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作文统考大纲名师解答,看完攻略成绩飙升!(热门2篇)

导读:下面网的小编给你们带来了《2019年高考作文统考大纲评价等级详解:符合题意》,供考生们参考。

2019年高考作文预测:实现被嘲笑梦想,让人生熠熠生辉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旧报纸,若是卖给收废品的,一斤大约三四毛钱。但上海吴江路就有一家老报纸馆专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解放军日报》和《文汇报》等老报纸,每张能卖到200多元。原来,商家打出的宣传是这样的:为自己或者是亲人买一份生日老报纸吧!颜色已发黄的老报纸配以充满怀旧情调的包装,就有一些历史的韵味。顾客主要是二三十岁的上海市民,他们或者购买自己出生那一天的报纸,看看自己出生那天世界发生了哪些事,或者买来赠送给长辈,已引起长辈对青春的回忆。三四毛钱一斤的旧报纸得以卖出每张二百多元的高价,价钱翻了千倍以上,可谓极高的附加值了。可商家刚有这个想法的时候,曾引来多少人的嘲笑啊!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和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则时评类作文材料,应该选择一个方面体现对整体事件的思考。本题属于一件事涉及不同人类型:一件事——高价卖老报纸;不同人——商家、顾客和嘲笑者。

【参考立意】:1.商家角度: (1)眼光决定价值 (2)敢于尝试(3)高收益源于创新思维(4)创新常常就是在嘲笑声中壮大起来(5)面对嘲笑敢于坚持2.顾客角度:顾客买的是一种情怀3.嘲笑者角度:嘲笑别人常常是因为自己目光短浅。个人观点:从覆盖材料整体的角度而言,选择第1和第3两个角度相对保险。

【点睛】时评类作文历年考查题型:

1.一件事有不同看法:2009年、2014年、2015年的材料属于这种类型。应考策略:选择一个你认同并有话可说的观点来写。

2.一件事涉及不同人:2012年、2013年的材料属于这种类型。应考策略:选择一个主要人物的行为加以评价。

3.一件事涉及不同方面:2010年、2011年的材料属于这种类型。本题属于上面第二种类型:一件事——高价卖老报纸;不同人——商家、顾客和嘲笑者。

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方法:

1.从抓关键句入手。有的材料为突出中心,有时会在材料中设置关键句(开头句、结尾句、反复出现的句子),抓住这些关键句,就能把握材料主旨,准确理解材料,正确立意。

2.从分析原因入手。任何事物的产生、变化和发展,都有其内在或外在的原因。因此,阅读分析材料的因果联系,从原因切入立意,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3.从材料情感倾向入手。有的材料在叙述、说明或评论某个事物时,明显地流露出作者的情感倾向,这样我们可从材料的情感倾向入手来审题立意。

4.从辨明关系入手。任何事物是相互联系的。事物间的关系主要有依存关系(如学与问)、主次关系(如奉献与索取)、取舍关系(如自卑与自强)和条件关系(如继承与创新)等。

【优秀范文】:实现被嘲笑梦想,让你人生熠熠生辉

是什么让一张旧报纸有了极高的附加值?是怀旧的情调?是历史的韵味?还是商业的头脑?窃以为,是卓尔不群的梦想!是敢想敢做的勇气!更是不忘初心的坚持!梦想,从来都是如此,说的人多,做的人少!被嘲笑的梦想,才有实现的价值!

历史传奇的史册里,写满了成功者被嘲笑的委屈,更写满了成功者梦想成真的荣耀和光辉。陈胜、吴广喊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时,被众人耻笑,自不量力。但就是这样两位“氓隶之人”奏响了亡秦的序曲。历史就是这样,用屈辱考验成功,用辛酸铸就伟业!

清太祖努尔哈赤,凭借先祖遗留的十三副盔甲,兴兵辽河边,转战白山黑水,统一女真诸部,建国后金,创立八旗制度,为大清入主中原,奠定了坚实的根基。努尔哈赤起兵之初,兵力不足百人,武器装备不过铁甲十三副,要以这样的军力与幅员辽阔,拥兵百万的大明朝较量,简直是天方夜谭!刚开始就连他最亲近的将领,都劝他要继续韬光养晦。而更多的人则对他的疯狂之举,报以轻蔑的讪笑!与他联盟的城主,不相信他能成功,部队开拔之际,便弃他而去。但努尔哈赤并不气馁,他一鼓作气,一路上攻城略地,所到之处势如破竹。强大的敌人,无不臣服于他披荆斩棘的坚持和所向披靡的勇气!

回顾历史,努尔哈赤问鼎中原的梦想,就是在一次又一次的嘲笑与质疑中,渐渐地实现。梦想并非遥不可及,只要我们有坚持的勇气!

现实生活的舞台上,演绎着成功者被忽视的过往,更流传着成功者励志的艰辛和辉煌,韩寒说出,“用稿费养活自己”时,引来了在场老师的一阵哄笑。但就是这样一个退学的高中生,日后登上了中国作家财富榜。现实就是这样,用时间验证成功,用机遇书写传奇。

阿里巴巴的总裁马云,几度风雨,几度峥嵘。开设淘宝网,创立支付宝。2015年双十一,淘宝单日成交900亿元,马云开创了中国人的购物新格局。

而在1996年,创业之始的马云在北京推销自己的一款网络产品——中国黄页,业务开展并不顺利。甚至,在他描述互联网经济时,被人嘲笑为是“骗子”。马云伤心却不绝望地说:“再过几年,北京就不会这么对我。再过几年,你们都知道,我是干什么的。”如今的马云早已成为叱咤商界的大佬。谈起曾经的创业艰辛,马云最常说的是:“与其说是互联网成就了我,不如说是梦想成就了我!”

