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某一作品后,你有什么总结呢?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这里是整理的国富论读后感【精彩10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并分享出去。
斯密《对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一书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各个不同侧面详细而严谨地论证了如何增加国民财富和促进经济的'发展繁荣。
他采用了以微观经济分析为基础的宏观分析方法,综合了人性论、法律与政治理论及经济思想理论的分析视角,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经济学理论体系。
由于《国富论》蕴涵了诸多的经济学理论和实践分析方法,并提出了经济学原理机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研究价值和政策实施意义,本文仅对自身感兴趣或自认为有特别价值和现实意义的部分理论进行表述和评点。为避免打破原书的逻辑思维结构和思想脉络,本文以《国富论》所列章节目录为序作以择要。
斯密认为,对工资劳动者的需求必须随每一个国家的收入和资本的增加而增长。而没有后者的增加,就不可能有前者的增长。
而收入和资本的增长就是国家财富的增长。没有国家财富的增长,也就不可能有对劳动力需求的增长。在那个以农业为主导的时代,资本的增加引起社会资本总量的增加这一过程中,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劳动生产率得以不断提高,使得整个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总量在整体上大为增加。
然而在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这种国家财富增长所引起的劳动力需求的增长的效果并不十分明显,甚至还有减小的趋势。
同时,在我国存在着这样的现象:在国民经济持续高涨的同时(这里仅从数字可以说明,至于这个数字的准确性和可靠度则另当别论,但还是能够得出经济快速发展的结论的,只不过是程度不同而已),尽管有劳动力需求的大量增加,但国内的就业形势却日益严峻,失业人数逐年增加。
当然,这其中有人口的增长快于经济的增量、劳动力素质与就业岗位不匹配等其他方面的原因,但至少也说明斯密的这一理论没有考虑到诸多的外生变量,需作进一步的改进,以使其更具代表性和说服力。
斯密认为,资本在农村的利率总要比城市的高,这是由于农村金融市场规模不经济、借贷成本高、资金市场供不应求等因素引起的,资本在农业方面虽然对社会贡献最大(现在已不能绝对地说是最大,用比较大的说法也许更合适),但利润比较小,因此对农业方面的资金投入总是不能得到满足。
因此,也就出现了农村发展的两难:问题:一方面是农村建设的资金需求缺口趋于扩大,一方面却是各种金融机构不愿意在农村从事放贷业务。
以斯密的思维,可以通过放宽农村金融市场的利率限制来发展农村业务,通过围绕时常利率进行自由浮动的适度高利率来弥补各种借贷成本,最后通过竞争者对市场的争夺逐渐回归到利率的正常水平,这不失为当前解决建设新农村资金筹集困难的有效途径,但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保持利率的适度高的水平,不然可能会因为高的利率带来新的高风险,就适得其反了。
另外,也可通过引导和规范而不是限制和取缔各种非正规民间金融、加大政府的财政支农力度等措施来解决农村市场的金融抑制。
斯密认为,当一个人的资财,只能维持他几天或几个星期的生活时,他会很少考虑从这笔资材中获取收入。
他会尽可能地节约消费,希望依靠自身的劳动,能获得一些收入来增补这笔资财。他的资财完全来自他的劳动收入。各国的穷苦劳动者大多过的这种生活。
斯密通过分析资财的额度和可支配期限将其界定为生产性和生活性支出两部分,又将生活性支出按来源和用途细划为三种类型。
这样,使我们对收入的认识逐步深化,更利于支配和使用不同类型的资财,为后来人们树立了理财观念和收支计划提供了依据。
斯密认为,一个为了消费而借贷的人很快就会破产,而借钱给他的人通常也会后悔自己的愚蠢。因此,为了这样一个目的不论是借款还是贷款不管什么场合高利盘剥是不可避免的,对于双方均将不利。
既然借贷的人多为穷人,放贷的人会提高利率来弥补这部分风险,但利率提高的同时又增加了还贷的风险。
这样就存在了一个悖论:不管是借贷者还是放贷者,双方都存在利益的流失和各种风险,高利息的贷款却依然能够生存下来。我认为原因是高利息的贷款的存在包含了诸多不正当的经济和社会行为,比如洗黑钱、黑势力介入、借款者被迫从事违法犯罪现象等。
英亚当·斯密所著的《国富论》,全名为《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此书初版于1776年,就是美国《独立宣言》发表的那一年。
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方面,《国富论》起了重大的促进作用。《国富论》的编者马克斯·勒纳评论说:"这是一本将经济学、哲学、历史、政治理论和实践计划个性地混合在一齐的书,一本由有着高深学问和明敏见识的人所写的书。这个人有强大的分析潜质,能对他的笔记本中所有的材料进行筛选;又有强大的综合潜质,能按照新的和引人注目的方式将其重新组合起来,斯密对他当时的学术领域的各种思想是极为敏感的。
他像之后的马克思一样,不是一个关在自己房子里的与世隔绝的学者,他仿佛全身装着天线,能收到并吸收所能接触到的一切信息。
他在封建欧洲解体之末、近代世界开始之时写作,在这个世界中,封建制度仍以既得利益集团经常表现的顽固性在坚持。
他正是为反对这种利益集团而写作的。结果是,他的书不只是为图书馆收藏而写的,它对经济意见和国家政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它构成了我们这天住在其中的整个生活环境。"
国人对《国富论》并不陌生,但多将它看作有二百多年历史的经济学说而束之高阁,除了高校经管类学生被导师要求阅读之外,普罗大众看过这本书的估计不多。
《国富论》全书共分五篇,囊括了政治经济学原理、经济史、经济学说史和财政学,能够说既是一部经济学的百科全书,也是经济学的一部奠基之作。虽然它体系庞大,资料广泛,但首尾一贯,结构严密。全书始终围绕的一个主题,就是如何促进国民财富的增长。
财富的源泉是什么?斯密在序言中开门见山地说:“一国国民每年的劳动,本来就是供给他们每年消费的一切生活必需品和便利品的源泉。”既然“劳动是财富之父”,那么,要增加财富,就得提高劳动效率,或者是增加劳动数量。
在《国富论》中,亚当,斯密很详细的论述了分工的重要性。不管是对生产效率的提高还是管理的时效性或者生产设备的创新方面都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他举了一个制针的例子。一枚小小的针的制作,竟然需要十八道工序。如果让一个人从头做到尾,一天恐怕连一枚也完成不了。但是,如果分工协作,每人负责一、二道工序,一人一天却能够做4800枚。分工何来如此神力?其实,道理很简单分工能够使劳动专业化,能够提高劳动的熟练程度。
不仅仅如此,分工还有一个妙处,就是它能为发明和改善机械带给契机。最初的蒸汽机比较笨,活塞的升降,需要一个儿童来开启和关掉汽锅。
有一次,有一个按活塞的小孩,正因干得久了,就“懒”中生智,把开闭汽锅的舌门把手,用一条绳索系在机器的另一端,让舌门随机器的户外而自动开闭。
这个笑话,成了蒸汽机改良史上的一大趣谈。再观现代工厂的生产不就用事实证明了分工理论的重要性。汽车生产厂商福特公司的创始人福特先生正因改变传统的汽车生产车间生产模式为流水线生产,从而大大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而在竞争中击败对手而占据汽车市场的半壁江山。而流水线作业不正是分工理论在生活中的应用吗?
斯密认为,交换是人与生俱来的倾向,欲将取之,必先予之,由于交换而产生了分工。那么,商品的交换价值如何确定呢?斯密明确地指出:“劳动是衡量一切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这就等于说,商品的价值取决于劳动。但是斯密同时声称,这个理论只适应人类社会的野蛮时代。
一旦资本积累起来,投入到企业,或是土地变为私有,状况就要另当别论了。正因此时的劳动产品,不再全部归劳动者所有,其中一部分作为利润和地租,被雇主和地主收入囊中。由此,斯密又得出了一条结论:在资本积累和土地私有发生之后,决定商品价值的就不光是劳动了,利润和地租也得算上一份。
这样一来,工资、利润和地租,就不仅仅是一切收入的来源,而且还是“一切交换价值的三个根本源泉。”如此,斯密就不知不觉地由劳动价值论,转到三种收入决定价值的理论上去了。
马克思把三种收入决定价值的理论,叫做的“斯密的教条”,之后的西方经济学的不少理论,如生产费用论、节欲论等,都能够从它那里找到思想源头。
斯密揭开了商品价值的神秘面纱,的确功不可没,但另一方面,在价值问题上他又含糊其辞,举棋不定,给后人留下了许多模棱两可的答案。之后的经济学家各取所需,斯密的哪一种解释对他们的胃口,便采纳哪一种。
甚至连那些势不两立的学派,也能同时从斯密那儿,找到本派发端的痕迹。
