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一本书以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
《百年孤独》里首先震撼我的,便是这部小说宏大而又严谨的结构以及悲剧和诡异的结局。该出来的都会出来,那个令乌尔苏拉恐惧的长着猪尾巴的孩子还是出生了。而他作为家族的最后一个人竟然被蚂蚁吃掉!这种热闹之后烟消云散的巨大落寞像一盆冷水,从头到脚把我浇了个透,让我浑身颤抖。
这部小说还有一个亮点便是作者魔幻现实主义的写作方法。有很多章节和描写让我觉得似真非真,似假非假,充满了神秘魔幻的色彩,让人如坠雾里。有些时候作者的文字像是忽明忽暗断断续续细若游丝的线,给读者前进的方向,却又让读者无法牢牢抓住。那令人惊恐的失眠症,那绵延不绝的血流,那下了几年的暴雨,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冷静下来以后再去分析这部小说,它的魅力就更加明显了。这部小说的名字叫百年孤独,那么他所要写的应该是与孤独有关的内容。从大的方面来看,这种孤独可以是整个拉丁美洲的孤独。从小的方面来看,这种孤独体现在马孔多这个小镇上。从更小的方面看,这种孤独则是布恩迪亚这个家族以及其中每个成员的孤独。
从上校的经历中,我们可以隐约看出拉丁美洲的孤独。不断的战争让人们失去了信认,解决问题的方法似乎只剩下了战争。不同的党派之间缺乏交流。用人去类比党派,我们会发现其实这些党派也是孤独的。
马孔多是一个孤独的小镇,它交通不便,早期的开拓者曾经想要开拓向外的道路,但却没能成功。后来这个小镇也来了很多人,有吉普赛人,有美国人,建了香蕉厂,又修了铁路,表面上看起来似乎是很热闹的。但这其实并不能缓解马孔多的孤独,正如同一个7岁的孩子待在一个空空的房间,他很孤独。忽然房间里进来了几十个人,一人带着一台笔记本电脑,坐下来就玩,尽管房间里坐满了人,也充斥着各种各样的游戏声,那个孩子仍然是孤独的。
要说布恩迪亚这个家族里面成员的孤独,那就更有的说了。这个家族的成员似乎都有孤独这一遗传性标签。其中有一类是像上校,阿玛兰塔和费尔南达那样,封闭自己,不与外界进行交流。还有一类像奥雷里亚诺第二那样大手大脚,宴请天下宾客。上校的孤独来自于对爱情的绝望和对人生的失望。上校曾经深爱过蕾梅黛丝,但她死于非命。从那以后,他便对爱情产生了绝望。无休止的战争消磨了他的热情,他的人生也失去了意义。后来他蜷缩在自己的作坊,做完小金鱼就把它们销毁重做,这种孤寂简直令人难以想象。奥雷里亚诺第二的孤独很难体会,因为表面上看他是一个热情好客的人。但正如《浮夸》所唱的:因为怕被忘记至放大来演吧,所以他也是一个孤独的人,他的孤独来源于永远不能被满足的渴望被关注的欲望。
百年孤独,一场大戏落下了帷幕。
我们或多或少都会感觉到孤独。我们渴望被关注,渴望被倾听,渴望去领导,渴望去成功,当我们的渴望不能实现,我们就会感到孤独。结合书中的人物经历,我觉得何塞·阿尔卡迪奥·布恩迪亚渴望的是征服和开拓,上校渴望的是尊严和尊重,何塞阿尔卡迪奥渴望的是说一不二的威严。经过失败,他们便会感到失落,进而丧失了对人生的希望,于是选择封闭自己,与孤独为友。
总之,我认为布恩迪亚家族成员的孤独是由理想和现实的巨大落差或者说是现实世界和自己精神世界的格格不入形成的。我们身边应该会有一些工作狂,他们渴望更好,所以他们拼命工作。一旦他们停下工作,心中就会惶惶不安,因为他们怕失去什么。久而久之,他们便会产生孤独的感觉。举例来说,陶渊明也可以说是孤独的,他的孤独源自现实世界与自身精神世界的矛盾。
另外的原因就是缺乏交流。我们去看这部小说,会发现很少有成对的亲密朋友出现。没有朋友,很多事情就无法分享,无法分担。知心的朋友有时
回到生活中,我认为大部分人是不希望孤独的。那么我们就要对生活有一个积极的态度,不要奢求生活给予我们更多东西,接受自己并不完美的现实,把目标定得低一些,努力去接受和欣赏现有的一切。还有就是要多与人沟通交往,需要有几个知心的朋友。我相信只要做到这些,我们就不会孤独。
百年孤独,书读过半,孤独之感,力透纸背。
先说说第一代人物,马孔多的开拓者——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
不知是才智超人,还是不应该生在那个年代,这位天才人物最后被人 接近生命终点时,家人把他抬进家里,可次日清晨,床上不见踪影,他又回到了“孤独”的栗树下。他死后,有这么一段意境精美的文字“木匠开始为他量身打造棺材,他们透过窗户,看见无数小黄花如细雨缤纷飘落。花雨在镇上落了一整夜……如此多的花朵自天而降,天亮时大街小巷都覆上了一层绵密的花毯,人们得用铲子耙子清理出通道才能出殡”。不知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栗树下几十年是否真的孤独,不过去往天堂的路上他一定不孤独。
再来说说两个个性十分鲜明的人物——丽贝卡和阿玛兰妲,一对没有血缘关系的姐妹,也是一对情敌。
