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周国平散文读后感【优秀11篇】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

周国平散文的读后感 篇1

他,是精神极端而后丰富的人呐!

正如一些书中对于周国平先生的简介一般,其实在可以称一哲学家,其中对于人性所诠释的哲理也是其散文他用散文这一文学形式来谈他的哲学,他的思考以及他实在与众不同的见解,用一颗虔诚的心来探索现代人精神生活中的普遍困惑,重视心灵的历程和磨难。

他的文学是富有力的,但有时却也教人深思反省起来,这一“顽童”用富于理性与感性于一体的文字风格来感染者精神平乏的现代人。

浅通其人后,是想读其文的了,可是我在翻开扉页的那一刻前,心中却犯起了嘀咕,不禁疑虑,凭我这般,究竟能否解其哲理,贯其思想等等,但终究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读了起来,顿时,之前顾虑全消,他的文字深入浅出,老人和小孩都能获得启迪吧!

“他们关心精神价值甚于关心物质价值,在他们看来,无论个人还是人类,物质再繁荣,生活再舒适,如果精神流于平庸,灵魂变得空虚,就绝无幸福而言。”这句话值得我们铭刻于心,铭记一辈子的。这句话中的“他们”便是指守望者们,国平先生看出在这个喧闹的世界上,争名逐利的人实在不少,而他们却往往忽视了精神的重要性,此时就须出现守望者们守人类安身立命的生命之土,望人类超凡脱俗的精神之天。俗语曾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在物质世界已陷不可自拔的人类是不足以,不愿去寻求物质的本象,过眼烟云般纸醉金迷的享受极大满足了人们的物质欲望,却因此蒙蔽了双眼,葬送了卿卿真、善、美的精神。不流于他们是极痛苦的,苟非超脱常人的毅力是万不能攀至此等境地的。在漫漫长夜,惟守望者揣一颗孤单寂寞之心在那儿独忍!

“今天的孩子们何尝不是在悬崖边上的麦地里玩,麦地里有天真、童趣和自然,悬崖下是空虚和物欲的深渊。”现今的世界何尝不是这样,孩子们终是无邪的,终得是受外在而影响而发生本质性的变化,他们终究有两条路,做两类人,俗人及守望者,俗人占据物质世界,而守望者占据的精神世界。当今中国乃至当今世界前者不胜枚举,后者很少。

有感,即有感觉,得悟,我心中记住的而不过几个字罢了:守一方洁净之土,望一丝可敬之神!

周国平散文读后感 篇2

笔调清新自然,内含睿智深刻,虽然是上个世纪的作品,今日读来,这些散文作品依然触动人的心弦,因为我们都是热爱生活之人,希望寻求人生的真谛,向往或大的精神境界。

国平说他的孤独“带着如此浓烈的爱意,爱着田野里的花朵、小草、树木和河流。”在本书中,他怀着对生活的深深爱意,谈生活、谈人生境界。

“人必然有人格上的独立自主,不能攀援在社会建筑和他人身上。”在人的现实生活之中,还应有独立自主的精神家园。

失去精神价值的生活,纵然轰轰烈烈,也只是浮光掠影的表象,是一种空虚和无聊的生活。

“每个人都是一个宇宙,都应该有一个自足的精神世界。

这是一个安全的场所,其中珍藏着你最珍贵的宝物,任何灾祸都不能侵犯它。”他告诫人们,不要让琐屑的生活淹没自己,不要失去自己,尤其是不要失去精神家园,一个人拥有了精神家园,他就拥有了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周国平的书大多充满人生的智慧和哲学的魅力。

《守望的距离》一书也不例外。

他在书中谈生活、谈人生境界。

人也应该在现实世界中拥有自己的精神家园。

他告诫人们,不要让琐屑的生活淹没自己,不要失去自己,尤其是不要失去精神家园,一个人拥有了精神家园,他就拥有了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周国平喜欢对死亡进行探讨,死亡与人生意义在某种方面紧密相连。

人固有一死,因此在对待名利方面,他进行了感叹“我们短暂的生命过于拥挤,我们把太多的光阴抛洒在繁忙的工场和喧闹的市场。”

周国平的这本书充满睿智和哲理的隽永内涵,充满魅力的格言和诗语,这些都深深触动了我,让我不禁思考自我的境遇,思考我的人生,思考自己的灵魂。

学会用审美的目光看问题。

审美并不仅仅止于欣赏自然或艺术,而是以一种更开阔的眼光看世界的人生态度。

相信只要用审美的眼光看世界,生活就会变得更美好。

国平将这本集子命名为“守望的距离”,正表明精神家园的守望需要恰当的距离。

以守望的态度来面对人生,面对生活其实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守望代表着一种期待,而这种期待是守候的,守候是踏实、是不浮躁、是宁静、是信心十足。

