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字【优秀8篇】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篇1

《给教师的建议》是苏霍姆林斯基根据年轻教师的来信,针对教师们在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而编写的一本“教育问答”,是他30多年教育实践的经验总结。如“什么是从事教师工作的才能?它是怎样形成的?”“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怎样才能引导学生产生疑问呢?”“怎样靠阅读扩充知识?”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他的教学中的实例。下面就谈谈我感触最深的:

课堂上学生学习注意力是否集中关系到整节课的成败。“要掌握学生的注意力,就应深刻地了解儿童的心理和他们的年龄特点。”

注意是伴随各个心理活动而产生和发展的不可缺少的心理状态,没有注意的参加,不可能有比较稳定的心理反映,也就难以完成认知过程。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注意是学习的门户”。因此,注意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据专家调查儿童的有意注意时间很短,一般在15~20分钟左右,要长时间保持一种良好的学习状态,必须把无意注意与有意注意相结合。当学生一边听讲一边思考的时候,才能出现这种结合。而要做到这一点,则必须使学生意识里有一点“思维的引火线”,也就是说,“在所讲的学科中,应当使学生有某些已知的东西,在感知教材过程中,学生的思考越积极,他学起来就越轻松。”

培养学生的注意力,对于训练日常生活中的自理能力、劳动能力和在集体生活中的适应力和自控力都有很大意义。怎样培养孩子做事精力集中,克服注意力游移、分散的坏习惯呢?

一、让学生在一段时间内专心做好一件事。

效率低的学生有一个特点,就是注意力容易转移,干着这个,想着那个;一会儿干这,一会儿干那。因此教师要尽量让学生在某一时间内只做好一件事,如认真阅读课文,思考某一个问题或完成某一项练习,培养孩子做事的专注性。

二、对学生讲话不要老是重复。

有些教师对同一件事情或某一点要求总要反复交待好几遍,唯恐学生记不住或听不清。却不知这样学生反会常常忽视教师所讲的话。因为他已经习惯于一件事反复地听好多遍,当教师只讲一遍时,他便当作耳旁风,养成漫不经心的习惯,使得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教学内容,无法遵守老师的要求,自然也谈不上理想的学习效果。因此,对孩子谈事情只说一遍,是培养学生注意力的一种好方法。

三、训练学生善于“听”的能力。

“听”是人们获得信息丰富知识的重要来源,对于学生来说,谁要是上课善于听,能理解并记住听过的东西,谁就占优势。教师要以通过听的途径来训练孩子的注意力,如鼓励学生复述或用自己的话概括听到的内容,从而培养专心听讲的习惯。

四、要让学生有很强的时间观念。有的家长以为,读书做作业的时间越长,学习成绩就会越好。其实,时间太多也有负作用。造成许多学生对于时间没有紧迫感,学习起来慢腾腾的,本来一小时可以做完的事,二三小时还没完成,而且养成注意力涣散的毛病。时间不多,反倒会逼着学生注意力集中,提高学习效率。因此,可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让他们在课余时间从事一些有意义的训练和活动,如学习掌握某种乐器、学绘画等,这些活动本身就具有锻炼学生注意力的功能。

五、训练自我控制能力。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排除主客观因素的干扰,才能专心致志。教师可以帮助学生从控制外部因素做起。如学生的书桌上不要摆放带有装饰品的文具,看书写字时保持正确的姿势,不乱动、不乱摸,字要写工整等等,学生如果能控制与学习无关的动作、行为,就比较容易克服浮躁的情绪。同时还可通过日常生活活动加以培养。如聚精会神地下棋,这是集中思想,训练有条理地思维的良好方法。学生学会专心致志,将会使他们受益终生。注意力的培养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需要家长和教师的常抓不懈和相互配合。

苏霍姆林斯基的建议有很多,“学无止境,教海无涯”。有人说老师是种植孩子美好感觉的土壤,是照亮孩子的心灵的明灯。教育工作任重而道远,我将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中不断向大师学习,充实和丰富自我,勤勤恳恳、踏踏实实的工作,呵护与珍爱孩子幸福的童年。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篇2

这本书里面,谈了关于教育的方方面面的问题,有很多闪光的东西,当然不是金子,虽然存在国家、社会、民情、地域等种种因素的差异,但书中许多宝贵的经验仍然能够为我们所借鉴。看这样的书,领人感悟到了很多东西,作为一名刚刚参加教育工作的年轻教师,我读这本书的时候,被深深的触动了。下面我就根据自己读到的内容,谈谈自己的感受:

