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大家都跟作文打过交道吧,借助作文人们可以实现文化交流的目的。你知道作文怎样写才规范吗?为大家精心整理了高考状元作文最新5篇,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因此,面对这群经历一样的高考而产生出来的不一样的“状元”们,我们还是有必要走近他们,探询“状元”这二个字的背后到底站着怎样的一群人,探究他们究竟为我们这个社会带来了什么样的思考。
第一章:高考“状元”,是一群什么样的人
最全才的“状元”:山东理科“状元”张云霄
就读学校:山东省泰安一中
高考成绩:711分
“状元”语录:我仅仅是我,无论是金榜题名时的得意,还是旗靡兵败时的狼狈。
张云霄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全才!
高中三年,他参加全国计算机比赛获得过两次一等奖;参加奥林匹克数学竞赛获得二等奖;参加全国高中生化学竞赛获得二等奖。他既是班级的学习委员,也是校学生会学生部部长,高三上学期还被评为山东省“优秀三好学生”。学校老师和同学无不称赞张云霄是一个“全才”!
最具爱心的“状元”:贵州理科“状元”邹基伟
就读学校:贵州省都匀一中
高考成绩:708分
“状元”语录:成功来源于认真+自信!
邹基伟在自我评价中曾经说过“两个不”:一个是不爱和陌生人说话,另一个是“不会花钱”。
18年以来,他除了买书、过生日时和同学聚聚外,平时开销微乎其微,很少超出100元。可就在前不久,邹基伟却有了平生最大的一次开销――向四川地震灾区捐款了400元。而且,这次“开销”, 邹基伟的方式非常低调――在学校捐钱时,他捐了100元,随后,又通过手机短信捐了300元。当有人问起他“为什么不一次性捐”时,他说:“在学校捐那么多不太好,毕竟一些同学家里经济不太宽裕,那可能是他们一个多月的生活费,捐款尽力就行了!”
最会劳逸结合的“状元”:浙江理科“状元”陈琨
就读学校:浙江省镇海中学
高考成绩:703分
“状元”语录:不懂的知识点要当天解决,不然就会越积越多。
平时的学习中,陈琨非常注意“劳逸结合”。高中三年,他严格遵守学校规定作息时间,从不给自己增加额外学习任务。
陈琨有两个爱好――看动画片和散步。动画片从小就伴随着他,直到现在还情有独钟。在陈琨眼里,看动画片是另一种思维的过程,可以锻炼一个人的观察力和敏锐度。
每当遇到困难或情绪低落的时候,陈琨会选择散步。他说,特别喜欢镇海中学的环境,在校园里边散步边思考,烦恼很快就消散了。
最专才的“状元”:江西文科“状元”陈宇缘
就读学校:江西省新余四中
高考成绩:638分
“状元”语录:无论是遇到挫折或是取得成功,都要保持平和的心态。
当大家为陈宇缘取得2008年高考江西文科“状元”而感到兴奋的时候,或许他们没有想到,陈宇缘的小提琴也过了10级。不过,这个10级小提琴手却为人低调,只在家里拉小提琴,从不喜欢外出表演,也很少和人提起自己的小提琴成绩。
不仅如此,陈宇缘还从小学就跟着姑姑学习炒股。中学后,家中的股票一直由他经营,也算是个有年头的炒股高手了!
最低调的“状元”:北京文科“状元”丁艺莎
就读学校:北京市第四中学
高考成绩:667分
“状元”语录:不以物喜,心有定力
丁艺莎的学习成绩一直非常优秀而且很稳定,是被学校看好的“种子选手”。当得知自己是“状元”后,丁艺莎却是异常的平静,客气地谢绝了各大媒体的采访,不回答任何问题,也不提供自己的照片。有记者问她有什么学习方法可以分享,她称实在说不出来;当记者问到她报考什么学校时,她推托说和大家差不多。至于暑假安排、庆祝活动、个人爱好等,那就更只是她自己关心的事。
最爱阅读的“状元”:河北理科“状元”马欣然
就读学校:河北省张家口市一中
高考成绩:695分
“状元”语录:学习就是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
外表文静的马欣然最大的爱好是读书。她母亲也认为,正是她爱读书,涉猎广泛,才让她有了一个好的语文成绩。
马欣然最喜欢看的书是《红楼梦》,一些有关“红学”研究的专著她也读了很多。她说,《红楼梦》是一本百科全书,从中能学到很多知识。
第二章:不一样的“状元”,一样的“特质”
特质1.良好的心态
代表:北京文科“状元”丁艺莎
河北文科“状元”韩欢
有道是“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
对待考前是否想过拿到“头名”这个问题,几乎所有的“状元”的回答只有一个:“从没有想过”。并对此发表了大致相同的意见:其一,保持良好的心态,急功近利反而会无功而返;其二,状元是偶然因素与必然因素作用的结果,不可强求;其三,“状元”仅仅是个称号,并无多大实际意义。看来,这些刚刚成年的十八九岁的“状元”们,确实有着过人之处,不仅学习好,基础好,心理素质和看问题的角度更是成熟。“状元”的光环并没有冲昏他们的头脑,良好的心态是他们成功的关键。
结论: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但一心想着当“状元”的学生,往往当不上“状元”。
特质2:多才多艺,全面发展
代表:厦门理科“状元”李振榉
江苏文科“状元”杨清嘉
顾名思义,高考“状元”就是高考成绩最高者。那么,除了考试成绩,这些“状元”们是不是一无所长的书呆子呢?
