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教育的细节》有感

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读《教育的细节》有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读《教育的细节》有感 篇1

今天,孙老师让我们读《教育的55个细节》这本书。可我想《教育的55个细节》不是一本老师看的

书吗?那为什么孙老师要让我们读呢?于是,我带着好奇的心情,读了其中的5个片段:《吃饭时保持良好的礼仪》、《主动帮他人捡起掉下的东西》、《餐后要负则清理自己的垃圾》、《接到别人递的东西要说“谢谢”》、《与人相碰应说“对不起”》。读了这5个片段,我对《接到别人的东西要说“谢

谢”》一文印象犹为深刻。它教育了我们接到别人递给的东西时,要及时说“谢谢”。是啊!在生活中,许多人接到别人递给的东西时,都不说“谢谢”。我想,我们应该要做一个文明人,从小事做起,从我做起,用一句简单的“谢谢”反映自己的文明素质。“谢谢”,让我们每天都做好朋友!

读《教育的细节》有感 篇2

《幼儿教师88个成功的教育细节》的作者格温·斯奈德·可特曼是一位曾从事幼儿教育第一线工作30年的幼教工作者,所以书中的内容不是单纯的教条式,而是和生活、日常工作息息相关的,同时作者的观点又都是以许多心理学家、教育家关于儿童成长学习的理论和研究为基础的,在读过之后,让人感觉收获颇丰,并感到对我们日常的幼儿工作有实际的帮助作用。

本书每一章都是以一小段导言开头,之后则是一系列与主题相关的小故事,每个小故事的后面都附有称为 “小贴士”的建议以及请读者自问的几个问题,每一章都有小结,这样的记述方式,使文章内容条理分明而又生动有趣,引导读者用一个正确、客观的角度去读这本书,并给人启发。而书中的小故事更是贴近生活,生动地让我们掌握了幼儿教育的技巧。

在读过这本书后,《不妨试试问问自己》这一篇章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因为在日常工作中都是以实践为主的教育模式,“不妨试试”章节中的内容,对我们的日常教育工作起到了一个很好的导航作用,可以让我们的日常教学内容变得更加丰富充实,真正地把书中的理论运用到我们的实际工作中,展现了本书的价值。而“问问自己”则又常常引发读者的深思,每每看过各个章节的内容后都特别喜欢看一下作者留下的问题,这些问题大都是我们日常生活、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写照,可能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情,至于怎样处理和解决问题,这本书给了我很大的启发。结合自己的日常工作经验,分析研究这些问题,从而改进、优化自己的日常教育工作,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

通过对本书的学习,我学到了很多关于教育教学方法、家园共育等方面的知识,也对自己的工作有了新的认识和崭新的思考,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不断自省,并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读《教育的细节》有感 篇3

暑假里拜读朱永通先生新作《教育的细节》,感触尤深,《朱永通:教育的细节》读后感。它是深入教育现场多年观察和思考的结集,“散发着亲切的泥土气息”。这部作品是一个独立教育研究者在常识的框架内的平实述说,说出了教育的本质,是以敏锐的眼光,透视了教育行为中的真善美和虚假丑。读完之后能明晰什么是好的教育,什么是好的学校,什么是好的教师,感受一种“梦在远方,路在脚下”的平静和力量。整本书没有高深的理论,抛却新潮的术语,瞩目于教育的小事、细节,带你抵达教育现场,为教育做最真实、深刻的“侧写”。

感触最深的是书中“教育中的习以为常”这个章节。第120页,朱先生借引意大利人洛利斯马拉古齐(Loris Malaguzzi)的名诗《其实有一百》,质问孩子的九十九种语言哪里去了?

孩子是有一百组成的。

孩子有一百种语言,一百只手,一百个念头,一百种思考问题的方式,还有一百种聆听问题的方式,惊讶和爱慕的方式。

一百种欢乐,去探索,去发现;一百个世界,去发明;一百个世界,去梦想。

孩子有一百种语言,一百、一百、再一百,但被偷走了九十九。

学校和文明,将孩子和身心分离。

他们告诉孩子,不需用手操作,无须用脑行事,只要听,不必说,理想世界不必伴随快乐……

他们要求孩子,去发现只存在的世界,在孩子一百个世界中,他们偷去了九十九。

朱永通先生指出:“我们习以为常的教育行为,也极有可能存在诸多可怕的盲区,比如,无视过程,无视原理,无视他人的情感和感受,遇事不及思索,甚至随心所欲”。于一些随意的教育细节中灭失了学生的天知,我与此有着很深的共鸣。在20xx年第8期《教育新理念》我曾经撰有《语文课堂:教师引导拒绝先入为主》一文,剖析教师本位先入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是如何形成的,指出首要原因是缘于对儿童的误读——儿童是什么?“语文界先入为主派的教师用他们的教学行动确认儿童就是一张白纸。儿童天生应该什么都不知道,一切问题理应由老师先来发问,读后感《《朱永通:教育的细节》读后感》。那么,儿童真的是一张白纸么?”

其实,儿童天生会学习,儿童的学习力几乎与生俱来。可是,对儿童的误读使得教育者对此视而不见。面对这样的窘态,《小学语文教学》会刊主编李红云曾撰文呼喊:“哪一个孩子生下来,对世界不是睁着一双好奇的大眼睛呢?哪一个孩子不是急切地想探索未知的世界呢?是谁把孩子的求知欲望销减了?是谁把孩子的求知火苗扑灭了?”

