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品味完一部影视作品后,能够给我们不少启示,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观后感吧。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观后感呢?下面是整理的《金陵十三钗》观后感优秀9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看完《金陵十三钗》,我很难不被这十三钗触动,我甚至会忘记了她们的职业——***。她们第一次来到教堂的时候,眉目艳丽,穿着旗袍披着貂皮,嬉笑怒骂,走起路来腰肢一扭一扭,满是风尘女子的味道。一来就占领了地下室,在里面肆无忌惮地打牌,换衣服,衣衫不整地和外国人调情。
“她们把秦淮河的脂粉味带进了教堂。”
一群让人生厌的女人。
没人会想到就是这样一群女人,会为了一根琴弦而用生命犯险,没人会想到,就是这样一群女人,愿意用命去护着一群抗拒她们的孩子。人性——这是我在她们身上最为触动的一点,也是贯穿了整部电影的一点。我不想谈诸如大背景下小人物的纠结这种宏大的主题,我只想说一说电影里的这群人体现出来的人性和感情。
张艺谋在电影里,用了很多反转的手法来塑造人物,将这份人性和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表现得那么动人。
电影里的每一个人都是活生生的人,她们不是完美无缺的,她们都有缺点。那个来教堂收殓教父的外国人约翰,贪财,好色,怕事儿,应对男孩的免费修车请求不为所动。这样的一个人,在日军闯进教堂时想到的第一件事情是躲起来,把那群无力的女学生丢在外面。但就是这样一个贪生怕死的人,用还在颤抖的手撑起了教堂的红十字旗,大声控诉日军的罪过和教堂的不可侵犯,将那群女学生护在身后。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在同伴告知自我仅有唯一一个机会离开南京时说“我不能抛下那群学生”。当然还有那群女人,我还记得她们因为怕死把全身是伤的军人赶出教堂时的气愤,所以我能更清楚得感受到看到她们代替女学生赴死时的难过。
这样先抑后扬的手法,让这份人性更加动人。电影中的每一个正面人物,身上或多或少都有这个特征,都有着一份生命的鲜活。
《金陵十三钗》的故事发生在南京大屠杀期间,电影背景便免不了战争的血腥和惨痛。电影的开场就是女学生在战争的狼藉中逃命,身后是狰狞的日军。导演在电影开头就不遗余力地渲染了战争的残酷和日军的残忍。其中中国军人排成队,用身体挡住坦克,让爆破手尽力接近坦克的画面狠狠地刺痛了我。落后的祖国啊,付出那么多条生命才炸掉了一辆坦克,而敌人后面还有很多辆坦克。张艺谋是细节处理的高手,他让紧接补上的那辆坦克只在镜头里出现一小部分,但已经足够刺痛人心。
那十几个女人的出现让我们短暂地忘了这份残酷,将欢笑和生机带进了教堂。敌人是野蛮的,军人是冷酷的,女学生是惊恐而苍白的,仅有这十几个女人是鲜活的,笑嘻嘻的。她们来的时候是笑的,包括最终决定代替女学生赴死的时候也是笑嘻嘻的,爽朗甚至有点泼辣地叫喊要改一改自古以来“婊子无情”“商女不知亡国恨”的骂名。她们在笑,约翰教父在强装地笑,女学生因为逃过一劫在笑,她们都在笑,笑得让我们差一点就相信了这次赴宴不是必死,那些女人还有机会回来,直到小蚊子上车前突然爆发的哭喊,我们才突然醒悟。
导演一向没把主角刻画成完美无缺的英雄,人性的第一个字是人。他用小蚊子的哭告诉观众,这些女人都是普普通通的人,会怕死,但即使这样她们仍然选择赴死。最终她们离开教堂时,镜头从空中往下俯拍——十三钗们穿过地上大大的红十字架一个个走出去,红十字架是救赎、生命的体现,这样的镜头让这一次离别充满杯具和讽刺色彩。
电影结束了,人们的思考却没有结束。
观后对片中多个镜头历历在目,心境分外沉痛。战争是不分国家、不分地域、不分种族的,战争是残酷的,在我们抱怨当年日军暴行的时候,事实上在之前的纳粹二战中,早已上演过。不管是在欧洲大陆上的犹太人杯具,还是在亚洲大陆上中国的陨落,历史只是一次次在上演人类的贪婪与野心,欲望与自私。片中的细节不管是不是真实的,我们都相信在战乱的年代,国人是团结的,中华儿女是齐心的。即便政府早已不复存在,“国”在当时必须是凝聚众人的基础,信念的所在!大到现任政府、小到如俾草民,一句话在我心中久久不能泯灭——落后就要挨打!