2008年各地“新科状元”陆续出炉时,新浪网高考站对这些“状元”们进行了盘点。调查发现,除最会考试这一共性之外,大部分“状元”是多才多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
结论:高分的学生未必高能,但是高能却总是与高分紧密相连的。
特质3:最适合比最好更重要
代表:重庆理科“状元”刘薇
北京理科“状元”胡梦萦
常言道“良禽择木而栖”。当了“状元”,自然要选择最好的学校读书。按照以往的经验,所有的“状元”都逃不出这三种选择:理科多选清华,文科多选北大,有条件的读港大。
同样,最好的学校之间,“状元”之争也是又起硝烟。除北大、清华等内陆学校外,以优质的教育质量、优越的教学环境、良好的发展前景闻名的香港大学,甚至给予数十万的奖学金吸引“状元”。
只是,最好的学校未必是“状元”们所选择的,因为他们更明白一个道理:最适合比最好更重要。
结论: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特质4:学习环境宽松
代表:浙江理科“状元”陈琨
河北理科“状元”马欣然
都说“严师出高徒”,又说“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然而,在谈及成功的因素时,绝大部分“状元”都会感谢父母和老师给了自己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
父母不看重名次,老师不看重分数,给考生营造了良好的、宽松的学习氛围,培养了他们积极向上的考试心态。没有了包袱,没有了压力,他们轻装上阵,自然能发挥超出平时的水平。但是,话又得说回来,“状元”们之所以会得到家长和老师如此的态度,都是因为他们“不须扬鞭自奋蹄”。
结论:壁立千仞,无欲则刚!自觉无须太多管教,宽松的环境往往孕育成功。
特质5:注重方法,讲求效率,劳逸结合
代表:黑龙江理科“状元”符迪
江苏理科“状元”祈明怡
“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用在“状元”身上,这句话就可以改成为:“‘状元’性非异也,善于总结学习方法也。”
为什么“状元”们大多既能玩又能学,还能兼顾参加各种课外活动不耽搁学习呢?原因是讲求效率。为什么“状元”们学习起来得心应手,考试起来左右逢源?理由是注重方法。“状元”们普遍认为,上课认真听讲,紧跟复习进度,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认真做笔记,课后有效复习是得高分的必要条件。
结论:勤奋是路,方法是灯,劳逸结合,方结正果。
特质6:喜爱读书,博闻强记
代表:广西文科“状元”黄迪舟
江西理科“状元”周廷
书,是前人智慧、经验的结晶。有人说:“世界上每个人就像一只纸飞机,而喜欢读书的人,就像是给这只纸飞机插上了一对翅膀。”因为有了翅膀,所以喜爱读书的人往往比其他人有着更高的目标。读书,可以让我们在最短的时间里,吸取前人几千年的精华,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功。
高考“状元”们之所以能够取得让人瞩目的学习成绩,与他们平时喜欢读书的爱好是分不开的。如果没有平时的阅读量带给他们的点滴积累,想取得超人的学习成绩,估计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结论:多读书,可以让人更加充满智慧。
特质7、立足课本,紧跟老师
代表:黑龙江文科“状元”纪宇
陕西文科“状元”郭薇
树大因为根深,笑傲考场源自基础扎实。
高考“状元”的手里都有两样宝贝:一是课本,二是错题本。几乎所有的高考“状元”也不会脱离老师而自己另辟奚径,老师们丰富的经验成为了他们高考成功的利器。深刻理解了课本,课堂上跟着老师的思路走,也就打牢了基础,扎稳了根基,就像一个内功深厚的武林高手,在高考的“江湖”里游刃有余。
结论:吃透课本、基础扎实,才能在考场上“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第三章:高考“状元”对社会的影响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这是科举时代对中举者的表述。作为我国目前最公平、最公正、最大规模的人才选拔制度,社会对高考的关注程度和其对社会影响力,是国内其他考试无法比拟的。高考“状元”的出现,是一个学生的天赋、情商、志向、勤奋,家庭的生活条件、生存环境、教育方式,以及学校的教学理念、教师的水平和教学方法的完美结合。
高考“状元”的出现,有其必然性,也有其偶然性。每年揭榜后,“状元”们都能引起考生、家庭、中学、大学、商家、媒体和教育主管部门乃至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作为一道特殊的风景,“状元”们在影响着我们这个社会。
影响之一:考生及家长
“能否成为(培养)高考‘状元’”,似乎已成为了衡量考生在中学阶段的学习方式与方法、考生的家庭教育方式是否具有独创性的一个显著标志,“状元”本人及其家长也必然成为了众多高中生和家长仰慕、学习的榜样――“状元”成功秘诀和“状元”家长的育才之道是众多考生家长学习和模仿的对象,也成为了我国广大基础教育工作者与专家重点研究的对象。
话题引申:2008年6月8日,出生于上世纪90年代的第一批学生结束高考,走出考场。而他们如今正值中年的家长,多是出生于上个世纪60年代的“60后”们。两代人对高考的态度会有多大的差别呢?
