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也是我党建党一百周年,在党的领导下,中华儿女经历了无数的磨难与考验,从“荆棘”之中取得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伟大胜利,将积贫积弱转变为全面脱贫。下面是整理的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优秀党员心得感受【精彩9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2021年2月25日上午9时,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将在京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向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获得者颁奖并发表重要讲话,大会还对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先进集体进行表彰。我收看了直播,感触很大。
过去8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经过世界规模、力度的脱贫攻坚战,近1亿人摆脱绝对贫困,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议程确定的减贫目标,14亿人即将迈入全面小康生活。为了不让任何一个贫困群众掉队,不遗漏任何一个脱贫指标,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指挥、精准部署,全国上下同心协力。最便捷的基础设施、最普惠的扶贫政策,惠及每一个脱贫路上的困难群众,中华民族“战胜贫困”的夙愿已然变为现实。
党中央以坚定信心领导脱贫攻坚战,表明了我党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真正把人民放在首位,以民为本。脱贫攻坚战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良好基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国人民的庄严承诺。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目标、苦干实干,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是我党取得的又一大新时代的战果。
表彰会上,我看到社会各个阶层、各行各业的人们为脱贫攻坚战的胜利贡献了自己的力量,每个人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了不平凡的事迹。激励着我们立足本职工作,默默贡献自己的力量,为新时代中国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指出“抓好党建促脱贫攻坚,是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重要经验”,并表示“着力选好贫困乡镇一把手、配强领导班子”“要把夯实农村基层党组织同脱贫攻坚有机结合起来”。不难看出,脱贫攻坚任务艰巨。因此,坚持抓队伍、树榜样、补短板,三力齐发,以高质量的党建推动脱贫攻坚。
抓队伍,激发脱贫引领力。“给钱给物,不如给个好支部。”实施人才队伍建设是有一定必要的,因为人才是强党建必须的战略资源,是助脱贫最宝贵、最重要的核心资源。在脱贫攻坚这场硬战中,党员干部必须打头阵、当先锋,不脱贫、不收兵。一是打造“生力军”。及时将有足够力量抓党建、管脱贫的村干部充实到基层党务工作干部队伍;二是配强“帮扶人”。根据贫困村的实际需要精准选配第一书记、精准选派驻村工作队,为脱贫工作添砖加瓦;三是开设“微党课”。以“党政课堂、厚德课堂、司法课堂、廉政课堂”为主要内容的“四大课堂”,安排乡镇党务工作者系统学习,不断提高党务工作者的整体能力。
树榜样,增强脱贫带动力。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因此,党员当先锋、作示范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途径。一要大力培养年轻党员。各地要进一步加强工作力度,确保每个贫困村培养一批入党积极分子,每两年至少发展 1 名年轻党员,不断补充新鲜血液;二要认真开展组织生活。尤其是深度贫困地区,都要常态化、制度化结合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严肃认真地抓村党组织“主题党日”“三会一课”的落实,将其作为抓党建促脱贫的基本功;三要有效落实结对帮扶制度。要组织党员联系贫困户,推动有帮带能力的党员每人至少结对帮扶 1 户贫困户,真正让党员带动贫困户,盘活整改组织。
补短板,提高脱贫保障力。紧盯牢基层党建薄弱环节,为脱贫攻坚扫清障碍是重中之重。一是领导能力虚弱化。自村民自治深入人心以
