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800字【汇总五篇】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800字 篇1

苏佳怡

朱老先生一言一语,字字真切,如春风浸润,透人心脾。读书,修身,作文,恋爱,哲学,凡此种种,给青年人一种拨云见月明的指引。

谈读书的第一段就令我感触颇深。“是真的没有时间,还是没有决心?”收藏的书单不断加长,可是已读数目却按兵不动。整日忙忙碌碌,有时甚至在最后期限熬夜赶工。我们真的很忙吗?那为什么在睡觉之前总是频频感叹,对被消费的时间充满愧疚。答案是:不忙,那颗浮躁的心难以踏实。

“太贪容易,太浮浅粗疏,太不能深入,太不能耐苦”,朱光潜先生对于现代青年的毛病,曾这样慨乎言之。

细想来,说得很对。归根结底就是一个词:急于求成。

沉稳是多么可贵的一种品质。沉下来,才能看得见心中所求,世间所需;稳下来,踏实追求曾在心里闪光却无处搁浅的梦想。

正如最近疫情肆虐,青年党员铁肩担道义,奋战在第一线。习总书记曾说“好儿女志在四方,有志者奋斗无悔”。民族危难面前,他们义无反顾,不畏艰险,甘于奉献,沉下心来,踏实做事。是青年一代当之无愧的榜样。

中国梦需要一份份同心奋进的深沉力量。每一个人,都要静得下心,沉得住气,奋斗。在感悟时代,紧跟时代中做时代的奉献者,奋进者。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800字 篇2

张超权

坦白说,原本对这本书并没有太高的期待,认为只是老调重弹,毕竟从小到大我也看过不少鸡汤文,然而事实证明是我孤陋寡闻了。朱光潜先生以我理想中长辈的语气给我上了一课,一封信一个主题,告诉了我那些忽略了的现实。

先生开篇便给我们来了一个书单,以表现读书的重要性。刚开始觉得虽然大部分没看过,只是因为以前没条件,现在没时间,然后就陷入到为何会没时间的思索中。诚然,我们每天都在忙碌之中,学生会的工作、各种竞赛、各种活动,连作业都是在空隙时间匆匆完成的。不知道其他人有没有收获,反正我自己感觉想做的事都没有做成,然后带着烦恼入睡。依稀记得小时候很羡慕可以去图书馆看书的人,立志要去有图书馆的大学,然后看过瘾,难道现在就要放弃这个念头了吗?先生让我明白我该开始努力了。

除了劝青年读书,先生还在书中与读者讨论生活应该是什么样的,涉及面非常广,但都是我们需要面对的。书中描绘了多元的生活,让我想起了我很喜欢的一位作家-大冰,他倡导多元生活,他那丰富多彩的生活让我羡慕不已,他用亲身经历证明一个人的身份绝对不是唯一的,没有人规定你应该怎么活,但你应该学会思考自己要怎么活,生活绝对不是只有任务在等你。江湖很精彩,请不要视而不见。

这十二封信让我想起在网络上看到的一句话:“完美人生四重奏:心上人,盘中餐,枕边书,天涯路。”希望你我都可以有完美的人生。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800字 篇3

岳晨昕

在朱光潜先生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中,朱光潜先生用书信的形式,向青年娓娓道来了读书、升学与选课、情与理等我们容易困惑的问题。“这十二封信啊,愿对于现在的青年,有些力量。”在作者序言的最后一句话的祝愿中,我抱着汲取知识,获得力量的态度读了这十二封信。读过之后,发现这本书给予了我的心灵极大力量。

我印象最深刻的片段是在谈读书中,作者说“但是你试抚心自问:你每天真抽不出一点钟或半点钟的功夫吗?”当作者计算着一天都三四页一年都好几本书时,我深深感受到了每天抽一点时间读书的必要性。在《开讲了》当中,何镜堂院士也对我们说过,他每天十一点钟制完图开始看书,看到了深夜一点,第二天正常七点钟起床。这时,我的脑海中浮现出了一位位巨匠孜孜不倦在书海中遨游的场景。是啊,我们真的抽不出一点时间读书了吗?我们有时间刷朋友圈,有时间打游戏,真的就没有一点时间读书了吗,还是对书籍的渴望远没有对游戏的渴望强烈呢?这些话语对我的触动很深,让我开始思考应当如何规划自己的时间,如何利用每天的时间让自己更多吸取书中的精华,每天都变成一个更优秀的人。

此外,再谈动静中我明白了要行动起来也要能静下心来,再谈情与理中我明白了应兼顾理智与道德。“问理的道德迫于外力,问心的道德激于衷情,问理而不问心的道德,只能给人类以束缚而不能给人幸福。”真的很感谢先生的十二封信,让我懂得在学工科之时也应当持有的那份对文学,对书籍的热爱。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800字 篇4

黎泳璋

这次的文章推荐拖到最后期限,才想起来拜读。但是谈读书里的第一段就给了我当头一棒,是我真的没有时间,还是我没有决心。有了决心,那么很多事情就自然得多了,有了决心,那么你就会把读书当成你生活的一部分,有了决心,那么你就能每天坚持了。

