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这次漂亮的小编为您带来了最新今年天津高考作文天津高考作文(7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并分享出去。
“温柔的星空,有你应该感动的星点。黑夜里的晴空下,我们笑这看烟火灿烂的季节。”听着远处传来的歌声,不禁微笑,回想起那烟花盛放的季节!
灯火渐渐亮了起来,家家都挂上了大红灯笼,贴春联,蒸年糕,包饺子。大家都不亦乐乎红红火火地动起来,人们的脸上泛出的喜庆告诉大地——过新年了。
在这座南方的海滨城市的某个角落里,我椅在某座高楼的窗台看城市的烟花。
烟花一朵接一朵的绚丽烟花在黑夜中绽放,五光十色的点点星光在烟花燃尽生命的瞬间也要热情地撒个壮丽。即使在下一秒自己就立刻烟消云散!离烟花最近的我已为这夜的艳没感动不已。
又一朵烟花从地面的草丛中欢快蹦起,清楚地看到就是一朵小心的烟花如此强烈的想飞跃自己,使尽可以使出的力气,“嘭”一声地绽放开了,它发出的弱小星光虽不能照亮黑暗,但它却在那仅仅的几秒里笑得昂然!我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在过年里它有喜庆的寓意,我感受到烟花面对她即逝的生命丝毫没有悲伤,反而还洋溢这幸福——它,一朵小小的花。生命没有任人摆布,在无边无际的天空的小角上尽情舞蹈,自由地结束短暂的'一生!
天空恢复了平静。
一阵微风一下平息了刚刚那场烟花的魂,花园的树枝上,迎节的彩灯在黑暗中闪亮。一闪一闪着七彩的颜色,好像刚才 的烟花。但我厌恶那规规矩矩的颜色排列、机械的重复着的闪亮,没有自由没有结束,它的生命被永远束博。
夜深了,我轻轻关上窗,彩灯依然在灿烂。会想起那场生命之歌舞,心仍激昂。
烟火的季节里,心里暖暖的。是的,烟花照不亮夜的黑,却温暖了我的心房。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曾几何时,临时占道摆摊设点、超出门市范围经营、凌乱纷杂马路市场、流动商贩四处云集,而现在,成都、杭州、许昌等地的“网红街”、马路市场,满足人民生活需要,拉动消费需求,增加就业机会,推动经济复苏,维持社会秩序,受到居民群众一致好评。马路市场飘起的“烟火味”,传递出党和国家人民至上的情怀,体现了城市管理精细化,有利于落实“六稳”“六保”。
“马路烟火味”传递人民至上的理念。
“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受疫情影响,有的微小企业、个体工商户经营惨淡,有的流动商贩连续两个月在家,家庭收入减少、经济压力增加,而居民也许久未和好友对饮,在这个时候开放合理占道经营,既满足了老百姓生活需求,又为商贩们提供了机会,何乐而不为呢?无论是过去为了创造干净整洁的城市市容而严格执行市场管理制度,还是现在给马路市场亮起绿灯,自始至终都是为了给居民群众创造和谐宜居的城市环境,给居民生活带来实惠方便,人民至上的理念从未改变。
“马路烟火味”体现城市管理精细化。
“堵而抑之,不如疏而导之。”一则“城管为老人挑扁担”的视频引发网友们关注。视频中,四川城管队员遇到占道经营水果摊的一对老夫妇,上前收拾老人的东西,旁边的路人纷纷求情,结果城管非但没有处罚他们,反而挑起扁担,帮他们找到了免费的市场摊位,这个结局简直就是完美的“大反转”,被称是“为人民服务的好榜样”。城管与商贩这组往常的“对头”突然走在一起,形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展现出城市管理中的包容和温度。在流动商贩管理这一老大难问题上,与其简单粗暴地“严防死守”“一刀切”,不如进行科学合理规划,因地制宜设点,规范管理经营,营造和谐氛围,形成良好秩序,促进社会发展,让城市管理更具人性、更聚人气、更暖人心。