《国富论》篇章众多,除了上方浓墨重彩的价值理论外,斯密还谈到了货币、分配、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社会再生产以及自由贸易等学说。
这些都有深远的影响,但其中对世人影响最大的,莫过于他的经济自由主义思想。18世纪,西欧的孟德维尔写过一则寓言,讲述的是一群蜜蜂由盛及衰的故事。
开始,蜜蜂自私自利,爱慕虚荣,追逐荣华富贵,这时,整个社会欣欣向荣,人人安居乐业。但是,当蜜蜂变得善良节俭,放下了奢侈挥霍的生活时,经济却反而一片萧条,民生凋敝。最后有敌来犯时,无力抵挡,只好逃之夭夭。这则寓言,在当时被视作妖言惑众的异端邪说。
但一位意大利哲学家却说得好:“谁要想发现真理,最好是成为异端。”在斯密的《国富论》中,孟德维尔的“异端邪说”,贯穿始终,成为构造其理论大厦的一根支柱。斯密娓娓道来:人的本性中最重要的是利己主义,人的大部分行为都是受“利己心”支配,社会利益往往被抛在脑后。
但是,不期而然的是,这种行为的结果,不但利己,而且比一个人殚精竭虑、刻意追求公众利益时,更有利于社会。斯密把这种机制,称作“看不见的手”。
因此,斯密主张完全的自由竞争,认为与其让政府干预经济,还不如听任市场调节来得有效。政府的职能,只是保家卫国,抵御外侮;建立严明的司法机构;适当兴办公共工程和公众事业,其他,则尽可无为而治之。斯密一生性情平淡,可他对任何来自制度上的垄断,都深恶痛绝。他极力主张清除关税壁垒,实行贸易自由,撤消行会制度和专卖公司。
“在将近一百年后,斯密依然是经济思想史上的巨人。”
《大英百科全书》如是说。的确,《国富论》从面世到此刻,已经两百多年了,但是,岁月未能将它尘封,它的光亮依然一如从前,熠熠生辉。
比如,20世纪60年代末以来,西方国家陷入“滞胀”,凯恩斯主义者对此一筹莫展。不少经济学家就转而求助于斯密的经济学,梦想回到自由竞争的“黄金时代”,期望在“看不见的手”的指引下,重整旗鼓,再创辉煌。
这天的经济学理论大厦,经过二百多年的精心构建,已经巍峨耸立,金碧辉煌,但如果没有斯密的《国富论》奠基,那也但是是一座美丽的空中楼阁。作为“经济学之父”,斯密对政治经济学的影响之大,是怎样评价都不为过的。
甚至有人做过这样的评论:“两百年来经济学家所作的工作,都但是是在为斯密的理论打打补丁,抹抹油而已”。
一、什么是分工
“分工”的概念并不难理解,人类在从事生产活动过程中,完成一件产品的生产或者一种服务的完成,往往需要多步进行。
产品或服务的提供多数情况下靠一个人也是能够完成的,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发现,产品生产的各个步骤分别交由不同的人去专职完成,这样能大大提高生产效率,于是分工的做法由此而生。
二、为什么要分工
亚当·斯密在第二章《论分工的原由》中提到,“分工会产生普遍富裕”,这是分工的一种效用。但是,他认为导致人类产生分工的是一种人类本然性能所产生的倾向,即“互通有无,物物交换,相互交易”。在这里,人类的这种倾向并不以分工的效用为目标。
用现在的话来讲,亚当·斯密认为人的本性导致分工的产生,大家的觉悟没那么高——并不是为了实现某种社会大同的目标才分工的。亚当·斯密在书中还提到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观点,他认为,人们在青壮年时期从事不同的职业,进而表现出不同的才能,在多数场合下,与其说是分工的原因,倒不如说是分工的结果。
怎么理解这个观点呢?我们每个人天赋才能的差异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大,我们大多数人在孩童时代的各体差异几乎显现不出来。然而,每个人的精力有限,现代社会,个体不可能自行生产自身所需要的一切服务。因为假如个体能够自我满足自身各方面的需求,那一切人的任务和工作将全无区别,那么工作所产生的巨大差异也没有存在的可能了,然而要注意到,假设存在的条件是人们互通有无的本性消失,这是不可能的。
使各种职业的人的才能形成极显著的差异的,是交换的倾向,使这种差异成为有用的,也是这个倾向。
三、分工的好处
如果我们实现分工,那么同样的人就可以完成更多的工作量。为什么呢?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解释。
首先,分工让每个人专注于一项工作,会让其熟练程度快速提升。这很好理解,一个作家和一个程序员分别从事不同的职业,通常情况下各自都有所长——作家很少有熟练掌握编程能力的,程序员能写出优秀文学作品的也不多见。
其次,由一种工作转换到另一种工作常要损失一些时间,因节省这种时间所带来的利益要比我们想象的大得多。不可能很快从一种工作转到使用完全不同的工具而且在不同的地方进行的另一种工作。
这对我们日常的生活有很大的启示:我们常认为做好计划把每天的日程安排得满满当当的会带给我们充实,其实,当我们每天给自己安排过多的任务时,任务的交替会浪费大量的时间,想想自己在任务之间贪玩过多长时间手机?记住,人物的多少不要体现在种类上,而要体现在每种类别的量上。
最后,许多简化劳动和缩减劳动机械的发明,使得每一个人能够做许多人的工作。这一句话的道理很容易懂,但是好像和分工没什么太大的关系。亚当·斯密认为,简化劳动和节省劳动的那些机械的发明也是起因于分工。人类把注意力集中在单一事物上,比把注意力分散在许多种事物上,更易于发现解决问题的便利方法。分工的结果,使得每个人将自己的全部注意力倾注在一种事物上,只要还有改良的余地,各部门雇佣的人中,不久便会有人发现一些比较容易而便利的方法。
四、分工的市场范围限制
分工的程度受交换能力的大小限制。简而言之,受市场大小的限制。
市场要是过小,那就不能鼓励人们终生专务一业。因为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不能用自己消费不了的劳动生产物的剩余部分,随意换得自己需要的别人劳动生产物的剩余部分。这个原理很好地解释了很多创业者在创业之前进行市场调查的原因。试想前期如果没有进行好市场调查,就不清楚产品或者服务的市场缺口有多大,前期的市场规模定为也就很难把控。市场很小就盲目创业,那么从市场获得的利益将很难维系企业的运营成本。
没想到英国的《国富论》和美国的《独立宣言》都发表于1776年,他们都对世界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一个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一个促进了美国的诞生。
其实在我今天看来最值得学习的要算是作者的观察力、思考力、概况力,他搜索了如此丰富的资料,又如此敏锐地发现了规律,而且还如此精炼地做出了概况。其中有关“社会分工的作用,货币起源与发展,影响工资的因素”的分析在我读来真的是思路清晰、通俗易懂。他巧妙的将政治、历史、经济甚至是哲学结合起来,无愧乎获得“第一部系统的伟大的经济学著作”的称誉。亚当·斯密于239年前就提出了社会的的分工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的观点,于239年前就倡导自由贸易,足见其非凡的观察力、思考力及预见性。
当然,在今天我们看来“完全的自由贸易”有其弊端,从纽约金融危机到亚洲金融危机,再到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足可见市场是会有失控的时候。因为企业或者人性吧,在有利可图时是不会主动罢手的,所以太多资金投入到某些看似有利可图之处时便酝酿成了一场危机——利润已经到达顶峰时所有人便无利可图了,此时再掉头时因资金量太大、所需时间较长便要付出沉重的代价。大多数人的贪婪性、盲目性,注定市场也会偶尔成为“疯子”。另外,从某种角度而言,确实存在某些野心家,他们企图垄断其他国家的市场,如果他们的野心一旦得以实现将会使得被垄断国家在该行业方面的研究、发展处于停滞或者中断的状态,是不利于该国科技、教育发展的。所以,适当限制某些产品的进出口是为了本国的发展着想。尽管,亚当·斯密点到了政府特殊情况下对市场经济的干预是有必要的,但是总体而言他将贸易的完全自由化的好处过分夸大了,也可能是他对我们人类的期望过于理想化了——世界连成了一体竟然出现了如此之多的为投资而投资,为先富而投资的没有实际社会生产意义的行为!
但是,我又想,或许金融危机也是件好事,让那些盲目者、贪欲过重者来几次教训,只是此种教训似乎太惨重了——政府可能要垮台,国家经济实力可能要大大衰退,因此没有哪个政府敢于冒这样的风险吧?
另外,我想问问,什么是“财富”?对于国家和对于个人而言是一样吗?
仅仅是所拥有的金钱或者所生产的商品?美丽的自然环境算不算?国民的高素质(身体与文化)算不算?保护现有的美丽环境就等于节约了将来治理环境污染所花费的大量资金,等于减少了国民的因污染而导致疾病的医疗开支,美丽的环境其实就是难得的旅游资源;国民文化素质高,讲道德、懂法制,犯罪率自然低,对社会的破坏性也就低了,国民身强体壮,自然可以更好地工作(生产)。如果国家对于“财富”的观念发生了变化,推行的政策也自然就会发现变化的。
在国家而言,货币、经济总产量、消费能力、资源的占有量、教育的水平、科技的创新能力、国防的实力都是财富。但是对于国民个人而言,往往许多人在乎的是眼前的利益,那就是所能占有资源的能力,其实质就是有钱。如果真有利可谋(尤其是暴利),国民个人(其实也可以指企业)往往不会在乎牺牲眼前的环境、或者他人的、国家的利益,因为他们赚了钱就可以去享受恶劣环境中相对较好的生活,甚至可以带着资金去国外享受(如果他们感觉国内不好,如果国内被他们破坏够了)。其实对于国民个人而言,国防开支便是财富的损耗,要是国家将这部分费用用来投入教育、医疗、法制、环保,那社会整体环境很快就会进入良性循环。多次的国家之间的战争,尤其是两次世界大战,损耗了多少财富呢?看来地球上的国是否有必要都消亡而只成为一个家?
