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浪》观后感篇一
看之前就没带着阅读鸡汤的的心思,也没带批判的想法,于是观阅之后的感受就很纯粹:这是对年轻群体的肯定和鼓励,但也就仅限于此,可能并无也不需要更深刻的解读。就像bilibili官方回应:只是新闻联播前的一段广告投放。
看网络上对这个短视频的热议分成了泾渭分明的两派。这段广告本是和年轻人的对话,但是网络上部分年轻人貌似对此并没有强烈的共鸣。
当代社会给年轻人太多的现实压力,压力之下,所谓的理想,兴趣,前途统统成为虚幻的泡影,一切让位于现实。
精神的纯粹在于,它独立于现实,高于现实。“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对于“后浪”来说,它本就不在于阐述大部分年轻人的现实状况,而是抽象了一部分年轻人人生观世界观的“情怀”,说是鸡汤也不为过。
于是乎,当情怀与现实碰撞以后,便有了无感和共鸣争执。当我们超脱现实用一种超现实的眼光去看,这就是一个励志短片——长江后浪推前浪,无论现实中的年轻人有多少压力,多少励志,何老师所描述的应该都是所有年轻人精神深处的一种理想,至少是曾经的所想的那个样子。
奋力破圈的B站,在5月3日就着青年节的氛围放出了为青年人打气加油的宣传片《后浪》,造就了巨大的话题性,在B站股价上升的同时舆论也明显是两极分化严重,一边是认为后浪带给了年轻人激励作用,另一边基本上是批评后浪带来的价值观引导以及社会阶层矛盾等等。
对于《后浪》,我只想聊一下自己的一些思考,尽量把自己的思维方式表述清楚,针对于作品本身进行探讨。
首先我把《后浪》看作一个独立的宣传作品,因为我是B站的用户,屁股容易自然而然地坐在B站一边,所以先排除掉B站与《后浪》的关系;
之后我把《后浪》的演讲者何冰老师也排出,原因是我太喜欢宋提刑了(暴露年龄),何冰老师这种非流量的专业演员可以称得上是角儿了,为了更关注《后浪》所要表达的内容本身,我就用智能AI语音配合着视频又看了一遍。
在排除完后,展现在我面前的东西——我真的不喜欢。
先说前提,我的年龄还在青年的范围内,其实也勉强可以称得上是《后浪》中的后浪,视频中的生活如果想的话其实是可以过得上的,但是——我不认为这是社会的普遍现象。
第一点:
视频里表现出来的前浪对后浪的羡慕,似乎是在说:我们前浪很棒,为你们后浪已经创建了一个可以自由选择的世界。这是非常自大的表达。
我们国家确实是在这么多年的努力下,发展壮大了,但是我们的青年、中年、老年有多少比例的人可以自由选择?这样的表达太过于自满,这样的文案无视了目前社会发展和再分配的不平衡性。
国家这么多年搞精准扶贫,村村通路家家通网,是在实践带动后富,我认可政府的政绩,然而视频文案确是中年的资本家们炫耀功绩,而且我最感谢的一代是40、50后们,他们是付出最多也是最无私的一代,“我不下岗谁下岗”、“支援国家建设”都是他们,是他们给60、70后以最大的付出与分享。
而当前呢?60、70后可以像《后浪》里表达的一样,做得那么优秀了?改开以来的中国发展红利吃得最多,把蛋糕做大的动力都没有,只想着怎么能加速内卷,加速剥削,996、251、不加班法院判罚款1.8万,资本家们是要骑脸输出了。
然后幡然领悟:这个世道的意思是,你自己努力成为资本家的一分子,你就受人尊敬成为强者,不然就接受这一系列盘剥。而《后浪》里的后浪,是前浪家的后浪们。
第二点:
弱小的人,才习惯嘲讽与否定;内心强大的人,从不吝啬赞美与鼓励。
这是我今年听到的最可笑的一句话,特别是在蹭着五四精神。
现实世界是:强大的人,才能不隐瞒身份的嘲讽与否定:弱小的人,从来只会赞美与鼓励。
我自己不强大,做不到,但我没脸大到颠倒黑白。
也许在这个键盘侠横行的时代,发声太容易了,但是能不隐瞒身份的坚持表达确实是令人钦佩的强者。
第三点:
何不食肉糜
我们可以借着国家发展的红利,获取财富,拥有更好的生活,但是绝对不能简简单单的认为是自己NB,更不能说别人没成功是他们不够努力。
《后浪》中表现出来的生活,90%的青年们是摸不到的,很多情况不是不够努力,不是学习不够好,仅是因为家世背景。
这样的东西用来鼓励年轻人,除了把好忽悠的那部分引导向疯狂透支性消费,以为自己就是《后浪》了之外,有什么积极作用吗?即使有青年成功了,那么《后浪》里的高端消费,在一个人成功后,又还有多少吸引力呢?