丽贝卡天生丽质,热情奔放,但自小缺乏安全感,有吃泥土和石灰墙皮的习惯。丈夫死后,独自居住,从不出门,所有人都以为她已经去世。但其实并没有,当有人再看到她时,有这样一段描写:“铰链因锈蚀而断裂,门板靠成团的蛛蛛网勉强支撑,窗框受潮卡死,地面长满杂草野花,其间裂缝成为蜥蜴和各种爬虫的巢穴,一切似乎都证明这里至少有半个世纪没人居住过……她穿着上个世纪的衣服,光秃的头顶上稀疏几根黄发,一双大眼睛仍残存着昔日的美丽,只是最后的希望之光已在其间熄灭,脸上的皮肤因孤寂而干裂……”。前书还是美少女,再现已是枯槁妪,其情其景,震慑人心。就是这样的孤独,当乌尔苏拉要接她回家时,丽贝卡断然拒绝,不愿放弃她的孤独特权。
阿玛兰妲是一个思想和行动十分矛盾的人。她和丽贝卡都爱上了钢琴调音师克里斯皮,为了阻止他们结婚,甚至给丽贝卡下毒,结果误杀了已怀双胞胎的嫂子蕾梅黛丝。而当丽贝卡放弃了克里斯皮,阿玛兰妲又拒绝克里斯皮的求婚,导致其绝望自杀。小说关于阿玛兰妲的死亡过程也是动人心魄的。死之前,她见过死神。死神告诉她开始为自己缝制寿衣,并说她会死在寿衣完工的当天晚上。为了拖延时间,争取死在丽贝卡之后,她织了拆,拆了织,耗费了四年时间还没有缝制完寿衣。但后来意识到,要将活计拖到丽贝卡死后是不可能的,于是反而加快了进度。完成寿衣最后一针后,她以最平常的口气宣告自己将死于当晚。在四年多为死亡准备的漫长而孤独的过程中,她获得了这样的领悟:“在崭新的光芒下重建世界,平静地唤回傍晚时皮埃特罗·克里斯皮身上的薰衣草味道,并且将丽贝卡救出悲惨的境地”,这不是出于爱也不是出于恨,而是源自孤独中的深切理解。
最后说说乌尔苏拉,小说的灵魂人物,可以用很多词汇来形容她的优秀品质——勤劳、善良、正直、实干、睿智、富有活力等等。晚年后,她眼睛几乎失明,在黑暗的孤独中,她透过了表象,看清了本质,获得了非凡的洞察力。她意识到“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并非像她想的那样……,实际上他从未爱过任何人,包括妻子蕾梅黛丝和一夜风流后随即从他生命中消失的无数女人,更不必提他的儿子们……”,最终她得出结论“自己不惜为他付出生命的这个儿子,不过是个无力去爱的人;对于阿玛兰妲,乌尔苏拉发现她才是世上从未有过的最温柔的女人,她对丽贝卡和情人的报复折磨,不是出于怨毒,而是无法战胜的胆怯与恐惧;对于丽贝卡,乌尔苏拉意识到,虽然她流淌的是陌生人的血液,从未喝过自己的奶水,但她所拥有的冲动心性、炽热情欲、无畏勇气,正是乌尔苏拉的,也是乌尔苏拉希望自己后代具备的品质。
孤独之词,听之戚戚,实则有静心思考,深度反思之意,当珍惜尊崇。最后引用叔本华的一句箴言作为结语一起分享:没有相当程度的孤独就不可能有内心的平和。
百年孤独,是谁在孤独中存活
"我所以为的孤独是什么?我所以为了孤独到底而孤独还是为了孤独,还是为了孤独而寂寞?″这是我看完《百年孤独》后,所情不自禁发出的感慨。可我想应该有什么人并不知道这一本世界名著,并不知道何为″百年孤独″。
而这本书讲的正是一个家族,一个世纪,七代人的故事传说:乌苏拉尔,原书第一代男主人公的妻子。她大概是书中活的最久的人之一了。而我们正可以在她眼中,看到这个家族近百年的发展史。本一开始乌苏拉尔只是一位尽职尽责的妻子。后来,他最关心孩子的母亲。再后来,她是祖母,是曾祖母,是曾曾祖母……她总是在忙碌,忙碌照顾家人。夸张一点的说,� 在漫长的时光后,她那青春容颜不再,她那干练的身手不再,她亲手组织起来的热闹的宴会不再……岁月悄悄在他生命活力之后,又悄悄地收了回去,可乌苏拉尔仍想为这个家族无私奉献。她不想让别人麻烦,不想让别人知道自己已经双目失明,已经到了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的时候。到了最后的最后,乌苏拉尔成为了曾曾曾孙儿的"大玩偶″,他们把蜥蜴等东西放在她身上做装扮。她的背上一度被发现趴满了水蛭……那个她操劳了大半辈子的百年家族啊,终于落下了帷幕。没有人询问过他的故事传说,没有人知道他的理想,没有人,没有人在意过她的感受,好像她所做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然而,乌苏拉尔一生并不是小说的主线,家族最后一人被蚂蚁拖走,那个热闹的孤独的家才最终消逝光茫。
也许吧,也许我只能用书中的一句话来总结她的一生吧:“生命中曾经有过的所有灿烂,终将需要用寂寞偿还,人生终将是一场单人的旅行,一个人的成熟,不是你多善于和人交际,而是学会孤独和平相处,孤单之前是迷茫,孤独过后便是成长。”
读完了加西亚·马尔克斯的另一部经典《百年孤独》,他的《霍乱时期的爱情》心理细节描写打动人心,这部更加让我惊艳,像《霍乱时期的爱情》一样,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中借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这个家族的第一人)之口,说出了同样的话:“爱情是瘟疫!”这句箴言似的话也许是马尔克斯想要向读者传达的观念吧。