一、世界上没有好的教育方法,只有适(☆)合的教育方式

苏霍姆林斯基在第一个建议中提到,“我们作用于学生精神世界的最重要的工具是教师的话语、周围世界的美和艺术的美……”

古人有一种说法:“乐人易,动人难。”也就是说,让人开心容易,要想感动人很难。其实我觉得,乐人和动人是语言的两种不同风格,幽默的极致也能动人,例如马克吐温的《竞选州长》,当你读到:“9个刚刚在学走路的包括各种不同肤色、穿着各种各样的破烂衣服的小孩,冲到一次民众大会的讲台上来,紧紧抱住我的双腿,叫我做爸爸!”在捧腹大笑的同时,你的心里能不一阵波澜起伏吗?

我想,一个语言贫乏单调、枯燥无味的教师吸引的学生恐怕也很有限。作为教师,我觉得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应该是我们努力的方向,无论我们采用的是哪一种风格,只要能吸引学生就是成功的语言,教育的方法我不敢妄言,只是感觉如果这种教学方式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就是好的方法。

二、课堂质量是我要诛求的目标

在苏霍姆林斯基的这本书中,我还读到这样一段话“‘批改作业本占去了全部业余时间。’面对着一叠叠作业本要批改,不止一个教师会不寒而栗,这不仅是因为要耗费许多小时的劳动——令人苦恼的是,这是一种单调的非创造性劳动。”

这让我想起一则黑色幽默,说有一位中学语文老师英年早逝,死后在人们办丧事的时候,突然诈尸,从棺材中坐了起来,边上的人都吓呆了,两股颤颤,手足无措,幸好,这位老师一个熟悉的朋友较为镇静,扯起了嗓子喊道:“那个,某某某老师,快来改作文。”话音刚落,尸体应声而倒,再没反应。这当然只是一个虚构的故事,但从中可以看到许多老师在作业堆中疲惫不堪的影子。

苏霍姆林斯基提出了减轻老师负担的三个方法:

第一、在每堂语法课上抽出一定时间,让学生书写和记住可能犯语法错误的词语;

第二,为家庭作业的完成做细致、周密的准备工作,以防出错;

第三,定期抽查:教师有时收几个学生的作业本批改,只有测验时才全面批改所有学生的作业。

前两个方法是避免学生作业出现大量错误,教师批改起来才能健笔如飞,节省时间。我觉得,这是向我们课堂要质量的另一种说法,课堂质量上去了,批改作业的时间少了,等同于我们教师的生命就延长了。所以,可以这样说:“课堂质量是教师生命的延长线。”后一个方法的提出,我觉得可以稍作修改,采取平时分层次、不定期抽样检查,测验时候进行全面批改的形式。

三、使自己的教学更加有效

在探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才是真正有效的”这个问题时,书中还有这样一段话,非常诙谐有趣:“我不由得想起波兰的著名教育家亚努什·科尔恰克的话:‘指望别人给你拿出现成的思想,无异于让别的女人替你生产你怀胎的孩子。有些思想是要你自己在阵痛中去生产出来的,这样的思想才最宝贵。’如果你们想成为真正的能工巧匠,那就不要等待‘别的女人替你生产你怀胎的孩子’。只有你在其中倾注了自己的智慧、自己的活的思想的教学方法,才是最好最有效的方法。”

比喻生动形象,很能发人深省。确实,现在各种各样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充斥耳目,令人眼花缭乱,我们不能盲目地跟从,一味模仿不是明智地选择,我想说:“克隆永远到达不了艺术的高峰。”别人好的东西应该吸收借鉴,但决不能生搬硬套。

那什么才是真正有效的教学方法呢?我个人认为,除了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倾注自己的智慧、自己活的思想的教学方法之外”,还应该有一个基本准则,那就是能最大程度发展学生能力、挖掘学生潜力的教学方法。这样的方法才应该是我们追求的目标,追求的终点,但这个终点不像是高山,我们爬一辈子、几辈子也不一定能到达顶峰。

而且,个人的顶峰又不等同于全社会的顶峰。我觉得,在教学这条路上,只要你遵循上面提到的这两个原则,才可事半功倍。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篇3

