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贝日记》是当年在南京的一名德国友人亲身目击南京大屠杀所作的真实记录。这次为您整理了最新2019《拉贝日记》读书笔记读后感精彩9篇,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家。
也许,因为了陆川电影《南京南京》的热映,引起了我对另一部同题材小说《拉贝日记》的兴趣,从网上,我读完了它。
《拉贝日记》是当年在南京的一名德国友人亲身目击南京大屠杀所作的真实记录。这本书的作者约翰拉贝是德国西门子公司的雇员,1937年日军进攻南京前夕,他和十几位外国传教士、教授、医生、商人等共同发起建立南京安全区,并担任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主席。他和一些国际友人在当时极其危险艰难的战争环境中,四处奔走呼号,奋不顾身地抗议和尽其所能地阻止侵华日军对中国人民疯狂施暴。他们设立的南京安全区为大约25万中国平民提供了暂时栖身避难的场所。在他自己的住宅和小花园里,也挤进了600多名中国难民,受到保护。他还在他的日记和其他文字中记述了侵华日军在南京犯下的一桩桩令人发指的暴行。他在1938年4月回到德国以后,连续举行报告会,向德国当局呈送书面报告,继续对日军在南京的罪恶进行揭露。在受到德国警察盖世太保的讯问和警告之网后,他仍然暗暗地细心整理自己的日记和有关资料,将这些历史记录留给后人。
这本书主要采取的是日记体这一形式,在情节上,他更多的是翔实的、朴素的记述,读完后令人压抑、愤怒,为那段黑色的历史。
对于南京大屠杀,我最初的记忆是在初三那年,学校发了一本补充教材,那上面的记载。对于这段历史,我想每一个中国人的感觉都应该是相同的。
这学期,我读了一本书,书名叫《拉贝日记》,这本书的作者名叫约翰·拉贝。
本书讲述了1937年日本鬼子侵略中国,来到南京。在那里狂轰滥炸,挥刀进行了一场大屠杀(杀的是中国老百姓)。当时有一名叫约翰·拉贝的德国人在南京,他看到这样的场面,用智慧和自己的身份历经种种困难,遇到各种挫折,最后用行动成功保护了20--0多名中国人免于被日本兵杀害。
我看完这本书之后有很深的感触,有欣慰,还有许许多多的愤怒。日本兵太放肆,太贪婪,太可恶……中国不是他们的,凭什幺乱杀人?凭什幺在我们的地盘狂轰滥炸……他们小日本坚持“杀光”“烧光”“抢光”这叁“光”,生命是可以这样随便挥发的吗?
那些被杀的中国老百姓多无辜啊,什幺都没有做,却遭遇了日本人的枪杀、砍杀、烧、--等等等等,我们又没有犯什幺错误,有什幺权利这样对待我们?对于这样的小日本儿,我们没必要和他们争论,直接对他们不客气,他们喊冤,我们还说你们活该嘞!唉,为了让祖国强大起来,我们只能不忘国耻,振兴中华,好好学习,将来,祖国就不再会那幺弱小,在那幺容易被欺负了!
刚看好《拉贝日记》,我觉得非常有必要释放下自己的心情。
作为和平年代出生的我,对1937年12月冬在数周内南京城里发生的那些事并不是了解的很清楚,信息主要来源于一些历史课本和媒体资料。《拉贝日记》给我一个机会从另一个角度去认识、去更进一步的了解那段历史。
我其实并不太想看《拉贝日记》,理由和我没去看《南京!南京!》是一样的。怕闷,怕看了以后浑身不自在。事实上结果和我预料的一样。可是我并不后悔看了《拉贝日记》,更决定去补上《南京!南京!》。首先这是一部优秀的影片,不论从题材、演员的表演、光影、音效上我都觉得都很出色。其次这是一部每个中国人都应该去看的影片,我并不是在和平年代大谈爱国主义教育,只是简单的觉得——有些历史不应该被忘却,应牢记。最后,这部影片给我上了生动的一课。
看了这部影片后让我懂得,多么艰苦、多么危险、多么折磨人的事情面前,你都不能轻易地倒下。人必须要坚强,只有坚强才有明天的希望!
