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近来各大媒体对电影《阿凡达》的报道颇多,趁这次放假,我有幸观赏了这部巨额耗资的大片,心灵不由得为之震颤。
片中的主人公Jake因反对人类对潘多拉星球肆意掠夺、滥杀无辜而背叛人类,并为保卫纳美族的家园与人类展开一场恶战,最后抛弃人身,成为了纳美族的首领,故事虽简单,但其寓意值得回味。
在赞叹纳美人对于生态平衡誓死维护的同时,也不禁想起了我们人类。如今全球环境问题极度恶化,温室效应日趋严重,有的科学家甚至预言,如果地球表面温度再持续上升4℃,将有95%的人类从这个星球消失,并以每天5亿的速度不断减少,到那时“世界末日”这个近乎遥远的时刻便会完完全全呈现在人类面前,别说我骇人听闻,如果人类再继续大肆污染,这一天提早到来也未可知,不扯远了,就说近三年连续发生的三次地震:汶川地震、海地地震、智利地震,其所造成的惨剧有目共睹,这难道不是大自然对人类血的惩罚么?
因此,当你在滥用白色塑料袋的时候,请“勿以恶小而为之”,在使用一次性筷子的时候,请记住那上面附着着一棵树的魂灵,请不要因一时之便利而误了环保之大业,这不是我的劝告,是地球的忠告。
不得不值得一提的是,纳美族遭到人类轰炸的悲惨画面。就是再铁石心肠的人,也不会不为之动容。战争,这个由人类的贪欲所化成的恶魔,无论吞噬了多少生灵,是也永远喂不饱的。纳美人流离失所,无家可归,尸横遍野的惨象使我想起了美伊战争。美国,这个世界公认的超级大国,因为觊觎伊拉克丰富的石油资源而肆意挑起战争,不知残害了所少无辜生命。它是霸道的,别人有的,自己没有便去抢,这个一直崇尚着“以暴制暴”原则的国度不知何时能良心发现,偃旗息鼓。当然不止美国,贪婪是人类的本性,而战争是贪婪的必然产物。但如若我们不能避免战争,是否能减少战争呢?
《阿凡达》这部影片真的不失为一部巨作,它站在外星人的角度,向我们赤裸裸地揭露了人类这种生物的本性。我由衷的希望大家能听懂它流露的画外之音,在现实生活中去响应它所呼吁的: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和平。
阿凡达观后感(二)
文/戴旭
《阿凡达》风靡全球,也席卷中国大陆电影市场。就连中国一些著名的电影导演都认为,以中国现有的所谓大片与之相比,无论从哪个角度,都相差十万八千里。中国的几大导演张艺谋、冯小刚、陈凯歌和他们拍摄的几部不知所云的大片,如《满城尽带黄金甲》《无极》《夜宴》等,花钱不可谓不多,场面不可谓不大,但为什么没有《阿凡达》的效果?这不仅仅是剧本、科技制作手段的问题。就是把《阿凡达》的电影剧本给中国的导演(事实上,《西游记》一书及其他不少中国神话著作并不比《阿凡达》剧本差),把电脑设计软件给中国导演和制作人员,中国也造不出来《阿凡达》。为什么?两国人的现代想象力不一样。这个想象力的差距不仅体现在中美导演个人,更是横亘在中美两个国家、两个民族之间的。
毫不夸张地说,《阿凡达》展现出的美仑美奂的场境,已不是一部宏阔悠远的抒情诗篇所能形容;而其足以在各个领域同时激发联想的立意,又绝非现有宗教、政治和哲学的单一逻辑体系所能阐释。它的极具震撼力的画面和简单、清晰合理的故事情节,是另一个见仁见智的视角:影片中地球人为开采“潘多拉星球”的珍贵能源矿产,发动一场灭绝原住民的侵略战争。而原住民则奋起反抗,最终打败殖民者。有人从中国的现实解读出那是“史上最大的强拆者遇到史上最大的钉子户”,也有人从美国目前的军事困境解读出反恐战争的结局。如果浮想联翩,追根溯源,那也是地球上一切战争发起动因和战争结局的规律性暗喻。
笔者看完这部惊心动魄的影片之后最大的感受,是惊叹美国永不停歇、不顾一切的冒险精神,和包藏宇宙、吞吐天地的志向。凌空翱翔的冲动,赋予美国直冲天际的思想翅膀,狂放不羁的自由驰骋,又造就美国任性而为的民族性格。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其实是隐藏在爱迪生、莱特兄弟的发明之中的;也隐藏在里根的冷战成就、小布什的战争创举之中。
没有谁控制美国人的思想,所以,美国人的思想带着翅膀,像影片中的大灵鸟一样,任意飞。所以,举凡科学界的发明乃至文学界、体育界,世界上最年轻的大国,却成为世界上杰出人物生产最多的地方。国内没有人控制思想,最终又成为世界上没有谁能控制美国的行动。美国随即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一个年轻世界帝国的神话。一部美国的历史,就是边疆不断变化的历史。从1776年独立以来,出现在美国国家层面的边疆战略就有:老边疆——以前的13个州;新边疆——后来的50个州;外边疆——两次大战后成为西方盟主。一位叫特纳的历史学教授这样说:美国人具有鲜明特征的才智应该归功于边疆。每一个边疆的确都孕育着一个新的机会,打开了摆脱过去羁绊的大门。与边疆相伴而生的是新鲜感和自信心,是对过去社会的蔑视,是对过去的约束与思想的无法容忍;是对过去的经验教训的不屑一顾。
