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国》读后感优秀7篇

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本文是细心的小编为大伙儿整编的7篇理想国读后感的相关文章,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理想国》读后感 篇1

知道柏拉图的人几乎都知道《理想国》这本书,这本书不仅详细记载了古希腊的经济、政治、文化,更以对话体完整的表达了柏拉图的哲学见解和政治理想,在世界哲学史上、政治史上都是一份瑰宝。这个学期,我用心的读完了电子杂志版的《理想国》,感觉既有启发又有异议。

看这本书,会被苏格拉底睿智、深邃的思考所折服,他的诡辩不仅教对手难以招架,也让读书的人难以跟上他飞快、机智的思维。柏拉图借苏格拉底的辩论一步步将自己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思想完整表达出来,同时通过对城邦的哲学、道德、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的争论,设定了一系列的制度和规定,并在辩论中不断完善,一步步建立了他心目中的“理想国”的蓝图,向世人展现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理想国》传达了作者的政治理想。柏拉图心目中的理想国实质应该是封建贵族专制的奴隶制国家。这个国家一定是智慧的、勇敢的、节制的和正义的。在这个理想的城邦中,人被分为三等:掌握哲学思想的贵族统治者、掌握武力的武士阶层,还有奴隶身份的广大平民。柏拉图认为国家权力应掌握在哲学家的手中,哲学家必须是有护卫国家的智慧和能力的人,同时也是一些真正关心国家利益的人,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城邦的正义。而代表勇敢的武士应努力维护城邦的安全,并维护统治者的任何决定。同时,他认为掌权者和被统治者间应保持和谐、团结的关系,被统治者要服从统治者的所有政策,这样,才做到了节制和正义。柏拉图描绘的这一理想蓝图,满怀着憧憬,被后来的空想主义者所向往。

而读到这部分,我却觉得很多说法都似曾相识,早在中国的夏商周时期,就有用系统的礼制来约束臣民的做法,分封制要求奴隶服从统治,诸侯享有封地上一切努力的劳动所有,但有义务向君主定期朝贡、纳税,君王号召时要集合军队保护君主。而在中国传承了千年的儒家文化,也与柏拉图的许多主张有着相似之处。君主对全国的思想专制、用道德和礼仪约束人民行为、武力全部收归中央掌权者所有……通过一系列的比较和思考,我明白了:这一切,都是为了维护封建的专制统治的需要,这一系列的教育灌输、道德约束、假借神意,最终目的都只有一个,那就是维护封建统治,愚弄人民。所以,通过书中的政治辩论,我发现了很多我并不认同的柏拉图的观点。例如:为维护统治,掌权者可以用假话欺骗民众,甚至编造所谓的“腓尼基人的传说”,假借神意来证明人生来就有贵贱之分,“老天铸造他们的时候,在有些人的身上加入了黄金,这些人因而是最可宝贵的,是统治者。在辅助者(军人)的身上加入了白银。在农民以及其他技工身上加入了铁和铜。”这些都体现了柏拉图所倡导的“理想国”的实质——封建贵族专职的奴隶制国家,特权横行、等级森严,压迫沉重,人与人之间严重不平等。我认为,柏拉图生在那样一个时代,他已经是具有创新意识、目光深远、有改革思考的智者。但是,因为时代的局限性以及阶级的局限性,柏拉图代表的是封建贵族的利益,这决定了他的政策主张都是为封建贵族服务的,他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客观性和公正性,有很多的主张都不见得是正确的,他的主张也不见得是真正正义的。

《理想国》展现了作者超凡的教育理念。柏拉图非常重视教育问题,他为理想国设定的很多规矩、礼仪、道德,都没制定成法律,而是寄希望于通过从小时候开始的教育来引导人的行为和方向。正如书中所说:“一个人从小所受的教育把他往哪里引导,能决定他后来往哪里走。”柏拉图认为理想国的教育应从人小时候开始,包括质朴的音乐教育和体育教育,“朴质的音乐文艺教育则能产生心灵方面的节制,朴质的体育锻炼产生身体的健康。”他希望监督诗人、强迫他们在诗篇里培植良好的形象,同时监督其他的艺人,禁止描绘邪恶、卑鄙的精神。他希望通过这样,让城邦的护卫者远离罪恶的形象,潜移默化、耳濡目染,受到熏陶,从童年时,就和优美、理智融合为一。这些从小抓教育的理念,无疑是有远见的,并抓到了问题的关键之处。从一个人的童年开始施加影响,将服从统治的信念根植于心中,必然是最彻底、最有效、最稳定的统治方法。这些教育理念,对后世的教育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

