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1977观后感(精彩10篇)

电影《高考1977》的观后感 篇1

今天,我们去学校体育馆观看了《高考1977》这部电影。它是一部反映70年代知青考大学的真实故事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由于“”的发生,高考被终止了。而在1977年“”结束后又被回复了,等了11年的学子们从黑龙江赶往上海参加高考。可在路上拖拉机坏了,他们就一路上摔摔跌跌为的只是要及时赶回去参加考试,看到这一幕时我的眼泪悄然而落。

比起我们现在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还不好好学习,而他们却在吃不饱穿不暖还买不起书的情况下还能通过自己努力学习考上大学,看到这儿我的惭愧和敬佩之情从心底油然而生。

如今,高考已经恢复30多年了,大家对于过去的经历好像有所淡忘了,但是我想通过观看这部电影一定会重新激励我们努力学习,争取考上大学,为祖国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高考1977观后感 篇2

对现在的年轻人来说,参加高考似乎是顺理成章;而对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人来说,却更像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电影《高考1977》,正反映了这段历史,叙述了特殊岁月里的激情。

《高考1977》以1977年恢复高考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主要讲述一群在东北农场下乡的各地知识青年,在恢复高考的消息传出后,冲破重重阻力参加考试最终改变命运的故事,生动地演绎了一段知青生活的苦乐悲歌。“恢复高考比高考本身要重要得多、伟大得多!”影片中的这句话,是对这场变革最好的注解,也是影片的意义所在。

影片一开始,小根宝的扛包争取回家名额的戏,就已经把观众带入特定的历史氛围中,而为争取报名的权利,知青不惜绝食抗议;为了按时赶到考场,男女知青们在雪地里拼命追赶火车……这些令观众慨叹不已,并潸然泪下的感人场面,不仅触到了经历过这段历史的人们的深处神经,就是现在的年轻观众,也能从影片精心营造的历史氛围得到触动和启示。

影片的细节部分处理得十分精细。去考试的路上,知青们乘坐的拖拉机抛锚了,男男女女只能在障碍重重的山林里飞奔着赶火车,有人摔倒了,很快被拉起来;有人摔伤了,就一把推开赶来帮忙的人,哭喊着为前行者送上祝福……长达几分钟的奔跑镜头,看得观众眼中都闪着泪花。

影片中更多积极阳光的力量,作为观众也一直被感动着。因为有组织“老迟”,他思想正、党性强、组织性和纪律性高,但更重感情,被年轻人的那种执著的热情所感染;因为有北大荒知青们的热情,他们友好、团结,纯洁的友谊也许是支撑下去的理由;因为还有父女情,为了给女儿送高考的复习资料,父亲从上海赶到黑龙江;因为还有爱情,在那么荒凉的土地上,还看到了不可多得的爱情,是多么的难能可贵,而且那种爱是那么真挚奔放。

农场革委会主任老迟是权威的化身,在北大荒经历了大半辈子艰辛生活的他,其严肃、保守的言行作风已深入骨髓。他随时随地将公章揣在身上,因为“一个章子就能决定一个人的命运”;他是对农场怀有深情的退伍老兵,他爱脚下这片土地,因此千方百计阻止知青回城;同时,他又具有父亲的情怀,最终为知青们打开方便之门。

《高考1977》完成了导演30年来的一个心愿,除了跟共同经历过的人寻找那时的回忆之外,影片最能打动人的地方,就在于它不是一部说教的电影,也不是一部沉重的电影,告诉观众铭记过去的艰辛;其实这是一部积极的电影,让观众在面对压力时,一定不要绝望,要用信心和勇气战胜困难。

电影《高考1977》的观后感 篇3

生于80后的我们,是幸运的,因为我们没有经历过文革。

没有经历过文革的我们,对那段时间的了解仅仅是限于奶奶辈的人的叙述。从他们口中,我们知道了那个时代人的艰辛,那个时代人的迷茫与冲动,那个时代的人的悲哀……

人总是这样,越是没有经历过的越觉得神秘,即使是那样悲惨的时代,于是便想方设法的通过各种途径了解那个时代的人的一切。

也许正是为着这个缘故,诸多的制片人导演把镜头聚焦在了那个年代,《血色浪漫》《甜蜜蜜》《北风那个吹》《与青春有关的日子》……太多太多,只是,镜头太多的聚焦在了爱情上面,很少有镜头来反应一种制度的变更,由此《高考1977》便成了反应那个时代的影视片中格外惹人眼的一部。