“马路烟火味”促进落实“六稳”“六保”。
“为政之道,以顺民心为本,以厚民生为本。”“我们西部有个城市,按照当地的规范,设置了3.6万个流动商贩的摊位,结果一夜之间有10万人就业。”10万人就业,以三口之家计算,就可缓解30万人口的生活压力。合理占道经营,是灵活施策,保居民就业;是满足需求,保基本民生;是扶持“微企”,保市场主体;是柔性执法,保基层运转,还是稳就业、稳预期,无疑有利于国家方针政策落地的有效措施,有利于完成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
我们生活在这个嘈杂纷乱的人世间,最不缺的就是烟火气,最留恋的也是烟火气。
幼时住在乡间,晴日里在田埂上玩耍,雨天里在屋檐下看景。到了该吃饭的时刻,只见那白蒙蒙的炊烟袅袅地升起,顺着不太宽敞的烟囱慢悠悠地一步三扭地飘到天上去。仰着脖子朝着田边大吼一声,声音能传得很远,将家家劳作的人们唤回家去。有时也不用叫喊,远远地瞧见阵阵炊烟,不多时他们也就扛着锄头提着竹筐挨个回来了。一家老小齐聚在院子里吃晚饭,一直从日暮西沉到月上柳梢。夏日里还会吃个西瓜,浸在冰爽的井水里切开,伴着隔壁院子里飘来的数落孩子的笑骂声。这般的烟火气格外的清甜。
后来的烟火气里更多带了些冷漠的味儿。轰隆轰隆运转的抽油烟机,溅满油渍的围裙,疲惫不堪的脸庞,还有焦躁的内心。家家户户像是切好的方格一样被塞进了规规矩矩的样板间。“砰”的一声,家门一关,耳根一静。隔壁家的嬉笑怒骂再也传不进耳。家庭的氛围依旧温馨舒适,可是如今开着窗也再难听到寂静的夏夜蝉鸣或是热闹的邻里交作文谈。更多的时候,即使是同楼层的对门,也是对面不相识,或是客套地说上一句“好巧啊”便再没了下文。相互间见过了太多次彼此的背影以至于忘了邻里正脸的模样。
在夜市上忽然感受到了久违的温暖的烟火气。食物的香气带着孜然的味儿钻进鼻尖,摊头小贩的叫卖声,聚餐饮酒的起哄声,喝醉了撒的酒疯,乐坏了吹的牛皮……嘈杂的,热闹的,充满人情味儿的小天地。“红尘世俗的滋味尽是烟火气,或许平凡或令人心安。”疲惫的身体,紧绷的神经,在这里,大脑里的弦终于可以松懈下来,我们在这浓郁的烟火气里寻找温暖。就连不食人间烟火的仙女都会偷偷下凡接地气,像我们这样的普通人更要以烟火气熏养麻木的心。
林语堂说:“ 构成人生的,更多是且将新火试新茶的寻常烟火,平常小事。”清晨楼下早点铺子刚出笼包子的喷香,阳光晒过被褥的干燥,雨后草木的清新,以及邻里交谈的温馨……这是生活的烟火气,是清爽而不冰冷,是热闹而不焦躁的。我们自认为浑身沾满了烟火气,事实上只是沾染了满身戾气而已。
都说北方过节,基本上必备的美食总是饺子,仿佛只有那一个个圆润可爱还冒着热乎气的饺子才能应得上景,吃了它才称得上过节,冬至当然也不例外。
冬至,亦称冬节、交冬,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我国就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出了冬至,这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订出的一个,历来都非常重视,甚至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