与前面一样,读到这里,我又有了一些和柏拉图相左的见解。柏拉图觉得:为加强思想统治,应该不惜控制所有艺人,阻止他们不论在绘画或雕刻作品里,还是建筑或任何艺术作品里描绘邪恶、放荡、卑鄙、龌龊的坏精神,“哪个艺人不肯服从,就不让他在城邦中存在下去”。但是,我认为:世界上善与恶、美与丑、正义与邪恶,都是相对应而存在的。因为有恶,人们才可以感受到善;因为有丑,人们才能体会到美;因为邪恶的存在,人们才追求正义。摒弃一切反面的食物只保留正面是不可能做到的,追求极端只会适得其反。无论是艺术还是思想,都只有丰富、全面、博大精深时才是最有利于人才培养、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所以,或许不应该过分去追求社会思想的统一和单调,人的思想是不可能长期永远的被压制的。

《理想国》诠释了柏拉图的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思想。柏拉图认为理念社会和现实社会构成我们生存的世界,理念的社会真实存在而且处于永恒不变的状态之中,但人类所感受到的世界只是理念社会的影子,微弱而不真实。人们感受到的世界由现象组成,时刻在时间、空间的作用下不断变化。以这个理论为基础,柏拉图提出了与众不同的一种认识论,囊括理念论和认识论,以此来指导他的哲学教程。柏拉图作为西方客观唯心主义的创始人,书写并流传了丰富的哲学著作,创造了博大精深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对后世哲学影响尤甚。《理想国》几乎是一部“哲学大全”,大部分由对话体写成,文体之优美,思维缜密。柏拉图认为我们我们生活的世界分为可感世界与理念世界,只有有知识的人才能将具体事物与理念事物准确区分开,因为他们能真正认识到美。柏拉图觉得善是理念世界中一切理念的存在原因,它是最高的理念。作为一个唯物主义者,我始终觉得世界是唯物的,一切都互相联系的处于发展变化之中,人能主观能动的认识世界上的事物,但人的认识会受立场、知识、世界观等不同因素的影响。虽然我和柏拉图的世界观有着很大的不同,但是对于善、对于美,我们都是心怀感恩并敏锐感受着的,对于它们的歌颂我们有一颗同样的心。

看这本书,不仅能了解古希腊的政治制度、经济状况、风俗人文等,还能跟着苏格拉底的辩论培养一些哲学思维,一定程度上了解了哲学家思考问题的方式和对待生命的态度,同时也能学到很多为人处事的道理。这些对我来说都是不小的启迪。读这本书,我收获良多。

读《理想国》有感 篇2

内容简介:通过对柏拉图《理想国》第6、7卷内容的梳理,介绍柏拉图哲学的思想内核,以期唤起人们对柏拉图、哲学、对国家起源等的兴趣和热爱。

我愿意用这样一段话引起我的开头:欧洲哲学传统最没有争议的普遍特征是它包括对柏拉图的一系列注脚。我不是指学者们将信将疑地从他的作品中抽印出来的那种系统的思想脉络。我指的是那些丰富的、散见于他的作品中的普通思想。他的独特禀赋,他在一个伟大的文明时期所拥有的丰富阅历,他所继承的那种尚未由于过度的系统化而变得僵化无力的思想传统,是他的作品成为用之不竭的思想宝库。

人是被缩小的城邦,城邦是被放大的人。那么首先让我们提出一个这样的问题:理想国到底能不能存在?或者说那些具有良好的记性,敏锐的理解,豁然大度,温文尔雅,并且爱好和亲近真理、正义、勇敢和节制等美德的人到底能不能一始而贯之的存在?

在试图解开这个问题之前请允许我提一些其他的更为具体的问题,或者是一些论据和证明。

在第六卷的开始不久,文中的苏格拉底就试图对哲学的阵营进行划分,并提出了类似于什么是哲学的生活方式,什么是真正的哲学等问题。结合当时古希腊的学术氛围我们易于揣测:“使哲学蒙受最为巨大、最为严重的诽谤是那些自称为哲学家的人”是否是说教派(苏派)与智者之间的理论竞赛?因为一方强调追求真实的存在,坚持正义和理性;而另一方过分重视修辞雄辩之术,追求暂时的效果,因而其表面上看似使人获得发展而实际上像是在黑暗的世界里乱闯乱撞,具有某种灵魂的残疾。个人猜测,这可能也是在苏格拉底死后的柏拉图对暴民政治进行反思后导向的对智者的积怨与偏见,认为他们只会让人误入歧途,让真正的哲学蒙羞。因此,在这部分的论述上,作者似乎蓄积了要将这一学派赶出哲学领域的勇气。