对于没有多少寄托的秦淮***而言,即便是琵琶弦、耳环和猫,都值得她们冒死追寻。这就是她们的精神寄托,无关世间安稳和动乱。和平年代,她们也是边缘人,战争年代,同样没有逃脱边缘。从良家女子变为***起,她们就学会了在自我的世界里求生存。
电影比小说更充实饱满,色彩的运用体现了张艺谋独特的美学,教堂彩色的玻璃在电影中其实起到了很重要的视觉效果,玉墨的旗袍件件精心。更重要的是,电影情节很紧凑,一环扣一环,不像小说天马行空。
作为电影来说,无论是情节人物设置,还是画面拍摄手法,大到战争场面,小到地窖里的十四钗生活,都看得到张导的用心良苦。
全片几乎一半英文一半南京话,注意了一下,贝尔的英文对话都尽量简洁,句式简单,玉墨的英语则用了许多很漂亮的句式和词汇,显得她很有教养,毕竟是在教会学校呆过6年,是班上英文最好的。从这一点上说,十三钗具备了国际大片的基本素养。
学会尊重下层人民,这是礼貌人的基本素养。因为每一天装扮得光鲜亮丽,人模人样的,未必背地里做的勾当就比***台面上的钱色交易更正当。“***是妇女最古老的职业。”和那些被包养的女人相比,起码她们是靠自我谋生。这些人之所以比我们过的不堪,更多的不是因为她们自身的原因,而是被社会放逐了。
搞艺术的,请不要用常人的世俗心态来揣度他们。不是所有导演都冲着金钱和利益而去,不是拍了个电影就是为了拿奥斯卡。他们想做的,无非就是拍一个好电影。一个首先是自我喜欢的电影,然后是能赢得观众喜欢的电影,最终才是评委喜欢的电影。
真正的艺术家,不为别人而创作。他的创作,是内心的需要,是艺术的呼唤。好片不怕被泼脏水,好导演根本就不在乎无道德的诋毁。
老谋子不愧是老谋子。把两群完全不同的女人安排在一起,共同对待命运。一群女学生,一群青楼女子,一个乳臭未干的小子,和一个专门伺候死人的化妆师,还有一个军人,组成了这部电影。
从《集结号》的战斗场面中,感觉真实而残酷,从以往的大型战斗片到现在的动镜头深刻描写,加上震撼的音效,使得战争显得尤为逼真。《十三钗》也是,残忍的南京大屠杀为背景,这是一段大家非常熟悉的历史,而且银幕上多次出现这段历史。老谋子没有雷同,用了一种特别的方法来展示战争的残酷。每个人的脸上都显得惊恐,让人透不过气了,观后感《金陵十三钗 观后感》。佟大为演绎的阻击手竟然救了一个孩子。他很悲壮,只用了一个人看到整个抗日将士的。悲壮。这就是老谋子的高明之处。
总以为,这是一部描述女人的电影。而且由《红楼梦》想到的十三钗,想象中还是一群与众不同的女人呢。
果然如此!
书上说,战争,让女人走开!
但是,战争,最受伤的还是女人。
这组镜头,一边是一群清纯、无助的女学生,另一边,则是秦淮河畔的烟花女子。完全不同的装束,完全不同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从歧视、怨恨到相识、相助,到最后的告别。似乎在告诉我们,不管处在哪一个阶层的人,他们都有值得我们去赞赏的一面。无论是多么的穷凶极恶,在他们的心底,都有善良的一面,只要唤醒这一面,事情的结局往往就不一样了。
一个只想找到钱的化妆师变成一个救人的“神父”,一个所谓的汉奸,到成为逃亡的大功臣,一群青楼女子,变成献身救人的英雄……一切的变化顺利成章,但是让人纠结,感动!
老谋子的高明之处没有告知结局。给人以期待,期盼!希望他们没有危险,给人很多希望……其实很都时候不需要结局,只是一种期待和希望而已。
等有了正版的DVD,我还会买来看!
个人文采不好,很多东西想到却无法表达。只能这样了!