我要做一个守望者,守望快乐与幸福。

这本书的名字平实无奇,没有《朝花夕拾》这书名这般藏有深意,但翻开此书,随意一瞥几行字就被其中道理吸引。

我翻开序言,“我的写作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学术性的论着和翻译,另一类是散文。

所谓散文是一个很笼统的说法,我把学术论着之外而又不是小说和诗的文字都算在内。

对于我来说,这两类写作是完全统一的,它们不过是我从事哲学思考的不同方式罢了。

这个集子所选仅限于后一类。”读到此句顿知周国平先生大概的写作风格。

后一�

全书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散文,第二部分是札记,第三部分是随感,第四部分是诗。

散文占了大半,周先生笔下的散文,其自由不但在文体,更在写作时的心态。

第一辑首先提出“只有一个人生”,深入简出,字句触动我心,在我这样的年纪也许还不能完全读懂,但周先生素朴的笔调让我隐约感受到他对生活的热爱,外冷内热的深深的热爱,不留意间拉近了我和文字的距离,拉近我和他的感受。

'苏格拉底在法庭申辩时所说的“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价值”一语,在我看来是道出了哲学的根本使命,这就是探索人生的意义,过一个有意义的人生'他的文字把哲理悄然渗入其中,让人暗暗领会。

后来一句“哲学的本意是爱智慧,爱智慧甚于爱一切,包括甚于爱生命”反复研读之下,一层一层意蕴仿佛条条雨丝,轻轻柔柔,划过我的思想。

学习本是为了智慧,智慧如日常餐饮所需营养,让我得以明事理明本心,周先生一字“爱”,巧妙地表达出我内心所求,也正如周先生所言“这正是我所想的!”

周先生的精神所在是平凡,平凡所以贴近我们的心声。

哲理,本是深奥的,像是讲不清的心情,而周先生以朴实无华的文字,组成一章一章的心语,平平淡淡地向我们讲述哲理——人生的意义,灵魂与超越,死亡——皆此种种都是充满哲理与神秘,难以道明,没有阅历没有细细品味不能读懂这些简简简单单的文字更不会有自己的感悟吧。

“一个愚钝的人,再智慧的朋友对他也是毫无用处的`,他坐在一群才华横溢的朋友中间,不过是一具木偶,一个讽刺,一种折磨”周先生这样说,我不禁牢记心头。

读书让我汲取智慧,智慧滋润我的思想,这便是读完此书我最大的感受吧!

周先生在此书中的文采深深打动我,实在受益匪浅。

本书共包含十一辑内容,由周国平对每一种文字去粗存精,缩减篇幅而成。

它教了我们人性中的真、善、美。

我们生活在这个集天地力量于一身的时代里,需要静心聆听大自然的神奇奥秘之处,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因为这个世界充满一切需要人们发掘的美丽。

本书开篇是“走进一座圣殿”,这个题目顿然使我的脑海豁然一新。

从我们降临到这个世界,用无知的双眼审视这个世界的时侯,也许我们是走进了一座圣殿吧!在这个金碧辉煌的圣殿里,我们用智慧点亮了心中的灯盏。

周国平说:“一个人越是珍视心灵生活,他就越容易发现外部世界的有限,因而能够以从容的心态面对。

相反,对于没有内在生活的人来说,外部世界就是一切,难免要生怕错过了什么似的急切追赶了。”在我看来,就是应该努力使自己的心灵品质得以升华,你才会知道任何外部事物是有局限性的,我们才会更有战斗力和激情,敢于挑战一切,才能以更好的姿态,从容地面对世界。

我们需要有足够的耐力解决面前的一切困难阻碍!

因此我们应与书结缘,与名人“面对面”交谈心中的想法,做一个中心的读者。

一个不是读者的学生,不管他考试成绩多么优秀,本质上不是一个优秀的人才。

一个读者应该具备以下特征:第一,养成读书的癖好。

第二,形成了自己的读书趣味。

第三,有较高的读书品味。

能否成为一个真正的读者,青少年时期是关键。

经验证明,一个人在这个时期倘若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以后再要培养就比较难了,倘若养成了,则必定终身受用。

周国平说:“青少年对未来有种种美好的理想,我对你们的祝愿是,在你们的人生蓝图中千万不要遗漏了这一种理想,就是立志做一个真正的读者,一个终身读者。”是的,我们在不断学习,不断进步着,不仅是为了赶上时代变化的趋势,而且为了我们的人生富有情趣,充满思考,才算上过了一个短暂而充实的人生罢。

