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读后感(优秀15篇)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细心的小编为大伙儿收集的15篇《庄子》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庄子读后感 篇1

说到庄子,我们不禁想到道教创始人老子,他是老子的弟子。他们都追求思想上的得道和精神上的超然物外。庄子更注重个人,让人更注重身体和生活,也就是养生。

在《庄子选注》中,有一篇题为《庄子与惠子游在浩梁》的议论文,是一篇语录体议论文。文中两人,一力辩,一巧辩;一求真,一尚美;一拘泥,一超然;让读者看完会心一笑,沉思很久。

这篇文章讲述了两位辩论大师的故事,他们是由游泳池中游来游去的鱼引起的。虽然这个问题很小,但它的目的很大。用矛攻子盾的方法深化辩论。读完这篇文章后,我不得不感叹他们在辩论中所反映的'敏捷思维和明智的对话令人惊叹,他们都被他们的好辩论所折服。第一次读完后,我不时佩服他们的才华辩论,忍不住笑了。

在庄子看来,物与自身融为一体,才能体会到钓鱼的快乐。然而,庄子用安字反驳惠子,体现了他诡辩的风格。

惠子相梁选自庄子秋水。文章中,惠子在魏国当宰相,庄子去看望他。有人激起了他们之间的友谊。因此,惠子在国都搜索了几天几夜。庄子把自己比作米,把惠子比作猫,把名利比作腐鼠,生动地解释了他鄙视名利的立场和兴趣,讽刺了惠子沉迷于名利,无缘无故怀疑别人的丑陋。

由此可见,庄子本人是看不起世俗名利的,对外界的诱惑,他能做到言行一致,洁身自好。

《庄子选注》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追求虚幻的理想世界。它反映了庄子的虚无主义。这本书蕴含着深刻的哲学理念,处处发人深省,有些可能很长一段时间都无法理解。

在我看来,道教学派的思想是一门深奥而不易咀嚼的知识。俗话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认为道是一切的起源。有了道,就会有一切。庄子作为道教创始人之一,对道的贡献不容忽视。

作为一名一年级的学生,我可能对庄子选注中的文章只有一点了解,但它已经深深植入了我的大脑。在我未来的学习生涯中,我将努力理解它,理解它,我将指导我的人生观。

《庄子》读后感 篇2

庄子是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他的文章充满了想象力,文笔变化多端,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正如《秋水》,采用了寓言故事的形式,用浅显易懂的方法,向我们阐述了做人之道。

文章写到:“秋水时至”河伯在自己的领域内看到“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就以为他所看到河水开阔雄壮,是无可比拟的,但当他来到海边时,见到大海“不见水端”的辽阔壮观时,他为自己的'见识浅薄而感到羞愧,而整篇故事就是以河伯见海神为喻,说明个人的见识有限,只有经过比较,才会显示出自己的不足,而如果骄傲自满,就会怡笑大方。

例如,明末的李自成起义。起义军杀敌勇猛,于公元1644年农历三月十八日攻进北京城。明朝灭亡了,但李自成和起义军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将士们不再像以前那样守纪。整天吃喝玩乐,听歌赏舞,他们忘记了他们的对手——一直想打进山海关的清军。后来,吴三桂联合清军向起义军发起进攻,竟没有一位将士肯应战,李自成只好亲自出马,仓促应战,最终以失败告终。短短的42天,这支强大的队伍失去了战斗力,原因在于起义军和李自成自以为已经胜利,有了荣华富贵,不用再担心什么,只管享乐,放松了警惕,最终败在清军手里。

联系到我们现代社会中,也不乏“河伯”、“李自成”这样的人。古语有云“满招损,谦受益”,李自成虽然开始时攻进了北京取得了胜利,但他最后却败在了自己的骄傲自满上,并为此赔上了自己的性命。而河伯刚开始时确实很自满,但幸运的是,河伯继续往下走,让他看到了汪洋大海,当他认识到自己的渺小时,就立即改正了态度,所以,最后他受益了。故在现代这个物欲充实的社会中,抱着不可一世虚夸的态度,终有一天会被这个社会所淘汰,宇宙无限,更显得人类是多么的卑微渺小。我们只有抱着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态度,抛弃自满,认认真真做好每一件小事,才能不断的开拓进取。

庄子读后感 篇3

寻寻觅觅,我独自一人徘徊在冷冷清清的书店中,尽权利睁大那双疲倦的双眼,在密密麻麻的书海之中,寻觅你的身影。你生活在两千五百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可以不顾政事,活得如此逍遥的人可能并不多。文化名人更是少之又少。可是在我看来,只能感叹:经典的不仅影响了中华民族的历史,也充斥了书店中这一小小的柜台。哎!凄凄惨惨戚戚。可好在我仍能在书柜的角落找到了你的身影——《庄子》

那一日,阳光明媚,在上海柔媚的流云下,是一丝丝芊绵的野花。几只粉色的蝴蝶,从波光粼粼的湖畔飞来,穿过杨柳撩人的婀娜,掠过蒲公英飞扬的轻盈,在几朵小野花上翩然落下。我捧着《庄子》独坐一旁,不愿惊动她们,一如不愿打扰帘下悠然于梦中的睡美人,把沉睡的美人,定在做蝴蝶梦吧!