亚当·斯密《国富论》一书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各个不同侧面详细而严谨地论证了如何增加国民财富和促进经济的发展繁荣。用了以分析微观经济为基础的宏观分析方法,综合了人性论、法律与政治理论及经济思想理论的分析视角,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经济学理论体系。亚当斯密所著的《国富论》,全名为《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
马克斯·勒纳评论说:“这是一本将经济学、哲学、历史、政治理论和实践计划奇怪地混合在一起的书,一本由有着高深学问和明敏见识的人所写的书。”《国富论》前承《道德情操论》,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所建立的经济理论体系,就是以他在《道德情操论》的论述为前提的。
从《国富论》出版的年代来看,该书最大的贡献在于摒弃了许多过去的错误概念。亚当·斯密驳斥了旧的重商学说。这种学说片面强调国家贮备大量金币的重要性。他否决了重农主义者的土地是价值的主要来源的观点,提出了劳动的基本重要性。亚当·斯密(分工理论)重点强调劳动分工会引起生产的大量增长,抨击了阻碍工业发展的一整套腐朽的、武断的政治限制。
就全书而言,《国富论》的中心思想是市场调节,即看起来似乎杂乱无章的自由市场实际上是个自行调整机制,自动倾向于生产社会最迫切需要的货品种类的数量。
如果某种需要的产品供应短缺,其价格自然上升,价格上升会使生产商获得较高的利润,由于利润高,其他生产商也想要生产这种产品。
生产增加的结果会缓和原来的供应短缺,而且随着各个生产商之间的竞争,供应增长会使商品的价格降到“自然价格”即其生产成本。比如,对于部分商品,供不应求导致其价格上升,价格上升使生产者利润增加,高利润吸引其他生产者进入该领域,更多的生产商也会生产出更多的商品。生产增加会缓和之前的供应短缺,并且各生产者之间的竞争会使商品价格下降到较低的水平。在这一过程中,谁都不是有目的地通过消除短缺来帮助社会,但是问题却解决了。
用亚当·斯密的话来说,每个人“只想得到自己的利益”,但是又好象“受着一只看不见的手的指导,去尽力达到一个并非他本意想要达到的目的,也并不因为事非出于本意,就对社会有害。他追求自己的利益,往往使他能比在真正出于本意的情况下更有效地促进社会的利益。”
而在我看来,《国富论》一书中最重要的部分是其分工思想。《国富论》开篇就是研究分工,后文对于分工也多有阐述,可以说,分工思想是该部著作的基石。以下主要谈谈分工思想。主要分为:劳动分工促进生产力增长,分工使合作有效率,劳动分工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方向,分工与利己心的结合是交换产生的根源。
《国富论》是一部伟大的著作,亚当·斯密把人的自利心与公利心做了和谐的统一,让我们知道了自利与公利并不是彼此矛盾的,而是相辅相成的,有利于整体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社会自然有一只“看不见的手”来引导着人们做出有利于社会与个人的最佳选择,没有任何政府与个人会代替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如要取代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必会带来混乱。这只“看不见的手”是什么呢?斯密虽然没有直接表达,但是全书已经告诉我们,那只“看不见的手”正是人类的利己之心。
《国富论》--第一天--第一部分
序言:1.劳动产品(包含交易所得)能供养的消费者和数量大小,便决定了国家所需物品和便利的供应状况的好坏。第一部分:劳动生产力的提高的原因又是如何分配。第二部分:探讨资金的本质、资金积累的方式。第三部分:阐释不同国家对劳动整体上的管理和指导有不同的规划。第四部分:阐述关于国计民生的不同理论及其应用效果。第五部分:探讨一个国家或者一个联邦的收入。
第一章:分工
1.分工的出现大大地提升了生产力、使劳动中的技巧、娴熟度和决策更为重要。
PS:小小的一枚针需要18个步骤,抽铁丝,拉直,切断,削尖、打磨。。如果一个技工没有受过培训和学习使用机械,一个人一天也很难造一枚针。而10个工人一天就能早4.8万枚。大公司工作职能很细致,大的城市有更多就业机会,都是因为分工。
2.分工能让同样数量的劳动力产出有巨大提升有三方面:第一,每个人的熟练度增强了。第二、减少了在不同工作之间转换的时间。第三 促使了机器的发明,简化了工序,节省了劳动力。
PS:第一条没得说,人更专注了效率提升。第二条很有体会, 在不同的事情之间切换,都感觉心累。编程的时候被打断几次,那代码就不用写了。第三条,越是简单机械的工作,越容易被机器取代,现在送菜的都有机器人。另外这让我想到,如果创业,还是要有一个优秀的团队,决策者、技术、业务、财务。要比单打独斗的概率大多了。
3.没有了成千上万劳动者的相互协作和彼此配合,就很难供应得了一个文明社会中哪怕是卑微者最简谱的生活。
PS:现在是全球化的分工,郎咸平教授有一个6+1产业链。 6指的是:“产品设计”、“原材料采购”、“订单处理”、“仓储运输”、“批发经营”、“零售服务”。1是指的:“产品制造”。 附加值最低的就是这个“1”,中国占了很大部分,现在面临着制造业升级。我们写代码也就是这个“1”,如果要追求劳动价值最大化就不能只关注这一个环节(当然软件产品没有上面6个环节)。
《国富论》--第一部分--第二天-(二、三章)
1.人有交换物品的天然倾向(想想动物虽然有会使用工具的,但没有动物会相互交换)。
2.一个人如果能够利用别人的利己之心,让别人看到出手帮他对自己是有好处的,他就很可能成功。
PS:(交换-->就是取长补短,君子性异也,善假于物也)
3.分工起源于交换,所以分工的范畴就受限于交换强度,也就是市场的大小。
PS:大家争论选择Java还是C#的时候就是受到了市场的影响,干同样的活,价钱不一样(创造的价值不一样),心就躁动了。
4.交通的便利会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文明的起源都是在沿海和沿河的地方,而不但是因为水源,还因为运输。
PS:国家热衷于搞基建:高速路、动车高铁,现在飞机场也在使劲造。当然经济不只是这一个因素,后面继续探索。
《国富论》--第一部分--第三天-(四、五章)
1.货币成为一切文明国家的交易中的一般媒介,才能实现其他货物的相互交换和买卖。
PS:物与物交换太有局限了性了,于是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出现。(以后钱都是一个数字了)
2.价值:一是指特定物品的效用;二是表示拥有某个物品从而有能力购买其他的物品。分别代表是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价格)。
PS:使用价值很大的物品,往往交换价值却很少,比如水。反过来,交换价值很大的物品,常常也没有什么使用价值,比如钻石。
3.劳动是衡量一切商品交换价值的标准尺度。一个物品的真实价格即换取这个物品需要付出的代价。(在作者看来即使是贵金属价格也是波动的,劳动又是一个抽象的概念)。
PS:不太理解,价格不是主要由供需决定的吗?
《国富论》--第一部分--第四天-第六章-价格由哪些部分组成。
1.在决定人员的工资水平时,通常不仅要考虑其劳动量和技巧,而且要考虑这个人要承担的责任,不过他的工资和他所管理监督的资本并不保持一定的比例。
PS:很多时候我们只看到了别人的劳动量和技巧,比如管理者;学习技能也是劳动成本。比如程序员。
2.大多数商品的价格由三部分组成:地租,劳动者的工资和资本的利润。
PS:房子的地租是最明显的,传说政府占了60%,然后是资本的利润和工人的工资;如果是海产品,一个是渔夫的工资,另外一个就是渔业资本的利润。如果是程序员单独给别人写软件赚钱,那就是相当于只有工资的部分。
《国富论》--第一部分--第五天-第七章- 商品的自然价格和市场价格
这一章主要是讲市场价格与自然价格之间差异波动的讨论,下一章讨论劳动工资。
1.商品的市场价格,都会受到其供需量,以及愿意支付该商品自然价格(地租、工资和利润)的人数多少的影响。
PS:供需影响,JAVA和。Net的工资差异是受到市场的影响。特别是企业的需求(开源组件多,企业成本低),而不只是语言的优劣。
2.市场价格会受到不同情况的影响而波动,不断的向自然价格靠拢。但也会因为某些天然原因,或者某些特殊政策规定,市场价格能够在想当长的时间里大大超过其自然价格。
PS:国丧期间,黑布存货往往短缺,所以持有黑布的商人的利润会增加。而纺织工人的工资却没有增高。因为稀缺的是商品而不是劳动;房子就是一个受到政策影响,而使得市场价格远大于自然价格。
3.制造业方面的秘密(比如某种方法能降低50%的不良率,降低50%的成本,都会带来高额的利润),比商业运转上的秘密要保持的时间长一些。
PS:祖传秘方,可口可乐;制造工厂内部一般禁止拍照,特别是苹果的产线都是密封的,而商业模式就很容易模仿。
4.垄断价格在所有时期,都是会向买着压榨的最高价格,而自然价格或者自由竞争的价格是卖者一般能接受的最低价格。
《国富论》--第一部分--第六天-第八章- 关于劳动工资的讨论
这一章比较长。
1.劳动的自然报酬或者自然工资水平是由劳动的产品所组成的。
PS:看工资高低不一样,不能只看年资,还要看成果。
2.我们常常听到工人们的联盟,但是很少听到雇主们联手,可谁要认为雇主们很少联合起来,那他就太简单幼稚了。雇主们为了把劳动者工资降低到一般水平以下,有时候也会组成特殊的团体,这种团体一般在达到目的之前是十分秘密和低调的。
PS:苹果,谷歌,微软这些企业之前都有一个互不挖脚的协议,但现在好像废除了。
3.对于产业工人的需求,必然随着一个国家收入水平和资本的增加程度而增加。也就是国家的财富增加了,对工资劳动者的需求也会增加。反之,对工资劳动者的需求量很难提升。
PS:这也许是国家追求GDP的一个原因,拉动内需从而拉动就业。但是现在经济增长放缓,工资增长肯定也是会放缓的。
4.中国一直以来是世界上最为富裕的国家:土地肥沃,人口众多而勤劳。但是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中国保持了静止状态。中国下层人民的困苦远超欧洲最穷困的贫民(这个《异类》里有讲过)。
PS:好像是从明朝开始,中国在历史上的低位开始走下坡路。中国的封建社会处于了一种”平衡“状态,科学发明很少,记得最近看过有本书里说到过这个问题。
5.如果国家经济出现倒退,雇佣劳动力的资本显著下降,这样高级职业的人找不到工作会投入较低等的工作,这样最下等的职业中超过了需求,职业竞争变得激烈,很多人没有工作,就会走向违法犯罪的道路。这种坏现象再会逐层的往上层传递。
PS:这就是美国各界总统非常看重失业率的。每个星期都会发布初请人数和非农业就业人口数。低失业率是社会稳定的基本要素。
6.劳动者收入增加是国际财富增加的必然结果,同时也是国家财富增加的特征。反过来说,劳动者穷苦困难,是社会停滞不前的标志,而劳动者饥饿难耐,是社会快速倒退的标志。
PS:国家近些年一直在提高每个城市的最低基本工资,想实现藏富于民。老百姓好,才是真的好。
7.勤劳和人的一切特质一样,越是受到鼓励就越发凸显。如果工资是按劳动产品的数量来计算,很多劳动者会在短短几年里吧身体干到垮掉。在特殊的业务上,都有因为操劳过度而病倒的人。因为在人类的天性中,在紧张的劳动之余,总需要一定程度的放松,如果不遵守这样的规律,通常是会很危险的,有时候会致命的。在任何一个行业,一个能够并且长期连续工作的劳动者,如果保持长期的健康,则在一年中的工作量绝对比疲劳作战的人要多出很多。(作者这是良心话啊!)
PS:我个舅舅是因为劳累现在落下了病,在家休养;一张一弛,文武之道。我爸从小给我说的,所以现在,身体累就得休息。同志们,要爱惜自己!。
《国富论》--第一部分--第七天-第九章- 关于资本的利润。
1.一个国家资本的一般利润必然随着其市场上的一般利息率的变化而变化。当利息率下落的时候,利润必然是下落的,反之则上升。
PS:用钱能赚到更多的钱的地方,那使用钱的成本必然也会上升。
2.都市的资本利润率比一般农村资本利润率要低。但都市的劳动工资一般要比农村要高。
PS:大城市资本多,资本竞争多,但劳动力要比农村稀缺。建筑工人到城市的工资可能是农村的两倍。
3.人们说,钱生钱,一旦取得了少许,就不会愁不能取得更多。最困难的时候是一开始的资本积累。
PS:基数不大,难生什么钱,余额宝放1000万,现在一天的利息是660,如果是年化6%的理财,利息一年是60万,当然你有一千万,你已经看不上6%的年化回报了。你的第一桶金在哪里?
