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读后感

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汉字》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汉字》读后感 篇1

最近,我读了一本叫《图解汉子的故事》的书。

如果用一段间断的话语来形容这本《图解汉字的故事》的话,那么一定是“一字一图,诠释汉字的形与意;生动解说,讲述汉字的根与源。了解汉字背后的故事,探寻汉字的前世今生”。这是一本让青少年了解中国汉字趣味的通俗读物。全书选取了200来个常用汉字,用图画加故事的形式,形象地讲解每个汉字。一字一图,让你一眼看懂汉字的形与义。每个字一个演变过程,展示了他们的前世今生。每个字一则妙趣横生的小故事,讲述了汉字中深藏的中华文化、历史、文学知识。

现在社会上,很多人喜欢,更可以说热衷学英语,出国更是很多人追求的目标。在这种形势下,汉字被很多人淡忘,逐渐丧失了它的美感和功能;还有,人们用计算机、手机等打字,渐渐忽视了汉字书写的重要性。因此,我们国家现在小到个人,大到社会都越来越重视汉字的传承与推广。像中央电视台举办的汉字听写大会就是传播汉字的重要途径。而这本书更是我们学习汉字,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媒介,值得每一个小学生甚至是大人好好去读,去学习。

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应该好好学习汉字,了解汉字背后的传统文化,并担负起弘扬汉字文化的众任。

《汉字》读后感 篇2

你从蛮荒走来,袭一身上古气息,自然纯朴;沐历史风云,渊博深邃。你集精巧和谐的形、婉转悠扬的音、意蕴丰富的义于一体,延续着华夏民族生生不息、长盛不衰的文化基因。读《中华汉字故事》,浴中华传统文化,我陶冶其中,流连忘返。

这本书从汉字的起源讲起。传说文祖仓颉,肩负使命,周游四方,仔细观察风雨雷电、日月星辰、山川河流、飞禽走兽,用简单的线条或符号加以刻画其形态,这便有了象形文字的雏形。文字功成后,“天雨粟,鬼夜哭。”自此,文字显示出巨大的力量,带领着中华民族走向聪慧强大。在本书中,我体验“仓颉造字”的艰辛,感受“河图洛书”的神奇后,再通晓古人的“六书”造字法,还有汉字形体的演变。如此看来,汉字千千万,字字闪烁着中华儿女智慧的光芒。

接下来,书中按“和自然万物相关的汉字”“和衣食住行相关的汉字”“和认知情感相关的汉字”几个章节列举出部分汉字,讲字源,说演变,明字义,再配上汉字故事传承文化,可谓意蕴深厚又妙趣横生。其中《乾隆妙语解“夫”字》让我印象尤为深刻:农夫整天都在挖土干活,“夫”字就是一个“土”字加上“人”字;轿夫扛着竹竿抬轿子,“夫”就是“人”字上面加上两根竹竿;孔夫子是圣人,上通天文,下晓地理,“夫”字就是“天”字伸出头;而夫妻是两个人,“夫”字自然就是“二”字加个“人”字了;匹夫是指大丈夫,这“夫”字就是“一”字加一个“大”字。

读者有没有为“十全皇帝”的博学解字拍案叫绝?是否更惊叹于中华汉字文化的博大精深,为植根于胸中的汉字而自豪?

书中“说文解字”后有“汉字小博士”,可以丰富读者的汉字知识;“汉字魔方”里出示的字谜则让读者开动脑筋,洞察字谜背后的故事;而“国学问答”还能让人了解古风民俗,不由自主地去亲近悠悠千载的华夏文明。

“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感谢先人创造出如此神奇精妙的汉字,让我们时隔千年仍能与祖先对话,沐浴文明,浸润成长。

