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阅读了一本好书,名字叫做《苏东坡传》,这是林语堂的著作,读过之后,让我对苏东坡有了更多的了解,这位伟大的文学家人生道路崎岖,屡遭奸相章惇的陷害和排挤,但让他始终能够保持乐天的性格,不论在什么样的逆境中,都能够活得潇洒自在,并成为了文学、绘画、书法等名家。下面是小编辛苦为大家带来的《苏东坡传》读后感(优秀7篇),在大家参照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给您最好的朋友。
认不认识一个人其实并不在于是否与他同时代,而是站在当时理解的角度上,借着他注入作品的情感了解他的内心。读传记,就好似看一场别人的人生之戏,我们身处戏外,所有的激烈斗争或是寂寥悲怆都变得平淡而娓娓道来,最后不免要与自身联系起来。
苏东坡的伟大人格十分鲜明突出,这得归功于他的作品数目之多,资料的详细,因为在那个时代,他就受人追捧,知名度不亚于今天的当红明星,即使是金人,在攻下京城后也特别爱搜掠苏东坡的作品。苏东坡的诗词和散文散发着独特的魅力,这源于他对写作和文体的看法,他动笔,收笔都“行云流水”,没有特定规矩,他认为用笔表达出一切情思脉络是他生平最快乐的时刻。他如此热爱写作,即使知道他大部分麻烦都是文章带来的,可是仍然觉得文章如金玉珠贝,不易鄙弃。热爱的原因是什么呢?或许是因为自由创作给作者带来满足,给读者带去快乐,这也是文学价值所在之处吧。
现今,作为高中生的我们,在有限的时间内,在规定的命题下写作,自然,这仅仅是作的文,很难有自己的思考和情感。大部分人认为我们阅读太少,生活经验不多,看待社会的角度狭隘,但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我们很少去关注自己思想的成长,不曾收集那宝贵的灵感,我们在生活的洪流中,习惯地忙于身外的事,忘了给自己的心留一段时间审视思考自己的存在,自己的想法是无价的,是真诚的,是意义非凡的。因为真正意义上人的一生不是学识的增加,财富的积累,权力的攫取,而是我们过完人的一生,经历过所有,感悟到所有,去热爱我们的热爱,去追求我们的追求。所以说,当你翻开自己的记事本,没有任何功利性去描绘生活中的自己,这文章的价值才是“非人所能以口舌论贵贱”的。
苏东坡先生的命运如海燕,仕途生涯惊心动魄,而且他的福祸基本上与王安石紧密相连。林语堂先生说:“许多事情由于外在环境和内在性格的必然性,而有了往后无可避免的发展。”苏东坡在杭州任职期间,用诗歌来表达民间的疾苦,最要命的是他爱用自由一发不可收拾的文风来写,即使知道这诗篇会达京师,也毫不在乎。那时候反对王安石新政的人都避开这敏感的话题,苏东坡却不顾后果,他嫉恶如仇,遇到邪恶,就如食中有蝇,吐之乃已。在被逮捕审讯后,折腾了好久,终于出狱了,当晚却又不可救药的写了两首可以被抓到把柄的诗,我想这就是无法改变的本性吧。不失本性,其实有时候是非常宝贵的事情,一切都是在变,只有自身没变,在自己的小天地里品尝人生百味。正如杨绛先生说:“人能够凝练成一颗石子,潜伏见底,让时光像水一般的在身上湍急而过,自己只知身在水中,不觉水流。”
古人的社会环境和生活条件不如现代,只有思想是人类永恒的财富,它是暗含智慧的宝库,等着我们这些未涉世的少年领略它的隽永睿智的内涵。
最近,刚刚读完了这本书,我对苏东坡不禁感到无比的崇拜。他不仅是一个优秀的作家,也是一位新派的画家,同时也是伟大的书法家。他还是工程师,酿酒师……每次想到他,脑海中东辉浮现他那慈祥的微笑。
在苏东坡坎坷的一生中,我最感兴趣的便是他的“女人缘”。宋朝汹涌澎湃的朝廷中,坚持正义的苏东坡总是遭人排斥。好在历代的皇后们总是在关键一刻帮助苏东坡化险为夷。在他受审时,是仁宗的皇后救了他一命;接着,又是英宗的皇后拔擢他得势;在晚年时,若不是神宗的皇后摄政,苏东坡估计早就放逐蛮荒了。虽然,在宋朝有几个不明事理的皇帝,幸运的是还有几个贤德的皇后。她们总能看透一切大小事情,能明辨是非黑白。神宗皇帝一去世,太后便废除一切王安石的政令,重召苏东坡、司马光,并皆以重用。这些皇后们的庇荫总是让我赞叹又惋惜。
