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八佰观后感(优秀6篇)

当品味完一部影视作品后,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吧,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观后感了。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观后感呢?下面是的小编为您带来的电影八佰观后感(优秀6篇),如果能帮助到您,小编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八佰》观后感 篇1

今天看完红色电影《八佰》后,我对伟大的中华民族和共产党军人有了一个新的认识。

《八佰》主要讲了1937年的一个晚上,上海沦陷了,仅剩的八百名中国军人躲到了一个四行仓库里。他们接到上级命令,只要坚守两天,就可以撤回英租界。与此同时,危险也在慢慢逼近。

第二天早上,十万多日本军人埋伏在四行仓库四周,对八百名军人发起了进攻,八百名军人连忙做好战斗的准备,对日本军人发起了反击。日本人就开出了“大怪物”——挖掘机,想要拆掉这个四行仓库,八百名军人只能边补边打,最后日本人见局势不妙,只好撤退,八百名军人也损失惨重,只剩下四百二十名军人。

到了第三天的下午,日本人再次朝四绿色作文网行仓库发起了进攻,这次他们还开来了飞机。但是四百二十名军人吸取了上次的教训后,每时每刻都做好了战斗的准备,不出所料,日本人很快又被击退了。

终于来到了撤退的那天。中国军人在过桥的时候,遭到了日本人狙击枪的拦截。所有中国人感到愤怒不已。英租界有枪的中国同胞和英国警察都朝日本军人开火,桥上的军人也奋不顾身的将受伤的人背到桥对岸去,一个也不放弃。桥对岸的中国人也在为他们喊加油。

电影到这里也就结束了。在桥上的四百二十名中国军人奋不顾身地保护伤员,英租界的同胞们也为他们打掩护。中华民族这种团结友爱的精神感动了我,所以从现在开始,我要向他们学习,长大以后做一个像他们一样的人。

佰观后感 篇2

这样优秀的影片,应该在中国正常公映,而不是因为一些人的主观臆测就失去与广大观众见面的机会

大概五六年前,在纪念中国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几个纪录片界的好友曾经花大力气重走抗战路,其中也包括寻访正面战场的遗迹,而淞沪会战作为整个抗日战争中规模最大最惨烈的一场战役,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

后来正面战场的拍摄计划搁置,但是筹拍中搜集到的那些悲壮故事却深深印刻在好友们的心中,即使是聚会时偶尔谈及,也让闻者泪目,感佩那些曾经付出过巨大牺牲的人们,为我们民族曾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正面战场上发挥如此巨大的作用备受激励。

联合国前秘书长潘基文曾经说过,“中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所作出的贡献以及所经历的牺牲已经得到举世公认”。但是,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中国人民在二战中的贡献是被低估的。至今,国际公认的二战起始日期还沿用1939年纳粹德国侵略波兰,而不是1937年卢沟桥事变日本扩大对华侵略。

所以,从年初听闻管虎执导的电影《八佰》有机会在年内上映起,我和朋友们就一直在密切关注。从片名即能感受到,《八佰》对于为淞沪会战收尾的这场著名的四行仓库保卫战并没有刻意煽情,而是理性和克制的,它甚至没有采用史学界惯用的“八百壮士”一词。“五人为伍,百人为卒”,管虎用一个“佰”字,克制地体现了中国人都懂的中国军人内涵。

6月初,我有幸参加了《八佰》的一场内部交流观影。160分钟左右的时间内,置身于82年前那个特殊战场,苏州河两岸,一边是繁华的英美租界,一边是四百多名士兵浴血奋战的四行仓库。管虎不愧是老辣的导演,用最简洁的空间重建,即实现了对整场战役的全方位还原,解决了战争片最困难的微观战场与宏大叙事之间的矛盾。这样举重若轻的结构,甚至连《敦刻尔克》也无法做到。

如预期中的,《八佰》中的确不乏“燃”点、“泪”点,某种程度上填补了我对四行仓库保卫战中壮怀激烈的想象,但是这种填补因为审慎而让我刚看完时甚至微微有点不满足,觉得导演在对这场战役的正面褒扬也即“热血”的叙事上稍显吝啬,让人看到了更多热血之外的多角度审视。然而回头细想时,又恰好是这些多角度的审视让战役更加真实和耐人回味。

比如说,影片一开始就是从逃兵的视角进入的。这是一个不同凡响的开场。几个老百姓以及逃兵误打误撞被编入了四行仓库的国民革命军第八十八师“524团”(其实是第一营,为了对外营造仓库内有一个团的守军的假象,在通讯中用“524团”代替第一营)。这些人中有从乡下来的青年和孩子,本来想见识大上海的繁华,被误当成逃兵抓起来,送进四行仓库;也有积极领饷消极上阵的老兵油子,“不幸”成了敢死队的一员。这些本来习惯于置身事外的形形色色的中国人,被迫经历这场特殊战役的洗礼,成为热血写就的“八佰”。