回想起传统的语文课堂:使用精美的语言导入新课,解读文本由教师率先发问,迫使学生跟进。教师上课讲究起势、勾连、承转、收合,教学预设程式化,追求教师表演严丝合缝、至臻至美,“三维目标”精准达成,师生课堂表现常常“精彩纷呈”。这类课堂,教师课前对教学设计往往苦心孤诣,对文章内容、特色已然凝练概括,对作者生平、写作动机更是反复推敲,课堂上只几下“蜻蜓点水”,便极为轻巧地“帮助”学生清除了阅读障碍,省时、高效、创境、激趣,一举数得,教师显得游刃有余,学生的学习也似乎顺顺利利。但这样的课堂真的可取吗?20xx新版《语文课程标准》(部颁)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语文课程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教学中,内容的确定、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新型学习方式的形成”。显然,新的语文教育思想并不支持这种课堂上以教师为本位,强调教师引导先入为主的做法。但是,现实中我们发现,以教师引导先入为主为范式的教师本位课堂在当今小语界的教学中仍比比皆是,是主流的教学样式。为何迟迟不见变革?教师本位课堂,以及教师在小语课堂上先入为主的引导底气从何而来?

现在读读朱先生的作品,我发现,这个问题其实也体现了很多老师,平时对一些教育细节的忽视,其中包括对儿童的仔细观察,渐渐的导致自己累积了一些教育的“恶习”,生出许多“反教育”的行为,灭失学生的天性,这其实是极为可怕的,教育方式方法的选择很多时候取决于对细节的观察与领悟!

朱永通《教育的细节》一书共五辑——“活在观念里”“守住教育的重心”“一厘米之变”“教育中的习以为常”“过有思考的较教书生活”,文字虽很朴实,却正如网络评论的那样“能穿透灵魂、体现育人智慧”,确实是一本教育界的好书。

读《教育的细节》有感 篇4

当翻阅到《教育的细节》这本书时,我立刻被作者朱永通先生的温暖、朴实的文字所激励,书中的一些故事有如发生在自己的昨天,读时有重回学生时代之感。平时一些萦绕在心头的疑问也在书中的案例中得到解答并深深认同,并在心中暗暗对自己说,教育,要在细节处慢慢积淀属于自己的魅力。

“你是一个会管学生的好教师吗?”这是我经常问自己的话,朱永通先生也在书中提到了这个令我“敏感”的话题。孩子们在课堂上的常规纪律经常让我头疼,我不知道该用什么方法管住他们。因为学生在课堂上的常规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率。读了这本书之后,我试着从书中解疑,我明白了教育不仅要有爱,还要有方法,要让爱具有教育性,爱得让学生如沐春风。这也和老教师们告诉我的方法异曲同工,那就是要做一个有智慧的教师,学会有智慧、有方法地管理学生。

一次,预备铃响后,我来到教室准备上课,王同学气喘吁吁地出现在教室门口,他家离学校最近,可是却总迟到。我已经找了他谈过好几次话,这次我感到再也无法忍受了,但冷静想一想:学生犯错是在所难免的。用什么办法既不挫伤他的自尊心,又能让他懂得不迟到的道理呢?这节课的教学任务是记一件成长中对待错误的事,这就是一个好机会。

我启发孩子们想一想,自己最近是否有过因犯错感到后悔的经历,这时下面的学生开始兴奋地议论起来,有的学生突然看到站在讲台前的同学,于是指点着说笑着,这显然比作文本身更具有吸引力。迟到的学生则低着头,窘迫地偷偷看着我,最后也举起了手。我请他发言,结果他竟然把今天迟到的事情叙述主干,并谈及自己一贯迟到的原因,和此时心中后悔的心情,接着我就他的发言引导学生们如何将作文写具体、写通顺。王同学万万没有想到自己迟到会受到这样一种特殊形式的教育,同时又为同学们的学习提供了最好的案例,此时他竟害羞地笑着。在征求我同意后回到座位上,写下了一篇优秀的作文,我想这种教育方式一定会令他终身难忘。

智慧管理体现在细节处。用心去观察学生,用心去思考、总结学生。我想,这就是教育的细节吧!

一天中午,我一进教室门就看见课桌椅七扭八歪的,地面垃圾也不少,只有两名学生在补作业,根本找不到值日生的踪迹。我心想:值日生也太不负责了吧!我不在教室,他们就不值日!我真是气坏了,满腔怒火不断往上涌。我冲下楼梯,老远就看见值日生与同伴们谈笑风生!我紧绷着脸,走到他们身旁。其中一个机灵鬼抬起那双惊恐的双眼,不知该如何承受我那一喷即出的烈焰。望着那张纯真的小脸,我忽然震撼了,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孩子们是纯洁无暇的,他们的心如水晶般透明,他们会犯错,但是他们是无心的呀!他们正如一株小苗,需要爱的浇灌!潜意识告诉我,我应该用宽大的胸怀去接受孩子,让孩子们在爱的海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感受和启迪。正在我思索的时候,值日生火速跑到教室,不一会儿,教室被打扫得整洁又明亮。

老师的豁达、宽容能感化学生,促其内疚,这比批评、训斥的作用大得多。一场疾风化作了细雨洒向了孩子们的心田,是啊疾风虽烈,却空有折物之能事;细雨绵绵,才能润物无声。

因此,要想管好学生,首先要做到的,就是用心去了解学生,去爱学生。爱学生不仅是一种教育力量,更是一种教育手段。“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当有时面对一些自己认为难管的学生时,不妨反问自己,到底对他们付出了多少“心血”?找他们谈了几次话、做了几次家访工作、采取过几种教育措施方案等等。每一位学生都具备自己的优点和优势,一名好的教师就是要把它们引导,发挥出来。因此我会把这样的“细节”运用到我的实际工作当中,少讲些空头道理,多关注学生,以智慧的、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

于漪先生曾说,“魅力是以个人的文化修养为底蕴的,魅力的形成是个长期的过程”,因此,教育上的细节恰体现了我们教育魅力真正的积淀,一处处细节就像一点点星光,经过慢慢地积浞就会凝聚成耀眼的光芒,那正是教育魅力的光辉。

读《教育的细节》有感 篇5

今天,孙老师说要让我们读一本叫《教育的55个细节》的书,我们都很奇怪。

我们带着好奇的心情去看了这本书中的5篇文章:《吃饭时保持良好的习惯》、《主动帮他人捡起他人掉落的东西》、《餐后要负责自己的垃圾》、《收到别人递的东西要说谢谢》、《和他人相碰要着动说对不起》。我觉得文章讲得很有道理。

