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菱学诗是曹雪芹著作《红楼梦》中的经典故事,被选入语文课本。的小编精心为您带来了香菱学诗读后感【4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并分享出去。
那么,如何以问题结构语文阅读课教学呢?
第一,设计三个层面的问题,达到三维教学目标
备课时,教师要深钻细研教材,围绕着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设计出三个层面的问题。这三个层面的问题有两大特点:一方面符合学生的理解接受规律,“从易到难,由浅入深,深入浅出”;另一方面,探究问题的过程就是达到三维教学目标的过程。为什么要以问题结构阅读课堂教学呢?因为问题能引起学生思索,层出不穷且耐人思考的问题能激活学生的思维,锲而不舍地坚持,能使学生的思维越来越敏捷,从而有效增强语文阅读感悟力和理解力。下面以《香菱学诗》为例来说明。
第一层面的问题设计——整体感知课文。
1、黛玉给香菱指点学诗门径时谈到了那些问题?
2、黛玉指点香菱学诗,为什么先让她读诗?为什么先读王维的,接着读杜 甫的,最后读李白的呢?
3、黛玉说香菱是“一个极聪明伶俐的人”,而宝钗却说她“本来呆头呆脑的”,两人的看法如此不同,当作何解释?
4、宝玉说:“我们成日叹说可惜她这么个人竟俗了,谁知到底有今日。”这句话里包含着哪些意思?
5、宝玉说香菱已得诗中“三昧”,是指什么说的?
6、香菱诗的第三稿系梦中所为一事是否有失真实?
第二层面问题——分析人物形象,培养学生勤勉求学的精神。
1、香菱学诗取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2、黛玉的教学方式有何特点?
第三层面的问题——获得一些阅读和写作方面的知识。
1、香菱学诗对你阅读和写作有何启发?
2、作者对香菱的人物刻画,采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请结合小说情节作一分析。
3、比较阅读:香菱共做诗三首,前两首和第三首有何不同?
第二, 解决问题的方式是自主、合作、探究相结合
对于难度较小的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因为考试重在考查学生独立思考、独自完成的情况。对于较难甚至难度较大的问题,采取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进行,然后全班交流,老师点拨。这两种探究问题的方式根据情况灵活机动地实施,既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又培养了他们合作攻克难关的精神。如《香菱学诗》一文中,第一层面的问题2,第二层面和第三层面的问题,都采用合作讨论的方式完成。合作讨论,师生互动,大家七嘴八舌,在争议中使看似困难的问题变得容易,同时也使得课堂教学变得充满生机和活力。
第三、对于难度较大的问题,教师应采用“引而不发”的方式,从“方法论”的角度给学生适当的提示,启发他们积极思考
仍以《香菱学诗》为例:
如:1、黛玉指点香菱学诗时,为什么先读王维的诗 ,接着读杜甫的,最后读李白的呢?
提示:同学们想一想唐代这三位诗人的诗作风格是什么呢?然后在思考此题吧。
2、宝玉说:“我们成日叹说可惜他这个人竟俗了,谁知到底有今日。”这句话里包含着哪些意思?
提示:既要联系香菱的资质和此前的遭遇,又要弄清宝玉对众姑娘丫鬟的态度,去思考问题。
3、香菱学诗对你阅读或写作有何启发?
提示:紧扣课文内容,联系自己阅读和写作的实践,总结一点经验和教训,要具体,不要空谈。
4、香菱学诗取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呢?
提示 :我们分析过杨修之死的原因。任何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果,都是由内外因相互作用而成的。请大家做全面分析。
5、比较香菱前两首诗与第三首的异同。
提示:比较任何文学作品简单的方法就是,要么从思想内容上比较,要么从写作特色上比较,只要紧扣作品,言之有理即可。
第四、对于学生回答,要给予简要而中肯的评价
回答不正确的,指出其错误的原因,不要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回答正确的,应大加赞赏,增强他的信心,再接再厉。
1.矛盾激疑
叶圣陶说孔乙己是一个潦倒、不幸的读书人;刘再复说孔乙己是一个贫贱而悲惨的“多余人”;鲁迅说孔乙己是一个遭社会凉薄的“苦人”。这种艺术穿透力就源自孔乙己自身所特有的矛盾统一: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和孩子说话为什么不说:“不多了。”而说:“多乎哉?不多也。”他为什么认为偷书不算是盗窃行为?等等。对于这些细节的处理,设计教学活动的时候至关重要。
课例一:置换体验
设置问题1:孔乙己留在你脑海里最深刻的画面或者说最深刻的语言、动作是什么?