如果一个人缺乏了阅读能力,思维方式和价值观会变得麻木不仁,沦为一个无能的人。

本书还提到要我们做一个有灵魂的人。

也许你会感到十分好奇,每个不是与生俱来都有灵魂吗?周国平让我理解的所谓真正的灵魂,是做一个有哲学的人。

人是应该有进取心的,问题是朝什么方向进取。

哲学让人综观世界和人生的全局,实际上就为人的进取方向提供了一个坐标。

我们对万物需要充满的好奇,可就我们的种种好奇提出不同类型的学问。

现在的青少年接触的大多是一些空洞的, 无用的,甚至使人消沉的书籍。

久而久之,就发现我们所剩无几,也无非是一些空空的残骸,脱离灵魂的轨道。

因此周国平先生告诉我们,了解哲学要看原着,深入学哲学的话读一本可靠的哲学史。

你一旦读了进去,就再也不想去碰那些粗浅的启蒙读物了。

周国平散文读后感 篇3

在报刊上零星读过周国平的散文,喜欢他的博学和深刻,知道他是一个热爱写作的当代哲学家,著名的尼采研究者。此外还知道他是一个慈爱的父亲,一个至情至性的男人。

在一个美好的日子里收到了一位远方的朋友邮寄来的两本书《周国平散文精选》《周国平人文演讲录》,后一本书比砖头还厚,所以我选择先看第一本。本书按时间顺序选编了周国平1983年至的散文作品,那时他在40岁到55岁之间,从不惑到知天命的年龄。这些文章都是他用心灵的笔写出来的,是其最有代表性的散文。

周国平在《自序》中说:“我给自己的写作建立一个标准:一篇文章,即使不发表我也要写;否则就不写。总之,尽量只写自己真正想写、写的时候愉快、写完自己看了喜欢的东西。这样的东西一旦发表出来,也一定会有喜欢它的人,即使发表不出来也没有什么。”

周国平在《每个人都是一个宇宙》中谈到读书时说:“读到精彩处,往往情不自禁地要喊出声来:这是我的思想,这正是我想说的,被他偷去了!有时候真是难以分清,哪是作者的本意,哪是自己的混入和添加。沉睡的感受唤醒了,失落的记忆找回了,朦胧的思绪清晰了。”这正是我读《周国平散文精选》时的感觉。

周国平的散文正如其极力推崇的明代文人袁中郎一样,追求的就是“平淡有味”的境界,娓娓道来,好像是从心中自然而然地流淌出来一般。他所说的不是道理,只是自己的感觉,而这应该就是“已臻化境”的程度吧。他的文章大多在探讨生命、时间、回忆等深刻的哲学命题,但是哲学在他笔下却如花草一样清新可爱,如同一篇篇生命的游记,因为他已经把对生命的理解融进了自己的体内。

在精神上,周国平是一个很女性的男人,感性,善思。“具有诗人气质的人,往往在智慧上和情感上都早熟,在政治上却一辈子也成熟不了。他始终保持一颗纯朴的童心。他用孩子般天真单纯的眼光来感受世界和人生,不受习惯和成见之囿,于是常常有新鲜的体验和独到的发现。他用孩子般天真单纯的眼光来衡量世俗的事务,在政治场上有时不免显得不通世故,有时不合时宜。”这是周国平一篇文中的句子,我想,他也是在说自己吧。

周国平散文读后感 篇4

在报刊上零星读过周国平的散文,喜欢他的博学和深刻,知道他是一个热爱写作的当代哲学家,著名的尼采研究者。此外还知道他是一个慈爱的父亲,一个至情至性的男人。

在一个美好的日子里收到了一位远方的朋友邮寄来的两本书《周国平散文精逊《周国平人文演讲录》,后一本书比砖头还厚,所以我选择先看第一本。本书按时间顺序选编了周国平1983年至的散文作品,那时他在40岁到55岁之间,从不惑到知天命的年龄。这些文章都是他用心灵的笔写出来的,是其最有代表性的散文。

周国平在《自序》中说:“我给自己(的写作)建立一个标准:一篇文章,即使不发表我也要写;否则就不写。总之,尽量只写自己真正想写、写的时候愉快、写完自己看了喜欢的东西。这样的东西一旦发表出来,也一定会有喜欢它的人,即使发表不出来也没有什么。”

周国平在《每个人都是一个宇宙》中谈到读书时说:“读到精彩处,往往情不自禁地要喊出声来:这是我的思想,这正是我想说的,被他偷去了!有时候真是难以分清,哪是作者的本意,哪是自己的混入和添加。沉睡的感受唤醒了,失落的记忆找回了,朦胧的思绪清晰了。”这正是我读《周国平散文精逊时的感觉。

周国平的散文正如其极力推崇的明代文人袁中郎一样,追求的就是“平淡有味”的境界,娓娓道来,好像是从心中自然而然地流淌出来一般。他所说的不是道理,只是自己的感觉,而这应该就是“已臻化境”的程度吧。他的文章大多在探讨生命、时间、回忆等深刻的哲学命题,但是哲学在他笔下却如花草一样清新可爱,如同一篇篇生命的游记,因为他已经把对生命的理解融进了自己的体内。