我最喜欢《餐后要负责自己的垃圾》一文。因为平时我们在学校食堂用餐时总会偷偷讲话,有时将唾沫星子溅到别人的碗里,很不卫生。吃完饭我们的餐桌还要别人帮忙清理,也很不应该。

我们应该要养成良好的的饮食习惯和必要的卫生习惯。

读《教育的细节》有感 篇6

朱永通的《教育的细节》一书的少数篇目,我在《教师月刊》各期里曾读过。我发现他的文字很有节制,不仅篇幅节制,而且情感节制。文章写得不动声色,甚至有点冷。

永通是个有心人。一个看似粗犷的男生,在以他的细心观察教育、体察师生、省察自己,写出了细腻细致的《教育的细节》。这些细节,都是小事,却被永通的慧眼看得明白,看得透彻,看得入木三分。

《平等观念在哪儿》一文,学生向老师问好,老师一脸漠然或最多居高临下地点点头,是不是小事?小到不可能影响学校在区里、市里的排名,却可能给问好的学生留下一辈子的心理阴影——因为这是让学生忘不掉的细节;某数学老师偏爱某个学生(很不幸,刚好是个富豪家庭的孩子)也是小事,却让其他学生都讨厌她的课,班里数学成绩年级最差——这位老师可能绞尽脑汁也不会想到是这么个原因。

《润泽的座位》一文中,班级学生数为奇数时,怎么安排那一个单独的座位,永通问过许多校长,竟问不出答案——校长哪有心思考虑这么小的事……

永通不动声色地真实记录这些年他在教育界的所见所闻,他在那冷冷地说着,这边厢我读得一会儿哭一会儿笑,尤其是那篇《三个词汇里的学校文化》,那个转自崔永元的关于贫困地区孩子没见过足球、清洗足球的故事,让我笑出了眼泪,笑过之后,眼泪却还止不住地往下流——在当下充满“荒诞”的中国教育场,让人哭笑不得的事情太多。

这样的事情我也常常看到、听到,许多来咨询的家长向我诉苦时,我发现他们说的也都是小事,而对这些小事我却无能为力。例如,孩子班里新来了一位老师,来了十天还叫不出孩子们的名字;教师节那天,不谙世事的孩子毫不遮掩地向新老师说,要去隔壁班送礼物给以前的老师,这位老师听了脸一沉,居然不同意孩子去送礼物。晚上孩子把事情告诉妈妈,妈妈一夜未眠,倒不是为礼物没送出去,只为孩子以后如何在这位老师“手下”学习、生活而担忧。

教育乃是由许多小事构成,哪有那么多大事大词大话大标语大理念。

教育如果有大事,那就是孩子们在乎的事。孩子们在乎的事是什么呢?是这堂课好不好玩、有没有趣,是新发下的语文书里有没有好看的故事,是课间能不能到操场上追跑打闹,是学校让不让去郊游,是体育课会不会被主科占用,是老师的一个微笑,是校园里的一片红叶……这些事都能让孩子们或欢呼雀跃或“黯然神伤”,大人眼里的这些小事恰恰是孩子们的大事,恰恰是教育的大事,又是教育的细节。可惜我们的教育者常常忽略这些细节,却喜欢去做大事——给学校一个大大的理念,在墙上写上大大的标语,让孩子喊出大大的口号

其实永通写的所有的小事、细节,无非是呼唤教育、呼唤学校、呼唤老师给孩子以平等、尊重和爱。

把小事做到一个个小孩子的心坎上,用细节体贴每个学生细密的心思——这或许就是我们教育的大事。《教育的细节》里班主任坚持“睡眠第一”而非“作业第一”感动了我;宋校长说“开慢点,宁可迟到也不要急”感动了我;清林小学校长杨勇为了让学生享受一地落红之美而特地交代校工不要把紫荆花的落花扫光感动了我;龙岗外国语学校和晋江实验小学用心为孩子们设计方便放书包的课桌感动了我——他们在乎孩子的感受,他们拿孩子们的小事当大事,他们把关乎孩子们的细节做成了精品,洋溢着浓浓的人情味儿。

《教育的细节》好像是我在内心深处一直呼唤的一本书,好像是我很想对老师、家长们说的一些话,好像是我天天看到听到感受到的一个个故事,所以很亲切很柔软。

行文至此,我还想回答永通在本书后记《一本书的重量》中提出的一个问题:一本书到底有多大的重量?作为教育人、写书人,我深知,文字的力量实在有限,尤其是在这“教育的精神暗夜”。甚至我曾经怀疑当下还有人读书吗?在我的新书出版之前,我也曾犹豫:自娱自乐便好,写出来有人看吗,有意义吗?

但是,当我的读者来信说,读我的书到半夜,泪流满面;读我的书之后反省自己陪伴孩子太少;读我的书之后下决心减少给孩子报班……我感到了巨大的安慰:我的书有一点点用,或许改变了一个妈妈一点点,或许温暖了一个家庭一点点,或许幸福了一个孩子一点点——这个一点点,或许就是永通所说的“一厘米之变”,为了这微小的一厘米之变,我愿意坚持写。正如张文质老师在给《教育的细节》所做的序《自明的火种》里所说:“我们常常就是用一笔一画记录的方式暗藏着一些珍贵的、帮助我们精神获得自明的火种。”

