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人见人爱的小编分享的高考作文热点素材摘抄范文【5篇】,在大家参照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给您最好的朋友。
关键词:高中作文;热点话题;积累素材
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几乎所有的语文教师都会想尽办法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然而收效甚微,这是为什么呢?冷静下来思考,不难发现,学生的作文写不好主要是因为他们积累的作文素材甚少。大多数学生反映,一到写作文大脑一片空白,无从下笔,到最后即使抓破头皮,也只能是“旧瓶装新酒”,同样一则材料用到最后连自己都不好意思用了。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的作文素材如此匮乏,该如何写好每一篇文章呢?
一、引导学生关注热点话题
高中生活虽然紧张,但学生仍要抽出时间来涉猎课外知识,
拓宽知识面。学生可以从报刊、广播、网络等媒体快捷有效地获取语言文字信息,丰富阅读积累。以2009年的江西高考作文为例,如果学生不了解蔡铭超拍卖兽首事件,又何以发表自己的见解呢?
其实,每天都有很多新鲜的事发生,一个社会事件,一场球赛,甚至是一个网络名词都有可能成为学生关注的焦点、谈论的话题。学生每天花一点时间看一些课外读物,通过有目的性的信息积累,
就会逐渐拓展学生的视野和素材。
二、学生应有选择地、有目的地阅读好书
高中生学业负担很重,如果盲目地看一些书籍,就不能很好地收集作文素材。语文新课标规定了高中生必读的文学名著,这些为我们明示了阅读的范围和方向。但并不是说只读这些书,其实读书应该杂一点、面广一点。可以涉猎一些法律、经济、历史等不同领域的书籍。这样的话学生一定能从中积累非常丰富的作文素材,写出来的作文也是高水平的。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读好书,而且读到好文章时能够摘抄下来并写上自己的感悟。这样一来学生就能汲取了文章的精华,并把它们转化成自己的知识,让
它们成为自己知识宝库中的一部分,日后写作文时对他们肯定是大有裨益的。
三、学会从其他学科获取资源
其他任何学科的学习都是离不开语文的,同样,语文的学习也不是孤立的。长期以来,一直有“文史哲不分家”的说法,这充分说明学生学好其他学科可以有助于语文的学习,尤其有利于作文素材的积累。学生平时喜欢在作文中运用的一些题材,如“孟母三迁”“破釜沉舟”等等都是历史事件,这些历史事件的运用使得学生的作文内容更加充实,论证更加有力。所以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其他学科时,能够把多学科的知识串联和加工提炼,这也是现在高考考试所提倡的。例如在学历史的时候,分析历史事件,就可以联系政治,在写作文的时候就可以联想到历史上的一些事件,
通过政治理论进行分析,这样作文水平也就提高了。
四、精心设计活动,组织学生接触社会
鲁迅先生说:“对于任何事物,必定要观察准确、透彻,才好下笔。”学生写的作文之所以会显得空洞和幼稚,根本的原因还是没有能够充分地接触、观察社会。平时,我们要教给学生观察方法,有意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美好的人和事,并养成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好习惯。当然,学生的任务是在学校好好学习,不能把学生放到社会中去。但是不能因为这样就堵塞学生和社会的接触,因为学生也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他们有权利去认识和感知这个实实在在的社会。考虑到学生这一特殊群体,教师应该有针对性和目的性地设计一些活动,使在校的学生能够真实地接触这个社会。比如,笔者就曾经设计了一期活动,要求学生到自己家附近的小区调查分析最近物价上涨对居民生活的影响以及大家应对物价上涨想出来的办法。结果学生写出来的社情调查都很贴近生活,都很生动,还有一些学生因此都感受到了父母为生活付出了多少艰辛。接触社会的活动形式是多样的,学生通过对社会的观摩实践才能写出更加真实和生动的作文来。
【关键词】高考作文 深刻 策略
高考语文对发展等级作文推出了评分的四大标准,即深刻透彻、内容丰富、有文采和有创新。而深刻透彻指的是能“透过现象看本质”。 它是“发展等级”的第一项要求,是高考作文获得高分的一个重要方面。无论是记叙文还是议论文,只要能揭示社会生活中富有意蕴的人和事;说理深入浅出,剖析有理有据,令人心悦诚服,就是有深度的文章。
一、高考作文不深刻的原因
近年来高考的考场作文,不乏优秀之作,其内容生动形象、富于文采,但思想深刻透彻的佳作却不多。古人云:“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笔者认为考场作文之所以写得不够深刻透彻,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重例证,轻分析
摆事实,讲道理,是议论文常见的论证方法。写作时可以一事一例,也可以运用多个事例使论据更充分,从而更有力地论证自己的观点。但大部分考生在写作时一味地堆砌材料,且不会有机地整合材料,从而显得作文结构杂乱无章,思路模糊。因此严重影响了议论说理的严密性。甚至还有考生重例证,而轻视分析或较少分析所选用的材料,不能够由此及彼、由点到面,深入进行论述。例如,有考生在论证“人要有意气”这一观点时,全文就运用大量篇幅来叙述“文天祥拒绝降元”、“闻一多面对敌人手枪,拍案而起”等事例,材料选取固然很好,但却缺乏作者对材料中的人物行为的分析、评价。因此就显得对事物挖掘不深而立意肤浅。这是造成考场作文不够深刻的一大原因。