下面是1971名考生和3851名家长参与的“‘90后’考生VS‘60后’家长的高考情结”的调查结果。
1.高考会对孩子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吗?
42.9%的家长认为高考会对孩子产生决定性的影响,持相同观点的考生只有28.6%。
2.高考过程中,你(愿意让家长)在外面等候吗?
10.5%的考生愿意家长在考场外等候,51.1%的考生认为家长完全没必要等候。53.6%的家长认为只要接送就行了,没必要全程陪同。分别有65.9%的家长和65.8%的考生表示,考试期间家长没有在考场外等候。
3.备考阶段,你给自己的孩子(家长)打多少分?
81.3%的考生给父母打了80分以上,有25.3%的考生给父母打了100分;给孩子打80分以上的家长占81%,有16.3%的家长给孩子打100分。
影响之二:高校
高考为高校选拔人才提供了依据,高考“状元”也历来是高校重点争夺的对象。“能否赢得高考‘状元’的青睐”,反映了高校在考生心目中的地位,是大学“社会声誉”的体现,也是衡量是否名牌与一流学校的指标之一。
影响之三:中学
“能否培养出高考状元”,是体现中学的师资力量、教学水平、教学方法和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志,对其“争夺”优秀生源、赢得教育主管部门和社会认可、扩大社会影响至关重要。目前来讲,高考“状元”已成为中学招生宣传的“亮点”,吸引优质生源的“闪光点”。
影响之四:企业
“能否充分挖掘与利用高考‘状元’的商业价值”,反映了企业的市场营销水平与能力。拥有强大社会影响力和备受关注的“状元”,已逐渐成为企业提升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重点争夺的对象。每年高考揭榜后,国内诸多企业会通过重奖高考状元来提高企业知名度;也有不少企业出于商业目的考虑,抓住机会重金邀请“状元”为其产品代言。“状元”成为企业赚钱的道具,并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状元经济”。
话题引申: “状元”沾染铜臭就是一场闹剧
最近几年,高考“状元”炒作日趋商业化了。
每年高考成绩公布之时,不仅是各地“状元”闪亮登场之日,更是企业利用“状元”为产品作秀的绝佳商机。企业请“状元”做广告,利用的正是人们对“状元”崇拜心理。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这一举,高考“状元”成为名人,被频频邀请参加商业活动,被利诱着成为商业广告的主角,甚至成为虚假广告的“托儿”,为自己从未使用过的产品“歌功颂德”,什么诚实守信、什么社会责任,统统抛到了脑后。
沾染浓郁商业气息的“状元秀”,实际上就是一场利益驱动下的闹剧。
发言人:高小生(中学教师)
影响之五:媒体
“能否及时、深度地报道高考‘状元’”,反映了新闻媒体的市场竞争力,是新闻媒体社会影响力的直接体现。“状元”特有的新闻价值和广泛的关注程度,成为了近年来新闻媒体重点报道的对象。在“状元”报道中取胜,将大大提高媒体的影响力、知名度,提高报纸、杂志发行量、电视收视率和网络的点击率。
话题引申:媒体宣传“状元”该不该?