《汉字》读后感 篇3

最近我读了一本书叫《被委屈的汉字》。这是一位大名鼎鼎的作家——张之路先生写的。到底有多少被委屈的汉字呢?让我来为你揭晓。

首先是“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大概所有人小时候都听过这句话。但我看完这本书后,我开始思考起来:三个臭皮匠的手艺再差,做的鞋也比诸葛亮好吧?而且三个臭皮匠,他们连打仗都可能没见过,怎么可能比得过诸葛亮呢?后来查了一下百度和书,我明白了,之所以“皮匠”这一说法,其实是因为字音误读了。这个词应该是“裨将”,被误写成了“皮匠”。在古代,裨将是指军队中分管的军官。唉,裨将怎么也没想到,自己好不容易和诸葛亮变成了谚语,结果被皮匠占了便宜。

还有一个是“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我觉得很奇怪,一位家长怎么会为了抓一只狼而牺牲自己的孩子呢?后来看了书,我才知道有些地方方言,把“鞋子”读成了“孩子”,便流传了下来。那你知道为什么会从“鞋子”变成“孩子”吗?那是因为在古代汉语中,“鞋子”不读“xie子”,而读“hai子”。后来,“hai”音分化,一部分仍读“hai”,一部分则读“xie”。“鞋”字即属于后一种情况。但是在我国四川、湖南、湖北、广东等地的一些方言中,仍读“hai zi”。时间一长,“舍不得鞋子,套不住狼”就变成“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了。

读完这本书,让我明白了,做事一定要注意细节。这本书十分的好看,希望你也可以看看。

《汉字》读后感 篇4

床头喜欢摆放几本书,说附庸风雅也罢,说为了睡前催眠之用也罢。可近来,一本上海学林出版社出版的唐汉著《汉字密码》,着实让我爱不释手,使本来汉语功底很薄的我受益匪浅,颇有醍醐灌顶之感。

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都浓缩于汉字母语之中,汉字以其独特的形式,记载和传承着中华文化。据说仓颉造字时“天雨粟,鬼夜哭”,惊天地,泣鬼神。的确,汉字的表意性,使它具有独特的魅力和非凡灵动的美。可以说,每一个汉字都静静散发着文化的气息和生命的芬芳。尤其是初始阶段的汉字,几乎就是一种实物的摹写、一幅生活场面的缩写,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于漪老师在《汉语,魅力无穷》一文中也写道:“汉语有它独特的美,这在世界语言体系中是罕见的。”

比如“德”是会意字,甲骨文的“德”表示目不斜视,双脚不偏离道路,直达目标。金文的“德”在“直”下面又加了一个“心”,强调了不仅要按目光直视,走通行大道的准则去“行”,而且必须这样去“想”。其字面中,含有正直、公正以及去行、去想四层意义。其中“”执行或做事,“十”代表标准、公正,扁四立起来就是“目”,代表观察、看事情,“一”代表公正,“心”代表思考,孟子有云“心之官则思”。那么怎样才算有德呢?就是观察事物、思考问题、做事情,要符合社会标准,保持公平、公正。其中还包含着禁忌:不去想、不去做那些走小路、抄近路的投机行为。如果人们都按此要求去做,社会的道德水准是不是就会有很大的提高?

又如对“爱”(愛)的诠释:用手(爪)捧着,用丝绸盖着(ㄇ),把最好的东西(心),送给朋友。记得有一位白领妈妈,为了教育孩子有爱心,在一次帮困活动中,准备把一件旧衣服捐掉,并放在显眼的地方,并告诉一对双胞胎儿女妈妈的用意,儿女理解了妈妈的意思,女儿当场要把自己最喜欢的芭比娃娃献出,儿子也不甘示弱,把爸爸刚刚买给他的遥控汽车献出,妈妈看到这种情景,满脸羞愧,赶紧不声不响地把旧衣服放回衣橱,精心挑选了一件崭新衣服和儿女的玩具放在了一起……想到此,真是要感谢我们的祖先,构造了立体的,音、形、义三维空间的汉字,赋予我们无限宽广的联想空间。