蝴蝶穿过我的双眼,流下了美的印记,在我心灵中的画廊翩然飞过。“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也。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在周亦飘然。蝴蝶如仙界闪烁着荧光的精灵,飞过显示与梦想的界限,飞过天上与人间的联结。飞来告戒世人,摆脱欲望,何必被欲望所累直至生不如死。

在书中显示所想,常被你形之于梦。而在你的梦中我所探寻到的`,不仅只有美妙的蝴蝶,更有常人难以想象的骷髅。你不是贪生怕死的人,更不受欲望干扰,死后你愿让蛆虫蚀尽你身躯上残留的最后一点余肉,让野狗啃尽并任意玩弄你最后的骨头,让秃鹫啄食你的双眸。热你始终躺在天地之间无力反抗,却又不愿防抗,我被眼前的一切所动容,我祈求司命之神,恢复你的身躯让你重回人间,还你父母,妻儿,送你回故乡,再做那个逍遥的庄子怎么样你愿意吗

不,千万别这样。你恳求道:我死后在无欲望干扰着我。更不必为其劳形伤体,在这里天地的春秋便是我的春秋,我尽享南面之尊。我亦可用天地做棺椁,用日月做双壁,用星辰做珍珠,用万物做礼物,还有什么葬仅胜于此呢我想这不就是骷髅给我们的忠告吗只有摆脱了欲望,方能无忧无虑,尽享天地赐予的一切快乐,这便是逍遥。随风飘飘,天地住逍遥。

反复品读庄子的文章,除了惊叹于作者文学上的技巧以及哲学逻辑能力巧夺天工之外。我又无数次责备自己的思想造诣的肤浅,无法渗透其逍遥的梦境。同时也惭愧自己笔头上工夫的拙劣,否则倒是可以弥补内涵的不足,如同漂亮衣服之于平庸姿色,多少使文章读起来赏心悦目。大哉,庄子!我只享受了你思想的一盂,但我已想飞,飞出这个充满欲望的社会。我会在空中像你那样独自寻觅心灵之中最美的家园。

《庄子》读后感 篇4

读完《庄子这一班》,书中的每一则故事趣味盎然,以及倾诉不尽的奇闻妙事。让我了解庄子是一位心无挂爱、洒脱安闲的人。

故事内容中有说到鲁国有一位名叫单豹的人,住溶洞饮泉流,少私寡欲,七十岁了还有婴儿的容色,却不幸遇饿虎,被虎吃掉躯身了;还有一位叫张毅的古 人,住在闹市,日子繁忙热络,却遭病毒腐蚀身体内部而过世了。人无法挑选出世,更无法挑选命运,但是不幸仅仅一个进程,只需咱们好好看待自己的人生,从失 败或是不如意的事情中,对自己充满信心,人生就是宽广的路途。例如:创造大王爱迪生通过无数次失利才创造照亮漆黑的电灯;他们就 像一个不倒翁,推倒了仍是会自己站起来,只需不畏艰难、尽力爬起来的人,最终必定能成功。

咱们日子在实际的社会中,贫富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大,提示人们莫忘照料贫穷的人,多多尽自己的`力气,去协助需求捐助的人,才能够到达最高的境地。 书中说到海龟有海龟的高兴;井蛙也有它的快活,但是把自己拘谨在狭小的日子空间里,就无法了解国际,看看国际是多么之大、多么广阔呀!

只需咱们踏出胸怀的一大步,多探究这国际,打开胸怀去承受的人、事、物,信任会有更夸姣的未来。

庄子读后感 篇5

逍遥,似乎对我们来说,是一个非常仰慕的词语,它似乎是象征了思想达到了一定的境界,又或是灵魂上升到了俯视他人的地步,以来显示自己鹤立鸡群。这种观点是因为在我们的生活中,以特立独行,标新立异,故作惊人语的方式来显示自己“逍遥”的事例不计其数,但其中绝大部分,都是仅以庸俗的方式来“反衬”自己灵魂的浅陋罢了。

那对我们来说,是否还有逍遥一说?实际上是有的。学校生活也堪比一处小型社会,也有难以言语的烦心事,每到这种时候,在我们摆脱不了的时候,我们都会自然地想到要做个逍遥的人,想要脱离这些“世俗的枷锁”。在遭受误会之后,在身陷囹圄之后,或在困于风口浪尖上时,逍遥,总是那么神圣而美好。

但我想说的是,我们能拥有的这种逍遥,是超然,但绝不脱俗。于我而言,逍遥是释放灵魂的行为,在苦于学习或生活时,我会自己游于湖边,在宁静安和的湖风里,释放自己的灵魂,让自己穿着莲衣,赤脚立于无边浩瀚的冰面上,寒风中,白茫茫的世界里,内心的苦郁无处遁隐。在内心像湖一样平静后,逍遥缘于苦困,苦困则生于尘世,在逍遥之后,我们必将继续面对那些烦忧,绝不可能也不可能逃避,所以对我们来说,逍遥是给我被拘禁的`灵魂一个抚慰自己的旅店,绝不是一处前往他乡的车站。