对描写人物矛盾处进行品析,得出孔乙己是一个被侮辱、被损害的“读书人”。
设置问题2:假如时光倒流,让我们回到孔乙己那个年代,你能在咸亨酒店众多的酒客中,一眼就认出哪个是孔乙己吗?请根据文中的话说说理由。
由此得出,孔乙己是一个有着悲剧性格的“边缘人”。进而得出孔乙己是一个贫贱而悲惨的“多余人”,是一个遭社会凉薄的“苦人”。
课例二:变换视角
设置问题:丁举人眼中的孔乙己,短衣帮眼中的孔乙己,小伙计眼中的孔乙己,你(读者)眼中的孔乙己分别是怎样的?
这几个问题,看似把文本切割掉了,实际上是从小说叙事学的不同的视角重新打量这个文本,这样,学生就能比较好地把握这篇小说独特的叙事结构,领会小说的主题意旨。
2.巧设阶梯
宁波四中的杨冬雪老师用心研读《孔乙己》这篇课文后,认为这篇小说对于学生把握表层的故事(小说叙事)并不难,难的是让学生了解这个故事是通过怎样的技巧和方法来讲的,要让学生通过小说阅读的教与学提高自身阅读能力和小说鉴赏能力。杨老师从“小说的叙事技巧和建构”这一独特角度进入文本,把文学研究成果引进课堂。充分预估了学情之后,杨老师把教学难点确定为:让学生认识到小说是如何介入和展开叙事的。
教学活动设计呈现:
流程一:引领学生走入文本,从孔乙己活动的几个主要场景、从看与被看的对立模式中探讨人物的塑造以及文本的张力。
设置问题1:如果你是电影《孔乙己》的导演,拍摄中你会选取几个生活片段来加以表现?
设置问题2:然而当我们凝目于一幅幅片段中出场的人物时,会发现在他们身上有一些共性和差异。
设置问题3:“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他们笑孔乙己什么?
设置问题4:在这一群同样处于社会底层的人们中,这一对立模式很值得深思。孔乙己是否也曾想缓和这一对峙?
流程二:叙事视角和叙事者的选择与运用
设置问题1:“看与被看”,作为最基本的对立模式已经为我们把握和认知,接下来的问题是:“看与被看“的有关事件是如何被引入和得以被讲述的?
设置问题2:“我”和“我在看”的双重模式有何作用?
前一个流程是后一个流程的铺垫,后一个流程是前一个流程的深入。正如《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实施建议中提出的:“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这个阶梯式的教学就是不断加深的过程,其中“叙事视角”思考角度的引入还能开阔学生眼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3.由此及彼
阅读小说《台阶》,我们会发现这篇小说中的“父亲”为什么造高台阶?造完高台阶后为什么又失落?“父亲”这样做值不值?于是笔者思考:怎样解决这些问题以形成学生有意义的知识建构呢?
课堂实录:
师:文中的父亲为什么要造台阶?
生:有地位。
师:父亲的地位得到认可了吗?
生:没有。27小节“正好那会儿有人从门口走过,见到父亲就打招呼说,晌午饭吃过了吗?父亲回答没吃过。其实他是吃过了,父亲不知怎么就回答错了。”别人没肯定父亲家的台阶高,而是问他吃过饭了吗。
师:“哎呀,你家的台阶真高啊!”如果有了这个对话的场景后,父亲听了会有什么反应?小说结局又会怎么样?