4.工资的提高对于商品价格的提升,是单利对债额的累加作用,而利润的提高对商品的价格的提升,是复利对债额的累加作用。
PS:简单的说就是高利润比高工资更加倾向于提高产品的价格。一个工人一天的工资增加5块钱,产品增加的价格就是雇佣工人的数量乘以他们工资的天数再乘以5。但如果是资金的利润增加5%,那么每个环节都要乘以(1+5%)。国家提高最低基本工资的时候,对物价也促成了上涨,但国家又在不断的降息降准,现在看来除了能够刺激资金流转,还能有一定抵消物价上涨的作用。不过长期来看来,物价还是上涨了很多。
《国富论》--第一部分--第八天-第十章- 关于不同的劳动和资本用途导致不同的工资和利润(上)。
这一章很长,分了2节,这一节讨论职业本身的性质导致的不平衡。
1.职业本身分为愉快的和不愉快的;职业学习的难度不同,学习的成本不同;工作分为安定和不安定的;职业所承担的责任不同;职业成功的可能性大小不同。
PS:不同的工作有不同的工资,正是职业本身的差异造成了工资上的差异。缝工比织工少,因为前者容易些,而织工比铁匠少,因为前者环境干净些,但铁匠又比矿工少,因为没有矿工危险。屠夫的职业让人生厌,刽子手人们不愿意,但他们的报酬比一般的工作要高出很多。同样,程序员工资高,是因为学习成本高。我们把健康托付给医生,把财产甚至名誉和生命托付给律师,使得医生和律师的责任大,所以他们的'报酬也高。----什么都有代价。
2.轻视危险和奢望成功的心理,一生中以选择职业的青年时期最为活跃。普通青年欢欢喜喜的应募参军或者出海航行,比上流社会青年热衷于从事所谓自由职业,更为明显。
PS:是否还在蠢蠢欲动的年纪。
《国富论》--第一部分--第九天-第十章- 关于不同的劳动和资本用途导致不同的工资和利润(下)。
资本都是趋利避险的,在纯市场的条件下,资本和劳动会向更高利润和工资的地方流动,但实际没有这么自由。这一节就是要讨论政策对着两者的影响。
1.政策会限制一些职业上的竞争人数,使愿加入者不能加入;或者同行排外,也是限制竞争人数的主要手段。
PS:政策上限制我就想到了参军。同行排外那就多了,电影《师父》里面讲天津的武行有个规矩,要在天津开武馆,必须要成功踢馆8家以上,而且最好是天津人。至于传内不传外的说法更多了。
2.政策会增加某些职业中的竞争,使劳动和资本的所有厉害有了另一种不均等。
PS:高考报考志愿的时候记得有一个是读师范类学校可以免学费,这样就增加了师源也减轻了一些家庭的负担。
3.要做一个出色教师,其所需要的时间与研究,天资,知识和勤勉,至少比现在著名律师和医师所需要的相同。然而他们的报酬是比不上律师和医师的报酬,前者挤满了靠公费受教育的穷苦人,使得竞争非常充分,而后者是自费教育的少数人。
PS:职业也是看供需。
4.政策会妨碍劳动和资本的自由活动,使人们不能自由地由一职业转移到其他职业。
PS:美国的垄断是市场垄断,而中国的垄断就是政策性垄断。虽然现在是国退民进,2014年的牛市也被成为改革牛,比如发放民营银行牌照,准许民营企业买卖加工石油(试点),国企改混合所有制等等,但对经济的提振效果还不明显。普通人要从事相关领域的工作还是很难,比如石油体系。
《国富论》--第一部分--第十天-第十一章-论地租(上)
这一章很长,分上中下三部分讨论能否够提供地租的土地生产物。
1.地租:是租地人按照土地实际情况所支付的最高价格。
PS:现在我们常听到的一个词是“地王”:政府采用招标拍卖挂牌方式出让宅用地,往往竞出天价。这占到了高房价中很大一部分。
2.地租成为商品价格构成部分的方式是和工资与利润不同。工资和利润的高低是价格高低的原因;而地租的高低,却是价格高低的结果。
PS:换句话说,这块地值不值钱,要看这块地是干什么的,是什么位置。
3.在一切大国中,大部分耕地都用来生产人类的粮食或牲畜的粮食,此等土地的地租和利润,支配其余一切的耕地的地租和利润。
4.为防止市场供给过剩,在丰年有时候会把每个黑奴所生产的烟草烧去若干,就像荷兰人把他们的香料烧去若干。
PS:现在社会主义也开始“倒牛奶”了。这么正常的市场行为,小时候被当做批判资本主义的证据,想想好愚昧。
5.马铃薯耕地的产量不亚于稻田的产量,却比麦田的产量要大的多,一亩地生产马铃薯1.2万磅,不算怎么好,但一亩地产2000磅小麦已经很优异了。但马铃薯很难保存一年,不像谷物那样容易储藏。(土豆味道不错,也有营养,适合种植的土地很广,从南到北都能种,发芽的绿块有毒要去掉)
PS:补充常识:南美洲出产的马铃薯、玉米、甘薯、花生、辣椒、番茄等等作物惠及全世界啊。民以食为天,耕地的地租主要由粮食决定的。
《国富论》--第一部分--第十一天-第十一章-论地租(中)--不一定提供地租的土地产物
这三节就是在讨论不同产物产和地租的关系。
1.对自己所消费不了的剩余食物有支配权的人,一定愿意用剩余食物或其代价来交换以满足其他欲望的东西。用满足有限欲望以后剩余物品,来换取无限欲望的满足。(有了好的,还想更好的。)
PS:这也许就是社会进步的动力:欲望。我想到了共享经济,比如滴滴打车,把多余的资源拿出来交易是多么正常的事情。
2.地租在世界上丰富锡矿产生锡的价格中所在的部分,可能比地租在世界最丰富银矿产生银的价格中所占的部分大。
PS:锡要比银便宜,但锡的税占锡价格的比例反而要比银要高。更多的人愿意走一私银。也就是说,银的性价比更高。
3.对金属的需求,一半处于效用,一半出去其美质。这种美质特别适宜做衣物和家具的装饰。而宝石除作为装饰物之外,没有其他效用。其美质的价值因为稀少而大大增加。
PS:长的漂亮就是一种资本啊。
《国富论》--第一部分--第十二天-第十一章-论地租(下)--生产物与地租两者价值比例的变动。
1.与总能提供地租的生产物(生活必需品)的价值相比,不固定提供地租的生产物的价值不断地增长。随着技术和产业的发展,衣服、居住材料、化石和矿物以及贵金属和宝石的需求日渐增加。
PS:一条街上卖金银首饰的数不过来了;生活越来越好,服务业越来越发达。
2.各国的金银价格随各国财富的增加而上升,所以不论矿山的状态如何,金银在富国的价格自然要比贫国的价格高。
PS:需求最大的地方,价值最大。平台很重要。
3.品质低劣并不是价格低贱的原因,而是价格低贱的结果。
PS:一分钱一分货。想买个200块的茅台,那是你自己太贪了。
4.随着改良,一切制造业的费用大概都会逐渐降低。机械的改善,技巧的进步,更妥当的分工都是改良,这使任何作业所需的劳动量大减。近两个世纪,物价跌落最显著的要算那些以贱金属为原料的制造品;但毛织业制造品没有任何显著的跌价。
PS:电子产品的价格不用说了,严重不保值。但我们买衣服鞋子,是越来越贵的。作者认为是毛织业上的分工状况,今日和百年前大致相同。
5.一切社会状况的改良,都有一种倾向直接或者间接使土地真实地租上升,使地主对他人的劳动或劳动生产物有更大的购买力。相反的情况,如果技术退步、产业凋敝、社会财富衰落都倾向于降低真实地租,减少地主的财富。
PS:社会越是发展,积累的财富越多,地主(政府)获益最大,地租上升,房价也会上升。如果是大萧条,经济崩溃,社会财富锐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不起来,房价也倾向于下跌。
6.劳动者在繁荣中不能享受得地主阶级那样大的利益,在衰退的社会中却要蒙受任何阶级所不曾经历过的痛苦。他们没有了解一般社会利益的能力,他们的教育和习惯不能使他们对任何消息做出适当的判断。
《国富论》--第二部分--第十三天-第一章--关于资产的划分。
在彻底实行分工之后,一个人的大部分需求必须依赖于他人劳动的产物来供给。这一篇要要说明的是:资财的性质,资财积蓄对资本的影响。
1.对投资者提供收入或利润的资本,有两种使用方法。第一种是资本可以用来生产、制造或购买物品,然后卖出取得利润,商人的资本不断以一个形态用出,以另一个形态收进,这样的资本成为流动资本;第二种是资本用来改良土地,购买有用机器和工具,或用来配置无需易主或无须进一步流通即可提供利润的东西,这样的资本称为固定资本。
PS:房,车,设备是固定资本;产品,货物是流通资本。你有哪些资产?存款,现金,股权,债权,房产。
2.一个国家或者一个社会的总资财就是全体居民的资财;社会上一切人民学到的有用才能也是财产的一部分。
PS:你身上的知识也是你的固定资产。
《国富论》--第二部分--第十四天-第二章--关于货币。
1.货币是流动资本的一部分,是商业的上大工具,是货物借以流通的手段。而维护这个工具的成本也是昂贵的。但它不是社会收入的一部分。
PS:小时候学习的概念:货币是一般等价物。意思就是用来可以换(买)东西的;构成社会收入的只是货物。
2.以纸币代金币,可以说是用低廉得多的一种商业工具代替另一种极其昂贵的商业工具。一国流通的货币,对于靠它而流通的货物的价值比例可能是1:5(不确定),.这样流通所需要的金银量可以减少到原来的20%。那么其余80%可以用来增加产业的数量。因而大大增加土地和劳动年产物的价值。
PS:想起网上关于GDP的段子,A让B做了一件事给B 5000W,B又让A做了一件事给A 5000W,然后就创造了一个亿的GDP。这个可以段子可以用来理解货币的流通性。
3.任何国家,各种纸币能流通的全部金额,绝不能超过其所代替的金银的价值。
PS:要不然就要贬值了。
4.苏格兰各银行,在一个较长时期要求顾客经常定期的归还贷款。如果不能,甭管他有怎样大的财产和信用,再也不能向银行贷一分钱。如此有两个好处,银行不必去搜集证据就能准确的判断债务人的盛衰情况;由于这样的谨慎,银行方面就不至于发行过剩的,为社会所不能容纳的纸币;慎重的银行活动可以增进一国产业,这不在于增加一国资本,而在于使本无所用的资本大部分有用。
PS:有借有还,再借不难; 商人就不得不存储应急的滞财(没有放银行)这是死的资财,无利于商人自己和他的国家,一个好的金融体系对国家发展来说是多么重要。习要搞一带一路,先成立亚投行。
5.一种事业若对社会有益,就应当任其自由竞争,竞争越自由、越普遍,那事业也就越有利于社会(银行)。
PS:有一种事业叫中国的银行业。
《国富论》--第十五天--第二部分--第三章--关于资本积累、生产性劳动和非生产性劳动。
1.能增加某物价值的劳动可称为生产性劳动,若不能可称为非生产性劳动。
PS:制造工人的劳动能让原材料产生更多价值,而为生产性劳动;家仆的劳动,不能增加什么价值。制造工人的工资虽然由雇主垫付,其实也是制造工人自己创造的(比如软件外包的程序员),君主以及他的官吏和海陆军都不是生产性劳动者,其生计由他人的劳动年产物来维持。
2.资本的增加是由于节俭;资本减少是由于奢侈与妄为,一个人节省了多少收入,就增加了多少资本;节俭可增加维持生产性劳动的基金,从而增加生产性劳动人数。奢侈者滥用资本,不量入为出,而导致生产性资金减少,而妄为是指商业和工业上的一切不谨慎,无成功希望的计划,也导致减少了生产基金。
PS:诚然,不能只俭不勤,节俭所积蓄都是勤劳得来的。资本浪费了,生成性劳动减少,进而价值减少。
3.一个人之所以会浪费,当然是因为他有享乐的欲望,但一般都是暂时的,偶然的;一个人之所以会节俭,是因为他有改良自身的状况的愿望。这愿望虽然是冷静的、沉着的。几乎没有一个人会有一刻觉得完全满意,一般人都觉得增加财产是必要的手段,这手段最通俗,最明显。有的富翁简直是室满奴婢,厩满犬马,大吃大用地花。有些宁愿俭约,却修饰庄园,整饬别墅,频兴建筑,广置家具、书籍图画。把收入花费在比较耐用的物品上,那不仅有利于积蓄,而且又较易于养成俭朴的风尚。
PS:看完这节好好存钱,没钱你想干嘛。购置资产是多么重要。
4.地大物博的国家不会因为私人的奢侈妄为而贫困,但政府的奢侈妄为却有时把它弄得穷困。增加一国土地和劳动的年产物的价值只有两个方法,一为增加生产性劳动者的数目,一为增进受雇劳动者的生产力。
PS:鼓励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增加就业,提高产能。但是产能过剩呢?