在精神上,周国平是一个很女性的男人,感性,善思。“具有诗人气质的人,往往在智慧上和情感上都早熟,在政治上却一辈子也成熟不了。他始终保持一颗纯朴的童心。他用孩子般天真单纯的眼光来感受世界和人生,不受习惯和成见之囿,于是常常有新鲜的体验和独到的发现。他用孩子般天真单纯的眼光来衡量世俗的事务,在政治场上有时不免显得不通世故,有时不合时宜。”这是周国平一篇文中的句子,我想,他也是在说自己吧。

最佩服周国平文章中的引经据典,古今中外的名人名言信手拈来,尼采、蒙田、拜伦、卡夫卡、爱默生、苏东坡、袁中郎、昆德拉、艾略特、苏格拉底、托尔斯泰、罗曼·罗兰……仿佛都是周国平的好朋友似的,相聚在他的家中,说古道今,谈笑风生。周国平说:“文人最难戒的是卖弄。”这话是否有自嘲的意味?好在他的文章在名人名言的堆砌中并没有失去自己的声音。下面就是他关于爱情、婚姻和家庭的精彩论述:

一个男人真正需要的只是自然和女人。其余的一切,诸如功名之类,都是奢侈品。(《性-爱五题》)

对待女人的最恰当态度是,承认我们不了解女人,永远保持第一回接触女人时的那种新鲜和神秘的感觉。(《性-爱五题》)

相爱的人给予对方的最好的礼物是自由。两个自由人之间的爱,拥有必要的张力。这种爱牢固,但不板结;缠绵,但不粘滞。没有缝隙的爱太可怕了,爱情在其中失去了自由呼吸的空间,迟早要窒息。(《性-爱五题》)

男女之爱往往从艺术境界开始,靠技术境界维持,到维持不下去时,便转入魔术境界。

读周国平散文有感 篇5

周国平是我国著名的诗人、哲学家。他的作品以其文采和哲学思想赢得了无数读者的青睐,读者们大都能从他的文字中得到启迪和智慧。<周国平论教育>是作者第一本系统梳理其教育思考的随笔。作者思考教育问题,是从其哲学专业背景出发的。他在哲学上做的工作,大多是对人生问题的思考。不过,人生问题和教育问题是相通的,做人和教人在根本上是一致的,人生中最值得追求的东西,也就是教育上最应该让学生得到的东西。这构成了作者思考教育问题的基本立足点。

在书中, 作者切中今日教育的弊病,呼吁我们的教育回归常识,回到教育之为教育的最基本的道理上来。 在书中的第一辑,作者把他最欣赏的教育理念列举出来,共七点,称之为教育的七条箴言。它们具有箴言的特征:直指事物的本质,既简明如神谕,又朴素如常识。第一条箴言:教育即生长,生长就是目的,在生长之外别无目的。第二条箴言:儿童不是尚未长成的大人,儿童期有其自身的内在价值。第三条箴言: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摆脱现实的奴役,而非适应现实。第四条箴言:最重要的教育原则是不要爱惜时间,要浪费时间。第五条箴言:忘记了课堂上所学的一切,剩下的才是教育。第六条箴言:大学应是大师云集之地,让青年在大师的熏陶下生长。第七条箴言:教师应该把学生看做目的而不是手段。 懂得了"教育即生长"的道理,我们也就清楚了教育应该做什么事。比如说,智育是要发展好奇心和理性思考的能力,而不是灌输知识;德育是要鼓励崇高的精神追求,而不是灌输规范;美育是要培育丰富的灵魂,而不是灌输技艺。

让我最感兴趣的是第二辑《阅读与素质教育》。大凡大家名家,都有一个爱好,或者说是癖好,那就是阅读,通过阅读积累知识、生成智慧、涵养品性,阅读对一个人良好素质的培养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作者认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阅读经典。作者写道:"一个人并不是随便读点什么就可以称作读者的(同样,并不是随便读点什么就是阅读)。在我看来,一个真正的读者应该具备以下特征:第一,养成了读书的癖好;第二,形成了自己的读书趣味;第三,有较高的读书品位。"

这些,引起了我的深思。作为传承人类文明的教师,有必要博览群书,汲取精华,并在此基础上言传身教,促使学生也养成读书的习惯,积淀丰厚的文学底蕴,

周国平散文读后感 篇6

这本书虽名为安静,但书中的很多语录却可以给当世人一声棒喝。我把它看成一种警醒,一种对于自我的警醒。在看这本书的时候,我发现书中的很多内容都与我内心的想法相似,甚至可以说,这本书表达了我的内心思想。于是,怀着喜悦的心情,我在看这本书时仔细地做了摘抄,摘录了很多意蕴深刻的句子,比如"人与人之间,部落与部落之间,种族与种族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为什么会有仇恨?因为利益的争夺,观念的差异,隔膜,误会等等。