生1:也许就开心,心里就不会失落。也觉得造高台阶的新屋子有意义。
生2:精神上满足了。
生3:“哎呀,你家的台阶真高啊!”如果有了这个对话的场景后,“父亲”应该是越发喜欢坐在台阶上,喜欢找人聊。
生4:担水回来的场景也应该是这样:“人老了,不中用了。看样子,我造好高台阶,真该休息了。”他应该是自豪地把这个挑水的重担交付给“我”,因为他有了成就感,已不枉人生一场。
从这个假设问中,我们可以把认知往前推进:“台阶”是抽象的,代表着“地位”、“人生的价值与意义”;“父亲”也是抽象的,是中国底层百姓的象征。有形的“台阶”建成了,但精神的困惑却依然没有解决,其折射出改革开放后底层百姓在物质得到改善的同时精神却不能解脱的生存困境。小说中的形象由一个具体到抽象的过程,我们的教学也要由此引导到彼,让学生的阅读层次“上一个台阶”。
4.环环相扣
提起《红楼梦》里的香菱,这姑娘的命运简直是不幸到极致了,读者都为她的身世唏嘘不已。《香菱学诗》中的香菱又着实让人怜爱,为写好诗,她可谓“痴绝”。这是她生命中最有价值的一次实现,是她美好心灵的一次闪光,小说这样的安排意味深长。这种意味,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使之获得感悟。
我们来看一下李明老师获得省优质课一等奖的课堂教学片段:
提问一:香菱学诗这个题目是编者加的,那有哪位同学知道《红楼梦》原著中这个片段的题目?学生回答了“慕雅女雅集苦吟诗”。李老师通过引出这个题目,是让学生注意到这个题目写出了香菱学诗的过程是比较苦的。
提问二:既然是苦吟诗,那么小说中有哪些具体的语句和词语说明香菱学诗很苦呢?
在对香菱学诗之苦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之后,李老师又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
提问三:我们觉得香菱学诗很苦,那么香菱自己觉得学诗苦吗?
学生到课本中找出相应的句子表明香菱没有觉得自己苦,因为她一直在笑。至此李老师已经引出了他要重点品读的内容,也就是一个“笑”字,看似很简单的一个神情,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细节。在接下来的教学环节中,李明老师设计了一品笑、二品笑;一改题、二该题。
第一次在对三处笑进行品读的时候,发现香菱学诗是非常痴迷的,所以在这里改题。
第一次改题为“慕雅女雅集痴吟诗”。
接下来他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香菱为什么还要如此痴迷地学诗呢?通过对香菱作的诗的分析,学生认识到香菱的命运太悲苦了,学诗是为了获得各种情感的寄托。在了解了香菱学诗的深层原因之后,李老师又第二次品析香菱的“笑”,而这里的笑已经带上了“苦味”,是以“笑”来写“悲”。在此第二次改题。
第二次改题为“慕雅女雅集吟苦诗”。
以上教学环节环环相扣,水到渠成。做到了阅读教学不以教师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与思考。
参考文献:
[1]曹勇军。《最后的常春藤叶》课堂教学实录[J].江苏教育研究,2009,(4B).
[2]杨冬雪。《孔乙己》教学设计[J].中学语文教学,2011,(3).
[3]余映潮。欣赏小说的表达技法[J].中学语文(教师版),2012,(5).