来,大家开始重视“自我”,而致使村级党组织领导核心受到挑战,导致党组织影响力有所下降;二是基层基础保障不足。村级组织建设投入匮乏,政策资金配套存在“撒胡椒面”现象,难于捆绑统筹使用,造成硬件建设滞后,如村部建设、党建配套设施、远程教育等较为落后;三是党员干部的思想教育薄弱。一些基层党组织只侧重于送钱送物、硬件建设,搞形式化、规模化,而忽视思想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不能将其内化为党员干部内在的、自觉的精神追求,激发基层干部群众的创造路和积极性。
贫困,是一个民族走向伟大复兴必须要踏碎的山石;脱贫,是中华民族必须要成就的事业。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广度和速度,攻坚克难,扎实践诺,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脱贫奇迹”。
一世纪风雨兼程,九万里风鹏正举。过去的2020年是我国脱贫攻坚的决战决胜之年,从2012年底到2020年底,现行标准下,农村近一亿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谱写了人类减贫的奇迹。“两不愁”质量水平明显提升,“三保障”突出问题总体解决,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
靠辛勤劳动摆脱贫困,才能过上幸福新生活。在过去的几年里,贫困群众是开发式扶贫的主体,各级党委及干部及时剔除不符合条件的低保对象,打消他们不劳而获的投机心理。切实为想干事、能干事的群众建立资金、技术、项目的扶持机制。接下来要继续坚持扶贫与扶志、扶智并举,处理好国家、社会帮扶和自身努力的关系,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劳致富的精神,增强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
富裕的生活大体相似,而贫困的原因各有不同。因此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在于精准。实现精准扶贫,深入调研、准确识贫是前提。在脱贫攻坚战的这些年里,各地深入调查,把扶贫对象摸清,把家底盘清。各地党委政府保持着冷静与镇定,秉承着“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的操守,逐步改变以往扶贫工作中存在的福利化、平均主义倾向,通过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真正把好钢用在刀刃上。
大量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所以产生了大批农村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精准扶贫,切实解决了这一群体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提供了更加精准完善的基本公共服务,各地通过社会保障、社会救助、大病保险和新农合等政策,确保了留守儿童和老人不成为被遗忘的群体。各级党委政府和基层组织发挥了积极的作用,通过更加精准的管理和服务,加强了对未成年人的监护和对老年人的关怀照顾,让他们感受到了社会的温暖,享受到了扶贫开发的阳光雨露。
在观看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时,脑海中不禁又浮现出用生命照亮扶贫路的黄文秀,绝壁上用血肉之躯凿出“天路”的毛相林,带牧民过上好日子的“草原之子”廷·巴特尔,“把信仰种进石头里”的周永开,“用人性的光芒照亮别人”的张桂梅……无数干部舍小家、顾大家,为百姓脱贫殚精竭虑、笃定前行。在脱贫攻坚这条路上,楷模们的名字历久弥新,当永记在心。
艰难方显勇毅,磨砺始得玉成。扶贫是庄严的使命与承诺,在以初心赴使命的时代征程中行稳致远,道虽迩,行则至;路且长,期有为。在广袤的大地上,一幅幅乡村振兴的蓝图接续展开。一代又一代人接续而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无畏向前!道阻且长,行则将至!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对“全国脱贫攻坚楷模”黄文秀同志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指示时号召广大党员干部和青年同志要以她为榜样,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勇于担当、甘于奉献,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做出新的更大贡献。在她的长征路上,留下了最珍贵的梦想、最精彩的奋斗、最疾驰的脚步、最美丽的青春……
长征路上,最珍贵的梦想是信仰。提起黄文秀,为何首谈信仰?因为信则坚定,仰则追寻。正是她把“坚定”留给了家乡的山山水水,所以才在风华正茂的年纪离开大城市选择“泥泞”;正是她把“追寻”留给了摆脱贫困的事业,所以才在青春正盛的岁月主动申请扎根基层。也许黄文秀的内心里有许许多多的梦想,但这些梦想中最珍贵最耀眼的是她坚定追求的信仰——与祖国同行、为人民奉献!