就像《逍遥游》中所暗示的一样,我们都不能做到真正的逍遥,我想,庄子也不是一个真正的逍遥者,因为真正的逍遥者不会屑于留下这篇文章,也就是说,庄子也并非超然于世,在他蝶游之后,他仍得继续身体力行,以宣扬思想和价值观来引导,救济那个混乱年代饱受灾苦的灵魂。所以说,逍遥赋予我们的是自然、坦然、超然的权力,让我们能在苦难中让灵魂羽化成仙。但事实是,我们仍是继续面对现实,因为绝大多数事情,我们都不能仅以逍遥一说可以规避。只有认清现实,但不为之所苦,所忧,并勇于去解决它,才能得到那种“无所困”、“无所忧”,那种让你陷入俗尘的黑手抓不住你的自由逍遥。

每个人都不必在乎别人的闲言碎语,也不必担忧自己面对不了什么而恐惧。尘世、苦困、逍遥这过程,我们将重复面对很多次,而每一次经历,我们却将有灵魂上的愈加纯净和自由。终有一天,当你觉得生活中接下来的只有阳光,没有能让你烦心的事情时,那才是上天能给予我们的最好的逍遥。

《庄子》读后感 篇6

开篇首页原文讲到: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庄子之文,看似汪洋恣意,无所归旨,实则细致入微,全无一点废话。这段话有八个字就从宏观的角度阐释了什么是养生。这八个字分别是“保身、全生、养亲、尽年。”

庄子认为,养生之道重在顺应自然,忘却情感,不为外物所滞。所谓养生,实际上就是在运用我们的智慧,在“保身,全生,养亲,尽年”中来回调节,来回平衡。

第二部分又借以庖丁解牛之比喻人之养生,说明处世、生活都要“因其固然”“依乎天理”,而且要取其中虚“有间”,方能‘‘游刃有余”。

就如,我们已经用了十九年的刀口像是刚从磨刀石磨过的一样锋利,这是养生主的最高境界。像这一把刚刚出炉的刀一样,不硬砍,不硬剁,不硬来,永远保持生命的`健康,永远保持自己的青春。

庄子的养生之道用现代的语言总结,就是十六个字:保重身体,关心自己,善待他人,活出质量。

《庄子》读后感 篇7

两千多年前的某一天,庄子在闲静的午后静卧,他微闭的双眸和上翘的嘴角,正展示着他欢悦的梦境。恍惚间他身后长出一对翅膀,庄周化作栩栩蝴蝶飞舞在天地之间。然而豁然梦醒,庄子揉了揉惺忪的睡眼,发现自己是睡在床上的庄周,但那只在梦魇里飞翔的蝴蝶却再也挥之不去。于是这位质朴到纯真的哲学家开始怀疑,到底是庄周做梦变成了蝴蝶呢?还是蝴蝶做梦变成了庄周?我是庄周?还是蝴蝶?

他住在穷乡陋巷,斜阳草树之中,享乐天年,布衣芒鞋,鼓盆而歌。倘若用笔勾勒庄子,应当用近乎白描的悠闲飘渺的线条画他的衣纹,用灵动疏放的墨色写他的鬓发,他厌恶乱耳的五音,迷目的五色而钟情于自然的高山流水风吟虫唧。他啸傲山林,怜花惜草,他淡泊名利,息交以绝游,知道人世间的尔虞我诈,不如鱼之相忘于江湖。知道繁华落尽必为凋零,故自然而生,自然而死,无欲无求。他的精神高高地飞翔在污浊不堪的泥沼之上,那是何等博大而辉煌的垂天之翅,他驱散着人类贪欲,残暴和自大的阴霾。庄子的思想是那样深刻地影响了我们的民族,那些闪着智慧之光的文字,悠然而至,带来林林总总自然的生命与言说,欢焉而去,留下了深邃广博的宇宙苍穹,以及,美和自由的人生。

美是什么?美在哪里?难道是世俗彩绘的国栋雕梁?是精致的陶瓷或墓葬的装饰?是五弦妙手弹奏的音乐?去吧,去吧,这都不是。这些矫伪的艺术,在庄子看来都是恶俗的,不堪的,不可容忍的,真正的美存在于天地之间,是没有经过人工雕凿,天然淳朴的存在。显然,庄子追求的是一种没有经过人破坏的天地醇和之美,一种纯真不加矫饰的自然之美。而一切人为之美的艺术,不过是一些摧残事物本性矫伪之作,这些东西与人为天性相执拗,必除之而后快。“彼至正者,不失其性命之情”。庄子的美,是彻底的真和朴,故“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朋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你看那云中白鹤,山间明月,水上清风,那浩浩江流,巍巍高山,层层林海。那大漠孤烟,长河落日,寒光积雪,苍茫的宇宙之间,何处不是无言的大美?

自然之美,正是美在率真和纯朴,毫无雕饰,灵动清晰,刻意雕琢可能美丽,但已失之于生动。人也应该如此。《庄子》中关于东施效颦的寓言,最能代表他的观点。西施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美女,无论举手投足,还是音容笑貌,都惹人迷醉。即便略施淡妆,衣饰朴素,也无法遮掩她的天生丽质。有个长得很丑的人叫东施,很羡慕西施的美丽,就时时模仿西施的一举一动。西施患有心口疼的毛病,有一天,她的病又犯了,只见她手捂胸口,双眉皱起,娇柔无限,十分惹人怜爱。当她从乡间走过,乡里人无不睁大眼睛注视。东施看见西施姑娘这个样子很好看,就模仿着西施的样子,也手捂胸口,双眉皱起从乡间走过,可是村里人看到她这样子,都吓得紧紧地关上门不出来,或是远远的走开了。这丑女人只知道人家皱得好看,却不知道人家皱眉为什么好看,西施丽质天成,哪怕陷于疾痛之中,也自有一番风韵,动人心弦。那丑女人本已很丑,再以愁苦的样子,可谓丑上加丑了。