魔幻现实主义题材的文学作品是我第二次接触,第一次是姜文执导的影片《太阳照常升起》(举个我印象深刻的一个魔幻现实主义的情节:影片最后女主角在火车上生孩子——女主角在开动的火车上突然感觉要生了,她急忙跑下火车,在铺满鲜花的火车轨道上躺着她的新生儿。这当然不符合常理,但是表现得很真实,而且很美好),对这类题材我所知甚少,在我看来,这类题材是很难入手的,得具备不符合常理而又合理的想象,天马行空中又要在现实里有迹可循,而且需要很多有关现实的隐喻,不洞悉现实的人是无法达到那种境界的。
有一位作家曾说过,人生来就是孤独的。
在拉美文学百余年的发展过程中,一位哥伦比亚著名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以其对现实世界魔幻般的思索和诉说,开创了魔幻现实主义这一文学流派,也因之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他的《百年孤独》是一部有趣的作品,她没有波澜壮阔的情节,故事的发展更是令人费解。作者在《百年孤独》中用梦幻般的语言叙述了布恩迪亚家的每个成员在一个小小的名叫马贡多的乡村发生的大大小小,平凡但足以震撼人心的故事。“这里面所有的一切,我都曾经看到过,也早已知道!”这是家族的最后一个守护者奥雷良诺阅读了记载这个百年世家的命运的羊皮卷后所说的。整个拉美的近代史,从这句话开始就陷入了循环的怪圈中。
读这本书,整个人似乎都被孤独感给包围着。全书的主题是孤独,孤独的对应是爱。但是在这部小说中都没有类似的描写,书中的主人公或者是在逃避爱,或者是被命运捉弄而没有能够得到爱。书中描写的最突出的就是不同人物的命运。不同的性格对应着不同的命运。他们都逃不了命运的安排。连同决心要开辟出一条道路,把马贡多与外界的伟大发明连接起来。可惜的是,他却被家人绑在一棵大树上,几十年后才在那棵树上死去。马贡多的文明也随之消失了。孤独、苦闷、猜忌,导致了马贡多狭隘、落后、保守直至没落。
人生来就是孤独的。孤独是需要摒弃的。人与人之间少了猜忌,少了勾心斗角,多了信任多了友善,自然孤独会被驱逐一边。也不至于出现书中的最后一个场景。那个长猪尾巴的男孩,也就是布恩迪亚家族的第七代继承人,他刚出生就被一群蚂蚁吃掉。也不会出现清政府闭关锁国遭受的灭顶之灾。也不会出现左倾右倾内战。
拉丁美洲,耻辱与压迫,血腥和悲剧的地方。与历史一般的不是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的故事的内容。我还没有真正看明白这本书。等几年后我在重新去看这本书,收获到的或许不仅仅是这些浮于表面的东西了吧。
前几天读完了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一直打算写篇读后感,苦于无从下笔。一方面是对作品本身有一知半解之感,一方面想的太凌乱以至于理不出头绪。
恰如《百年孤独》这个题目给人的感觉一样,开篇这段话,马尔克斯将时间和空间拉长延展,给读者以脱离现实时间的魔幻般的感受。
一直深刻赞同王菲的《我也不想这样》中的反正最后每个人都孤独,在每段感情中,不管是暗恋还是相爱,到最后会发现不管是需求还是被需求,心灵永远都要有自己的空间。所以仍然你是你,我是我,难免孤独。你我都是一条直线,有人与我永远很近但永远不能相交;而相交后的两条线必然愈行愈远。目送读后感800字
对我而言,单从读《百年孤独》的直观感觉来说,是非常的微妙且有意思的。与以往容易入书入戏的我不同,百年孤独里的悲欢离合、跌宕起伏、生离死别似乎和我之间隔了一层下雨中的玻璃墙。每当我似乎身临其境的时候,总有一层新雨将玻璃重新淋得模糊。也许是因为作者总以戏谑的口吻描述类似神话的种种场景,也许是因为书中人物狂野的孤独离世俗的自己太过遥远。
整本书中,每个人都是一个孤独的个体。从家族第一个霍赛阿卡迪奥,到最后一个具有家族明显特征的奥雷良诺。从高傲果敢轰轰烈烈的奥雷良诺上将到精力充沛平凡而伟大的乌苏拉老妈妈,从纯洁如天使的俏姑娘雷梅苔丝到喜欢热闹以至于娶了两个老婆的双胞胎之一。
这些人,从出生开始就是孤独,逐渐的,有人在孤独中失去自我,比如第一个霍赛阿卡迪奥、梅梅;有人在对抗孤独中失去自我,比如雷贝卡;有人清醒的知道自己的孤独,可却无能为力,比如阿兰玛塔;有人孤独一生却不自知,比如乌苏拉,比如俏姑娘雷梅苔丝;还有人在生命的最后幡然悔悟,可惜为时已晚,比如我的上将奥雷良诺。
一部繁杂庞大的百年家族史,一部脉络清晰的地方兴衰史。在时间的洪流中,个人在大背景的起伏中显得那样无力。羸弱娇小的被夺去生命,孤独执着着的留下悲伤的痕迹。无端去世的雷梅苔丝的萝莉像被作为祖母的形象保存,到最后仍然在咬手指的雷贝卡执着的不肯死去。经历夺走3000人生命骚乱的阿卡迪奥得不到任何人的相信。他们都是人群的异子,孤独的极端。
整本书数十万字中的大部分是马不停蹄的快节奏情节发展,而作者的表达并没有刻意地塞进字里行间,而是靠着整个情节的情绪基调的不变来达成。小说中情节的发展一日千里,而整本书的情绪却如一只巨大的木桩钉进了大地一般纹丝不动。作者正是用这种手法来凸现出这种一成不变的情绪,那就是深深的孤独之感,也正是因此我感觉到布恩蒂亚家族百年间数代人的性格核心几乎并没有什么改变。这个家族就像河流中的一块石头,抵挡得了过去,却无法与未来同行。