长征路上,最精彩的奋斗是改革。农村随改革而兴、历改革弥强。为了闯出一条新路,扭转百坭村基础设施条件差、农民增收难、集体无收入、因病因残因学致贫率高的困境,黄文秀“软硬兼施”,她一手抓硬实力,改革试点“公司+基地+贫困户”的产销模式发展本土砂糖桔产业,提高果农种植技术,发展农村电商,促进“产销一体化”;另一手抓软实力,通过创新形式以乡风文明红旗村、文明家庭建设、善行义举光荣榜为切入口,激发贫困户脱贫的内生动力;久久为功迎来了百坭村“拔穷根”“铺富路”的曙光。
长征路上,最疾驰的脚步是坚持。贵有恒,何必三更起五更眠;最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摘掉了“贫困”的帽子不等于打赢了脱贫攻坚战,百坭村贫困发生率从22.88%降至2.71%的数字仿佛在诉说着黄文秀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毅力和定力。她一直在疾驰,一直在奔跑,扶贫日记里一幅幅“贫困家庭分布图”是她“一张蓝图干到底”的担当,村民嘴中“难缠的女娃娃”是她“向下生长结穷亲”的日常,村屯路旁“1.5公里道路硬化、4个蓄水池、17盏路灯”是她“执行政策不走样”的勋章,她用“坚持”照亮着两万五千里扶贫路上的每一段车辙、每一个脚步。
长征路上,最美丽的青春是奉献。黄文秀在大四的一份试卷中写道:“我认为徐本禹的人生价值选择是正确的,他的奉献精神值得我学习”。笔者曾有幸与“感动中国人物”徐本禹同处共事,从黄文秀、徐本禹的身上我们看到——原来有一种青春叫奉献。她把时间和精力奉献给了不通高速公路的穷县城,奉献给了群山环绕道路崎岖的百坭村,奉献给了曾怀疑过她来“镀金”的村民,奉献给了195户原本素不相识的贫困户,却唯独把“吝啬”留给了刚刚做完癌症手术的父亲。她把牵挂和责任留给了大水来临前的山村,却唯独把自己的生命“忽略”在山洪肆虐下的小道。
大江茫茫流日夜,慷慨前行歌未央。“文秀书记”倒在了脱贫攻坚的“长征路”上,这一刻青山不语、苍天含泪。愿同为全国20万名“第一书记”、70万名驻村干部的我们,好好珍藏她长征路上的“四宗最”,擦干眼框,收拾行囊,迎着朝阳,奔赴理想,坚定走在她长征路的“延长线”上,去征服一个又一个“娄山关”“腊子口”!
2019年,我当上了第一书记,作为一名从农村走出来的孩子,兜兜转转,20年后又回到农村,行走在农田山林,往返于家家户户,一路走来,历经脱贫攻坚路上的点点滴滴,这段难以忘怀的经历让我对脱贫攻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知乡音,懂乡情,工作的切入点在于走近村民。我知道,农民是不喜欢“眼镜”的。在他们看来,戴眼镜的是文绉绉的书生,眼镜是不接地气的符号,再加上,我又操着一口外地口音,所以,融入村民成为了第一要务。我明白,村民们有自己的话语体系和思维体系,要融入他们,首先要跟他们搭上话,知他们所言所想。于是,我学着用村民们的词语谈天说事,用乡音和他们开着玩笑,一遍一遍地讲着自己在农村的生活经历,聊插秧、聊种田、聊乡情、聊家常琐碎,通俗易懂地讲述着脱贫攻坚政策和村里的发展规划。渐渐地,村民感觉到这个“眼镜书记”不一样,经历过和他们一样的生活,是“泥腿子”出身的年轻人,愿意和我交流,聊聊知心话,连村干部都说,“你这个书记很会和村民聊天”。就这样,在乡音乡情碰撞中敲开了村民的心扉。
下深水,踏实地,工作的关键点在于扎根农村。我懂得,村民都是明眼人,我在走访村民的同时,他们也在观察我,我用什么样的工作方式对待他们,他们也会选择用什么样的态度回应我。因此,要想获得村民的信任,必须扎根农村,脚踏实地。为了确保打赢脱贫攻坚战,持续巩固全村77户贫困户脱贫成效,一年多时间里,我坚持用脚底泥土的厚度去检验工作实效,跑项目、查饮水、看教育、修房屋、算收入,深入田间地头查看村民们种的柑橘,一户户检查住房安全,一遍又一遍了解贫困户家庭情况、生活现状,确保将工作落到实处。为彻底解决贫困户黄某华饮水问题,一次又一次奔赴在山间曲折蜿蜒的乡道上,帮助落实打深水井政策。为解决好何某华住房问题,多方奔走联系工匠,反复检查工程进度,确保居住环境改善。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在点滴琐碎的事情中,逐渐将工作做进村民的心坎。