在短时间内对高考“状元”集中报道,会加剧应试教育的倾向,这种说法是站不住脚的。
新闻受众都是具有最基本的理性的,高考“状元”的报道,并不会让他们产生非当“状元”不可的个人追求。如果我们认为对明星的大量报道必然带来无理性的模仿,那么,我们对刘翔夺冠也就不能报道了――因为有人会担心学习刘翔而被跨栏绊断了腿。既然奥运冠军的重奖未能刺激人们成群结队地断腿断胳膊,影视明星动辄百万千万的身价未能使演艺成为青少年及其家长的普遍选择,我们就可以肯定地说,高考“状元”的大量报道不会产生都想当“状元”的恶果。
应试教育不是报道考试结果的消息能够加剧得了的。改变应试教育的现状,需要的是制度创新,而非对媒体报道“状元”的行为予以制止和痛击。
发言人:刘洪波(评论员,杂文家)
影响之六:教育主管部门
早在2004年,就炒作高考“状元”一事,教育部发表意见表示:“希望各媒体和网站停止此类宣传,已在网站上公布的请立即删除。”“在下一阶段的录取报道工作中,停止对高考‘状元’和高分数获得者名单的炒作及类似宣传,积极营造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良好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然而,关于高考“状元”的宣传并没有就此停止。
话题引申:“状元”为啥总是照炒不误?
记得在2005年,教育部曾经了高考宣传“八不准”通知,明确规定:各地各高校不得对高考成绩进行排队,不围绕任何高分考生个人进行宣传。规定虽然出了,可是却执行不下去,炒作之风依然不减。造成此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最根本的就在于整个社会风气。
看看现实社会,大学有大学的排名,中学有中学的排名,企业也有世界五百强的排名,更别提这全社会都高度关注的高考“状元”了。
发言人:钱有林(律师)
第四章:大学后,“状元”风采是否依然
高考作为学生结束中学阶段学习的标志,体现的仅仅是对中学基础知识理解与运用的能力与水平,“状元”的价值也仅体现在中学阶段。进入大学阶段,接受高等教育,他们将面临着新的挑战。
如果说读书、升学是一场马拉松比赛的话,那么,对高考“状元”来讲,高考的胜利只是一个新的起点,重要的是如何在接下来的大学阶段,保持中学阶段的领先优势。
只有笑到最后,才能笑得最甜。
关注焦点:据《中国高考“状元”职业状况调查报告》显示,“中国校友会网大学评价课题组”通过对1977年~1998年我国各省市自治区高考“状元”的职业状况进行调查后发现,高考第一名尚未出现在主流行业的“职场‘状元’群体”中,大部分高考“状元”大学毕业后,都销声匿迹了,高考“状元”毕业后的“能见度”偏低与当年成为“状元”的“高曝光率”形成了鲜明对比。
观点交锋:考场“状元”≠职场“状元”
文凭不等于水平,学历不等于能力。
学历只能证明你接受过高等教育,能力怎么样,则要靠打拼和实践来证明。我们都知道,高考“状元”所取得成绩,体现的是其中学阶段的学习能力与成就。要想成为高考“状元”,必须做到门门功课优秀,只有各科学习都比较均衡和优秀,才有可能取得优秀成绩,否则不可能成为高考“状元”。但是,由此导致的结果是,各门学科都保持优秀,就可能无法深入探究其中的一门学科;同时,进入大学后,由于各科发展较为平衡,“状元”们因而很难做出一个选择,精通一门学科。
虽然他们都能顺利地毕业,且几乎都有机会留校或出国深造,但也只能是从侧面证明他们的学习能力较强。正因为如此,他们几乎都有能力成为普通的教授、科学家、商人、医生、律师、工程师,但他们却很难成为一流的企业家和科学家。
冯用军(青年学者)
观点交锋:既不“捧杀”,更不“棒杀”
状元不是神童,“高考状元”未必是“职场状元”,能在各行业职场做出突出成就的,未必是学业上的前三名。这个现象是科学史上的共识,我国的高考“状元”也未必能够走出这个定律的阴影。但“状元”也不一定就是高分低能的书呆子。因此,对“状元热”应该泼冷水,而对“状元”则要客观认识,既不要“捧杀”,也不要“棒杀”,要以理服人,用事实说话。
卢荻秋(评论家)
[关键词]状元文化旅游文化建筑设计休宁
千百年来,钟灵毓秀的安徽山水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风流人物,数学家程大位、戏曲家汪延讷和汪士慎、丁云鹏、胡正言、海阳四家等书画艺人。七八年前,“徽学”的概念被提出来,建议应当把以研究徽州历史文化为主要内容的“徽学”作为与敦煌学、藏学比肩而立的中国三大地方学之一来对待,加以研究。在各个层面、各个领域,徽州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流派和风格,如新安理学、新安画派、徽剧、徽派建筑、“三雕”、徽菜等等。此外,徽式教育也是“徽学”的重要组成,尽管它谈不上什么流派,也极少被人提及。可是,曾经辉煌到它有“中国第一状元县”——休宁县。
状元是中国科举制度的特殊产物,考取状元更是读书人梦寐以求的最高理想。据资料显示,从唐武德五年(622)正式开科取士到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废止科举的1300年间,有案可查的有名有姓的状元为649位。其中,从宋嘉定十年(1217)到光绪六年(1880),休宁籍状元有19位,居全国之首。所以,借助休宁状元文化把休宁文化产业、旅游产业及相关的经济产业发展起来才是更重要的。我们在宣扬状元文化的同时也就是在挖掘、保护文化遗产,状元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也是徽州古文化的一部分;我们就要作好、发展好这个产业。比如大家一提起日本的产业都会想起他的制造业、高端产业,但是在整个的国民生产总值中,没有人会想到日本的文化产业竟占到了40%以上,这就足以说明我们一直忽视的文化产业的价值。
如何来打造状元文化品牌、丰富徽州文化内涵,增加旅游资源呢?首先要分以下几部分:在文化产业中,我们把状元文化作为一个品牌来做,因为全国状元县只此一家,要把状元这个品牌做好了,然后带动周边的道教文化及其他文化活动,促进旅游业的发展,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了经济产业的发展;能够招商引资、能够推动茶的产业化、能够带动徽州饮食文化的发展,这样一来,整个的文化和经济会相互的提高和促进,形成一个产业链。如何来做好状元文化品牌?