汉语和我们每个人都有不解的情缘,热爱它,进入它的世界,领略它的无限风光,会使我们聪明、文雅、思想敏锐、视野开阔。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参透了神秘、厚重、千变万化的方块字,也就参透了中国的文化,它陪伴你的终生,引导你受益不尽。如果道德教育从引导孩子热爱汉字做起,远比那些空洞的说教效果要好得多。

《汉字》读后感 篇5

暑假里,我读了任溶溶写的《我们的汉字》这本书,颇有感触。

这本书是一本关于汉字知识的普及读物。从文字的起源讲到汉字的演变,一直讲到拉丁字母注音,系统地讲述了汉字发展的历史,让我们对汉字有一个具体而清晰的认识。

汉字教会了我许多道理,正如本书作者所说,不管中文还是英文,不会说不会写都是一件让人烦恼的事。书中有这样一个小故事:有个人去美国,他不会英语,于是请了个朋友在纸条上写了他最爱吃的菲力牛排的单词。他肚子饿了,就走进了餐馆,服务员问他吃什么,他拿出了纸条,服务员就端上一盘鲜嫩的菲力牛排,他吃得开心极了。就这样,第二次他依然吃得津津有味。可第三次第四次,他就不想吃了,甚至有点倒胃口了。他想找人写另外的菜,可是找不到懂中文的人,所以,他只能一直吃牛排,吃到想吐为止,这可真令人沮丧!所以,你看看,文字在我们的生活中起着多么重要的作用,扮演着多么不可或缺的角色啊!

这本书还告诉我们汉字的演变,从甲骨文到楷书,每种字体都有自己的故事。还有象形和指事。象形是直接描绘实物形状的字,指事是在象形的字上用简单笔画的符号字。

以前,有些字没造出来,古人常会用同音字来代替要写的字,这叫假借字,现在我们都叫做错别字。现在有些店铺故意用错字,比如我在吾悦广场上写着就“视”不一样、“布布”高升,我觉得不好,因为他把字的本意给变了。

汉字蕴含着中国的传统文化精神,一笔一划包含着属于它们自己的故事,所以我们要让它们发扬光大。

《汉字》读后感 篇6

最近读了著名学者蒋勋写的《汉字书法之美》,非常喜欢,留一点阅读感想吧!

声音与图像

这世界上保留下的象形文字非常少,汉字就是其中之一。以往学者们一直以为带有很多图案的古埃及文也是象形文字,后来因“罗塞塔石碑”(上面对照刻下了古希腊文、柯普特文、古埃及文)的出土,才发现原来古埃及文中的那些图案还是在表音,也不是象形文字。

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文字大都是声音的记录,而汉字却是形象的记录,这就使得中国人一直以来的思维必然与其它使用拼音文字的民族思维方式不同,使用象形文字应该使人的抽象思维能力更强。因西方文化从声音出发思考问题,声音对于其文化来说非常重要,所以西方人重视朗读、重视表达。

同一时间发展出来的汉字文学《诗经》却恰巧相反——寓繁于简,简单几个对仗工整、音韵齐整的句子,就把复杂的时间空间变成一种“领悟”。

汉字文学似乎更适合“领悟”而不是“说明”。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仅仅十六个字,时间的逝去,空间的改变,人事情感的沧桑,景物的变更,心事的喟叹,一一都在整齐精简的排比中,文字的格律性本身变成一种强固的美学。”

我有一种模糊的感觉,正是因为上述原因才使得西方的音乐特别强调完整的逻辑性,而中国的古乐则截然不同,就好象是要从山中抓住一缕柔风、水中拮取一片波光,连音乐都象图画以及文字(简化的图画)一样处处有着“留白”,让人去领悟去想象……也就是说,中国的音乐也好,文字也好,图画也好,其基本的气息都是清淡而跳跃的,也许其表达并不连贯,但却非常适合去细细体会,受者的感觉越细腻,感受到的层次就越丰富。

中国的文字来自图画,这些图画打根儿上又都来自于自然万物,所以中国文化与自然简直有切不断的血脉联系,从诗经到后世的所有文章,“感物吟志,莫非自然”, “吐言天拔,出于自然”,言必从自然开始,每首诗都似乎在描绘一幅画卷,离了自然,中国所有的艺术门类简直就没了吸收养分的土壤!