苏东坡退出一切朝政,重返“山林”时,他便又称为百姓之友。他每治理一个地方便都受到百姓爱戴。他帮助百姓们治水挖井,并用竹子做管子连接起来,千家万户便都能喝到干净的水。他还为当地修建医院,这个“安乐坊”便是中国最早的公立医院,仅三年之内,治好了一千个病人,人们的健康得以有了保障。他也干平常太守不干的事——修缮房屋。经过岁月的侵蚀,原本古老的房子变得破烂不堪,苏东坡为了更好的保护他们专门请人修理。可以这么说,他所到之处,人们无不欢喜。
浪迹天涯的时候,苏东坡还迷上了酿酒与养生。闲暇之余,苏东坡便在自家屋子里酿起了酒。偶尔也有人向他求教,但他在做酒方面只是个外行中的内行,有些人甚至尝了他的酿的梅子酒,腹泻了好几天。睡前他时常盘起腿打坐,他认为调整好呼吸节奏并平息心律便可延年益寿。
苏东坡这个名字的由来,是因为他以前耕作过一块田,那块地方叫做东坡,于是便有了东坡居士这个称号。他总是在不同时期遭受不同的打击与fei谤。 正如人们所说,做好一个普通人并不容易,更何况苏东坡呢?我的心底,他却做了一个大写的人。
几千年前,从高贵的皇太后到普通的老百姓,但凡是客观的人,无一不被苏东坡的才华性格所吸引。
几千年后的今天,人们谈起那个极具个人特色的苏轼,仍不禁流露出敬佩的神色。
我也十分喜爱这个中国历史上的宝藏人物,他是年少有志才华横溢的苏子瞻、不慕名利而诚实顽固的苏轼、平易近人又乐观豁达的苏东坡。
他堪称"完美",但也会犯错。而我,却因为他犯错后的态度被打动。
在当时朝廷小人百出的时代,又恰巧碰上了闹得轰轰烈烈的变法,直言不讳的苏轼,出现的那么不合适。果不其然,他因为他的诚实"犯了错"。若是大多数人,应该被打倒了,然而经历了“乌台诗案”的苏轼活出了更美好的自己。
我深信不疑,他曾不止一次在被贬的路上哀声叹气,但最终,我们认识到的还是幽默、开朗又喜自嘲的他,也许几千年前的一天,苏东坡正津津有味地手把手教着一个厨子东坡饼,东坡肉的做法。厨子问了句:“您可曾争取过回朝廷的机会?"东坡一边搓着面饼一边一边笑着说 :"我若回去了,你们崇拜谁的手艺呢?"
苏轼传奇般的一生,留下了让人们欣赏的各种诗篇、美食,这几千年,他都活在人们身边和心中。
《苏东坡传》是作者林语堂先生所作,初始稿为英文,后经汉化翻译引进回国内。林语堂先生一生致力于将中国国学经典通过英文的形式向世界进行推广,是一位极具有传奇色彩的文学大家。而著名的苏东坡更是不复赘言,东坡先生一生坎坷却极富乐天派,网上给其的评价是一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等等,可谓是全能至极。其实我们不难发现,例如牛顿、伽利略等在近代历史上具有伟大贡献的伟人,都不只是一面之雄,而都是兼具各家所长的多面手。因为这展现出了他们人性中的不同侧面,而这点东坡先生与他们是相通的。人物传记不同于史书和民间小说,人物传记类文体加入了作者个人对撰写人物的理解和感悟,却又相对于一般小说的架空编撰要更忠实于史料。因此,经过同样多面的林语堂先生的再创作,《东坡传》中的人物必定也会是更为多面的。所以,今天在这里要谈论我对《东坡传》的读后感,我只能尝试从其中选择一个侧面来加以说明。
苏轼的作品集中,我一直最喜欢的是《定风波》和《临江仙》,无论是“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洒脱,还是“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的大气和飘渺,都是苏轼在不同时期面对人生的态度。苏轼一生起起伏伏,官场上的坚持自我导致他被多次流放。但苏轼依旧是那个苏轼,无论生活何等的不如意,却依旧是乐观洒脱如初。曾经有人这么评价过他,在遇见同样巨大的挫折时吗,李白选择一醉了之,白居易是一哭了之,陶渊明则是一走了之,只有苏轼,苏子,东坡先生,选择一笑了之。所以,自古以来读书人对文学大家各有偏爱,却很少有人不佩服苏轼的。