现在,高边疆又成为美国的国家战略和宇宙战略。而高边疆是通向无限的起点。
美国就这样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没有边疆的国家。《阿凡达》其实就是在展现美国在扩展新边疆中失去边疆的现实和潜能。
今日美国已经不是一个美洲国家,而是一个由数百个全球军事基地和海外领地组成的跨洲际国家。美国早就控制了全球的公共天空、公共海洋、太空和网络空间。依据这样超级强大的行动能力,以及金融和其他优势,美国正在建立世界帝国。
诅咒也罢,声讨也罢,鄙视也罢,存在决定意识,今日世界谁都不能不活在美国强大的阴影之下。
思想力是创造力的源泉。而创造力又是生产力的根本,生产力又等同于战斗力。这是一根由必然因果勾连起来的链条。
作为军人,我非常关注《阿凡达》中无意中透露出的美国战争思维。显然,美国已经把空天一体战和机器人地面突击当成最基本的战争样式。它们把入侵潘多拉星球的主力,设想成新式武装直升机和空天轰炸机编队;却在地面行动中,编入人机合一的机器人。这和美国最新的一小时打遍全球的先行战略,和让机器人大批参战的设想是完全一致的。
在2006年合并成立美军太空司令部之后,美军又在2009年公开成立了网络战司令部。随着信息技术和太空技术的日益交差和融合,这两种新型技术力量孕育的崭新军种,将在十年后主宰战争;现有的传统的陆海空军,将越来越居于边缘地位。像以往一样,最早昭示这一特点的,一定是美国。
和整天把解放思想挂在嘴上的中国不一样,美国从来不喊解放思想,因为在美国人的本能感觉中,思想本来就不应该被束缚。美国的社会生态环境,到处飘着影片中那些树精灵一样的奇思妙想,因此最大限度地释放了整个社会群体创造力,这就是美国今天在众多领域都领先世界的原因。
美国人崇尚暴力,无论是入侵者,还是反击者,靠的都不是道德说教,而是赤裸裸的力量较量。全片以森林为主背景,正好形象地证明,美国是信奉丛林法则的。
具体到中美两个国家和民族,在军事上的思维,最典型的区别是,美国的思维是向前、向上的,也就是面向太空,面向未来。而中国则多是追怀历史,关注眼前。这也是《阿凡达》和中国几大导演的几部大片,最根本、最明显的对照。就是此次中国准备跟《阿凡达》一较高下的中国另一部大片《孔子》,依然没有脱开中国人的这一惯性思维。
上纲上线地说,面向未来和天空,前景是宽广无限的;总是回顾身后关注眼前,则空间是有限的。
但是,另一方面,美国人又是非常注重心灵对接的。无论是原住民还是潘多拉星球上的大型动物,身体上都有着心灵接口。这说明美国人也是知道得人心者得天下的道理的。所以,美国人虽然对外崇尚力,但对内,非常注重心灵沟通。他们是一个人人都有信仰的民族,不管你信什么教。什么都不信的,大概只有刚从亚洲移民过去的人。信仰是人生的支柱。所有有信仰的人组成的国家,强大是自然的。正是由于这一点,入侵者中发生了分裂,一部分人在信仰的感召下加入了被入侵者的阵营。正是由于信仰的作用,弱者焕发出巨大的精神力量,最后赢得胜利。
物极必反。()思想的自由,带来行动的奔放,又连带地带来不可遏止的独霸欲望。这种完全不受约束的状态,作为一个巨大的国家和众多的人口,让美国走上正在威胁全人类的道路。
旅居德国的美国人、著名经济学家、地缘政治学家威廉。恩道尔说:曾经因对外国人开放的态度和轻松的生活方式受世界各地羡慕的美国,现在已经变成邪恶的强权,在伊拉克、阿富汗和其他很少得到报道的世界其他地区实施惨无人道的暴行和酷刑。传统上和平的美国,通过规模巨大、难以想象的社会改造、转型,已经从根本上变成一个处于永恒战争状态的斯巴达国家。如果认为新世界秩序仅仅是在布什家族及其党羽主导下制定的共和党的计划,那就错了。这是美国主导势力的机制性共识,它从19世纪末美国进行第一次帝国冒险,军事征服菲律宾、古巴和波多黎哥时就已成形。从经济上说,美国已经是军工综合体。它必须通过战争才能发展,才能生存。所以,《阿凡达》只能出现在美国。这是整个美国文化和民族习惯性思维的产物。作为西方生活方式总代表的美国,已经控制了地球上的大部分资源,但它还在向宇宙探索更多的资源。美国的太空探险计划,无一不有着这样直接的动机。
在地球现实中,从奥巴马上台一年后的表现看,美国还在循着一贯的攫取利益的思路,沿着既有的战争道路旁若无人地前行。从这个意义上说,《阿凡达》电影虽是虚拟技术的杰作,但并非虚构国际政治现实。
影片的最后,入侵者被自卫者全部俘虏。世界各地的观众,也许认为美国人可能已经开始反思伊拉克战争和阿富汗战争,并准备接受战败的事实。但笔者认为,美国的政治家和军事领导人如果看到这里,最多不过是耸耸肩膀摇摇头,然后继续走到全球司令部,漫不经心地搜索下一个目标。电影只是电影而已,而美国永远是美国。导演可以决定影片的结局,决定美国结局的,却是有另外一种有着美国思维的人。
我们总是抨击美国人的扩张主义和霸权做派。可是,我们什么时候能从另外一个角度——即学习和欣赏的角度,去端详一下美国,就像我们看阿凡达一样呢?
什么时候我们自觉的这样做了,我们离找到大国崛起的感觉就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