一句话,因为狭隘。一切恨都溯源于人的局限。爱在哪里?就在超越了人的局限的地方。"我一边摘录一边思考,我们当下的社会很多时候真的如那句话所说的那样,生活在局限之中,虽然我们的世界存在着大爱,但这是不够的。对于我们这个世间的一切,我们恐怕需要一个字——"悟"。

或许我们都缺少那么一份悟性,所以我们总是会被表面的事物束缚,忘记去寻找背后的本质。其实寻找本质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面对遇到的问题,找到问题的根源所在,问题就能迎刃而解了。就像周国平写到的,仇恨的本质是人的局限,而爱的本质是超越。

不仅如此,我在阅读这本书时对"悟"又有了新的理解:"悟"由竖心旁和吾字构成,古汉语中的吾就是"我"的意思。所以"悟"即心中有我,这和周国平在书中写到的"事实上,在我们每个人身上,除了外在的自我外,都还有着一个内在的精神性的自我。"有异曲同工之处,我们常说的"心"不单单指身体的器官——心脏,还指我们的精神,也就是我们的内心世界。我之所以会想到"悟"这个字,是因为写出这些文字需要有思想深度和一定的人生境界,换言之,没有达到一定的思想高度和深度的人无法悟出这一点,更无法用笔写出意味深长的文字。

遗憾的是,在这个世上,能够觉察到这一点的人很少,就像周国平说的"许多人的这个内在自我始终的昏睡着的,甚至是发育不良的。"大多数人为了生存疲于奔命,没有多余的精力去关注内在的自我,即便难得有休息的时候,也会被很多琐事束缚着。在这样一个环境下,很多人的外在自我和内在自我是分开的,而这种分开产生的影响就会反映在他们各自的生活中,人们会感到痛苦,纠结,甚至无所适从。

那么,关注自己的内在自我又会有什么不同呢?周国平的答案和我的答案一样,对于人生而言,是达到一种境界——丰富的安静,对于心的境界而言,是丰富的单纯。它们能使我们获得一种内在的自信和宁静,让我们能在喧嚣中保持澄净一片,并与外部世界建立恰当的关系。

周国平在人生的境界和心的境界中都提到了"丰富",却有不同的含义,前者是指拥有内在精神世界的宝藏,后者是指包容丰富的情感、体验和思想,看似不同,但它们其实有很深的联系,能够做到包容丰富的情感、体验和思想的人,必须要有丰富的内在精神世界给予支撑,一旦拥有了内在精神世界的宝藏的人,就会自然而然的散发出具有超越性的气质,使得他们能够包容世间的一切,不仅仅是情感,还有人、事、物,用万物归一的心境对待这一切。

而当我翻阅到和《圣经》有关的文章时,我看到了这样一句话:"当我们用上帝的眼光来看自己,就会发现我们的内在生命永远是完整,是永远不会残缺的。是的,在上帝的眼中没有残疾。"它带给我很大的震撼。我是一名听力残疾人,这或许是我的一副枷锁,这幅枷锁把我和身体健全者给区分开。每当看着自己的同学能够毫无顾忌地戴耳机,做剧烈运动时,自己会心生艳羡,当我有着想要尝试的想法时,我的这幅解锁就会阻止我这么做。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兴趣爱好的培养,我可以逐渐地释怀。但我明白在我的内心深处,我依然会介意我是残疾的。这就像《肖申克的救赎》提到的:"心若是牢笼,则处处是牢笼。"也许就是因为有这些想法,让我的残疾成为了一座牢笼,在过去,我不敢交朋友,也不愿交朋友,而这损失是由我自己承担的。

所以,当我看到周国平先生写下这句话时,我的心有些动摇,甚至有些欣喜。这是不是意味着我可以用健全的眼光来看待自己呢?尽管残疾已成为事实,身体上的缺陷会一直伴随着我,但我可以做到的是让我的内在生命变得完整。

不知为何,我突然想到了一位对我很重要的女性——海伦凯勒。我在九岁时认识了海伦凯勒这个人,是海伦凯勒改变了我的生活。海伦凯勒也是一位残疾人,聋,盲,哑(之后学会了说话)但是她始终坚持着,尽管她在学习的路上有过泄气的时候,但她没有放弃自己,在沙利文老师的鼓励下,坚强地活着。她正是凭借着这种意志力,成为了哈佛大学的一名学生,�

她在自己的自传《我的生活》中写了一篇《战胜自己》,她提到:"我从 如果我这样认为,那我将不可能获得战胜它们的力量。我要为我的残疾感谢神灵,因为通过它,我找到了自己。对我来说,常被误解的两个词‘惩戒’和‘惩罚’被定义为灵魂的改造,是锻炼、规则而不是惩罚。内心在这种思想的强烈影响下,我几乎可以做任何事情,并且思想不必受到限制,我们可以面对世间一切美好的事物。

"海伦凯勒就是像周国平写到的那样,她发现自己的内在生命是完整的,可以做她想做的事情。在她另一篇《希望之光》中提到:"要正视你的残疾,不要让残疾控制你。让身体上的残疾教你如何忍耐,如何温柔地洞察一切。""超然的世界是是完善的,完全的,是不可分割的……在一个非物质的心灵世界中并不存在失聪或失明的……"不断地从她的文字中体会周国平的语录,让我意识到这并非是一件难事,我们可以做到"在上帝眼中无残疾"!