办实事,解难题,工作的根本点在于为民解难。我认为,贫困户之所以会陷入困境,肯定是在身体情况、生产技能、家庭情况等方面不如常人,因此要常怀理解和宽容的态度,多一些人文关怀。从根本上而言,就是要坚持人本精神,要真正从村民的角度思考,知民冷暖,将工作做到点上,精准地将各项措施、各种政策引向困难群众。是不是雪中送炭,村民是看得见的。比如,贫困户李大娘的儿子有精神障碍,长期住院,家里只剩父母和女儿,家庭面临危机。得知这一情况后,我立即找到李大娘,一项一项梳理政策,关心她家的吃穿问题,帮助她发展养殖业,落实公益扶贫岗位,切实地增加家庭收入。可能是看到一个非亲非故的年轻人真心实意地帮助她解决生活的难题,这位大娘在我面前流下了眼泪。这只是脱贫攻坚历程中一个难忘的片段,像这样的经历还有很多。脱贫攻坚是用真心换真情,春风化雨,温暖人心。
我很庆幸自己能参与到脱贫攻坚中,能够亲身倾听最淳朴的声音,感受最质朴的品性,拥抱最厚重的土地。我相信,这是我人生中的一笔财富。
我作为一名普通的乡镇干部,既是建档立卡户的帮扶干部,也是新村一组的包组干部,在整个脱贫攻坚工作中认真负责的完成每一次统计、每一次入户,争取把每一项工作做到最好。下面我想从三个角色来谈谈脱贫攻坚中我个人的感受。
一、普通的基层干部的角色
作为一名普通的乡镇干部,参加工作3年多将近4年的时间里,我一直在乡社会事务办工作,主要从事民政、残联、科技、食药品四个部门的工作,也是为民服务窗口的一名工作人员。每天面对繁杂的本职工作和形形色色的群众,有时甚感有心无力、疲惫不堪。特别是脱贫攻坚工作启动以来,低保每月的动态调整,有进有出,低保中建档立卡户、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每月比对,每一项数据都要求精准再精准,及时再及时。在这反反复复的折腾中学习到了一项项新技能,不断提高了工作效率,也磨炼了为人处世的心性。
二、帮扶干部的角色
我的挂钩户是小水井新村三组__年建档立卡户明雄兵,家庭人口4人,父母均为体弱多病的老年人,儿子年幼。刚挂钩该户的时候家庭比较贫困,房屋级别为C级危房,明雄兵作为一家之主常年在外务工,薪水微薄,再加上爱玩的本性,日子自顾不暇,根本无暇顾及家中的老人和孩子。家中仅靠父母采点茶叶、种点包谷、喂几头猪维持,生活一贫如洗。
自挂钩以来,多次入户,从一开始调查了解家庭人员基本情况、收入来源、家庭财产状况等详细信息,到后来动员该户改造房屋,带工程队伍实地到户量地基、做建房规划,再到后来动员在外务工的明雄兵回家创业,无数次的沟通交流让我们从普通的干群关系变成了亲戚朋友,也让“不太完整”的家庭变得完整,即可享受一家人在一起的天伦之乐,更让家庭生活有了巨大的改观。作为一名帮扶干部,感到十分欣慰。
三、包组干部的角色
我所包的组是小水井村委会新村一组村民小组,新村一组是__年从赛岗村委会、木城坡村委会因地质灾害搬迁重组的村民小组。新村一组现有常住人口72户321人,其中建档立卡户18户75人,__年脱贫5户19人,__年脱贫5户21人,__年脱贫7户31人,__年脱贫1户4人,现已实现全部脱贫。
包组工作是三年来脱贫攻坚工作中的重中之重,18户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因之前小水井村委会挂钩单位不具备履职条件,每一次入户、填表、调查、做工作都是一个人完成,填表、算收入到心力交瘁,档案反反复复修来改去,一遍又一遍改到怀疑人生。所幸,所有努力没有白费,前期的辛苦和努力使我对村情更为熟悉,对每户建档立卡户人员基本信息、收入来源、财产状况掌握的更为详细,为后期工作的开展做了一个良好的铺垫,让后期的工作开展更为得心应手。在工作开展过程中,我们绝大部分的群众是纯朴的,是用心配合支持工作的,但一部分群众的思想有待转变,感恩意识极差,牢牢抓住某一项享受不到的政策,而对享受的诸多政策却只字未提。我认为对这一部分群众应该对加强感恩教育,让他们知道“等、靠、要”思想不可有,所有的好日子都是靠自己双手奋斗得来。
以上是我三年脱贫攻坚工作的心得体会,虽没有华丽的辞藻,但字字皆是从点点滴滴工作中总结得出。脱贫攻坚之战告一段落,但未来还有更多的攻坚战需要我们参与,不努力的青春不完美,告诉自己:不乱于心,不困于情,不畏将来,撸起袖子加油干!
