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如下是可爱的小编帮大家整编的《西行漫记》读后感【优秀6篇】。
我站在书架旁,翻开了这本由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写的《西行漫记》,读了后给我不想放下它。爱不释手。被书中的一切深深的吸引。 主要写了1936年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作为西方新闻记者采访红色中国。他带着无数当时无法理解的问题来到中国与西北地区与领导下的红军共同生活了四个月,与众多领导者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在他得眼中,像毛主席这样的大人物为人民而奋斗有许多不理解。而老百姓则是那么的纯朴拥护。
埃德加·斯诺以他热情、真实地笔触,记录下中国渐渐强大的的点点滴滴。大到像毛泽东的领袖。人物的语言、红军的故事、小到老百姓纯朴的神态。让读者真实的感受到一个外国人眼中的红色中国。我十分的由衷的敬佩埃德加。斯诺这个“(洋鬼子)”他能冒着生命危险来到战乱的中国,来到战争前线,写下了这本书。我不仅认识了埃德加。斯诺这个人。他向全世界介绍那神秘的中国,向全世界讲述了毛主席、周总理和领导人的革命历史与生活。再现了中国人民遭受的侵略、压迫与宁死不屈的抗争。我也通过读这本书了解了中国党,知道革命的胜利是无数战士的生命换来的。我们要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生活。学好本领。我们要学习和发扬(爬雪山过草地的精神。
西行漫记
适逢柳枝绽放新芽的时节,宝山教育学会小学会员单位的校长、书记等一行近50人,在林锋会长和基教科顾敏科长的带领下坐车西行,考察了位于江苏苏州地区的两所学校——昆山玉峰实验学校和苏州工业园区新城花园小学。
仰慕已久的玉峰实验学校是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坐落在百里平畴一峰独秀的玉峰山西麓,三面环水,风景秀丽。109亩浩大的校区,给人一种气势磅礴的震撼,又让人得以天高任鸟飞的心理放纵。大格局、新潮派的教学楼和现代化的体育场馆为主体的设施布局,给了我们一种划时代的感受和令人神往的吸引力,4.5万平方米的建筑群镶嵌在硕大的校区地盘上,层次分明、错落有致,又有机地连成一体,犹如展翅的鲲鹏。 走过教学楼道,走进教室,浓厚的文化气息映照在每一堵会说话的墙上,洋溢在孩子们的欢声笑语中。体育馆与大会堂兼用的设计,既气派又实用。抢占在前方的圆形大花坛正中,一柱科技之光——抽象派的雕塑,让人在欣赏艺术之美的同时,不由得自然而然地展开思维的翅膀,飞向那思维的星空,去想象,去追逐梦幻般的未来世界。校园内,一草一木无时不在渲染玉峰的美妙意境和充满活力的生命,一架一柱无处不在显露玉峰人的时代精神和精于育人的匠心。
迎接我们的是玉峰学校的校长周建华,中等身材的他,给人一种精明强干的第一印象。一位苏州市的名校长,短短三年的创业,就使学校在社区产生强大的影响力。毫无疑问,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无外乎有一个坚定正确的办学思想——“以人为本,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与此同时,也离不开一个清晰的办学目标——创造一流的办学条件,建设一流的教育质量。也离不开以人为本的真切要求——细心观察每一个孩子,真心呵护每一个孩子,耐心引导每一个孩子,精心培育每一个孩子。
“一位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的提法虽有偏颇,但是,象周建华这样的校,在学校的发展中的作用绝对不可低估。说他具有雄才大略一点也不为过,就在朱永新教授畅述“教育理想”的时候,周校长凭借自己“发现机遇的敏锐性和抓住机遇的胆识”,使玉峰成为朱教授的第一个“新教育实验学校”,在不知“理想”何时能成为“现实”的时候,作出选择和决断是需要不凡的胆略和承担风险的勇气的。周校长把握了机遇,创造了成功。
周校长的雄才大略还表现在他五年三阶段的谋划:一年站住脚,开好头;二年各项 1