【关键词】香菱;黛玉;诗学观;影响因素
读罢红楼,掩卷神思,想来“香菱”二字,不由愁其苦,觉其怜,叹其悲,泣其命,可人痴女就这么徒赴黄泉。因前之学者于香菱之悲苦形象已不乏其陈,我亦不必再言,更何况于她之悲戚我着实难以言表,且只从香菱学诗这一情节铺讲开来,谈一谈黛玉的诗学观吧。
潇湘生来掠浮沉,海棠中魁照乾坤。自是寄情埋文笔,怎奈悲世葬诗魂?这是我读来林诗后的切身感受,想来海棠社中,她虽与蘅芜君(薛宝钗)、枕霞旧友(史湘云)三分秋色,然却以潇湘妃子最具诗气。
《红楼梦》第四十八回中,折辱于湘莲之手的薛大傻子外出经商后,在宝钗的帮助下,痴香菱终得偿所愿住进了心往慕之的大观园。拜访过各色园人之后,香菱始拜黛玉为师。万事放空心尽诗,池边人笑不自知。苦吟锤炼学不尽,朝来暮往夜睡迟,就这样一迈而进她的学诗之路。那么,在黛玉教诗的过程中,我们于她的诗学思想又可窥其几分呢?她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诗学观念呢?可能受到了怎样的影响呢?通过本文,笔者将以其拙见陋知来为大家解读一二。
一、入门要基础
《红楼梦》四十八回当香菱拜黛玉为师时,黛玉道:“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不过是起、承、转、合,其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的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黛玉所谓“起承转合”四字乃为作诗成法之要理,清朝学者冒春荣也曾说:“凡诗无论古今体,五七言,总不离起承转合四字,而千变万化出于其中。(《葚原诗说》)”律诗即依次为起、承、转、合四联,才是正格。杜甫著名七律《蜀相》中起联言寻访武侯祠外柏森森的景象;次联承前,写入祠后看到的近景:映阶碧草、隔夜黄鹂;第三联由写景转入写人,描述诸葛孔明的丰功伟业和献身精神;尾联则抒发了诗人的缅怀沉痛之情,结合全篇。黛玉所谓平仄、虚实相对,则是指律诗的黏对,律诗中后联的出句与前联对句的平仄相同称之为“黏”,每联的上句与下句的平仄关系叫做“对”。这是黛玉教于香菱学诗入门的基本功,也学诗应当学得其格律要求,这样做出来的诗才会极工极对。从此处而言,黛玉于律诗声律了然于心,并欣然道与香菱。而香菱所做的第一首咏月诗就是仄起平收首句入韵式的,除措词不雅外,于声律而言其实是极工的。这说明在诗歌声律上,黛玉还是主张诗歌创作当合于声律的,这是初学者必须要掌握的基础。
二、立意须新奇
唐朝“七绝圣手”曾言:“夫作文章,但多立意,令左穿右穴,苦心竭智,必须忘身,不可拘束。(《诗格》)”可知诗歌创作中立意的至关重要,而立意是否新奇则显得更为重要了。黛玉教香菱学诗时,论及诗歌创作应遵守声律的基本要求,同时她还说道:“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是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做‘不以词害意’。”可见,在这株绛珠草心里诗歌立意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这倒与王昌龄所言“左穿右穴”、“不可拘束”等语论有异曲同工之妙了,所谓“意翻空而易奇,言征实而难巧也(刘勰《文心雕龙・神思》)”。钟嵘《诗品》序中也曾说过:“今既不被管弦,亦何取于声律耶……故使文多拘忌,伤其真美。”黛玉所谓“不以词害意”,即是在诗歌写作中切莫因为拘泥于格律,约限于词句,使得整首诗变得意趣全无,读来味同嚼蜡。由此看来,黛玉十分倡导翻新为奇、意新趣满的诗歌创作论。在我看来,这不失为是对“永明体”四声八病的一种矫正吧,毕竟于诗歌而言,还是意新情切的诗歌容易动人心扉,荡人心魂。黛玉在主张立意新奇的同时,还要求初学诗者切莫流于浅俗,这在她给香菱指定学诗的榜样时已然明了。她说道:“你们因不知诗,所以见了这浅近的就爱;一入了这个格局,再学不出来的。”这句话充分说明了黛玉不尚浅俗的同时,也更加从反面证明了她对诗歌立意是否新奇的重视程度了。