一、作好状元文化产业
首先要把与之相关的建筑文化及基础建设搞好,其一建设状元文化园,集中包括状元阁、仕途阁、名士阁、现代状元厅等;其二建立“百姓公祠”这里面有大文章。建立“状元阁”,展示科举取仕的文化历史,介绍唐代科举制度及有代表性的状元生平、文章和相关的实物,展品包括状元卷等。展厅内设三个主题,分别展示:1.喜宴与殿试。拟采用状元殿试的环境,并展示相应的试卷、文稿、书籍和考试用文房四宝,来表现古代科举制度的形式和内容。2.皇榜墙。皇榜墙与殿试环境配合,设计出模拟“殿试”(智力小测验)的小游戏,吸引游客参。3.状元墙。圆弧形状元墙。在唐代一百多位状元中选取108位可以考证有业绩的状元,排列成序,写明事迹,并设计“状元卦”。游客可以参与游戏。建立“仕途阁”,展示古代官文化,以官印的等级排列成“金字塔”形,塔的顶端是皇帝的玉玺,象征皇权的至上威严。金字塔上延展平附古代辽阔的疆域地图,并把表现皇权的圆形黄色帏帐置于金字塔上方,上下呼应,成为展厅的主题核心。建立“名士阁”,徽州名士很多,选择空间很大。此展厅拟以“圣”、“贤”等多种名士为选择对象,体现后代对祖先的敬仰,不同的人物涉及的面较为广阔。展示的空间也较大。比如:贤相——宋璟、张九龄、房玄龄;展厅中部是以九宫格的形式排列的碑式灯箱,箱里展示内容是塑像人物的事迹手稿,书法作品,绘画作品,流传下来的图形资料。四面是牌坊,在古代有成就的人,德行高尚的人,国家和民间及后代子孙都会为其树碑立传,修建牌坊以为旌表。建立“现代状元厅”,现代状元厅之所以称为“现代”,主要着眼于新中国成立以后所建立的新的高考制度,需要特别提出的是77年以后高考制度的恢复,这是改变几代人命运的历史性变化,同时也宣告了中国将从此迎来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春天,这个是展厅的主要内涵。建立“百姓公祠”,使之成为世界华人的寻根问祖之地。"中国姓氏文化园"在百姓公祠内展示姓氏文化内容,包括中国家谱文化,及做现代的家谱文章等,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迎合了祖国的统一大业,加强了软国力,体现了文化的力量。使百家祠堂成为吸引旅游的几个亮点。人人有姓,人人得来,使休宁成为百家姓的祭祖之地。
以上是把硬件的东西建设起来,一个文化品牌的建立不但是要有好的“硬件设备”,还要又良好的“软件”,软件就是我们围绕硬件所搞得文化活动。
二、做好现代状元的文章
现代高考制度下的高考状元也大有文章可作,比如每年请全国的各省文、理状元到休宁的状元阁祭祀游玩;每年都搞一个“闻喜宴”,“闻喜宴”的背后,折射出的是一种“倡学”的社会风尚。通过展示进士文化让休宁体现一种“倡学”的文化氛围,形成一个有教育意义的基地。这种探讨正是让今天的文化形成明天的经济,同时文化在今天也已经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这实质上是一种发展观和财富观的体现。休宁如何在时代的发展过程中实现跨越式的大发展,既不能在发展的过程中被淹没,又不能因为今天的发展而透支未来的资源。按照科学的发展观是实现区域经济核心竞争力的首要前提。在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应该树立科学的发展观,转变财富的增长方式,才能形成经济增长的可持续的核心竞争力。而这种核心竞争力的形成,通过文化的塑造是一个重要途径。文化塑县工程,有利于提升休宁的整体形象,形成了对外交流的窗口,也形成了区域经济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史上唯一可考的驸马状元――郑颢