2.思路窄,视野浅
考生要把平时积累在脑中的写作素材转化成作品,必须先进行写作构思,必须借助联想和想像,将写作素材加以提炼,围绕中心,再进行论述。但大部分考生在写作时绞尽脑汁,依然难以下笔。究其原因主要是考生平时缺乏一定写作训练,因此思维僵化不善于把所写之物与其他事物有机的联系起来,加上平时不注重写作索材的积累,故“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写作内存少,写起来就像挤牙膏,想一点写一点,不仅缺少活力,还缺乏连贯性,更谈不上思想深刻了。
3.缺情感,无感悟
没有情感的作文就如一潭没有波澜的死水。当今一些高中生在应试教育的备考模式下,思维僵化,思想迟钝,因此情意水平较低,他们只关心分数,对自己周围的世界很少投入关注的目光,对社会热点,时事新闻更是漠不关心,因此发现不了生活中的美,更不用谈感悟了。因此作文写起来就是材料的堆砌,文字的叠加,缺乏写作者对人、对物对事的深刻感悟,干巴巴的,毫无情感可言,更谈不上深刻了。
二、使高考作文变深刻的策略
以上几种情况是造成高考作文不深刻不能得高分的重要原因。俗话说,对症下药,才能解除疾患。高考作文要想做到透过现象看本质,使观点深刻,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探究现象背后的本质
高考作文应探究并揭示现象背后存在的本质原因,而且在现象的存在中应寻求它的合理性。例如,我国官员腐败问题为什么总是屡禁不止呢?究其原因,我们首先要找出禁腐倡廉宣传不到位、官员自身认识不到位和政府管理不到位等几个地方。既然存在这样几个原因,当然就会有官员腐败屡禁不止的现象发生。分析清楚“官员腐败禁不止”与“不到位”之间的必然联系,就是所谓的透过现象分析原因,进而凸显事物的本质。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给看似一般的事物多问几个为什么,学生就会深入地去思考,事物也就会显示出不同的意义。同时,在举例论证时,也应教会学生选择一些典型的真实事例来进行说理,因为在众多的社会现象中,随便挑个例子来说明某个道理不具有说服力,只有选那些具有代表性又典型的例子才最能令读者信服。
如高考满分作文《母亲的后悔》,开头是这样写的:“看到这个作文题,动笔之前,我似乎又看到了母亲那忧伤的神情。母亲深为自己的行为后悔,后悔她杀了家里那只全身脏乱的老母鸡。”接着作者写出原委:是那只善叫的芦花鸡轻易地赢得了母亲的信任,而那只每次下完蛋默默离开鸡窝的黄毛的脏鸡,才是一只真正下蛋的鸡,却成为母亲慰劳儿子的牺牲品。“由此,使我想到,光凭外表的情感亲疏就作出某些决定是多么荒唐!”作者在结尾点明题旨,显得意味深长,又显示出了透过现象揭示本质,因此显得立意深刻而成为佳作。
2.储备素材,积累思想底蕴
在平时教学时,教师应指导学生广泛地储备生活素材,以积累思想底蕴。如何积累素材呢?一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关心社会、身边琐事,留意生活,从中积累写作素材;同时应养成阅读书报,积累古今中外的典型事例,包括文学作品和现实生活的人和事。二要积累一些哲理: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一般与特殊、必然与偶然、现象与本质、外因与内因、动机与效果、局部与整体、内容与形式等;同时还应背诵一些经典诗文,如“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等,这些诗句可以增强文章的可读性和文化底蕴;并且要多积累名言名句,摘抄精美的广告词、宣传语等。只有多积累素材,才会在考场上做到胸有成竹,才会在写作时做到论据充分,论证有力,进而下笔有神。
另外,还可以利用课内教学资源,充实学生的思想和心灵。因为新课改后的高中语文课本和课外读本上都选有许多文质兼美的文章,其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容,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应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赏析人物情感,让学生品味真、善、美与假、恶、丑,从而去体味作品丰富深刻的人文世界,在体味中再去积累思想底蕴,并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相信学生写作素材积累的量提高了,人格升华了,作文品位自会随之提高而使内容变得深刻。
3.大处着眼,小处落笔
所谓“大处着眼”就是指文章要有“大气”,要有独到的眼光和高远的立意;要能揭示出深刻的意旨。“小处落笔”则是指写作对象要小,要具体,即“以小见大”。正如巴尔扎克所说:“艺术作品就是用最小的面积,惊人地集中最大的思想。”
教师可以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写小事情来悟出大道理,或是写小人物来彰显一种伟大的精神。这要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小事物、小事件,应将目光投向底层,多关注弱势群体。正如“一滴水可以映出太阳的光辉,一粒沙可以看出整个世界”,如2011年湖北满分作文《旧书》中,作者就是通过写一个乞丐在天桥上旁若无人地读着一本旧书,来彰显知识的力量,并对弱势群体的精神追求进行探讨,显得文章切口小,立意深,从而获得了评分老师的青睐。