印象最深刻的一段是第二代人中,何塞·阿尔卡蒂奥的死。他被不知从何而来的子弹击中,血液在大地上流淌,穿过了整个马孔多,避开了所有人的眼睛,绕过容易被弄脏的地毯,一直流到正在厨房忙碌的乌尔苏拉面前——乌尔苏拉才是这个家族数代人真正的精神支柱。
何塞·阿尔卡蒂奥是第一个死去的布恩蒂亚,流出来的是孤独之血。火药的硝烟气味久久不散,萦绕在他的房子里,萦绕在他的墓地中,直到很多年后才被香蕉公司用水泥封住。
对于我,则早已习惯了与孤独为伴,未必开心,但也未必悲哀。孤独是一个陪伴人一生的伙伴是一个既定事实,与其否认,与其抗争,与其无谓的逃避,不如接受它,拥挤的人群里让它保护你回家,周六的上午让它陪你吃早餐,整理阳光,周日的下午让它陪你晒晒太阳,晒晒俱疲的身体与心灵。
如果你和我、和大多数人一样,周期性的抑郁,不妨看看这本书,让书中孤独人的鲁莽激起你无畏抗争的勇气。也许,我们可以活得更牛逼哄哄,至少在别人眼中。奥雷良诺上将死去的时候,我心中一阵痛楚,就是这么想的。
我相信,这本书能给我的,远远不止于此。
所谓魔幻现实主义,以荒诞的形式反映现实,不管马贡多发生的一切有多离奇古怪和扑朔迷离,都是取材于马尔克斯对拉美现实的观察和感悟。百年孤独读后感
对梦想与光荣的向往,对独立与自由的憧憬,在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中,现实中的追求和希望超越于形式的虚幻,找到了最终完美无缺的结合点。
《百年孤独》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身世进行了了解,于是,我被深深地震憾了,为作者,为书本,为拉丁美洲。20年来,我在孤独中体会其中的孤独,并饱受折磨。为了排遣孤独,我不断地向我的朋友推荐《百年孤独》,分享孤独,理解孤独。
孤独是可怕的。自十九世纪中期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一个多世纪,拉丁美洲几乎都处在军人独裁政权的统治下。政客们的虚伪,统治者们的残忍,民众的盲从和愚昧,拉丁美洲百年的历程不断重复着怪圈,不是前进,而是徘徊。在《百年孤独》获得诺贝尔奖的时候,作者加西亚·马尔克斯在接受专访时对孤独的解释意味深长:孤独就是不团结。作者著书的目的是希望拉丁美洲的民众要团结起来,走向文明,走向开放,走向繁荣。
首先,还是大概介绍一下这本世界级的名作吧。这是一本被称为魔幻现实主义题材的顶级之作,没有之一,以词会意,就是立足现实的平淡、残酷、事件,在情节、生活、人性上贴近现实,一定程度上舍弃了为大众熟知的戏剧性比如跌宕起伏、峰回路转的情节,取而代之的是添加魔幻离奇的表现
这本书成书于1966年,198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堪称不是诺贝尔文学奖为这本书增光添彩,而是这本
不得不承认,《百年孤独》非同寻常的表现艺术,就像梵高压抑迷乱的画作,巴赫深沉悲壮的乐曲那样,具有摄人魂魄的力量,它能巧妙地拨通读者大脑中前所未有的神经元连接,令你同作者感同身受,欲罢不能地随着作者的牵引穿越百年沧桑,阅尽马孔多那个特定时空里,个人情欲的巅峰和心灵的谷底,家族注定的兴旺和无望的衰落,社会暂时的繁荣和实质的倒退,最终看透世相,沦陷于孤独。对于我来说,这种孤独让我觉得自己的内心就象一截死去的木头、一块冷漠的冰块或一坨坚硬的钢铁,能够刀枪不入但失去了女生柔情似水却具有渗透化解以柔克刚的潜质,以及由此带来的幸福感和优越感。这不是我喜爱的状态。岁月的磨砺虽然也给了我的留意脏一个坚硬的外壳,但只是为了呵护内里的柔软、温暖。
我坚信,这个世界上,比马尔克斯有智慧有想法的不乏其人,但能把这些智慧和想法表达出来,让人们喜爱看,能打动人、震撼人,甚至对读者产生更久远实质的影响,需要的是表达的艺术,而马尔克斯恰恰掌握了这门艺术。
马贡多是孤独的,布恩地亚一家七代是孤独的,这是时代的孤独,然而马尔克斯的眼确是明亮的,散发着不一样的光芒,《百年孤独》倾吐出时代的光辉。在这里浅谈何为孤独之因。
从历史角度看,《百年孤独》这本书主要是写布恩迪亚一家七代人充满神奇色彩的坎坷经历和马贡多这个小镇一百多年来从兴建、发展、鼎盛及至消亡的历史,但作者的目的远远不只是再现这个家族的历史,在刚刚开始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们就会发现,书中诉说的故事大都大相径庭,再就是作品中人名的反复出现和相同的怪事的重复发生。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会有持续了四年的雨,一个老年神父不可能只喝了一口可乐就能浮在空中,死者更不 它反映了拉丁美洲的历史演变和社会现实,哥伦比亚摆脱殖民枷锁获得独立后,国家政权完全为土生白人(即所谓的“克里奥约”人们)大地主、大商人所操纵。他们分为两派:一派是代表大地主、教会大资产阶级利益的保守党;一派则代表工业资产阶级与其他阶层利益的自由党。他们在对内对外的政策原则上没有区别,他们只在统治方法和手段上有所不同,也就如小说中所说:只是一派在早上五点上教堂望弥散,而另一派则是八点去。自由党和保守党为争权夺利展开了激烈的斗争,选举也仅仅流于形式,宪法无异于一纸空文,政变迭起,内战频繁,从1830年至上世纪末的七十年间,全国爆发了大大小小的战役不下二十七次,单是1899年至1902年的那次全国内战,就有十多万人丧失了宝贵的生命。“政治暴 乱——绥靖行动——动荡不定“成了这个国家政治社会生活的恶性循环。《百年孤独》描绘了众多这方面的史料,并且马尔克斯通过魔幻现实主义在奥雷郎诺?布恩家族表现出来的可谓是无可炮制。这也正是孤独的历史原因之所在。在马尔克斯《百年孤独》通过马贡多深刻的反映出了哥伦比亚乃至整个拉美大陆的历史演变和社会现实。