冬至吃饺子,还有另外一层含义,据说是为了纪念张仲景制作的“驱寒娇耳汤”,吃了饺子,能防止冻耳朵。虽然这只是个传说,可小时候的我,也曾信以为真。每到冬至,我总是馋着妈妈包的饺子。妈妈会提前做好准备,买肉、摘菜、拌馅、和面、擀皮、包饺子,一道道工序下来要个小半天,我有时也会去帮忙,虽然基本上都算是捣乱,总也包不出“四面不漏”的饺子,但一家人一起准备饭菜的过程总是充满欢声笑语。忙活半天,终于等到热腾腾的饺子出锅,我迫不及待地咬下一口,滚烫的汁水烫到嘴巴,我边吵着烫死了,边用手在嘴边扇风,爸爸妈妈都被我猴急的样子逗乐了。或蘸汁、或酸汤,热乎乎的饺子下肚,整个人瞬间暖和起来,当然,耳朵也还在。
儿时,我总觉得包饺子是项大的工程,仿佛除了逢年过节、或者有重要客人来访,才有机会吃到,吃饺子是需要天时地利人和才能达成的小美好。一盘饺子,对于我而言,无异于一顿大餐。冬至这一天,就是为数不多的可以品味大餐的好日子。长大后,吃饺子变得稀松平常,但冬至的那碗饺子,是最不能缺失的,即使再忙,也不会忘记,哪怕这一天饭店吃饺子的人排起长队,我也会耐心等待专属于这个节日的美味,这可能也就是所谓的仪式感。
如今,成家立业,有了孩子,我依然会给他讲“冬至不端饺子,冻掉耳朵没人管”的传说,妈妈也会张罗大家包饺子。一家人围桌而坐,边吃边聊,一碗碗饺子热气氤氲,就是这一碗人间烟火,流淌的是家的滋味,爱的传承。
人生一场若空虚大梦,韶华白首不过转瞬一刻。但正如汪曾祺所言:“活着,一定要爱点什么。"爱世间万物中皆有的小小慈悲,守护那些让我们感受到真实的人情味。“家人闲坐,灯火可亲”烹一盏茶,炖一碗羹,皆是滋味丰腴的人间烟火。
烟火气是与每个人紧密相连的真实生活。
今日不少青年,正在拼命的挣脱出上一辈眼中"安全感与烟火气”,一代人渴望自由,崇尚自由,也努力获得自由。这份拼搏,不再是为了衣锦还乡回到那份烟火气,而是为了追寻自己坚信,却也尚未知晓的“颜色不同的烟火”。人们不再希望属于一个架起炉灶烟火过日子的团体,而是拼命变成一个个更独特的个体。
他们并没有错,但没有人可以脱离现实生活的寻常烟火而存在。
在各种成功学的笔下熠熠生辉的所谓"学会爱自己吧““要自由啊”“学会享受寂寞”"自己的路只有自己走“,把一切负面情绪合理化,哀怨变成自我感动,仿佛这样就能包治百病。而他们恰恰忽略了,孤独和迷茫是脱离现实生活烟火的副作用,是这个稍不留神就会踏入虚无的时代最泛滥供应的药方里,自我欺骗的事实。
烟火气拥有最真实却能够触动人心的本质。
《浮生六记》之所以拥有打动人心的力量,正是因为沈复将“布衣菜饭可乐终身”的安乐暇事生活真实记录;尽管被众人排斥,好友高更不理解,却依然只画自己看见的实物的梵高,烟火气是时至今日,我们仍然从他的作品中感受到真实的情绪与震动;最真诚的剖白并非标杆般的称颂,而是老一辈朴素恳切的“袁隆平让大家吃饱了饭。”神农不像嫦娥飞向月球,是中国人最浪漫的回到土地,稻子成熟时家家户户的烟火气都带他给人间的嘱托。
所谓人间烟火气到底是什么?不被西方影响,不被快节奏带偏,中国人骨子里的温良是回归生活化,梦想不与现实脱轨, 把节奏放缓,
是被仪式和传统包裹生活的安全感,是传统宗族系统关系带来的归属感,让自己可以安稳的被烟火气束缚。
烟火气是乡间田野的炊烟袅袅,是社区居民家飘出的阵阵饭菜香, 也是为了生活而打拼,为了生存而奋斗,为了生计而奔波的各行各业;亦是夜班警察,边防战士为守护社会安定默默奉献,看到的万家灯火。
烟火气是每一个人独立的行为,更是整个国家社会因此凝聚起来的正常秩序。
所以向前走,勇敢的走,脚踏实地,为了想要珍惜和守护的不一样颜色烟火奋斗和奔跑。但是寒冷的时候,愿你回过头看看,其实有着那么多人,亮着盏盏寻常烟火在守候。