同时,写作时,应指导学生探究并揭示现象背后的意义,尤其是一些特殊的意义。如有的现象超出了一般的常识,表现出了某种反常,但是,这种特殊或者反常蕴含着异乎寻常的道理,特殊之中包含着必然。揭示这种反常的现象与必然之间的联系,也就揭示了现象背后的本质。在写作训练中,让学生多问问自己:我为什么要选择这个例子?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学生深入思考后形成文字,就是说理,只要例子的背后有说理,文章自然会显得深刻。
三、结论
高考六十分的作文被誉为中华第一题,作文分数的高低直接影响到语文成绩的好坏,要想在高考作文中取得理想的成绩,就必须使自己的作到深刻,而深刻不是一天就能练成的,这需要我们教师在平时作文教学中应多分析不深刻的原因,并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总之,“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实践证明只有在平时的学习中多注意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在课外阅读中多积累素材,并培养自己的高尚人格,多观察,勤思考,注意积累写作素材,多角度、多方位思考问题,勤于练笔,就一定能在决定命运的高考考场写出思想深刻,富有个性的好文章。
【参考文献】
1.王玲:论透过现象如何深入本质[J]教研观点,2010.08
2.董东:如何写满分作文[J]语文教研,2011.10
3.新课程考纲[J]湖北招生考试,2012.02
1.了解初高中作文教学要求的差异
初高中作文教学要求各有侧重,无论是字数限制还是作文的题材、体裁、深度和高度等要求都有所不同。具体来说,从初中作文到高中作文的跨越,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的转变。
(1)由己及人。初中作文多关注学生个人的真切体验,而中考作文题目更是充分体现了这一原则,以便让学生看到题目就有话可说。我们从2010年部分省、市的中考作文题目可见一斑,例如河南的作文题目是《 我身边的______ 》,湖南株洲的题目是《 我在________中成长 》,广东佛山的题目是《 智慧伴我成长 》……这些作文题目都要写出“我”自己,让学生用心灵去体验和感悟生活中的真、善、美。而高考作文题目则不同,它始终关注社会热点,注意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自我,思考社会矛盾,充分体验时代精神。
(2)由情及理。从《 语文课程标准 》的要求上可以看出,初中作文对学生的突出要求是“感受”和“体验”,而高中作文则强调学生的“看法”与“科学理性精神”。
对比近年初高中的考试作文,从中也不难发现,初中作文重在写“情”而高中阶段的作文要求已经偏向于“理”。例如,2011年的高考作文:江苏的题目是《 拒绝平庸 》,广东的题目是《 回到原点 》……很明显,初中作文重在以情动人,而高中作文重在以理服人。
(3)由浅及深。在表达上,《 语文课程标准 》对初中的要求“捕捉事物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高中则要求“在表达实践中发展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发展创造性思维”。换言之,初中要求学生写出“是什么”“怎么样”,高中更进一步要求学生能理性地分析出“为什么”和“怎么办”。在字数要求上,初中阶段作文一般要求不少于600字,而高中阶段作文则不少于800字。这对学生的要求无疑是提高了。
2.初中阶段作文教学应做好的工作
总体来说,初中作文要求学生着重关注自我,关注自己在家庭、校园生活中的真实体验;而高中作文则更多要求学生关注社会,学会发表自己的看法。为做好初高中作文教学的衔接,初中阶段应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让学生学会批注。批注是一种常见的阅读方法。就是在阅读过程中把对读书的感想,疑难问题随手批写在书中空白的地方。批注可以是赏析文章的语言特色,可以是对文章中的人物做评价,可以是对文段的内容产生联想,也可以是对文章的不明白之处进行提问。在批注的过程中,我主要是让学生评价人物,以及表达对文中事件的看法。长期坚持下来,学生不仅提高了议论的能力,而且也开阔了视野。
(2)指导学生写好读书笔记。要求学生的读书笔记必须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引用。引用包括书名、作者、内容梗概或者精彩文段等。二是议论。这是读书笔记的重点所在,是对让你感动的句子、人物加以分析评价。三是感想。联系生活实际谈感想,补充事例。这样写,学生的思想开阔了,联想丰富了,认识也就相应地更加深广,对高中阶段学生写议论性的文章大有帮助。
(3)引导学生接触现实生活。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关注身边发生的事情等,让学生认识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同时,让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分析问题,从而提高他们的议论能力和联想能力。此外,还可以通过读书会、议论会、辩论会等形式,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理论分析能力、事例运用能力等各种作文能力。