想起捷克前总统、剧作家哈维尔那句名言:“我们坚持一件事情,并不是因为这样做会有效果,而是坚信,这样做是对的。”希望更多人关注教育的细节,关注每一个受教育个体。

读《教育的细节》有感 篇7

暑假值班期间打开的《教育的细节》,一看便释不下手。书本中的这么一段文字:“孩子是有一百组成的。孩子有一百种语言,一百只手,一百个念头,一百种思考问题的方式,还有一百种聆听问题的方式,惊讶和爱慕的方式。一百种欢乐,去探索,去发现;一百个世界,去发明;一百个世界,去梦想。孩子有一百种语言,一百、一百、再一百,但被偷走了九十九。学校和文明,将孩子和身心分离。他们告诉孩子,不需用手操作,无须用脑行事,只要听,不必说,理想世界不必伴随快乐??他们要求孩子,去发现只存在的世界,在孩子一百个世界中,他们偷去了九十九。”说的真好,作为一名教师,我应该去寻找孩子喜欢的语言,只做引路人,不做指路者。

再读朱老师的《教育的细节》,我发现,这个问题其实也体现了很多老师,平时对一些教育细节的忽视,其中包括对儿童的仔细观察,渐渐的导致自己累积了一些教育的“恶习”,生出许多“反教育”的行为,灭失学生的天性,这其实是极为可怕的,教育方式方法的选择很多时候取决于对细节的观察与领悟!

《教育的细节》一书,共五辑——“活在观念里”“守住教育的重心”“一厘米之变”“教育中的习以为常”“过有思考的较教书生活”,文字虽很朴实,却正如网络评论的那样“能穿透灵魂、体现育人智慧”,确实是一本教育界的好书。其中的点点滴滴的生活事例给教育学专著赢来了很多的吸引力,是为数不多让我一口气读完的一本书。

确实让我反思了自己的行为,教育真美,孩子更美,希望我能通过这本书的学习,找回孩子心中的好老师,以做一名孩子心中的好老师作为我接下来的奋斗目标。希望是如此的美好,目标是如此的明确,合理运用我们的知识,给我们祖国下一代献上我们这一生的祝福吧!

最后,我来总结一下,通过看《教育的细节》这本书我的一些收获吧,初次看这本书,看到了“一厘米之变”,对这些事例真的是震惊了,句句说到了我们的生活中,难道我们不是这样做得吗?真的很让我们深思,不是不知道,而是我们没有注意细节,真的。你认为你每天的每一句话你都深思过吗,我想是不可能的。最大的收获也许并不是我要去注意细节什么的,而是让我知道换位思考是多么的重要,这是素养的提升,这是学习的动力,这是我们教育赢得尊重的最好方

法,好好去做好换位思考,就可以注意到每个教育上的细节了。尤其是课堂教学中,师生免不了要进行相互交流沟通,但是有几个用语值得注意。例如,“你在想什么”、“连某某都已经举手了”、“同学们课上不许(不要、不能)?”这些好像是教师课堂上的常用语言,这里有几个共性的问题:一是课堂教学用语的终极目的是什么,这必须在教师表达之前要构思好。学生在课堂上偶尔注意力转移现象,这时一句“你在想什么”,或者用语言对学生的神态进行描述无法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课堂的教学内容上来,反而给更多同学注意力转移机会。课堂教学的任何用语一定要是对教学任务完成有用的,尽量减少没有结果或者让学生注意力转移的用语。

课堂,是教师展示自身生命价值的舞台;教学,是教师职业活动的主要存在形式。课堂中的一举一动,教学中的一颦一笑,都传递着这样或那样的意义,有着不相同的意蕴。你想:一句“连XXX都已经会做了,你还不会?”大庭广众之下的一箭双雕——伤害了两位孩子吧?教学细节看似平常,而平常中蕴含智慧;看似简单,而简单中孕育深刻。只有那些心中有学生,充满智慧,对教育教学有着深刻理解和真切眷顾的教师才能去主动创设、积极捕捉与有效开掘这些精妙的细节,方可于“细微之处见精神”!

读《教育的细节》有感 篇8

本学期我认真阅读了由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由周增文先生的《细节决定教育成败》之后,感触颇多。

作为教师,深感学校无小事。你在对学生的教育中,说不准你不经意中说的一句鼓励的话让他铭记在心。而一句讥讽之言,让学生对你产生反感的情绪,处处与你对抗。这样的事例在我们身边发生的是屡见不鲜。俗话说“一句话使人笑,也能使人跳”,这一句话不正是细节所在之处吗?反思一下,我们作为教师不应该吝啬自己的一句鼓励的话,一点甜美的微笑,一点热忱的关怀。

注意学生的一言一行,你会及时制止一场争斗,会避免一次伤害事故的发生,会避免因年幼无知而步入歧途。细节在我们生活中表现出来的魅力是无与伦比的。你可能因为对它的注重而使你抓住很多的机会,从而体现了自身的价值,修复了自己的人生,完善了自己的品格。品味细节,从生活中的小事做起,你会更强大,因为成绩与荣誉是一点一滴堆积起来的。没有小的成功,哪来大的收获。细节的文化底蕴与深刻含义往往是一般人难以把握的,相反,对细节有一定的认知,能用细节来塑造自己的人,是既聪明又成功的人。他们了解细节之美,能灵活运用细节给他们带来的财富,从而使自己即使置身瓦砾之中,也能闪烁出耀眼的光茫。细节是生活与事业中一些很小的闪光点,但它的作用却不可低估。浩瀚的大海是由一滴滴水融会而成,骄人的战绩更是无数细小的成功凝聚而成。让我们把握生命中的细节,酝酿过程中的细节之美。只有这样,你才会取得不断的成功。

对照自己的工作,确实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在今后的工作中急待提高,在细节上多下功夫,使自己不断进步提高。

一个细节的忽略往往可以铸成人生大错,可以造成事业颠峰之危,而一个细节的讲究,可以让企业咸鱼翻身,可以在谈判中力挽狂澜于既倒。把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教育不仅是给学生以知识,以生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一个品格。这个方面细节教育是必不可少。