在苏东坡一生的漂泊中,有一个不时出现、偶尔相伴的神秘人物:神奇道士吴复古。此人行踪不定、难以捉摸,但时常在关键时刻出现一下。有时觉得,他仿佛是另一个版本的苏东坡,悠游自在,仙风道骨。东坡先生与之出游之时,飘飘乎如仙人独立,晃晃乎浑然天外仿若一体。他的存在令人好奇,究竟是真有此人,还是他就是东坡先生精神上的寄托,意识外另一个自己?细细想来,如果苏东坡生来是个隐士或者道士,是否还能依然如此令人着迷的魅力呢?自古以来超然世外的隐者数不胜数,但真正为世人所记住的,缺如凤毛麟角。
吴复古提醒了我们,苏东坡一生其实从未真正忘却营营、超然世外。我们知道他、记住他恰恰因为他入世、鲜活、甚至饱受打击的一面。我不知道苏轼是否在他身上看到过“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的自己,但我想他更有可能看到的是成为不了吴复古的自己。以他的才华和影响力,他也许不能;但更有可能的是,他内心深处并不想。入世,出世本就在乎一念之间。吃吃喝喝与苍生同乐,大概才是他内心真正所向往的。
但无论后人如何评说,东坡先生依旧是那个文人史上具有着独特魅力和传奇色彩的人物。他可是那个竹杖芒鞋嬉笑怒骂间穿林赴雨的蓑衣竹翁,也是政坛上不愿依附他人而郁郁不得志的官吏,更是文坛上的一代巨擘,用自己的书法、文笔引领了一个时代的文人墨客。从他的身上,人们看到的是他的才华横溢以及被人欣赏的文人气节。他的深情而不做作,悲情而不怨天尤人,更兼具历经坎坷的人生经历,或许这也正是他为无数后世文人所喜爱的原因之一吧。
论起那些古代的著名诗人,例如唐宋八大家,我都了解,在这些人中,最让我钦佩的,就是苏东坡了。
苏东坡,是豪放派的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之一,他是个乐观开朗的人,在被贬的时候,仍然能保持一个好的心态,与友人一同出游。我钦佩他,是因为他有着无可比拟的才华,“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表达了他的豪迈;同时,“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是他的深情;还有着“欲把西湖比西子,淡装浓抹总相宜”的清新雅致。如此有才华之人,怎能不钦佩?
我想更深地走进苏东坡的内心世界,于是在众多关于苏东坡的书籍中,我选中了这本《苏东坡传》。
从书中的标题,很容易能看出这本书与众不同的地方,这跟它的作者——林语堂有关。林语堂是一位著名作家,也是一位赫赫有名的才子。一位才子写一位才子,就诞生了这本《苏东坡传》——20世纪四大人物传记之一。
这本书写了苏东坡仕途坎坷、历经磨难的一生。苏东坡多次被贬谪流放,大半生都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尽管多次遭遇,苦难深重,但他却没有抱怨和颓废,总是那样豁达,总能找到快乐的理由。
苏东坡受尽磨难,而依然快乐达观,能成为豪放派的代表,固然可赞,而读罢掩卷,我却似乎有了一些新的体会。
苏轼毫无疑问是个“狂者”。论语里有一句话“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中行,行能得其中者,言不得中行则欲得狂狷者。狂者,进取於善道。狷者,守节无为。”做人做个狂者可以,但不能做一个狷者。
的确,苏轼的才华,超过了几乎当时的所有人,有狂傲的资本,不过,从另一个角度看,他也为狂所连累,成为他各种挫折的根源。乌台诗案,就是一个典型的的例子。
狂傲,说的好听点,是恃才傲物,说的难听点,就是自负。当年,苏轼做官时,他好友的父亲,陈希亮,作为他的上司,不停地打压苏轼。哪怕一篇很简单的文章,苏轼都要写很多遍,因为陈希亮怎么都能找到一点漏洞。有人说,陈希亮是无中生有,他为此解释说,是看出了苏轼特别骄傲,怕他以后在官场上,会吃大亏,所以才打压他,磨磨他的锐气。想必苏轼有些是接受了,但是我想骨子里的东西并没改。
苏东坡的一生是异常坎坷的,也是乐观开朗的。他的那种身处逆境,却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败亦可喜的超然达观,像他的诗词文章垂名千史!