自古以来,民间就经常把驸马与状元这两个词联系起来,好像中了状元就可以做驸马。实际上中国历代可考的驸马状元只有郑颢一位。郑颢是唐会昌三年的状元。本来他早有婚约在身,中状元后打算迎娶卢家的千金。可是这位年轻英俊的状元被皇上看中了,非要将自己心爱的女儿万寿公主许配给他,郑颢偏偏不爱公主,非娶与自己青梅竹马的卢家小姐。唐宣宗便让宰相白敏中说服他,白敏中费尽口舌,又多方威逼利诱,终于迫使他娶了万寿公主,婚后两人生活得并不幸福,后来郑颢多次弹劾白敏中,幸好唐宣宗自知理亏,替白敏中压下了弹劾的奏章。
强讨的状元――裴思谦
唐文宗时,宦官仇士良掌权,朝臣的生杀予夺,都掌握在他的手中。裴思谦当时只是一个秀才,但他巴结权贵的功夫十分了得,很快便与仇士良打得火热。这一年,裴思谦心血来潮,想当个进士,便向仇讨了个帖子,去找当年的主考官高锴。高锴为官清正,将他轰了出去。裴思谦气愤之际,声称明年非状元不要。第二年,裴思谦又拿着仇士良的帖子来找主考官高锴,对他说:“仇大人有信,荐裴思谦为状元。”高锴早把裴思谦忘掉了,对他说:“状元已经有人了,状元以外的可以按仇大人的意思办。”裴思谦厚着脸皮说:“裴秀才非状元不放!”高锴知道这次再得罪仇士良不会有好果子吃,就说:“既然如此,我要见裴秀才。”裴说:“卑吏便是。”不得已,只好让他当了状元。自己去要功名,而且非要个状元,此君脸皮之厚,状元中无人可比。
相扑扑出的状元――王嗣宗
宋太祖赵匡胤坐天下的第十六年,太祖亲临讲武殿举行殿试。考生王嗣宗、陈识最先完卷,一同上呈,且二人的试卷均为上乘之作。谁为第一?太祖实在犯难。最后马上得天下的太祖让二人角力(即相扑),胜者为状元。王嗣宗便与陈识在大殿上扑斗起来,结果陈识倒地,王嗣宗夺得了当年的状元。
这是文状元还是武状元?
最自信的状元――胡旦
宋太宗元年,有一书生到山东某县游览。知县大人得知该书生颇有文采,便设宴款待。知县的公子很蔑视那书生,问其有何特长,书生说工诗。公子便让他诵读一首,书生诵了一首,最后一句是:“挑尽寒灯梦不成。”公子一听,大笑说:“此乃一瞌睡汉。”书生十分气愤。这书生便是吕蒙正,第二年,吕蒙正一举夺魁。他写信给那公子:“瞌睡汉如今中了状元啦。”公子看了他的信,冷笑一声:“待我明年第二人及第,输你一筹。”第二年,新科状元正是这位公子――胡旦。综观科举史,有如此自信者,胡旦当属第一。
最短命的状元――陈安
明太祖朱元璋年间,福建闽县人陈安于洪武三十年高中榜首,成为大明第六个状元。巧的是,这次中进士的都是南方人。更巧的是,三位主考官也都是南方人。榜一公布,北方士子不服。纷纷上告主考官偏袒同乡,贬斥北方士子。朱元璋大怒,命张信、陈安等12人复查。这时又有人举报张信、陈安有意将北方考生水平不高的试卷交皇上审阅,这本来莫须有的事,可是朱元璋震怒,将陈安革除功名,车裂而死。陈安仅仅做了不足20天的状元,便死于非命,下场极为悲惨。
最受人推崇的状元――康海
明孝宗时,28岁的康海进京参加会试,他发誓要夺得第一名,可惜的是,第一名还是被鲁铎夺去了,他仅仅得了第四名,康海不服气,对众人说:“会试时让了鲁铎,殿试时决不再让他人!”殿试时,康海果然发挥出色,一举夺魁。其文章令主考官拍案叫绝。送皇上审阅时,孝宗也赞不绝口,声称:“我大明一百五十年来,无此佳作,此卷变今绝古!”遂朱批康海为状元。
当初会试时康海不服鲁铎的气,这次自然有人不服他的气,第二名孙清便是一个。他对众人说自己的文章比康海的强多了。待到他看到康海及第时的文章,叹服。跑到康海家里,对着他拜了半天,称自己甘愿为徒。皇上、首辅和同年的赞誉,使康海名扬天下,朝野景慕,争一睹其风采。
但愿这次“高考无状元”是真实的,就怕隔几日,我们的视野中又“无”中生有。
有关教育部门早就提出禁止炒作“高考状元”了,可是,此“禁”从来不灵,由于高考的主要信息出自教育部门,所以,人们有理由怀疑此“禁”多数类似儿戏般的“捉放曹”。“高考状元”的炒作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各省照样有各省的“状元”,而且各个地市县乡同样也有自己的“状元”;有文科、理科“状元”,也有因为单科成绩冒尖的“单项状元”。为“高考状元”树碑、开“高考状元报告会”及各大名校争抢“高考状元”的事情屡见不鲜。“状元文化”真是历久弥新。