这个故事流传至今,人们以为庄子借此嘲笑东施的丑陋和不自量力。其实,庄子讲这个故事,不是嘲笑东施的面貌形体,事实上他也并不在意人的外在形体,在他的著作中,对于丑得奇形怪状但心灵淡泊飘逸的人,庄子都是大加赞美的`,他在意的是你是否是个自然的真人,一个诚实本色、率性、纯洁的人,一个卸掉众多虚伪面具的人。

我们都经过孩提时代,那时候饿了就哭,吃饱了就不闹,没有贪求的欲望。爱父母,亲同伴,恶坏人,全出自内心的情感而非虚饰和矫情,面对五彩的的世界,不懂就问,不会就学,只因好奇而非功名利禄之心。所有一切,皆自本性,快乐与悲伤、喜爱与厌恶毫无半点虚假。可是,成长的过程中,我们却学会了各种各样的虚伪。痛苦的时候不敢放声大哭,拼命地挤着笑脸面对世人,开心的时候不敢开怀大笑,偏偏板起脸像是没有发生任何事。我们一面真实的感受生活给予的苦难和幸福,一面虚伪地掩盖面容上的喜怒哀乐,慢慢地,我们学会硬起心肠,不动声色。我们失落了自己的本真,同时也失去了无所挂碍的自然的快乐。

“惟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一切最美好的都是最真挚的,只有能保持自己自然天性的人,才是精神的伟人,也才是永远快乐的人。相对于宇宙来说,人生何其短暂,为什么要逼自己背负各种各样的理想,使自己的心被奴役?假如世外有一双慧眼俯视红尘之间的财貌名利之争。看见人们为了满足自己的贪欲,绞尽脑汁,刻意苛求,不再保持率真与纯朴,那它该如何悲悯人的愚昧啊!世事有其内在的运行规律,绝非人力可以全然改变,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这是人力之外的声音,强人强己都不如顺其自然,这样才能是一个合乎自然之道的人,才能是一个“美”的人。

看见拈花微笑的佛祖和迦叶了吗?见到鼓盆而歌的庄子吗?见到发现了“一切美的相同性”的苏格拉底吗?背离了自然的本性,才是让人越来越不快乐的根源啊!

庄子读后感 篇8

方今天气寒冷,神思内敛,这一本《庄子》越读越有味。其实古人的心胸与眼界远比今人为大。《易?系辞》: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仰以观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

《中庸》: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古人说“三才天地人”,是以人为万物之灵。所以人类活动的最高主旨便是洞悉天地的运行规律,并以此指导人的行为,最终使人与天地三者和谐共存。因此人世间最高明、最根本的学问就是——明道(亦即探寻宇宙的终极真理。)我们今天依旧处在探寻的道路上,我们用科学来探求它,用哲学来思辨它,用数学来验证它,虽然如此,仍是徒劳。千百年来推崇庄子的人有许许多多,可是能读懂他真意的人少之又少。

庄子是一个明道的。人,一个传道的人。虽然你们可以把他立为宗教教主又或者尊为思想巨擘,但在他心里,他对这些名号都不在乎。《齐物论》:一受其成形,不亡以待尽。与物相刃相靡,其行尽如驰,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可不哀邪!人谓之不死,奚益!其形化,其心与之然,可不谓大哀乎?他说你们这帮红尘之中,庸庸碌碌,来去奔忙,追逐名利的人,都是些愚不可及的可怜虫啊!庄子独与天地精神往来,“上与造物者游,而下与外死生無终始者为友。”他说这世间不能明道的凡夫俗子,率皆蜩与学鸠之辈、井蛙夏虫之徒,我庄周是不会和你们做朋友的!

稍及年长些,随着个人阅历和见识的丰富。真正到达了黑格尔所说的“正反合”三段式中反的阶段的时候,才发觉自己心理深处真正需要的正是这样的一本书。我时常追问我自己:我所追求的一切,我所放弃的无奈,是否都是随着我的本心而没有违背?是否都值得?知识本身并不是智慧,智慧是通过对问题本身的追问而通达到的一种境界。

庄子读后感 篇9

庄子,是道家的集大成者,将老子的思想推向了另一个巅峰,是诸子百家中重要的代表性人物。

要谈庄子,必先说说老子。有人说老子的成就在于读懂了《易经》,其言行与思想被其后人篆记成书《老子》,是一本《易经》的读后感。老子政治主张“小国寡民,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他向往结绳计事的原始社会,“甘其食,美其服,居其所”这是一种复古倒退的思想。老子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于吾人生命上主张自然。有曰“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可见老子尊天,信天命,以“自然为大”。