为了实现这种效果,柏拉图进一步论述对于品质和天赋守护的必要性以确保灵魂的转向是正确的或者适当的,否则将产生比那些天赋较差的天赋更差的结果。因为在暴民政治中,权力是竞赛的奖品,有比较好的天赋的人在一系列钩心斗角的斗争中将会胜出,获得对权力的直接支配,并将其作为控制甚至是奴役他人的工具。这仿佛正是柏拉图从根本上担心的结果,因为苏格拉底之死带给他的印象太深,而希腊所谓的民主政治正日渐一日地衰落下去,这两者正是使他坚定他的那套哲学王的统治理念,即使他在制度的设计上显得异常笨拙与力不从心。套用一句孟德斯鸠的名言:绝对的权力将导致绝对的腐败,正好恰恰说明了这种理念的缺陷,因为如果有一天(总有一天)当哲学王发现自己的权力可以无边无际的时候,他还能在除了追求真理之外不采取任何行动吗?要么他是一个受人敬仰而不好意思下凡的神,要么他是一个一开始就受制于人的傀儡,所以说,柏拉图理念中的哲学王模式只是一个幻想,理想国至多只是一个口号,甚至在他写的文中也隐隐暗示了这种命运的安排:一个人在言语与行动两方面都与美德本身完全结合,而统治一个合乎美德的国家,这样的事情对他们来说是前所未有的,更谈不上是多见了。

然而,他还不甘心。虽然他知道不容易,但从理念出发,可以限定那些真正关注永恒实在的人的心灵确实没有时间去关注凡人的琐事,除非他有绝对的实力控制所有人,包括他们的语言和行为,否则他就会被诽谤甚至于被暗杀。因为身份的不平等导致人们不是对他而是对他的权力的顶礼膜拜,而理念上的不平等导致人们在这种权力不发生实质上压制人的作用的时候选择乘虚而入。因此,即使有这样的国家这样的统治者存在也必不长久,因为它建立在双重的不平等的基础之上,建立在渴望与机会主义的基础之上,建立在努力实现和谐的口号与处处不和谐的现实之间存在巨大鸿沟的基础之上。这样,他仿佛已经无能为力了。

因此,对于善的讨论,干脆用比喻来解决,因为比喻是容易的,因为它可以悄悄转换。但是,这些比喻无疑是这些文字中最出彩的,因为它们几乎使善的型呼之欲出,而且还探讨了人类的普遍处境,即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我们这个社会只有极少数人非常优秀,而大多数人只是平平。下面,就让我们谈谈这三个最为精彩的比喻吧。

首先是日喻。文中的观点是“眼睛所具有的能力作为一种射流乃取自太阳所释放的射流”。于是就有了后面关于灵魂视力的问题,认为在合适的灵魂转向下它能看见光明,在不合适的灵魂转向下他只能看见黑暗。而这个所谓的善的型,大概就是指光明吧。

其次是线喻。柏拉图将世界分为可见世界与可知世界两部分。可见世界需要运用假设(事实性假设)经过推理获得理性的认知,而可知世界仅仅凭着感觉(心灵的假设)就能对事物进行把握。但是区别在于,前者能使认知最终上升为第一原理,因此更加清晰、更具有价值;而后者因为没有推理的机制而限制其上升为第一性原理,因而难以获得哲学上所谓的“型”。弄清楚了这一点,才能更加明白晓畅的把握什么是善的型了,并且为理想国至少奠定一点基石。

最后是洞穴喻,也是最为精彩与根本的,而且与前面似乎也是一始而贯的。这里,主要涉及三个问题:蒙昧的产生问题;对蒙昧人的改造问题;与之形成社会共同体的问题。首先,文中的苏格拉底提出了一连串的假设:处于蒙昧中的人不能认识自己或别人;如果一辈子固定在那,将会造成精神的残疾甚至于瘫痪;偶尔能看到一些东西,但只是被动的接受,不能主动去发现真实的存在,更别说获得灵魂的解放了;对外界会存在片面的认识,因为灵魂和思想的不自由,因为缺乏独立与理性······这一系列的假设,无疑是对人类巨大的讽刺,当然可能也将苏格拉底包含进去了。因为我们人类,大部分都生活在这样的洞穴之中,因此极易沦为权力工具操纵下的工具,像奴隶一样苟且着;我们在追去真理的过程中,大多时候都在这个洞内不能动弹,有的顶多只能轻轻徘徊,而真正能挣开锁链并走出来的寥寥无几。当然,这也是理性的要求,不想失败却总是无法成功。其次,作者认为既然不能所有人或者大多数人走出这个洞穴,那么原先走出来的人必须回到那个洞穴去,与他们共同生活。但是,这样必须要冒极大的风险,即灵魂的视力再度暗淡,流于世俗;而且极有可能,会因为此招致嘲讽甚至谋杀。因为人们会一边对新鲜的事 物感到好奇而一边又排斥它。正是这种情况时常会出现,于是导致第三个问题的出现,即如何与之形成社会共同体的问题。这里文中有一段经典的表述:我们的立法不涉及这个国家某些阶层的具体幸福,而是想要为整个城邦造就一个环境,通过说服与强制的手段使全体公民彼此协调合作,要求他们把各自能为集体提供的利益与他人共享。这样环境本身在城邦造就这样的人,不让他们随心所欲,各行其是,而是用他们来团结这个共同体”。