《高考1977》把焦点放在了高考这一个永不过时,一石激起千层浪的话题之上,那个时代的人有着自己实实在在的体会,现在的人对它也不陌生,既爱又恨。不禁窥探导演和制片人的精明。

《高考1977》讲述了一群因文革而发配边疆“北大荒”的上海知识青年。在1977年恢复高考的时候,大家对高考的执着,以及“反面”角色革委会主任“孙海英”,对大家高考的态度。特别是当高考那天,大家在孤立无援的时候,当孙主任开着带着犁杖的拖拉机,载着一车人奔赴考场时,我已热泪盈眶。故事的情节并不新颖,但是演员们真实的演出一次次让我们从心里留下了眼泪。

主题是高考,一部电影不仅仅是告诉我们历史,是让我们听听那个时代的声音,高考的本身意义大于高考,史实本身意义高于史实。

因为上山下乡的缘故,因为“黑五类”的缘故,他们早早的就被剥夺了读书的权利。十年,二十年,时间太长了,人生有几个十年又有几个二十年。他们渴望着人生的转机,直到邓小平的复出,知道高考制度的重新实施。新的高考制度不在考虑父母成分,不再需要组织盖章,人终于又开始有了自由。

在我们频频对高考质疑的今天,看看电影当中的人们对高考的期盼与感激,未尝不使得我们再一次反思,是我们要求的太多,还是高考制度本身有问题。

前面已经说过,电影情节并不新颖,甚至可以说是老套,但就是这老套的东西,往往也经常是打动人心的东西,谈到这部电影当中的打动人心的地方就不能不谈谈电影当中的亲情。

父爱同母爱一样无私,他不需要回报;父爱是一种默默无闻,寓于无形的一种感情,只有用心的人才能感受得到。在《高考1977》中,陈甫德对于陈琼的父爱,就让人深悟到父爱的伟大。因为自己是“黑五类”,他不得不跟自己的妻子离婚,不得不有女儿而无法相认。当知道高考制度恢复的时候,他不顾一切千里迢迢感到农场去给女儿送复习资料。可是此时的陈琼早已经为了自己的生存,割断了与父亲的一切关系,一切向组织靠拢。当父亲冒充教育局的人来到农场时,她毫不犹豫的揭发了他,并无意思顾及亲情。那时的陈琼已经被黑暗的生活压迫失去了常人的一切,她只是机械的想摆脱黑五类,想摆脱黑暗的社会给她带的一切灾难。

然而在这些矛盾冲突的背后,基本的人性依然残存且生生不息。连性格扭曲的陈琼在内内心深处也留有一丝轻易不敢触动的软弱,那就是为人子女的亲情。当陈甫德离去,陈琼站在空旷的雪地里脚步踉跄,跌跌撞撞的奔走呼喊,那一声声爸爸更是撕心裂肺,催人泪下。

电影,叙述了很多,本来就已经说过,电影本身传达的东西比他本身多。电影当中不乏令人遗憾的地方,有些情节纯属累赘,这些我们便无从在谈论。

高考,人们永远谈论的话题。新的高考刚刚结束,又有多少是是非非让人谈论呢。

高考1977观后感 篇4

好久没流泪了!这是我看完这部电影以后的感慨。是的!我们好久都没流泪了。

这是一片浩瀚的荒原,这是一片炽热的土地,在这片土地上,无数的知识分子挥洒了他们最完美的青春,他们在这片土地上耕耘。他们来自天南地北,大江东西。唯一共有的是对祖国的热爱和对知识的渴求,以及对命运的不屈。这是一个动荡的年代,这是一个高呼劳动人民万岁,劳动最光荣的年代。但是只有劳动改变不了中国的贫穷,只有劳动是满足不了中国一代青年的梦想的。