影片的这个设置看起来像是常规的戏剧性设置,小人物逆袭成为英雄,但是如果查阅史实就会发现,这个设置其实包含当时非常真实的背景。第一营本来的确有800个经过德式训练的士兵,但是经过淞沪会战的消耗,人数已经大量消减,而且经过多次兵员补充,士兵多为周围省份的驻军,到四行仓库保卫战前,被送到上海的很多都是在7月7日战争爆发后招募的尚未完成训练的新兵。这其中一个很大的原因是,湖北方面不愿意将他们原用于同共产党作战的训练最好的军队送到上海。也就是说,这个看似黄埔嫡系的加强营,实际上更像是一个中国草根百姓组成的义勇军。从这个视角进入,四行仓库就更像是一个中国抗战的缩影,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蒙昧初醒的国人,在租界-苏州河-四行仓库构成的这样一个微型国际化空间中,被迫直面大敌压境、列强环伺,不得不为尊严而战、为家园而战,成为世界的一部分。

因为逃兵这个比较低的进入视角,围绕这场战役的众多幽微面貌也得以充分展现,并潜伏了巨大的提升空间。

比如说苏州河对岸租界的中国看客们。最初他们只是有幸身处一个特殊领地而得到庇护的幸运儿们,对于战争,由于之前的节节惨败,绝大部分人已经几乎失去了信念,他们能做的顶多就是围殴落单的假想敌,喊一喊民粹的口号。但是,当他们从对岸的四行仓库看到了这个民族真正的尊严和希望,便会毫不吝惜地拿出身上的金银、掏出家中暗藏的武器,甚至为支持对岸的兄弟不惜献出自己的生命。

再比如租界里的各国观察家们,他们原本置身事外,以为这是一场没有什么悬念的战役,人们唯一的兴趣似乎是下注预测多少小时结束战斗。“八佰”终将让他们肃然起敬,并作出合乎人道的反应。

而这部讴歌“壮士”的影片中,女性们的表现也不输男儿。杨惠敏这个送旗女英雄大家比较熟悉就不用说了,姚晨扮演的何香凝这个角色虽然出镜不多其实更有说头。作为国民党元老廖仲恺的遗孀,何香凝本可以在国外安度余生,但1931年九一八之后,何香凝便回到中国,致力于促成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并先于宋美龄组织了中国最早、最大的妇女抗敌后援会。片中上海女性捐献金银首饰等种种支援行动,背后都有何香凝的影子。

关于杨惠敏送出的这面引人注目的青天白日旗,无论在史实还是在电影中,都没有过多的党派含义。由于当时中国整编部队没有准备中国国旗和军旗的惯例,在史料中,杨惠敏所送的当时的国旗,是上海商会集体准备的,在电影中,刘晓庆饰演的一位普通国军军官的遗孀承担了备旗的任务,虽然缺乏明确的史料支持,但是有其合理性。在这里,这面旗帜通过充分的铺垫,幻化成中华民族的精神,并成功激励了所有目睹这一刻的国人,也让世界看到了中国人的勇气。

在我看来,管虎导演的这部《八佰》最厉害之处也在于此,他根本就没打算给战争的领袖们任何出镜解释战略的机会,却非常高超地诠释了这场战役的价值。电影独辟蹊径地将焦点落在普通人身上,细致地刻画了这场战役的独特环境和身处其中的中国军人的成长以及中国各界的反应和转变。这样诠释的史实基础在于,四行仓库保卫战甚至远远超出了国军首脑蒋介石的预期,以至于最终不得不派出特派员来劝退这些战士们。也正因此,在电影的最后,“八佰”壮烈之后的悲情穿透银幕,让82年之后的观影者感同身受。当然,蒋的抗战表演思维也埋下了其最终失败的草灰蛇线。

如果说四行仓库保卫战是一场智慧与热血并重的战役,《八佰》就是一部智慧与热血并重的电影。看完这样难得的现实主义巨作,有种马上写观后的冲动,可惜因为事先收到观影提示希望公映后再评价,只得按下冲动,静待电影公映。

在观影后数日,看到那篇由公众号“红星干部培训”发布的公号文《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我们应当拿出什么样的献礼片?——电影创作倾向问题学术研讨会纪要》。文中称一个名为“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的机构在京举办了一场“电影创作倾向问题学术研讨会”,该“研讨会”说是电影创作学术研讨会,却似乎重点针对了《八佰》。而奇怪的是,尽管所有与会人士都在发表对《八佰》的意见,对我这个看过《八佰》的人而言,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却是,他们并没有看过这部影片,甚至连这部电影的一些基本资料包括档期之类(七·七纪念日前夕而非国庆档)都没有搞清楚,就主观臆断《八佰》有偏离历史唯物主义的创作倾向。这样的批判本身似乎就陷入了唯心主义的泥沼。