今天是放假的第一天。昨天和朋友约好出去玩了,今天我也很守时的到了。刚刚听到赵茜说《拉贝日记》时,我的反应是很不好的。曾一度的认为拉贝是女的……
看完《拉贝日记》后,我真的有很多很多的感触……有道不尽的话……有难以形容的心情……很复杂……
影片播放中,我的心情一直是沉痛的,压抑的……为日本人的行为感到愤怒,为中国人民感到伤心,难过,为约翰感动……
当我了解了约翰的身份后,一直在思索一个问题。到底是因为什么,一个纳粹党员能够尽自己所能拯救中国人?其实,我找到答案了。那是一种爱,那是一种向往和平的心呀!
约翰贝拉,一名德国商人。在中国的30多年间,一直担任着西门子总经理。1937年日本皇军展开的无人性的南京大屠杀中,他保护了25万中国人民!他是伟大的!
在日军的轰炸机疯狂的轰炸着西门子公司附近的中国人民时,拉贝走出了车子,他奋不顾身的从后备箱中取出了纳粹国旗。他叫来了助手,将这面巨大的旗帜撑开,让无数的中国人躲在了旗帜之下,免受一死。
在德国发出紧急命令要求拉贝回国时,他毅然的选择了留在中国,和热爱和平的人开设了南京安全委员会。在生死关头,他明知只要逃走,就不会面临死亡的威胁。可他还是选择了让夫人离开,自己驻留在中国。
或许是由于我的年龄已到吧?毕竟我已经是青春期的少女了。会多愁善感。观看途中,曾好几次想要落泪。为了拉贝的无私,为了拉贝的伟大,为了拉贝的痛苦……当朵拉所乘坐的航船被日军炸毁时,拉贝痛苦的呼喊着朵拉的名字……
拉贝会给安全区的孩子发放食物,会为中国人民解决疑难。他是中国人民心中永远的英雄!
在日本皇军下令射杀安全区的中国居民的前一刻,拉贝和他的同伴打开了大门,站在了日本皇军的面前,坚定地说:“如果你们想制造第二次大屠杀的话,就请把我们也带上吧。”
结合历史时间,南京大屠杀发生于1937年,当时国民党的首都在南京,南京政府是当时中国最高行政统治中心。蒋介石在日军侵略南京之前便已撤离至成都。最近的电影中(有关南京的)贝拉这个人物总是会出现。我想,或许南京城中幸存的那些百姓,就是贝拉所救的吧?历史书中所说的幸存者,都是贝拉所保护的吧?
拉贝,真的是中国人民应该敬仰,缅怀的一位国际友人。他经历了南京的屠杀的整个过程,用他的笔详细的记录了日军犹如禽兽的屠杀活动。据资料所说,拉贝回到德国之后,曾给希特勒发过电报,进行过演讲,将日记公开。但由于德国与日本是同盟国,所以,不允许谈及有关南京的事情。
拉贝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他愿意帮助中国人,面对同盟国,从本质上来说是敌人的日本。他毫不退缩,甚至可以为了中国人民,死于日本脚下。他毫不畏惧死亡。对待家人,他付出了自己的爱,当朵拉所乘坐的船被击毁沉入大海的那个晚上,他默默流泪,望着朵拉微笑的照片神色黯淡。当他得知朵拉还好好活着的时候,激动的晕了过去!当他最终于朵拉团均的时候,他们相拥在一起……