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给我们提供了百条“建议”,这些建议都是我们在平时所接触的一个个话题。每谈一个问题,既有生动的事例,也有精辟的分析。通过读书我深切的感受到,教师的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语言表达能力,这就给教师的语言修养提出很高的要求。所以,我们要精心设计课堂语言,争取用准确、轻松、易懂、风趣的语言吸引学生。

如何才能让学生喜欢你的这门学科,我认为做一名合格的教师就要爱学生,用真诚平等的态度,赢得所有学生的爱戴,也就自然而然地走进了学生的心灵世界。只有学生爱上了你这一门学科,学生的天赋才能得到发展,他们才有兴趣学,才有可能学好。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每天面对性格各异的学生,总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难题,有时候面对这些难题不知所措,通过拜读这本书,给我提供了很多的启发,使我思考的问题得到了解决,“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的确是经常时间不够用,每天备课,上课,批改作业等,《给教师的建议》给了我一个很好的建议:那就是读书,我们不要抱怨时间太少,事情太多,而应该抓住一切可利用的时间来丰富自己的知识,才能赢得自身的发展。

一个成功的老师应该是一个会读书会思考的人,我想今后我要从繁重的教学中抬起头来,多看,多想,多实践。这样,才能有更大的进步。只有当老师的知识视野比教材宽广得无可比拟的时候,教师才能成为教育过程的真正的能手。只有读书,才能从知识的海洋里汲取营养,才能充实我们的头脑,提升我们的思想,才能让我们摆脱“坐吃山空”、“无物可教”的尴尬境地!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没有扎实的心理学、教育学基础,就谈不上教育素养,所以收获甚微。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建议》,启迪着我重拾书本,重温那股墨香!

耕耘知识的沃野,兢兢业业、永不懈怠;三尺讲台、一生情愫,那里有我的精彩;直到双鬓斑白就算青春不在。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篇4

歌德这样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对话。”

最近,我认真阅读了安奈特·L·布鲁肖的《给教师的101条建议》。

读此书,给我很多收获,带给我教学上许多建议,在原来教学中的许多疑虑一下烟消云散,里面收入了101个教育小故事,涉及教育的各个方面,有教师教育孩子的心得,有课堂上意外发生后的随想,有转变观念的体会,有关爱孩子的收获……

读着书中的故事,我不由联想到了自己,如果我遇到了类似的情况,我会如故事中老师一样如此的对待学生吗?当意外发生时,当学生的行为已经超越了底线,我会如何呢?我会和故事中的老师一样一笑了之,灵活的对付,还是会大发雷霆,以自己的威严压载学生个性的闪现?我不得而知,但是我已经在慢慢转变我自己,慢慢融入到孩子们中间,成为他们最为可亲的朋友。

读过此书,我印象最深的是最后一章节:不要放弃任何一个孩子。其中讲到“优秀的老师,让差生变好,让好生更优秀。学生失败的同时,我们也失败了。”反省自己,我所教的班里差生较多,每次上课他们都会思想开小差,跟不上进度。久而久之,他们就成了我的眼中钉,肉中刺,轻者无视他们的存在,重者惩罚他们。

现在想来感到很惭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技之长,都有自己的分工,自己的生存方式,何必强求十指一样长呢?我们作为教师,不是只培养参天大树,而是让每朵小花都开得灿烂。他爱音乐,就让他成为一名音乐家;他爱美术,就让他成为一名小画家……那样,我们才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一切为了学生。

教育故事,就像长河里的涓涓溪流,平淡而又长远;教育故事,平常中包藏着经典,蕴含着永远。每天,每周,每月,记录一个小故事,将一个个鲜活的案例呈现出来,可以帮助更多的老师拓宽视野,提升修养。让我们一起,记录下身边发生的一个个教育故事,提升自己,更为他人提供一个范例。相信我心一定有收获。

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该有一桶水。对于我们教师而言,要学的东西太多,而做为年轻教师的我知道的东西又太少了。教师只有再度做为学生,拿起书本,不断地充实自己才能与时俱进,不断以全新的眼光来观察和指导整个教育过程。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创造性地开展教书育人工作。

比方向更重要的是态度,比态度更重要的是毅力。

这本书带给我思考的地方还有很多很多,这不是一个终结点,而是为我打开一扇门。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还要继续努力提升自己的文化底蕴和素养,也希望自己能够有机会多阅读类似这样的好书,能在教育事业上取得更大的成功。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篇5

