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热点时事评论的教学工作,要激发高中学生的时事评论活力、加强对学生的政治时事评论指导。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高中时事政治评论,希望对你有帮助。
一段高铁南京南站“男子卡在站台与列车”之间的视频近日在网上流传。视频显示,26日下午,在列车进站的时候,列车左侧股道中间,飞速跑来一个人影,在列车即将停靠站台前,跨在股道上,试图翻上站台。结果男子腿部卷入列车和站台的缝隙,最终失去生命体征。一些网友因此嘲笑他:没抄上近路,却踏上了死路。
人们估计,这个旅客大概是要抄近路赶上错过的班次。南京站一工作人员说,有些乘客可能去错了站台,就想通过这样的方式爬上另一个站台,可高铁站台和以前普通车站台不一样,往往他们会高估自己的能力,最后不一定能够翻上来。而站台和列车之间缝隙很小,脚都不能轻易插进去,何况一个成年人卡在中间,那是必死无疑。就事论事而言,这件事情经过是很明了的,责任的分配也是很明了的,这位丧命的旅客无疑要为自己的漠视规则负主要的责任。
但是,有几个问题还是要理清。第一,我们是否因为责任主要在个人,就可以嘲笑那个因为不守规则而被卡死的旅客?的确,他的死主要是自己的原因造成的。但是,毕竟他已经为自己的不守规则而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在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比生命更宝贵的呢?当下的人们,规则意识的缺乏是一个短板,但同时缺乏的还有另一种素养,叫恻隐之心。放过这个可怜的人吧,别忘了,他家里还有伤心欲绝的亲人。
第二,还应追问,是否也因事故主因在死者就可忽略铁路方面应有的责任、应有的反思。我在坐高铁候车时,面对毫无隔断的站台,常常“杞人忧天”地担心,会不会有小孩子因为在高高的站台上跳跃不小心掉下去,会不会有站在前排等候的人会因为后面的人不小心碰撞失足而被高铁撞死?事实上,每年总有人因类似的原因丧命。我常常纳闷,为什么地铁都安装玻璃门以实现隔断了,而高铁却仍是敞开式?高铁时代,进站出站都可做到以秒计算,做个物理隔断并不存在技术上的难度,虽然花点钱,但是却能挽救一些人的性命。毕竟,总有粗枝大叶或不守规则的人在有意无意地触犯规则并因此受伤或丧命,比如,每年都有儿童因为粗心的父母照顾不到位,卡进高铁车厢与站台的缝隙中。假如,装了类似地铁这样的玻璃门,还会有这样的事发生吗?
我觉得,相比先进国家,如今我们已经在很多技术上大踏步赶上来了,但是在公共管理上还是落后很多,差距在于我们缺的是细心。比如,近几个月来,上海等地已发生幼童从悬空的电梯侧翻摔到楼下丧命的事例。如今一些商场为了追求设计上的高大上,自动扶梯往往从中庭悬空而上,这就增加了侧翻坠落的可能性,但是为什么就不能心细点想到在电梯旁加一道防护绳网?为什么一定要先追问其他地方有没有这种先例?实际上这不需要花费多少钱并且方便可行。
我以为,在我们这个国家,国民多少还有点粗枝大叶、规则意识还不是很强的情况下,管理部门在管理上多关注些细节更有必要。一来,细心是实现管理人性化的基本功,二来,只有管理细节化,才可以更好更快地促成人们养成遵守规则的意识。
近日有媒体报道山东聊城一起故意伤害致他人死亡案,一石激起千层浪,短时间内,众说纷纭,议论纷纷,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辱母杀人案”、“激情自卫”、“正当防卫” 等关键词登上了各社交媒体热门排行。引发群情激奋大讨论的源头,来自一篇《刺死辱母者》的报道。据这篇文章描述“11名催债人辱骂、抽耳光、鞋子捂嘴,甚至脱下裤子,当着儿子的面用极端手段侮辱母亲。匆匆赶来的民警未能阻止这场羞辱。情急之中,22岁的儿子摸出水果刀刺伤4人,其中一人不治身亡。而后,儿子一审被判无期徒刑。”
这个案件之所以升温发酵,一方面体现出人伦与法理的冲突,一方面也得益于有关方面包容透明,让各自观点充分表达,体现了我们法治建设的成熟和开放。随着舆情升温,司法机关也主动作为积极回应。最高检察院派员赴山东对该案事实、证据进行全面审查,对媒体反映的警察渎职等行为进行调查。山东省高级法院也发布了已于3月24日受理该案上诉,合议庭现正在全面审查案卷的消息。
从目前的舆论走势看,视角多样,观点碰撞,各抒己见,莫衷一是。综合各种观点,大多议论依据一家之言,缺乏多方视角,缺少很多细节。仅仅据此来还原事情真相,难以解释诸多疑问。而坊间依据此篇报道发声,就此得出结论性观点恐怕还为时尚早。
细节恰恰是判断是非的基础,网上发布的一审判决书与前文报道有所出入,据判决书中被告人所述“派出所的民警到来,派出所的民警劝说别打架,之后就去外面了解情况了。其他人让我坐到沙发上,我不配合,有一个人就扣住我的脖子把我往接待室带,我不愿意动,他们就开始打我,我就从桌子上拿刀子……” 《刺死辱母者》所描述的是儿子在母亲受辱的情况下刺死辱母者,主题和逻辑关系也是要围绕这个“事实”,被告人在法庭阐述的案发瞬间的情景则与此不符。所认定的事实,并不完全一致。视角不同,得出的结论可能也有所不同。