周增文先生写的《细节决定教育成败》给我们很大的启示和引导,书中的很多东西也值得我们去借鉴和参考。

读《教育的细节》有感 篇9

作为教师,从书本中获取知识就显得尤其重要。人类创造的知识财富,如同浩瀚的海洋,博大精深。寒假里我认真学习了《幼儿教师88个成功的教育细节》这本书。

这本书的作者是格温.斯奈德.科特曼,在美国马里兰大学获得幼儿教育专业学士学位与硕士学位。她从事幼儿教育事业近30年,当过幼儿园教师、幼儿园园长、大学教师和教育培训者。本书着重介绍如何培养幼儿的社交技能和建立积极有益的家园关系两个方面的内容。她以讲故事的方式提供了88个幼儿教师与孩子、与家长相处的细节,包括如何与孩子交流、如何应对孩子的错误、如何帮助孩子学会合作与分享、如何与家长合作等。对于幼教工作者而言,可将此书比喻成自己的私人导师。

翻开书的第一辑,第一个章节的题目《使用非语言交流方式》首先吸引住我:当笔者与故事中8岁的男孩做了15分钟的游戏后,这样写道“男孩小心翼翼地伸出手来碰了碰我的胳膊。他这个动作对我来说意义非同一般。因为这不是处于他的好奇,而是想向我表达他的友好。”故事后附有一段“小贴士”以及给教师自省的几个问题——“问问自己”:我有没有使用非语言教师方式呢?我会不会用肢体语言来向小孩表达自己的赞赏与肯定态度呢?虽然是短短数语,但带给我深深的思考,面对孩子,我们应如何走进他们心灵给他们爱,书中对此给了点睛的指导,这在工作中是很受用的。

我非常赞同作者从始至终阐述的观点:尽量给幼儿一定的自主权,让他们有时间和自由去探索一个丰富多彩、安全可靠的环境。要知道玩耍对于小孩子来说并不是什么分散精力的坏事,相反,那是他们了解世界的一个重要途径。要理解并尊重孩子自身的兴趣爱好与能力发展水平。只要我们明察秋毫,他们就会给我们指明方向。

苏格拉底说:“没有反思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生活。”88个成功的教育细节中的每一个都发人深思,第一遍看完这本书后我又细细研读了第二遍。在重读的过程中,我也在思考这样几个问题:我在实际的工作和生活中应该如何利用这些案例呢?我可以试着做哪些工作?我应该在哪些方面有所改进?我应该怎样灵活地应用这些道理来处理自己特殊的情况呢?反思自己的教师职业生涯,虽然已经是有10几年的老教龄了,但也容易生成一些惯性,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对幼儿的关注、对家长工作等反思的深入还是不够的,通过学习和自省也希望自己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能不断反思、不断创新,形成对教学工作的新动力。

威廉.詹姆士说过:“智慧就是懂得应该忽略什么。”我相信,细节决定成败,不要放过日常工作中、与孩子们相处中、处理事情过程中的任何小细节,用心对待与孩子们的每一天,一定能在保教实践中提升自己与孩子、与家长相处的智慧,走向成功的职业人生。

读《教育的细节》有感 篇10

暑假里读了朱永通先生的作品《教育的细节》,感触颇多。本书共五部分“活在观念里”、“守住教育的重心”、“一厘米之变”、“教育中的习以为常”、“过有思考的教书生活”,文字很朴实,但却能穿透灵魂,体现育人智慧。其中的点点滴滴的教育事例让人倍感亲切。

我们常说读书的根本在于读出自我,阅读《教育的细节》使我意识到细节的力量。孟轲说:“行之而不著焉,习矣而不察焉,终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众也。”研究细节可以帮助我们关注细节,从习以为常的细节审视和反思自己整个教育观念,研究和改进自己的实践操作。从细节入手的改变,可以使教育观念和教育的理论落地生根。反观自照,阅读时我不断审视自己在教育的过程中是否关注这些教育细节,在处理这些细节时自己是否合格。审视的结果常常使自己坐立难安。

教育智慧,耐人寻味

排座位是班主任的常规工作,也是有学问的工作。在“润泽的座位”一文中,作者提出“如果一个班级里的人数是奇数,比如37或39,你会让谁来单独坐那个座位呢?看到这里我不禁反思我的日常做法:一、对待话多的学生,无奈之下将其“孤立”。二、让班长坐,承担责任,为班主任分担困扰。想起这些办法,此时很是内疚、不安。这是缺乏教育智慧的表现。朱永通老师在书中写道“总有教师独具匠心,从爱和尊重出发想出办法”。凡本周表现好的孩子,老师奖励他下周在这个座位上坐一周。不能坐太久,因为让谁的孩子去做,家长都会很有意见,且客观上,长期坐这个座位对孩子的视力乃至心理或多或少都会有影响。这样一来,这个备受冷落的座位,变成了表扬的座位,吸引了更多的孩子想去坐。不但孩子们愿意去坐这个座位,而且家长们也纷纷鼓励孩子们好好表现,争取机会去坐这个座位。和老师相比我的办法是多么不通人情,俗不可耐。没有切实的去思考,用心解决问题,只是流于表面,完成工作。看到这里我也忍不住地赞叹,把消极的处境变成积极的语言行为,这是多么美妙的教育艺术。

平等观念,渗透心灵

在书中描述到学生遇见本校的教师,大多都会主动、热情地打招呼,但鲜有教师会微笑、热情地回应,有一些教师一脸漠然,习惯性地把自己“隔”在这个场景之外,有些老师顶多点点头,以示回应。看到这里我不禁回想到自己表现。固有的观念禁锢了自己。认为学生打招呼是尊敬老师的表现,甚至是应该的。而不打招呼反倒是不寻常,不礼貌的行为。殊不知自己习以为常的观念,被朱永通老师拿出来分说时,顿感羞愧。在问候礼仪里其实深埋着平等观念,它是问候双方在情感上互相尊重的一种方式。从回应与不回应,以及如何回应的行为背后,我们看到了文化中“爱幼”这一维度的缺失,即长者应在情感上给予幼者呵护与尊重。朱老师认为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存在如果只强调长者之权威与地位的价值导向。消极回应学生的问候,使得学生付出有情感的问候,难以得到情感上的尊重。久而久之,他们的问候行为与自己的情感是有距离感的。日积月累,会导致他们的人格上难免布满冷淡与冷漠的阴影。看到这里,平等的观念我深深的刻入骨髓里,其之重要性更是不容置喙。