(4)重视从课本中积累素材。教材中有许多名人的事例、名言警句可做作文的论据。在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摘抄下来,并定期将积累的材料进行整理、分类。有了相当数量的素材积累,就为以后高中的作文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网络资源 阅读 写作教学
引子:一则周记引发的思考
2008年春天的一个下午,备课时,无意中注意到腾讯网上一篇关于“我们还要不要过端午节”的文章以及网友的讨论,同时还有一篇韩国正在就端午节申遗的报道。看到这些文字,我感到很不是滋味。在随后的语文课堂上,发表了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日渐式微的看法,学生们居然很感兴趣,于是,我就借题发挥多讲了一些,从端午节讲到儒家文化,进而延伸到中华民族精神天空的缺失,学生们听得很入神。我灵机一动,心想不如趁机引导一下,让学生就此写一则周记,既可发挥一下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也可以借机对他们进行一次深刻的思想洗礼。
大多数高中语文老师对周记都会有这样的感觉:周记就是语文教学的一块“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学生普遍兴趣不浓,一般都不太想写,教师把任务布置下去,大多数学生也就是应付一下。但实际教学中,老师们又不敢放弃这一形式,因为仅靠两周一次的作文训练是很难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的。所以,学生的周记写作结果也就不去追究了,实在写不出来,也允许他们做一些摘抄。
可是这次周记却大大出乎我的意料,每一个学生都认真地倾听,写作态度也非常认真,写出了很多高质量的文章。作文教学取得了意想不到效果,执教多年来,面对这种局面,我感到由衷的欣慰。80%以上的同学写出的周记都超过了800字,其中还有近十位同学写了近2000字。他们不仅写到传统文化的流失,而且加以拓展,延伸到很多方面,比如:文字母语的弱化、诚信礼仪的丢失、阅读经典的减少,肯德基、哈里・波特的入侵甚至还细化到中国的茶文化、戏剧国粹、家庭伦理等多个方面。
有一位学生写道:“屈原啊!你走吧!不要让我对你有一线的希望!李白啊!你飞吧!你的到来只能让我更加的悲伤!……”写得非常动情,俨然是“余秋雨”式散文,激情迸发,感人至深。
还有一位学生足足写了五张纸,旗帜鲜明地反对我的观点,他认为传统东西的丢失不是什么坏事,正是社会进步的表现,是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举了很多例子加以佐证。估且不谈他的观点是否正确,单凭这五张纸3000多字,我就很高兴,这不正是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表达自己的观点,个性化的阅读和探究意识吗!
高兴之余,我觉得这件事很值得语文老师进行深入反思。为什么以前的周记学生就不想写或者不愿意写,而这次周记就写得这么好呢?这说明我们的学生是喜欢阅读、喜欢思考、喜欢写作的,并且也是有能力写好的,只是我们语文教师没有找到开启他们心灵的钥匙。
以前的作文教学中,我习惯于根据自己的经验找一个自己觉得重要,觉得有意义的主题,然后要求学生们围绕这一主题去写作,既没有利用相关材料进行引导,也没有设计问题进行创作提示,所以学生既没有兴趣,也不知道怎么写,所以越写越不想写。而这次周记则不同,由于我事先给了他们一些“资料”――网络文章(虽然这资料只是我的转述),但是因为我的的介绍和引导,使他们对这个话题发生了兴趣,他们愿意进一步“阅读”,也愿意通过作文的形式来表达他们内心真实的想法。
基于那次教学体验,我在作文教学中做了一个大胆的尝试,将网络中的一些文章引到作文教学中来,让学生阅读、讨论、写作。近两年的实践演练中,我给学生提供了几十篇网络文章,也经常讨论一些网络上的热门话题,学生就此写了很多周记。作文教学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周记本变厚了,写作内容丰富了,写作热情明显提高了,创作的速度加快了,写作的范围扩展了,作文水平有了极大的进步。
这里想和大家一起交流、讨论一下网络文章对于优化作文教学的意义、实施步骤以及注意事项。
一、网络资源对优化作文教学的意义
1.网络文章阅读可以激起学生的表达欲望。
文学是自我情感的独特表现,是作者感情的流露、倾吐和渲泄。《毛诗序》中这样写道:“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足故永歌之。”可见,当学生处于某种情境或氛围中,往往更容易有所感悟,有所触动,而产生表达的欲望。苏联教育家赞可夫也曾说过:“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潮不断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下,才能产生出使儿童的作文丰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感情和词语。”因此,教师应善于营造作文的情境。
反观我们的作文教学,常常是枯燥无味的,要么让学生谈成功谈意志,要么让学生进行哲理思辨,要么就是对经典的分析。我们总让学生写一些他们不感兴趣的话题,那肯定写不出优秀的文章。而网络的优点就在于一个“新”字,它是信息时代的产物,它能反映时代的需要。因为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中学生喜欢追赶时代潮流,所以网上的一些文章更容易引发他们的共鸣。