当要恢复高考的消息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不胫而走时,有一股小小的火苗开始蔓延,他在每个青年的心田上冉冉升起,我要读书,我要考大学,这个呼吁在那个年代,在那片荒原上是这么的突兀,这么的刺耳,可能吗?开始时是没人敢相信的,是的,相信这句话,在那个年代需要大多的智慧与魄力。但是,星星之火能够燎原,空穴能够来风,当阿三抱着收音机出此刻众人面前,当宣布恢复高考的声音从万里之外传来,这片火最后迎风而起,燃烧了着万亩北国的广土,这个冬天注定不平凡,这个1977注定改变这一群知识青年的命运,注定改变中国的命运。当这片火迎着北国的风熊熊燃起的时候,热血在这一刻霎时奔涌…

是的,他们要考试,他们要改变命运。没人能阻挡他们的脚步:十一年的时光,不能;场长的反对,不能;恶劣的环境,不能;路途的辗转,不能。是的,任何东西都不能。当场长舍不得他们抛下辛苦耕耘的农场而想法刁难的时候,他们一理抗争,不成,便绝食抵抗。他们是宁愿死去,也不愿与梦想隔绝的。当拖拉机坏掉,当时光急迫,他们毅然决然的选取用脚步丈量这抵达梦想之路。他们在雪中奔跑,在林间穿梭,一个跌倒,另一个拽起;一个倒下,一伙人把他托起……他们就这样狂奔,从黑夜奔向黎明,从现实奔向梦想……

这是一个怎样的年代,强生想要读书,便去书库去偷,被人抓住,扭送到派出所,偷书不成,反遭惩罚,然而,一句:这是你的包吗?让他没有白费力气,是的,这是一个这样的年代,警察偷偷的在他的包里留了几本书。是的,知识本就有着这种力量。

带着“历史反革命”的高帽的陈老师不远万里从上海赶到东北,冒着畏罪潜逃的风险,为的就是送一套高考复习资料给自我的女儿陈琼,但是却无法得到女儿的谅解,应对向他索要证明材料的愤怒的女儿,他显得那样的无奈与心痛,这是时代的罪过。为了帮忙想要考试的孩子,他又应求冒充招生办的主任,最后又为了自我的女儿伪造了一张证明。这是一个父亲的力量——不顾一切。

这是一个怎样的年代?顽固的场长老迟最终被这群孩子所感化,最终被这种渴求所感染。是的,当渴望改变命运的雄火燃起,当渴望梦想的灵魂翻山越岭,这便无所不及,无所不动。这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年代呢?被困了十一年的灵魂最后破茧而出,我们要高考!

我不禁想到了我的高考,想到了我们的高考。我们或许以前抱怨,高考这座大山压制了我们太多太多的东西,但是我们又不得不承认,高考改变了我们的命运,是的,1977的高考改变了他们的命运,这天的高考依旧会改变我们的命运。我感谢高考,他让我走出了狭隘的农村,他让我拥有过那么多的激情与梦想,他让我曾度过了三年繁忙充实的岁月。以前,我也曾抱怨,高考,掠夺了我最完美最失意的岁月,但这天,回过头观望,才发现,那时有着太多的美丽,太多的憧憬。

电影《高考1977》的观后感 篇5

在影片的最后,潘志友(王学兵扮演)提前离开考场,放弃高考,连老迟都觉得意外。潘的理由是留下来和老迟一起建设农场。即使现实中真的存在这样的人物,这种人物也不具有典型性,更何况这违背了整个影片的逻辑。

另一方面,如果真的要扎根建设农场,难道就不能去读大学了吗?读了大学掌握了科学知识,不是能够回来更好地建设农场吗?中间不就离开三四年的时间吗?所以,编剧设计潘的这个举动也是为了塑造一个“高大全”式的人物,结果反而破坏了影片的真实性,损害了影片本来的教育意义。

导演对于老迟(孙海英扮演)的台词不断引起笑场觉得难以理解。实际上,老迟让孙海英来扮演是个败笔,或者说孙海英刻意假装出来的拿腔拿调是一个败笔。

老迟这个人物本来应该是很出彩的。老迟的转变也是有铺垫的,被陈琼的父亲(赵有亮扮演)训斥;愿意让潘报名高考,却拉不下面子,于是把图章扔在潘的桌子上,让潘自己在报名表上盖图章;小根宝死后沉痛的表情,大喇叭从此停止广播,等等,其转变还是有逻辑、有基础的。