《国富论》--第十六天--第二部分--第四章--关于借贷出去以获得利息的资财
1.借到的资财,可以用作资本,也可以作为目前消费的资财。前者用来维持生产性劳动,可以再生产价值并提供利润。后者就需要侵蚀某种收入(如地租或地产),否则就无法偿还资本和支付利息。
PS:借钱给别人的时候,要清楚他是要去干吗。如果是项目资金周转,那还好,如果他是消费玩乐(赌博),那就要谨慎。我表弟给他所谓的伙计借出去了不少钱,但还有很多收不回来。
2.一国的资本增加了,那么投资的利润必减少;维持生产性劳动的基金增加了,对生产性劳动的需求也增加了。因此劳动者不愁无人雇佣。资本家间的竞争提高了劳动的工资,降低了资本的利润。
PS:现在中国就是这样,钱多,人工贵,银行利率一降再降(日本现在是负利率,老百姓自己买保险柜把钱存家里了)。
3.法律往往规定合法的最高利息率。这个最高利率总应高于最低市场利率,但是也不应该高得太多。
PS:如果法定利率高达8%-10%,那么大部分借出的货币会到浪费者和投机家手里,因为只有他们愿意付高利息。这样一国资本将有大部分不能用在有利的用途上,这样对整个生产性基金是有害的。而在略高于最低市场利率的场合,更多的钱就会借给诚实人,因为这样稳当的多。
PS:所以要打击高贷。这两年很火的P2P一开始就是年利率高于10%,有的甚至有20%多,每年都有很多跑路的p2p企业,去年最大的就是e租宝。涉案500多亿。
《国富论》--第十七天--第二部分--第五章--关于资本的各种用途。
1.资本用以维持生产性劳动有四种用途:第一,获取原材料;第二,加工制造;第三,运输;第四,批发零售。
PS:这应该是基于成熟的产品,现在还应该有设计研发和市场推广吧。
2.有些政论家对商店老板的成见是完全没有根据的。小商贾群立,虽然他们相互也许有妨害,但是对社会毫无妨害。所以不要对他们课税,或限制他们的人数。
PS:1949-1979,社会就是‘工-农-兵-学-商’这样的排位,知识分子和商人成为边缘。特别是那十年,家里自己种个菜都不行。现在城管和路边摊简直是阶级斗争。路边摊可能不卫生,影响市容,但确实方便了很多人,是有实际存在的需要的,政府不应该赶尽杀绝,好歹他们自己靠自己养活,可以引导和监管。
3.制造者的资本应留在国内。因为这样所能推动的生产性劳动量必较大,对本国土地和劳动的年产物增加的价值也较大。即使不在本国境内的制造者资本对本国也很有效用。
PS:奥在任期间,美国失业率从10%降低到5.8%。他所才用的就是制造业回流。中国劳动力薪酬水平每年增长15%-20%,美国从2011年来,每年每小时工资仅增长1.6%。
4.一切批发贸易可以分作三类,即国内贸易,消费品的国外贸易(进口)和运送贸易(跨国贸易)。为本国计,与其鼓励消费品国外贸易,不如奖励国内贸易,与其奖励运送贸易,不如奖励消费品国外贸易和国内贸易。
PS:很明显,这三种贸易中,国内贸易对本国利益最大。俄罗斯面对欧洲制裁,也是走内需这条路,买不到的就自己造,鼓励购买本国机器设备。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三架马车分别是投资、消费和净出口。这里消费就是指定内需。中国人口基数庞大,而且不缺钱,如果内需刺激起来对本国经济是有很大帮助的。但是,让国人痛心的是,产品质量,食品安全,没有多少让老百姓放心的。但这也是新一代人可以作为的地方。
《国富论》--第十八天--第三部分--第一、二章。
1.文明社会的重要商业,就是都市居民与农村居民通商。农村提供生活资料和制造材料。都市则以一部分制造品供给农村。
按照事物的本性,生活资料比先于便利品和奢侈品(先温饱再富裕),所以先要增加农村产物的剩余,才谈得上增设都市。
PS:都市的增设不能超过农村所能支持的限度,否则多数人宁愿投资改良土地,而不愿投资于工业及国外贸易。要不然鬼城是怎么来的。现在鼓励农民工买房,是不是有点揠苗助长的感觉。
2.如果把土地只看作谋生的手段,那么和动产一样,按照自然继承法,会分给家内所有的儿女(罗马人不分长幼和男女,都可以继承);不过当土地被看作权力强弱所系的时候。就被认为不分割而专归于一人比较适当,长男继承法慢慢盛行起来;一种法律在初成立时都有环境上的需要,并且其合理也只是这种环境。
PS:全世界封建制度就是这么来的吧;上次两会提高交税上限是2011年,3500起征。五年了环境变了,今年两会该提一提了。
3.人类的好胜心理多以统治下等人为荣,而以俯就下等人为耻。所以如果法律允许,在奴隶和自由人之间,他一定愿意选用奴隶。
PS:很多老板都喜欢老实听话的人。
4.对农民征税,几乎等于禁止农民把积蓄投资于土地。
PS:我记得农业税是我小时候取消的,到后来,种田还有补贴,不过很少,一亩田才几十块,事情到现在,村里还自己种田的人很少了,吃粮食都要买了,田要么荒了,要么种了果树,要么租给了蔬菜公司;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国富论》--第十九天--第三部分--第三章-都市的兴起与发展。
1.当人们勤劳的结果确有亲自享受的把握时,他们就自然会努力改善他们自身的境遇,不仅要取得生活必需品,而且要取得生活上的便利品和娱乐品。所以以生产生活必需品以外的东西为目的的产业,在都市建立的时期,比在农村早的多。
PS:都城成立之后,市民的权利要比农民有保障的多,对必需品以外的物品需求更大。发达国家城镇化达80%以上,世界平均是55%,而中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6%。国家推行城镇化,是想以此来带动经济。
2.对精良制造品的嗜好,就通过国外贸易逐渐普及到未有精良制造的国家。一经普及,便会引起很大的需求,商人为免去运输费,自然会想到在本国建立同种制造业。
PS:原生产物甚至粗制造品很难负担由陆运运往远地的费用,而精制造品不会遇到这种困难,因为精制品包含更大的价值。有很多服装批发商,一二线城市卖最新款,三四线城市还在卖去年、前年的款式,再往西部的城市,可能就是几年前的款式了。
《国富论》--第二十天--第三部分--第四章--关于都市商业对农村改良的帮助
1.都市工商业对农村的改良和发展有三点帮助:1.为农村原生产物提供了一个巨大而便易的市场,从而鼓励了农村的开发和改进;2.都市居民所获财富常用以购买待售土地。大部分是未开垦的土地;3.工商业的发达会逐渐使农村居民有秩序,有好政府,有个人的安全和自由。
PS:第三点效果最重要,但不太为世人所注意。
2.大部分地方,城市工商业是农村改良与发展的原因,而不是它的结果;无论哪一个国家,通过工商业而获得的资本,除非其某一部分已在土地耕作与改良事业上得到保障和实现,总是极不确定的资产。所以说,商人不一定是某一特定国家的公民。
PS:资产是会流动的,除非已经是本国的固定资产。去年新兴市场的资本净流出估计达到7350亿美元,除了其中590亿美元以外,其余全都是从中国流出的,这也反应了中国经济增长开始减缓;固定资产也会有接盘侠,李嘉诚就跑掉了。
国富论-第二十一天-第四部分-第一章
政治经济学体系是为了国民富裕而存在的科学,第四部分主要讨论其中的重商主义和重农主义。
1.货币不仅是交易的媒介,更是衡量价值尺度的工具。所以,货币是比其他任何商品都更容易取得我们所需物品的工具。人
PS:大家对钱的概念应该是很清楚的
2.有的时候,整个商业城市及其周边地区都会普遍抱怨货币的稀少。这些大部分源于营业过度。货币的减少,一部分源于求借者难以借贷,另一部分在于债权人也担心债款无法收回。这与金银的稀少无关。
PS:营业过度是指没有按照资本制定经营计划,没有量入为出,导致信用困境。去年闹钱荒的时候余额宝收益是6个点以上。自从央妈不断双降增加流动性,货币基金收益普遍只有两三个点了。
3.在战争期间,政府会对制造业提出加倍的要求。大部分的制造业会在破坏性大的战争中显现得极度繁荣,反之会在恢复和平的
PS:美国是如何崛起的。
4.大部分产品没有市场的时候,是不可能出现的现象。随着劳动生产力的改进,产品数量的增加,居民实际收入与财富也跟着增加。
PS:随着不断的创新和分工的细化,以及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都会产生很多新的市场。未来国人越来越富裕,旅游,健康,理财、艺术文学、娱乐这些领域会越来越火。
5.政治经济学的目的就变成增加国内产业产品的输出,而尽量减少供国内消费的外国产品的输入了。所以,要想让国家致富,限制输入和鼓励输出是必要的两个手段。而输入的限制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只要是国家能够生产的供国内消费的外国商品一概限制;另一种是,凡是在对外贸易中,贸易差额对本国不利的都加以限制。还有的是和主权国家签订有力的通商条约,或是在遥远的国家建立殖民地以促进输出。