深入学习“全国脱贫攻坚楷模”黄文秀同志先进事迹后,我得到了以下启发。
赤色,党旗国旗的颜色,是黄文秀矢志不渝,奋斗一生的颜色。黄文秀的初心在入党志愿书中这样表述,“只有把个人的追求融入党的理想之中,理想才会更远大。一个人要活得有意义,生存得有价值,就不能光为自己而活,要用自己的力量为国家、为民族、为社会作出贡献。”一入党的门,终身是党人,永远听党话、跟党走,一颗红心永向党,黄文秀用自己花一般努力绽放的青春,用一颗赤子之心,矢志乡村脱贫事业,做到了为党旗国旗增光添彩,是党员学习的好榜样。
橙色,砂糖橘的颜色,是黄文秀精准脱贫的工作一个重要抓手。在百坭村任职,黄文秀不等不靠不要,主动融入乡村生活,在帮扶贫困户,发展脱贫产业的过程中,砂糖橘是结合本地特点,精准扶贫中一个重要的产业项目,黄文秀带领村民将砂糖橘产量从500亩扩大到2000亩,“为了打开销售渠道,黄文秀带着全村发展电商,仅砂糖橘2018年在电商上就销售20000多公斤,销售额22万元,种植砂糖橘的贫困户每户增收2500余元。”橙色留驻着黄文秀青春的奋斗和对脱贫攻坚事业的美好期望。
黄色,大地的颜色,是黄文秀扎根大地,脚踩黄泥,砥砺奋斗的颜色。“思想是行动的先导”,面对村民的疑虑,黄文秀不悲观、不气馁,不发牢骚不抱怨,用自己的乐观、热情和倾情投入,迈开步子丈量脚下的土地,脚踩黄泥,一家一家摸情况、拢底数、磨点子、找门路,她亲手绘制的“贫困户分布图”也是脱贫攻坚的作战图、总攻图,“作为驻村第一书记,不获全胜,绝不收兵!”黄色,是脱贫攻坚的战场,也是辨金识玉的考场,黄文秀以自己绽放的生命书写了青春的芳华。
绿色,饱蘸希望的颜色,是黄文秀给村民带去了脱贫致富的新希望。“我们这里穷了那么多年,真的能脱贫吗?”“你一个女娃,能行吗?”扶贫更需扶志扶智,黄文秀以自己的身体力行,以自己的学识见闻办法,帮助贫困户磨出了一个个金点子,她引入养蜂技术、扩大砂糖橘生产,组建电商服务站,帮助村民开展小型农产品加工,大力发展杉木、枇杷、八角产业,在脱贫致富的道路上,注重依靠群众,激发困难群众内生动力,带给更多村民以奋斗进取的力量,把希望和温暖播撒到贫困群众的身上。
青色,“胜于蓝”的颜色,是黄文秀致力脱贫事业、砥砺创新的颜色。“思路决定出路”,也难怪百坭村村民有疑问,乡村贫困了那么久,老路子老办法肯定是行不通的,除了干事创业的决心和为民脱贫的热情,更需要有新办法、有新路子,黄文秀在短时间内很好地完成了一名研究生到合格村官的转换,一心扑在乡村发展和村民脱贫工作上,将互联网思维引入乡村,发展电商销售事业,借助电商平台,将山内山外、村内村外连接起来,为乡村脱贫注入现代科技的力量,这就是创新的力量,也是山乡巨变的基础。2018年,百坭村88户贫困户实现脱贫,贫困发生率从22.88%下降到2.71%。事实证明,脱贫工作人才是最宝贵的财富,黄文秀做到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蓝色,大海的颜色,是黄文秀摆脱“小我”羁绊,追求“大我”人生的颜色。路遥在《人生》的扉页中写道,“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每个人对于人生都有不同的选择,不同的选择决定了人生不同的格局和境界。出生寒门的黄文秀,考入大学,成为研究生,个人有了鲤鱼跃龙门、脱离穷根的机会,在2016年北师大研究生毕业之后,她却毅然选择了一条更难也更加充实的人生之路,回到家乡百色。回乡反哺那片生养她的土地,“我是从广西的贫困山区出来的,我想回去建设家乡,把希望带给更多父老乡亲。”这关键的抉择,见证了黄文秀“小我”的摒弃和“大我”人生的立起!
