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以下是勤劳的编辑帮家人们分享的《棋王》读书心得(精彩4篇),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棋王》里的主人公棋呆子王一生让人印象深刻,文章一开始,在喧闹杂乱的车厢里,他刚一坐下就直接来一句:“下棋吗?”并且气定神闲,安心下棋,不得不让人惊奇,后来知道他是学校大名鼎鼎的“棋呆子”也就不足为怪了。或许,“棋呆子”这个称号还不足以比喻他,应该叫“棋痴”还差不多。他就像金庸武侠小说里的一位绝世高手,以棋会友,在棋艺的武林里大杀四方,名震天下。他从自己的生产队,一路找对手下棋,一直下到我们生产队,也未曾遇到真正的对手,有种独孤求败的孤独感。就连到最后对阵在地区棋艺比赛中获得前九名的高手,自己以一敌九,最终打败前八名,与获得冠军的老者打成平手,握手言和。即使不懂棋艺的我,看到这里,也能想象得出来比赛的精彩。每个人都有英雄主义情结,我相信他也如此,他是棋艺武林中的大英雄。在饥饿年代里,下棋或许是穷人玩得起的唯一比较高雅的活动了,因为他家庭条件不好,没有钱去看电影,没有钱去干别的,唯有下棋。他自己遇到不快时常挂嘴边的一句话是:“何以解忧,唯有下象棋。何以解不痛快,唯有下象棋。”或许,象棋是他唯一的精神寄托,在上山下乡的过程中生活会经历很多磨砺和挑战,但棋呆子靠着对下象棋的热爱,把枯燥的生活变得趣味横生。对他来说,只有沉浸在象棋的世界里,所有的烦恼才能抛诸脑后,没有饥饿,没有烦恼,只有胜利的喜悦。
我很欣慰棋呆子有一位懂他的母亲,虽然她在棋呆子上初一时就去世了。她也和很多母亲一样,有点迂腐,认为下棋、玩游戏玩得再怎么出息,到底不是饭碗,只会误了孩子的学业,但听到街坊邻居都说自己孩子聪明,下棋厉害,还是给他保留了一项自己的爱好。临终前还给棋呆子留了一副亲手打磨的无字棋,因为她不识字,想留给儿子自己刻字,这成了母亲留给棋呆子的遗物,也成了他最宝贵的东西,他的非凡棋艺很大一部分也来源于母亲的支持。我觉得爱好是一种难得的东西,特别是在孩童时候,它可能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天赋,如果后天能好好培养,很有可能会改变一个人的命运。但很多家长,在孩子小的时候,就让孩子按照自己设计好的既定的路线培养,也不知道自己的孩子是否喜欢,是否是他的特长,最终适得其反,甚是可惜。
捉蛇捉老鼠,光着屁股去游泳的乡村生活是知青们上山下乡时期的生活写照,也是我们的童年写照,有苦涩也有美好,是永远回不去的记忆。我很难理解当时的一些我们现在看来愚昧无知的行为,但是我能理解作者阿城,他也很难理解这种愚昧的行为,但是当时的他没有办法改变世界,他能改变的只有自己,所以他只为自己保留了一片属于自己的精神世界,也只有在这个精神世界,他才找到快乐的自己。
那些晦涩与苦难交织的岁月终是过去了,成了人们心中无法愈合的伤痛。阿城是亲历者,所以能以淡淡的笔触勾画出在那个物质,精神皆极度匮乏的时代中的悲喜剧。王一生便是其中的主角。
棋呆子从始至终便从未辱没过他的称号,每次出场定要与人厮杀上几盘,象棋是王一生的世界,他在楚河汉界上纵观全局,兵来将挡,运筹帷幄,象棋甚至成为了王一生生活的意义。在一个贫乏动荡的年代里,他仍坚守的,是对象棋纯粹的痴迷。他的痴迷,他对象棋无时无刻的挂念,是他“呆像”背后对时代的反抗。他在自己的灵魂深处构筑了一个宁静的时空,与纷扰喧嚣的世界对峙着。他没有像大多数知青那样,囿于那畸形的时代,他请事假出去与人下棋,把对象棋的执着置于物质生活之上。
阿城并没有把王一生塑造成“无己、无功、无名”的完人,王一生的真实在于他对“吃”的小心翼翼,从小的艰苦生活使王一生对待食物有着无比的虔诚与精细,而他却没有因此囿于衣食,囿于人生细碎困扰,或许这也是王一生的超脱之处。
倪斌的成长背景与王一生存着天壤之别,在优渥环境中成长的他是阿城笔下被时代困囿住的人物。他对官员的妥协仿佛是他对时代妥协的缩影,本该有远大理想的青年在浮躁的年代里竟只剩以一副名贵棋子和几幅字画换取自己调动的志气。然而,我们没有任何立场职责倪斌,他不过是为了谋一个干净的栖息之所,要说唯一的遗憾,或许只是可惜他被那个黑白颠倒的时代锁住了理想。
王一生与倪斌截然不同的人生脉络中,又有着各自的情理。王一生自小生活环境单纯,对象棋的热爱也完全发自内心,更何况他的象棋中还镌刻着来自母亲的爱与怜惜。可以说,象棋是王一生的灵魂。反观倪斌,在繁华渲染下变得世故,下棋的初衷也多源于对世家的传承。他于王一生,便是少了几分纯粹与执着,他的内心仍是善良而柔软的,却屈与时势,囿于时代了。而王一生却因着那纯粹与执着,保持着自我。
生活在人群中的我们不可能有陶潜的幸运,却也不再会遇上疯狂愚昧的时代。困囿住我们的是世俗琐事,是挫折与坎坷。有人选择顺其自然,囿于其间;更好的选择却是像王一生那样,或许我们不能完全逃脱,但在内心,我们挣开了枷锁。人生的魅力在于它的自由,无拘束,其过程定会有许多曲折,克服它们,便是《棋王》所给予我的勇气。
对于我这个80年出生的人来说还是很有感触的,记得小时候我成长的那个小县城里单位之间的文体活动是相当多的,比如篮球、排球、拔河等不一而足。尤其是我们铁路大院的职工工会活动场面最为热烈,有彩旗,有横幅,有加油队,还有我们这群熊孩子,而我们这群熊孩子最喜欢去看的项目就是象棋比赛。因为那时的象棋比赛可以说是大众娱乐项目,人多,嘴杂,热闹,关键是为了展示主办方的大气,在每个棋台旁除了有茶水外,还放着一小盘大白兔奶糖!我们去转上一圈,小口袋里总会有收获,那时每个小伙伴脸上都会飘来两个字:满足!