ps:一个国家出口大于进口才是有利于国家财富积累的。不过对于出口有反倾销法。
国富论-第二十三天-第四部分-第三章
1.奖励金和独占权虽然是为了本国的利益而设立的,但是由它们所促成的贸易却是对本国不利的,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反之,那些不受限制而正常进行的两地贸易,虽然不可能达到对两地均衡有利,但是一定对两地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PS:国家垄断的行业名以上是为了国家利益,但实际不一定有利于国家。
2.在作者看来所谓利益并不是金银量的增加,而是一国土地和劳动年产物交换价值的增加,或是一国居民年收入的增加。
PS:两国贸易对本国有利的不是货币的增加而是民富。想想中国一万多亿美债。
3.每一国的商人和制造者,都担心会在技术与活动上碰到另一国的竞争者。激烈的民族仇恨和商业上的忌妒两者相互助长,但实行开放门户并允许自由贸易的都市与国家,不但不会因此而灭亡,反而能致富。
PS:荷兰是一个自由港国家,国民财富全部都来源于对外贸易,而大部分必要生活资料也得自于对外贸易。
国富论-第二十四天-第四部分-第四章-关于退税
1.商人和制造业者不以独占国内市场为满足,却为他们的货物谋求最广大的国外销售市场。但是他们想要在没有管辖权的情况下独占外国市场,简直是不可能的。所以说,他们只好请求奖励输出。
PS:退税是最合理的奖励。在商人输出时,退还本国产业上的国产税或部分国内税,输入的外国货物在再次输出时,也可以退税。
2.关税的收入不但不会因此种退税而受损,反而还会得利。因为在退税时需要保留一部分的关税。如果保留了全部的关税,那么那些纳税的外国商品因为缺乏市场,不能输出或输入。这样的话,那部分本可以保留的关税便无从收到了。
PS:退税制度可能被滥用,有很多低价高报、虚进虚出、买票退税等骗税案例。
国富论-第二十五天-第四部分-第五章-关于奖励。
1.只有那些商人售货价格不足以补偿资本并提供其普通利润的商业,或是售货价格不足抵偿货物上市时费用的商业才需要奖励金。而奖励金的目的在于补偿这样的损失,奖励它继续经营或是开创一种被认为开支大于收益的商业。
PS:比如中美都对光伏产业进行过扶持。以支持该行业的发展。但政府奖励行业的前提是该行业目前利润底但又要维持其发展。
2.国产商品输出奖励金办法,最惹人反对。因为它不仅迫使国内一部分产业,流入较少利益的用途,而且迫使流入实际不利的用途。没有奖励金就不能经营的生意,必然是一种亏损的生意。
PS:因为奖励会给国家收入加上了一个极大的耗费,给人民大众加上了一个极重的赋税,但他们自己的商品却没因此显著地增加其真实价值。或多或少地妨碍土地的改良。
3.建立奖励金制度的这一类法律实际上毫不值得称赞。在可自由而安全地向前努力时,各个人改善自己境遇的自然努力,是一个那么强大的力量,以致没有任何帮助都能单独地使社会富裕繁荣,而且还能克服无数的顽强障碍,即妨害其作用的人为的愚蠢法律。
PS:政府的主要职能是提供一个相对公平公正的环境,在耕者有其田,织者有其衣的条件下每个人能动性发挥出来。而不是过多的干预市场。
这一章的内容比较长,书中有很多细节论证,有兴趣的可以细究。现在流传这样的话,政府鼓励你做的你很可能吃亏,政府禁止你做的你很可能占便宜。比如楼市的调控,比如对动漫产业的奖励。从04年开始地级政府对动漫按每分钟五百到三千这样奖励,结果涌现了大量良莠不齐的动漫公司,很多相互抄袭来套取政府补贴,反而让那些真心想做动漫的企业为难。
国富论-第二十六天-第四部分-第五章-关于通商条约
1.如果某一国家受条约约束,只允许某一外国的某种商品输入,而禁止其他外国的这种商品输入,那么商业上受惠的国家,至少它们的商人和制造者必然会从这种条约中取得很大利益。他们往往能以比自由竞争场合更高的价格出售他们的货物。这样的条约虽然有利于受惠国的商人及制造业者,但是必定对施惠国的商人及制造者不利。
PS:这相当于把有害于他们自己的独占权给予了某一外国,那么他们就常常需要比以自由竞争场合更昂贵的价格购买他们所需要的外国商品。独占权可以看成垄断。
2.有的时候,商业国给某一外国某种商品以有害本国的独占权,只是因为希望在两国间的全部贸易上,本国每年所售能够多于每年所购买的,以至于金银的差额每年都对自己有利。
PS:国家之间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可取所需都是可以谈的。英国和葡萄牙曾有这样的协议:葡萄牙永远准许英国呢绒及其他毛制品照常输入葡萄牙,而英国必须以后永远准许葡萄牙产的葡萄酒输入英国,并比法国的葡萄酒关税低1/3。
国富论-第二十七天-第四部分-第六章-关于殖民地。
殖民地的来由:当联邦人民增加到领土不能维持的时候,就会遣送一部分人到更辽远的地方寻找新的住处。马可波罗是第一个到过中国和东印度的欧洲人。哥伦布把美洲当成了印度。
1.冒险家输入欧洲的黄金,极大部分是通过没有抵抗的土人掠夺而来。
PS:基本上在圣多明各及哥伦布所发现的一切地方,6-8年的时间就完全被剥夺尽了。
2.文明国家的殖民地,因为土地荒芜、人口稀少容易对殖民者让步,他们带来关于农业和有用技术和知识,还有统治者的习惯,关于政府的观念等。
PS:新殖民相当于文化输出。听说被德国殖民的青岛的桥梁一百多年还能维修。被英国殖民的香港确实带来了社会上的进步。当然这里不是要颂扬殖民,但这种影响是有目共睹的。
3.能够使一国违反自然趋势而提高普通利润率的东西,必然能够使它的各种无独占权的贸易蒙受绝对和相对的不利。
PS:母国对殖民地贸易有独占权,相关贸易利润必然比自然水平高,这样会迫使一部分资本从近国的消费品贸易,流入远国的消费品贸易。用作者的比喻是有些重要的生理器官长得过大,以至容易发生许多危险的疾病。人为的造成一个大血管过分的膨胀,并迫使大部分的产业与商业流入这个血管,只要这个血管略有停滞,就容易处于危险的紊乱中。
4.高利润率都会破坏商人在其他情况下自然形成的节俭性,高利润时,简朴似乎是多余的,而穷奢极欲似乎更加适用于宽裕的境遇。大商业资本的所有者必然是全国实业界的领袖和指导者。他们对国民的影响很大。如果雇主放浪,随便,那么佣工也会如此生活,而维持生产性劳动的基金不会增加,国家资本就会逐渐枯竭。
PS:上梁不正下梁歪。社会的上层也深深影响着下层。中国社会的风气和国外不同,受政府官场的影响最大。这个大家是可以感受到的。
这一章虽然标题是殖民地,但主要是在讲独占(垄断)的危害。一个行业一直被垄断,轻松的高利润不会促使增加对这个行业进一步的改进。而一个行业如果停滞,必然会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发展的。
国富论-第二十八天-第四部分-重商主义、重农主义
1.奖励输出和阻抑输入是重商主义提出的两大富国手段,但是对于某些特定的商品所奉行的政策却相反,即奖励输入和阻抑输入;让本国商人处在有利地位,并使他们在外国市场能比其他各国货物价格低的价格出售。
PS:不负责的说大部分国家都是如此吧。
2.消费是一切生产的唯一目的,生产者的利益必须在促进消费者利益时加以注意。国家对于只要能和本国产物和制造品竞争的一切外国商品加以限制,显然就是为了生产者的利益而牺牲了国内消费者的利益。为了生产者的利益,消费者不得不支付此种独占所增加的价格。
PS:国家通过政策限制竞争就是在牺牲消费者的利益。生产的不能消费就会产能过剩,比如钢铁。
3.准许一切此等商业国享有贸易上最完全的自由,就是提高这种剩余生产物价值,鼓励这种剩余生产物增加,并从而鼓励国内土地改良及耕作的最有效方策
PS:爱它就给他自由。
4.如果农业国以高关税或禁令压抑外国人民的贸易,就必然在两个方面妨害它本身的利益:减低农产物的真实价值,因而减低农业利润率;(2)提高其他一切资本用途的利润率。农业因此成为利益较少的行业,而商业与制造业却因此变得更有利可图。
PS:资本就像水,堵住一个地方就会从另外一个地方冒出来。
5.制造业的完善,全部依赖于分工,而制造业所能实行的分工程度,必然受市场范围的支配。中国的幅员那样广大,居民数量众多,气候也各种各样,因此各地方有各种各样的产物,各省间的水运交通大部分又是极其便利的。所以单单国内市场就能够支持很大的制造业。
PS:体量大有一定程度的分工。
6.君主的三个义务:第一,保护社会,使不受其他独立社会的侵犯;第二,尽可能保护社会上各个人,使不受社会上任何其他人的侵害或压迫,也就是要设立严正的司法机关;第三,建设并维持某些公共事业及某些公共设施。