紫色,优雅的颜色,生命因选择而不同,黄文秀在“大我”的砥砺中,人生愈发熠熠生辉。黄文秀的人生只有30年,同学心目中,她“爱美,喜欢穿裙子,会弹古筝,写得一手好字,有一点时间就专心致志地学画画”,是个颇具艺术才能的优雅女子,毕业后却投身于需要“响鼓重锤”的脱贫攻坚事业,在实践的熔炉中,成了接地气、敢担当、有本领的“驻村第一书记”。“实干兴邦”,习总书记指出,“每一个青年,都应主动将个人的奋斗融入国家和民族的奋斗大潮中,将个人的命运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如此,青年心中才有阳光,眼里才有远方,脚下才更有力量。”黄文秀用她短暂一生,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忠诚于党、服务人民最圣洁的风采:她来自于人民,一心想着回馈国家和人民,用将心比心、以心换心的为民之心,唤醒贫困户脱贫的志气和勇气;用脚踏实地的奋斗帮助更多村民脱贫致富,走上更美好的生活;也在这种拼搏和奋斗中,不断延展生命的宽度和厚度,让短暂的一生格外立体丰满充盈。
黄文秀同志的“七彩”人生令人钦敬,黄文秀同志永远活在党和人民心中!
“全国脱贫攻坚楷模”黄文秀同志研究生毕业后,放弃大城市的工作机会,毅然回到家乡,在脱贫攻坚第一线倾情投入、奉献自我,用美好青春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谱写了新时代的青春之歌。广大党员干部和青年同志要以黄文秀同志为榜样,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勇于担当、甘于奉献,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笔者认为,广大基层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要把黄文秀的遗志和总书记的期望转化为工作的动力,转化为扎根基层的行动,要有“三种情怀”:
有扎根基层的情怀。从大学校园直接就到了农村,面对梦想与现实的差距,也许心里会有落差、也许会迷茫、也许会找不到自己的定位,但是既然选择了这条路,就要有坚定的信心,更要有扎根基层的决心。黄文秀北京师范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百色并成为白坭村驻村“第一书记”,通过一年努力,该村荣获百色市2018年度“乡风文明红旗村”的荣誉称号。这种扎根基层、全心投入的奉献精神,很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学习。心安放在人民的心中,那我们的眼睛就能看得见人民的需要,我们的双手就能为人民的利益而奋斗!就好像一片绿叶,不论飘向哪里,最终的方向一定是养育自己的大地!
有乐于学习的情怀。起初在村民眼里,黄文秀只是一个刚刚毕业的女娃娃,村民的疑问一个个出现:“我们这里穷了很多年了,能脱贫吗?”“你一个女娃娃,能行吗?”乐业县至今未能通高速公路,不会骑摩托的黄文秀就在那弯弯曲曲的山路上一走走了许多年。一点点地向老支书请教,一户户地去贫困户家庭调查,一次次地帮村民解决问题,一天天地了解着村里情况。申请贷款,发展电商,安装路灯,村民们越来越相信这个“女娃娃”。“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群众的事情无论多么细小,多么繁杂和琐碎,都要当成大事一丝不苟,兢兢业业办好。
有乐于奉献的情怀。黄文秀用实际行动,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甘于奉献,在农村广阔的天地里奉献了激情和才智,把农村基层做为施展才华的舞台,把为人民服务做为工作立足点。所谓让人民群众离不开,就是要将自己深深地融入到人民之中,唯有如此,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才能形成血浓于水的亲情关系,一种离不开彼此的亲情关系。而这种关系就好像绿叶和大地的关系,大地滋养了绿叶,让绿叶和大树一同茁壮成长,而绿叶在秋天飘落后则会回归大地,用整个身心去回报大地曾经的养育!而第二年的春天,大地又会养育出新的绿叶,为春天带来勃勃生机!