1937年12月13日。
南京。
火光满天,枪炮轰鸣,血流成河。
三十万人,躺在血泊中,生命永远定格。
这惨痛的记忆,永远也无法让我们苦难深()重的民族忘却。
隔着历史的风云,越过岁月的尘埃,导演们一次次在银幕上重现这一幕,《南京 南京》让所有观众泪奔;雕塑家们用血泪雕成凝固的历史,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前树立的一尊尊雕像记录着民族的苦难;作家们压抑着悲痛将残酷的战争浓缩为文字,字里行间流淌着回忆的苦痛……而小说《金陵十三钗》,被改编为电影,一次次震撼着我们的灵魂!
书中以一个十四岁少女的视角来写,她的见闻、她的感受、她的恐惧……,真实地再现了日本侵略者灭绝人性的暴行,让我们再次感受遭受异族侵略和杀戮时的无助。
令人唯一欣慰的是,在这冰冷的枪声中还有一丝余存的人性善意的温情:明知庇护伤兵可能会给教堂带来灭顶之灾,英格曼神父还是收留了无助的他们;五个死里逃生的战士,为了保护教堂里的人不受连累,甘愿挺身受死;……特别是文章最后,那十三个秦淮河上卖笑的女子、被自视为纯洁的女学生瞧不起、认为她们无耻下流的十三个女子,却在生死关头毅然决然地选择替女学生进入虎口受难……这滴着血的温情,一次次进入我的心灵,让我的心紧紧地揪在一起,为我们的民族、为我们的国家、为我们的同胞所遭受的苦头而悲愤!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十三四岁的豆蔻年华,无忧无虑,像我们,在爸爸妈妈的呵护下成长,不会有生命危险,更不会被任何肮脏的东西玷污……可是,战争这个魔鬼却会破坏这美好的一切,让人性泯灭、兽性大发。他不仅断送女孩无忧无虑的生活,而且会将她们送到人间地狱甚至是死亡。那个十五岁的少女安妮,最大的愿望是做一名记者和作家,却因为希特勒发动的一场邪恶的战争,于花季之龄死于纳粹集中营。《安妮日记》中的“我希望我死后,仍能继续活着”让所有读过的人心酸。而《金陵十三钗》中的金陵女子学院的女孩被心怀叵测的日本鬼子在圣诞之夜要求去为他们唱赞美歌,手无寸铁的她们面临的是被蹂躏被残杀的命运!在参观南京大屠杀纪念馆时,有一面关于外国人保护中国难民的纪念墙,其中一段文字印证了十三钗的命运:每天晚上,日本人都会来到金陵女子学院,带走20多位十几岁的女孩,而这些被带走的女孩,很少被送回来……
掩上书卷,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家公祭日的讲话又一次如黄钟大吕般在耳边响起:“和平是需要争取的,和平是需要维护的。只有人人都珍惜和平、维护和平,只有人人都记取战争的惨痛教训,和平才是有希望的。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否认罪责就意味着重犯……”是的,这段历史永远不能被忘记!同样十四五岁的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是多么幸运!但我们更要努力学习,让我们的国家更强盛!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为了祖国美好的明天,我们该启程了……
