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在路上》优秀观后感范文【优秀6篇】

大型电视专题片《永远在路上》,很多披露高官的贪腐细节,将遮丑心理彻底打碎。如果说,中央严惩周永康、白恩培、周本顺等贪官,起到了正本清源、匡扶正义的效果,那么,全面披露这些贪官的腐败细节,则是彰显了直面病灶并刮骨疗毒的勇气。这次为您整理了《永远在路上》优秀观后感范文【优秀6篇】,在大家参照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给您最好的朋友。

《永远在路上》观后感500字<四>篇一

市纪委在钦州廉政网开辟“《永远在路上》大家谈”专栏,及时发布全市干部职工观看专题片的心得体会、评论文章,通过讨论学习交流及撰写心得体会,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党员干部观看专题片后感慨良多,好评如潮。“这几天,我每天晚上都准时守在电视机旁,认真观看《永远在路上》专题片。每一集都让我震撼不已!我要以典型案例为镜、为戒、为鉴、为训,自觉把讲政治、对党绝对忠诚放在首位,不断加强党性修养,时刻绷紧作风建设这根弦,牢记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以昂扬的精神状态和踏实的工作作风,推进各项工作扎实有效开展。”钦南区纪委干部黄时坚说。

钦北区农机局纪检组长陈宝仁在观后感中写道:“当事人现身说法,还原贪腐心路历程,表达深切的忏悔。我们要引以为戒,加强党性修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依法用权、廉洁从政。”

浦北县北通镇镇长高发营在心得体会中写道:“作为一名基层的领导干部,应该从中吸取教训,自省、自警、自励,在以后的工作中引以为戒,认真落实各项方针政策,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依法行政。”

灵山县檀圩镇社岭村支部书记刘昭运说:“专题片让我们基层干部真正感受到中央全面从严治党的决心。作为村委干部,天天与百姓打交道,要时刻从百姓所需所想出发,用实际行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永远在路上 观后感 篇1

作风建设,是一个政党自我进化、强筋壮骨和自我调适、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根本目的是践行和实现政党的宗旨及执政目标。

转作风,核心在情感上。焦裕禄当县委书记仅一年多时间,但是群众对他的感情、他在群众心中的地位是很多党员干部十年甚至是几十年都无法达到或超越的,这源于他对老百姓的真情实意和真心付出。文体工作者就是要学习焦裕禄对群众、对工作的那份感情,一方面把服务群众和增进与群众的感情作为出发点和立足点,体现文体惠民的本质属性;另一方面深入群众、依靠群众,和群众打成一片,汲取文艺创作的灵感和源泉,以更多的优秀作品回报群众、回馈社会。

转作风,根子在思想上。教育实践活动强调触及思想、触及灵魂,只有在思想上把各类模糊认识厘清了、把各种偏差校正了,才能在行动上有方向和目标、在作风上有改进和完善、在灵魂深处有信仰和坚持。在带着三个问题反思学习的过程中,我经常思考,文体事业应该如何发展?文体事业发展究竟为了谁?文体事业的公益性怎样才能坚持?这些都是我们需要认真面对的问题。我们已经建起州博物馆、州文化馆和大剧院,又将启动图书馆新馆建设,有了《嗯嘎女儿会》《女儿寨》等很多在全省、全国有影响并多次获奖的优秀剧目,有了9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3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我们的咸丰唐崖土司城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已取得重大进展……这些闪光点见证了我们在文体惠民上所做的努力和文体事业的发展。但是,仅有这些还远远不够,因为我们还有130万贫困人口,怎么保障他们同等享受文化服务的权益,怎样建设点多面广的文化体育基础设施,切实落实群众文化、群众体育的思路和普适性公共文化服务,就是我们文体干部践行群众路线的切入点和着力点。

转作风,关键在行动上。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教育是手段和方式,走进群众、为了群众是目的和关键。活动有时限,但文体系统践行群众路线,为民、惠民永无“休止符”。我们需要更多的行动、更多的执行来赢得群众满意度。乡镇文化站的体制机制去年已进一步理顺,如何给基层群众更多的文化盛宴和精神套餐是我们文化工作者必须努力的重要方向。我们要文艺创作的“阳春白”,也要切近群众和生活的“下里巴人”。我们各类文体中心、广场建设好了,但需要更多有力措施让老社区、贫困人口聚集区、边远山区的群众也享受到公共文化服务。

党的干部,为民是宗旨和信念,务实是职业操守和行动准则,清廉是思想底线、道德底线和法律底线要求,争当焦裕禄式好干部、好党员是我们不懈的追求,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

永远在路上人心向背观后感 篇2

临睡前习惯的翻看手机,()被朋友圈中的一条信息所吸引——《永远在路上》,带着疑惑打开,瞬间被片头吸引过去,原来是央视播放的中纪委的反腐专题片,于是花40分钟躺在床上静静的看完。