从发展观的角度来看,任何事物都处于不断变化发展之中,马贡多这个小镇一百多年来从兴建、发展、鼎盛及至消亡的历史过程。马尔克斯运用魔幻现实主义手法将马贡多历史演变以及布恩地亚一家七代人充满神奇色彩的坎坷经历描写的可谓是淋漓尽致。马贡多从一个不毛之地不断发展到鼎盛繁荣时期,人口越开越多,楼房瓦砾建设的越来越多,马尔克斯笔下运用的魔幻现实主义将马贡多变化发展描写的'荒诞而又不失真。比如在小说里这样写道:一批吉普赛人将一块巨大透明物体——冰块,带到马贡多来,霍塞?阿卡迪奥?布恩地亚都看懵了,他在向吉普赛人付钱之后,将手伸到冰块上放了许久,就像把手放到《圣经》上为人作证那样,并且大声高呼道:这是我们时代最伟大的发明。这里也可以看出布恩迪亚一家与历史的发展潮流是脱轨的。反映出了布恩迪亚的愚昧与无知,布恩迪亚一家七代人的眼睛就想这冰块一样冷、一样的孤独寂寞。《三国演义》中开篇即谈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从这里也可以看出群众的力量是强大的,俗话说团结就是力量,马贡度的革命还是变迁都是自己地区的独立发展的,是孤独的。没有得到广大的人民群众支持,没有深层次发动人民群众,这也是马贡多消亡原因之所在。
我认为,应当说,加西亚?马尔克斯本人对他自己的祖国甚至拉美的前途还是充满希望信心的。1982年12月上旬他曾今表示,他不相信”除了靠世界上两位强大的主子活命之外我们就没前途可言“的说法。他说:”面对压迫、掠夺和遗弃,我们的回答是生活。无论是洪水还是瘟疫,无论是饥饿还是社会的动荡,甚至多少世纪以来永无休止的战争,都没有减溺生命压过死亡的顽强势头。“他表示相信:”面对人类有史以来就可能是某种乌托邦这一令人震惊的现实,着手建造一个与之抗衡的理想社会还为时不晚。这将是一个崭新的、灿烂如锦的、生意盎然的乌托邦,在那里任何人都不会被他人决定生死的死亡方式、爱情真挚无欺,幸福得以实现,而命中注定一百多年处于孤独的世界上的第二次机会“。
《百年孤独》是一部划时代的作品,具有时代性的主题和思想。她没有波澜壮阔的情节,故事的发展更是令人费解。到当你读完她,掩卷长思,你却可以感受到作者对历史的重复。对拉美的孤独百年的思考。从而去寻找摆脱命运括弄的正确途径。
在读《百年孤独》之前,我一向觉得我是个容易入书入戏的人,但读罢《百年孤独》,书里面的悲欢离合、跌宕起伏、生离死别似乎和我之间隔了一层下雨中的玻璃墙。每当我似乎身临其境的时候,总有一层新雨将玻璃重新淋得模糊。也许是正因作者总以戏谑的口吻描述类似神话的种种场景,也许是正因书中人物狂野的孤独离世俗的自己太过遥远。
整本书中,每个人都是一个孤独的个体。从家族第一个霍赛阿卡迪奥,到最后一个具有家族明显特征的奥雷良诺。从高傲果敢轰轰烈烈的奥雷良诺上将到精力充沛平凡而伟大的乌苏拉老妈妈,从纯洁如天使的俏姑娘雷梅苔丝到喜爱热闹以至于娶了两个老婆的双胞胎之一。
一部繁杂庞大的百年家族史,一部脉络清晰的地方兴衰史。
“百年一参透,百年一孤寂”。从暴力开始,到血腥结束的家族史,人人都是孤独患者。他们,是孤独的总和。布恩迪奥,一个被小心眼打败的男人。邻居在他怒火焚烧的双眼中轰然倒地。而他,在邻居哀怨且死气沉沉的眼神中痛苦地挣扎着。
也许,他曾在睡梦中被嫩芽冲破土壤时的尖叫惊醒,却撞上邻居的鬼魂正做在他的床边,带着一如既往的哀怨与死气的眼神凝视着他。反正,他终于决定带上家人离开这座村庄。历时两年多的“大迁徙”,布恩迪奥邂逅了他梦中曾出现的地方。他坚信这不是偶然,于是他们扎下根来。当然,布恩迪奥终于摆脱了邻居的鬼魂。
而马孔多小镇,带着不可抗拒的速度,迅速崛起。马孔多的家族,七代人的生活。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时间的号角吹响了,上帝之手,将记录历史。科技的进步,将布恩迪奥推入深渊。
他是个疯子天才,深陷炼金术的泥塘不可自拔。他“忘了”妻儿,也“忘了”他的家族,他只认识炼金术,那好似他灵魂的寄托。“他没有察觉到时光在家里造成的细微而又令人心碎的破坏”,以至于他只能被绑在树上,与孤独为伍,直到死亡来临。
这个家族吞噬了他们生命中的可贵。美丽的人却冷漠无情,善良的人却短命,潇洒肆意的人却死于非命……闻名遐迩的上校,在失去了他的十七个儿子后,做起了金质小鱼。