南京大屠杀,这是一段中国历史上最悲惨最深重的耻辱,是永远无法愈合的伤痕。以至于张艺谋2011年导演的《金陵十三钗》我2019年才观看。很早之前就听朋友们说起过这个电影,无一例外都是好评,但是只要我想起是南京大屠杀这一题材时就心生胆怯,不敢观看。今天是下定了很大的决心去观看的,毕竟事情已经发生无法逃避,不如主动面对。《金陵十三钗》这部影片把我带进了那段嵌入我们灵魂,深入我们骨髓的惨痛历史中:南京大屠杀,整整六个星期,南京就沦为了地狱,30万同胞惨死在敌人的刀枪下,无数的妇女惨遭蹂躏,到处是死尸,到处是鲜血,山河失色,日月无光。在这场毫无人性的杀戮中,每个人的命运都和整个国家的命运连在了一起,这里面有像花骨朵般还未绽放的十三四岁的教会学校的女学生,有秦淮河边倚栏卖笑出卖肉体的***,有一个教堂的小打杂,有一个开始还只是想赚点钱捞点油水的美国殡葬师。当死亡向他们逼近时,当一群花朵般纯洁娇艳的少女即将遭受到日本鬼子禽兽般的蹂躏时,相信每一个身处其间的有一点点做人的良知的人都会挺身而出,在残酷的战争面前,他们每个人都完成着自己的心灵救赎,那个二流子殡葬师成为拯救女孩们最关键的人物,那些秦淮河边卖笑的***们和那位教堂小打杂顶替了女孩们慷慨赴死。
影片对这些生活在人群最底层的***们的刻画非常成功,***们刚进入教堂时霸占了地窖,***们袒胸露乳,浓妆艳抹,话语粗俗,一片活色生香的场面与之后***们打算顶替女孩们去赴死亡之约,她们洗去铅华,剪掉头发形成鲜明的对比,“商女犹知亡国恨”,当屏幕上出现了***们脱掉艳丽的旗袍,剪去妖艳的头发,换上学生们的服装时,我相信所有的观众也随着她们进行了一场心灵的洗礼,她们看起来是那样的纯洁,那样的高尚,就像小说中写到的:人生来是有贵贱之分的,女人尤其如此,如果一个国家的灾难都不能使这些女人庄重起来,她们也只能是比粪土还贱的命了。这群可敬可佩的***们,用她们的生命洗涤了身上的污垢,证明了自己的价值,展现出人性的光辉,那一刻她们像天使般纯洁,像圣母般高尚。影片中还有一个人物的塑造,我觉得非常成功,那就是佟大为饰演的军人李教官的形象,他是整个沉重压抑的背景下最亮丽的色彩,他是中华民族冲破黑暗走向光明的一线曙光,他是中国人不屈不挠,誓死卫国的精神的代表,中国正是因为有着无数这样的不愿做亡国奴的中国人,才使中国从那个噩梦中惊醒,奋起反抗,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八年抗战,最终把日本鬼子赶出了中国的土地。
这大概是我看到的,第一部,也是最后一部不敢看第二遍的电影了吧。我已经无法用文明的语言来描述日军的禽兽之行了,纵然说上一万句骂人的话,也无法安抚饱受摧残的先人的伤痛。但是身为中华儿女,不敢不尽绵薄之力,我将与我后代子孙共同铭记这段历史,刻于骨,融于血。
刚给自己博客取名字的时候觉得很可笑,记得小时候,老师每次在观影后都要我们写一篇观后感,那时候的我们总是憋了半天劲才写出一篇完成任务。现在呢,别人不说,我们也会自觉得写点了,真是进步啦
每次老谋子的电影总是能引起轩然大波。我本人也十分欣赏张导的才华。他每次的电影总是在芸芸众生中追求独特,唯美而独一无二的布景,与众不同的演员,深刻的文化内涵以及细节的完美,我觉得这是许多华语电影所缺少的。在这个以票房论输赢的年代,许多电影已经为了盲目追求票房数字的上涨丧失了作为电影人所应具备的最起码的标准。而我觉得张艺谋是这个年代导演中的例外。他拍每一步电影,总是力求最好,不论是挑演员,选剧本,还是场景的布置。他对艺术是一种热爱,至于票房,就是他无心插柳的事情了。
自从金陵首映以来,好评就不断,特别是一些我认为有极高判断水准的人,都认为此片必火,倪妮所扮演的玉墨也深入人心。实在抵挡不了这样的诱惑,今天也特地去电影院看了一回。
可能因为前期看了许多关于此片的报道,许多部分对于我来说已没有了新鲜感,但是总的来说还是不错。细节完美,场景壮阔,任务个性突出,文化内涵丰富,确实有冲击好莱坞的潜力。
皓月当空,月下人影绰绰,古往今来烟雨江南唯一不变的只有缓缓淌着的那道秦淮河。河畔杨柳拂面,河面微波粼粼。隐约得闻江南女子特有的甜糯嗓音:“我有一段情呀,唱给诸公听……”
已是数次看《金陵十三钗》,每看一次便有一种不同的滋味在心上。