欧,原来还是资本引导培养新韭菜的方法啊。
那么不被忽悠的青年要做什么?想明白了去做个资本家吧。
令人悲伤的结论。
最后——不用攻击B站,更不用攻击何冰老师,做着两件事的纯属没脑子。
有本事,你去和资本对抗啊~无奈吧,就是这么无奈。
在中国,我们,也还是无力对抗资本。
这可能就是天然的——人性。
我还是做做我的课题吧,安静做个小老师。
三分钟的一个短视频,前面一分钟的时候呢?我认为他纯粹是在扯淡。我想年轻人的脑这么好洗吗?
但是到了一分钟以后的那几分钟的片段里面是真的把我给看“哭”了。
我先说一说,它之前那一分钟吧,何冰老师说羡慕我们,而我心里想着你羡慕个“屁”啊,要我是你这个年龄。有钱、有名、有利,那我也羡慕你们啊。我羡慕的是你们吗?我馋的是你们的身子,我馋的是你们的年轻啊,我要在年轻的时候,有钱、有名、有利,那我的愿望肯定就是长生不老,青春永驻。
而且你像到了我们这个年龄以后。两个人赡养的父母是四个,然后下面的话呢?如果你生了一胎或者二胎,那就是两个或者一个子女的赡养义务,这个压力是前所未有的。
但是他在一分钟之后,然后说了一句:羡慕我们是因为我们有着选择的权利,然后我们可以凭借自己的热爱来选择自己的生活。
这个就真的是说到我心坎儿里了,包括就是我听到最后我真的是鸡皮疙瘩起了一身,甚至有种想“哭”的冲动啊。
《后浪》观后感篇四
五四青年节,哔哩哔哩网站发布了自己的宣传片《后浪》,已经在朋友圈刷屏,在看到的第一时间我也选择了转发。的确,我也是当代青年,每个奋斗的年轻人,看到了社会对我们认可,对我们鼓励的声音,自然会流露出被肯定的喜悦,尤其是在被批判了这么多年的情况下。
视频里每一次反驳老观念,每一次情绪递进,每一次渲染青春,每一次支持肯定新人,都无时无刻不在点燃青年人的激情。
打住打住打住,看完了之后,是不是感觉浑身充满了力量?再然后呢?看看B站还有没有更多对青年人的认可?最后沉迷于花式鸡血中耗尽精力吗?亦或者放下豪言壮语,骑上电动车,疯狂的送外卖?在办公室的格子间里绞尽脑汁的做PPT,无偿996并且感恩时代?付出超过当初谈好的价格的努力,去追寻一个涨幅比我工资飞得快得多的房价!我们更多的,是这个社会上的普通人,甚至可能还不如父母一辈的优秀。
感谢每一位底层奋斗的年轻人们,社会价值的产生都是由你们创造出来的,财富却归属于你的老板,所以你会看到各种各样让你奋斗的思想萌芽,你信了,那你就是长势良好翠绿翠绿的韭菜。
既然视频里说了,我们拥有更多的选择,那我们完全应该为自己发声!我们不需要“被”认同,我们更需要的是自我认同。
青年们先可以将中国变成一个有声的中国。大胆地说话,勇敢地进行,忘掉一切利害,推开了古人,将自己的真心的话发表出来。——鲁迅
没有人是我们的对立面,我们需要做的,只是坚持自己,不论外界怎么变化,我都希望青年可以坚持自己,而不是被资本牵着鼻子走,迷失自我。
我们青年,想要独立自主的思考空间。
我们青年,想要可以看见的奋斗目标。
我们青年,想要不被指引的自由选择。
我们青年,想要发自内心的自我认同。
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我们需要的是真正的鸡肉,而不是浓浓的鸡汤。社会在进步,熵值在增加,我们是有了更多的选择,所以我们要为自己负责,为人生喝彩,为青春奋斗,希望当代青年也可以拥有自己的声音,迸发出思想的光芒!