我明白了为什么海伦凯勒的自传《我的生活》被誉为"世界文学史上无与伦比的杰作"了。这不仅是海伦凯勒将她充满正能量的生活带给人们,也是她带给人们对生命的感悟和希望。我今年20岁,她陪伴了我整整十一年,我每一次阅读她的文章都会有不一样的收获和感动,我深深地爱着� 生命是什么?生命是光明,爱与希望。正视残疾,发现希望,发现生命的完整!

当初看到这本书时,我就被它所吸引。而当我看完这本书后,我突然想到了一句话: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与这本书的相遇,带给我的人生很多启发,让我学会超越,深深地感受到自己内在生命的完整。原来,我是一个美好的存在!

周国平散文读后感 篇7

“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好处。”——周国平《安静》

这一句就道破了人生中很多事物的好处与精髓所在。人从出生时的懵懂无知,一路磕磕碰碰地走到此刻,若没有自我反省在其中,哪里能够真正的成长起来,没有人一出世就懂得了所有自己立人、做人处事的道理。自我省察是积累,点点滴滴地发展。

时常回头看看,回想自己走过的昨日,“三省吾身”;思考自己心中的追求,什么样的人生是自己所想要的,所满意的,苏格拉底说:“追求好的生活远过于生活。”;寻求一种进步,从过去的“千篇 一律”中爬出来,开启自己的下一个新“纪元”;总结以前的经验,才能让自己逐渐摆脱昨日略带“晦气”的影子,焕发这天的蓬勃朝气……自我省察就是去探索人生的好处,过一个有好处的人生。

但这所说的善于自我省察的人又不一样于那种沉浸在过去无法自拔的人,需要边回忆、边思考,要有所想法,要有所侧重。后者只是单纯的终日沉浸在对昨日的苦恼中,颇有厌世、懈怠之意,而自我省察是用心的,是我们每一个人发展自身需要的。

化用一句禅语说,“我们经历的是生活,可又不是生活。”这样的生活就应就不是形而上学所能圈定的了。生活,就是我们每一天所经历的日子,但我们经历生活不是每一天数着过去的天数,而是品味每一天所经历的人和事,回味生活中所遭遇的情与难。同孟子“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道理一样,我们每一天所经历的点点滴滴必须也不是为了遭遇而遭遇的,定是有所目的,而有智者善于发现这些点滴背后蕴含的深意来塑造自身。

同时,如同小时候所的那种每个人都有一颗要寻找的魔法石的故事一样,要用心,要专心,还要坚持。省察也是一样的,要想善于运用生活中的“魔法”,就要先持之以恒,要有信念地去寻找发现它。不然,未经省察的人生就没有好处,或者说,你没有发现它的价值。

周国平散文读后感 篇8

似乎每一个假期,学校都回布置读书的任务。好像是我们这些学生除了寒暑假之外,就不会有时间看书了似的。当然,假期所读的书与平时读的完全不在同一档次,毕竟,谁有本事在读完一本科幻小说或是漫画之后能写出合乎要求的读后感?于是乎,我的同学们只好拿起平时只放在书架上冲样子的名著读了起来。

我却幸运得多了。多亏我的未雨绸缪,厚厚的一本《周国平散文》,让我利用每天中午的时间一点一点蚕食,到放假时只剩下几十页了。我只需趁热打铁,将之读完即可。

周国平这个名字,很多人都觉得陌生。倒是和他一字之差的周和平老师更有些知名度。周国平先生是一位典型的读书人,著书立说和翻译外国哲学著作似乎就是他工作的全部。他的书或是文章,无非两个方面:散文随笔和哲学论著。前者描绘了一个文人的精神家园,后者反映了他的学术生活。我读到的,自然是他文人的一面。

周国平的随笔散文,真正映了“随”和“散”这两个字。每篇文章都透着淡然,好像是从心中自然而然地流淌出来一般。他的文章更多地关注自己而不是家国大事,好像就一直停留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修身”境界。这看似不够伟大,用套话说就是“缺少社会责任感”。不过如果以他所制定的修身圆满的标准来衡量,天下之大,那些正行治国之事的“伟人们”又有几个是做到了修身、甚至尝试过修身呢?官吏腐败问题是哪一个国家都不可避免要面临的问题。可如果我们恪守“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方略,循序渐进的话,哪里还会有贪官污吏得势的道理?