活的范本,从心出发

读了《教育的细节》深有共鸣。作为老师这种特殊职业。身正为范,以身作则。在孩子面前自然流露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句话,乃至待人接物的方式等,这些教育行为都有可能成为活的范本,即带有意想不到的教育性。极有可能变成孩子认识这个世界的价值观,所谓“说者无意,听者有心”。文中一个体育老师的案例说,体育课上老师让学生跑步,刚跑一半,一个女生鞋带松了,停下来在跑道旁系。跑了一圈,发现那位女生还在那儿慢悠悠系鞋带,老师厉声喊道,快点,你要系到什么时候啊!另外一个孩子随即大声应道,她要系到死!全班哄笑!这是教育过程中常见现象,对待学生行为批评,怒吼。此时我仿佛看到在课堂上情绪化的自己,被学生的行为激怒。当下其实我们在意的不是学生的行为对错,而是他影响了自己课程的进度,打乱了自己工作的有条不紊。情绪化的我们引发了另一个课堂“事故”。朱老师说恶作剧是体育老师“引”出来的,他若不是厉声大喊,而是停下来,关心一下那位女生究竟为何系那么慢,恶作剧谈何而来。对啊,如果我们对待学生,从心出发,以柔克刚。结果往往大相径庭。

活的范本,不管是好的,还是坏的,往往连着孩子的一辈子。身为教师,或为人父母的你我,怎能不因此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其中这样一句话更是让我感到自己身上的责任巨大。

这本书中讲述很多教育细节,也教会我如何处理细节。正如文中所说"坚持一厘米之变,即从能改变的地方开始,一厘米一厘米的努力去改变。小如一厘米的改变,积少成多,就能引发更多更大的改变。愿自己付诸努力,不负热爱。

读《教育的细节》有感 篇11

当我用心读完《教育的细节》这本书后,不禁心潮澎湃,作者的朴实、真挚深深的打动了我。之前也读过一些谈教育的书,大多重复的框架理论让人犯困,鲜有像作者这样结合案例,让工作在教育一线的我产生了种种共鸣,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分享:

一、细节蕴藏卓见

俗话说:“细节决定成败”。我想,细节不仅仅来源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在教育中,细节也无处不在,小到和学生的每一个微笑,大到指引学生的理想,作为老师,每天都和学生打交道,这其中会有多少细节啊!最近和办公室知心大姐朱老师在交流这本书,起初,我对细节一词概念模糊。我问朱老师细节是什么?于是,朱老师声情并茂的为我讲述她的故事。她说:“细节就是生活中的点滴”比如,每次开完会后,有的老师起身后将椅子推进桌内,有的老师则不管不顾;比如,学校一楼大厅的门如何打开方便大家行走?为此,她做了很多实验,最终选择向内的门朝外开,向外的门朝里开,这样走路就不会多绕半圈。”听完她的举例后,惭愧不已,因为这些细节我从来都没有关注,我也开门,只想着门朝里开后,前院奔跑的孩子就不会撞伤,但我没有关注到绕半圈的细节,还窃喜自己的贴心。我想,朱老师此举,一定是因为有关怀之心,所以才会注意到这些微不足道的细节,而细节的发现来源于内心是否有着对他人的关心和帮助。生活中是如此,在教育上更是如此。

二、观念凸显力量

在看到《活在观念里》这一整章时,前引中的这几句话我觉得特别好:在我们肉体的躯壳里,住着一个名叫“观念”的幽灵,我们日常的教育行为中,时刻扑闪着她的身影,糟糕的是,我们往往要等到把教育搞砸了,才意识到观念这个幽灵的存在。在最近的课堂中,有一课题为“一‘mu’不一样”,周一在6班上课时,我引出课题,本意识地将“mu”的发音读成“mo”,没有一个学生指出我的错误,而我也坚信自己的正确读音,可当我走向四班时,照例读出课题,这时孩子们立刻指出错误,说读音为“mu”,因为自己的观念问题,我还加以反驳,坚信自己读得正确,在我们的再三争论下,我想出一个办法:那就是回家查字典。下课后,我又将此事说给办公室大姐一朱老师,她也告诉我读“mu”,这是多音字,组词分别为:一“mu”一样、“mo”型。然后,我又查了度娘,原来在这里真的读“mu”,并且原型拼音为一声,朱老师为我讲解完拼音和字音后,这才慌然大悟。随后,又问我:“那你下节课怎么办?这件事就过去了吗?”我点点头,坚定不移的说,我选择不再过问此事,于是朱老师又开始苦口婆心。最终,我选择给全班学生道歉并承认错误。用朱老师的话说,老师向学生道歉并不丢人,反而能让学生更加信任。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及时更新自己的观点,让自己的思想与时俱进,如果我不承认错误,可能给好学生留下一辈子的心理阴影,甚至讨厌我、讨厌我的课程,最后的结果将一发不可收拾。

三、平等对待学生

感触最深的还有书中《平等观念在哪儿》一文,学生向老师问好,老师对学生的问候漠然处之,这让我想起有次开会,王校长在会上要求老师们积极回应学生的问候。起初,我匪夷所思,这么小的事还值得大动干戈的在全教会上提醒么?读了此文后,我才明白,王老师不是在小题大做,因为问候是双向的,是情感上的尊重,漠然处之,则是对情感的破坏,我们对学生情感习以为常的忽略行为,日积月累,会导致他们的人格上布满冷淡与冷漠的阴影。

其次,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总会偏爱好学生,对差生则会恨铁不成刚,其实每一个学生身上都有优缺点。记得四五班的何翰林,什么作业都不按时交,我的美术作业也不例外。起初,我用了恐吓、惩罚等办法都不尽人意,后来,我让他每节课都来我的讲台,跟我做同桌并告诉她我们是好朋友,这个座位是谁表现好才可以来跟我当同桌,外加每节课3分钟的循循教诲。最终,这名学生有了好转,我的作业按时交了也听话了,我不知道是因为我的唠叨让他折服还是因为习惯,但孩子的进步让我明白:不能让任何一个学生在我们的目光之外成为“局外人”,每个学生都想让老师关注、鼓励。老师的态度和方式,将会改变学生的人生。我想,这或许就是平等的力量吧!