老迟应该是一个沉默寡语的人,但一字千钧,不容置疑,不容挑战。少言,反而能够产生一种悬念,一种无形的压力,人们不知道他在想什么,不知道他下面会做出什么举动。这样反而能够体现组织在生活中的巨大存在。但现在一个喜剧式的赵本山式的演员破坏了这种意境。

中国电影中精彩的对话不多,还不如情景喜剧和小品里的密度高。《高考1977》同样如此,只是在最后,才出现了几句精彩的台词:“如果是你的女儿,你敢不敢(私刻公章)?”“我敢!”“我也敢!”

好的台词,来自对生活的观察、积累、精练和升华。赵本山的魅力就在于他在不动声色之间说出的话充满了生活的真谛。这源自他长期扎根基层的积累。在春晚上,相声演员一字一句地说出一段段从网上抄来的俏皮话,然后满脸期盼地看着观众,惟恐他们不笑不鼓掌。看着这种景象,真为中国的相声演员悲哀。

专业人士有一种清高,对非专业人士的批评很不屑,观众看不懂,就抱怨观众水平低。实际上,电影做出来是给大众看的,不是给学过电影理论或者研究电影的人看的。中国的电影人如果仍然自命不凡,脱离大众,那么拍出的电影将永远不会好看。实际上,中国电影里的一些问题,其原因是电影制作者已经失去了正常的生活逻辑和审美情趣,所以他们自以为符合逻辑的、美的东西,大众却认为不符合逻辑,不认为是美的。

在座谈会上,有人提出,电影在制作过程中,应该邀请观众代表参与评论,及时修正,以免最终产品出问题,遗憾终身。实际上,广告片的制作,就是始终密切“联系群众”的。在策划之前,要进行市场调查,在创作过程中,也不断请消费者代表来看,提意见,并做相应修改,以避免做出失败的广告。电影和电视剧产业也应该转变观念,向广告行业学习。

座谈会上很多人对《高考1977》做了评论。但是和“两会”中的代表委员们一样,十分钟发言中前八分钟是歌功颂德,后面两分钟才说点干货。中国电影要发展、要进步,电影评论的风格首先要改变,直接说干货,至少应该用八分钟或九分钟的时间说干货。

汪总策划在座谈会上说:“我们就是来听意见的,不解释。建议主办者把今天的讨论发言批评全部上网。”我看江导演也是真心想听批评意见的。这样很好。中国电影人应该清楚,他们的竞争对手不是国内同行的作品,也不是境外拍摄的商业大片。而是全世界最优秀的电影。地摊上的电影光盘只要三四元一张,全世界所有优秀的影片都能够找到,不仅有商业片,更有很多艺术性、思想性、历史知识性、摄制技术性俱佳的影片。中国的电影观众已经被这些光盘训练得很有眼光和品位了。

中国电影人不要怕有艺术性和思想性的影片没有人要看。卖光盘的小贩卖这些影片,就说明它们有市场。如果这些影片没有市场,盗版者就不可能大批量地去复制生产。

中国电影界也不要把“主旋律片”看得很神秘。实际上外国很多大片都是主旋律片。《拯救大兵瑞恩》的情节是:美国政府规定:当来自同一家庭的儿子们在战场上牺牲得只剩下最后一人时,他就可以退役回家,以免父母膝下无子之痛。为了使瑞恩能够平安回家,其他战士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保护他。这样的影片不是在大力颂扬美国人鼓吹的“人高于一切”的价值观吗?这不就是一部主旋律片吗?

实际上,人类的进化过程同时也进化出了是非观。这种是非观是无法颠覆的,深深地扎根于每个普通人的心灵深处。即使备受压制,即使只有少数人在坚持,它仍然会永久地存在下去,只要环境一合适,它立即就能够发芽开花繁衍,重新占据主流价值观的位置。这种是非观就是主旋律。电影的制作者回到民众中去,艺术地、戏剧性地把这种是非观表现出来,即使没有“主旋律片”的帽子,它仍然是主旋律影片。

高考1977观后感 篇6

“那是一个老人,一个智者叫醒了我们……”是的,邓这位老人,这位智者唤醒了沉睡十一年的中国!