三、师从学乎上
《红楼梦》四十八回中,当香菱谈及自己最喜陆放翁的“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时,黛玉道:“断不可看这样的诗。你们因不知诗,所以见了这浅近的就爱;一入了这个格局,再学不出来的。你只听我说,你若真心要学,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读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次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个人作了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应、谢、阮、庾、鲍等人的一看。”此段文字,全然讲明了在黛玉心目中学诗当以“学乎上”为正道。何为“学乎上”呢?沧浪逋客所言最切:夫学诗者以识为主,入门须正,立志须高,以汉、魏、晋、盛唐为师…汉魏五言皆须熟读,即以李杜二集枕藉观之,如今人之治经,然后博取盛唐名家酝酿胸中,久之自然悟入。虽学之不至,亦不失正路。黛玉所言师从李杜摩诘,再看魏晋名家,这一点同严仪卿《沧浪诗话・诗辨》中所写如出一辙。他们所推崇的诗学理论其实都是一种“学乎上”观,即“向上一路”的学诗观,以禅理言之,也即“学诗须从最上乘,具正法眼”。在黛玉的诗学思想中,她认为师从王摩诘,得其格老而味长,描景外之味,含不尽之意,读其五律可使香菱学会窥景生情,情随境迁,物我合一,神与物游。认为师从李杜,可使香菱得太白之俊逸,学老杜之沉郁;得太白之奇气,学老杜之学力;得太白之壮浪,学老杜之浑正。认为师从陶谢等人,可使香菱得其魏晋风流,学得渊明味外之旨,晓得应和而不壮,明得谢客自然真纯,会得庾鲍清新俊逸。至此看来,黛玉之所谓“学乎上观”,仪卿之所谓“向上一路”,都是要求初学诗者入门时师从须正,不可错拜师门,否则将会是入而难出,诗再不为真诗了。
四、自然出乎心
香菱二易其稿,拿来于黛玉相看时,黛玉道:“自然算难为他了,只是还不好。这一首过于穿凿了,还得另作。”黛玉所言“过于穿凿”即为香菱之诗陈词不免略有些附会牵强之意,措词堆砌之病,还未出乎本心,流于真情。先看其颔联“淡淡梅花香欲染,丝丝柳带露初干”,如果说上联是月染花香香带月,那么这月色与丝柳又有何干?我们都知夜深露愈重,何来“露初干”呢?分明是香菱为文造景造情罢了,实非如此。夫为诗属文者,因文造情实乃大忌,非流于胸臆者不能称之为好诗。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赏花则心止乎花,游园则神漫于园。作诗除去须发真情外,还须做到流于自然,不落穿凿。彦和在《文心雕龙・物色》篇中说道:“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于心而徘徊。”子瞻所言“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文理自然,恣态横生”,为文须如此,作诗亦须如此,亦如黛玉所说作诗切忌穿凿,其实一也。在黛玉看来,自然得成,真于性情,不顾词采,哪管穿凿,切忌堆砌,其诗方可风流自然,称之好诗真诗也。
想来黛玉于诗学之观,即为入门须得基本,立意须得翻新,师从须得上乘,结情须得自然。要之,《红楼梦》这样一部鸿世巨作,其中尚有许多需要我们不竭余力去挖掘的要解真见,单单在这第四十八回香菱学诗中就可一窥黛玉高妙超绝的诗学思想。她的诗歌理论言之成理,论之有据,兼采众家,并能自出机杼,对于初学诗者而言有着莫大的指导作用,且看痴香菱不都学有所成了吗?
参考文献:
[1]陈洪,张峰屹,卢盛江。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读本[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9.10.
[2]陈应鸾。岁寒堂诗话校笺[M].巴蜀书社,2000.3.