研讨会认为“如果从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和观点出发,在表现400壮士誓死保卫祖国的崇高精神的同时,揭示400壮士悲剧的动因,对于弘扬民族精神、总结历史、开辟未来,无疑是很有好处的”。因为没有看片,他们不了解的是,《八佰》对于400壮士悲剧的动因揭示甚至超过了对于誓死保卫祖国的崇高精神的表现。

而研讨会“从剧组和相关人员透露的信息来看”,得出结论“用历史碎片掩盖历史的本质真实,对于国民党的抗战做了严重违背历史事实的美化。这种偏离历史唯物主义的创作倾向,是不应当受到鼓励的”。看过电影的人才能明白,《八佰》关注的恰恰不仅仅是那些闪光的历史碎片,而是致力于挖掘历史的本质真实,关注身处这场战役的各个层面的中国草民与中国士兵,让这场战役的壮烈与悲情同时力透银幕。如果说《八佰》不是历史唯物主义,我真的无法想象,还有什么样的创作,能够如此客观地表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必要与必然。

必须对邀请我看片的人说一声抱歉,忍不住提前发表这篇观后感。我的出发点非常简单,这样优秀的影片,应该在中国正常的公映,而不是因为一些人的主观臆测就失去与广大观众见面的机会。

我十分赞赏一位国际友人对中国抗战的评价,“在抗战中形成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将不同政党、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信仰的人团结在一起,共同为战胜法西斯而奋斗,这对当今世界仍有借鉴意义”。我想,这样的统一战线精神,历久弥新。

《八佰》观后感 篇3

看完《八佰》这部电影,战争的炮火、硝烟和血腥以及爱国战士们熊熊燃烧的爱国之情,在我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八佰》主要讲述的是1937年淞沪会战末期,中日双方激战已持续三个月,上海濒临沦陷。国民党第88师262旅524团团副谢晋元率420余人,奉命坚守上海闸北,留守四行仓库。实际人数四百二十余人的队伍为壮声势而对外号称八百人,这便是片名《八佰》的来源。与租界一河之隔,造就了罕见的被围观的战争。“八百壮士”孤军奋战,在苏州河畔的四行仓库鏖战四天,直至获令撤往英租界的动人故事。

《八佰》中的四行仓库与租界一河之隔,却一半天堂,一半地狱。当河的这边战争打响,血雨腥风之时,河的那边却还在打麻将,玩乐,连物资也不舍得捐赠。甚至还有人荒唐地寻问着:“有人买望远镜吗?可以把对面看得清楚一些。”由此我体会到了鲁迅先生弃医从文的原因。当时的中国人麻木不仁,软弱,没有一丝反抗意识,以至于令人心寒和后怕。这与如今校园欺凌,车祸等事故发生之时,不少人袖手旁观,凑热闹却不伸出援手有什么区别呢?

但幸运的是当时的中华民族最终还是清醒了起来,团结了起来,反抗了起来。从最初的漠不关心,到后来举起了枪向敌人射击,河两岸的人民终于联合了起来,一同守护祖国疆土,着实令人感动。如今的我们也应向前辈们学习,勇于出手,敢于帮助。

另一个让我感到震撼的场面是机枪连排队跳楼去炸厚钢板的场面。一个个的烈士报上名字和家乡,义无反顾地冲在最前线,以血肉之躯去博取一丝胜利的希望,怎不令人泪下呢?当好不容易炸开一个口的钢板阵正缓缓愈合之时,大家紧张着,盼望着,一名战士毅然站在楼边,随着一声带着浓浓陕西腔的“娘,孩儿不孝了!”后为国捐躯,这是多么大的决心和信念啊!这段直接将整段的情感推向了高潮。在感动的同时,也引起了我的深思,每一个烈士,不仅是国家的希望,更是家庭的支柱,一位位烈士身后,便是一个个家庭,向烈士致敬,向烈士家庭致敬。

影片结束,电影画面一幕幕闪过,我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庆幸自己活在这样一个和平年代,庆幸自己生在这样一个强大的国家,庆幸自己被那么多人保护着。此时,我们正当少年,满怀希望,满腔热血,寄托着先祖们强国和平的希望,砥砺前行吧,纵使荆天棘地,也不负此行!