工作上台阶,出精品;再二年育名校,创名校,向名校靠拢。这种快速发展的意愿,跨越发展的构想,已经被玉峰人所接受,已经成为玉峰人为之奋斗的纲领性目标。那些金光闪耀的奖杯、奖牌,正是师生在实现目标中前进的印记和步步为营的里程碑,显现出教师的职业精神和新教育实验的无限生命力。
有幸坐进教室,听了一堂日记评析课。四年级学生的习作品位令人惊叹,更何况是大面积水平。不由得使我想起朱永新教授的一句话:“要写得好,必须做得好。”因为前一天是3月8日,所以以“三八”节为主题日记特有一番风味,《妈妈,您真能干》、《送给妈妈的心意》、《送给妈妈的礼物》、《被人遗忘的妈妈(外婆)》、《想对爸爸说》,一个个生动的故事,真切感人。评析课上,学生的主体精神得到充分发挥,真难以想象怎么会有那么多爱“管闲事”的孩子,会针对别人的家事“侃大山”。然而,细细品来,不由我由衷地感谢孩子的诚实、真诚、坦诚,给予我的启迪:童心无忌,应该在加强明理诚信中培养孩子的生存能力和与人交流能力。无论是写日记,还是评日记,都离不开想,离不开做。我豁然开朗:写日记能使语文教学的工具性、人文性得以实现,或许写日记也是学会做事、学会做人的一条途径。玉峰人在持续地做着,持续地写着,做出了他们的业绩,写出了他们的光辉,他们谱写着生命的歌:“玉一样玲珑,峰一样高耸”。
位于苏州工业园区的新城花园小学兴建于1998年9月,是中新合作国家级开发区内的第一所公办小学。掌舵的是一位阅历丰富的名校长吴云霞,云一样的飘逸,霞一样美丽的个性,正迁移到学校方方面面,使学校的整体工作不断地升腾。突显校长刚毅、豪爽的学校精神——“坚忍不拔,追求卓越”成为花园小学每一位园丁和幼苗的风格。“对每一个学生一视同仁,让每一个学生都享受成功,让每一位学生都获得进步,让每一个学生都学会发现”的教育理念,成为花园人实现教育公平性、基础性、发展性、创造性的鲜活生命和永驻的灵魂。每一位教师在信守“热爱教育事业,遵守师德规范,热心、细心、恒心对工作,爱心、耐心、关心献学生”的承诺中,高高地耸立起赏识学生、鼓励为本、学生至上、发展第一的高尚德性。
在校长“走开放教育之路,创基础教育品牌”的思想引领下,学校强化开放、科研、服务的办学方略,建设现代化的新型学校的目标正逐渐变为现实。学校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只要是花园人,进了花园小学,天天有创造的机会,处处有创造的舞台,人人有创造的才能。充满人文精神的环境文化与花园般的绿化格局交相辉映,构成了花园人向往的心灵的美丽家园。挂满墙头的铜牌,高档次的荣誉称号足以证明校长办学思想的成功,同时也充分展现了骨干教师的风采,展现了学生个性飞扬,茁壮成长。
个性爽朗的吴云霞校长,一语道破天机:“亲情描绘新教育”。敢立潮头,立足开放搞科研的创新精神指引下,“跳出教育搞教育、走出学校办学校”不正是步入新世纪的教育所需要提倡的吗?开放的教育资源的整合,开放的管理体制的形成,开放的课程的开发,开放的课堂教学的深入,开放的教育评价的探索,不正是新课改亟需深入研究和切实解决的症结吗?吴校长讲话的字里行间,不时地渗透着人性化管理的思想。在谈及打造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中,尤为突出人品第一,尤为强调诚信为本。谈吐之中,也给我发现了一条线索:叶澜教授的“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的思想,也正是支撑花园小学成长发展的基石,在这块基石上,面向学生,面向生活,面向社会成为丰富教育内涵,打造学校品牌的研究主题。
两个半天的时间考察了两所学校,虽然了解的情况有限,但是,从某种意义上说,卓越的成就,跨越的发展已足以说明这么几个根本问题:
1、正如朱永新教授所言:“如何认识教育,你将拥有怎样的教育”。新时期的学校要发展,必须树立现代的教育观念,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2、学校的发展必须制定长期、中期、近期的规划,必须确立科学性、挑战性、可行性的发展目标。然后,加强目标管理、过程管理,使管理成为向目标步步逼近的过程。