在二战期间,世界形成了反法西斯的统一战线。这其中也有意大利,德国,日本人的存在。并不是所有的纳粹党员想要统治世界,他们之中也有向往和平的人,像拉贝先生,像辛德勒先生,像那些日本人。他们都是热爱和平的人,它们都不愿意发生战争。只是由于他们的国籍,他们出生于纳粹国家呀……人的心是不能够受到国籍的控制的!所以,我们不能只看一个人的身份证件,要想了解他,我们更应该看到他的内心。
首先想发点牢骚。
《拉贝日记》只有一个厅放映,其它影厅全是《南京南京》
这种照顾本土电影票房的手段实在很小家子气。
看了《南京南京》,豆瓣的影评给了3星。
《拉贝日记》则不得不给4星。
南京人对拉贝有深厚的感情,因为他对南京人乃至全体中国人来说是个大恩人。可是对于拉贝先生的了解,我们也只是知道个轮廓。电影为我们展现了一个真实的拉贝。原来他在票选安全区主席的时候也有顾虑,他也曾站在德国的角度,认为日本接管中国有利于德日之间的战略合作,他也曾做出交出战俘的决定。
这些充分显现出拉贝只是个凡人,绝不是被完美光环笼罩的神人。
在此当选安全区主席之前拉贝有所顾虑,站在他的角度来看,这种顾虑很真实。一个即将携妻离开中国的人,却因为一场会议不得不做出艰难的抉择。换了谁,我想都会犯愁。
好在威尔逊大夫从中激将,留住了拉贝。
当然,简单的激将只是促成拉贝做出决定的最终导火线
最主要的是拉贝本人也对这片土地眷恋不舍。
影片利用穿插的资料影像揭露当年日军犯下的种。种罪行
同时也有令人悲愤的百人斩比赛画面。
这一点,比《南京南京》做的要好。
此外,与《南京南京》一样,导演也安排了一个有点人性的日本少佐。关于这个人物,《拉贝日记》里对他的描写几乎是点到为止,其余日军继续扮演恶魔的角色。
这一点,比《南京南京》做的要好。
导演FG和陆川一样想告诉观众,日本部队里还是存在好人的。
但两位导演最大的区别是,FG懂得营造历史的整体,而陆川却一个劲的描写稀有的个体。
当然,《拉贝日记》也并非十全十美。
我相信很多看完电影的观众都会对张静初不满。
张静初在这部戏里根本就是个多余的角色。
第一,剪了头发,你还穿旗袍?明摆着怕日军不知道她是个女人。
在这点上,《南京南京》就很真实。
第二,弟弟为救姐姐,开枪射杀两个日本人。这段戏没什么不妥,问题是张静初是不是脑袋缺根筋?居然穿了身日本军官的衣服逃跑。
你穿日本军服是为了躲避日本人,这点可以理解。
我不理解的是,你在偏要挑军官的衣服,而且你明明不懂日语,你还出此下策。如果没衣服,可以从日本兵的尸体上扒件内衣和衬衫,偏要选外面穿的军服,深怕别人不知道你是“长官”?
(我所在的影厅内,所有观众对此段情节的出现一致表示不满)
此外,如果一定还要挑刺的话,拉贝在救赎战俘的那场戏也有问题。
当时拉贝表示他的司机会说德语,日本人问在场的俘虏谁会讲德语。
有一个人畏畏缩缩地举手,那意思很明显,他“懂”德语。
随后拉贝与此人简单的对话,这里就出现了一个逻辑上的错误。
从举手的角度来看,说明当时那位战俘比其他人都有魄力,他想赌一把。
既然如此,你就应该赌到底。拉贝与你对话的时候,如果你不是个白痴的话,你可以从他的眼神里找到一线生机。在这种情况下,你随便说两句自编的德语,拉贝也会救你一命。可结果怎样?你成了哑巴,你的魄力在面对拉贝的时候用完了?