欧洲一直使用拼音文字,才使得各国因发言不同而文字也不同,因为这些不同,所以欧洲在历史上绝大多数时间处于分裂状态。而中国因汉字的统一,尽管也存在“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的情况,但在这个地域辽阔的国家,即使走到所谓“天涯海角”可能听不懂当地话,但还可以通过统一的文字来交流!想当初有人想把汉字改造成拼音文字,这就如同要切断我们互相联系的根脉一样了。

简体与繁体

甲骨文和金文是同时期存在的,小篆和秦隶也是同时期存在的,同一个字在甲骨文和金文上就有差别,在小篆和秦隶上也有差别,为什么呢?因为它们的功用不同。金文、小篆都是国家重要典礼、仪式上使用的文字,就必须是端庄、繁复、雍容的,而甲骨文虽然是巫师用来与神灵沟通、隶书是小吏们用来记录行政文书,不能说不重要,但因为每天都要大量使用,为了提高效率,就必须把图像简化,简化到甚至一些甲、骨上刻的字与我们今天的简体字没大区别。

纵观中国文字的发展历史,其实不难发现,文字的发展有时在向简化方向发展,而有时又在向繁化方向发展,所以,在汉字的繁简之争中,我到没觉得简化文字有什么特别不对,不过简化的基本思想应该是按意简化,按音简化是容易混淆字意的,无论怎样只要别往拼音文字上靠就好!

美与技

蒋勋将“笔阵图”和“永字八法”做了对比,在我看来就是美与技的对比,“笔阵图”是当年王羲之的老师卫夫人对汉字的基本笔画所做的比喻:

“点”如高峰坠石;

“一”如千里阵云;

“竖”如万岁枯藤;

“撇”如陆断犀象;

“弋”如百钧弩发;

“力”如劲弩筋节;

“辶”如崩浪雷奔;(书法课上,小林老师讲到此,选了《兰亭序》中的“九”字,并且配了那卷起之惊涛骇浪的图片,我觉得更合适)

截取了《兰亭序》中的前四个字,以上的七个笔画在这四个字中基本都能找到,让我们好好看看这里面的“高峰坠石”“万岁枯藤”“陆断犀象”“崩浪雷奔”吧!

笔阵图不仅仅在说形象,里面还包含了速度、质感、气势……卫夫人教给王羲之的不是技巧而是感觉,而“感觉的丰富,是审美的开始”!

毫不夸张的说,在小林老师第一次的书法课上讲到这些比喻时,真的让我心潮澎湃!我那么喜欢旅游,为的是什么,就因为在旅途中,我真的看到过那沉重的高峰坠石、无比开阔的千里阵云,在原始森林中也真的看到过那坚韧的万岁枯藤!没有感受过那强烈的自然之美、自然之力量,又怎能深切体会这些比喻?

而“永字八法”也是在教初学者如何书写这些基本笔画,且很明显是在《笔阵图》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这个则完全是技法和动作上的比喻了:

“永字八法”把“永”这个字,依照书写先后分为八个元素:

“侧”(点),

“勒”(横平),

“努”(竖),

“擢”(钩),

“策”(仰横),

“掠”(长撇),

“啄”(短撇),

“磔”(捺)。

我不知道当年的孩子在被传授“永字八法”的时候是什么感受,反正在我看来,孩子相较于成人,动作协调能力是要差一些的,用这么复杂的动作来形容每个笔画,让孩子理解得多费劲呢?相比之下,难道不是对自然的感受更为重要吗?书圣之所以能成为书圣,一定得益于卫夫人当年为他在心中打开了无比开阔的气象!