3、学校必须加强人性化的管理,坚持德治和法制有机结合的原则。只有形成自我约束为前提的制度管理,人的主体精神才能实现,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发挥。
4、教师的发展决定学校的发展,只有加强教师专业发展,才能使学校发展具有不竭动力。教师的专业发展只有在投入以“学生为本”研究和实践中,才能水涨船高、登峰造杰,所以作为课堂教学共同体的师生,在加强互动合作的课改中必定会得到同成长,共发展。
5、学生的自主发展,必须经历产生意识、培养精神、提高能力的过程,教师必须注意的是给予最大空间,给予最大关怀,给予耐心期待,给予有力促进。
上海市宝山区庙行中心校陈连兴
2004.4.6
发表于《宝山教育会刊》04年第2期
读《西行漫记》序言有感
通过一年广播电视新闻的学习,对于斯诺这个名字已经并不陌生,老师口中的斯诺让我心生敬意,对斯诺本人也十分崇拜。希望这次通过《西行漫记》的阅读,对斯诺多一份了解,对怎么做一个合格的新闻人有更充分的认识。
埃德加•斯诺,美国著名的新闻记者和作家,于1905年出生在美国密苏里州堪萨斯城。本世纪二十年代末四十年代初,他在中国度过了十三个年头,1942年至1943年之间又来过一次。新中国成立后,于1960年、1964年至1965年和1970年期间三次来华访问。他毕生致力中美友好,成为中美问题专家。他在弥留之际所说的一句话是:“我热爱中国。”正是怀着对中国的满腔热爱,他毕生著述了许多有关中国社会和中国共产党的著作。其中《西行漫记》是忠实描绘中国红区的第一本著作,是第一部关于中国共产党的权威记录和第一部有关他们不懈地进行中国三千年历史上最彻底的社会革命长期斗争的故事。
仅仅只是读到此书的序言,就深深的被斯诺的人格魅力所折服了。 斯诺是勇敢的。一九三六年是中国国内局势转变的关键性一年,是斯诺带着当时无法理解的关于革命和战争的无数问题,六月间由北平出发,经过西安,冒着生命危险,进入陕甘宁边区,成为在红色区域进行采访的第一个西方新闻记者。
斯诺是客观的。新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在报道中不掺杂个人情感和党派性,做到不偏不倚,公平公
正。斯诺严格忠于这样的客观性规则,在《西行漫记》中客观再现了红区的全貌。正如他在序言中所说:“我所要做的,只是把我和共产党员同在一起的这些日子所看到、所听到而且所学习的一切,作一番公平的、客观的无党派之见的报告”。《西行漫记》最终成为轰动全世界并产生广泛影响的杰作,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斯诺从一个观者的位置,以一个无党派人士的身份对红军的真实情况作了客观公正的报道。
斯诺是友好的。假如说,《西行漫记》以及斯诺其他关于中国的著作是中美人民友谊的催化剂,那么就中美关系来说,他是第一个报春的燕子。在弥留之际,斯诺在病床上用生命的最后的力量,面对中国派去的医疗小组,说出了一句话:“我热爱中国”。根据斯诺的遗愿,他的骨灰的一部分,安葬在北京大学内。
斯诺是谦逊的。他在序言中写到:从字面上讲起来,这一本书是我写的,这是真的。可是从最实际主义意义来讲,这些故事却是中国革命青年所创造,所写下的。这些革命青年们,使这本书所描写的故事故事活着。所以这一本书如果是一种正确的记录和解释,那就因为这是他们的书。在当今这个追求功利的年代,这种品质是多么难能可贵啊。
《西行漫记》,这不是一部小说,不是一部散文,也不是一本历史著作,而是一本新闻报道的作品。它是作者多次冒着生命的危险,不畏艰难困境,根据采访所得的一本书。
我希望通过这本书的阅读,自己能跟随着斯诺的脚步,更好的了解中国那段红色的历史,更加明白怎么样做一个极具人格魅力的优秀新闻人。
最近花了一个多星期,每天大概一小时的时间,重读了《西行漫记》这本书,一个外国人写的中国红军早期革命纪实报道。
一、《西行漫记》是一本什么样的书
《西行漫记》,原名《红星照耀中国》(Red Star Over China),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于1936年6月至10月对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今陕甘宁地区)进行了实地考察,根据考察所掌握的第一手材料写成的纪实报道,先后在当时的国内外报刊连载,后来集结成书。