基层干部在基层,也许力量很薄弱,不能做出轰轰烈烈的事迹,但只要脚踏实地,勤勤恳恳,所有的事情都可以做好。每个人的个人条件都不同,能力大小也有区别。如果不能致富一村,可以帮助一户,如果不能帮助一户,可以帮助一名百姓。无论能力有多少,只要服务基层的这盏灯是光亮的,哪怕只是一个光点,就是燃烧的正能量!
五月,春和景明,万绿吐新。清晨沿着公路缓缓向岚天乡三河村里走,道路两岸苍翠碧绿,高耸入云,溪水潺潺,倒映着蓝天白云,层层叠叠的山峦下炊烟袅袅升起,和煦的晨光暖洋洋地洒在人肩上,农户们开始了一天劳作,打猪草、晒玉米、挖红薯……院子里、山坡间处处是辛勤的身影,他们三三两两说说笑笑,村里难找闲人。
自脱贫攻坚以来,全村的贫困发生率从2015的26.4%下降到了0.5%,重庆市城口县岚天乡秉承“以人为本”的理念,充分挖掘人的潜力,激发村民内生动力,在村民精神建设上下功夫,让村民自给自足,勤劳致富。
“懒汉”也有致富的春天
以前,三河村深度贫困户黄启玖是出了名的“懒汉”“疲沓混”,成天泡在酒中不能自拔。他有两个孩子,一个在学校寄住,一个在亲戚家寄养,自己却到街上赊酒喝,醉了就在山坡上晒太阳。驻村工作队员、乡村干部多次上门想与他交谈,都吃了“闭门羹”,后来经过多方了解干部们才终于找到他意志消沉的原因。原来,十年前黄启玖也是一个对生活充满希望的人,一家三口小日子过得有滋有味。但妻子生女儿难产而死后,黄启玖的天“塌”了,一直无法从悲痛中走出来。明白黄启玖的痛结后,乡村两级干部多次召开专题会议,针对黄启玖问题进行探讨,组建关爱小组以“不感化、不解开黄启玖心结不死心”的决心,三番五次登门劝说,“斯人已矣,两个孩子不能再失去父爱,你要打起精神来啊!”终于在驻村干部与他“软磨硬泡”“死缠烂打”三天三夜后,黄启玖不再拒绝与干部们交谈,说道:“孩子现在读书,我也没什么技能,日子怕是过不好哟!”“现在政策好得很,只要你愿意干,国家是不会亏待勤快人哩!”说罢,干部们便连夜为黄启玖量身制作他的脱贫方案。黄启玖居住的房子破破旧旧,干部们就积极宣传扶贫政策,让他自食其力盖新房;考虑到黄启玖盖房过程中可能遇到材料、人力等问题,干部们就热心为他筛选供货商并帮他一起和石灰、挑水泥;担心黄启玖思想又僵化,才燃起生活希望又因思念亡妻萎靡不振,干部们就仍旧每日到黄启玖家中与他谈心聊天,还撮合他找个新媳妇。
如今,黄启玖住进了自己亲手盖的3层小洋楼,与同乡李国燕组建了家庭,还成为脱贫光荣户。在李国燕的照顾下,一儿一女也接回了家,儿女的成绩都很好,在班级排列前茅。黄启玖也摇身一变,丢掉了酒罐子,拾起了信心,加入了村集体经济组织,参与了民房变民宿改造项目。去年,黄启玖他家接待了20多名游客,收入了3000多元。四月,各地对新冠疫情解封后,黄启玖背上了行囊,带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踏上了远赴山西务工的路程。
生命以痛吻我,我要报之以歌
居住在三河贫困村最偏远地区的建卡贫困户文玉刚,生来吃苦耐劳、勤耙苦做,六岁时便开始跟着父母亲做农活,打菜籽、挖洋芋、掰包谷,样样在行,可命运却像是故意考验他一般,十三岁那年他正和父亲在高地上挖野菜,却一不小心从山上狠狠地摔了下来,顿时血肉模糊,父亲急慌了赶忙抱起他往卫生院送,可那时道路不通、山路崎岖,没有车,只能靠人力一步一步走下山,“父亲抱着我走了一天一夜,才走到卫生院,我的右腿已经没有了知觉。还好失血不多,捡回了一条命。”文玉刚回忆起那时的画面感慨地说道,“摔下来时我以为我死定了,可后来活了回来,我感恩极了,发誓以后一定要好好活。”