每个人在社会上都有自己的任务和位置。如果不细心叩问自己的心灵,如何能发现社会早已为自己预留的位置?对于我们,人生的大半都是未知,都需要探索;可是如果在迈出探索的步伐之前,连自己的目的地都不清楚;或是在行进途中渐渐迷失了方向,那又有什么资格口称自己是在探索人生呢?前进的步伐一刻也不能停下,了望的目光更是一刻也不能松懈。周国平用他的散文教给我们把握出世入世的度:即不能不问世事,那是不可能且自私的;也不能沉浸于俗世,迷失了自我。

如果把攀登人生的高峰类比于登山,那么的状态应该是:肉体在不懈的攀登,步步为营,深陷崇山的掩映之中,灵魂则跳出山外,以旁观者的清澈目光为前进指明方向,永远不迷失。这显然是神仙的境界,凡人想要达到无疑是奢谈。我们只有退而求其次,在每次出发之前先问问自己够不够坚定;定期停下来修整,总结过去并展望未来,看看自己的路线是否偏移。“认识你自己”,这是指导精神生活的圣经。

我希望自己能够秉持这圣经,不忘审视自己。学习的范畴,不只是我们现在体会到的那么浅薄,我希望自己有一天可以明白更多。

周国平散文读后感 篇9

喜欢周国平的散文,他的散文多以情理并茂,哲理和诗情交融著称。最喜欢他的这本《爱与孤独》,属于他的情感体验卷,或许因为人都是感性的动物,爱情、友情、亲情都更接近生活,更容易产生共鸣。

“终有一天,我们会明白,凡降于我们身上的苦难,不论是疾病、精神的悲伤还是社会性的挫折,我们都必须自己承受,再爱我们的父母也是无能为力的。”“我们没一个人的。确都是无依无靠的孤儿,偶然地来到世上,又必然地离去。”我们每个人都是个偶然的结果,就像周国平说的,在我们的父母想遇、相识、相爱、结合的时候,只要有任何一个环节出错,那么现在的你就不存在了。正因为我们是独立的个体,所以我们必须勇敢、坚强,不断地是自己变得强大,才能是自己在苦难、精神的悲伤中得到解脱。

“孤独者和恨者都是会爱的,冷漠者却与爱完全无缘。如果说孤独是爱心的没有着落,恨是爱心的受挫,那么,冷漠就是爱心的死灭。”张晓风在《只因为年轻》一文中也说过:“爱的反面不是恨,是漠然。”与周国� 爱的反面应该是与其完全对立的一种情感,而恨只是爱的另一种极端。爱也好、恨也罢,都是一种强烈的情感,无法让人忽视。唯有淡漠,才有不以为意之意,无所谓,可有可无。

“青春就只是一笔不可靠的财富,很容易被挥霍掉。”青春,我们一生中最美丽的年华。我们在这个时期体验着爱与被爱,执着地追求着所谓的真爱,感受着世间最美妙的情感。我们在这个时期不断的丰富自己的人生阅历,不断地以我们所不希望的速度成长着。开始认识

这个社会,发现并没有小时候了解地那么美好。开始接触形形色色的人,面对各种各样的诱惑,只要一不小心,一念之差就可能误入歧途。青春,就不再完美。青春很短,只有我们真正的珍惜了,它才能是一笔保值的财富。不要等到,挥霍得一无所剩才懊恼叹息。

“一个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如不结交新朋友,他就会很快发现只剩下孤身一人。人应当不断修补自己的友谊。”很少人会陪着你走一辈子,哪怕最亲的人也好,总有离开的一天。在你生命的每一段时期,你都会发现有一两个朋友陪着自己度过,或长或短,有些是自然流失,有些是误会、矛盾等导致。有时候想起他们,会有些许的遗憾,或许只有这样,我们才会去认识更多的新朋友。有谁会希望自己是孤独的呢?

……

爱并不能驱散孤独,但至少能让我们的灵魂获得一种归属感。所以,请别吝啬自己的爱,或情人,或朋友,或家人,或某一事物……

周国平散文读后感1000字 篇10

在报刊上零星读过周国平的散文,喜欢他的博学和深刻,知道他是一个热爱写作的当代哲学家,著名的尼采研究者。此外还知道他是一个慈爱的父亲,一个至情至性的男人。

在一个美好的日子里收到了一位远方的朋友邮寄来的两本书《周国平散文精选》《周国平人文演讲录》,后一本书比砖头还厚,所以我选择先看第一本。本书按时间顺序选编了周国平1983年至1998年的散文作品,那时他在40岁到55岁之间,从不惑到知天命的年龄。这些文章都是他用心灵的笔写出来的,是其最有代表性的散文。