李阿姨,是我妈为阻止我叫外卖而请来的家政工人,说得阔气一点就是保姆,我平时叫她“李嬢嬢”,但到没有耐心的时候——例如跟我说话嘴碎得不行的时候,便连姓氏也 不带。
由于她的普通话水平太低了,连自己的名字怎么拼写都说不清楚,什么名字,我早忘却了,当然也没心思去记,干脆就叫她阿姨。
虽然背地里说人长短不是好事情,但倘使说句真心话,我可只得说:我实在不大佩服她。最讨厌的是她的“小市民气”——今天出门买菜花了多少钱,便宜了多少;又遇到哪位邻居了;菜够不够新鲜……也要给我汇报得一清二楚,我对这些完全不感兴趣,一开始是听得云里雾里的,后来索性是“嗯嗯”地敷衍她。
她的大嗓门,也大概是我所不耐烦的,每天早上的起床铃声永远是她站在阳台给她的广场舞伙伴开视频聊天的声音——响亮而尖锐。为此我不止一次地向她抗议,虽然我的起床气很严重,可对她也只能偃旗息鼓、无可奈何。更烦躁的是她和另一位钟点工阿姨旁若无人地大声聊起了人生,聊得手舞足蹈,可得劲儿了,能把自己从小到大的经历聊个遍,所以我在写作业时突然炸毛也是常有 的事。
我向妈妈诉苦,希望把她换掉。
有一天,我正蜷在沙发里准备吃芒果干,我吃芒果干有个习惯,用刀切了片再吃,一晃神就切到手了,——“嘶”,手指划了道口子,鲜红色的血珠争先恐后地跑出来,疼得麻木,更头疼的是家里没了创可贴。我抽了张纸巾包住准备出门买,正在打扫客厅的阿姨见我疼得龇牙咧嘴的样子,匆忙放下手中的工具跑过来拽过我的手,轻轻擦干净渗出来的血后便往伤口处喷酒精。那双粗糙的手拉着我的手格外轻柔温暖。她还不停地念叨着:“你看你,疼吧。我就说我帮你切吧,非要自己来,要是在我们农村切到手了就用水冲……”边说边低头翻找着医箱,又嘟囔,“创可贴呢?怎么找不到了?还流血呢,你等着啊,我去买……”她转身匆忙跑出家门。我愣愣地,有些发怔。
八月的天,太阳正毒,仿佛一点火星就会引起爆炸似的,窗外知了声此起彼伏叫得震天响。我突然开始担心阿姨了,手中紧紧攥着擦血的纸巾,不一会儿纸巾就汗渍渍了。空气极闷热,这时门铃响了,我长舒了一口气,阿姨终于回来了!她的头发像打了发胶似的,紧紧黏在一起,汗珠从她的鬓角往下淌,鲜艳的衣服上有几处深色,尤其是后背。“二妹,创可贴,快拿去贴上!”我从她手中接过有些濡湿温热的创可贴盒子,有股暖流在心中涌动。
把她换掉的想法从此完全消失了。后来我渐渐开始发现她待我真的很用心。会在我发烧时默默把我杯子里的冰水换成温热的开水,十几杯温水下肚,烧自然也就退了;会在我把书桌弄乱时,帮我一本本整理好,让我再次使用书桌时不会心烦意乱;会因我随口一句“想吃炸鸡块”而买来材料,按照我发给她的食谱研究了半天给我做出了鸡块,使我不得不承认她是做饭的一把好手……于她而言,这并不是她在我家工作的分内之事,但她做了;于我而言,这是她带给我最淳朴的温暖——我的父母工作总是忙碌的,还要顾着幼小的妹妹和家中琐事,而我渐渐大了,有时难免会忽略一些。在我家柴米油盐、嘈杂琐碎的生活中,李阿姨便是那人间烟火味,于平淡生活中抚慰我的心。
现在她依然在阳台大声循环播放广场舞音乐,但我似乎见怪不怪了——或许是因为我习惯了早起……
烟火是大地上最恒久最美丽的风景。有烟火的地方,有安定与温暖。有烟火的地方,便有圆满和幸福。有烟火的地方,还有勇敢、奉献与付出。
以前在故乡念书的时候,每天放学归家,远远地看到屋顶的炊烟袅袅升起,我的心中一阵欣悦,我的脚步变得急促与匆忙。那是爸爸妈妈在家为我搭起了温暖与幸福的港湾。家中的烟火,因为日复一日的等待与笃诚,变得氤氲而悠长。
长大后,离开故土,来到省城。故乡的老屋卖给了人家,我成了一个无根的人了。每次回去,只有在舅舅家里栖身。以前舅舅家靠种蔬菜维生,后来因为厂矿的搬迁,小镇越来越萧条,人烟的稀少让种植蔬菜再也无法维持一家人的生计。舅舅和舅妈便用心种植家中的沙田柚树。