就象蒋勋所说:“笔阵图更看重在线条联结通向自然界万事万物的感觉,更侧重美学教育,而‘永字八法’则是侧重在技巧和形式上!……‘审美’必须是跟自己生命息息相关的活动,失去了回归自身的感受,艺术与美都只是徒具形式而已。”

汉字书法之美

蒋勋从大汶口出土的五千多年前黑陶尊上的“旦”讲起, “甲骨文”、“金文”、“石鼓文”、“小篆”、“汉隶”、“行书”、“草书”、“楷书”一路下去,介绍了王羲之、王献之、王珣、孙过庭、张旭、颜真卿、柳公权、杨凝式、苏轼、黄庭坚、米芾、宋徽宗、赵孟頫、杨维祯、徐渭、郑板桥等诸多书家及其作品,将汉字书法之美一一呈现。读完后让人仿佛被带着透过了那千年翰墨游目骋怀,回头看到了我们的古人怎样“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闭目掩卷,我的心里愈加清晰,自己为什么要学习书法?那就是:通过写字,丰富感觉,回归自身,体悟生命。

《汉字》读后感 篇7

从小开始,练字对某而言就是很困难的一件事——小学上书法课时,老师总会把大家写的字贴墙上,然后把亮点圈出来。那时候,某是惟一一个作业上没有圈的孩子。初中时某很羡慕班长的一手好字,到了高三闲着没事就天天练硬笔。下了早读第一节课前的十五分钟全用来描塑料模板上的正楷了。一年后生生刻出一幅钢板字体。后来某花了很久去改变自己,有人说某现在写字没高中时漂亮了,但某倒不这么认为。因为那是有活力的,比当初的一团死板多出了几分生气。而看蒋勋的书就有这样的感觉。

他说书法,总是先从人说起。在中国传统的书法观中,写字是件很庄重的事情。而且,写字的头一件事是做人。讲究的是“心正则笔正”,中国人喜欢讲品格,书法更是人品的体现。若是练得一手好字,便在人才济济的科举考试中也是有加分的——由此可见书写之重。

事实上,赏析任何书法作品,离了那个执笔者,就会陷入云雾之中。比如天下行书第三的《寒食帖》,某一直无法真正的喜欢它,直到看了蒋勋的《苍凉的独白书写》才明白,那是怎样的一种复杂心境才造就出来的名帖啊。而湖南里耶古城出土的竹简,总会让人联想到恪尽职守的城吏们。至于颜真卿的稳重笔锋更是令人印象强烈的想起那段大唐盛世——任何字体都是和那个时代无法割裂的,书写本身就是在一段历史。而那沉淀下来的墨迹既是本人的私有历史也是公共的书写历史。

所以不能不认真的去书写罢。只有练好了规矩才能“随心所欲而不愈矩”。

可是在那整体的历史中,更无法忽略的是个人的笔意——那生动的变化又重何而来?

那些生动的笔触,在蒋勋的笔下是那么美好。在点化它们之前,仅仅是纸上死板的一团油墨。书法是形象的艺术,蒋勋的书上会在一开始就介绍这种字体的来龙去脉,附上相应的帖,让人明白它们之中蕴藏的历史,同时又辅以个人性质介绍,一点点的点拔读者如何从那些细节中体会它们的历史、它们的情绪、它们最打动人心的部分。

大凡讲述艺术史的书,不是流于琐碎就是自我陶醉。而蒋勋的书法史里。没有传统的审美书惯用的四个字四个字那样空洞乏味的不知所云,也没有四平八稳的照本宣科,有的是触及读者灵魂深处的悖动。

那,正是因为蒋勋从书法的美感中把人类最基本的感情萃取出来了罢。美学是抽象的,然而美的载体和审美本身并不是抽象的——尤其是书法,那是缘于人与社会的共鸣所产生的丰富意蕴的艺术啊。

《汉字》读后感 篇8

我对汉字的文化底蕴十分热爱,每周五晚上,我都不会错过一个可以唤醒人们提笔书写汉字的节目《汉字听写大会》。

为什么要举办这个节目呢?我想是因为现在科技发达,人们渐渐走进了信息时代,家家户户都有电脑。键盘一“敲”,鼠标一“点”,字库里的汉字就蹦出来,省心又省力。方便的同时,我们把汉字遗忘了。