四、温和对话孩子

在这一章节中,给我启发很大,那鲜活的例子使我顿悟:自己的言行决定着学生的一切,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当用生动的语言和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去吸引学生,切记使用语言暴力,用书中所说:当我们情绪激动时,固然做不到口吐莲花,但至少可以选择闭口藏舌。在审视自己的教学中,发现自己对学生缺乏耐心,语言粗爆生硬,时而用强制命令式的语气:如:“完不成作业就罚三张”“随便”等,这种粗暴语言,只会使孩子不听教诲,心怀怨恨,在今后的日常教学中,避免粗暴,要通过关心、爱心跟孩子沟通,多表扬学生,时刻谨记;舌头的摇动,关系每一个孩子的感受和自尊。

细节决定成败,教育的改变,往往是先从教育的细节的改变开始的。品读《教育的细节》,朴实的文字渗透着细节的力量,我将沿着作者的路,把他的思想融进我的教学实践中。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时刻审视自己,从生活、学习等方面,全面教育和关心学生的成长。最后,想用文章的一句话来结束我的分享:教育,就在一个又一个的细节之中;每一个细节,都又蕴含着独特的教育内涵。让我们一起走进“教育的细节,去细细体味教育的独特韵味吧!

读《教育的细节》有感 篇12

刚拿到这本书,就被里面一个个生动的例子吸引。“把你送到小班去”“对你真棒的质问”“你们喜欢不喜欢呀”这些熟悉的例子都是曾经发生在我的身边。特别看到“为什么她总是最后一名”这个例子,让我想到了不管我接手哪个班级,似乎总有那么一两个孩子有这样的问题。

笔者举的这个例子很贴近生活,里面老师的做法其实是有普遍性的。老师们因为碍于日常生活环节的时间安排,所以很难有时间心平气和的去和这样的孩子交谈。看了这本书,让我突然想到,是不是真的是因为没时间,还是自己对孩子没有真心的接纳。环节时间紧凑不是客观原因,是自己浮躁的心造成了与孩子之间的障碍。让孩子怀疑到老师对自己的关心是否真诚。

我们在生活中经常听到也许这些孩子就是被我们无形中加倍的放大了这一个缺点,以至于遮蔽了孩子身上其他的优点。看来真的是要时刻提醒自己始终要以接纳、尊重、信任的态度了对待孩子。其实这些动作慢的孩子身上有很多优点,比如:这样的孩子做事往往很仔细、谨慎。我们应该多挖掘孩子的优点,保护孩子的自尊心,给他想要改变自己缺点的信心与勇气。

真的很喜欢这本书,里面一个个的细节看起来似乎是小事情,但确实是我们一线老师们经常会遇到,甚至是常犯的一些错误。书中的“细节透视”对每个案例都进行简单的理论阐述,剖析了细节背后的积极或消极意义,让我感受到了小细节,大学问的魅力。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会努力做好每个细节,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够茁壮成长。

读《教育的细节》有感 篇13

我读完朱永通老师的《教育的细节》,感受到朱老师伟岸的身躯内藏了一颗敏感细腻的心。《教育的细节》中有许多处说出了我的心声,说出了我想表达却表达不清的东西,引起我极大的共鸣。为此我做了大量的摘录,比如:“学校的风格是一种说不出的味道,一个人的品位就是这种味道长时间培养起来的。有时候,一所学校的味道有可能在学生的记忆里嵌留一辈子。”“任何一所学校的细节,都不是与生俱来的,往往和它的文化有疏密不一的联系。看一所学校是否有人文气息,不用去琢磨那些贴在墙上给人看的标语或理念,也不用费心去加减乘除一个个考核指标的得分,有时一个细节,就足以说明问题了。”

前段时间,电视剧《太阳的后裔》成为热门话题,剧中传递了许多正能量的东西。剧中有一个细节对我触动很大,就是余震发生时,年轻的李医生为保全自己撇开一时半会儿也救不了的伤员而逃离废墟。事后这件事一直折磨着他的内心,在地震过后他不仅没有向家人报平安,连即将临盆的妻子都没有联系,他一脸愁苦抑郁地不断投入更危险的工作,在工作中寻找救赎,直到那位伤员原谅了他,他才解脱,心灵如释重负,微笑重返脸庞。这个细节没有明显的说教,而是通过人物的自责、内省、自救而诠释人生的意义。正如《教育的细节》中所说:“坚持一厘米之变,即从能改变的地方开始,一厘米一厘米地努力去改变。小如一厘米的改变,如果它挑战了习以为常的教育行为中反教育的‘习惯无意识’,积少成多,就能引发更多更大的改变。在我看来,与其整日期盼外在强有力的制度变革来改变一切,不如向内求和向外做,秉持一厘米之变的信念和行动。”一部充满正能量的电视剧可以赢得那么高的点击率,对年轻人的影响那么大,不得不让身为教育者的我们反思:对孩子的道德教育应该如何进行才有效?