之后,柏拉图又讲到了灵魂转向的问题,并且提出了实现这种转向的有效方法-------学习有益的科学(如数学、几何、天文学)。并且这样的工作要在下一代中培养,不断的创造出属于哲学王的影子。说到这里,我们其实对最先提出的问题可能并不再感兴趣了,因为我们知道,这是一个无法实现的问题。而我们可能真正感兴趣的是柏拉图对哲学王一路的塑造历程,对善的型充分运用理性发动的各种证明,由此我们更能体会我们现在的处境,以及实然与应然还存在多少差距。

因此,对于柏拉图,对于他的理想国,对于理念论,我们无法给予过多的批判。因为它逾越了政治,逾越了人性,而这些,能时时刻刻在我们面对我们现实的时候多少有一个参照。这也是我选择一开始引用那段话的原因所在。

读《理想国》有感 篇3

拾人牙慧终究不如亲自一阅,读完《理想国》,让我感触颇深。大胆的想象使我感动,引发我的思考与联想,智者都是相通的,人类最高的智慧都是共通的。

《理想国》一书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一篇重要对话语录,书中记录着柏拉图通过苏格拉底的身份与其他人对话的方式描述并设计出了一个理想政体,设计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乌托邦。将真、善、美统一于一个整体中,达到绝对公正的理想政体,即理想国。

柏拉图理想国的核心价值观中,概括出其主题就是正义与善,有人说,"正义就是给予每个人恰如其分的回报";有人说"正义就是强者的利益";有人说"正义是弱者为谋求最大利益而相互达成的契约",而对于这些观点,柏拉图都借苏格拉底之口给予了否认。那么什么才是正义呢?

为了达到公平正义,实现理想,柏拉图的理想国中提出教育这一措施。教育治国,才能实现理想中正义之国的建立,公民才能有所进步,有所提升,才能安居乐业。其中,教育既有学校教育,又有社会教育。即人在工作之后还要继续学习,提升自己。他认为教育应该是终身的,是贯穿一生的。

我们常说的"学到老活到老",人们在一生中所受到的各种培养的总和,它指开始于人的生命之初,终止于人的生命之末,包括人发展的各个阶段及各个方面的教育活动。

柏拉图提出的这一理念适用于各个时代,不进局限于理想国城邦中,在各种制度下,各个时代中,都适用。尤其是当代社会,知识大爆炸,获得信息的渠道和途径逐渐多元化,而且知识的老化现象日益严重,所以面对严峻的现实,我们需要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这样才能在竞争中取得进步和发展,更好的适应社会,适应时代的潮流。

所以教育治国,是柏拉图建立理想国的根本方法,发展教育从而实现他的理想,建立理想中的正义之国,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

但是真正的和谐友爱,公平正义的国家,成功与否在于统治者关心国家利益程度的大小,如果统治者是一位具有高超的智慧、真实的知识、完美的德行和绝对最高权力的结合的哲学家,并且通过发展教育培养为社会奉献的各方面人才,重视全民终身教育,终身学习,则大美之世,可计日而待也。

《理想国》读后感 篇4

看完张念的《女人的理想国》,她以一名资深编辑和小说家的身份,向文化批评家转型,并以女性主义的立场,成为中国女性的理论守护者之一。她的存在模式,在中国是极其稀有的,它已成为我们用以验证某种信念的范例。

“人文”作为一种精神或主义,从古到今东西方都出现过的强调人的地位和价值、关注人的精神和道德、重视人的权利和自由、追求人的旨趣和理想的一般主张。当代中国思想者的研究域从来没有离开过对中国社会的人文关注。如今,中国社会进入了一个重要的转型时期。新时期呼唤新人文,也不断催生着新人文。

新人文是一种新愿景。现代社会使人在工具理性和技术统治面前常感,物质的丰富与精神的幸福之间往往容易失衡。新人文将目光聚焦于人体本身,重塑价值理性,高扬人性尊严,唤起内心力量,促进个性自由发展,让梦想不再贫乏,让精神充满希望。

新人文是一种方法论。唯人主义和唯科学主义是现代性的基本组成部分,但两者的分隔也有渐行渐远之势。新人文试图重新发现科学与人文的内在融通,增进科学与人文的互补作用,让科学更加昌明,让人文更加夺目。

新人文是一种行动哲学。继往圣、开来学不是思想者的唯一目标,理想与现实之间需要架设坚实的桥梁。新人文力图务实人文基础,作为社会的良知而发出公正的呼声,着力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养和精神境界,让思想冲破桎梏,用行动构筑未来。

女性主义理论的目标,旨在通过性别政治、权利关系与性意识等路径,探讨男女不平等的本质和起源,并寻求解决问题的社会方案。但真正的女性主义,正是中国社会的重大缺环。中国的女性主义,早已被各种官方研究的空话和套话所代替,以“女仆主义”的面貌,成为学术垃圾场的优秀成员。