沙田柚是一个村庄的“圣果”,它不光能养活一家人的温饱,还能给予村民精神上的抚慰。
沙田柚,是一个村庄的烟火。邻封二组的村民,和我舅舅一样,春天上山去,爬在树上为果树剪枝、授粉。夏天的夜晚,伴着萤火虫和月光,村民们趁着傍晚沉下来的地气,带上扁担和水桶,去为每一颗果树辛勤地灌溉。
看着果子从开花、结果,到金秋十月的丰收,村民们的踏实与喜悦,在心里淌成了一条幸福与时间的河。
沙田柚和屋顶的炊烟,是邻封二组,也是我的故乡,延绵不绝的烟火。它和龙溪河的夕照、东林寺的梵音、邻封老街弹棉花小店传来的“笃笃笃”的声音,构成了一个村庄自由、散淡、明亮的烟火。
这些烟火,吸引着在外漂泊的人们的目光和脚步。每年秋天,很多在外上班的游子,开着小车,或者坐着公交车,回到故乡,去沙田柚林里走一走,捧着黄澄澄的果实,掰开淡黄色的果肉,品尝着故乡的味道。一颗困顿、疲惫的心,便得以释然。一颗念家、思乡的情,得以安顿。
我的高中同学吕刚,一个在九龙坡创业的中年男子,他用自己的真诚与爱,为长寿区上坪村的烟火,献上自己的微光。他每次回家,看到田园将芜,老人、小孩和狗,成了村庄的背影与守护者。村庄的衰颓是他内心的隐痛。他在世道艰难中,出资在村庄承包了一口鱼塘,发动大家共同来维护的同时,他自己经常从主城归家,养护鱼塘,陪伴老人们聊天,为故乡累积一些心的烟火。每年春节、端午、中秋和元旦,他为每家每户送鱼,以自己的光亮,为村庄增加薪火。一个村庄吃不完的鱼,他就送给邻村的村民,让大家欢欢喜喜地“年年有鱼”。2020年春疫情居家期间,他看到村庄的道路崎岖狭窄,村民出行困难。他又出资修路,让全村人的出行,变得轻松而欢快。一个普通人的爱与温暖,让黯淡的村庄在折叠中,找到明亮与希望。
让人们安顿内心的烟火,除了家与故乡,还有舍生忘死,在生命最后的5秒钟,撂下生命中最后一把闸,确保了全车旅客的生命安全的杨勇。那是6月4日,一次寻常的出发,一次普通的运行,由贵州北开往广州南的D2809次列车,行使到贵广线榕江站的时候,突遇泥石流。在危急关头,杨勇立即采取紧急制动措施,用生命中的勇毅与担当,拯救了全车乘客。他的职业素养和高尚的人格,来源于日常工作中的磨砺、训练、专业与坚守。昨天夜里,我听到杨勇生前最后一次通话记录,忍不住潸然泪下。6月4日10点01分,他坚定地回应着工作人员“D2809次关门,司机明白”。半个小时之后,当列车长再次联系杨勇时,电话的那段,是无尽的沉默和无言的悲伤。
回溯杨勇短暂的一生,他生前的战友说,对他最后的选择并不感到意外。作为一名退役的武警,他退伍不褪色,永葆生命中的认真、热情、勇敢与爱。
这个世间有很多烟火,值得我们用心去守护与拼命去捍卫。
杨勇用生命中的烟火,护佑着D2809次列车的平安,守住了生命中最后的无畏与担当。
博尔赫斯曾说过,“它不知道,也永远不会知道,它已经航行过另一条比任何别的河更古老也更无穷无尽的河,名叫时间。”杨勇在时间中永恒,在烟火中重生。
很多人把烟火喻为家和故乡,以及那些温暖的人和事。我喜欢作家熊培云的一句话,“无论在故乡还是在天涯,我愿意平等地对待万物,我愿我是故乡的,也愿我是自由的。”这句话让我的视野与心胸辽阔。做一个自带烟火的人,见证世间的艰难与温暖,用文字呈现个体的困惑与困境、悲欢与笃定、慈悲与爱、挣扎与命运,在日常的修炼中增加对精神的纵深探索,用自己的微光,像萤火虫一样,让人间的烟火,多一些明亮,少一些黯淡——这是自我的体悟,也是自我的淬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