做满十七个便熔化掉再来一次,日复一日,周而复始。最后,他毫无预兆地停止了呼吸,脉搏与心跳。马孔多的家族,他们孤独吗?不,他们毕竟不是生来就享受孤独的。香蕉种植园里,那被杀害的三千多名农民的尸体,被长长的火车运往大海,抛进了海洋。此后,马孔多下了四年多雨,然后荒芜。想来,那雨应是那三千多农民的泪水。家族的第七代人,一个刚降生的婴儿,却被蚂蚁啃食掉。“家族的第一个人被绑在树上,家族的最后一个人正在被蚂蚁吃掉”终是验应了。马孔多家族里每个人孤独的方式皆不同,可他们无疑都是孤独患者。
这世界上,再也没有第二个马孔多家族。毕竟“注定经受百年孤独的家族不会有第二次机会在大地上出现”。亦或是马孔多家族就是我们的缩影,“生命从来不曾离开过孤独而独立存在”。“无论是我们出生,我们成长,我们相爱,还是我们成功失败,直到最后的最后,孤独犹如影子一样存在于生命一隅。”
无论是马孔多的家族,或是我们,都是孤独的赞歌。
加西亚·马尔克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代表作《百年孤独》。这样介绍这位伟大的'作家应该没问题吧。他还有一本比较有名的著作《霍乱时期的爱情》推荐看一下。
《百年孤独》,写读后感的时候本想写一个带有自己感情的概述,不过能力有限,日后再写吧。
《百年孤独》这本书在6天的努力之后读完了,头脑中只有一个模糊的印象,甚至连主角的名字都没办法回忆起,作者大概是故意的,用长的而且重复的名字来命名一个又一个不同的人,好让读者更迷惑,故事更疯狂。我才疏学浅,很多地方实在读不懂。这部书有很强的奇幻色彩,有时书中的故事更像一个神话,一个传说,比如美人儿升天、鬼魂在世间徘徊、马孔多应了预言被飓风毁灭。书中有大量的性,《霍乱时期的爱情》和《百年孤独》很像,都大量描写了性,好像作者用大量的性,疯狂的性,有悖伦常的性来展示故事的奇幻和疯狂,让读者随之兴奋,而心情又随疯狂又短暂的性而跌落谷底。《百年孤独》好似有一种魔性,能充分调动读者的情绪,却又能让读者对一切疯狂无法想象的事淡然处之,好似正常的事。
《百年孤独》记录了一个家族由贫穷走向富有而又衰落,期间有一些起色,马上又被规矩或者疯狂而打碎。书中一个占篇幅不多却贯穿全书的角色,他向命运的使者,来做一个实验,可自己也逃不过命运,依旧要受人间苦痛。书开头,主角好像空想家,疯狂,固执,有开创性,勇敢,睿智。他以各种疯狂的举动来开启了故事的序章。之后,在书的前半部分,没有死亡的人,一切安详,主角家族开始扩充,财富也开始积累,家庭环境开始变好。中间部分,家族成员变得十分多,财富开始疯狂积累,战争开始,开始死人,有些是因为战争死去,有些不是,但有的人在战争的影响下开始朝坏的方向走,有的人能保持初心,保持清醒。但家开始在累积财富的同时也开始衰落,但当时看不出迹象,可以看出迹象的是时间和孤独,开始让一些人和事发生微妙的变化。书后半部分,随着一位女人的加入,曾经欢快自由的家开始腐朽,当时革命没有胜利,但曾经自由的家庭开始变得腐朽,像是被一具巨大的棺材关了起来,埋在了土里,人们在无限的重复中却能得到安宁,人们开始在孤独中存活,居住的地方开始混乱,不像能居住的地方,像是诡异又恶心的粘液,人们在里面苟延残喘,慢慢地粉碎。书的结尾,无论多少个起伏都没能打败孤独和时间,一个城镇和城镇上的人包括城镇里最突出的家族都应召了预言,随预言消散在风里。全书结束。
书中用一个有一个的重复象征了时间的重复,家族魂灵的重复,给读者塑造了一个颓废漫长的世界。读完之后像做梦一样,却也发现,自己可能也在不知不觉中走进神秘的重复中。作者好像用一百年长的故事描写了日复一日不断重复的生活。
生活不断在重复,希望每个人都能在重复的生活里找到不一样的感觉,活出精彩的人生,逃离时间创造的孤独。
孤独的宿命围绕着这样一个家庭,一代代相同的名字,似乎也预示着他们相同的命运。布恩地亚家族七代人每个人的精神历程都是一个圆,他们从小就孤独,冷漠,古都似乎是这个家族每代人共同的特点,成如小说中写道:“布恩地亚家族每个人脸上都带着一种一望可知的特有的孤独神情,长大后,他们都试图以各自的方式突破孤独的怪圈,但激烈的行动总是归于挫败地沮丧,他们又以不一样方式,一个个陷入更深沉的孤独之中,对他们来说,孤独仿佛一种神秘的命运难以抗拒。”终点最终回到起点,让人感觉到巨大的苍凉与悲凉。如书中乌苏拉在十分孤单之时,只好去找她那不中用的被人遗忘在栗树下的丈夫,对他说:“你看看这个空荡荡的家吧,看看我们那些散在世界各个角落的儿女吧,咱们又像当初那样只剩你我两个了。”而霍基·阿卡迪奥对她的悲叹却是充耳不闻,她这些话好象是在讲给一个死人听,对于乌苏拉来说,岂止只是剩两人,其实只是剩她一个人孤独的生存着。生性孤僻的阿卡迪奥,在他生命的最后两个小时,他童年时代就一向折磨着他的恐惧突然消失了,在对人生的回顾中,他最后明白自己是很热爱过去最北他憎恨的人们,应对死亡,他感受到的不是害怕而是怀恋,他似乎时有所觉悟了,或许那种一之折磨他的恐惧便是对孤独的恐惧,人的存在就是选取,就是选取他的独特生活行动的方式,一向以来他都试图以自己的方式驱散这种恐惧,但最终未能如愿。