所以说,既然敢举手,就应当不是个白痴,结果却用无声告诉拉贝,自己是个白痴。这一点不符合逻辑。
(但逻辑只趋向于理论,也许现实中真的有过这么一个角色,也许此人当时情绪很乱)
拉贝在离开中国的时候,难民高声欢呼拉贝的名字。
这一点与《南京南京》里难民下跪挽留拉贝完全不同。
我更愿意相信下跪的说法,对当时的难民来说,一个救星的离开意味着他们失去了一个重要的精神支柱。
总体来说,《拉贝日记》还是值得一看的。
至少比起《南京南京》来说,在我心中要多一颗星。
也许,因为了陆川电影《南京南京》的热映,引起了我对另一部同题材小说《拉贝日记》的兴趣,从网上,我读完了它。
《拉贝日记》是当年在南京的一名德国友人亲身目击南京大屠杀所作的真实记录。这本书的作者约翰拉贝是德国西门子公司的雇员,1937年日军进攻南京前夕,他和十几位外国传教士、教授、医生、商人等共同发起建立南京安全区,并担任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主席。他和一些国际友人在当时极其危险艰难的战争环境中,四处奔走呼号,奋不顾身地抗议和尽其所能地阻止日军对中国人民疯狂施暴。他们设立的南京安全区为大约25万中国平民提供了暂时栖身避难的场所。在他自己的住宅和小花园里,也挤进了600多名中国难民,受到保护。他还在他的日记和其他文字中记述了日军在南京犯下的一桩桩令人发指的暴行。他在1938年4月回到德国以后,连续举行报告会,向德国当局呈送书面报告,继续对日军在南京的罪恶进行揭露。在受到德国警察盖世太保的讯问和警告之网后,他仍然暗暗地细心整理自己的日记和有关资料,将这些历史记录留给后人。
这本书主要采取的是日记体这一形式,在情节上,他更多的是翔实的、朴素的记述,读完后令人压抑、愤怒,为那段黑色的历史。
对于南京大屠杀,我最初的记忆是在初三那年,学校发了一本补充教材,那上面的`记载。对于这段历史,我想每一个中国人的感觉都应该是相同的。
然而,有时候,问问现在的学生,他们对这段历史的陌生,却又常常会令我心生感慨:不是要宣传怎样的去敌对日本,而是,作为一段屈辱、悲痛的历史,我们应该铭记。
因为了《流星花园》的小优而喜欢的杨丞琳,因为她对的抗日的无知言论而对她厌恶到了极点。在吴宗宪主持的《我猜我猜我猜猜猜》中,面对宪哥的提问“抗日战争打了多少年”,杨丞琳说不知道,宪哥告诉她打了8年,她居然说:“哇,才打8年啊!”。
身为一名教师,我只希望这样的例子不要发生在我的学生的身上。
再一次,缅怀,为那些枉死的冤魂。
前几天我在网上看了《拉贝日记》这部电影。
《拉贝日记》中的主人公是当时的德国纳粹党员约翰?拉贝,作为当时西门子中国区的主管,拉贝加入纳粹党只是顺应潮流,他本人甚至根本不了解,他塬以为是一个英明的领导者,在安全区受到日军威胁期间,拉贝还写信给希望得到他的帮助,这封求救信自然是石沉大海。
当日本战机开始轰炸南京时,拉贝张开纳粹大旗,让大家躲在下面的时候,我是被震撼了。潮水般的人群聚集在下面祈求保命,忐忑不安,那面巨大的纳粹旗霎时成了拯救生命 的护身符,那一幕躲在旗下的人们和硕大的纳粹旗,非常有视觉冲击力。其所带来的感受十分复杂,但毋庸置疑,生命的存活在那时是最为重要的,不论采取何种手段。
拉贝的司机被砍头后,日军军官答应赔偿损失。拉贝提出用20位中国战俘来弥补自己的损失。这样的做法无疑是为了多挽救几条生命。当拉贝走向那一群充满恐惧以及期待的战俘时,空气彷佛都凝结了。站在眼前的都是活生生的人,但自己却只能挑选带走20个人,每一个名额的选择都是艰难的,也足以让心流血。拉贝用自己的勇气与智慧尽量多挽救那些已经走投无路的生命们。
影片中没有过多杀戮,暴力等场景,相对平缓的叙述了日本人在南京的屠城。重点突出了拉贝这位国际友人如何挽救20万南京百姓。日本鬼子轰炸西门子的南京分公司的时候,西门子公司的中国员工躲到公司院子里来,日本轰炸机还是炸个不停,但后来拉贝把德国国旗拿了出来,中国员工们都躲在了德国国旗下,结果日本轰炸机就停止轰炸回去了。看到这里,深刻的明白了毛主席那句:落后就要挨打的真正意思了。N条的生命竟然连一面德国纳粹国旗都不如,真的很悲哀。
电影往往只是一个有局限性的载体,它不能完全反映真实的历史。这部电影让我们知道,我们不能忘记这些曾经在那段特殊的日子里给予我们帮助的人,更不能忘记那段历史。勿忘先烈,勿忘国耻!