无论是历史传奇,还是现实故事,那些曾经被嘲笑的人,只要怀揣勇气,不忘初心,坚持下去,终有一天,那些被嘲笑的梦想,会让你的人生熠熠生辉!

2019年高考作文统考大纲评价等级详解:符合题意

《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实验版)》(修订版)作文考试的评价要求的表述是:

(一)基础等级:(1)符合题意;(2)符合文体要求;(3)感情真挚,思想健康;(4)内容充实,中心明确;(5)语言通顺,结构完整;(6)标点正确,不写错别字。(二)发展等级:⑴ 深刻: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的内在关系,观点具有启发作用。⑵ 丰富:材料丰富,论据充实,形象丰满,意境深远。⑶ 有文采:用语贴切,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表现力。⑷ 有创新: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新巧,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有个性色彩。能力成绩为表达应用E级。今天在搜狐教育媒体平台就如何做好“符合题意”进行详解。

一、符合题意。符合题意是高考作文基础等级的基本要求。“符合题意”,就是符合题目的“规定性”。所谓“规定性”,就是规定限制你必须写什么、怎么写。所以,写作的第一关,就是对作文试题上展示的各个部分仔细审读揣摩,弄清题目要求(包括文章的体式、主旨、材料、以及字数等),不偏不漏,不折不扣地按要求作文。具体有以下几点:

(一)准确理解话题含义。要准确理解作文试题中涉及的各个概念的含义。例如“自信”,它的意思是“自己相信自己”。它与“自立”(不依赖别人,靠自己的劳动而生活)、“自强”(自己努力向上)、“信念”(自己认为可以确信的看法)、“信条”(信守的准则)等话题有相似之处,又有着本质的区别。再如“诚信”,就不能理解为“信任”、“忠诚”;“和谐”就不能理解为“团结”、“合作”;“坚韧”就不能理解为“忍耐”;“位置与价值”,就不能理解为“位置与作用”。比喻性的话题要准确理解话题的比喻义,如写《清流与活源》,不是讲水利建设,而要联系社会生活中具有“源”与“流”关系的事物和道理进行阐述。再如《路》、《根》、《桥》等话题,都应注意它的比喻义和象征义。

(二)严格把握写作范围。严格把握写作范围,有利于对话题的切分,有利于在话题范围内找到适合写作的最佳切入点。如“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就是微观和宏观、现象与本质、偶然和必然的结合,凡是针对“意料之外”的现象阐述其在“情理之中”的,都视为符合题意。这样,写作范围确定后,文章内容的构建,大体可以把握了:可采用描述判断式,说明某某事情是出人意料的,又是情理之中的;可采用说理概括式,论述某些出人意料的事,为什么又在情理之中的;可采用推论提醒式,利用情理的内在规律,减少不利的意外,创设更多的奇迹。再如“自嘲”,应该是对自己来一番解剖或幽默,而不应该将视点落到别人身上。

(三)辨明各种概念关系。如果话题由几个概念构成,如“铭记与忘记”、“入乎其内与出乎其外”、“一枝一叶一世界”等等,还要求考生在动笔前要辨明之间的关系。如以“位置与价值”为话题作文,考生首先必须把握好“位置”与“价值”两者的辩证关系。它们主要表现为一种依存关系,即有什么样的位置就会有什么样的价值,或者说要什么样的价值就要找到什么样的位置。建立在这种框架上,我们还可以作相关的、相反的思考。比如有了好位置就会有好价值吗?怎样在一定的位置上发挥更大价值?为了体现价值怎样寻找合适的位置?等等。这样,把握好了“位置”与“价值”的辩证关系,文体的选择便不是什么大问题了。

(四)谨防话题无意转移。考生要按试题指定的话题作文,并要做到以一贯之。但有的考生却在写过程中,有意无意地将笔墨转移到其他上面去了,再也收不回。例如,有同学写以“根”为话题的文章,由树根到树干,由树干到树枝,由树枝到树叶,然后写到小鸟和树叶一起欢唱,最后飞向蔚蓝的天空。这样写去,离“根”早已十万八千里了。

(五)自始至终凸现题意。 如果自拟标题,你要想方设法暗合或明点话题,那么在行文中只要扣住标题来写,就不会偏离话题;同时,尽可能在开头开门见山,点击话题,标明主旨,结尾又画龙点睛,照应开头,构成首尾圆合之势,这样基本上也就扣住了题旨;此外,为避免中间行文偏题,我们可在文章中间反复出现主旨句。

误区示警:

(一)内涵把握不准。每个概念都有其特定的内涵,如果把握不准就会有偏题、离题之嫌。如“诚信”,其内涵是“诚实、守信用”,包含了两层意思,写作时,就应该结合两者来写。考生如果只侧重谈“诚”或只侧重谈“信”,都属于理解不准确。

(二)题目理解太死。有些文题如果仅从字面上理解,就会出现审题上的偏差,甚至南辕北辙。比如“必须跨过这道坎”,“这道坎”就应该从“虚”的角度来理解,它指的是生活中的困难或挫折、不幸或痛苦等。有些考生把“这道坎”理解成“低洼的地方”或“坑、沟”之类,显然是没有理解命题者的意图,自然就难以写出优秀的作品来。

(三)材料领悟不透,由于对所提供的材料研读不到位,领悟不透,也会造成偏离题意。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