马尔克斯在谈及作品中人物孤独性时,他说过:“孤独的反义词是团结。”这是以这个家族的命运来反映整个拉丁美洲的命运,他期望于整个民族的团结。“布恩地亚家族都不懂感情,不通人道,就是他们孤独和受挫的秘密”他们的孤独并不是拥有真理的灵魂而具有的高洁峭拔,因不能与人分享智慧的快乐而孤独寂寞,而是由于与愚昧并存的感情的匮乏所造成的日常生活中的心与心的离异与隔膜,这样的孤独竟能够将一个昔日以前繁华的小镇最终消失。在此,马尔克斯是告诉人们,孤独的实质是一种毫无好处的生存哲学,它意味着一冷漠、消极的态度去对待生活,事实上,你以怎样的态度去对待生活,生活同样会以怎样的态度来回报你,一个陷入孤独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只能与贫穷、愚昧和落后为伍。这样的作品此刻读来仍有它的好处,在一个快节奏的现代社会,每个人都固守着一份自己的孤独,事实上,这种孤独会使人走向冷漠,最终如马贡多城一样灰飞烟灭,消失于无形。
在刚刚开始阅读《百年孤独》时,我们会发现作品中有两处奇怪的地方,其一是书中诉说的故事大都荒诞不经;其二是作品中人名的反复出现和相同怪事的重复发生。
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会有持续了四年多的雨,一个老年神父不可能只喝了一口可可茶就能浮在空中,死者更不 更令人奇怪的是,书中这个绵亘了百余年的世家中,男子不是叫做阿卡迪奥就是叫做奥雷良诺,而家族中各种奇怪的事情,在家族的第一代创始人阿卡迪奥直到家族的最后一个守护者奥雷良诺的身上反复的发生着。联系到作者的创作年代和生活环境,我们不难发现这象征了什么。
拉丁美洲,这片广袤的土地,蕴含着无穷的神秘,创造过辉煌的古代文明,但拉美的近代史却充满了耻辱与压迫,血腥和悲剧。自十九世纪中期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一个多世纪,这片神秘的土地经历了百年的风云变幻。在作者进行创作的七十年代,几乎整个拉美都处在军人独裁政权的统治下。作者凭借其深刻的政治见解和敏锐的洞察力,发现拉丁美洲百余年的历史,并不是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而只是一个不断重复的怪圈。这也就是为什么书中的那些人那些事情总是在不断重复的原因。
作者在《百年孤独》中用梦幻般的语言叙述了创业的艰辛,文明的出现,繁衍与生存,爱情与背叛,光荣与梦想,资本主义的产生,内战的爆发,垄断资本主义的进入,民主与共和之争等足以影响拉美的大事,却让他们集中发生在一个小小的名叫马贡多的乡村中。把布恩迪亚家的每个成员都深深的牵扯了进去。在故事的结尾时。家族的最后一个守护者奥雷良诺阅读了记载这个百年世家的命运的羊皮卷后说:“这里面所有的一切,我都曾经看到过,也早已知道!”作者正是借这个总结性的人物之口,表达了自己对拉丁美洲百年历史的看法,即近代拉美百余年的历史是重复的,拉美的发展和历史进程都停滞不前。
老布恩迪亚,即家族的创始人,和他的妻子乌苏拉,带领他们的亲眷和朋友历尽艰辛来到了一片广阔的新天地,那个时候这片未开垦的处女地尚未命名,而这片新天地的主人,也从未想过要确立统治者来管理这里,他们过的是一种类似于自给自足的生活。他们经历了创业的艰辛也体验到了收获的欢乐,他们为这片土地带来了文明并为他取了名字:马贡多。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老布恩迪亚渐渐的丧失了对未知的好奇和探索的勇气。不只是由于自己预感到了什么还是只是单纯的无意义行为,老布恩迪亚开始在自己的实验室里做起了金属金鱼,但是他每做到二十条就熔掉他们重做。这象征着他所开创的马贡多,乃至整个拉美的近代史,从一开始就陷入了循环的怪圈中。
阿卡迪奥和奥雷良诺是家族的第二代,可是这两个人却走上了截然相反的道路。阿卡迪奥幼年时即与马戏团出海,十余年不归;而奥雷良诺则走上了军人的道路,并掀起了几乎影响全国的内战。而内战的起因则是由于政府将强行管理马贡多这个“世外桃源”。这象征着在文明的初创后,即开始了对压迫的反抗。奥雷良诺,即书中的`布恩迪亚上校,是一位有着传奇经历的人,他带领部下经过无数次战斗,终于使政府坐在了谈判桌的对面。可是他所争取的和平很快即葬送在下一代手中。当他发现这一切时已经锤垂老矣。他打算再次战斗来捍卫人们的自由却发现自己已经力不从心。终于他也陷入了循环烧制金鱼的怪圈中。
家族一代代的承传着。美一代的成员都经历了历史长河中波涛汹涌的时刻,又渐渐的老去,第三代的阿卡迪奥曾见证了垄断资本的兴起和剥削的凶残。而之后的奥雷良诺则见证了自给自足的农业在这片处女地上最后而短暂的繁荣。原始的繁荣很快就结束了,取而代之的是垄断资本主义的侵入和自给自足的消亡。当家族的男子死去时,这个百年世家很快陷入了衰败,直到家族的最后一个守护者奥雷良诺在羊皮书卷中发现这一切只不过是家族不可避免的宿命,是永远也走不出的循环,才恍然大悟。而这个百年世家也终于在这个世界中完全消失并再也不会出现。家族中的另一个贯穿始终的人即是乌苏拉,她从未看过羊皮书卷,却远比所有人都先知先觉。早在羊皮书破译之前,她就曾经在内心中对自己说“这些事情在他们发生之前我就曾经见过,也早就知道”。这个智慧的人象征了什么?是普通的人有着永恒的智慧,抑或是历史循环的真谛?只有作者知道。