我们在教学中常常遇到这样的学生,他们不爱学习,非常懒惰,不做作业,皮很厚,没有上进心,没有自尊心和荣誉感。这样的学生是每个老师都感到头疼的。

面对这种现象,我们必须找到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源。他们不爱学习,懒惰,不求上进的原因,一部分是孩子的家庭和社会环境造成的,一部分是学生自己造成的。

当我读到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的第32条时,我明白了还有一种原因是老师造成的。他说:"无论是具有形象思维的儿童,还是具有分析思维的儿童,都会出现智力过程迟缓的想象。老师由于没有弄清这是怎么回事,常常做出关于儿童智力发展的完全错误的,过早的结论。对一些思维过程显然迟缓的儿童所发生的误会是特别令人痛心的。他们思维的迟缓性引起了老师的不满。于是使得儿童精神不安,他们的思想好像也麻木了,终于弄得什么也接受不进。"回想起我以前的一些做法,我常常痛恨他们,当着大家的面批评他们。这样使他们更加自卑,更加不想学习,他们听到的是老师和家长的责骂。

根据以上的情况,我们不难发现,这些坏学生的根本原因在于心病。他们的心里需要温暖,需要鼓励。我们都知道每个人的心里都有要好的愿望,都希望听到别人的肯定和表扬,学生更是如此。所以,心病必须用心药来解。

对于那些缺少爱的孩子,要用爱心来温暖他们的心。我们要处处关心他们,经常了解他们的生活和思想情况。让他们得到爱的力量,激发他们去勤奋学习。对于那些智力迟缓的学生,我们要降低他们的学习要求,经常鼓励他们,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当着大家的面尽量不批评孩子,要经常当着大家的面表扬他们。这些孩子心中的火花容易熄灭,我们经常说他们只有五分钟的热度,确实如此。我们要用水浇灭我们心中的怒火,而不能浇灭学生心中还冒着烟将要熄灭的火,我们要赶紧想办法再次点燃将要熄灭的火,我们要花很大的精力去观察每堆火的火势,并不断地给他们扇风加油,使它们烧得更旺。千万不能点燃了就不管他们了,他们会自然熄灭。当然,点火的方式很多,要找到每堆柴的易燃处——学生的闪光点。有的孩子体育很好,我们就从体育好的优点,引导他把体育上的拼搏精神用在学习上;有的孩子爱劳动,但是怕学习,我们就要表扬他,鼓励他劳动,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的智慧在他们的手指尖上。"我们应该逐渐地提高他们的劳动要求,增加他们的劳动难度,提高他们的劳动效率。他们会发现劳动不是那么简单,不动脑是做不好事情的。再进一步引导他们要热爱学习才能把事情做得更好。每个学生身上或多或少都有闪光点,我们要从每件小事上发现它们,要用温暖的语言唤醒他们求知的欲望和信心。

点燃学生心中的火花,这是一个艰难而又细心的工程,也是一个爱心工程,考验着教师的细心、耐心和恒心,你的细心、耐心和恒心超过了学生,你就战胜了他。请大家铭记:寻找学生的闪光点,点燃他们心中的火花,不断的扇风加油,这才是他们搞好学习的不竭动力。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篇6

最近重新拜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有了教学经验,我对书中的建议有了更加深刻理解,书中的建议就像指路明灯,我每次对教学有疑问时总能在书中找到答案。本次阅读感受最深的是课外阅读、家庭教育和写教育日记

一、课外阅读

书中讲述了全体教师根据多年的阅读和教学经验编制一个推荐阅读的好书目录,目录中收录了多种学科的书籍,通过阅读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有很多学生都能找到对其影响最大最深远的一本或几本书,成为学生成长之路的指引,并通过各种途径奖励或赠送书籍,让学生都有自己的藏书,自由阅读。

我对阅读的建议是高度认同,课外阅读有很多好处,可以让学生认识汉字、积累知识、开拓视野、陶冶情操、充实课后生活、养成良好习惯、提高写作能力,课外阅读虽好,但也要有所选择,好书伴一生。教师要做的就是让学生认识到阅读的重要性,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阅读中提高。

我每个学期都根据教育部编制的小学生推荐读书目录筛选一部分较好的文学著作让学生阅读,并鼓励学生根据阅读的内容写读后感或者自己所感写日记,语文的学习靠的是积累,阅读恰好是最简单有效的提高方式,也是教学补充,开卷有益。