书中描绘了当时的地理人情,刻画了很多朴实的红军形象,也描述了许多红军早期革命的历史事件。跟我们历史教课书上的内容对比,就像是看一场电影大片那般畅快。
关于书名,还有些小的曲折,书名第一稿是用英文写的,翻译成中文时,为了在当时的白色恐怖背景下掩护身份、便于传播,才起名《西行漫记》。
二、这本书有哪些让人眼前一亮的东西
第一,它附有大量当时拍摄的人物照片。
这是最珍贵的历史资料,因为这些照片无法重拍,无法修饰和篡改。这些照片也是从其他书籍和渠道无法获取的。在这些照片里,有党和军队的领袖,有普通士兵,还有很多普通的群众。
而奇妙的是,如果用当时的眼光来看,后来新中国的主席和开国元勋们,从照片上看跟普通士兵和群众相比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
还没读书,光是浏览这些照片,就会让人游走于现实和历史之中,有着今夕是何夕的恍惚感,更有“秦时明月汉时关”的画面感。
第二,因为它的成书时间是1937年,它描写包括党和红军领导人在内的各色人物所用的语言,完全没有建国后书籍那种避讳政治领袖的语言风格,而是极其平实的语言,读来就像在看一幅幅素描画像。
比如,书中描写脱掉长裤乘凉和捉虱子的领导人,描写笑容憨厚的彭德怀和朱德,描写一个叫向季邦的小红军被人取外号“像xx”的故事。当你沉浸在这些故事当中,你会发现,那些开国领导人和革命先烈,也如我们普通人一样,在炮火冲天、战斗你死我活的革命岁月,他们也有狗血的儿女情长和生活的鸡零狗碎。
“彼丈夫也,我丈夫也,吾何畏彼哉?“
“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
作为普通人,看罢这本书,会有一种超然应对现实各种困难的豪迈感在胸中油然而生。
第三,书中有多名新中国伟人和名人的独家自传。
写当年的伟人传记的书很多,但由伟人自述形成的自传,独此一家。书中有毛泽东、朱德、彭德怀、徐海东这些大人物的自述传记,还有一些小人物的自述故事。
从这本书中,我们可以旁观伟人的历史境遇,洞悉伟人的成长心路历程,对于我们在新时代如何过好这一生有极大的启发意义。
三、这本能带给我们什么
第一,是勇气。
从作者写作此书的经历来看,作者可以说是一个勇士。1936年6月,国共内战正酣,日本全面侵华在即,西安事变尚未发生,作为一个资产阶级报刊的记者,是一种怎样的历史担当和毅力,促使他不顾生命安全,深入红色区域,成为报道中国红色区域的第一个外国人呢?靠的不是勇气是什么?
而从故事本身来说,促使党和红军从1927年第一次国共合作失败,到建立闽赣革命根据地,到五次反围剿,到两万五千里长征,再到建立稳固的陕甘宁边区,一路走来,屡败屡战并最终站稳脚跟的,是什么力量呢?
那是千千万万革命先驱的勇气。如果把自己代入那个历史年代,我们会有那般的革命战斗勇气吗?这是我们需要叩问自己的命题。
第二,是信念。
从书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很多领导人,本身已经有较好的家境,有一定的社会地位,为什么要放弃安稳的生活,辗转艰苦的山林河谷,冒着枪林弹雨坚持革命呢?
再看那些普通红军战士,为什么甘愿吃苦,甚至像强渡大渡河那样明知一定会牺牲仍然勇往直前呢?是信念,是为了全国人民得解放,过上太平日子的信念。
如今,我们已经享受了半个多世纪的和平生活,我们心中,还有那种信念吗?
第三,是踏实过好生活的心境。
读书的目的,最终还是要回归自己的现实生活。
读了这本书,我们可以真切地感受到,那些为革命殚精竭虑的伟人,跟我们一样是血肉之躯,那些为国捐躯的勇士们,跟我们一样是个普通大众。
我们现在的岁月静好,是因为有他们的负重前行。我们现在享受着他们的恩泽,只有踏实过好现实生活,不辱先人,不祸后代,才是对他们艰苦抗争岁月最好的告慰。
新中国的历史是由伟人和千万革命先驱书写的,但与此同时,他们给我们写好了历史蓝本,等待着我们每一个普通人去续写辉煌。
在《西行漫记》中,看一个人使斯诺是极感兴趣的,斯诺对他赋予的评价有:“他显然是中国人中间最罕见的一种人”、“他是一个行动同知识和信仰完全一致的知识分子”、“他是一个书生出身的造反者”,他就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周恩来!