在“成为女人”的后哲学宣言下,本书关切的是汉语中的性别观念如何影响并建构了我们的生活方式,我们的历史以及我们的政治样态。一种值得期待的政治愿景,实际取决于人们对生活方式的选择与实践:如何探索自我与发展自我?如何在细小的生活剖面涵养一种权利观,并将权利转化成一种人与人之间应有的恰当的态度?平等价值是如何在解放女人的同时制造了女人的伦理难题的?从命运共同体到政治共同体的转化如何成为可能?这些仅仅属于女人的问题,可以让我们重新思考自由意志与道德理想的平衡性。我认为,在最根本的意义上,自由女人与自由国家息息相关。

理想国读后感2800字 篇5

初读这本书时,因为书中有的字句拗口,再加上哲人的思想和思维着实让人捉摸不透,便没坚持下来。不过,在仔细读了关于柏拉图的生平以及他所生活的时代,便重读。虽然有很多地方还是不求甚解, 但是仍旧被他的一些先进思想,还有他所向往的那个理想世界,深刻震撼着了。不得不承认柏拉图确实是朵奇葩。

柏拉图是古希腊的哲学家,他的老师则是与他同样举世闻名的苏格拉底。柏拉图在西方历史上最早创立了完整的哲学体系。他的一生致力于钻研哲学。他的最高理想便是哲学家应为政治家,政治家应为哲学家。他更强调学以致用,将所学付诸实践。后来,他更是创办了“学园” 。在讲学之余,柏拉图笔耕不辍,著书立说。而其中最著名的便是以对话形式所作的《理想国》·《法律篇》等。 其代表作《理想国》不仅是哲学家的宣言书,而且是哲人政治家所写的治国计划纲要,是人类思想史上的巨作,对西方乃至全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书以苏格拉底和克法洛斯的谈话开始,在某一方面他们俩达成了共识,他们都认为,痛苦的源泉不在于年纪,而是在于人的性格及内心。他们更认为,对于通情达理的人来说,万贯家财的最大好处便是用不着存心作假而不得已骗人便可心安理得。接下来便提出了本书的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即“什么是正义“。正义就是给每个人以恰如其分的报答”~“正义就是把善给予友人 把恶给予敌人”,并且批驳和辩论了关于色拉叙马霍斯的“正义就是强者的利益”

为了证明正义是一种有意义的生活,在第二卷中他们继续讨论了关于正义的本质和起源的问题。并且开始讨论怎样的正义才是城邦的正义。认为城邦的正义与个人正义是一致的。他认为。城邦中要注重对守卫者的教育问题。所谓教育就是用体操来训练身体,用音乐来陶冶心灵,并且讨论了故事与儿童的早期教育问题。

在第三卷中,他们着重讨论了在儿童阶段文艺教育的重要。其中音乐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达到对美的爱,而体育锻炼的目的是体质达到最好。

在第四卷中,他认为一个理想的城邦都有管理者\守卫者和劳动者。三个阶层的人,应当合理分工,各司其职。当达到这种状态时,这个城邦就是一个具有正义美德的城邦。而在这个城邦中,每个人灵魂都有理性’意志和情感三种因素。与之相呼应的三种美德是智慧 勇敢和节制这三种美德。当这三种因素协调一致时,就是一个正义的人。

第五卷中,柏拉图着重谈论了关于妇女儿童的问题。他认为妇女和儿童应公有。在儿童方面应重视其教育。在妇女的权力方面,他认为,女子和男子有同等的权利,不仅在教育方面,应该同男子一样出征打仗,辛苦练兵。并且还讨论了什么是真正的哲学家以及国王应该是哲学家。认为只有哲学家才具有治理国家的知识与天赋。

在第六卷中,用一小部分讨论了关于哲学家所具备的天赋:敏于学习 强于记忆 勇敢 大度。并且在对哲学家的培养时,在相应阶段应给以相应的训练。并且必须确定哲学家是最完美的护卫者。以及让那些人知道正义和美,怎样才是善。

在第七卷中,他用一些奇特的比喻来说明那些受过教育与没受过教育人的本质不同。把洞穴囚室比喻为可见世界,把火光比喻为太阳的能力。而通过后天的教育和实践能使灵魂尽可能容易转向的技巧。同时他们又说,计算能力和理性来努力研究灵魂传来的信息。他们又说算学这个学问看来是最有资格被用法律规定下来的,因为他能迫使灵魂使用纯粹理性通向真理本身:几何学则大概能把灵魂引向真理并且或许能使哲学家的灵魂转向上面,况且对学习其他学科还有一定的好处。同时,还应注重天文学。他们还认为只有辩证法有能力让人看到实在。 他还认为得用用法律规定他们要特别注意训练培养自己能用最科学的方法提问和回答问题的能力。在关于孩子的学习方法上,他认为身体上的被迫劳累对身体无害,但是被迫进行学习却是不能在心灵上生根的。因此,不要强迫孩子学习,要用做游戏的方法。同时,要获得永久知识的唯一途径是将各种课程内容加以综合,研究他们相互间的联系以及他们和实物本质的联系。他始终认为只要让真正的哲学家掌握这个国家的政权并用自己制定的习惯和法律培养城邦中的善良公民,那么便能通过促进和推崇正义使自己的城邦走上轨道并给人民带来最大福利的最便捷途径。