眼含着热泪看完了《高考1977》这部影片。虽然,我没有亲身经历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这场运动,但我没有完成高中学业的大哥,还有没有完成初中学业的大姐经历了。当他们背着行囊走出家门的那一刻,妈妈拽着思想还没有完全成熟的姐姐依依不舍,泪水成行;当他们背着行囊和家人挥手分别的那一刻,仅有8岁的我拽着大姐的辫子,不肯撒手,好想让她来为妈妈擦掉泪水;当他们背着行囊走向上山下乡队伍时,爸爸叮嘱:“你们还小,当心荒山上的凶猛野兽,不要惦记家!”

他们走了,在中国被突如其来文浪潮席卷,而沉睡两年之际与成千上万的知识青年一起走向了上山下乡的道路,走向了农村广阔的天地,走向了人生路!?

路上,有多少个母亲惦记,有多少个母亲流泪,又有多少个母亲一夜间发丝变得苍白,更不幸的是有的母亲为之离开了人世。又有多少个母亲在试问:“祖国,我们伟大的母亲,难道就忍心看着孩子们带着还未有成熟的知识,未有成熟的思想与意识走向荒山,永远扎根于农村与边疆吗?”然而,祖国真的沉睡了,听不到母亲和孩子们的呐喊……

《高考1977》真实再现了期间的历史风云给学生们带来的痛苦,毕竟他们的思想还没有成熟,毕竟他们还没有完成学业,还属于生活的弱者,在荒山不能真正发挥其作用!?

《高考1977》真实再现了期间的历史阴霾给所谓的历史反革命带来的迷茫,毕竟他们看透了一个没有文化的民族不能坚实立足于世界之林,毕竟知道知识就是力量的所在,他们属于国家的栋梁之一。但遗憾的是在祖国沉睡之际,他们没有能力去拯救孩子们伤痕累累的心灵,没有能力去拯救中国的历史现状!?

《高考1977》明确了祖国沉睡的十一年中,中国政治上的滑坡,知识上的匮乏,更明确了压抑了十一年上山下乡学生心里所面临的饥渴,乃至死亡!从而激起民众之声,让久别了国家地位的邓重返政治舞台,来拨乱反正,来扭转回毛的正确路线,来唤醒沉睡的中国!?

《高考1977》观后感500字 篇7

1977年是文化革命刚刚结束的一年,孩子的学习被整整耽误了20年。大学生都是千里挑一,不,万里挑一。这还不包括无法参加考试的孩子。有些孩子,学问不少,一肚子墨水,却因为出身问题而无法考试,这些孩子的命运都掌握在一枚小小的图章上,这图章好比皇上赐的尚方宝剑,盖与不盖都关系着一条生命的发展和前途。

为了考试,学生们付出的不只是汗水,和泪水,有时还有血。电影开头的呢个场面令我们大多数同学都难忘。呢个被大家称为“小根宝”的小孩。一副小小的身板,却参加了呢个啥玩意儿的“背重高考”,一人为了参加高考背起了300斤重的袋子。到后来实在坚持不住,在终点前半米处倒下了。大伙都被他感动了,临时决定改变规则,将终点线搬起,向后移了一米,让他参加了高考。他还因为不能考试而闷闷不乐上吊自杀。

知足吧,起码我们不会因为出身而不能参加考试,想想1977年的同胞们,我们有什么资格说累。更没有资格说什么书本枯燥乏味。在那个年代看书是一种福气,上课跟是梦中的事。

没有人给他们布置作业,也没有人逼他们学习,是他们自己选择了学习,选择了高考。当我们毫无意义的咒骂中考时,1977年的学生却在努力的学习,以学为乐是我们当代学生难以做到的一点。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高考1977观后感 篇8

《高考1977》把焦点放在了高考这一个永但是时,一石激起千层浪的话题之上,那个时代的人有着自我实实在在的体会,此刻的人对它也不陌生,既爱又恨。不禁窥探导演和制片人的精明。