学生的成长是如此的美妙和神奇,它不仅愉悦着教师的心灵、推动着学生自己的发展,也带给家长们信心和希望。学生是成全和成就教师的贵人。所以我特别认同永通老师所说的:“好的教育,一定是让人如沐春风的情感教育。教育的人间情怀,胜过无数的教科书和僵硬的规章制度。它是教育者伴随自身的生存状态而来的人生体验和生命感悟,是教育弥足珍贵的精神资源。”

《教育的细节》是一本好读的书,符合崇尚简单质朴的我的胃口。书中无论理和例都通俗易懂,很接地气。看得出身为编辑的作者是真正热爱教育,真正走进了学校、走近了教师,不仅为中国教育的前途忧心忡忡,也设身处地地在为教师的发展着想。如同他在书中所写:“事实上,在今天中国僵硬的教育体制下,不管是谁,都只能在体制的隙缝间做一些细小的尝试和努力。如果你想跟游戏规则说‘不’,争取一点个人自由呼吸的空间,结果可想而知:你必须付出巨大的代价。正因此,那些穿越俗世利益的拒绝声,自然多了些许悲壮美。”经典的教育范例值得教师和教育管理者反复咀嚼和回味。知微见著,守正待时。本书中,作者精心选择的范例,无论从教育性、哲理性、典型性等方面来看都堪称经典,相信阅读此书的每一个读者都会从书中得到启发,激起对教育现状和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的反思。

《教育的细节》优秀读后感篇自古至今,教育就被认为是高高在上的,正是因为它的高高在上,它的神圣不可侵犯性,有时候难免被人在心理上束之高阁。外人只看到它的灯火辉煌,把它臆想成遥不可及的神话,却往往忽视了它的“泥土气”。教育,从来都是一个根植于生活的土壤,进而不断枝繁叶茂的复杂过程,在这个成长壮大的过程中,教育始终与生活难舍难分。生活的复杂多变性决定了教育的琐碎性,只有把这些琐碎一一咀嚼之后,我们才能发现教育的真谛,只有当我们不再拒绝泥土的芳香的时候,我们才可能找到教育的质感。最近网上广泛流传的一句话是:生活不止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同样的,在教育这片广阔的土地上,我们不该止步于眼前的苟且,更应该追求诗和远方。为了诗和远方,我们不得不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成为行走在路上的教育者,在教育场上尽情绽放。

虽然我们每天都在喊着“细节决定成败”、“教育无小事,细节见本心”,然而,真正能做到精细教育的,却少之又少。教育与细节,无非两个方面,一是,教育深陷琐事的泥潭,不能自拔,不断丧失教育的本心;二是,教育脱离生活的琐细,成为摇摇欲坠的空中楼阁。朱永通教授的《教育的细节》一书,如当头棒喝般敲打众人,让我们醍醐灌顶,在教育这块“硬骨头”上不敢半点松懈。

教育处处在,处处皆教育,所有的教育都隐藏在每个不起眼的角落。把小事做到每个孩子的心坎上,用细节体贴每个学生细密的心思——这或许就是我们教育的大事。这让我想到朱教授曾讲到的一个真实的教学故事,它讲到:龙岩一中有一个姓林的语文老师,个子很矮,在某次堂课上,有三个男生搞恶作剧,把两个黑板擦都放到林老师看得到却够不到的地方。但是林老师整堂课和往常一样仍在黑板上写满了板书却没有提黑板擦的事。临下课在回顾这节课的内容时拿出手帕把黑板擦得干干净净,然后告诉他的学生们,知识只有留在心中的才有价值,因为留在心中的知识是不用擦,也永远擦不掉的。下课后三1 / 3名男生主动跟林老师承认了错误。这个故事不仅让我们见识了这位矮个子林老师的伟岸,也让我们看见“美好的教育背后迷人的东西——教师个人的功底和修养”。林老师这种以柔克刚的教育方式值得我们每一位老师学习。教育的高明之处是,于无声处让“危险”无处遁形。

学校是讲爱的地方,因此在学校里,最重要的是要给学生安全感和爱的示范,教师要学会在严厉与关爱之间寻找平衡点。对于迟到这种在学校司空见惯的行为,一般的老师会采取学生可以接受的方式,比如让学生在班级内当义工,为班级做贡献,以此“将功补过”;而河南的艾瑞德学校,迟到的学生会悄悄进入班级,一声不响地坐到自己的位子上,而正在上课的老师和其他学生也只是报以微笑,给迟到的学生留有充分的爱和尊严。这样的效果远远要好于个别极端教师的处理方式:那位因学生军训迟到而不得不体罚学生的、被开除的老师,我们在唏嘘不已的同时,也难免感叹当下的教育教学方式。这位教师的教育方式固然有所瑕疵,但我们不得不回过头来反思我们的教育:如果这名老师能从爱出发,以爱化解学生迟到后的不安,效果会不会更好?这种极端的处理方式不仅不能保证这名学生改掉迟到的习惯,而且还提前结束了了自己的教育生涯;如果此前的学校对这名学生的教育有所成效的话,学生的迟到问题压根不会出现,正是之前教育的纰漏,使这位教师陷入进退维谷的境地:罚,显得爱不够,难免遭人重议;不罚,则责任心不足,同样会被诟病。这名教师的“不幸”就在于,在严和爱之间错失了分寸。无论我们的教育方式如何转变,我们都不能忘记教育的本心——爱。

这就是教育的细节,这就是细节里的教育。

也许我们一个关爱的眼神,就能唤醒孩子求知的本能和欲望;也许我们一句鼓励的话语,就能抚慰孩子忐忑不安的心灵;也许我们一个真心的示意,就能让孩子们彼此“一笑泯恩仇”;也许作业本上的一个笑脸,就能让孩子爱上我们的课堂;也许我们偶尔的“视而不见”,就能让孩子喜欢上我们的学校;也许我们那些“爱的纵容”,就能挽救一颗无处安放的心;只有让孩子感受到我们的“爱如潮水”,学生才会爱上我们的人,爱上我们的科目,进而爱上我们的教育。

只有爱和尊重,才是教育得以生根萌芽的肥沃土壤;只有爱和尊/ 3重,才是教育最纯的底色;只有爱和尊重,才能保证教育朝着更人性化的方向发展;只有爱和尊重,才能触摸、感受到教育的真谛;也只有爱和尊重,才能使我们的教育永葆生机和活力。

只有怀着对教育的敬畏之心,我们才能真正找到教育的质感。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