第八卷中,他谈到在一个非常理想的国家里必须实现妇女·儿童和全部教育的公有;他认为习惯促使制度的产生,而且习惯的倾向决定了它的一切方向;他还谈到,用一些几何数来决定在生育方面的优生,以便在合适的时节里来挑选优秀者来管理国家;他还谈到了四种政制,并且充分地描述了民主政治是如何向机主政治转变的,以及ji主政治的本质是什么。

在第九卷中,他们主要谈论了关于各种欲望问题以及由此带来的各种影响。并且,还讨论了王者型、贪图名誉者型、寡头型、民主型、ji主型这五种人,那种人最幸福,并且幸福的次序也是美德的次序。还讨论了在哲学家或爱智者、爱胜者和爱利者这三种人的基本类型中,拥有快乐最多经验的应该是哲学家,应为他是唯一有知识和经验结合在一起的人。同时,他认为受到充实的东西和用以充实愈是实在,我们所感到的快乐也就愈是真实;反之,如果比较地缺少实在,我们也就比较地不能得到真实可靠。同时,他还说所谓美好的和可敬的事物乃是那些能使我们天性中兽性部分受制于人性部分的事物,而丑恶和卑下的事物乃是那些天性中的温驯部分受奴役于野性事物的部分。

在第十卷中,他们首先探讨了模仿者的本质以及究竟谁才是真正的模仿者。而作为悲剧诗人既然是模仿者他们自然地就和王者或真实隔着两层。然后,他们还讨论了什么事物都有使用者的技术、制造者的技术三种技术。同时他们还认为计量活动室心灵理性部分的工作,而信赖度量与计算的那个部分应是心灵最善的部分,与此相反地那个部分应属于我们心灵最低贱的部分。他们还谈到,人们更倾向于在哪种场合克制自己的悲痛,最终他们认为促使一个人克制的是理性与法律,怂恿他们面对悲伤让步的是纯感情的本身。他还认为人们最善的部分是愿意遵从理性的指导。他还认为一个正义的人不论遭到怎样不幸,只要他愿意并且热切地追求正义,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实践神一般的美德,这样的人是神一定不会忽视的。而一个人最大的幸福所在就是那些能使灵魂本性更正义的生活名为较善的生活,因而能在较善的生活和较恶的生活之间做出合乎理性的抉择,并且要坚定不移的坚定自己的此种信念。在本书的最后,他给出世人忠告,他相信灵魂石不死的,它能忍受一切的善和恶,我们只有永远坚持走向上的路,追求正义和智慧,这样我们才可以得到我们自己和神的爱,只要是这样,那么无论生死,我们便可以诸事顺利。

不管对于我们自身,还是对于我们的国家,发展远远不够成熟,对于《理想国》中的思想,我们要在自身原有的框架下,不断探索和改善,对于西方的政治思想更是要吸其精华,去其糟粕,为己所用。

柏拉图思想的博大精深,当然不是这么些话可以说的清楚的,关于对其思想的理解也不尽相同,但是它带给我们每个人的启示,它其中蕴含的关于教育的美好理念,关于“善”的理念,以及对正义的深刻理解 ,值得我们铭记 借鉴 和思考。愿我们沿着前人思想理性的光辉,去不断探索人生的真理,实现自己的理想。

《理想国》读后感 篇6

《理想国》,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写的,他是苏格拉底的学生,这本书讲述了柏拉图对国家的构建、治理和正义。这本书代表古希腊的文化,博大精深,有相对比较理想化的一种社会。

其实我对这本书感兴趣是因为,上学的时候总会听到关于乌托邦空中楼阁、柏拉图式恋爱等等关于这本书的一些侧面的评论。国家层面的理论,年纪太轻体的我始终无更深的理解,所以分享使我最感兴趣的部分的柏拉图式的恋爱,当然我也是以这个为切入点的,很多人都以为柏拉图式恋爱是精神上的恋爱,并无男女之情的爱情。

而我读完这个部分的时候我觉得柏拉图式恋爱是,相爱的两个人思想精神层面高度同步,爱侣之间最害怕的应该是同床异梦,相互猜忌,表里不一,口口说爱你的并不一定是真的爱你,但是从来没有对你表示爱意的,从不关心你的人肯定是不会珍惜你的人。

在现代物欲横流的社会,每个都人欲望都很强,我读完后更向往着这样的恋爱观,“我负责貌美如花,你负责挣钱养家”,这话听着没有毛病,可是最后能实现的有几个人?