翻开封面,就像打开一段历史。与其他书不同,《百年孤独》里的孤独并不容易读懂。它想表达什么?一个家族的兴衰或是一段历史的重现?虽不甚清晰,但当你读第二遍或更多时,那一个个荒诞离奇的故事会逐渐交织在一起,就会发现,布恩迪亚家族虽有过极盛,但每个人都难逃孤独的命运。正如乌尔苏拉所说,这是布恩迪亚家族的宿命。
为爱疯狂,是因为孤独吗?阿玛兰妲,她那样的'为爱痴狂,甚至不惜想要杀了贝丽卡。她错过了皮埃特罗,拒绝了马尔克斯,但最后与她入殓的,除了一箱镇上人们希望她带去给死者的书信,剩下的便只有孤独。奥雷里亚诺爱上了还是孩子的雷梅黛丝,便迫不及待的要娶她回家。庇拉尔年轻时,与无数男人欢爱,到老,又为又为无数男女提供欢爱之所。
布恩迪亚的人几乎都如出一辙的没有感情贯通。他们在各自的世界里活着,穷极一生也没有真正爱过一个人……
我仿佛从泛黄的书页中看到了现在,越来越淡薄的情感,越来越疏远的人们。人们的微信好友栏里可能有上百个好友,但翻到底后才发现没有一个人可以说说心里话。人们赤条条的来到这个世上,最终又赤条条的离开。与年龄无关,与阅历无关,孤独渗透在每个人的生命里。
我常常有些稀奇古怪的想法。当我把它们告诉家人,告诉朋友,他们或无奈,或好笑的神情让我明白,如何解释都是徒劳。没人能真正懂一个人,只能将心中的那一方天地留给孤独。朋友的环绕,家人的陪伴总是让
我们忘记孤独。但当一切喧嚣散去,孤独便会像潮水一样涌来。但即使孤独,也能像品尝美酒一样细细品味。当舌尖的苦味散去,总归会有别样的滋味。
人生,难免要独自咀嚼孤独。一个百年前孤独的故事却在今天得到了映射。
乌尔苏拉,亲手将布恩迪亚家族推向鼎盛,亲眼见证家族的命运,却也渐渐耳目不清,烂在了黑暗的角落里。当奥雷里亚诺参透了羊皮卷的奥秘,一阵飓风把马孔多抹去,从世人的记忆力根除。“因为注定经受百年孤独的家族不会有第二次机会在大地上出现”。
布恩迪亚在书中,亦可能在现实中,亦或许,我们每一个人都姓布恩迪亚。
费尔南达·德尔·卡皮奥被认为是一位外来的女王,她在全国最美丽的五千名女性中力拔头筹,在一场突如其来的屠杀后,她的衣服被撕扯成碎片,白鼬皮斗篷上满是血迹,被马孔多的首富奥雷里亚诺第二抱在怀里带回了家,他们领她到马孔多后,便答应封她为马达加斯加女王。
这位费尔南达从小就自诩为女王,她一直深信她母亲所说的话:“我们家权势无比,财富无边,你一定 直到婚礼那天,她还梦想着成为一个传奇国度的女王,尽管她父亲堂费尔南多为置办嫁妆不得不将房产抵押。然而这并非幼稚无知或是野心谵妄。她就是这样被培养成人的。十二岁时第一次出门,只是去一个小小的修道院,却要坐马车前往。她在上学时从不与旁人混在一起,被单独隔开。那时的她便已落成她身旁得人从未见过的美貌、高贵又端庄的姑娘。
她在结婚之后,仍保持着这种高雅,这却让他丈夫的母亲乌尔苏拉十分不满,身边的邻居也甚不能理解她的习惯,对她是避而远之。这种不切实际的理想中的高贵将她生硬的拉入世俗的眼光之中,现实最终也将她女王的威严一层一层慢慢的剥下。
这种结局的缔造者追究起来却不是她自己,而是她的父母。他们不知道何谓“最好的自己”,明明清楚家族的败落,却仍盲目追求昔日岁月的峥嵘,幻想着自己身份的高贵,在理想之中让自己的女儿终不认明现实,让她走一段与当时社会背向交叉的道路。羡慕着先辈们的荣耀,有着高远的视野,却看不透自己只能行走在狭窄的小路上,渴望越道直上巅峰,却与世界分离,愈行愈远。
在这个五彩缤纷的世界,费尔南达一家渴望成为人们眼中的女王,却忘了自己本身。蜡烛从不羡慕太阳的光辉,当夜幕降临时,他默默地发出人间的一丝丝光亮作文;小草从不羡慕苍松的挺拔,当花儿绽放时他铺就大地的一片片绿荫;沙子从不羡慕珍珠的光芒,当建筑房屋时,它铸就世间的一块块基石。这些渺小的事物都在这世界里做着最好的自我,不羡慕他人的美好与优势,不追忆过去的权势与财富,为自己而活。
做最好的自己,自会赢得属于你的光彩。
马可,这位23岁即以《秦俑》获得第二届“兄弟杯”中国国际青年服装设计师作品大赛金奖,至今仍是该奖项最年轻的金奖获得者。可与这些光芒不同的是马可非常低调,他一心埋头做自己的品牌,几乎不在媒体上公开露面,连品牌举办庆典,她也经常缺席。她不顾潮流喜欢逆向创新。她以自己的独特风格打造的“style”赢得了世界的掌声。做最好的自己,不为名利所诱惑,才能成为人生的赢家。
做最好的自己就是要取悦自己,而非活在他人的眼光中。
一位诗人小有名气,但他还有相当的一部分诗没有发表也无人欣赏,为此是很苦恼。他向禅师倾诉说了自己的苦恼。禅师笑了,指着窗外一株夜来香说:“你知道夜来香为什么不在白天开花,而在夜晚开花吗?”诗人看看禅师,摇了摇头。禅师笑着说:“夜晚开花无人注意,他开花只是为了取悦自己。白天开放的花都是为了引人注目,得到他人的赞赏。而这夜来香在无人欣赏的情况下依然开放自己,芳香自己,他只是为了让自己快乐。”诗人笑了,他说:“我懂了一个人不是活着给别人看的,而是要为自己而活,要为自己打造一个有意义的人生。”是啊,一个人,只有取悦了自己,才能不放弃自己;只有取悦了自己,才能提升自己。总活在世俗的眼光中,一心追求他们眼中的荣耀,却忘记了自我,只会为自己的人生插上孤独的旗帜。
纷纷扰扰的尘世,如一块巨型的磁铁,心灵的罗盘在这里强烈感应,我们要摒弃杂念,做最好的自己,才能去实现真我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