这十二封信是朱光潜写的,内容是作者旅欧期间从海外寄到某一家杂志社登载过的信。

作者说过这样一句话,说我们现在的青少年“太贪容易,太肤浅粗俗,太不能深入,太不能耐苦”,他说的没错,这简直是我们青少年的通病!我是该好好反省自己,该如何去做,才能真正把握好每一分每一秒。我学东西,是贪容易;在有问题时,从众心理太大;做事情时,虎头蛇尾;大多数时间,慌慌张张,急急忙忙,可是却不知道自己在忙什么,这就是太浮躁吧。我相信很多人都有这样那样的毛病,但是我觉得,只要是中学程度的青年,都应该读一读这12封信。

这本书最让我喜欢的是,它看似平凡却包含有很深的思想内涵值得读者细细品味,它教会读者正确的人生态度价值观。作者毫不吝惜的将自己的人生理想,对待人生的方法,价值标准与读者分享,这种过来人的经验对于处在迷茫中的青年们犹如一盏明灯让青年们找到正确的航向。“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这句话出现在附录二,而他在《谈美》里也多次提到了这个观点,它是朱先生的人生理想,就是要超脱个人的欲念牵绊,执着人生为社会做出贡献。作为祖国的未来,青年们都应该学习这种精神。书中谈到的这么多问题其实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是在真心的劝导青年们要正确看待人生,眼光要放长远,要踏踏实实的下真功夫,要注意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不要随大流只考虑功利的东西。今天的大学生在选择自己的专业、参加学生组织或做其他什么事的时候往往也犯功利的毛病,只是想到这样做会对自己升学找工作有帮助,却不去想想自己到底想不想做,自己真正想做的是什么。我们应该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而且要脚踏实地的做,这样的生活才有意义。“无言之美”可以说是这本书中最易看出美学知识的一篇了,我们不仅从中学到了诗画音乐等含蓄留有余地的美学原则,还可以领略到作者的生活态度,艺术的生活是超现实的生活,当在现实生活无能为力的时候暂时到理想的生活里去,不是消极的避世而是一种调节,好更好的回到现实的生活去改造。要怎样才能做到艺术的生活呢那是美术家音乐家们擅长的,就是要有一颗审美的空明的心和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我是这么理解的。我想看到这本书的读者都会反思一下自己的生活的,都会从这本书中得到很多启发吧。

这就是我看完这十二封信之后的感受,这些感受让我受益匪浅。希望你们都能好好去读一些这本书。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800字 篇5

孙欣悦

凡事有目的而行之无悔。读书的目的是什么?在孟实先生的年代,莫过于救国兴国。他却说,“在学者不言学”而“空谈爱国”,结果就是“学废工驰”,无法实现救国。引一句蔡孑民先生当时所言的“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我们当代青年读书的本心便是爱国,却也不是空谈爱国,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而且既不能与社会脱轨,也不能过于“社会”而迷失本心。

那么如何行动?我以往一直坚信“博学”方可成才,作文于是什么都想尝试,导致时间紧凑,生活充实,却在闲下来之际突感茫然,就好比漫无目的地在大街游走似的。孟实先生确实给我了思考的空间。他一方面肯定“博学”,批判当时许多开口就谈“专门”、谈“研究”的所谓“学者”,他说道,“‘专’也并非是任何人所能说的。倘若基础树的不宽广,你就是‘专’也决不能专到多远路。学问这件东西,要先能博大而后能精深”,正当我沾沾自喜,觉着自己与“大能”之观点不谋而合时,他又以自身为例给我以告诫,他谈及自己幼时的一位国文老师看出他不知摆脱的毛病,所谓“长枪短戟,用各不同,但精其一,已足致胜,汝才有偏向,姑发展其所长,不必广心博鹜也。”这一番话让我顿感心虚,博学是没错,只有学识宽广了,才能从其中找出自己渴望并且无悔“专”进去的。然而有目的的博学,和无目的的广而学之却是完全不同。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选择,当我们初临世界,我们所需的便是博学而驱散这份陌生和懵懂,当我们对其全貌已有初步认知时,我们所需的便是专而精通某一二项于己、于社会、于国家有价值的趣事。我们现在所面临的辅修与否或许可以从中得到答案。

谈完行动,我又不禁感慨,我们读书的心境当是如何?旧时的“三年不窥园,十年成一赋”之人何处寻?深通哲学的磨镜匠何处寻?现在是否还有愿为作一幅画而自制颜料,数载方得一画的悠然之人?孟实先生论道:“现代科学和道德信条都比从前进步了,哪里还能迷信宗教崇尚侠义?我们固然没有从前人的呆气,可是我们也没有从前人的苦心和热情了。”我们读书少了一份灵气和怡然,多了一份责任和目的,我们应把读书当做一件趣事,或者所谓读书的“目的”才是我们学成之后的附属品吧。

我们不是为读书而读书,也不仅仅是为国家而读书,或许从中觅得一份快意,一分慰藉,如旧时所谓“得道”,这或许也不失为一种追求。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