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大地震》观后感(优秀5篇)

当认真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大家一定收获不少吧,不能光会看哦,写一篇观后感吧。那么观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的小编为您带来的《唐山大地震》观后感(优秀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唐山大地震》观后感 篇1

人间处处有真情,人间处处有真爱。世界上总是有那么多在危难之际涌现真情的好人,好事。也许在雪中送炭和锦上添花中,人们更能做到雪中送炭,人们更同情和帮助弱者。

上周,我们学校组织了全校师生观看电影的节目,那天的电影让我念念不忘,那些过程让我刻骨铭心,名字你们都知道叫《唐山大地震》。

安妮和丈夫有两个孩子,一男一女,本来平凡而幸福的一家过的很美好,但是,百年一遇突如其来的大地震,给了整个唐山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让这个发展迅速的大城市戛然而止。整个唐山市的老百姓在凌晨三点中,熟睡的他们根本毫无反应。就连反应快的,也是衣服都顾不及穿就逃了出来,元妮这户平凡家庭,就在这时刻展现出了不平凡的事迹,爸爸情愿自己被砸中的情况下,把媳妇元妮和孩子都从危险区域逃离出来,而自己却非常不幸的被砸中,母亲元妮也在从女儿和儿子只能选择救一个的情况下,差点伤心欲绝。最后只能选择救儿子,儿子也在地震中失去了左胳膊,妈妈元妮一个单身女人,在如此困难的家庭条件和社会背景下艰难把残疾儿子抚养长大。当我看电影看到这些的时候,我就被父母这种平凡而又伟大的真情所感动。

如果说父母这种真情是社会中的小亮点的话,那么地震过后,全国各省对唐山市的帮助应该是一个大光环,照耀着我们整个国家,整个世界。唐山大地震、四川汶川大地震震后,善人捐款捐物,领导亲自指挥一线救援,爱国人士的加入帮助,还有外国友人的支援,哪一个不是真情流露。当我想到这些时候,我就会留下眼泪……

生活中的父母和社会,总是那么平淡无奇。但是,每当我们在家庭或者社会遇到困难和危机时,父母、我们国家总会爆发出无限的能量,保护着我们。

社会中点滴的亮点,总会照射出灿烂无限的光芒。

《唐山大地震》观后感 篇2

昨晚,7月28日,去看了唐山大地震,没去之前,就已经看了很多报道说是很感人,多准备几包纸巾,我也没啥准备,包里反正有纸巾,就直接奔影院了。

整部电影给我最震撼的是开始和结束两个镜头:

开篇:1976年的唐山人如往常一样进入夜晚,可是他们谁也没想到就在那个普通得不能在普通的日子里却发生了无法磨灭的痛。这个痛的记忆永远定格在1976年7月28日。因为在晚上,很多人已经进入梦乡,所以地震发生时,来不及逃生。所有的建筑在地震面前如同小孩子的积木一样,一碰就倒,不同的是在地震中倒塌的房屋同时也带走了无数条生命。当时的唐山人没有想法,脑子里就想活命,想着自己的家人活命,无论是谁,生命平等。地震过后,废墟上都是一具具尸体,血肉模糊。幸存者来不及去寻找自己的亲人,来不及悲痛,而是集结起来去挽救更多有生命气息的人。我想那个时候的唐山人是被老天遗弃的,但却是最崇高的。

结尾:34年后的唐山人在唐山新的土地上建立了纪念墙,墙上密密麻麻地刻着遇难者的名字,以此让后人永远怀念他们。镜头慢慢地移动着,黑色大理石上24万地震遇难者的名单,似乎时刻提醒着我们:生命是脆弱的,能活着就好,活着就是幸福的。

看完电影,不禁联想到生活中自杀的人。地震遇难的人是没有选择,因为上天没收了他们活着的权利,可是自杀者呢,没有人要夺走他们的生命,却自己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死是可以了结自己的一切,可是有想到,活着的人要为死的人承担多少无法预料的。相比之下,自杀者是何其之渺小。影片还有一个桥段是,登在大学期间怀孕了,她男友劝她不要因为一个小孩子耽误了自己的前程,可是登不惜退学,不惜跟相爱的人分手,毅然坚持生下宝宝,当时她斩钉截铁地说:我是唐山人。对她来讲,活着是多么不容易,多么幸福,所以任何困难都不能毁灭一条生命,更何况是小生命,生命无价!

《唐山大地震》观后感 篇3

这部电影本身就是一个***,从一开始就那么强烈,那么振动人心,生与死的抉择犹如冰冷的匕首直入人心,人们脚下踩着血水,在一个个死人旁走过,场面令人恐怖,地震过后,唐山下着一场场倾盘大雨,那些孩子们痛失亲人的痛苦,与撕心裂肺的哭声,让我有了几度动容。

啊,人间亲情啊,人间最需要的就是亲情,在地震过后,好心的人们都奋不顾身振作了起来,不顾个人安危,去救他人。这是多么值得歌颂的精神啊。

今天是太平盛世,风调雨顺,一派和谐。可是回头想一想,那个年代的人们,是怎样坚强到底,勇敢的活下来的。这部电影中,最感动我的是那个母亲无时无刻想着自己的罪过,无时无刻不感到心痛。徐帆饰演的那个母亲,说实话,在我把整部电影全看完的时候,我才发现,忏悔其实可以在坚定不移的信念之中,幻想化成爱。那个母亲,在救孩子的时候,不停地重复,救两个,救两个。啊!可怜天下父母心啊。