连日来评论围绕着伦理与道德展开,也有人探讨正当防卫的法理依据,对“防卫紧迫性”作出判断。必要的理性探讨和理论分析是可取的,但需要更多的事实作为评判依据。有些偏激者甚至认为“杀死辱母者的行为,不但不应惩罚,反而需要褒奖”,这样的言论往往把争论引向极端。在这个事件中,公众更要保持必要的理性,不要被过度情感和偏颇言论所左右,如果指望通过“血亲复仇”、“以暴制暴”来实现社会公平正义,那无异于是缘木求鱼。感情用事,言辞偏激,跟帖过激,解决不了法律问题。
目前此案已经到上诉阶段,案件程序还未走完。被告人有罪无罪、罪轻罪重并无最后定论。随着案情的不断披露,相信还会有很多细节浮出水面,公众不妨多些耐心和定力,给司法机关足够宽松的舆论空间,等待最终判决出炉。司法机关也应顺应民意,在法律允许的范畴内及时回应公众关切,依法公开相关信息,只有公开透明才能有效的促进司法公正。指出“司法工作者要密切联系群众,规范司法行为,加大司法公开力度,回应人民群众对司法公正公开的关注和期待。”
关注舆论及时回应,是阳光司法的进程。法官作为案件的审判者,要坚持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案件的事实依据才是断定被告人是否有罪无罪的基础,法律明文规定才是量刑的依据。有理由相信,给司法机关时间与耐心,案件一定会有一个公正的判决。而面对舆情关注,能够清楚的解释判决依据,能够清晰的解答公众疑惑,才是最好的回应。才能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
近期,共享单车纷纷掀起“免押金大战”,告别“押金模式”推行“信用模式”,其***是央视前不久披露了共享单车的“押金盈利模式”,并引发社会的强烈关注与担忧。以摩拜为例,去年12月活跃用户量已达313.5万人,每月活跃用户押金总额超过9亿元。有数据推测,全国的共享单车押金超过40亿。
这种担忧事出有因,毕竟“押金盈利模式”对消费者或是社会而言,是一个高风险模式。目前共享单车押金监管还属于空白,甚至没有第三方监管,平台公司用于投资或理财等风险收益,或是公司临时资金周转。但出现资金断链、卷钱跑路等情况,必然导致押金退还兑付危机,从而侵犯到消费者利益。同时,会导致客户体验价值下降,从而影响共享单车行业的发展。
但客观地说,若是把共享单车所谓的“押金盈利模式”置于恶意破坏、违规停车等不良事件的视野之下,又有其合理性。这是因为,从传统的民商法角度来看,“押金”具有担保性质,其目的是确保单车租赁使用人正当合理使用,并在出现自行车毁损情况下优先“受偿”。在民法规定上,“押金盈利模式”没有问题。
从共享经济的特征来看,弱化所有权,强化使用权的新的产权模式,可能带来一定的破坏性,而解决解决新型发展模式带来的种种负面影响,其核心就是建立“信用经济”。之前的共享单车的“押金模式”本质上说,具有网络平台、大数据等共享经济的思维,但“押金”仍是传统经济的手段和方法,这好比是一个由共享经济思维驱动的“大脑”,却还是高度依赖“押金”这一传统经济的“大腿”来发展。这样一来,共享单车必然会被传统经济的“大腿”束缚住发展之路。
信用积分是当前颇受市场认可的信用评级的重要手段之一。到目前为止,共享单车以引进芝麻信用的积分机制,确实有效解决了共享单车发展的核心问题。共享单车“押金模式”表面上是平台公司的商业模式创新带来的隐患,但实际上折射是共享单车发展的核心困境,即产权中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带来了特殊控制权新的挑战,而“信用模式”是破题共享单车“陌生人且不见面的交易”问题的好办法,能实现一个多赢的局面。
当然,共享单车发展瓶颈并非“押金池风险”一个,因而,引入信用建设解决“押金池风险”之后,还需要进一步以问题导向进行延伸,尤其是企业与政府各司其职,并形成合力,才能让共享单车“骑”得更远、更稳。
从微观企业的层面来看,共享单车引入信用机制之后,还需要引入一些技术手段、监控设备,这样就可以解决共享单车三大致命顽疾:押金池风险、乱停乱放、损毁问题。例如,引入电子围栏技术,并将电子围栏接入芝麻信用,约束不在围栏停车的行为;而共享单车全部进入围栏,配合围栏附近的监控设备,就可以解决共享单车遭遇人为蓄意破坏、偷盗等问题。换言之,从企业层面,信用解锁+信用上锁可以彻底解决共享单车三大致命伤问题,有助于该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从宏观政府的层面来看,还需要相关政府部门跟上新事物发展的步伐,主动作为,加强包括信用建设在内等“规则”供给。例如对蓄意破坏单车,需要公安等执法部门严厉打击;对于市民乱停乱放,这需要市政管理部门会同企业一起来梳堵;对于采用上锁等据为己用等不文明行为,需要相关部门出台统一的行为规范,让市民有章可循;政府加大失信行为的惩戒。等等。
总之,共享单车“免押金大战”不能停留于“押金池风险”,需要建立真正以“信用”驱动为核心的解决问题机制,政府与企业形成合力,让其回到共享经济的正常轨道上来,才是“免押金大战”的真正意义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