在中国,“状元”值钱,在《西游记》中,唐僧成了状元陈光蕊的遗孤――以显示血统高贵。那时的“状元”不像今天的“高考状元”。旧科举考试时代,全国只有一名状元(个别年份多一名武状元),最后都必须经皇帝钦定。
即使如此,所谓的“状元”,颇有“运气”的因素,明世宗在点状元前夕,做梦听见了雷声,醒来后便点一个叫“秦梦雷”的人做状元;慈禧太后在70大寿时点状元,见一个叫“王寿朋”的名字有“我王长寿无朋”之意,就把他从名单中靠后的往置前移为状元。我国最后一名状元刘春霖在科考时本是第二名,由于在皇帝确定名次时正遇上大旱,而他的名字又有春雨如霖之意,于是便被点为状元。
这样,所谓的“状元”不一定都是真正的才俊。《清文稿》上称“立国二百数十年,满蒙人成一甲一名进士者,止崇绮一人。”然而崇绮之无能,却在当时人人皆知,御史刘恩溥极力参劾他。崇绮在奉天做过将军,刘恩溥参其曰:将军崇绮,除不贪贿外,别无所长。
在中国文化史上,那么多的状元又有过多少惊人的贡献?寥若晨星。现代的思想再“解放”的人,一旦崇拜起“赵公元帅”,比谁都乐意祭祀封建传统。
“高考状元”只不过是今日在一种必须的入学考试中的胜利者,高考虽说和旧时的“科考”不可同日而语,然而“高考状元”在一定程度上也存在着侥幸,以在主观及其他因素影响下获得的些微几分而独占鳌头与那些非“状元”并无本质的区别,他们的智商也不见得就比落榜生高。
“状元进校不状元”,是多年来困扰重点高校招生工作的一个难题。事实证明,很多“高考状元”进了大学,便从“精英”变成了废物。探索一种有别于普通高考的、能较全面地考核与衡量考生能力和素质的人才选拔标准和机制,是当务之急。
学习并非是一味地比考试名次。炒作“高考状元”,其实是有些教育部门的私下“策略”,是强调“教育重要”的必需,它为一些教育工作者在评定职称,晋升工资等方面获取诸多实惠而大造声势,是社会上普遍的急功近利的“政绩观”在教育界的反映。树立“高考状元”,是对“一考定终身”的肯定,增强了“惟分数论”版本升级的趋势,是对“素质教育”的反动,它将鼓励或迫使更多的考生在如何“巧妙”地违规上动足脑筋。
所谓的高考状元,或考上一所名校,就等于平民教育的神话?教育的目的被扭曲成分数和状元,这样的眼界和头脑,岂不贻笑大方!可怜无辜学生化身“神话”。
网友猫叔叔思密达:
高中生考出好成绩,就像清洁工扫好地一样,都是自己的本份。况且,当上高考状元,也只是人生的开始而已,最终能否在社会上立足还真不好说。过度关注没有必要。
网友枪聆弹语:
学生成才的途径很多,不是只有考上名校这一条路。学校可以鼓励学生好好学习,但要注意方式方法,为成绩好的学生树立雕像不可取,过度关注高考状元也不可取。
网友天星追梦:
学校培养一个高考状元确实不易,是值得高兴的事情,但媒体和社会过度关注甚至消费状元的做法,是对教育本质的歪曲。我国教育改革主张“品学兼优,立志成才”,不应一味追求分数,才能和品德应该两者兼备。特别是在学生成长教育的过程后期,更应该注重品德教育。
网友我为歌狂:
中国目前的教育体系中,寻求的是人才多元化发展,因此在基础教育过程中,更应该注重多方面能力的培养,不是只有考上清华、北大等名校才是人才。社会好比一台机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位置。状元只是考试成绩排在第一个位置上的考生而已。不值得关注。
网友小木头:
社会是一辆疾驰的列车,它需要能量的驱动。”负能量“如同劣质的汽油,会对列车造成致命的伤害,甚至引发故障而抛锚。只有创造更多的”正能量”,列车才能安全地驶向远方。当今社会,我们固然需要高考状元来激励学子们努力学习,但更应该将目光投向那些在困境中顽强拼搏的贫困学子,在帮助他们圆梦大学的同时,倡导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为社会的进步加满正能量!