《高考1977》讲述了一群因____而发配边疆“北大荒”的上海知识青年。在1977年恢复高考的时候,大家对高考的执着,以及“反面”主角革委会主任“孙海英”,对大家高考的态度……个性是当高考那天,大家在孤立无援的时候,当孙主任开着带着犁杖的拖拉机,载着一车人奔赴考场时,我已热泪盈眶。故事的情节并不新颖,但是演员们真实的演出一次次让我们从心里留下了眼泪。

主题是高考,一部电影不仅仅仅是告诉我们历史,是让我们听听那个时代的声音,高考的本身好处大于高考,史实本身好处高于史实。

因为上山下乡的缘故,因为“黑五类”的缘故,他们早早的就被剥夺了读书的权利。十年,二十年,时光太长了,人生有几个十年又有几个二十年。他们渴望着人生的转机,直到邓小平的复出,明白高考制度的重新实施。新的高考制度不在思考父母成分,不再需要组织盖章,人最后又开始有了自由。

在我们频频对高考质疑的这天,看看电影当中的人们对高考的期盼与感激,未尝不使得我们再一次反思,是我们要求的太多,还是高考制度本身有问题。

前面已经说过,电影情节并不新颖,甚至能够说是老套,但就是这老套的东西,往往也经常是打动人心的东西,谈到这部电影当中的打动人心的地方就不能不谈谈电影当中的亲情。

父爱同母爱一样无私,他不需要回报;父爱是一种默默无闻,寓于无形的一种感情,只有用心的人才能感受得到。在《高考1977》中,陈甫德对于陈琼的父爱,就让人深悟到父爱的伟大。因为自我是“黑五类”,他不得不跟自我的妻子离婚,不得不有女儿而无法相认。当明白高考制度恢复的时候,他不顾一切千里迢迢感到农场去给女儿送复习资料。但是此时的陈琼早已经为了自我的生存,割断了与父亲的一切关系,一切向组织靠拢。当父亲冒充教育局的人来到农场时,她毫不犹豫的揭发了他,并无意思顾及亲情。那时的陈琼已经被黑暗的生活压迫失去了常人的一切,她只是机械的想摆脱黑五类,想摆脱黑暗的社会给她带的一切灾难。

然而在这些矛盾冲突的背后,基本的人性依然残存且生生不息。连性格扭曲的陈琼在内内心深处也留有一丝轻易不敢触动的软弱,那就是为人子女的亲情。当陈甫德离去,陈琼站在空旷的雪地里脚步踉跄,跌跌撞撞的奔走呼喊,那一声声爸爸更是撕心裂肺,催人泪下。

电影,叙述了很多,本来就已经说过,电影本身传达的东西比他本身多。电影当中不乏令人遗憾的地方,有些情节纯属累赘,这些我们便无从在谈论。

高考,人们永远谈论的话题。新的高考刚刚结束,又有多少是是非非让人谈论呢。

高考1977观后感 篇9

看完《高考1977》这部电影时,我的大脑有短时间的空白。

相当感动。深刻体会到剧本里所蕴藏的各种活生生的人性情愫及其深厚、磅礴之气韵,尤其放在1977那样一个局势动荡、人性复苏的年代,实在不得不叫人叹为观止。这部电影太好了。

1997年是高考恢复的一年,也是给人映象最深刻的一年。1977的高考是改变个人和国家命运的赶考。在1977年之前,许多来自北京、上海等地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在那种条件下,没有任何的复习资料,但是人们的复习热情没有因此而减少。在影片《高考1977》中,描述的就是这些知识青年面对高考恢复时,所发生的事。

从结构上看,框骨明晰,支架紧实。它的节奏感很好,让人看来,只想一口气看下去,舍不得中断。剧中人物个个鲜活,凸现那个年代知青、政治、生存环境等特性,人物关系也充满了可看性,人与人之间的依托、矛盾甚而叛逆交相辉映,犹如平静湖面下不断涌动的熔岩热泉,动静、冷热之间彰显着人性在那个年代里最本真的东西,实在扣人心弦、耐人寻味。

