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今年的全国一卷语文高考作文,我在这里就做一个简单的分析。为大家精心整理了2020年高考作文题集锦以及解析【优秀6篇】,希望能够给予您一些参考与帮助。
当我们想要做一件事情或者坚守一个目标的时候,我们首先要考虑我们的初心和动机,思考自己的渴望和坚守是否合理,是否符合真善美的原则,是否有矢志不渝的决心。还是说,自己的向往和坚持只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当我们进行自我审视的时候,就会深入地思考一系列重要的问题: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真正向往和渴望的到底是什么,我想过一种什么样的生活,我的人生价值和生命意义是什么……这样一来,我们就能更加深刻地了解自我,更加清晰地确认自我的本质。
1.拥抱新变化,成为变化中的受益者。
时代的变化、科技的发展,与我们的个体生命相伴相随。我们需要面对,生活中不断出现的变化,而最为积极的态度或许便是,积极拥抱新变化,成为变化中的受益者。当我们还小的时候,互联网尚未普及,要想认识一个志同道合的朋友,只能在现实世界里展开,但由于网络技术的发达、人工智能的完善,如今的我们很容易就能在互联网平台里找到与自己志趣相同、心心相印的朋友,哪怕,自己与另一头的朋友之间,隔着地理距离上的千山万水。
2020年上海卷的作文题,以简短的题干材料、强烈的思辨色彩在众多高考作文题中“独树一帜”。实际上,“思辨性”是上海卷一如既往的标识,从近五年的上海卷作文题来看,《造就和谐自我》《评价他人的生活》《预测》《被需要》《认识“中国味”》无一不蕴含着思辨的光辉,自我与外在、过往与未来、需要与给予、本土与外域,都是充盈在我们的日常生活、文化生活的重要问题,对这些问题的静心思考,也绝不仅是帮助我们在考场上取得一个亮眼的分数,更是能作用于我们的漫漫人生,让我们在有所思之后能够有所得、有所行。
“世上许多重要的转折是在意想不到时发生的,这是否意味着人对事物发展进程无能为力?”从题干的字眼中,我们可以把握到这样两个层面的意蕴,“世上许多重要的转折”“事物发展进程”指向的是纵深视野的“历史进程”与宽广视野的“时代潮流”,“意想不到”“无能为力”则都是个体的情绪。由此,题目实际发问的,是这样一个问题:作为个体的我们,在历史进程或时代潮流之中,是否“可为”?
作为个体,在“历史进程”“时代潮流”这样的庞然大物面前,更多的时候确实是“蚍蜉撼大树”、只能“无能为力”,但“历史进程”之所以成其为“进程”、“时代潮流”之所以成其为“潮流”,也绝对离不开之中的“个体”。并且,如若作为个体的我们,因为“不可为”而都选择“无所为”,则我们的个体生命会失去意义、我们的群体生命也会失去方向。因此,在人的“可为”与“不可为”间,表达的其实就是我们对于个体与历史、个体与时代、个体与群体等关系的思考和感悟,我们论述的重点、写作的中心,就可以聚焦在这里。
实际上,面对这道考题时,我们还可以想到当下的社会背景,试着品一品出卷者的“初心”。2020,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让多少鲜活的生命、多少美满的家庭,就这样永远地埋葬在了这个春天里。作为身处其间的个体,我们都饱受了无奈、倍感了渺小、体会了无常,但与此同时,我们又见证了一个个“逆行者”,在以一己之力抗争着、奉献着。“在不可为里进行着自己的可为”,乃至“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一直以来,就是人之为人的重要品质所在,也是我们始终会被这样的个体所打动的所在。
而无论是表达对于历史进程、时代潮流的认知,还是选择恰当的人物素材,凸显平凡中的不凡、有限生命中的无限华彩,在《人物特辑/高中模板》等专栏,《高考特辑》中的“青春成长篇”“生活感悟篇”,还是《笔书战“疫”》系列中的素材,都可以进行直接的运用。
作文要想写得好,审题立意少不了。而如何审题立意?具体的方法纸条君在“决胜高考”的押题课中详细地讲过,在这里就讲一点:准确评价材料中人物的行为。在这则材料中出现了三个人,我们逐一来分析他们做了什么:
齐桓公
社会上的每一个体都应当被关注,正因为有不同的个体发光发热,才能创造出一片璀璨夺目的星河。如何创造良性的社会环境,让每一个个体在奔涌的时代浪潮中更好地发挥其功用,从而实现社会协同发展,这也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2020年高考江苏卷的作文题,熟悉的味道,不同的配方,命题意图上,延续了江苏卷对于“人”的关注,侧重于自我的反思与冷静的审视,材料类型上,有所改变,2019年江苏卷的材料从水、盐切入谈共存共生,2018年江苏卷的材料从花、鸟切入谈语言,今年的材料不再起兴,直接从人切入,同时引入“智能互联网”作为时代背景,引导考生关注当下生活与互联网深度交织的人。
江苏卷的材料虽短,但意蕴丰富,所以每一句都要细读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句与句之间存在层层递进的关系。第一句“同声相应,同气相求”讲的是一种普遍的行为倾向,是人的天性。第二句“人们总是关注自己喜爱的人和事,久而久之,就会被同类信息所环绕、所塑造。”进一步指出,一开始是我们去主动选择喜爱的人和事,后来是我们被同类信息选中,这些信息会主动来到我们面前,包围我们,塑造我们,我们是被动地选择性地接收信息,而非主动地随机地获取信息。第三句“智能互联网时代,这种环绕更加紧密,这种塑造更加可感。”引入时代背景,强调“智能互联网”在塑造人这一层面上的力量更胜一筹。在互联网、大数据的加持下,一方面,我们的信息获取更为便捷,另一方面,我们的信息高墙则更加密不透风。
最后一句“你未来的样子,也许就开始于当下一次从心所欲的浏览,一串惺惺相惜的点赞,一回情不自禁的分享,一场突如其来的感动。”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能更快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个岛屿”,也能更迅速地让“岛屿连成大陆”——寻找到自己志同道合的朋友、发展那个最想要发展的自己、朝着自己最想要的未来走去。这一切都令人欣喜与欣悦。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警惕,在互联网的世界里,在大数据的逻辑里,我们就是一个用户,我们的行为本身就是一个数据,“浏览”“点赞”“分享”这些都是用户行为,而它们被包裹在“从心所欲”“惺惺相惜”“情不自禁”“突如其来”这些个性、自由、感性的词语之中。由互联网所塑造的“你的样子”或许只是一系列用户行为数据合成的用户画像,而非你真实的模样。当我们过度沉迷于网络虚拟世界时,我们的自我逐渐物化为一个数据包,而当我们退回到真实世界时,却无法拥有一个更真实、客观、全面的自我认知。因此,面对这一切,我们是应该感到欣喜、也需要有所警惕。关于人工智能的利与弊,以及我们要如何趋利避害,在我们今年的押题课第5课「5G+时代下的成就与迷思」中纸条君给小纸条们带来了许多精彩的观点和素材,同时,我们过往的纸条中也有涉及“信息茧房”“自我局限”的话题,相信听过课、时常上纸条APP的小纸条一定有话可说,能写出深度,写出广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