比赛由一位主持人报词语,主持人解释词或词语的意思,帮助选手更好地理解词或词语的意思。参赛选手写完词或词语后,让3位评委老师来判断对错,通过的晋级,失败的退出。在比赛中,选手们有的苦思冥想,有的迟迟不敢动笔提交……指导老师和家人在第二现场呐喊助威,似乎比参赛选手还紧张百倍,时时刻刻地在查字典,看参赛选手写得是否正确。

每一场比赛,我也拿着笔和纸在一旁书写,有几个汉字让我记忆深刻:如“薨殁” hōng mò, 指王侯死亡;“曳光弹” yè guāng dàn, 我是第一次听到这个词语,它是弹头内装有曳光管的特种枪弹;“虹鳟鱼” hóng zūn yú, 是一种栖于湖泊和急流,体色鲜艳的鱼……

这个节目太好了,不仅增加了汉字知识,还涉及历史、化学、物理、生物等各学科知识。汉字不仅是一种信息符号和交流工具,它蕴含了五千年的中华文化。作为炎黄子孙的我们,要好好地传承它。

《汉字》读后感 篇9

水墨在宣纸上随笔峰渲染开一丝一丝的纤维,而书香气息也通过呼吸沁人心脾,深厚的文化底蕴晕开了一条又一条的血脉,时时触碰着我们的心房。当我们在书写时,无时无刻不在汲取汉字背后的文化和历史,这也是一种“汉字书法之美”吧!

汉字书法可谓动静相容,张弛有度:当毛笔在纸上起伏,留下行云流水般飘逸灵动的汉字时,我们的心中却如止水一般平静、专注、感悟着这最古老的符号之意。只有心静了,我们才有机会“与自己相处”,不受外界的纷扰,好比一只仙鹤,只有它落在地面时你才能安静的与它相处。静心到了一定的程度,便迈向了另一种境界——净心。

水的清,是一种净;纸的柔,是一种净;砚的端正,更是一种净。试想,当你沉浸于水、墨、纸、砚的净中时,你的心又怎能不净呢?

《汉字书法之美》需要用心去读;汉字书法之美,需要用心去悟。

《汉字》读后感 篇10

《汉字》读后感 篇11

这个星期,徐老师带领着我们去“遨游汉字王国”,使我感受了汉字的有趣和神奇,了解了悠久的汉字文化,犹如品尝了一顿丰美的汉字大餐,我为收获着无数珍宝而欣喜若狂。

通过遨游第一文库网汉字王国,我知道汉字是仓颉发现的,在几千年的历史中,字体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繁到简。知道了我们不能读错字,写错字,这样会闹出很多笑话和不良后果的!就像《一点值万金》一文。这篇文章写了乌鲁木齐某挂面厂在生产挂面时,错把“乌鲁木齐”写成了“鸟鲁木齐”,就是这一点这差,使18万元的产品付之东流,成了一堆废品,要是检查人员和挂面厂再细心一点的话,或许后果就不会那么惨重了。这也提醒我们今后在学习中,要非常细心,时刻提醒自己不要将同音字、形近字混肴,每次做好作业都要仔细检查一遍,确保万无一失。如果世界上每个人每次落笔都三思而后行,世上还会有错别字吗?祖国的文字将永远是纯洁的!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我爱你,中国的汉字》这一篇课文。通过认真学习,我知道了汉字其实不是一个个僵硬的小符号,而是一群带着深厚感情的可爱小精灵。比如,文中说到的“太阳”、“月亮”、“轻”、“重”、“笑”、“哭”、“冷霜”、“深幽”这些词语和字不同的风韵。是啊,如果写下“火”这个字,你便会感到热和力,好像熊熊大火在你身边燃烧,热血像火一样在沸腾全身顿时就充满了活力!如果一看到“绿”这个字,你就会相象得到一片片枝叶茂盛的大树就在你身旁,各种东西都生机勃勃,充满了希望,充满了力量,好像春天那明媚的阳光普照着大地一样……