二、家庭教育

书中认为学生的品性很大一部分都是家庭教育的结果,有很多习惯都是在家里养成的,家庭教育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父母是孩子最早的模仿对象,而学校的教育是在家庭教育基础上的再塑造,家长对教育的认知程度决定了家庭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召开家长会时,我会邀请家长监督学生写作业和阅读,并请家长安排学生做力所能及的家务,让学生参加劳动,让学生认识到劳动是每个人神圣的责任,同时可以增进家人的感情,更加关心体贴父母,一个相处融洽的家庭可以让学生更有安全感。

书中强调家庭教育也要重视阅读,有很多家长意识不到阅读的重要性,我们教师要跟家长沟通,让家长认识到学习是广泛的,学生要学习课本上的知识,也要学习课外书上的知识,两者要融通,相辅相成,课堂学习是长度方向的、课外阅读是广度方向的,两者只有配合协调才能有更高的成就。要让家长重视阅读,就需要我们教师多跟家长沟通,让家长在家监督学生阅读并根据需要购买书籍,让学生有一个更好的阅读环境。

三、写教育日记

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强调了写教育日记的重要性,认为写教育日记可以帮助教师成长。

我认为写教育日记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三方面:帮助教师积累教学材料,我们的大脑会对记忆不深刻东西选择性遗忘,这就会造成编写教案或者工作总结时无话可写,而教育日记可以帮助我们积累素材;帮助教师提升专业知识,教育日记就是自己的随笔,可以写自己的授课心得体会、读书笔记等,都可以帮助教师成长;帮助教师反思工作得失,工作中会有很多问题也会有很多收获,我们可以写到教育日记中,对工作中的失误进行总结反思,提升教学水平,古语言:吾日三省吾身。

我觉得教育日记可以写的东西有很多,比如每日的所感所想和反思,工作中的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某一时刻闪过的一个念头,阅读过程中的读书笔记等等,当然记录的形式也有很多,可以是纸质笔记,可以用手机记录语音,可以记入手机便签,也可以发微博、微信公众号等等,等记录一段时间之后对信息进行整理总结,我相信坚持写下去都会有很多收获。

虽然苏霍姆林斯基跟我们处在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国家,但他书中的建议对我们来说,丝毫不过时,我的感悟只是书中的小部分,这样的宝藏书籍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篇7

看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老师的建议》,我从中受益匪浅,要想做一个好老师,不但但是知识上的给予,更是要付出更多的热情,来感化每一个学生,挖掘他们的巨大潜能,《给老师的建议》读后感。

首先,我要树立一个信念——天下没有笨的学生,学生的心灵都是美好的、善良的。我要毫不犹豫地爱我的学生,不管这个学生是谁,不管这个学生成绩如何,不管这个学生长相如何、性格如何,我都要公平地,全心全意地爱他们。为什么呢?当我自己是一个学生的时候,我深知这种爱的力量对一个学生来说是多么的重要。我总是不愿意自己被老师忽视、遗忘,希望自己在班上、在老师面前表现一下自己,证明给大家看,我是多么的优秀。其实这种需要是每个学生的正常的心理需要,作为老师,是不能忽视这一点的。

我要毫不犹豫地爱我的工作,爱我的教学,如何去爱,这还是一个很值得我去思索探究学习的一个问题。当我是学生的时候,我常常会有讨厌上课的经历,这往往是因为我讨厌这个老师。为什么会讨厌呢?——上课枯燥呆板,布置大量作业、知识含量低、知识范围窄、知识老化、不懂装懂、架子大、单纯的知识灌输、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学习积极性低等,往往是这一类老师的共同特征。现代的老师,显然不能这样下去,作为受过现代教育的新一代老师,我要有现代的教学。  首先,我要学会研究教学——怎样让自己在课堂四十五分钟内最有效的发挥——我的学生能有最大的收获——不仅仅是知识的接受,还要有学习的热情、有主动学习的渴望、有探究学习的能力以及有提升内心世界的愿望。

课堂的四十五分钟之前,我应该怎样做呢?以下这些问题——“这节课我要教给学生什么?最重要的是什么?最难教的是什么?学生最易接受的是什么?最难接受的是什么?”“我应该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最大限度地激起学生求知的渴望?”