烈士已故,战魂不灭,各尽其责,共护和平。

佰观后感 篇4

昨天我们在段老师的带领下观看了八佰这部电影之后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战士们奋勇抗敌英勇战争的形象在我脑海中久久不能离去。

影片中租界是一片祥和的地方,他那里没有战争,而只有一河之隔的对面,是战火纷飞的战场。租界里灯火通明人来人往灯红酒绿的花花世界。然而河对面战场上横尸遍野。战火纷飞。虽然敌人的攻势猛烈,但战士们却一波一波地扛了下来。敌人们的武器先进。但战士们英勇无畏,丝毫没有畏惧之心。敌人攻势越来越猛了。军队里的战士丝毫没有畏惧,但也有贪生怕死之辈,可是最终他们坚持了下来,与将士们一起对抗敌人。从马棚里放出来的白马在战场中奔跑,这匹白马代表着和平与美好生活的向往。敌人攻势越来越猛烈了,他们决定撤退了。

一些勇敢的士兵们身上绑满了手***,一边喊着娘一边纵身跃下,看着河对面的年轻人为了一根电话线倒在了血泊中,还有那面旗帜在战士的拼搏中一次次的飘扬在半空中。我为战士们骄傲,也为战士们留下了眼泪。他们准备撤退时。敌人却早有预谋。用一颗***发现了士兵们的准确位置。士兵们没有畏惧一步一步的冲上去可伤亡惨重,再没有退缩,没有畏惧,部分士兵撤离了。可有些人却永远留在了这片战场上。

影片最后一匹白马从废墟中走出来这代表着人们对美好生活就像看了影片之后你明白了今天的新中国。今天的美好生活,是由战士们的鲜血渲染出来的。美好生活来之不易,我们要懂得珍惜,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所以我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将来做一个能为社会为国家有贡献的人。

电影《八佰》观后感500字 篇5

今天,爸爸带我看了今年第一部电影,名字很怪,叫《八佰》。电影讲的是1937年,日本人占领上海,400多名中国军人奉命坚守上海四行仓库,为了壮大军心,四百壮士谎称八百人,最终以少敌多顽强抵抗了四天四夜的故事。四行仓库原先是个金库,有着厚实的墙体,里面还有大量的粮食和弹药储备,加上紧邻外国租界,导致日本人不敢使用重炮、***等大型武器,从而展开了一场场可歌可泣的战斗。

为了打下四行仓库,日本人发动了一次又一次的进攻,他们爬墙翻窗进来,被喷火枪烧得满地打滚;他们用大型工程车撞仓库墙壁,车被煤气瓶炸毁;他们搭了盾牌阵要炸四行仓库,却被中国军人用身体扛着炸药包硬生生炸得撤退了;他们派飞机来扫射,但也被我们用机枪打了下来。虽然日本人被打退了,但每一次的胜利,我们中国军人都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日本人翻窗进来时,战士们措手不及之下伤亡惨重;用煤气瓶炸工程车的时候,爆破手也同时被火烧伤了;炸盾牌阵的时候,整个机枪队的战士一个接一个扛着炸药包从楼上就往下跳;再比如敌军飞机飞过来的时候,扶着旗杆的那些人到死都不松开。

看完电影,我情不自禁立正向大屏幕敬了一个礼,如果没有你们这些英雄的保家卫国,哪里会有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呢?你们都是我们敬佩的榜样,都是全世界的最美逆行者。

《八佰》观后感 篇6

晚上去看了八佰这个电影,感觉还是挺好的。讲的是1937年淞沪会战后期国民党大部队撤退,只剩一个师独自留守一个仓库里跟日本军交战的几天。仓库地处市区和租界一河之隔,河这边是士兵应对日军残酷围剿,河那边是各种百姓生活,有商铺戏院也有各国使馆人民,大家都在观望河对岸这场战役。

几次交锋的战争场面很震撼,士兵们身绑炮弹与日军同归于尽往下跳的时候,瞬间泪崩。但也有临阵脱逃,临时收编的百姓摇摆不定,对于杀人对于战场充满畏惧,不敢迎敌。感觉挺真实的还原了士兵们的各种心态状态,包括他们聊天时那些话语。不同于之前看过的战争题材的电影。还有一匹白马出境,不太明白寓意什么。

河对岸有战地记者不顾风险进入仓库拍摄,也有召集募捐的女同学冒着枪弹游到对岸送旗子,有老外对赌下一场交锋输赢率,也有对岸高楼里用望远镜观察局势的知识分子。

电影里有一句:战争的背后就是政治,类似这样的一些话。

还有一个片段记得很清楚,有很多百姓排队要支援(需要冒着敌人枪林弹火跑到对岸,很壮烈的行动)报名时需要报哪里来的,听见一人大喊:聊城东昌府区某某某。把我惊了,这不我家乡的人吶~

总之电影拍的很好,很真实。各种视角描述都有。战争场面也挺震撼。值得一看。

突然想起十几年前在二环胡同里和管虎导演有过几句近距离聆听和面谈。全然已忘当时的状态模样。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