片中案件当事人现身说法,办案人员、专家学者穿插讲述和分析,多处案件细节首度公开,感到相当震撼。此次的警示教育之受众范围已经面向了全国,不再像以往那样仅仅针对官员层面;警示片的内容风格也不再以突出严厉查办违规违纪官员为主,转而以平实朴素的语言,简单直白的陈述现实中的作风流弊。它似乎是在唤醒民众心底的良知与正义,在着力营造不想腐的党风政风氛围的同时,唤起民众回归善良淳朴的民风。

同时他也非常期盼中央能够加大反腐败的力度。他认为这是党的希望,只有这样子我们党才能够承担起历史责任。

在悔过中,他说我做梦都没有想到我会落到这种结局。从小吃过很多苦,从小就痛恨贪官,到最后自己成了贪官,我感觉这是一个莫大的悲哀。

他认为他应该接受组织和法律的处罚,因为人生都是现场直播,没有办法重来,他承认这些罪行和错误发生在他身上,它居然带有必然性。对廉洁自律,对党风廉政建设从思想深处就重视不够,因为最根本的一个要求,不但要干事,你还要干净。

"错在我自己,我真的是对不起党,对不起人民,更对不起那些跟着我把工作当事业追求,当学问去研究的成都的干部群众,我是要影响他们的价值观的,我干的这些事情,这算什么?你知道,按照通常的退休年龄,这将近一生了,居然因自己的错误这样收场,何其悲哀!"

曾经钦佩他的即兴发言和讲话效应,却因他的悔过而变味,悔恨的眼泪已为时已晚,原来腐败就藏匿在社会的每个角落,就在我们身边。

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专题片中的案例鲜活深刻,既有剖析和忏悔,也有深入的点评分析,这既警示为官者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也让广大百姓看到了我们党反腐败的坚定决心。"

看完专题片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对于长期在基层的党群干部,当前员工队伍思想较为活跃,维权意识大大增强,尤其是在基层项目管理中,对物资采购、设备租赁、劳务队伍引入等敏感事项的知情权、参与度在不断提高,作为管理者首先要加强学习,明白规矩,在日常项目管理中就以片中事例为警示,崇廉拒腐,坚定信念,增长知识,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把作风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

这是一部高质量的反腐警示专题片,好看!值得期待。

永远在路上观后感 篇3

由中纪委宣传部、中央电视台联合制作的8集大型电视专题片《永远在路上》通过剖析典型案例,讲述鲜活的监督执纪故事,以案为鉴、以案明纪,反映了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全面从严治党提升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高度,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的形势与成果,彰显党中央正风肃纪、纠“四风”、反腐严惩的决心和勇气,具有很强的示范、警示和教育意义。

作为一名基层纪检干部,身处监督执纪问责第一线,通过观看专题片,我认识到:在实际工作中,一要强学习,以案为镜、为戒、为鉴、为训,强化理想和信念的坚守,常思贪欲之害、常除非分之念、常修从政之德、常怀律己之心,拒腐防变,筑牢党风廉政建设的思想防线。二要明责任。进一步履行好执纪监督问责职责,促进“两个责任”压紧压实,加强源头反腐,推进关口前移,以权力“瘦身”为廉政“强身”,有效落实主体责任;充分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抓早抓小,高举反腐利剑,把从严治党落到实处,使严守纪律和规矩成为每个党员干部工作生活的常态。三是敢担当。打铁还要自身硬,要深刻领会中央精神,不断提升自身素质,敢于担当,肩负起捍卫党纪、净化队伍的重要职责,忠诚地履行党章赋予的职责,坚定反腐败斗争的决心,抵得住诱惑,经得起考验,不辜负党和人民的期望。

2017永远在路上观后感 篇4

专题片第四集《利剑出鞘》中,全国政协原副主席苏荣,山西省委原、秘书长聂春玉对自身的违纪违法行为进行自我剖析和深刻忏悔,说明一把手腐败对当地政治生态造成的恶劣影响,从反面证明,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必须抓住“关键少数”,破解一把手监督难题,净化政治生态。

巡视犹如利剑出鞘,总能精准刺破腐败脓疮。

2013年5月,中央第八巡视组进驻江西,挖出了苏荣这个后第一个因贪腐落马的副国级官员腐败问题线索;2013年底,中央第六巡视组进驻山西,揭开了该省“系统性、塌方式”腐败的盖子,7名省部级干部先后落马……电视专题片《永远在路上》第四集《利剑出鞘》用数字和案例展现了巡视的强大力量。

始终坚持问题导向,是巡视工作的一项基本原则。以来,中央已经开展了十轮巡视,实现了对31个省区市、中央企业和金融机构的巡视全覆盖,并对中央和国家机关全面开展巡视。剑锋所指,直击要害。山西塌方式腐败、衡阳人大代表贿选案、南充拉票贿选案等问题线索是巡视发现的,苏荣、朱明国、____等腐败官员是巡视揪出的。