关键词:黛玉;教诗;香菱;学诗
中图分类号:I2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1-0228-02
香菱一生中唯一快乐的日子就是薛蟠外出经商的那一年。薛宝钗带她进大观园做伴。环境的变化激发了香菱学写诗的愿望。宝钗笑她“得陇望蜀”,劝她且缓一缓,可她对自己追求的东西有一种执著的“呆气”,拜林黛玉为师,虚心好学,刻苦勤勉,终有所成。
在香菱一见黛玉,说明求教之意后,黛玉慨然允诺,笑道:“既要作诗,你就拜我为师。我虽不通,大略还教得起你”。随之在两次谈话当中,黛玉指导香菱读诗。
第一次谈话:黛玉先给香菱树立信心:“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接着略谈了律诗的章法、对仗和平仄,强调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循此继进,黛玉指出,“立意”是作诗的头等大事,同时告诫香菱,且不可爱那些浅近的诗,给她开了一个书目,安排了读诗的顺序:“你且把《王摩诘全集》的五言律诗读一百首,细心揣摩熟透了,然后再读老杜七言律诗一二百首,此再读李青莲的七言绝句一二百首。”黛玉安排香菱这样读书的目的:首先,让香菱体会诗情画意之意境,苏轼曾评价王维之诗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其次,读杜甫的诗是让香菱明白诗的功力,进一步体会,真景物,真感情,杜甫是现实主义诗人,其诗重在写景。最后,读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诗句,其意在培养诗的个性与想象力,在这次谈话的末尾,黛玉将王维的五言律诗借给香菱,要求她见有红圈的就读。有一首念一首。
第二次谈话:是在香菱读完王维的五言律诗之后进行的,黛玉称之为“讲究谈话”,实际上是检查香菱对王维诗的理解程度,黛玉笑道“共记得多少首?”“可领略了些滋味没有?”“正要讲究讨论,方能长进,你且说来我听”。“昨夜的月最好,我正要诌一首,竟未诌成,你竟作一首来。”香菱不负众望,把王维诗中的“炼”字工夫说的是头头是道,说到“墟里上孤雁”这一句时,能联系自己进京那年,所见黄昏时分村落的景象,把诗境说活了。黛玉也不愧为老师,及时的把陶渊明的诗“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翻出来给香菱看,启发她认识脱化前人诗句的道理。可见黛玉在指导的过程中,注重基础,全面落实,重视诵读、感悟,强调读、说、听、写的综合训练,强调实践和探究,重视能力的培养,循循善诱,教授有方,使得香菱很快悟入门径。
香菱学诗,先后写了三稿。第一稿是在“茶饭无心,坐卧不定”的情况下经过苦思写成的。其诗的内容为:
月挂中天夜色寒,清光皎皎影团团。
诗人助兴常思玩,野客添愁不忍观。
翡翠楼边悬玉镜,珍珠帘外挂冰盘。
良宵何用烧银烛,晴彩辉煌映画栏。
黛玉认为,“意思却有,只是措词不雅。原因是看的诗少,被缚住了。”指示她:丢开这首,只管放开胆子,再作一首。
香菱得了这个指示,默默回来,连房也不入,只在池边树下,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在地下抠土,皱一回眉,含笑一回。宝钗笑道:“这个人定要疯了!昨夜嘟嘟哝哝直闹到五更天才睡下……”可见香菱学诗,简直到了如痴如醉的地步,可写出来的第二稿依旧不行。其内容为:
非银非水映窗寒,拭看晴空护玉盘。
淡淡梅花香欲染,丝丝柳带露初干。
只疑残粉涂金砌,恍若轻霜抹玉栏。
梦醒西楼人迹绝,余容犹可隔帘看。
宝钗笑道:“不像吟月了,月字底下添一个‘色’字倒还使得”,宝钗认为香菱写的诗背题了。黛玉则评价说“过于穿凿了”。尽管又一次失败,香菱却毫不气馁。在写第三稿时,挖心搜胆,耳不旁听,目不别视,以致将探春说的“你闲闲罢”。听成是“十五删的‘闲’字” 说是说错韵了。这一天香菱满心想的都是诗。至晚间对灯出了一回神,至三更以后上床卧下,两眼鳏鳏,直到五更方才朦胧睡去。最后居然在梦中把这首诗做成了。只听香菱从梦中笑道:“可是有了,难道这一首还不好?待到宝钗把她唤醒,她立即将诗抄写下来:
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
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
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