当然,这样的景象与棋王中的王一生所在的时代差了十多年。故事的主线从主人公在去上山下乡的知青列车上与王一生相识开始,围绕着王一生这一个棋痴一路与人下棋博弈的枝节往下走。给我印象最深的有两点:
一、坚持自己的爱好,很重要。
人生贵在坚持,王一生就是一个会坚持的人。从一个偶然的机会初遇棋谱开端,从此一发不可收。就算是他的母亲为了生计让他放弃自己的爱好,把全部的时间用在学习文化知识和帮助家里寻找活计上,他只有在忙活生计的间隙,见缝插针的学习象棋并找人切磋。就算长大后身处各种逆境也能以棋为乐,并以这种简单的坚持感动了不少人,其中也包括我。
二、人生在世,顺势而为,造势而动。
“势式有相因之气,势套势,小势导开,大势含而化之,根连根”是传授王一生棋艺秘籍的老头的一名话。这老头就如天龙八部中的扫地僧一样,深藏不露一绝世高手。这段话我解读为:形势本就有相生相克之气,各种形势环环相扣,互排互融。当气势不明显时,你可以引导它。当气势大时你可以试着融入其中并慢慢地化解它,从而达到根根相连,稳固基础的目的。这也使得深谙此形势之道的王一生在那个造反有理的年代能顺势而为地生存下来,并在最后的决战以一敌九中厚积薄发,造势而动,最终一剑封喉。在打败对手后又能收放自如,复归本心。说实话,这点,我做不到!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这是一个讲述了痴与吃的故事。
痴是什么?是痴迷,是贪婪,是永不满足。吃又是什么?是满足,是为了需要,是质朴。这两种特质就这样矛盾又和睦地存在于王一生身上。
王一生鄙视多余的贪婪欲望,他推崇吃而鄙视馋,却忘记了他对于象棋的痴迷同样是一种对于生物来说多余的欲望。生物只有两种本质欲望,那就是生存与繁衍,象棋自然不在此列。因此王一生也是贪婪的。王一生为何会对象棋如此痴迷?一是象棋的确有趣,王一生确实喜欢,二就是由于王一生的贪婪。他贪婪什么?贪婪象棋带给他的荣耀与快乐,在象棋中他领略过最极致的快乐,因此他对象棋如痴如醉。这很好理解,用古人的话来说这叫“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他在象棋中指挥兵卒车马,围困敌将于弹指之间,他就像大将般指点江山无人能敌,这种成就感又有谁会厌烦呢?独孤求败精于剑道,登峰造极只求一败而不得,内心必然十分孤独。可他依然没有放下过手中的剑,而是带着它隐居了起来,想必也只是由于他从剑道中领略过至高处的风景,便再也无法割舍了吧。
但除了象棋之外,王一生真可谓是一个毫不贪婪的人。比方说吃。我们没看到作者用一笔一墨描写过王一生在正餐以外的任何进食,再结合王一生的言行,我们可以相信王一生的进食只是为了支持正常的生理活动。从这种程度上来说,王一生又是极易满足的。王一生的这种易满足又是从何而来的呢?那是由于他曾经十分深刻地缺乏过食物。王一生生于建国以前,长于一个物资极度匮乏的年代,一个极度贫困的家庭,因此在他的心里最大的愿望必然是吃饱,所害怕的必然是浪费食物所提供的宝贵能量。有一句话这样说,失去过后才知道珍惜。王一生对于食物,就是有这样一份珍惜之情。其实不光是王一生,文中的每个人都经历过饥饿,作者本人恐怕也是经历过那样难以想象的饥饿的折磨的,因而文章中才会出现那么多对于食物和吃的描写。
贪婪与满足,克制与放纵,这些截然相反的品质融洽地出现在同一人的身上,这就说明了人性的复杂性,也是人性的魅力所在,对于将它淋漓尽致展现的本作来说,这大概也是《棋王》这本小说的魅力之所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