生与死,这几个字在他们的脑海中是一个残酷的选择,有人选择生,是因为他们还有理想没有完成。有人选择死,是因为他们失去亲人,失去了生活的依靠。可是故事中的小姑娘却有一颗顽强的心,坚强地活了下去。这正是残酷环境中,值得颂扬的。人生是条单程线,不售回程票,让我们珍爱生命吧。

今天,我还是一个年仅12岁的少年,人生的许多事,我还不太懂得,但通过这部电影,我似乎成熟了许多,也懂得了许多。其中最值得我珍爱的就是人间真情。感谢这部电影的导演以及各位演员的精彩演出。

俗话说,天有不测风雨,人有旦夕祸福。虽然现在生活安逸,无忧无虑,但并不意味着我们面对的永远都是鲜花和微笑。人生道路上难免挫折与磨难,让我们为不测的人生做好未雨绸缪的心理准备,为幸福的明天做好坚忍不拔的精神品格吧。

《唐山大地震》观后感 篇4

这部电影为什么感觉不好看呢?我觉得是故事性的不足,整部电影叙事不够丰满,走的是流线型描述,缺少细节,尤其是最后汶川地震的场景的出现,总感觉有点画蛇添足,对于故事情节的转变有点牵强。

演的最好的徐帆算上一个吧,印象最深的还是陈道明,可以看出他入戏很深,好几场他落泪的戏都特别感人。本来很喜欢张静初,这部影片她演得却一般,瘦瘦的,从十几岁一直到四十岁的二十几年的跨度,我也没看出有什么变化。

能参加这部大戏是张静初的幸运,但是和徐帆搭戏又是她的不幸,在最后母子相认这场重头煽情的这场戏中,镜头完全对准了徐帆,不可否认,徐帆演绎地确实不错,最后跪下说"对不起",母亲的压抑了三十二年的内疚之情,亲人相见的绵绵之感,感人至深,但是对于张静初饰演的方登,也是在与家人失散三十二年,怀恨母亲三十二年后的首次相见,用她的话说"不是记不起来,而是忘不了",三十二年了,心中的感情一直压抑着,这样的见面的戏对于她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然而导演留给她的,却只是一个个后脑勺。谁让人家是夫妻档呢?

对于影片我还觉得有些地方不可理解。比如,陈道明夫妇收养了方登,对于方登也是给予了很多的关爱,但是在方登长大后,很多场景,他们都是主动提出让方登去唐山寻找亲人,作为养父母,对于收养孩子的亲生父母这个话题应该是很避讳的,他们怎么总是提起呢?即便是在养母去世的时候,竟然留给方登一个存折,让她用来去寻找自己的亲人,还总是说亲人永远是亲人,好像他们知道方登的母亲弟弟真的还活着一样。在他们收养方登的时候,不是都告诉他们了,方登是一个没有人来认领的孤儿吗?而且在方登怀孕消失了几年后,回到家,陈道明见面后没几句,又提到寻找亲人。

道明夫妇把方登抚养成人,方登对他们却没有很深的感情。影片中只能看出陈道明对于这个女儿疼爱,对于妻子的深沉的爱,其他的,则没看出什么。

《唐山大地震》观后感 篇5

那部电影,仅仅一个多小时,就早已令人铭心刻骨。

尘封了多年的往事,里面蕴藏着一段罕见的亲情故事,没有多少轰轰烈烈的情节,所有的起因只缘于一个母亲悲痛无奈时做出的一个选择。

当时,仅仅23秒的时间,一个城市就倒下了……一个母亲和父亲从工地上跑到家时,父亲推开了母亲,自己却被楼上掉下来的水泥板……我不知道怎样继续把这个故事讲下去。这个存活的母亲挖了一晚上,终于在一块石板下找到了她的两个孩子。但救援条件只允许抢救一个。最后万般无奈的她选择了救儿子。他们走后,女儿却侥幸活了下来,被志愿军所收留。最后,姐姐和弟弟在汶川地震的地方偶然相遇,一家人重新团聚,姐姐也原谅了母亲……

看完这部电影,我的心却不能平静。首先,让我感动的'是那位父亲,他本来自己可以跑掉,但他却在石板掉下来的那一瞬间,推走了母亲,自己却遇难了,这里体现出父亲对母亲深深的爱。这位母亲,为了活着却断了一只手臂的儿子,她选择了坚强。为了遇难的父亲和姐姐而毅然选择了继续留在了唐山,以陪伴死去的亲人。这是一个中国母亲的选择。

其次让我感动的是那位姐姐,她虽然没有被母亲选择,但是她始终都没有忘记她的母亲和救她的志愿军,她并不知道她的母亲也在日日的牵挂(虽然她的母亲认为她死了,还是非常想她)。她们都看不见对方,却还如此的牵挂对方。而我们现在就在父母身边,而我们却总和父 母吵架,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啊!我们以后再也不能和父母吵架,要听他们的话,求大同,存小异。父母是我们生活中的第一位老师。有时候,父母说的一席话比读万年书都要珍贵啊!父母对孩子的爱永远是无私的!

唐山大地震,让人遭受了残酷的打击,灾难夺取了很多人的生命,但在危情时刻却也检验了亲情的成色。同学们,请听我一句话,生命只有一次,要珍惜生命,在这短短有限的几十年里,也多孝顺你们的父母吧!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