林语堂笔下的苏轼生性是急躁的,“如蝇在食,方吐为快”;是大度的,“君子相决,恶言不出”。也正是因为他的这番性格使他结交了许多好友。在乌台诗案中,苏轼大难临头。皇太后,太皇太后,都纷纷为他求情。那时太皇太后身患重病,神宗想向天下祈福,而太皇太后却拒绝了。她说:“我不需要你祈福,只要你放了苏轼就可以了。”由此可见太皇太后对苏轼的眷顾。可当时北宋正处于变法关键时期,而变法也是为了大宋提振经济,神宗不敢与发起者王安石挑起事端,只能放了苏东坡但却贬了他的官职去了黄州。可苏东坡没有因此畏惧,他一向乐天的精神使他愈挫愈勇。这便是苏轼啊!
苏轼的文章至情至性,有血有肉。他告诉了我,一篇文章的好坏并不在于它的辞藻是否华丽,句式是否优雅,而是在于作者想要表达的内容与情感。这点使我受益匪浅。
同时林语堂笔下的苏轼也是一位非常真实的人。他用佛教感化女鬼,用文字乞求上苍。他一生好“道”,从小就受其影响,还有记载说他幼年时与老子在梦中相遇。在他游历四方时,他还为各道馆撰文。他与百姓一起共赴天灾,受百姓爱戴。
苏轼并不迷恋官职,他只是希望为国家出一份力罢了。杜甫,辛弃疾,陆游……多少爱国诗人用笔宣泄情感,写下沉郁忧愁的文字。可苏轼不同,他不是愤世嫉俗的,他在处事中发现了人生繁复的种种。秉承坚韧的性格,使他有了“老夫聊发少年狂”的气势。
有人说,黄州是苏轼的终点,却也是苏东坡的起点。苏轼是属于宋朝朝廷的,而苏东坡是属于他自己的。正是因为他明白了那些令人心寒的道理,所以他才会一鼓作气,满腔热血。他写词,只是为了将心里的想法表达出来;他写文章,是为了展示自己的看法;他写书法,“我书造意本无法”;他绘竹,竹即为他,在逆境中拼搏,不屈。这就是苏东坡啊!
我曾认为苏轼是一位卖弄风骚的墨客。只会为国家大事哀怨,为儿女情长不知所云。可我读了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后,让我从东坡的每一个字眼中看到了积极向上,这就是文字的力量。而这千千万万份力量,汇聚成了一位大写的东坡居士!
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题记
苏东坡亲历五朝,而在这悠悠五朝之间,除去童年和青年时的春风得意,自神宗之后,一直到苏东坡身死,苏轼的一生可以说是坎坷动荡,政治上的小人,为了打击这一代文豪,不惜使尽万般手段,一次次的贬谪,离中原愈发遥远,到最后,甚至有了元佑党人碑的出现,被刻上党人碑的官员,重者关押,轻者贬放远地,非经特许,不得内徒,而苏轼,与司马光一起,名列黑名单前列。但就是这样的政治上的迫害,苏东坡丝毫不以为意。“苏东坡对他弟弟子由说:‘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 ’所以,苏东坡过得快乐,无所畏惧,像一阵清风度过了一生,不无缘故。”
林语堂说,“我写苏东坡传并没有什么理由,只是以此为乐而已”!而我看《苏东坡传》却有许多的理由。其一,苏东坡的诗词既豪迈,“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又婉约“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怎样的一生,才有这样的才情?其二,苏东坡与欧阳修,王安石,到底有怎样的恩怨?其三,苏东坡和佛家有怎样的际会渊源?
天气闷热,来不及一一细写。一言蔽之吧。东坡本人是个生性乐观的人,多才多艺,深厚,广博,诙谐,智利超群,又天真浪漫。有蟒蛇的智慧,鸽子的温柔敦厚(林语堂语)苏东坡快乐,无所畏惧,像一阵清风度过了一生。
王安石是个怪人,徒有救世之心,无圆通机智处人治事之术,除去与他自己本人之外,天下无人可与相处,他还是一个不实际的理想主义者。王安石仪表邋遢。在他最好的年华21岁到46岁,一直谢绝任命,在一个偏远的省份当一名小吏。他有创见,也善于言谈。但在人际交往上,被认为矫揉造作,不尽人情。
苏东坡本人一生坎坷,几次被流放,浪迹天涯,成为百姓之友。他与道佛两家都交往甚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