网友绿野仙踪:
高考状元只能说明他在高考这场考试中考了最高分,并不能说明其他问题。对“高考状元”的“炒”,不免有些宣扬应试教育的嫌疑。这一“炒”,不仅容易让“状元”本身产生骄傲自满情绪,对青年学生的身心健康也极为不利,还会一定程度上影响到高考录取的公平性,甚至还会影响和制约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进程。
网友大河上下:
过度炒作高考状元,有可能“捧杀”某些高考尖子。高考“状元”都还很年轻,缺乏人生历练,“状元”之名说不定就已让有些人飘飘然不知所以了,又何堪一顶又一顶“高帽”的重压?此时对许多高考“状元”来说,可能更需要的是“冷水”而非盛名。
网友没有结尾的开头:
过度关注高考状元,有可能助长中小学教育的功利化、商业化。大搞“状元”崇拜,本质上便是大力宣传“分”中自有黄金屋、“分”中自有光明途。这必将加重全社会对分数的迷信和依赖,而这正是当前中小学教育弊端的症结所在。
网友周董的粉丝:
我们在关注高考状元时,是否想过一般考生?与“状元”相比,那些考试成绩平平者或不如意者才是数量庞大、更值得关注的群体。近几年来,每年都有高考成绩不理想者制造出一些悲剧,一定要防止“状元崇拜”增加此类悲剧的发生几率。
[]
1997年,《光明日报》报道浙江取消高考排名的做法,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对高考进行排名,是错误的、不合理的,
2007年,重庆试图将“禁止学校炒作高考状元”写进《重庆市国家教育考试条例》,最终因为争议较大而取消。
2008年,山东省提出不宣传所谓高考“状元”。
2009年6月23日 江苏省教育厅提出中高考成绩“三不原则”――“不宣传高(中)考成绩,不宣传高(中)考升学率,不炒作高(中)考状元”。但却引出了一堆“疑似状元”。
2010年6月,海南、广东、江西、江苏等地的教育部门先后相关规定,禁止宣传炒作“状元”,但效果并不乐观。
2010年6月12日,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提出了高考成绩的“十不准”原则。主要内容就是不准宣传或变相宣传、炒作高考状元及高考成绩排名。
2011年6月23日,教育部要求各地教育部门不要对高考考生成绩进行排名,不要公布高考“状元”,也真诚地希望大家不要炒作高考“状元”。
[链接二]
2013年5月,高考前夕,杭州市场上出现了一种叫做贴身侍卫的内裤,内裤包装盒上印的正是五个2009年各地的高考状元,凡购买内裤者便附送一本由状元们高考经验汇总而成的“夺冠秘籍”。
[链接三]
近七成高考状元流失海外
作为高考中的大赢家,高考状元的未来似乎更加光明,但是,当年状元今何在?中国校友会网最新的调查报告显示,2000年至2012年的高考状元在国内完成本科学业后,选择在国内直接就业或创业的比较少,大多数选择出国留学,据保守估计,全国状元中出国留学比例高达60%。相对而言,出国的理科状元人数远高于文科状元人数,美国、新加坡、英国和加拿大等发达国家是状元的留学首选,而且学成归国的状元仅占少数,
[链接四]
八成状元就读北大清华
恢复高考36年来,约有八成状元扎堆就读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2007-2012年全国高考状元争夺战中,清华四次战胜北大,成为中国高考状元的最爱。
高考状元追捧热门专业,其中,经管专业最受高考状元青睐,甚至已成高考文理科状元首选,农学等冷门专业至今无状元问津。
2000年以来,全国高考状元“阴盛阳衰”,女状元总比例为51.84%,男生高考竞争力下降,男孩危机日益凸显;其中,湖北男状元比例最高,福建女状元比例最高。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高考,不过是一场进入大学继续学习的入学考试。它同其他任何一种考试一样,仅仅只是一场普通的考试。不同的只是,这场考试是许多孩子从中学走向大学的一场考试,是一场全国范围内的选拔性考试。仅此而已!
如果说高考状元含有正能量的话,充其量也不过是给学校和当地教育主管部门带来面子,给学弟学妹们提供了一个学习的榜样而已,从这个角度来看,在小范围内适当地宣传一下也无可厚非。但是,在现实中,过度宣传甚至娱乐、消费高考状元则无疑是弊大于利:唯考分论英雄、唯成绩论成功。这是与我国正在推行的素质教育背道而驰的。况且,过度炒作高考状元,也会给那些成绩一般或没有考好的大多数高考生带来心理压力,而娱乐、消费高考状元则会让身心还未成熟的状元们很受伤,很无奈,对他们将来的大学生活、社会生活带来负面的影响。这显然是负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