我想,《高考1977》这部电影,大概是想通过1977年恢复高考这一消息在东北某农场发放前后,众知青、农场场长以及与这些知青相关的亲人们的思想、生活随之而发生的各种改变,以及在那个年代特殊的大环境下他们之间所产生的一系列矛盾,展示出1977年“高考恢复”这一历史事件在我国近代发展过程中的重大里程碑意义,说明这个改革对于我国近代人才、文化、知识、科技乃至经济等各个方面的重生、崛起与迅速发展的伟大作用,让我们再次充分认识到,一个国家的发展不能离开人才、知识、科学与文化的根本思想。一个人,不能没有文化,没有知识。一个民族,更需要文化、需要知识、需要科学。

而这样好的一个剧本中,自始自终只有一个女主角——“陈琼”。

陈琼是一个浓具年代、历史、政治色彩的角色,在她的身上,承载了大量1977那个年代、恢复高考这个事件之下含合着历史遗迹、政治利害关系的人性本真,她的情感里有着特殊政治矛盾下的极端因素,是一个典型中国近代社会的因政治、立场、出身、界限等观念而导致情感、思想陷入极端的悲婉、压抑的女知青形象。

陈琼,既纯真又忧郁、既可爱又压抑、既秀美又沧桑、既善良又可悲、既温柔又古板、既聪慧又自卑、既坚定又彷徨、既朴实又可怜……总之,她是那么的真实、矛盾、压郁而又厚重。

这样的好电影,这样的好角色,再加上这样好的创作主体——上海电影集团公司,几乎可以吸引每一个观众的眼球。

在影片中,当人们得知高考恢复时,所有的人似乎都看到了希望。但是,要去参加高考的人,必须要有推荐表才可以,所有的人都在争取着推荐表。虽然,在这过程中小根宝不幸的死了,但是,老迟最终被他们所感动,支持所有的人去参加高考,而且在他们有困难的时侯,还帮助他们。虽然求学的过程是曲折的,但是最终的结局是完美的,有的人考上了自己理想的大学。

现在高考已经持续了30几年,有许多人通过高考进入自己理想的大学。现在的我们复习时,环境是多么的好,复习的资料又是那么的齐全,然而,现在有的人复习的热情却不像以前。我们是否应该反省一下,我们读了这么多年的书是为了什么?是为了将来考上理想大学,再找到一分好的工作。如果我们现在整天的无所事事,那等到高考成绩下来时,我们就会后悔莫及了。所以,我们要向影片中的人一样,不畏任何的艰险和困难,为着自己的梦想一直拼搏。

《高考1977》观后感 篇10

那个年代,想读书是多么的困难,不读书就只能永远留在农村种地,无法发挥自己的光和热,无法去实现自己的理想!都是知识分子,落魄到那个地步,真的很可怜,这也是十年内乱带来的恶果之一。幸好邓小平同志用心提出恢复高考,那些想读书的青年人才有机会去实现自己的价值。

剧中最令我感动的地方就是当他们得知能够参加高考之后那种激动,那种对知识的渴望。我们这代人,吃得好喝的好,但是却没有那种对知识的渴望,上学也完全是被家里逼的,谈到高考更是怨声载道。但我想,如果你看了这部电影,你也许会喜欢高考。虽然它有很多很多的缺点,但是目前它是唯一适合我们国家的选拔制度。试想一下,如果此刻还是当年那种的推荐制度,上大学要靠政治背景,我们此刻多少人还能上得了大学了?所以,我们每一个大学生都要珍惜此刻的机会,好好利用大学里面的资源,尽可能的去多学习科学知识,为我们的祖国,为我们自己的未来奠定好基础。

电影里面的感情也让我思考了很多。陈琼愿意等,但是现实很残酷,每个人都要应对,他们应对的就是那个时代的保守观点。现实社会中,浮躁的人太多,想在一齐就在一齐,想分就分,想要找到电影中那个年代纯真的感情,真的太难了。

最后要说的就是导演和演员的出场。孙海英是我比较喜欢的一个演员,很成熟,很有魅力。他的激情燃烧的岁月让我感动了很久很久。周显欣,很漂亮,对她我不太熟悉,但是很支持这种新演员,期望能够走的更远啊。

期望以后这种组织看立志电影的活动能够更多,更好,让我们大学生活能够丰富些,让我们思想能够更加深入,不能再那么肤浅了。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