一个个管党治党不力问题被指出,一批批侵害群众利益的“老虎”“苍蝇”被查处。巡视不仅净化着党的肌体,也让广大群众从中感受到了全面从严治党带来的获得感。有群众表示:“我不知道巡视组是怎么干的,但我知道他们干了啥。”作为党内监督的“利器”,巡视直指问题,不留情面,让老百姓看到了共产党解决自身问题的决心和能力,党心民心为之一振。

“利剑”作用充分发挥,关键在于“切口小”。巡视是政治巡视,不是业务巡视,避开了大而全,聚力一点,精准发现问题。后的历轮巡视,中央都强调聚焦中心、攥紧拳头,紧紧围绕作风、纪律、腐败和选人用人等方面发现问题。苏荣在江西主政数年,巡视组进驻后,揪住反映其在任时选举票数接连倒数这个耐人寻味的细节,牵出了贱卖国资、买官卖官的腐败链条,处理了一大批违纪党员干部。把主要精力放在发现问题上,紧盯重点人、重点事、重点问题,巡视的成效更加显著。

“利剑”作用充分发挥,还在于巡视组“办法多”。以来,巡视在实践中不断创新方式方法。进驻前听取信访、组织部门意见,“备好弹药”让出剑更准;进驻后到干部担任过一把手的地方了解情况,“下沉一级”查问题更实;针对一件事、一个干部开展专项巡视,闻风而动让巡视更专、更活、更准;针对整改落实和新出现问题,出其不意杀“回马枪”,让震慑常在……巡视组的“武器库”越来越丰富,出剑更快、发力更准,震慑、遏制、治本作用越来越明显。

多次强调,巡视组是“钦差大臣”,是“八府巡按”,要尽职履责,对腐败问题零容忍。中央巡视工作取得的成绩让人振奋,发现的问题也让人警醒。当前党风廉洁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巡视工作必须矢志不移地坚持下去,不断巩固成果、深化扩展,让利剑高悬、震慑常在,为全面从严治党提供有力支撑。

2021《永远在路上》观后感 篇5

近年来,党中央反腐败保持高压态势,力度越来越大,覆盖面越来越广,取得硕果累累,赢得老百姓一片赞声。但是,一些基层“蝇腐”现象也屡屡被曝光,群众深受其害,反映甚是强烈。

“蝇腐”多发易发,量大面广,往往游走在政策边缘,更多时候是一些“小动作”“潜规则”,相比较“老虎”的大贪巨腐,“蝇腐”一般涉及群体小,涉及资金少,容易被“忽视”,因而更具隐蔽性;而在事情被揭发后,因涉事群众大都是“熟人”,甚至沾亲带故,再加上“中间人”出面说情,往往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回旋余地大,变相的助长了“蝇腐”的嚣张气焰;即使相关部门追查下来,一般也会因其影响和危害范围小,“情节较轻”,给予的惩戒力度不大,难以起到警示震慑作用。

仔细分析“蝇腐”现象就会发现,一些“小官”“小干部”正是因为“小事不慎、小节不惧、小错不改”才一步步走向深渊,最终酿成大错。比如,一些村干部见好处就想“分一杯羹”,雁过拔毛,在低保等扶持救助资金上“吃拿卡要”、优亲厚友;在落实涉农惠农政策上不公开、不透明、不民主,漠视群众感受,搞官僚主义,总想“显显威风”;甚至与当地“恶霸”勾结,欺压百姓,横行乡里。任由其发展,就会肆无忌惮、为所欲为,演变为“小官大贪”。

“蝇腐”一旦蔓延成患,其害不亚于“虎贪”。正如所说,“相对于‘远在天边’的‘老虎’,群众对‘近在眼前’嗡嗡乱叫的‘蝇贪’感受更真切。”“‘微腐败’也可能成为‘大祸害’,它损害的是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啃食的是群众获得感,挥霍的是基层群众对党的信任。”所以,必须着力解决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坚决遏制“蝇腐”蔓延势头,要露头就打,治理“蝇腐”也要借鉴“打虎”的经验和做法,加大惩戒力度,决不姑息纵容,将制度的笼子织得更细更密。

祸患常积于忽微,小不治则乱大局。王岐山同志强调,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要抓早抓小,对存在的问题要早发现、早处置,防止酿成大祸。治理“蝇腐”还需正本清源,惩防并用。一要发动群众积极提供线索,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形成合力,不留死角盲区;二要进一步夯实责任,严肃追责问责,在落实和监督上下功夫;三要防微杜渐,着眼抓早抓小,立足抓常抓长,早发现早治疗,持之以恒不松紧;四要增强基层干部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办事的能力,健全“不敢腐”“不能腐”的机制,营造“不想腐”的政治生态。

治理“蝇腐”还需领导干部要带好头营造风清气正的氛围,也要发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精神,久久为功,莫要纵容“蝇腐”,以至为祸似“虎”。既“打虎”,也“拍蝇”,其力不减,其势不变,才能让老百姓看见反腐成效,群众才能真心拥护。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