汉字王国不仅使我和汉字成了好朋友,还让我学会了猜字谜、编字谜,激起了我对汉字的无限兴趣!汉字,我爱你!你永远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

《汉字》读后感 篇12

字典公公贴出了一个公告,邀请所有的汉字进入页面。

第2天,汉字们纷纷来到字典公公家里,于是字典公公说:“孩子们,你们好!你们当中谁愿意第1个进入页面的?”

“我要!”“我要!”所有的汉字都争先恐后抢着回答。只有“爱”静静的坐在那儿,字典公公问爱说:“爱,你怎么独自坐在那儿?”

“字典公公,我觉得做为一个字,应该谦让、无私。这样才能让汉字王国充满和平、快乐!”“爱”平静的回答道。字典公公听了“爱”的回答,激动地说:“这才是我要的回答!作为奖励,你就到第3面吧!”

那可是字典公公最好的位置,其他的字羡慕的要命,“做”字说: “爱”是故意装懂事的!不就是想第1个到最好的位子上去吗!”

字典公公听了很生气,把它放到了最后一面,又对汉字们说:“孩子们,我们应该像”爱“所说的,让汉字王国里充满和平、快乐!”

汉字们听了,个个都涨红了脸,听了字典公公的安排,谦虚平和的找到了自己的位置。现在,你知道汉字们所在位置的原因了吧!

《汉字》读后感 篇13

有一天晚上,熠熠做了一个奇怪的梦,他梦见一个须发皆白的老爷爷给他讲了一个故事。

说的是在一个古老的地方,有一座城池叫做“汉字王城”。城的中央是一座巨大的王宫,由地位最高的“皇”统治着整个王城。由于“皇”爱民如子,又善于治理国家,所以汉字城民们都过着衣食无忧的太平日子。也不知过了几世几代,汉字王城里的城民们人丁越来越兴旺。但大家仍然过着相敬如宾的快活日子,整天很开心。谁知有一天,全城内外的汉字都传染了一种奇怪的病,使生存在汉字王城里几千年之久的汉字变得奇形怪状了。这些汉字不但外貌个个不同了,而且性格也千奇百怪,有的喜欢微笑,有的喜欢哭泣,有的喜欢打架,有的喜欢劝和。反正每个字都很有个性。

有一次汉字们在草坪上玩耍,大家互相看了又看,都觉得对方很新鲜。“又”好奇地对“叉”说:“你怎么比我多一点呢?”“长”仰起头对“弓”说:“大叔,你什么时候背了一张弓?”“日”心疼地对“曰”说:“儿子,你看生病多么可怕啊,你的身子都缩掉了。”“木”揉了揉昏花的眼睛,对“林”说:“你会变身有什么了不起了啊?”“兵”忧郁地对“乒”和“乓”哥俩说:“要是这场病能快点过去该有多好啊,瞧你俩只剩一条腿了。”一时间,只听草坪上叽叽喳喳,大家议论纷纷的。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这场疾病终于被治好了。汉字们都很高兴,他们又不约而同地集中到草坪上来了,大家清点了一下字数。哈!数量不仅没减,反而从两三千增长到了五六千。大家心里别提有多美了。

熠熠听到这里,也跟着高兴地笑了起来。这一笑不打紧,熠熠睁眼一看,才发现自己正躺在床上睡觉呢,熠熠不好意思地挠了挠头。心想,也许是因为自己太痴迷于探索汉字了,所以梦爷爷才会出现在他的梦里呢。

