装备制造业迈向高端制造的未来前景。

我觉得中国的材料,工艺,以及最基本的装配工人的素质都是待以提升的。

把国外的图纸,原封不动的拿给中国企业加工,有时都不一定能成一套完整的机械。

1:材料。在中国很常见的钢,有一种叫q235,就是屈服强度为235的钢。在国外的设计图纸中,屈服强度300多,400多的钢很常见。

中国也有能力生产出300多,400多的钢,可是论企业来说,成本太高,因为你得特意从钢厂订购这种钢材,钢厂也得特意生产出这种钢材。对跨国企业来说,还不如从本国订购钢材,再运过来呢。

特种铝合金等中国生产不出来的材料就不说了。

材料上的一小步,机械上的一大步。

2:工艺。有很多很多的工艺,中国还做不出来。就是把国外的东西,都给你,让你加工,都加工不出来,焊接变形,国外产品解决了,你没找到窍门,就是做不出来。你可以截短,再焊上个横梁,可以达到要求,可是那一大块钢梁,你成本就上去了。

3:装配工人的素质。把成套的零件,放在一起,有些工厂就是不行,就是装不上,零件误差都符合零件要求,装配误差也符合要求,可就是装不上。

我觉得想改变,我有几点建议:

1、收购。国外有很多工厂,因为经营不善,面临倒闭。国家可以给国内的企业提供贷款,收购这些企业。这些企业可能不赚钱,甚至赔钱,可是宝贵的技术资料,最宝贵的人员(工程师和技术员,以及工人),都会令企业能力上升一大截。

2、国外设立研发中心,不同的教育体制,培养出的人,应该也有差别,利用不同的教育体制培养出的思维,来解决问题,我觉得靠谱。

3、国家投资,建设大型装备。比如航母,可以快速提升中国企业形象,有些外国人戴着有色眼镜来看中国企业,这种大型国产装备一出来,可以让外国人正视中国,为开拓国外市场,有着良好的意义,还能增加工作机会。

4、国家调控。有些好企业,可能是因为经营不善,或者苦于与国家发展方向不同,或没钱并购外国公司,资金短缺,可以提供低息,无息贷款。

5、大专院校。应提高补助标准,校企联合,有利有弊,有些院校,教授都跑出去拉赞助。应提高补助标准,让大企业来找教授,共同研发。或者让教授与其研究方向相同的中小企业合作,共同进步。

大国重器观后感 篇2

铸大国重器 挺民族脊梁——观CCTV纪录片《大国重器》“开天神推”有感

11月6日,我国第一部大型高清工业电视纪录片《大国重器》在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正式开播,吸引了全国人民的眼球,更是成为行业关注焦点。正如摄制组负责人刘宝恒说的一样:“拍摄这样一部电视纪录片,是我国几代装备人的梦想,是献给全国人民一次视听盛宴。”

这部电视纪录片历时两年多的时间,摄制组北上南下,深入中国装备制造业的工程机械、重型装备、通用装备、港机装备、轨道交通、关键零部件等十余个重点领域,精选了全国18家行业领军企业,讲述了中国装备制造业《国家博弈》、《国之砝码》、《赶超之路》、《智慧转型》、《创新驱动》、《制造强国》系列专题故事。该片重点关注重大装备企业自主创新和转变发展方式的成功经验,以全景式、史诗式、政论式的磅礴气势,用感人的讲故事手法,展现和讴歌了中国装备制造业的“国家队方阵”,反映中国装备制造业艰难发展的曲折道路,以及振兴与崛起于当代的辉煌历程。

主攻高端制造,实现产业转型升级——这是中国工程机械制造业呈现的新突破、新亮点。在《智慧转型》专辑片中展现的“开天神推”——中国最大马力推土机SD90-5,给人印象颇深,让大家看到了厚德坚韧的山推团队精神,看到了推山填海般的巨无霸设备产品,看到了中国工程机械的希望。“开天神推”SD90-5开创了建国以来自主研发、实现国产装备自主配套的先河,是目前国内最大马力、最高效率、最智能化的推土机。产品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打破了国外公司的技术封锁,形成了我国大马力推土机的整机技术标准及推土机大马力传动系统等关键部件的技术标准。对国家工程机械行业长远战略规划、优化民族产业结构、实现国产装备的自主配套具有重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这个产品是完全我们自主开发的,随着能源的这种大量的开采,这种使用大型设备的工矿越来越多,过去完全靠进口,我相信我们研制成功以后,能够完全替代国外的进口产品。”山推股份董事长张秀文在片中的自信让国人振奋,山推SD90-5的推出,也向全球工程机械行业展示了中国自主创新取得的成绩和贡献。

在过去十年,中国迅速成长为一个制造业大国,中国的工程机械制造业也随之快速壮大。然而,中国机械制造所需的核心零部件主要依赖于国外进口,中国部分中低端产品,国内需求趋向饱和,产能过剩成为各家企业共同面临的难题。在《智慧转型》专辑中,机械科学研究总院原副院长屈贤明一句话点中要害,让人感受颇深——“核心的部件中国不能造,所以整个产品盈利附加价值就会很低,就不能根据这个主机产品的发展提供相应的零部件,现在发展到了这个程度,不解决这个问题就不行。”在镜头中,我们不但欣喜地看到了独领风骚的山推系列主机产品,也看到了占据优势的关键零部件的身影。其关键零部件涵盖了底盘件,传动部件、结构件、铸造件、驾驶室等,这里生产的履带全球闻名,包括小松、沃尔沃在内的众多国际巨头,都为自己的工程机械配上了中国生产的履带底盘,在行业内也形成绝对的竞争优势。