国富论-第二十九天-第五部分-第一章-君主或国家的费用
第五部分讨论的是国家的收入,第一节先讲国家或君主有哪些费用。
1.国防费:国家君主的首要 义务是保护本国的社会安全,抵御暴力和侵略行为,只有借助武力来完成;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这笔开支会越来越大(以前是冷兵器)。
PS:民兵;常备军都是需要开支。美国这几年军费开支都是五千亿美元以上,比全球前十四个国家的总和还多。
2.司法经费:保护成员免于不公平和压迫行为所害。
PS:富人比穷人更需要民事政府,少数人的富裕是以多数人的匮乏为前提的,因此富人的富裕会激发穷人的愤怒。
3.公共工程和公共机关费用:维持某些公共机关和公共工程。机关不用说了,公共工程主要为便利社会商业,促进人民教育的公共设施和工程。
PS:商业的发达,全赖有良好的道路、桥梁、运河等工程;与野蛮未开化的国家通商,常需要特别保护。
3.1 大部分的职业,都局限于少数极单纯的操作,但人类大部分智力的养成,必由于其日常职业。一个人如把他一生消磨于少数单纯的操作,且这些操作所产生的影响是极其相同,那么他就没有机会发挥他的智力或运用他的才能来解决问题。这样一来他自然要失掉努力的习惯,而变成最愚钝无知的人。
PS:学习如逆水行舟,不经则退;同事离职,老东家涨薪超过现在的东家来留他,但还是走了,理由是那块他已经很熟悉,学不到什么东西了。
3.2 国家应在各教区设立小学,取费之廉,务必使一个普通劳动者也能负担的起,让人民容易的获得基本的教育。学校教师的报酬不可全由国家负担,因为全部分担,教师会马上习于怠惰;一个人不能适当使用人的智能,那是人性中更重要部分的残废和畸形。
PS:国富论成书于1776年,我过实行九年义务教育是1985年。
4. 维持君主尊严的费用;总督或市长的官邸自不能与国王宫廷比其华丽。
PS:这个不用多说。
国富论-第三十天-第五部分-第二章-关于公共收入的源泉
1.一国支出的费用由两个来源:第一,特别属于国家或君主的资源;第二就是人们的收入。对于前者,一是亲自使用这笔资财;二是把它贷与他人。前者是利润,后者是利息。比如国营的企业、银行、邮局;对于后者就是指赋税,赋税包含四种,加于地租的税;加于利润的税;加于工资的税;不分彼此,加于这三种收入的税。
2.赋税四种原则,一、一国国民都须在可能范围,按照各自能力的比例,缴纳国赋,维持政府;二、国民应当完纳的税负必须是确定的,不得随意变更(赋税虽再不平等,其害命尚小,赋税不确定,其害民实大)。三、各种赋税完纳的日期及纳方法,须给纳税者以最大便利;四、一切赋税的征收,须设法使人民所付出的,尽可能等于国家所收入。
3.地租税即加在地租租地上的赋税,例如房租税
4.利润税即加在资本收入上的赋税。由资本所生的收入或利润自会分成两个部分:其一为支付利息,属于资本所有者;其二为支付利息以后的剩余。有营业利润税,死者传给生者的一切财产,国家都可征税(万恶的资本主义,原来遗产税早就是你们发明的)比如荷兰:一般遗赠课以5%乃至30%的税。夫妻遗赠,不论夫赠给妻或妻赠给夫,都取税1/15。直系继承,后辈传与长辈的悲惨继承,则仅税1/20。变卖新房屋的税(二手房交税)等
5.劳动工资税:当劳动需要及食物价格没有变动时,对劳动工资直接课税的唯一结果,就是把工资数目提高到稍稍超过这税额以上。(比如税率如为10分取1,劳动工资不久就会升涨1/8,而不只1/10。)
6.原打算无区别地加在各种收入上的税,即是人头税和消费品税,这种税必须不分彼此地从纳税者各种收入中支付,不管那收入是来自土地地租、资本利润或劳动工资。
PS:不论采用哪种人头税,想按照人民收入比例征收,都不可能,这种不可能似乎就引起了消费品税的发明。国家不知道如何直接地并比例地对人民的收入课税,它就努力间接地对他们的费用课税,比如奢侈品税。
7.一种重税有时会减少所税物品的消费,有时会奖励走一私,其结果是,重税给政府所提供的收入,往往不及较轻的税所能提供的收入,当收入减少是由于消费减少时,唯一的救济方法,就是减低税率。
国富论-第三十一天-第五部分-第三章-关于公债
1.近代各国政府平时的经费,多半是等于或大约等于其收入;所以一旦发生战争,政府就会按照费用的比例而增加收入,但又不能突然增加巨额的税,这样会伤害人民感情,使得他们嫌恶战争,而且费用不定,对应增加多少税没有把握,这个时候采用举债,就容易解决了。
PS:政府有个习惯,就是年终突击花钱,理由就是今年的预算没花完就会影响到明年的拨款,08年两会,广州地铁2号线预算106亿,但结算时只花了88亿,节省了18亿,但原广州地铁老总卢光霖却受到上级批评;现在地方政府发现的公债都叫做地方债,作为政府筹措财政收入的一种形式发行,一般用于交通、住宅、教育、医院等。目前这个数额是很庞大,到13年上半年已经到了17.9万亿。网站没找到最新数据。这看起来是两个非常矛盾的地方,一方面钱花不完,一方面又借钱花。
2.当国家费用由举债开支时,该国即有资本的一部分,必逐年受到破坏;通常用以维持生产性劳动的若干部分年产物,必会被转用来维持非生产性劳动。
PS:回到全书开始的部分,只有资本不断的投入生产性劳动,才会创造更大的价值和财富。你的钱被借走了,当然不能再投入生产,这也是为什么借钱要有利息。
经典的可贵之处在于你每读一遍都会有新的收获。亚当·斯密的《国富论》无疑就是这样的经典。对于经典著作,我总习惯于带着批判和疑问去阅读和思考。这使得我的阅读之路充满了荆棘,也充满了乐趣。
这次的阅读,我把切入点选在了“斯密之于当代中国的意义”。带着这个疑问,我再次回到《国富论》寻找答案。
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即将过去,中国在这十年中的变化是举世瞩目的。简而言之,成就显著,问题依旧。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是中国在第二个十年中不得不面对的首要问题。
中国能够跨越资本主义走过的路吗?不能!马克思给我们指出了罪恶,却没有找到改变的方法。事实已经证明,马克思开出的药方并不合适。
当我们寻找新的方向时,亚当·斯密会是我们的选择吗?我的回答是肯定的。这是我重读《国富论》的第一个启示。
中国现在最需要的是一个真正根植于社会的自由和法治传统,亚当·斯密或许能带给我们一个契机。因为他代表着一种新的思维,一种颠覆两千年中国封建传统的思维。
这就是自由主义,一种基于个人至上理念的哲学。亚当·斯密生于苏格兰,在十八世纪的苏格兰,有一个思想传统,叫做“自然秩序”理念。
这种自然秩序是通过未预期的社会结果形成的,也就是说,市场,像语言、法律体系和许多其他现代社会制度一样,不是中央计划或集体调整的结果,而是因很不相同的原因而行事的个人行为的未预期的的社会结果。这种思想乍看平凡无奇,细味其中蕴含的经济意义却极为深刻。
因为一旦接受这一观点,就意味着我们必须放弃让政府指导市场运行的传统观念,让自由市场机制成为指导我们进行经济活动的“看不见的手”。
也就是说,某种程度上,所谓的“看不见的手”、“自由放任”都可以说是由这一传统衍生的思想。显然,对市场的强调将极大地释放它蕴含的力量。中国三十年的“改革开放”印证了这一点。但过往的成功有一个致命的缺陷,那就是忽略了市场体系的基础——自由和法治。
打开《国富论》的时候,我的心中是一片茫然,看着那么多密密麻麻的字,总感觉读起来会使我变得晕头转向。
不管怎么样,我还是读了下来,也深有感触。亚当斯密是18世纪的经济学家,因此在看他的国富论时当然要从他的时代出发。无论他说的是对还是从谁的角度出发,对于今天的我看来,了解到当时的很多经济因素和状况,使我看待今天的经济时联想到国民经济的发展历史。应当说亚当斯密是伟大的,他提出的劳动创造价值理论和社会分工,使我们直观的理解社会经济的发展史。就这一点我们不能用批判的眼光看亚当斯密。应当说每一个观点的提出都是建立在前人的知识之上,亚当斯密的观点也不例外。然而让我想到了今天的有些学者,不是为了提出观点而是为了整理观点而努力,一点点成果没有经过考证便自认为水平高就急不可待的发表。我佩服亚当斯密的精神。亚当斯密一生中为什么只有这一个成果,并不是亚当斯密写完这本书之后就没有精力了,而是他的治学态度非常严肃,当亚当斯密处于弥留之际时让别人将除《国富伦》其外的其他手稿一概毁掉,为了不让半生不熟的观点公布于世。
整篇文章通读下来,使我不由得对作者独特的见解和高深的学问敬佩不已,正是因为有了许多像斯密这样的伟人,我们的社会才能不断的进步和发展,作为新世纪的主人,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传承和发扬下去呢?