时至今日,仍听得人言“婊子无情。”似乎那样的形象已经是深入人心,不可扭转。但是如果不是走投无路,谁又会选择走上一条不归路呢。许多人认为,这样的女人,是不会动情的。可只要是人,总会有心呢,只要有心,便会有情。
……李教官将战争中遭受重创的士兵浦生托付给了玉墨等人,豆蔻说,浦生的年纪与她弟弟相仿,便好生照看。等到浦生从昏迷中清醒时,豆蔻用一根弦的琵琶给浦生弹了小半首《秦淮景》,嫌一根弦弹得太过难听,豆蔻放下琵琶,拥着浦生说:“等你好了,我带你去最大的舞厅,看最漂亮的女人。”“谢……谢。”“小老乡,不要谢我,娶我吧。我跟你回家种田。”“我家没田。”“那你家有什么?”“我家什么也没有。”“那我就天天弹琵琶给你听,我弹琵琶,你拿个棍,要饭,给你妈吃。”……好像在豆蔻的脑海中已然是描绘出了以后的生活,哪怕粗茶淡饭,日子难度,还是想要有一个安稳的家。她想到的并不是锦衣玉食,雕梁画柱,生的那样美貌的一个女人,所图的也仅仅是一个安稳。也许看到“要饭,给你妈吃。”这句话,还会有人忍俊不禁,觉得她讲话太过俗气。是在讲玩笑话。相识那么短时间的男孩,一个***又怎么会对他那么情真意切。后来浦生重伤不治,豆蔻跑出教堂,到那座布满恶鬼的金陵城中找琵琶弦,玉墨问起来,春花才讲:“豆蔻非要去翠禧楼拿琵琶弦,她想给浦生弹《秦淮景》,她说浦生可怜,像她亲弟弟,她想给弟弟弹首好听的曲子。她说一根弦不行,四根弦就能弹了……”结果可想而知,女人与恶鬼缠斗,最终胜出的绝不会是手无缚鸡之力的弱女子。约翰拿回了沾着被凌辱致死的豆蔻鲜红的血的琵琶弦,暗红的触目惊心的琵琶弦上浸染的是一个执着的女人对一个素昧平生的男孩的怜爱,对往日的追思和安稳日子的向往。
和豆蔻的情感不同,玉墨更多的留恋年少时光和青春记忆。“像书娟一样,我也曾爱上过某人,一个年轻干净的男人,有世上最好看的眼睛。”她说“干净”,已经很少有人这样来形容爱人了,大抵是她觉得自己已经坠入风尘,并不“干净”了。爱人的眼睛里有光,像这世间最明亮的星星,仅仅是望过一眼,便会觉得看尽了宇宙万物。回忆起来也定当是眼角眉梢自带风情万种。那种心动是人生中为数不多的美好时光。她是迫不得已才沦落在烟花之地,当约翰最后为她化妆时,问:“女士,你想变成几岁?十四岁?”“十三岁好吗?十三岁之前我是个好女孩。”……所有人都不知道她到底经历了什么,那么一个知书达理,温柔独立的漂亮女人会变得世俗又深谙对付男人之道。
悲伤的离别总是人生的常态,虽说“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她们却要去做一件有情义的大事——代替女学生们去参加屠城日军的宴会,为这些小妹妹们挣得生还的机会。她们说要改一改世人心中的印象。
20120120144657_4kJms.jpg
77b4bc73-d1a9-443f-baee-4d566ef4f063_5.jpg
临别之时,春花将一对湛清碧绿的玉镯子留给了女学生,她说:“他给了我这副镯子,要领我走,我怕他不是真心的,想再等等看,我当时要是跟他走了就好了,我真傻。”是想等等看吧,看看男人是不是像戏本子里头唱的那样喜新厌旧,是不是只是一时冲动,腻味了就丢掉了,是不是像世人一样轻贱青楼女子。是不知道明天到底会怎么样,心里头觉得自己这样的身份根本就配不上一个男人交付的真心,没有安全感,想有一个确切的答案。可是这一等,等的两地相隔,生离死别。应该也曾付出过情意,又被辜负,所以不敢去触碰那一点点美好,怕幻想破灭,最后还是一个人孤独的等待。后悔吗,后悔吧。红菱也将自己的赎身钱留给了女学生:“我像你这么大,接客都不知道接了多少回了,小妹妹,记得还给我,姐姐还要拿这钱赎身呢。”“姐姐……对不起。”“替姐姐好好活……”后来玉墨抱起豆蔻的琵琶,接上了浸染豆蔻鲜血的琵琶弦,和姐妹们为小姑娘们唱了一首《秦淮景》,那一声声道出来的竟然有无尽的解脱和看透生死的淡然。