博得嫦娥应借问,缘何不使永团圆。
这首诗写得怎么样?众姐妹看后,说:“不但好,而且新巧有意趣。”可见这首诗是成功的。除首联外,句句都似非写月,但句句与月相关。用词典雅含蓄,设意新奇别致。尤其是颔联,对仗工稳,言浅意深,堪称精妙。它最大的优点,是切合香菱自己的身世,借咏月而怀人,流露了真情实感。
香菱学诗终有所成,一方面是教者有方,另一方面是学者用心。探究香菱学诗成功的原因,绝非偶然。作者认为她是苦志学诗,精血诚聚,当然这是她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但除此之外,还有一些不可忽视的因素。
其一,香菱有良好的资质,在黛玉强调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时,香菱很快悟出:原来这些格调规矩竟是末事,只要词句新奇为上,这说明她的感悟能力非同寻常。香菱在入大观园之前能在忙中偷空读几首诗,可见她绝非一个俗人。
其二,有乐为人诗,热情主动,循循善诱、率真自信、教者有方的老师的指导和宝钗的偶尔点拨。
其三,大观园是个好地方,它跟外面黑暗污浊的环境形成了强烈的对比。香菱到这里,仿佛是到了另外一个世界,她初尝到了关爱和赞扬,她得到了精神上的解放,她的聪明才智得以显露。
香菱这个精华灵秀所钟的薄命女子,好学、乐学、善学、苦学,终于以自己的努力取得成功。但封建社会扼杀人才,竟然不公平到了这等地步,使得香菱与薛蟠这种只会胡扯什么“女儿愁,洞房里窜出个大马猴”之类极端粗陋鄙俗之人生活在一起,香菱的遭遇值得同情和惋惜。
“香菱学诗”为我们提供了学诗的借鉴:
首先,要多读。黛玉让香菱诵读王维的五言律诗一百首,杜甫的七言律诗一二百首,李白的七言绝句一二百首。“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诵读这种方法对我们学习语文是非常正确而又必要的。随着诵读篇目数量的增加,文章语言的感知能力有所增强,阅读水平有所提高。
其次,要读,就要读一流的作品。黛玉给香菱推荐的这三位诗人的作品是最好的。李白是诗仙。杜甫是诗圣,王维是诗佛。阅读时,挑选文质兼美的作品,对于陶冶情操,培养纯正的文学情趣是非常有益的。
第三,要敢于想象,大胆创作。香菱写的第一首诗,通篇就是说了“月亮很亮”这么一个意思。黛玉说,初学者看的诗少,措辞不雅,要放开胆子去做,要有想象力才行。大胆的想象可以是极平常的生活景象焕发奇特的美感和美质。
《香菱学诗》给不少读者带来一个疑问,宝钗博学多才,诗也写的不错,香菱学诗,为何不拜身边的宝钗为师,却要去找黛玉?分析其原因为:宝钗尽管博学多才,诗也写的不错,但她总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而且宝钗的生性沉稳,不喜欢做一些麻烦的琐事,香菱也就不便向她学诗。黛玉虽然生性孤僻、多愁善感、羸弱多病、孤傲尖刻、喜散不喜聚,但她也有热情大度的一面。她指导香菱学诗不厌其烦、不顾劳累、循循善诱、言简易赅,使香菱很快悟入门径,获得成功。黛玉的这种表现是她性格中另一侧面的反映。读诗、写诗是这位寄人篱下的孤女精神生活的一部分,从她给香菱所开的书目看,她的学识积累非常深厚。联系她个人的身世,林黛玉对香菱这无父无母的孤儿更富同情。从某种角度说,黛玉比宝钗更容易相处,更容易同情弱者。所以香菱求教于她时,她就饶有兴致的承担起了老师的责任。
通过香菱学诗,让我们感悟到: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如果认为老师样样都要胜过别人,这种想法是大可不必的,“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一个人要真有长进,不仅需要“逊雪三分白”的谦逊,更要有“输梅一段香”的雅量。希望我们放下架子,做到不耻下问、不耻不知、不耻相师,去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
香菱虚心好学、善于思考、刻苦努力的形象跃然纸上。她虽身世悲苦,但“苦志学诗,精血诚聚”,后住在大观园里名正言顺,做副册第一人顺理成章。
参考文献:
[1]崔耀华。红楼梦诗词曲语正解[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9.
[2]舒芜。红楼说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