想要对方挣钱养家,自己貌美如花,但彼此之间的思想南辕北辙,这样的恋爱和婚姻也不长久呀,所以柏拉图式恋爱应该是两个思想高度一致的人,有共同的生活目标,在生活中相互包容和理解,彼此相互支撑对方并肩而行,舒婷说:"我爱你,也爱你脚下的土地。"的那种境界。

回到最原始的追爱,大家追求的仅仅是一份真挚的感情,没有外部附加条件,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并不是大难临头各自飞,只是有些时候在追求的过程中,他或她并没有达到彼此心目中向往的“柏拉图式的恋爱”仅此而已。

所以耐心等待,会在对时间里相遇对的人,皆大欢喜,遇到属于你的柏拉图式恋爱。

《理想国》读后感 篇7

曾经以为智者哲人柏拉图,其著作势必是艰深、睿智、充满智慧的火花,使我如坠云端而不知所踪,曾经以为像《理想国》这样的西方哲学史上的辉煌巨著一定也写得玄之又玄。如今,看着柏拉图的《理想国》,尽管依旧无法参透《理想国》其中的奥妙,也无法深入地了解它的精髓,因为它就像一座空中花园,必须有足够的思想阶梯才能够攀爬上去,但它带给我的启迪确是深远的,尽管我只能仰望而叹之,道听途说而思之,片言只字而感之。其实,经典的影响力,不在于天马行空的文句,也不在于振聋发聩的论断,而在于它给世人幽暗闭塞的观念世界以一道耀眼的闪光。

柏拉图出身于雅典贵族,他和老师苏格拉底,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古希腊三大哲学家。柏拉图青年时从师于苏格拉底,苏格拉底死后,他游历四方,曾到埃及、小亚细亚和意大利南部从事政治活动,企图实现他的贵族政治理想。公元前387年活动失败后,他逃回了雅典,在一所称为阿卡德米的体育馆附近设立了一所学园,此后执教40年,直至逝世。他一生著述颇丰,其教学思想主要集中在《理想国》和《法律篇》之中,他是西方客观唯心主义的创始人,其哲学体系博大精深,对其教学思想影响尤甚。

公元前5世纪,柏拉图以苏格拉底的名义、以对话体的方式著述《理想国》,这是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系统地探寻人类正义问题的著作。柏拉图不仅是古希腊哲学家,也是全部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理想国》这本书不仅详细记载了古希腊的经济、政治、文化,更以对话体完整的表达了柏拉图的哲学见解和政治理想,是世界哲学史和政治史上的一份瑰宝。它探讨了哲学、政治、伦理道德、教育、文艺等方面的问题,以理念论为基础,建立了一个系统的理想国家方案。所谓理想国,是柏拉图推理出的一个充满正义和美德的国家,这个国家由立法统治者,国家护卫军,普通劳动民三个阶级组成。书的核心思想是哲学家应该为政治家,政治家应该为哲学家。哲学家不应该是躲在象牙塔里死读书而百无一用的书呆子,应该学以致用,去努力实践,去夺取政权。政治家应该对哲学充满向往,并不断的追求自己在哲学上的进步,并用哲学思想来管理民众。书的宗旨是缔造一个秩序井然至善至美的正义国家。

看这本书,我们会被苏格拉底睿智、深邃的思考所折服,他的诡辩不仅让对手难以招架,也让读书的我们产生一种难以跟上他飞快、机智的思维的感觉。柏拉图借苏格拉底的辩论逐一地将自己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思想完整地表达出来,同时通过对城邦的哲学、道德、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的争论,设定了一系列的制度和规定,并在辩论中不断完善,逐步建立了他心目中的“理想国”的蓝图,向世人展现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柏拉图认为世界由“理念世界”和“现象世界”所组成。理念的世界是真实存在、永恒不变的,而人类感官所接触到的这个现实的世界,只不过是理念世界微弱的影子,它由现象所组成,而每种现象会因时、空等因素而表现出暂时变动等特征。由此出发,柏拉图提出了一种由理念论和回忆说构成的认识论,并将它为《理想国》的哲学基础。