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无论我走到哪里都流出一首赞歌,我歌唱每一重高山,我歌唱每一条河袅袅炊烟小小村落路上一道辙,啦……啦……你用那母亲的脉搏和我诉说。”每当《我和我的祖国》那优美的旋律响起时,一种温热的情感便会在身体里慢慢升腾。我想这便是作为中国人应有的民族自豪感吧。往往一个人对事物热爱是无法用语言表达,就像你爱你的家人、朋友、师长一样毫无理由。我爱我的祖国,她虽然没有俄罗斯那么大,没有美国经济那么发达,但是她有5000年悠久的历史,并且有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斗争史。
而近期再次使得我为祖国而感动的是一部电影叫拉贝日记,作为和平年代出生的我,对1937年12月冬在数周内南京城里发生的那些事知道的太少太少,可怜的一些信息主要来源于历史课本和媒体资料,大都太过概括,缺少了应有的立体感。
《拉贝日记》给我一个机会从另一个角度去认识、去更进一步的了解那段残酷与壮烈交汇的历史。这部电影无疑可以被称作一部好电影,整个观看过程中我都被剧情牵动着,但是我的脸一直紧绷着,什么话也不想说,心情特别的沉重。在这个电影中有几个情节让我记忆特别的深刻,一个是日本轰炸南京,拉贝牵起来德国的国旗,中国人在德国国旗的庇护下面躲避轰炸,觉得是种讽刺,这大概是希特勒唯一做的好事吧。我不禁要想为什么作为中国人在中国的领土上没有安全感,而仅仅一面德国的国旗其效用却这么大,想来关键是德国的强大啊。
另一个情节是日本军人透露消息的情况,也说明了发动战争是极少数的军国主义分子,大部分日本人都还是不希望战争的,这也是我在影片中唯一一个我不会用鄙视的眼光注视的日本人。还有一个就是日本人在进行杀人比赛的时候那群同胞的眼神,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个个坐以待毙,或许这个是导演的安排,不过人人都是没有神的眼神,这么多人为什么不能够反抗?他们被俘之前可还是中国的战士啊,这是我最无法了解的。
起初,我其实并不太想看《拉贝日记》,理由和我没有看《南京!南京!》之类关于南京大屠杀的电影是一样的。怕闷,怕看了以后浑身不自在。事实上结果和我预料的一样。可是我并不后悔看了《拉贝日记》,从电影中我看到了许多伟大的灵魂充满着人性光彩的拉贝,耿直的威尔逊大夫,年轻气盛的罗森博士,慈爱坚强的杜普雷女士,人物丰满,个性鲜明,为突出拉贝起到了很好的绿叶作用。
跟着导演的镜头,我看到拉贝在是否出任安全区主事者的困惑,他在失去妻子的心灵战栗中变得更加坚定,他把自己的私房钱拿出来为安全区购买粮食,而故意不让别人知道内情。
面对这样一个把大爱倾注在一群与自己并无太多瓜葛的弱者身上的外国人,你没法儿不想起救犹太人于水火的辛德勒,没法儿不想起不远万里来到中国的白求恩。影片在娓娓道来中,为重构中国人的精神世界立下莫大之功。
面对残酷的日本人的侵略恶行,一个满可以置身事外的人却义无反顾的选择了留在这生死难保的是非之地,其中的伟大谁又能否认呢?
今年是建国六十周年,在这六十年的风风雨雨里,中国变得太多太多,从贫困到丰衣足食,从弱小到强大,从被人看不起到被人看重,人们在向着祖国美好未来看齐时,是否会想起那些曾经战斗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呢,他们的英勇事迹是否还被记得真切。
几年前曾经听过某校学生在观看南京大屠杀的视频资料时不断爆发出兴奋的笑声的报道,那时的我简直无法相信,作为中国人他们到底哪里出了问题。在建国六十周年的今天我想这是一个好机会,一个培养新一代中国人爱国热情的好机会。
我想拉贝日记的出现无疑给我们一个重要的提醒,根是一个好的契机,古人已去今人是否还记得缅怀这他们呢?勿忘先烈!勿忘国耻!