现在言归正转,说说将道学推向高潮,与老子并称“老庄”的庄子。说庄子,必先淡其文。在《庄子》一书中,共有三十三篇,其中七篇内篇便是庄子所着,于丹说其文;气势磅礴、纵横恣肆;而所表达的思想深邃宏阔、笼盖古今,善用寓言故事,风格嘻笑怒骂,了无拘囿。但何为道呢!他又是如何追道?庄子在他的《知北游》篇中,托一个叫“知”的去追问何为道?道又在哪里?此时,或许有人问,庄子为何要托“知”,而遇高人“无为谓”,知追问,无为谓却听而不答。其中又有何寓意。知者,就是有大智慧的人;无为谓,是讲无所谓有,无所谓无;道在心中,为苦寻道,庄子一语点破。儒家讲积极出仕,必要大为,造福天下,是始奏,至汉独尊儒术,再到今,一代又一代儒生走向未路的精神堡垒。而庄子主张“无为而冶”修身、冶国、平天下,应当顺于自然,合于人心。这是一种崇高的境界,更是一种心态。这就是庄子的道法合于心。也就是“心为大”。

《秋水》篇中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日,庄子逍遥于濮水之上,闲垂钓。楚王派两个士大夫去请庄子,出山为相,博取名份。而庄子一口回绝:宁余生而曳尾于涂中,也不去添吸楚王的。疮。这就是庄子对名的态度。人心是自由的,因为有的人意不在此,追求的也是常人无法理解及做到的。还有这样一个故事,庄子的结发之妻先他而去了,惠子前来吊唁,见庄子是“鼓盆而歌”。惠子困惑不已,便问,你好没良心,你妻子为你所累,现已亡故。你不哭也罢了,反而鼓盆而歌,何为?这时庄子说了:人之生死,合于自然,对待生死,全由人心,追本溯源,观察人最初的开始,不就是一道自然之气吗?此时,她安静而去,回归自然,不好吗?这就是生命的真谛,庄子已经参透了生命。如果此事放在现在,是常人无法接受的,更是无法去体会庄子当时是一种怎样的心境。

庄子乘物游心,独往于精神之间。他晓梦迷蝴蝶,不知蝴蝶幻化成自己,还是自己变成蝴蝶。

后言:每一个人的生命无异于一只小鸟,是困于樊笼,还是追求自由,全在于自己。生命可生可死,它取决于我们的天地之心。

《庄子》读后感 篇10

庄子的智慧:不掺和,过好自己

在诸子百家之中,最让诸侯们厌烦的不是唠唠叨叨的孔子和孟子,也不是朝三暮四的苏秦与张仪,而是庄子。

庄子喜欢说寓言解决问题,见到楚王的。使者时也是这样打发人家的。

春秋战国的人才市场是乙方市场,知道庄子有才华,楚王便派人来请他做官。

使者来的时候庄子正在濮水边钓鱼,得知使者的来意后,庄子便问使者:

“我听说楚国有一只神龟,活了三千岁。国王用锦缎将它包好,珍而重之地放在竹匣中,供奉在宗庙的大堂上。你说,这只神龟,它是愿意死去留下龟壳放在庙堂上得到供奉呢,还是宁愿活在烂泥里拖着尾巴爬行呢?”

使者想了想,说:“当然是宁愿活在烂泥里拖着尾巴爬行了。”

庄子说:“那你们回去吧!我也是喜欢在烂泥里拖着尾巴活着。”

春秋战国是乱世,乱世也是机会很多的时代。

面对这个机会很多的时代,庄子抱定的是不掺和主义——你们只管折腾你们的,我该怎么过,还怎么过。

今天有不少朋友选择宅在家里,其中恐怕有相当一部分人秉承着和庄子一样的人生哲学。

在某些情况下,不掺和主义是一种相当了不起的智慧。

《庄子》读后感 篇11

叔山无趾,刖者也。来拜见孔丘,孔丘说:“你不谨慎,你先前犯了错误而变成这样,来找我学习已经晚了。”叔山无趾说道:“我之前因不明事理而轻用吾身,导致我被罚削去一足,如今我来是为了保全比足更加尊贵的事情即德行。天无不覆,地无不载,我以夫子为天地,夫子却连一个曾经犯错想要保全更重要事物的人都无法容下。”孔丘说:“是我鄙陋了,还请您进来讲讲所见所闻。”叔山无趾走了。孔丘对弟子说:“你们要勤勉呀,叔山无趾为了补救他前行之恶犹要学习,而况全德之人呢?”

叔山无趾对老聃说:“孔丘应该还没达到至人的境界吧?他为何还要频频请教您呢?而且他通过各种非自然的方式来认识区分万物(看我犯过过错却不愿接受我,我说为了寻求德而又以我为坐上宾,为什么我做出不同的`行为,他却有不同的反应,但我却仍是我)而至人把这样的做法看作是自身的桎梏。”老聃说:“你为什么不直接告诉他死生相关联,可与不可相贯通(见于齐物篇),解开他的桎梏,这样可以吧?”叔山无趾说:“他的认知缺失,区分自然本质,自然要被自然刑戮,安可解?”

庄子读后感 篇12

阅读《庄子》是一件赏心乐事。

我从上中学开始就陆续听到一些有关庄子的故事,最初的印象都是偏消极的。人们把庄子说成避世、反智、唯我主义,但是庄子的一些寓言,从梦蝶、鱼乐到大鹏、河泊等,这又让我觉得有一些有趣,到底庄子在想什么?