《汉字》读后感 篇14

最近得到一本书《汉字王国》,一拿到这本书,就被它完全吸引了。一是书的设计。封面以棕色和暖暖的橙色为主,上有似图似字的远山、近水、剪纸般的人物。整本书页面简单典雅,排版错落有致;大字和小字混搭在一起,相得益彰。大字多为篆文、金文、甲骨文,穿插在紧密整齐的小字注解中,俨然就是一幅幅画画。图片亦多与考古资料有关,淡淡的黑白色,看上去既清爽又古典。更可喜的是,偶尔有几个棕红色大字的出现,恰恰增添了许多情趣。读这本书,就像在读山水画,那跳动在每一页上的汉字,仿佛还带着淡淡的墨香,在曼妙的舞蹈。汉字原来并不方方正正,恰恰是多姿多彩;汉字原来也并不规矩呆板,恰恰是情趣盎然。太多地关注于现在,我们甚至都忘记了她原本的模样。每一个汉字,都有自己的故事。造字六法,就是她故事的讲述方式;篆隶行草楷,就是她魅力的表达形式。她是百变美人,她多姿多彩,她吸引你去描摹她的形体,渴望与她心神交流。二是书的作者。才看到作者的名字——林西莉,心想是位女士啊,自然多了一份尊敬。仔细一看:[瑞典],原来是位外国人呀,再油然而生的便是感动了。她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讲述中国文字的起源的特点,选取200多个与人的生活有关的字进行细致的讲解,如与人的身体、住房、器皿、丝和麻、家畜、农具、车船、道路等有关的字,同时分析和描述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从而使人加深对文字的理解。既有深度,又很好读。我感觉书中有些例子对一年级识字教学很有帮助!

走进《汉字王国》之后,我发现自己打开了一扇又一扇早该开启的窗,看见了原本未知的令人神往的风景。借用林西莉女士的话说:“我越深入学习汉字,越被汉字所反映的现实以及我作为学生所看到的但实际并没有理解的一切所吸引。”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教学汉字?当键盘输入日渐普及,当学习外语的热情日益高涨,当书法和毛笔一起受到冷落,当吟诗作对变得愈加曲高和寡……是否,我们可以像林西莉女士那样,边画边说“丝”字的来历以及相关的合成字,向孩子们讲述汉字的演变,让他们在描述中想象祖先的生活方式、古代的自然场景,巧妙引领,省时高效。而毋须领着学生一笔一画,机械重复:“丝,一笔撇折,二笔撇折,三笔撇折,四笔撇折,五笔横。”是否,我们可以用简笔画在黑板勾勒出“隹”字由甲骨文、金文演变的过程,告诉学生“隹”指的是短尾巴鸟,它存在于绝大多数鸟名中,与它有关的“霍”、“集”等字表现了鸟的各种动作,当学生们知道“雀”就是“小鸟”,又何必反复强调:“雀字下面是四横,不要写成三横!”给学生丰富多彩的历史渊源和美感体验,当汉字的教学变得更形象、有趣,更富实效,孩子们在懂得汉字内涵的同时,将会更加热爱汉字,热爱民族的历史和文化。作为语文教师,让我们先走进《汉字王国》,走进更多相关书籍,汲取传统文化的营养,丰富专业知识,提高专业素养,如此,我们才可以更从容自信地引领我们的学生走进更广阔的世界,去体验文化之美,去传承传统文化之精髓。

汉字是迄今为止连续使用时间最长的主要文字,也是上古时期各大文字体系中唯一传承至今的文字,亦有学者将汉字列为中国第五大发明。六书是汉字构字的基本原理。在《周礼》中就提到了六书,到了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详细阐述了“六书”构造原理: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汉字是读法最动听的文字之一。一字一音,每个音又分为四个音调,因此读起来响亮清晰,婉转动听,有节奏感,有音乐美,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由于汉字语音响亮清晰,没有轻辅音,所以汉字在“人机对话”方面占有明显优势。有人预言,21世纪是“汉字的世纪”。汉字也是最优美的文字之一。它成为一种艺术——书法。汉字是如此的了不起,一个外国人都对她如此痴迷,投入那么多的时间、精力研究她推广她,而作为炎黄子孙的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去很好地了解她、研究她、热爱她呢,那样不是很羞愧吗!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