B站借势推出了一个名为《奔涌吧,后浪》的视频,由著名演员何冰担纲演讲人,不得不说何冰的表演声情并茂,极其的煽情,然而空洞乏味的内容,丝毫打动不了生理年龄中年,心理年龄青年的我,甚至让我心生反感。
我已年过半百,按视频演讲中的分类,必然会归属于前浪,而我这个前浪,却经常跟后浪们一起浪,因为性格的关系,大伙还浪得非常和谐,所以对于我这个前浪来说,还是相对比较了解一些后浪的心声的,感觉对《奔涌吧,后浪》还是有一定的发言权的。
视频中前浪一上来就是一句,“那些口口声声,一代不如一代的人,应该看看你们,像我一样看着你们,满怀羡慕”。这句话措辞很奇怪,为什么要“像你一样看”呢?每个人的视点不是都不一样吗?你可以羡慕,难道别人就不能担忧?凭什么?你真以为如今的年轻人都喜欢吹捧,不渴望建议?事实上,我身边的小年轻,会经常找我提建议,无论是工作还是感情,我也能感受得到,他们中很多人的不安和迷茫,他们在跟我交流的时候,表现更多的是“我要怎么做”,而不是“我已经足够好”,而我这个前浪,在这些后浪的面前,最满怀羡慕的,也只是他们的年轻!
接下来前浪又说了,“几千年累积的财富,知识见识智慧艺术,如今的后浪们可以尽情享用随意喜欢”,于是“后浪们就拥有了,前浪们梦寐以求的权利,选择的权利”。这哪跟哪啊?如果知识见识智慧艺术,都不能随意选择尽情享用,那如今算哪个世纪?既然都说是财富了,那为何不把社会资源也拿出来,让后浪们一起共享?如果这种享用知识见识智慧艺术的权利,都是前浪梦寐以求的,这前浪的追求是不是忒低了些?前浪是不是想说:“俺们还是后浪的时候,还不如你们这些后浪呢,知足吧后浪,能不争就别争了”?
接下来,前浪的一番语重心长,就更让同属前浪的我,鸡皮疙瘩掉了一地。“你们有幸遇见在这个时代,这个时代更有幸遇见你们,我看着你们满怀敬意”,究竟是创造一个时代更伟大,还是发展一个现有的时代更伟大?这份敬意是前浪给后浪的,还是给自己的?不带这么夸自个的,好吗?更何况这份敬意,还只是源于“传统变现代,经典变流行,学术变大众,民族变世界”,这完全跟“五四”精神不搭嘎,倒是跟“五一”弘扬敬业爱岗很能挂上钩,要不合并在一起得了?反正一个伟大的时代,也不需要抗争,是吧?
“向你们的自信致敬,弱小的人,才习惯嘲讽与否定,内心强大的人,从不吝啬赞美和鼓励”,个人感觉这段才是这篇演讲,最最精髓之所在,也是最最矛盾之所在。演讲非常巧妙的,用习惯嘲讽和否定来替换批评,把批评的声音,描述成了一种恶意的行为,然而前浪还是忍受不了,对赞美和鼓励的渴望。而且无论前浪如何致敬后浪的自信,也掩盖不了他不自信的事实,一个把发出嘲讽和否定(批评)声视为小人的人,谈什么自信?庸庸碌碌的我,都不怕别人嘲讽否定,英明神武如你,何惧有之?难道没有了别人的赞美和鼓励,你就自信不起来了?批评不自由,赞美有何意义?一代伟人鲁迅先生,不就是一个习惯嘲讽与否定的先哲吗?他老人家是小人抑或君子,不需解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