生命以痛吻我,我却回报以歌。文玉刚从山上滚下后摔了右腿,鉴定肢体二级残疾,可素来对生活充满热情的他却没有自怨自艾,而是更用力、更勤劳地生活,踏踏实实地过好生命的每一天。如今,在扶贫干部的撮合下,文玉刚还娶了媳妇,小两口的日子越过越敞亮,他自己还通过小额扶贫信贷政策解决了资金短缺的问题打开了产业致富的门路。2016年12月文玉刚顺利脱贫,2017年文玉刚为做好黄牛产业,摸索培育优质黄牛,他想出运用岚天乡锅底凼天然草场优势,每年4-5月将牛群赶上锅底凼,10月牵回的天然放牧养殖模式,每头牛体重约增长4~5斤,2018年文玉刚继续通过小额扶贫信贷添补资金断口,在发展黄牛产业的基础上同时探索发展重楼、油麦香等中药材产业,2019年养殖黄牛40余头,销售至县城中小学、机关食堂等,赚取资金约20万元。
以我之力,报以故乡
张辉、张伟是土生土长的岚天人,两兄弟从小头脑灵活、敢拼敢闯,初中毕业便在外闯荡,先后从事过瓷砖、房地产等生意,十年的浮浮沉沉,他们见识了形形色色的人,积累了浑身经验,也积累了一定财富。兴许是从小在山里长大的孩子,他们对山水的眷恋自然是渗入到骨子里的,“都说月是故乡明,在外飘荡的十几年,我们兄弟俩一直想回到故乡创业,但无奈没有门路,所以一直飘在外面。”哥哥张辉说道,“有次无间在家乡微信群里看见了乡党委、政府发在群里的合股联营项目推荐书时,我们心里燃起了返乡创业的念头。”就这样,兄弟俩赶忙主动与村集体经济组织对接,通过返乡实地考察,与乡党委、政府沟通协商,再加上对故乡的眷恋,他们毅然绝然放弃多年来积累的产业决定反哺家乡。返乡创业的路上是艰难的,在这个穷山僻壤的小山沟里搞基建能有资金吗?搞娱乐设施能吸引游客吗?客源又从何而来?张辉、张伟返乡后一系列的问题扑面而来困扰着他们。
自助者天助,办法总比困难多。通过不断探索乡村旅游发展路径,充分利用岚天乡丰富的自然生态资源,善于将劣势转为优势的兄弟俩发现岚溪河河水夏季冰凉清冽,河流涓涓流淌安全性高,适合进行水上游玩。于是他们结合当前脱贫攻坚政策,想出了“村集体+公司”的经营模式,成立了智达旅游开发有限公司,与村集体经济组织合股联营开发了岚天乡的“水上乐园”项目,园内有喊泉、水上冲关、亲子摸鱼等20余个游乐项目,同时为打造水上游乐一体化,他们还沿岚溪河修建了钓鱼台,可垂钓、观景、桌球,还能即刻品尝新鲜美味,自项目建成以来,与贫困群众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吸纳岚天乡村民就业30余人,人均务工收入直接增加5000元,带动实现旅游经济综合收入达80万元以上,与村集体分红5万元。如今,新项目露营基地也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设着,三河村已然在他们兄弟俩辛勤地付出和智慧的耕耘下越发美丽,也焕发着亘久的生机与活力。
五月的三河村气温依旧不高,傍晚山间的微风阵阵从山头拂过,凉凉地吹拂在人们的脸上好不惬意。忙碌了一天的三河人陆续收拾着回家了,他们在院坝里说说笑笑地吃着晚饭,而后收拾了碗筷,喂了鸡,拉起圈门,进屋享受着劳作一天后的惬意时光。布谷鸟仍在窗外不知疲倦地叫着,鸡仍旧在每日的清晨按时报晓,然而这个曾经的空壳村却大变了样,呈现出产业从无到有、基础设施逐渐完善、人人从“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的和美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