与其他专辑表现手法不同的是,在对山推股份公司的讲述中,重点展现了一个富有激情、勇于创新的山推团队力量,从装配技师、焊接技师、质量检查员、设计工程师等心无旁骛、专心致志工作的一个个场景。让观众如同置身于忙碌、有序的生产现场,融入到了山推的精益生产和严谨的研发团队,奔赴在飞沙走石、机器轰鸣的新品验证施工现场。在“焊神”的话语中、在质检员的眼神里、在翻滚的三维设计中,我们看到了对产品制造的 www. 精益求精,看到了对产品检验的全程跟踪,看到了对产品设计的尽善尽美。正是这一群人,在持续推行卓越绩效管理中执着坚韧、创新奋进,使得山推在治理结果、战略决策、运行机制、经营绩效等方面发生显著变化,打造了中国典范的制造产业链,成为支撑中国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坚挺的脊梁。

装备制造业是国家综合实力和技术水平的集中体现。是各行业产业升级、技术进步的重要保障,中国作为全球最大装备制造业国家,要挺起大国脊梁,铸大国重器。镜头中,再现威武雄壮的中国最大马力推土机SD90-5缓缓开来时,被震撼的心依旧久久不能平息。《大国重器》将为实现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和我国工业发展的“中国梦”鼓与呼!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山推,更看到中国工程机械的勃勃生机和无限潜力。

大国重器的观后感 篇3

《大国重器》观后感 过去的三十年,我国依托三峡机组、大秦铁路等国家重大工程,重大技术装备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按图加工到自主设计、从单机生产到工程总包的伟大目标。 今天,国家之间的竞争,从来就是实体经济的竞争,强大的装备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根基。在全球,机器制造每天都在创造着奇迹,机器制造的竞争每时每刻都体现着国家之间的博弈。 百万千瓦水电机组、特高压输变电设备、连铸连轧成套装备、百万吨乙烯成套设备、海上石油钻井平台、高速动车组等一大批重大技术装备不仅书写了装备工业的辉煌历史,更为工业转型升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大国重器》用独特的视角和震撼的技术,记录了中国装备制造业创新发展的历史,再现了中国装备制造业取得辉煌成就背后的艰辛历程。展现30年来中国装备工业所取得的伟大成就,记录和传播为振兴中国装备工业做出突出贡献的先进人物及事迹,以及他们为“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所做的孜孜不倦的探求。 装核心技术是王道。实现技术突破,才有讨价还价的资格,才能勇敢地对老外说不。从百万吨乙烯工程到高端数控机床,再到工程机械的全面超越,国际垄断被一一冲破。后来者居上。在引进、消化、吸收的基础上,在实现赶超的征程中,中国的装备企业默默坚守并勇往直前。“智”造转型势在必行。在智能制造引领全球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背景下,向“智造”转型,向“高端”升级,中国企业深谙顺其“自然”。创新驱动是关键。在创新驱动的战略下,我们实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向装备强国的阵营进发。制造强国渐行渐近。随着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克和突破,中国,正在用自己的方式,缩短着

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的距离。

《大国重器》紧追为实现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和我国工业发展的“中国梦”。展示和宣传我国装备制造业的自主创新成果,将使人们在感受机械加工的神奇造化及中国装备非凡历程的同时,更加提振信心,并矢志为工业转型升级和打造装备强国而不懈努力。激励当代装备人传承几代人的希冀与梦想,为把我国建设成为装备制造业强国,再创辉煌。

大国重器的观后感 篇4

当看到《大国重器》播出V58项目产品在连云港码头装船的镜头时,作为拍摄的亲历者,我的眼眶不禁湿润了;“摆个摊位,放几张图片,与世界工程机械巨头相比,简直就是不能看的产品”当听到徐工集团王民董事长评价徐工第一次参加德国宝马展时,不禁有些心酸;当听到王民董事长说“中国工程机械企业已经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杀出了一条血路,在世界工程机械的最高顶峰上,我们必须要有位置”时,作为新一代徐工人,感受到了自己肩上的责任之重。

从美、欧、日主导,中国的位置完全可以忽略不计到成为工程机械的重要出口国,稳稳占据“一席之地”,中国工程机械的“走出去”之路可谓越走越稳、越走越宽。中国工程机械企业在“走出去”、“走进去”后努力“走上去”,以产业报国为己任,以技术创新为驱动,铸就了敢与国际抗衡的国之砝码、创造出了属于中国的大国重器。

在《大国重器》在徐工的六次拍摄期间,徐工国际化就不断传来好消息:2012年7月,徐工集团谋划布局全球市场在欧洲设立了研发中心;今年10月11日,徐工欧洲研究中心、徐工欧洲采购中心新址在德国北威州克雷菲尔德市正式启用;与此同步,美国、巴西等海外研究中心也正在筹划建设中,一个全球协同的徐工创新体系正在逐渐形成……

“徐工是一个有着70年光荣历史积淀和深厚底蕴内涵的企业,中国工程机械的原创主要在徐工。徐工也是靠着不断变革创新,才有了今天……没有任何天上掉馅饼的好事给徐工,我们要成为最优秀的世界级企业,还有差距,这个差距,要通过自主创新来填补”。正如王民董事长所言,正是凭借着一代代中国装备制造人,用汗水与智慧,才成就了今日中国的装备制造规模全球第一的位置。在2012年,中国的工程机械制造行业遭遇到了史无前例的寒冬。面对全球性的市场低谷,以徐工为代表的中国工程机械产业硬是打破了行业颓势、走出了行业低谷。今年徐工已完成13.2亿美元的出口额,连续十年位居行业出口第一。

“起重机的吊装重量取决于背后的砝码,对于一个国家,砝码的轻重取决于自身的重量。”而中国装备制造人正是中国机械身后的“砝码”,要继续用“创新”吊起中国制造在世界的一席之地。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