当我认真地阅读了《庄子》,对《庄子》中的话都仔细品味了很多遍以后,恍然大悟,原来庄子是古今中外哲学家里最聪明的人,司马迁说庄子是“其学无所不窥”,这句话是可信的。

庄子一生,穷困潦倒,但他却乐在其中。他的所作所为,经常令人瞠目结舌,又令人拍案叫绝,他看破功名、不羡利禄,甚至对死亡,他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庄子说,天有大美丽而不言,他写在书里面的东西,全是一些谬悠至说、荒唐之言……看起来漫无边际,但其实其中蕴含着大智慧。

庄子的智慧是一个万花筒,从每个角度都可以看出其中的缤纷和瑰丽,同时又不能用简短的几句话来概括,庄子的智慧像是春天里怒放的花朵,一层层,一簇簇,一起挤着向外怒放。所以,庄子的身后都是狂草的墨迹,彰显着智慧的轮廓。庄子继承并发展了老子“道”的思想,庄子所谓的“道”,包含万物,而形成一个整体人生,一无所缺,察觉自己像鱼一样,与万物“相忘于江湖”。

庄子的思想超脱了万物,穿越古今,其文章中的想象和虚构更是奇特磅磅、姿意汪洋。写大物有扶摇而上九万里的鲲鹏,有荫庇千头牛的栎社树,有中央之帝的混沌;写人有承云游于四海之外的貌姑射山神人,有御风而行的列子,有用50头牛做鱼饵的任公子;写怪事有庄周梦蝶、罔两问影、骷髅论道;写隐士有狂人接舆贤人肩吾、悟道者南郭子慕……总之,所绘之人、事、物、景,皆使作者思想得以曲折的展现。

庄子的思想在现实生活中更是有着淋漓的体现。

人们常以世人伶仃的眼光来判断一个事物的有用与无用。庄子却告诉我们境界的大小决定了对事物的'判断,站在大境界上,就会看到天生我材必有用。站在小境界上,只能一生碌碌无为。境界可以完全改变一个人的命运,从而感悟与超越。

当人们习惯于自以为是、习惯于将自己的主观愿望强加于客观事物时,庄子却告诉我们凡事不可强求,要看到并克服自身与外界的矛盾,顺其自然,不受万物影响、自然通达才能不断提高,事情才能得以成功。

当人们习惯于万物之主、习惯于用“征服”来形容人与自然时,庄子却告诉我们人的渺小、自然之“道”的伟大,说明万物齐一的进步意义,鼓励人们放弃名利,返本归真,容于大道。

庄子的重要观点与对现代人生的启示远远不止于此,也不可能用这么简单的几句话来作概括说明。那么,就让我们以丰沛的信心与勇气,一起来分享与践行庄子的大智慧吧。

《庄子》读后感 篇13

如果没有学这篇文章之前,我也就知道俞伯牙与钟子期是一对好朋友,或许还会以为只有兴趣相投的朋友,但我的想法有点错误。

这几天,老师带领我们学习了《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大体一看,我就感觉只是俩人的对话,似乎没有什么看点。随着老师讲到庄子与惠子,我的。心一下就被吸引了。偷换概念,辨认庄子,谈庄子和惠子的为人,这些都很是有趣。我从中了解到庄子是一个快乐有情趣的人,而惠子是一个认真但有点儿死板的人。当庄子说‘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时,惠子却说‘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从这可以感觉到惠子有点儿死板,庄子说这句话不就是想表达此刻自己愉快的心情吗?

如果说俞伯牙摔琴谢知音,钟子期是令我们所期望的,那么我们不如说庄子与惠子更是一对好朋友。老师说庄子经常黑惠子,从网上查资料,我得知庄子与惠子其实本不是一对好朋友,因为他们俩爱辩论,从而以辩论展开话题,继而越聊越熟了。

总体来说,知音之间过招有趣,朋友之间常常互怼也是挺有趣的。

庄子读后感 篇14

暑假期间,我仔细品读了于丹的《庄子心得》,有太多太多的感受。于丹超越圣人与凡人的时空界限,解读当下社会和生活,让我坦然微笑、掩卷沉思……

联系现实生活,就想谈一点:做人,一定要做坦坦荡荡的君子,不要做心胸狭窄的小人。因为君子讲道义,小人讲势利;君子爱讲正理,小人总说歪理;君子言行一致,小人阳奉阴违;君子追求和谐,小人存心捣乱;君子严责自己,小人暗算他人;君子总在明处,小人常在暗处;君子不记人过,小人与人交恶;君子唯理是求,小人拉帮结派;君子顾全大局,小人只顾已私;君子顾及脸面,小人不计影响;君子老实做事,小人弄虚做假;君子襟怀坦荡,小人鼠肚鸡肠;君子适可而止,小人揪住不放;君子温和如三春暖风,小人阴险如冬日严霜。

宽容别人是君子之为。有位心理学家曾说:“人类要开拓健康之坦途,首先要学会宽容。”宽厚待人,容纳非议,乃事业成功、家庭幸福美满之道。“宽容是在荆棘丛中长出来的谷粒。”能退一步,天地自然宽。

心胸狭窄、陷害别人是小人之为。他们不能接受身边存在比自己强的人,有时候是因为比自己强的人会妨害自己的地位和利益,狭窄的心胸使他们不能吃一点点亏,会想方设法消灭对手。一个心胸狭窄的人就像是一株小草,微风拂过,也能让他们前俯后仰,方寸大乱。对别人一些无心的举动,一些随意的言谈,都很敏感,在心里形成挥之不去的阴影。所以很多时候他们对别人的报复是与别人的能力无关的,只是因为别人不经意伤害了他们,他们却无法释怀。他们只想着怎样让别人也受到更大的伤害,只有别人受到的伤害远胜于自己,他们才能感到一丝快感。和心胸狭窄的人在一起,会有一种防不胜防的感觉,因为你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得罪到他们,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对你进行报复。太可怕了!