周恩来,这个中等身材,个子清瘦、骨骼小而结实的纯粹知识分子,尽管胡子又长又黑、外表上仍不脱孩子气,又大又深的眼睛富于热情的造反者,他不仅背弃古代中国的基本哲学中庸和面子哲学,还具有无可比拟的吃苦耐劳的能力;于是乎,他不仅在斯诺眼里成为了一名罕见的狂热分子,也在我心中成了一名不可思议而可以膜拜的狂热分子。
在斯诺的笔下,在周恩来陪着他走过安静的乡间田梗,穿过芝麻团、成熟的小麦田、沉甸甸地垂着穗的玉米田,回到百家坪去时,周恩来似乎是一点也不像一般所描绘的匪徒。相反,他倒显得真的很轻松愉快,充满了对生命的热爱;也同样相反,周恩来似乎是一点也不像一般所描绘的狂热分子,而是谈吐缓慢安祥,深思熟虑,而且——他总是头脑冷静,善于分析推理,讲究的是实际经验——若非如此,他怎能成为斯诺眼中“最罕见的一种人”,一个“传奇式的人物。”
周恩来,是最为激进的共产党狂热分子之人,他在南方进行了多年的艰苦斗争,用步枪、机枪、铁锹对付轰炸机、坦克、装甲车,对付作为敌人后援的大城市的全部财力——我看见他无私地忠于一种思想和从不承认失败的不屈不挠精神。
在周恩来为共产党奉献躯体,为起义、革命挥霍生命的同时,他的生活是简朴的;在蒋介石悬赏八万元要周恩来的首级的同时,周恩来是无怨无悔的,周恩来,他是令我敬佩的一名激进、狂热分子。
“你可以把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全部历史看成一场宏大的巡回宣传。他们要保卫的与其说是一种思想的绝对正确性,毋宁说是这种思想存在的权利。”——斯诺
难以想象这种有着深刻思考和理性思维的句子出自于一个之前对共产党略知一二的外国人之笔,而在这个外国人笔下这样的句子数不胜数,他就是埃德加·斯诺,一个以《西行漫记》驰名中外的美国记者。
斯诺以他充满热情和生动的笔触,记录了日渐成熟的中国共产党在苏区的一点一滴。大到毛主席对抗日战争的著名论断、共产党的基本政策,小到党员和民众的言语神态,《西行漫记》带给人们的就是真实的东西。在《西行漫记》中,除了共产党领袖的故事,作者还描写了许多形形色色的黎民百姓。从斯诺火车上偶遇的老者,到飞夺泸定桥的敢死队队员,还有穿得破破烂烂、头上拖着辫子的农民,这些普通人的群像组成了红区真实鲜活的生活画卷。
不同于其他红色经典,这本书的内容如小说般精彩,而且是活生生的事实。用斯诺自己的话来讲“这些故事却是中国革命青年们所创造,所写下的。这些革命青年们使本书所描写的故事活着。而且从严格的字面上的意义来讲,这一本书的一大部分也不是我写的,而是毛主席、彭德怀、林伯渠、徐海东、徐特立、林彪这些人……他们的斗争生活就是本书描写的对象——所口述的。此外还有毛主席、彭德怀等人所作的长篇谈话,用春水一般清澈的言辞,解释中国革命的原因和目的。还有几十篇和无名的红色战士、农民、工人、知识分子所作的对话,从这些对话里面,读者可以约略窥知使他们成为不可征服的那种精神,那种力量,那种欲望,那种热情。”
《西行漫记》既是一部报道作品,也是一部长篇的通讯。斯诺把他身处西北的所见所闻所感都写在书里面,因而书中充满了大量生动传神、而又恰到好处的比喻和真实、细腻、个性化的描写。此外书中多种修辞手法的使用不胜枚举,那些句子读来都轻松有趣。可书中并不缺少场景再现式的真实描写,那些令人发怵的、悲愤不已的真实又把读者带入了另一番境地。这为这部书赢得了更多人的阅读兴趣。
值得注意的是,斯诺虽然是在向外界提供“红色中国”的信息,但他并不是在替共产党宣传,真实客观的报道为他赢得了读者的尊重,在书中我们看不到那些溢美之辞和夸张、激进的语言,你会发现毛主席也曾想去学习制作肥皂,朱德曾有三妻四妾,贺龙原是“土匪起家”;而蒋校长也并非平庸之辈,在西安事变后他十分冷静的进行各项和解举动,斯诺称之“真不愧是一个善于政治韬略的天才。”斯诺在书中引用了大量的资料,包括国外专家的调查,国内外的新闻报道等,通过事实来说话。这突出的体现了他作为新闻记者的坚持真实、客观的职业精神和操守。
《西行漫记》,让我看到的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苏区,是为人民浴血奋战的红军,是与人民打成一片的优秀中国共产党领袖,是一群一心意义为了民族生存,为了祖国的未来不断拼搏不停奋斗的年轻人,更看到的是中国的希望那些藏在我们骨髓中到危难关头一定会爆发出来的昂扬斗志。我更深刻的理解了中国共产党能夺取中国革命的胜利并成功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原因。
一本《西行漫记》囊括了红色中国的全部,从它的政治纲领到经济政策,从文化宣传到群众基础,从领导层面到普通战士,无一遗漏。那些对此一无所知的人们通过这本书了解了红色中国,相对应的,共产党人也通过它把自己的战斗历程公诸于世。斯诺凭借着自己的胆识和能力担当了这一重要的历史角色,结果很显然的,他出色的完成了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