“我的数学设计是否合理、完善,还有没有更好的设计方案呢?其他老师又是怎样设计的呢?哪一点是值得借鉴的呢?别人的为什么好呢?好在哪里?”“在课堂上如何有效地渗透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有一个美味的精神享受?”“如果发生突发事件,我有什么应变措施呢?”……我都应该认有效地真对待,作好充分的思考与准备,显然这一步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努力,但是这一步做的如何也直接关系到我的教学质量、教学效果,读后感《《给老师的建议》读后感》。作好这一步,是至关重要的,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课堂的四十五分钟之间,是我开始展示自己才识的时候了。所以我首先要在精神面貌上作好文章。当一个良好的精神面貌展现在学生面前,不仅给自己带来信心,也可以鼓舞士气。当我开始进入角色时,依据教学设计进行讲学,那是必须的,但我不能死抱设计而不知灵活应变。我还要仔细的观察我的学生,从他们的眼神、表情、声音和动作,来判断自己的讲本资料情况和学生的接受能力以及快速评价这是否与预期效果吻合。经过大脑的快速运转之后,及时适当地调整我的教学设计。学生是否专心上课,精神状态是否良好,直接影响到我的教学效果,所以,当学生士气低迷时,我应怎样鼓励他们;当课堂气氛沉闷时,我又应怎样调动气氛,让大家活跃起来;当学生情绪高涨时,我又应怎样正确引导他们;当学生提出了奇怪的问题,我又难以解答时,我又应该怎样做;当我的教学设计与学生实际不吻合时,我又该如何改进;当个别同学故意捣乱时,我又应该怎样做呢;当学生犯错时,我又能否轻松有效地教育好这一学生;我应该怎样提升我的人格魅力呢?……总之,我的课堂应该有一种协调、融洽、轻松、互动的气氛,在这种氛围下,给我自己、我的学生最大的空间——教学的、学习的、思考的、创造的、自由的——以达到一种共同的进步。

我要爱我的同事们,我要虚心地向他们学习,我要主动地与他们交流探讨合作,我要始终有团队精神。集体的力量与智慧是伟大的。课堂的四十五分钟之后,我还要适时的从学生那里得到反馈,而且,我自己还要不断地反省思索课堂上遇到的问题。教学当中,遇到的事件很多,但可以分为常发事件和偶发事件,常发事件的解决,更多的是依靠一种经验积累;偶发事件的解决,更多的是取决于我的智慧、机智、应变能力的高低。所以,在不断总结经验之后,还要进行教学的研究。教学水平的提高,是在不断的问题解决中提高。围绕问题的解决而进行研究,,把普遍的问题、个别的问题进行分类总结,并且把一些值得研究的问题上升为课题,把问题做大、做细、做真,眼光高远、与时俱进地看待问题。在一边教学的同时,一边搞教研,不断的学习,坚持不懈地钻研。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篇8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第51条:要使知识“活起来”。文中说到:儿童在学习中遇到困难的原因之一,就是知识往往变成了不能移动的重物,知识被积累起来似乎是“为了储备”,它们不能进入周转。在日常生活中得不到运用。当知识脱离学生的精神生活,脱离他们的智力兴趣,掌握知识就变成了毫无乐趣可言的事,变成了为知识而知识,学习成了一件乏味的事情。

在音乐课教学中,我也常常发现这样一种现象:学生们对于学歌很感兴趣,但是如果乐理知识占据时间多了,孩子们就有点心不在焉了,一下子兴致低了下去。为什么会这样的呢?学歌那么的吸引孩子而一到乐理知识就无兴趣了呢?在课堂上我们没有抓住乐理知识的“交集点”,去引领孩子们,而是把知识变成了教授的“死东西”。因此他们就失去了兴趣。

那么在音乐课上,我们要怎么让学生学习乐理知识也“活起来”呢?我想,教学活动的设计要活而有序,要具有可操作性。也就是一堂课既要考虑其多样性和灵活性,更要考虑其有序性,所以课堂活动要做到富于变化,在音乐的轻松环境中让孩子们轻松的掌握乐理知识。可以插入一些有关乐理知识的活动,让他们在参加活动、学歌的同时自己体会到一种无形却又必须存在的东西——乐理知识。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同时达到教学的目的。

总之,我们教师要依据所学知识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实际水平,多学习,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做到适时适度,切实可行,让学生的激情飞扬,让知识“活起来”,让快乐的课堂中加入“死知识”后同样是学生学习的乐园,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