比如现在的学生大多会把一些歌星、影星作为自己的偶像,所以当我选择网络文章《少年追随周杰伦不成服药自杀》、《用生命追逐偶像,到底值不值?》和腾讯网今日话题《谁来拉疯狂的粉丝一把》(杨利娟追刘德华事件)给学生看的时候,学生马上产生共鸣,把自己的观点表达出来,写出了自己的真实感受,老师在写作思路、技巧、结构上再做适当的引导,学生很容易就写出了很好的议论文。这比写一篇关于谈偶像的文章效果要好得多。
再如腾讯网第349期今日话题“体育总局和教育部的集体舞”讨论集体舞男女配会不会导致早恋,我认为这个问题学生群体最有发言权,对于这样的话题他们肯定是文思泉涌。再如就腾讯网今日话题“晒晒我们的启蒙老师”,我选择了几篇优秀文章给他们看,然后要求他们也写一写自己的启蒙老师,很多同学写出了真情流淌的记叙文。
学生最怕的不是写作,而且是拿到一个题目时不知道写些什么,怎么写。所以教师应该给一些他们感觉兴趣的材料,让他们阅读,诱导他们的创作欲望,让他们有一种“拈笔伸纸,一吐为快”写作冲动,自然就能写出形神兼备的佳作来。
2.网络文章阅读可提供丰富的写作素材。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对于写作来讲,素材如同白米。积累素材,别无他途,要靠“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但是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现行教育体制下,课业繁重的中学生难以走好这两条途径。因此,写作素材严重贫乏,语言表达毫无新意,就成为中学生们写作的通病。没有大米,何来香喷喷的米饭?用最便捷的方法积累素材,用最独到的眼光挑选素材,用最娴熟的手法运用素材就成了写好作文并获得作文高分首要攻克的难题。
如何积累作文素材呢?传统的教学经验是让学生读经典,教师们一般会给学生开出长长的一串书目,中外古典名著,当代名家名篇。但问题是,现在很少有学生能认认真真地读完读懂读透一本名著,尤其是面临高考的高中生,课业负担繁重,就更没有时间来读这些“大部头”了!相对于这些中外古典名著,当代名家名篇,网上的一些文章则显得小巧而又应时,更富时代气息,更贴近生活,更关注学生的生活实际,当然还有一些优秀的高考作文对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更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在我的倡议下,高三年级组几位语文老师利用课余时间到网上下载了一些优秀的文章,大家集中整理,按内容分成青春励志、心灵鸡汤、校园生活、家庭温情、社会剪影、文化传统、历史人物、山水游记、明月故乡、生命故事等系列让学生来读。
此外,针对高考作文中,学生选择的议论文事例陈旧这一现象,司马迁、屈原、李白、杜甫、刘邦五大人物,考试“漫天飞”现象,我们补充了《2008年中国经济十位名人》、《世界政坛十大强人》、《中美关系:对话还是冲突》、《中日少年十五年较量》、《中国人的素质低吗?》等文章。也筛选了孔庆东、俞敏洪、易中天、于丹经典语录等素材,扩展学生的知识面,为学生的写作积累丰富的素材,帮助学生在考场作文中脱颖而出。
3.网络文章阅读有助于学生开展探究性阅读和个性化写作。
传统的阅读与写作目标相对固定,指向性较强。我们授课时常常把学生的思维向教学参考书的答案上引导,一个问题几十个人得出的结论近乎一致。作文教学时,也是给定一个题目,因此导致大多数学生向一个方向努力写作,因些写出的文章大同小异,在考试中往往会出现“撞车现象”。而新课程标准则要求把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和探究能力的培养作为最重要的目标,高考作文评分标准也把丰富、深刻、创新作为发展等级要求学生。所以我们平时的阅读教学也应该多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鼓励学生多讨论、争辩,多进行探究性和创新性的写作。而网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海量信息为个性化的阅读提供了条件,论坛、话题讨论为学生创造性地发表意见提供了支持,所以网络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很好途径。
当然,大部分学生(尤其中农村中学的学生)由于时间和条件限制,不能进行直接的网络阅读,那语文老师就要承担起这个责任。应精选一些有探讨性的话题让学生思考,并提供一些代表不同见解的专家观点让学生借鉴,让学生形成自己的主张,并鼓励学生就此去上网或是查阅资料并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
这里有两个比较成功例子。一是腾讯网第376期今日话题“我的课本我来编”(《天龙八部》部分章节被选入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读本之后,金庸武侠名作《雪山飞狐》也出现在了北京语文泛读备选篇目中。与此同时,各地陆续实行的课程改革中,鲁迅、朱自清等名家的作品数量逐渐减少。这种变化让一些人发出了“金庸要取代鲁迅”的担忧。) 关于这则话题,我先让学生回忆自己学过的朱自清、鲁迅的文章,再与自己读过的金庸的武侠小说相对比,然后发表自已的观点。学生纷纷表达自己的观点:“传统语文教材有太多教条的东西”,“为武侠题材入选教材鼓掌”;也有的学生旗帜鲜明地反对,他们认为“鲁迅是民族的灵魂,忘却鲁迅就是背叛”,“通俗小说不能登大雅之堂”,“武侠小说会消磨意志”,等等。大家各抒己见,能看得出来学生都思考了、探究了!