在此书中,亚当·斯密驳斥了旧的重商学说。这种学说片面强调国家贮备大量金币的重要性。他否决了重农主义者的土地是价值的主要来源的观点,提出了劳动的基本重要性。亚当·斯密(分工理论)重点强调劳动分工会引起生产的大量增长,抨击了阻碍工业发展的一整套腐朽的、武断的政治限制。
《国富论》的中心思想是看起来似乎杂乱无章的自由市场实际上是个自行调整机制,自动倾向于生产社会最迫切需要的货品种类的数量。例如,如果某种需要的产品供应短缺,其价格自然上升,价格上升会使生产商获得较高的利润,由于利润高,其他生产商也想要生产这种产品。生产增加的结果会缓和原来的供应短缺,而且随着各个生产商之间的竞争,供应增长会使商品的价格降到“自然价格”即其生产成本。谁都不是有目的地通过消除短缺来帮助社会,但是问题却解决了。用亚当·斯密的话来说,每个人“只想得到自己的利益”,但是又好像“被一只无形的手牵着去实现一种他根本无意要实现的目的,他们促进社会的利益,其效果往往比他们真正想要实现的还要好。”
斯密在《国富论》中要回答的最后问题是,感情与"公平的旁观者"之间的内在斗争,在社会的长期演进中究竟是怎样在历史本身的大舞台上发生作用的。这个问题的答案见第五编,他列举了社会发展的四个主要组织阶段,除非由资源的匮乏、战争或政府的坏政策予以阻止,否则这些阶段是会连续进行的。这四个阶段是:猎人的最初"野蛮"阶段,原始农业的第二阶段,封建或庄园"耕作"的第三阶段,商业上相互依存的第四阶段。每一阶段伴有与它的需要相适应的制度。例如,在猎人阶段中"没有任何财产……因此,也就没有任何确立的行政长官或正规的司法行政"。随着牛羊群的出现,产生了比较复杂的社会组织形式,不仅包括"可怕的"军队,而且有不可缺少的法律和秩序堡垒。斯密思想的核心是:这种制度是保护特权的工具,不能用自然法为之辩护。他说,"文官政府是为了财产的安全而设立的,实际上是为保护富人反对穷人而设立的,即为了保护有些财产的人反对根本没有财产的人而设立的。"最后,斯密将演进描述为从封建主义走向一个需要有新制度的社会阶段,这种新制度是由市场确定的而不是由同业公会确定的,是自由的而不是受政府限制的。这在后来称为放任自由的资本主义,斯密称之为完全自由的制度。这种物质生产基础的连续改变,将带来的上层建筑的必然改变,这和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有明显的相似之处。可是也有一个重大的差别:马克思主义体系中的最后动力是阶级斗争,而在斯密的哲学史中,主要的推动机制是"人性",由自我改善的欲望所驱使,由理智所指导。
在《国富论》中,斯密在一定程度上预见到了马尔萨斯人口过剩的观点。
所以我觉得《国富论》是每个学经济的人必读的经典书籍,每个人都可以从中得到收获。
提起《国富论〉的作者亚当斯密,今天经济学领域的人可能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有人说他的书不只是图书馆书架上的一种收藏,书中的内容对国家的经济政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形成了我们今天住在其中的整个经济环境,其分析视角结合了人性论、法律与政治理论以及经济理论,是一套完整的经济学理论体系。下面是我对书中比较感兴趣的方面的一点心得体
会:
一、亚当斯密认为,资本在农村的利率要高于城市。这是因为农村金融市场没有形成规模经济的效应、资本借贷成本较高、资金市场供不应求等多方面因素造成的。用于农业的资本虽然对社会贡献很大,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础、源泉。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其利润较小。因此,对农业方面的资金投入总是不能得到满足,这样,也就出现了农村发展的两难问题:一方面是农村建设的资金缺口日趋扩大,一方面是金融机构追逐高利润而不愿在农村从事放贷业务。亚当斯密认为,可以通过放宽农村金融市场的利率限制来发展农村业务,通过自由浮动的适度利率来弥补各种借贷成本,最后通过竞争者对市场的争夺逐渐回归到正常的利润水平。这一点对当前的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有一定借鉴意义。但是,利率究竟保持在怎样的水平就可以称之为适度呢?我想,这应该是一大难题。因为,如果利率定得过高,有可能发生逆向选择的问题:高利率的存在驱逐了一部分信用较好的借贷者,留下了风险爱好者,借贷风险势必上升,金融机构的坏账损失也有可能增加,这样,不仅不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而且也会影响金融机构行业的稳定,适得其反。所以,在这一过程中,我认为政府的干预必不可少。另外,政府在财政支持力度上仍然要给与一定的重视,鼓励金融机构进驻农村,这不仅仅是指一些农村金融信用合作社之类的组织,也包括一些商业银行,鼓励它们多设一些物
理网点,促进农村金融的发展。
二、亚当斯密认为,收入和资本的增长就是国家财富的增长,而对劳动者的需求也必然随着每一个国家的收入和资本的增长而增长。因此,没有国家财富的增长,也不可能有对劳动力需求的增长。在亚当斯密那个年代,农业是社会的主导产业,资本的增加使得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社会对劳动力需求在整体上大幅增加。然而,在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这种国家财富的增长所引起的对劳动力的需求增加的效果比不是很明显。现在,我国的就业形势非常严峻,下岗失业的人数逐年增加。当然,这其中有人口的增长快于经济的增长、劳动力要素与就业岗位不匹配等多方面原因。但是,我想,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科学技术的发展。例如,在银行取款,传统的方式是取款者要到银行的营业厅向银行工作人员出示存折当面取款。而现在,自动取款机到处都是,甚至一个地方又不止一家银行的自动取款机,
而且,银联的出现,使得跨行取款也成为可能。
前些天,我看到这样一篇文章,即短信营销。这项服务项目说的是消费者随时随地对可已将他在其他地方所看到的商品价格与提供此项服务的公司的同种商品的价格进行比对,如
果觉得此公司的性价比更高,可以通过短信立刻定购。仅仅是这项服务就已经是宣传推广的一大亮点了,而它节省的又岂止是广告营销费用?诸如对劳动力的需求、对店面的需求等等都大量的减少。由此,不得不感叹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一个社会的发展有多么巨大的作用!
以上就是我这次阅读《国富论》的一点心得体会。
魏晓娜
在经济危机波及全球的当下,人们不断的在迷茫中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经过一次又一次迷失,一次又一次的跌倒,人们终于想起了从传统经济大著《国富论》中寻找真相的答案。可见国富论对现代经济建设的指导意义非同一般,对引导人们走出经济危机大有裨益,这也正是经典的永恒魅力。
《国富论》一书分为;论劳动分工及分配,论财富的性质、积累和使用,论各国财富的增长方式,论重商主义与重农主义,论国家财政这五大部分。其中令我印象最为深刻的便是第一章:论劳动分工及分配。
在第一章中,亚当斯密不断的从提高劳动生产力高着手,再经过深入研究后他认为劳动分工能使生产力成倍提高,并首次提出了劳动分工这一重要概念,同时,劳动分工也促使劳动生产专业化,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被打破,劳动产品的交换迫在眉睫,而交换需要的媒介——货币也呼之欲出。产品的最终归宿为劳动资本、劳动利润和土地地租三项。
劳动分工是的同样数量的人,但生产的商品大大增加,这要归于三个原因:异地,每个人只从事一种工作,能够提高劳动的熟练程度,在书中作者亚当斯密都不断强调。第二:节约了从一种工作转换到另一种工作的时间。第三:发明了一些机器,大大提高劳动效率,那么造成分工的原因是什么,那是因为在人类正在族群中是禁止盗窃和抢劫,所以某个人想要获得某种物品只有两种途径,一种是自己劳动获得,另一种是通过交换获得,在族群内,某些具有特殊才能的人,比如善于制造弓箭的人发现自己专心制造弓箭比自己打猎更有利,同样的,善于造房的发现比专心造房比种田有力,于是分工产生了,交换引起了分工,分工的程度必然受到交换能力即市场范围的制约,因为市场太小,劳动者无法用他们自己消费不完的剩余劳动产品来随意换得需要的别人的劳动产品。
在后面的内容中,作者又阐明了分工能促成这种作业量提升的原因。依作者所言,包括三个方面,第一:工人技巧的改良;第二:由于从一种工作到另一种工作,对通常会损失掉的时间的节约;第三:适当机器的利用,可以大大地便利和节省劳动。
其实这部分内容又可归于“分工的意义”之中去。分工的情况下,自然界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规律便会开始发生作用——分工使得生产力提高,且易于掌握操作的技巧,反过来这种经验的积累又是推动再发展的力量。是进一步发展的不可或缺的因素。
我们虽明白分工之意义,然而真正要使得分工得以充分的实现,却并非易事,因为这需要社会的合意。
第一章:分工
分工是劳动生产力提高的重要原因。
不管怎么样,只要采取了分工,在任何一门手艺里,它都会给生产力带来成比例的增长。
一般来说,在工业越发达的国家,分工进行的越位彻底。
其实整个社会就是由各种各样的分工组合成的集合体。
分工提高生产力的原因:
每个人专司以致,提高了熟练程度。
节省了从一道工序转换到另外一道工序的时间。
专注导致机器的发明。制造业
分工的结果:
分工使得各个行业的生产力成倍的增长,每个工人除了满足自己需要意外还有大量的产品可以供自由交换,于是一种普遍的富足扩散和弥漫到社会所有的不同阶层。
哪怕一件最简单的衣服,他的生产过程都是由无数的分工形成的。
第二章:分工的根源
分工是人类天性中的一种倾向的必然结果。这种倾向就是要求物物交换,相互交易。
这种倾向只有人类才有。
这种天性也许是人类的原始本性,也可能是理性和语言的必然结果。
由于我们相互是通过契约、以物易物和购买的方式来获取大部分我们需要的相互帮助和照料,正是这种意向导致了最初的分工。
比如,因为当每个人都专注于一项工作可以提高生产力,而每个人多余的产量又能通过和别人多余的产量交换来保证得到其他生活必需品和便利品,于是这就鼓励了每个人投身于某一特定的职业,形成分工。
在一个文明社会里,一个人时时都需要为数众多的其他的人合作与支持。而如果把这种支持寄托于他人的怜悯和仁慈,那就只是徒劳。我们应该通过激起他的私心而博得他的欢心,向他表明满足我们的要求其实是为了他自己的利益。
技巧就是,绝不要向他们谈论我们的需要,而是谈论他们的利益。其实这是同一件事。
分工发挥了每个人的长处和短处,使得具有不同天赋的人们可以相互的取长补短,共享资源,这极大的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发展。
第三章:分工受市场大小的限制
分工的前提是必须有一个能交换的市场,所以分工的程度必然总是受到交换能力大小的限制,即受到市场大小的限制。
当市场很小的时候,没有人会全身心的投入一种产品的生产,因为他不具备把生产剩余的产物去随意交换他所需产物的能力。
而运输是决定市场大小的一个关键性力量,强大的运输能力可以让更广范围内的人更自由的进行交换。运输通过决定市场的大小来决定分工的程度,进而决定生产的能力。
而在古代,水运是最方便的运输方法,所以那些开化的最早的国家都是位于沿海或者沿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