灾难是人性的试金石,面对生死,有人选择了苟延残喘,有人选择了大义赴死,那些女人有着“永恒的力量和美”,她们“很坚强,勇敢,细腻,出色。”
战火的硝烟已然消散,秦淮河还如从前一般细细淌着江南的诸般温柔,站在小桥上看着河底的水草缓缓流动,耳畔又传来了吴侬软语:“秦淮缓缓流呀,盘古到如今,江南锦绣,金陵风雅情呀……”
看完金陵十三钗,我的心被震撼到了。我感觉自我就生活在那个硝烟弥漫的南京。我为眼前的人的痛而痛;我为日本军卑鄙、下流的行为而愤怒;我为放弃离开已沦陷的南京的勇敢战士们而感动。我为秦淮河的女人的品质而流泪。此刻,电影里的画面还在我脑海里轮回。
故事发生在1937的南京。那时的南京已经成为了所有人的噩梦,那里被日本军害的满目苍夷,已经是一片黑暗,统统笼罩在战火之中。血肉模糊的尸体纵横在南京的大街小巷上,尖叫声、枪声随处可闻。在这战火之中有十二个女学生和一个孤儿陈乔治在匆忙的向教堂奔去,她们的脸上有着常人无法体会到的痛苦,有着难以倾诉的苦楚。她们失去了美丽的家园,失去了最亲最亲的家人。与此同时,一群秦淮河的***也到教堂去避难。那些日本军到处搜捕女学生,对女学生如牲畜般的蹂躏。更可恶的是,日本人竟然还要这些女学生在他们的庆功大典上唱歌,为他们助兴。就在这火烧眉毛之时。那些***挺身而出,代替了那十三个女学生。在南京的教堂,那个为了送葬教父的送葬者,为了肩上的一份职责,为了保护那些教堂的女孩子们,能安全离开那个可怕的南京,不惜自我冒着生命危险,修好了卡车,把她们带出了南京!
影片的最终没有交代那些女人最终如何。但我相信大家猜也猜得出她们如何,仅有死。
***的身份很低,大家都说他们无情,但她们做的的事情却有情有义。可又有几个人有这种情义呢?在南京危在旦夕之时,正是这种身份卑微的人,献出了力量。
在看影片时,我一次又一次的流泪,我真想嚎啕大哭,我的心是那么的沉重,脆弱。一个个场景像一把尖刀一痕一痕刮在我的心上。望着那日本军残害中国人的场面,想起那三十万触目惊心的数字,想起那一堆堆的尸体,我就想哭。我真为那些日本军队的军官和士兵一向受的思想教育而感到深深地悲哀。我还为中国的腐败而哭,如果那时的中国强大,日本人敢来欺负我们吗?只要强大了,我们谁也不怕。一个国家想要在世界立足,只能取决于自我的国家,看你坚不坚强,强不强大。此刻我们的国家强大了,可是我们不能忘记中国历史上的屈辱。
我们今日的幸福是勇敢的战士们用鲜血换来的,在我们享受幸福生活的同时,千万不要忘记,那些为革命流过鲜血的革命烈士们……
命运的齿轮在历史的风尘里转出人生的曲折,动荡年代里,每个人都是活生生的悲剧。无论是花一般年纪的女学生,还是如花一样的秦淮河女人,谁都无法预知自己的命运。在时代大潮面前,我们都是渺小的蚂蚁。我们该怎么办,是的,该怎么办?做保家卫国的军人?还是做保护家人汉奸?无论哪一种,都仅仅只是一种选择,无关其他。不要以世俗的眼光去看待、去评价。
群体性,让我们简单地把标签贴给了别人,而漠视了组成这些群体的个体。每个人不同的性格与处事方式都是由不同的经历及遭遇造成的,忽略这些而只看表象都是一种伤害。玉墨的人生被别人生生的改变,她改变不了因此只能面对。她希望化妆到13岁时的自己,因为13岁之前,她人生是美好的!历史的翻滚之中,波涛汹涌,浪花闪烁,记住群体的同时我们更应记住组成群体的一个个个体,或许她们就是蝴蝶效应的推动者。
灾难深重的民族,无能为力的民众,在狭小的空间中,都仅仅为了活下去,活下来,为了自己,为了曾经幻想过的美好。我们的灵魂需要洁净,虽然天空阴霾依旧,但相信明天云会打开,雾终将随风飘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