还有一个话题,学生做得也很好。腾讯网第846期今日话题“圆明园兽首:疯狂的冤大头”(中国商人蔡铭超声称,在巴黎拍下了两块圆明园兽首,但不打算给钱。有媒体惊喜地喊道:真是中国式智慧!……我们也想高喊一声:真是中国式复仇!)这类话题最能激发学生的讨论兴趣,也能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就这个问题,学生们从国宝、爱国、艺术谈到诚信、正义,很好地实现了个性化的表达和写作。为了论证自己的观点,他们还主动上网去收集信息、到图书馆去查找资料。不仅提高了写作水平,还培养了探究能力。这也正是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理念。
二、“网络阅读――作文教学”的设计思路
1.激发动机。
教师首先应在网上找一些优秀文章、热点话题,介绍给学生让其进行深入阅读,引导学生对其进行思考,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
2.发散思维。
学生可以相互讨论,也可以查阅相关资料,开展个性化阅读,探究性阅读。
3.独立创作。
学生根据老师指定的文章与同学间的讨论以及查阅的资料形成自己的想法,并诉诸笔端连缀成文。
4.文章交流。
评价激励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重要环节,除了例行的教师评价以外,还可以充分借鉴网上的作法,让学生相互评价,在别人的文章下写“回贴”表达看法,相互激励。
三、“网络阅读――作文教学”的注意事项
1.关注热点,不追逐热点。
网络的特点就是“新”、“快”,每时都有很多新信息,每刻都有很多新话题,但这这些材料与话题并不是每一篇都适合学生的,教师要认真推敲,精心选择,要选择那些合适学生心理和年龄特点的东西,让学生进行阅读,切不可哗众取宠、无所顾忌地一味追逐热点。
2.谨慎选择,去伪存真。
网络上信息数量庞大,更新及时,这是它的优点,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网上有很多信息是不真实的,还有很多材料是消极不健康的,所以教师一定要谨慎选择,把好关,切不可让那些虚假的消极的信息误导学生。
3.写作训练,注重文体。
网络文章阅读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读完文章后,学生多会产生表达的冲动,但这是这些想法多是感性的,写出的话,也很可能是一些带有个人情绪的随笔,和网上的一些回贴类似,可能是三言两语不成文章,也可能是漫不经心随便几句,不像议论文也不像记叙文,这就不符合作文训练的目的,所以训练之前一定要给学生明确规定,阅读网络文章后要创作什么文体。
4.经典阅读为主,网络阅读为辅。
网络阅读对学生来说更像一瓶可口可乐,学生爱喝,喝起来也有味道,是休闲的好饮品。但是生活更需要白开水,也需要香浓的茗茶,我们的语文课本就像是白开水,我们的经典著作就是茗茶,我们不可能用可口可乐代替白开水和茗茶,所以网络文章的的阅读只是一种辅助阅读,它不能替代课文的阅读,更不能替代经典的阅读。
一、 手边的宝藏――语文教材
语文教材里的选文都是经过时间检验的经典名篇,无论从语言表达、写作技巧、素材运用、思想立意哪一方面看,都是作文的范例。必修文本与选修文本,永远是写好高考作文的最大的素材库,认真筛选、学以致用,便可化用为高考作文的上好素材。
【精彩语段】
望远镜,我们用它来观望全局,眺望远方。纵然它可以看清事物的整体,然而用它来观察近处的事物时,却往往因为失了焦而茫然一片。这就如同一个人,虽然有了纵观伟略的眼光,却往往因为忽略了身边的漏洞,导致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我自小钦佩楚霸王,一直以为是刘邦的奸诈狡猾篡了权。可是渐渐地发现,原来霸气的项羽却独独少了一份细心。纵然他破釜沉舟,背对江东的义士之举令千古感动,但他若是早早地发现刘邦之心,于鸿门宴之时做个了断,又何来那千古江水向远去,无言相见江东人?君者与寇者,往往是一步之差,项羽有了望远镜的伟略眼光,缺少了显微镜的细致入微,让后人每每读来,未尝不临文叹息。
――2011年高考天津卷优秀作文《纵观与细查》片段
这段文字化用《鸿门宴》中的故事来诠释雄才伟略和细致入微的辩证关系,源于教材,活用教材,自然精彩。
二、 永远的经典――古人轶事
古人轶事,包括中外科学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的逸闻轶事。搜集他们的人生轨迹和对人类文明的贡献,有利于丰富我们的作文素材库。