于丹告诉我们,一个人永远不要去羡慕他人,我们要脚踏实地,用自己的汗水,收获自己的成功,这份成功才会有意义。

当然,芸芸众生,大千世界,有太多太多的不得已,不是我们能够左右的。所以,看问题要多角度,学会换位思考。慢慢就会理解别人的处境,不会认为只有自己是对的。改变生活态度不是容易的事,如果有决心,就要与身边乐观开朗的人多交流,慢慢体会。另外,要了解任何事情都有好坏两面,选择积极的心态就会变得心胸开阔。每一个人境界的大小,决定了他的思维方式。顺应外界,与外界相处要通达,而内心又要有所坚持,这样才能在复杂社会中不迷失自己。道家提倡,活在当下。也就是说,尽可能地做好现在的事情,把每一个当下活得更好。

让我们珍惜眼前的一切,从每一天中总结人生的意义,不断地增强自己的能力;在人生之旅中不断提高自身修养,不断培养宽容这种良好的品质。

常用宽容的眼光看世界,用宽容的态度对待别人,自己就一定会幸福、快乐。

做人,一定要做君子,不要做小人!

春节的时候,央视十套《百家讲坛》节目曾请了一位北京师范大学的女教授叫于丹来讲庄子,当时没有在意,换台了。今年我们幼儿园在老师生日时每位教师都收了这样一份生日礼物一本于丹的《庄子》心得,一开始我抱着完成任务的心态翻了几页,看着看着觉得这本书写得挺好的,挺实在的。于是思想上就逐渐地改变了态度,觉得好好地看完这本书,每天晚上认真地品尝这本书、仔细地看了一页又一页,一章又一章……

全书的内容分为十章。每一章都是与我们的生活、工作、身心健康等息息相关。认识了庄子是诸子百家中一个重要人物,他的故事气势磅礴,纵横恣肆;他的思想深邃宏阔,笼盖古今;他的寓言想象奇独,寓意深远;他的风格嘻笑怒骂,了无拘围;他看破功名,不屑利禄,甚至对于死亡,他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带给我们的是一种无边无际的奇思异想。

于丹这位教育家对于庄子的人物的确评价是综合性的,也是很适合让我们理解的。于丹说:“我们有什么样的眼睛,就有什么样的生活。人们可以从不经意的地方,从最小的细微处看出精妙的大道理。关键在于你是不是用心,是不是能够从这些细节里面真正去获得你自己需要的知识和感悟。

人生应该怎么活?什么样的人生才是成功的?这些问题时刻都会萦绕在我们耳边,或是深入到内心。生活在这样一个信息时代,我们看到的世界是繁华的,忙碌的,这一切外在的东西恰恰左右了我们内心那一份最纯真的向往。过多地追求物质世界,使我们失去了最宝贵的年华,失去了欢乐的时光和自由。终其一生,人们只为了两个字:名利。我们的眼睛看世界太多,看内心太少啊!正如书中所说,你可以了解世界,你可以了解他人,只有看见自己的心,才算是觉悟。为什么我们总觉得心中有无限愁苦?总觉得生活不眷恋我们?原因是我们太爱斤斤计较,有太多太多的痴迷,而没有看得通透。每当我陷入孤独总会感觉为什么别人都那么快乐,其实,寂寞也会带给我们意想不到的境界。也许安静的环境更利于人去思考,所以孤独寂寞也并不愁苦。

人,生来,睡不过一床,食,不过一碗。短短数十年,一晃而过,为了今后的日子不后悔,现在的生活还是简单朴素一点,保持单纯的好。否则太多牵挂,太多焦虑,岂不左右了自己明智的判断。记得动画片忍者神鬼里面老师对达芬奇说:问问你的心。言下之意,不要勉强自己,问问你自己的心是否快乐。

无意中读了于丹的《庄子》心得,一开始我抱着完成任务的心态翻了几页,看着看着觉得这本书写得挺好的,挺实在的。于是思想上就逐渐地改变了态度,觉得好好地看完这本书,每天晚上认真地品尝这本书、仔细地看了一页又一页,一章又一章……

全书的内容分为十章。每一章都是与我们的生活、工作、身心健康等息息相关。认识了庄子是诸子百家中一个重要人物,他的故事气势磅礴,纵横恣肆;他的思想深邃宏阔,笼盖古今;他的寓言想象奇独,寓意深远;他的风格嘻笑怒骂,了无拘围;他看破功名,不屑利禄,甚至对于死亡,他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带给我们的是一种无边无际的奇思异想。

于丹这位教育家对于庄子的人物的确评价是综合性的,也是很适合让我们理解的。于丹说:“我们有什么样的眼睛,就有什么样的生活。人们可以从不经意的地方,从最小的细微处看出精妙的大道理。关键在于你是不是用心,是不是能够从这些细节里面真正去获得你自己需要的知识和感悟。