周国平在《自序》中说:“我给自己(的写作)建立一个标准:一篇文章,即使不发表我也要写;否则就不写。总之,尽量只写自己真正想写、写的时候愉快、写完自己看了喜欢的东西。这样的东西一旦发表出来,也一定会有喜欢它的人,即使发表不出来也没有什么。”

周国平在《每个人都是一个宇宙》中谈到读书时说:“读到精彩处,往往情不自禁地要喊出声来:这是我的思想,这正是我想说的,被他偷去了!有时候真是难以分清,哪是作者的本意,哪是自己的混入和添加。沉睡的感受唤醒了,失落的记忆找回了,朦胧的思绪清晰了。”这正是我读《周国平散文精选》时的感觉。

周国平的散文正如其极力推崇的明代文人袁中郎一样,追求的就是“平淡有味”的境界,娓娓道来,好像是从心中自然而然地流淌出来一般。他所说的不是道理,只是自己的感觉,而这应该就是“已臻化境”的程度吧。他的文章大多在探讨生命、时间、回忆等深刻的哲学命题,但是哲学在他笔下却如花草一样清新可爱,如同一篇篇生命的游记,因为他已经把对生命的理解融进了自己的体内。

在精神上,周国平是一个很女性的男人,感性,善思。“具有诗人气质的人,往往在智慧上和情感上都早熟,在政治上却一辈子也成熟不了。他始终保持一颗纯朴的童心。他用孩子般天真单纯的眼光来感受世界和人生,不受习惯和成见之囿,于是常常有新鲜的体验和独到的发现。他用孩子般天真单纯的眼光来衡量世俗的事务,在政治场上有时不免显得不通世故,有时不合时宜。”这是周国平一篇文中的句子,我想,他也是在说自己吧。

最佩服周国平文章中的引经据典,古今中外的名人名言信手拈来,尼采、蒙田、拜伦、卡夫卡、爱默生、苏东坡、袁中郎、昆德拉、艾略特、苏格拉底、托尔斯泰、罗曼·罗兰……仿佛都是周国平的好朋友似的,相聚在他的家中,说古道今,谈笑风生。周国平说:“文人最难戒的是卖弄。”这话是否有自嘲的意味?好在他的文章在名人名言的堆砌中并没有失去自己的声音。

周国平散文读后感 篇11

读一本书其实是从标题开始,进而是目录,然后是序言,再才是正文。这本散文集的标题很是普通,对内容的了解要从目录开始。散文是按日期分成几个专题的,从专题的名称来看,很富有哲学的味道。只有一个人生,今天我活着,守望的距离,各自的朝圣路,安静,每一个都可 有旅游(《旅+游=旅游?》)、挤车(《从挤车说到上海不是家》),还有一些有关生活态度的,《消费=享受?》、《愉快是基本标准》。

从生活中来表达自己的人生哲理,也许准确地说是从我们通常都会需要的情况或是都会思考的问题出发,来谈一些看法。例如在《旅+游=旅游?》一文中,有这样三个问句“恬静的陶醉在哪里?真正的精神愉悦在哪里?与大自然的交融在哪里?”,从一个旅游的现象而引出这样三个问题的思考,而这些思考其实不仅限于旅游,而是我们的生活。

他的文章不仅是故事加感想的散文,也许是我有短时间看了太多的《读者》,基本上对一个故事加上就是论事的一点评论的八股格式,而大多是些信念、注重细节之类的,写出某个具体的道理,而读者很难有自己进一步的思考,缺乏“可持续发展”性。他的散文至少也是事情加思想,而给读者留下了继续思考的余地。

他的散文融合了生活和哲学。有他的散文而引发的对人生的思考虽然深刻,但是不干涩。前几日看了几页《苏菲的世界》,虽然把哲学放在了有丰富情节的故事之中,但终究是有“你是谁?”,“世界从何而来?”的基本哲学命题,需要集中的思考,也许也有一些对思想的压力,这样的思考是有味道的。但是在周国平的散文中,借生活事件和寻常的命题而思考一下人与自然、孤独也未尝不是一种轻松的思考体验。既有一种思考的快乐,又不至于有思想的压力,在我看来,这也是他的一个成功之处。

其实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思想,与社会的现象相违背。《何必名校》便是如此的一篇,记得陈丹青有篇《教育的现实和现实的教育》,主题显然一致。但是陈丹青是借中美教育之差异而同批中国教育体制,也许是因为此文作序的需要,而《何必名校》则是通过自己小时候经历的描述来表达一下自己的看法。周国平散文,甚至包括今日在看的随笔集《人与永恒》,都是从自身出发,通常用第一人称(我在摘抄中有一段评论),更具主体性,而少一些排他性。也许有对现实的坦然。

也许他的散文的出色之处在于从普通的命题出发,表达了自己的思想,而带动了我的思考。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