【精彩语段】
那辉煌的盛唐早已过去,但诗歌仍千百年来在人们心间流淌;古希腊的城邦早已覆亡,而那自由民主的星火却依旧蔓延,在更深广的土地上,燃烧了几千年。
犹太王大卫在戒指上刻有一句铭文“一切都会过去”。是的,没有什么可以永存,最宏伟的大厦最终也不过化作历史风尘中的一把碎土,但我们创造过的思想与美,却在它们的载体与躯壳湮灭后,化作历史风沙中的一抹余香,缠绕亘古,永不逝去。
当年左光斗被魏忠贤杀害后,他的喉骨被磨成粉,随后魏忠贤一饮而下。连喉骨也彻底地碎了,魏忠贤才彻底放心了,如此,你还如何再上书、进言?他却不知,自己饮下的,是一生的恐惧。那东林党人的傲骨不灭,他们的灵魂成为奸恶之人永远的噩梦,也幻化成为历史一曲永恒悲壮的绝响。
是的,一切都不会过去。形式的过去预言着内涵的永存。
――2011年高考上海卷满分作文《风中的余香》片段
选用名人左光斗被魏忠贤迫害的故事,雄辩地说明犹太王的铭文“一切都会过去”、“形式的过去预言着内涵的永存”。
三、 厚重的瞬间――历史事件
拿破仑滑铁卢、荆轲刺秦、焚书坑儒、安史之乱、火烧圆明园、辛亥革命、第二次世界大战等国内外历史文化事件,具有永恒的价值。思考这些历史事件并提炼出符合文章主旨的经验教训,也是考生喜欢的一种写法。
【精彩语段】
时值六月,天气晴好,东南风。
海边,劳工的号子响彻云霄,紫烟黄纸萦绕在船队的周围,波浪拍打着结实的船身,在祭坛上诵经声和钟鼓声的催促下,三千童男童女登上了准备起航的求仙大船,载着始皇帝长生不老的渴望,向传说中的蓬莱仙岛进发。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驾崩。
始皇帝的奢望始终没有实现,反倒是因为自己过度求仙访道,大量服食有重金属成分的丹药,早早地落了个一命呜呼。但是在以史为镜的历朝历代,却从来不缺乏渴望长生不老、万古长存却早早归西之士,也许正应了那句俗话:“人最大的敌人其实是自己”。
欲望和现实从来都是一对孪生子。膨胀的欲望和约束的现实在同一时空内总是二元悖反,却又时时走向统一的最终道路,不可否认,这不仅是一个人生问题,更是一道亘古的哲学难题。
――2011年高考重庆卷满分作文《难度》片段
秦始皇希望长生不老,“递三世至万世而为君”,结果,所谓的“长生不老丹”反而加速了他的衰亡。秦始皇寻访丹药的事件有力证明了“欲望和现实”这道“亘古的哲学难题”。
四、 鲜活的事件――社会热点
关注身边的一人一事,一沙一石;关心国家大事,思考热门话题,准确捕捉关键信息,善于发现和感悟,并有意识将其内化为写作的因子,就能拓宽视野,增长见识,提升境界,就能在写作中引入时代活水。
【精彩语段】
倘若中国的腾飞如高耸的山峰,那么民生改善的程度如葱郁的丛林。或许免除城乡学生义务教育的学杂费,只是葱郁中的一片绿叶;或许基层医保的宽厚待遇,只是一枝新绿;那么,“三农”政策的贯彻落实真正让农民品尝到了丰收的果实;经济适用房的建设,农村新型养老保险便是汇聚而成的葱绿的山林。这是一个大国慢慢崛起的真实写照。让人民生活得更幸福,才是祖国发展的最高诠释。窥探高耸山峰的丛林,那仿佛是雄鹰彰显的传奇与美丽,完美无瑕。
――2011年高考课标卷满分作文《腾飞雄鹰,傲视苍穹》片段
小作者关注社会生活的种种变化,用“免除城乡学生义务教育的学杂费”、“基层医保”、“经济适用房建设”、“农村新型养老保险”等素材来表现民生改善的种种成就,赞扬大国崛起的伟大成就,充实有力。
五、 人生的楷模――时代人物
关注时代名人,也是积累素材的一条途径。名人之所以是“名人”,是因为有不同于“常人”的地方,这不同于“常人”的地方往往蕴含着丰富的“宝藏”,认真挖掘,就不愁没有素材。
【精彩语段】
反观我们的社会,又有多少人能够如他般心无杂念?有谁能够像他(袁隆平)一样坚守自己淡泊宁静的精神家园?在这个急功近利的社会,成功成了唯一的标准,急功近利是人们渴求成功而衍生出来的心态。大学里的导师们为了名利不恪守职责,抄袭论文;当郭敬明大言不惭地对大众宣布:“我写作就是为了赚钱”……我们不禁困惑:这个时代到底怎么了?人心浮躁,人们开始把官职、金钱、称号等外在形式化的东西作为人的价值尺度,而人的思想情感、精神境界却在逐渐淡出视野。
不仅社会被浮躁所笼罩,就连科研工作也面临着这种威胁,君不见有多少搞科研的人是为了申请专利,达到名利双收的效果?也正是因为这样,我们的时代缺少真正的大师。当我们国人在感叹每年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没有中国人时,我想,应该有更多的人大胆站出来响亮地说:“那是因为我们急功近利,缺少宁静致远的心境,浮躁是我们国家的拦路虎!”