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无论我走到哪里都流出一首赞歌,我歌唱每一重高山,我歌唱每一条河袅袅炊烟小小村落路上一道辙,啦……啦……你用那母亲的脉搏和我诉说,拉贝日记观后感。。。。”每当《我和我的祖国》那优美的旋律响起时,一种温热的情感便会在身体里慢慢升腾。我想这便是作为中国人应有的民族自豪感吧。往往一个人对事物热爱是无法用语言表达,就像你爱你的家人、朋友、师长一样毫无理由。我爱我的祖国,她虽然没有俄罗斯那么大,没有美国经济那么发达,但是她有5000年悠久的历史,并且有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斗争史。
而近期再次使得我为祖国而感动的是一部电影叫拉贝日记,作为和平年代出生的我,对1937年12月冬在数周内南京城里发生的那些事知道的太少太少,可怜的一些信息主要来源于历史课本和媒体资料,大都太过概括,缺少了应有的立体感。
《拉贝日记》给我一个机会从另一个角度去认识、去更进一步的了解那段残酷与壮烈交汇的历史。这部电影无疑可以被称作一部好电影,整个观看过程中我都被剧情牵动着,但是我的脸一直紧绷着,什么话也不想说,心情特别的沉重。在这个电影中有几个情节让我记忆特别的深刻,一个是日本轰炸南京,拉贝牵起来德国的国旗,中国人在德国国旗的庇护下面躲避轰炸,觉得是种讽刺,这大概是希特勒唯一做的好事吧。我不禁要想为什么作为中国人在中国的领土上没有安全感,而仅仅一面德国的国旗其效用却这么大,想来关键是德国的强大啊,观后感《拉贝日记观后感》。
另一个情节是日本军人透露消息的情况,也说明了发动战争是极少数的军国主义分子,大部分日本人都还是不希望战争的,这也是我在影片中唯一一个我不会用鄙视的眼光注视的日本人。还有一个就是日本人在进行杀人比赛的时候那群同胞的眼神,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个个坐以待毙,或许这个是导演的安排,不过人人都是没有神的眼神,这么多人为什么不能够反抗?他们被俘之前可还是中国的战士啊,这是我最无法了解的。
起初,我其实并不太想看《拉贝日记》,理由和我没有看《南京!南京!》之类关于南京大屠杀的电影是一样的。怕闷,怕看了以后浑身不自在。事实上结果和我预料的一样。可是我并不后悔看了《拉贝日记》,从电影中我看到了许多伟大的灵魂充满着人性光彩的拉贝,耿直的威尔逊大夫,年轻气盛的罗森博士,慈爱坚强的杜普雷女士,人物丰满,个性鲜明,为突出拉贝起到了很好的绿叶作用。
跟着导演的镜头,我看到拉贝在是否出任安全区主事者的困惑,他在失去妻子的心灵战栗中变得更加坚定,他把自己的私房钱拿出来为安全区购买粮食,而故意不让别人知道内情。
面对这样一个把大爱倾注在一群与自己并无太多瓜葛的弱者身上的外国人,你没法儿不想起救犹太人于水火的辛德勒,没法儿不想起不远万里来到中国的白求恩。影片在娓娓道来中,为重构中国人的精神世界立下莫大之功。
面对残酷的日本人的侵略恶行,一个满可以置身事外的人却义无反顾的选择了留在这生死难保的是非之地,其中的伟大谁又能否认呢?
今年是建国六十周年,在这六十年的风风雨雨里,中国变得太多太多,从贫困到丰衣足食,从弱小到强大,从被人看不起到被人看重,人们在向着祖国美好未来看齐时,是否会想起那些曾经战斗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呢,他们的英勇事迹是否还被记得真切。
几年前曾经听过某校学生在观看南京大屠杀的视频资料时不断爆发出兴奋的笑声的报道,那时的我简直无法相信,作为中国人他们到底哪里出了问题。在建国六十周年的今天我想这是一个好机会,一个培养新一代中国人爱国热情的好机会。
我想拉贝日记的出现无疑给我们一个重要的提醒,根是一个好的契机,古人已去今人是否还记得缅怀这他们呢?勿忘先烈!勿忘国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