《理想国》讨论的热点是正义哲学问题。书的开篇,苏格拉底与克法洛斯、玻勒马霍斯、色拉叙马霍斯等智者就展开了激烈的交锋,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柏拉图对正义有着多么强烈的憧憬与向往,这也正好印证了对话结尾的宣言,“让我们永远走向上的路,追求正义和智慧”。他们先后讨论了“欠债还债就是正义”,“正义就是给每个人以适如其份的报答”,“正义就是把善给予友人,把恶给予敌人”,“正义就是强者的利益”等观点,苏格拉底将其一一进行了驳斥,并最终得出了正义的真正概念——“正义的人不许可自己灵魂里的各个部分互相干涉,起别的部分的作用。他应当安排好真正自己的事情,首先达到自己主宰自己,自己内秩序井然,对自己友善。”然而文章并没有仅仅落在关于个人正义的讨论上,柏拉图更加着眼于城邦的正义。他认为正义是理想城邦的原则,并将这条正义原则归结为“每个人必须在国家里执行一种最适合他天性的职务”,或“每个人都作为一个人干他自己份内的事而不干涉别人份内的事”,也就是各守本分、各司其职。

关于正义问题的讨论告一段落之后,柏拉图提出了“政治家应该为哲学王”的思想,并讨论了哲学王与城邦的关系和哲学王的形成。他认为,政治家只有是哲学王,他才能真正意识到什么是真正的正义,如何让国家治理地更加协调有序,如何让人民更好地安居乐业。在一个正义的城邦里,哲学王应该成为统治者,因为由哲学王统领的国家,是贤人治国,是德性治国,是知识专政;因为哲学王是“能把握永恒不变事物的人”,“永远酷爱那种能让他们看到永恒的不受产生与灭亡过程影响的实体的知识”,“天赋具有良好的记性,敏于理解,豁达大度,温文而雅,爱好和亲近真理、正义、勇敢和节制”。我想,如果一个人真的具备了这些品质,的确纵是玛摩斯也无法挑剔了。但是,一个国度能产生几个这样真正意义上的纯粹的哲学王,即使真的有这样的人存在,那又有几个拥有真正的政治才能足家以匡世救国呢?尽管这是很难实现的,但是柏拉图还是坚信其现实性。

要想成为一名哲学王是要具备天性的,勇敢、大度、聪敏、强记是这种天赋所必须具备的品质。如果一个人具备了所假定的哲学王的天赋,并且得到了合适的教导,必定会成长而达到完全的至善,然而,这些配的上哲学的人会受到环境的败坏,因而离弃了哲学,“使她孤独凄凉”。所以,“剩下来配得上研究哲学的人就只有其中微乎其微的一部分了:他们或是出身高贵又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处于流放之中,因而没受到腐蚀,依然在真正地从事哲学;或是一个伟大的灵魂生于一个狭小的城邦,他不屑于关注这个小国的事务;少数人或许由于天赋优秀,脱离了他所正当藐视的其他技艺,改学了哲学;还有一些人,也许是我们的朋友塞亚格斯的缺陷束缚了他们,须知就塞亚格斯而言,背离哲学的所有其他条件都是具备的,但是他病弱的身体使他脱离了政治,没能背离哲学。”

柏拉图的人生志趣是培养学生,因此,他在《理想国》中也提到很多教育问题,这对后世教育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强调了早期教育的重要性,提出了教育应该注重人文素质的培养、终身教育的思想,以及女子也应该接受教育。卢梭曾称赞“它是一篇最好的教育论文,像这样的教育论文,还从来没有人写过咧”,也有一些说法“只要柏拉图的《理想国》与卢梭的《爱弥儿》留存在世,纵令其它教育论著被毁,教育园地也是馥郁芬芳的。”因为在现实的条件下,哲学家是很难产生的,柏拉图也把自己成为哲学家的原因归结为神的作用。而作为真正的哲学家,在不合意的城邦里面,他是不能从事政治的,因为他没有办法既从事政治又保持灵魂的和谐,而丧失了灵魂的和谐便背离了善的理念,也就不再是哲学家了。所以,柏拉图的现实选择是培养学生,这展示出了可知世界的终极形态,也就可以达到在全书最后一句话所指望的“我们也才可以诸事顺遂,无论今世在这里还是将来在我们刚才所描述的那一千年的旅程中”。

我想,如果不是生活在古希腊那样盛行辩论的国家,又怎能产生如此英才呢?古希腊人讨论哲学问题,追昔抚今,而现代的一些人整日为名利所累,真令人扼腕叹息。读《理想国》这本书,不仅能了解古希腊的政治制度、经济状况、风俗人文等,还能跟着苏格拉底的辩论培养一些哲学思维,一定程度上了解了哲学家思考问题的方式和对待生命的态度,同时也能学到很多为人处事的道理。读书,要学习书中的学问,更要从学习书中品味人生。

《理想国》这本书应该是常读常新的,当经过时间的积淀,见过更多美好和丑恶的事物,心情变得苍凉起来时,相信我对这本书的理解一定会更加深刻,更能读出其中独特的韵味和精髓。“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让我们在灵魂上永远保持一种向上的姿势吧,随时不忘心中的理想国,不忘我们肩上这份神圣的使命,倾听柏拉图的思想,反思我们的教育、我们的国家,为自己更美好的将来谋划,为祖国更快更好地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奋斗终生。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