――2011年高考福建卷优秀作文《让我们拥有宁静朴素的心》片段
科学研究应该远离浮躁的社会,保持学术领域的纯净,但近年来学术腐败、急功近利的现象屡有曝光,小作者用这样的社会热点素材来诠释观点,恰切而有力。
六、 文化的宝库――文化典籍
这里说的文化典籍既指长篇大部,也指短小精悍的大家范文,如徐志摩、余秋雨、林语堂、周作人、丰子恺等名人的小品散文。在广博阅读的基础上,对感兴趣的“经史子集”、名家美文尽力“取一瓢饮”,并且在“专”上深挖一层,定会获益匪浅,文思纵横驰骋。
【精彩语段】
当塞林格《麦田里的守望者》风靡美国之后,街上总能看见模仿主人公霍尔顿红色鸭舌帽装扮的男孩子。他们想用这种方式来表达个性,彰显与众不同之处。可转念一想,这种“拒绝平庸”的方式到底还是塞林格预设好的,扎堆的红色鸭舌帽不也是新的平庸了吗?
拒绝平庸的方式不是模仿他人,更不是举止“雷人”,行为出位。后一点我们从诸位网络红人的身上已经领教得够多了。
你敢说博尔赫斯平庸吗?你敢说熊十力平庸吗?
不敢!
他们精神的独特性和独创性是其能够拒绝平庸的根源所在。我们徘徊在博尔赫斯的“迷宫”之外,我们默念“十力要语”……
――2011年高考江苏卷满分作文《拒绝平庸》片段
小作者写到许多男孩模仿霍尔顿的装扮又写到博尔赫斯的“迷宫”和熊十力的“要语”,无需多言,平庸与独创的区别就跃然出现在读者面前。有这样的文化积淀,还怕写不出好文章吗?
七、 人生的舞台――社会活动
参与爱心活动、参加志愿者队伍、关注社区活动……你会在活动中发现许多感染人心的故事,感悟到鼓舞自己的时代精神,而这些会成为你笔下鲜活生动、积极向上的独特素材。
【精彩语段】
始终忘不了那一双大眼睛。沾着泥的小脸,有些蓬乱的头发,黑中透着红的小手紧紧握着短短的铅笔头,大眼睛直勾勾地盯着镜头――“我要上学”这是他/她无声的祈求。忘不了那一张张趴在窗台上的小脸,而窗内琅琅的书声,任凭他们怎么踮脚、怎么仰脸都触不到。今天,那样的场景已经彻底淡去。九年义务教育,让天下的学子无忧无虑地步入求知的殿堂。窗内一张张朝气蓬勃的笑脸,写满了他们的兴奋与喜悦。抬头,望见的是曾经在梦里出现过千万次的黑板,还有老师。抬头,窗外是蓝天,是白云,也是灿烂的明天。
曾经,抬头是羡慕,是渴望;而现在,抬头是希望,是展望。
――2011年高考课标卷优秀作文《抬头》片段
爱心活动的镜头定格在记忆中,并成为笔下与众不同的素材,成就了考场一挥而就的佳作,由此可见社会实践对写作的重要意义。
八、 真实的生活――人生体验
生活是多姿多彩的,生活经历是个性独特的,生活体验是有滋有味的,这些是最真实、最生动、最有感染力的素材,若能化用在作文中,你的作文就能富有生机和活力。
在生活中总有一些人追求风平浪静的安定生活,那么,我想他们永远都无法体验到人生的不同风味。人只有拒绝平庸,不断追求新的高度、新的境界,才可以做到不做平庸的人。我们都是农村的孩子,在城里生活显得卑微,但不卑贱;我们弱小,但不无为。我们都是人,为什么城里的人都可以昂首挺胸,而我们这些农村的孩子就不能获得高贵呢?虽然我们来自农村,但是我们是快乐的象征,所以,我们永不平庸地活着。
――2011年高考江苏卷优秀作文《拒绝平庸》片段
从自己是农村孩子,虽然平凡,但不平庸的角度诠释话题,质朴中透着倔强,素材新颖而有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