人生应该怎么活?什么样的人生才是成功的?这些问题时刻都会萦绕在我们耳边,或是深入到内心。生活在这样一个信息时代,我们看到的世界是繁华的`,忙碌的,这一切外在的东西恰恰左右了我们内心那一份最纯真的向往。过多地追求物质世界,使我们失去了最宝贵的年华,失去了欢乐的时光和自由。终其一生,人们只为了两个字:名利。我们的眼睛看世界太多,看内心太少啊!正如书中所说,你可以了解世界,你可以了解他人,只有看见自己的心,才算是觉悟。为什么我们总觉得心中有无限愁苦?总觉得生活不眷恋我们?原因是我们太爱斤斤计较,有太多太多的痴迷,而没有看得通透。每当我陷入孤独总会感觉为什么别人都那么快乐,其实,寂寞也会带给我们意想不到的境界。也许安静的环境更利于人去思考,所以孤独寂寞也并不愁苦。

时代的变迁使我们的思想也得以发展,但这种发展是否有利于我们呢?在当今这个时代,有各种大大小小的迷惑、困惑、诱惑、疑惑,当我们面对这些问题的时候,我们的思想是否还会坚定从容呢?“小惑易其方,大惑易其性”,小迷惑改变人生的方向,大迷惑改变的是人的本性。迷惑我们的有两个障碍:一是物质,二是世俗。物质往往是一种利益,可以迷惑我们的判断;而世俗往往是一种言论,一种眼光,可以扰乱我们的价值观。现在我们已经成为了物质的奴隶,精神也像幽灵一般飘摇不定。那么,我们还能看清我们的内心吗?还能看清我们自己吗?如果我们连自己还未看清怎么能看得清这个世界?心如明镜,这需要我们释放一切包袱,回归原本的自我,回归自然,这样才能聆听到我们内心最美妙的乐曲。

人,生来,睡不过一床,食,不过一碗。短短数十年,一晃而过,为了今后的日子不后悔,现在的生活还是简单朴素一点,保持单纯的好。否则太多牵挂,太多焦虑,岂不左右了自己明智的判断。记得动画片忍者神鬼里面老师对达芬奇说:问问你的心。言下之意,不要勉强自己,问问你自己的心是否快乐。

庄子读后感 篇15

《秋水》给我们提供了两个截然相对的艺术形象:见识浅陋、自以为是的河伯与博学深邃、视野广阔的北海若。

河伯是黄河之神,到了涨水的季节。百川灌河,他看到径流如此宽大,分不清两岸边牛马的形状,自以为天下之美尽在于己。北海若是海神,大海浩瀚无边,无有穷尽,河流所谓的涨水干旱,于他来讲,动静实在太小,根本算不上什么。当河伯一路趾高气扬走来,遇到大海,才突然发现自身竟是那般渺小,好似井底之蛙,先前的志得意满毫无意义,徒然贻笑大方。随后的一系列问答,相对于北海若气定神闲滔滔不绝地阐明“大小之辨”,河伯的无知更是只有陪衬的份儿。

庄子是道家的代表人物,道家学说讲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自然”,遵从万物本身的规律,不勉力强求。而往往,能够真正做到这一点的人,都已心如明镜,对世间万物的属性了然于心。北海若就是这么一个大智者,他所展现出来的是大家风范。

这样的艺术形象和情节无独有偶,在金庸小说《天龙八部》里,也有着与河伯海神若雷同的角色。少林寺藏经阁的一位扫地僧,头发花白,衣着邋遢,他只需眼睛一瞪,就能使武功卓绝的萧远山和慕容博口喷鲜血昏死过去,武功推为天下第一,当无异议。可这位扫地僧叮咛告诫的是,武功的高低都只是细微末节,佛法宏大才是正道,如走上邪道,武功越强,反而伤及自身。与之相比,顶着“天下第一恶人”名头的`段延庆,强练易筋经以求天下第一的鸠摩智,无一不成为小丑,在尘埃中湮灭。

道家和佛家的哲学思想自然有诸多的差异,不可混为一谈;把《秋水》和《天龙八部》举出来,不是要读者盲目效仿海神若的外在风范或深入道家以至得出不可知论,更不是鼓励学习内功心法。我们要找出的是其中的联系,中国古代哲学一脉相承的一种东西,那就是道。

道与术相对立。术是技巧,是人事,是大多数人凭着指导、借着经验就能轻易习得,并且付与实践能迅速生效的法门。道,是需要经过长年积累、感悟的,从心底生出的原则。大多数人本着急功近利的思想,极易偏重于术,而不重道。这样的人,或许能一时逞盛,但由于缺乏人文底蕴,素养不高,终归要见笑于大方之家,譬如《秋水》中的河伯与《天龙八部》里鸠摩智一类角色。相比而言,如海神若者,讲究清静无为,效法自然,天人合一,如扫地僧者,佛法精深,心地明镜,在习术之前,已明白要遵循的道,自然能够有所大成,而免于耻辱。

在这一点上,中国古代哲学,道家和佛家是相似的。

与现实来讲,不能不说有很大的借鉴意义。日益繁忙的工作,日趋激烈的竞争,让我们大多数人晕头转向,有心研究的,不少只在于术——投机专营。希望可以抽离出来,问一问道,找到人生正途该遵循的原则,不求成为哲学家,但要不贻笑大方。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