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个幸福的拾荒者,在时光的隧道里且行且珍惜,纵然于世间丢弃,众人不解,亦不弃那份追逐幸福的信仰。下面是小编辛苦为大家带来的《幸福的拾荒者》读后感(优秀5篇),您的肯定与分享是对小编最大的鼓励。
《幸福的拾荒者》一书是胡歌在他车祸痊愈后书写的一本他亲身的心路旅程,由于个人偏爱,所以总是在彷徨、烦躁时翻出来品味一番,借以沉淀心灵,平静思绪,让自己远离喧嚣繁杂,更会在遇到不顺心的事儿的时候拿来安慰自己,激励自己继续前行。
整本书并不长,有四万多字,二十来个章节,却将他这个人生的重大转折及内心的所思所想刻画地淋漓尽致。在序言中,他称自己为拾荒者,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让他甚至差点失去生命,挽回生命后却又不得不面对并承受支离破碎的一切,在漫长的黑暗中他艰辛地摸索,试图去拾起那些碎片,但在他逐渐拾起生命、光明、自信、智慧的同时,恐惧、迷茫、懒惰、焦虑、贪婪也把他压的喘不过气,在这样的境遇里,他却能重新审视自我,以最真实的状态去寻找新的动力和方向。
他说,很多时候我们都在惯性中生活,总觉得生活就该如此,没有办法也没有欲望去真正认识自己,而他恰巧在这场变故中得到了一个重新审视自己的机会。看到他这句话的时候我也在回想我的生活,确实如此,习惯了每天的忙忙碌碌,习惯了周而复始的惯性生活,在习惯中忘记了自我,忘记了反思,一旦习惯的事物发生了改变,便会变得焦躁不安,却不记得审视自己。
所以看完这个篇章的时候,我也在反思自己,现在的生活是不是自己曾经所追逐的,以后要走的路自己是不是该有个更加清晰的规划,如果现在习惯的生活发生变化,我要如何去面对……这是我看这本书的第一个收获,重新审视自己、反思自己,在反思中前行,在反思中寻找最真实的自己。
每个人的一生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波澜不惊的,但又有多少人在遭遇重大的变故的时候依然能处变不惊,坦然乐观的面对?见过他的医生都说,那天他离天堂很近,颈部一条七八厘米的伤口使他的颈动脉和颈静脉都暴露在外,所以能保全生命已是奇迹,而能重见光明则更是传奇。
在车祸后救护过程中他向医生询问自己眼睛的情况,得到的答案是“不确定”,这三个字让他不得不开始天马行空的胡思乱想,虽然情况很糟糕,但他却用了很诙谐的文字来表述他对自己可能成为“独眼侠”的遐想,当他偷偷在洗手间的镜子里看到自己支离破碎的容貌时,他也几近崩溃,但后来他告诉自己除了我自己,没有人能够让我真正重新站立,如果皮囊难以修复,就用思想去填满它吧。
在生死关头,人生巨变面前仍然能保持着一份如此豁达开朗的心态,实属不易,真的是打从心底里佩服他的这份从容和乐观,我自问自己在面对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时真的是不能像他这般以一颗平常心去面对。
书中有一个章节提到他去学唱歌的感悟,他说“做事不能只靠着天赋,勤奋才是让你迈向成功的关键。依赖着空虚的外表不能让我走得更远,唯有内在的修习将之转化成实力才能让我的人生更加踏实。”确实,再怎么华丽的外表也经不起岁月的洗礼,只有内在的修为才能在时间的长河中慢慢积淀,才能让人踏踏实实地走向成功。
生活中总会有或多或少,或大或小的波折,但不管之前怎么遭遇风吹雨打,每经历一件事,总要收获点东西,总会有果实的。生命注定要经历一次次磨难,才能塑造出与众不同,他说“所有的经历都是获得,所有的获得都是上苍给予的恩宠,”所以他把自己成为是幸福的拾荒者,其实我们又何尝不是呢,只要我们用满心的从容、乐观和感恩去面对生活的一切困境,总会在困境过后收获成长的喜悦,总会在风雨后感受到幸福的味道。
与《教育是爱的艺术》一书一样,李镇西老师的《幸福比优秀更重要》一如既往,是一个个故事组成的,是教育的故事,更是生命的故事。其中叙述教学的故事极少,反倒是叙事他朴实、真实的生活居多。让我印象极深的部分是他与乐山一中未来班孩子们聚会的情景:他能叫出每一个“孩子”的名字,他的电脑中有每一个“孩子”的照片,他的头脑中有每一个“孩子”的故事,每一个“孩子”生命中有他的故事,每一个“孩子”都记得他的要求:正直、善良、勤劳……读到李老师花笔墨最多的这次同学会,我的眼眶湿润了,我仿佛亲眼见证了这一幕,我仿佛看到一位用心做教育的老师收获了累累的硕果。当年他带这届学生的时候,周围所有的人都说“李老师,你这样教出来的学生太善良,不能适应这个社会”,30年后的师生聚会,回答了30年前的质疑,“孩子”们适应了社会,而且很适应。原来,教育无需那么功利。但教育需要本真。反思我们身边的一些教育是何等的坚硬,何等的粗糙!一切以分数为中心,对学生缺少关怀、缺少鼓励,只有要求,只有呵斥;学生对老师缺少感激,缺少敬佩,只有畏惧,只有不满。试问:身处这样的教育中,()学生的幸福感从何而来?老师的幸福指数又能有多高?
李镇西老师建议我们要大度。“学生犯了错误,甚至冒犯了我们,我们不可能不生气,但不要老是生气。尤其不要记恨学生,学生毕竟是学生,小孩儿嘛!不懂事,我们作为老师,作为成人,不要和他们计较。要有这样的胸襟,又有一种宽容。永远不要以学生为敌,永远要意识到学生是在成长中的孩子”。
幸福比优秀重要,优秀是用别人的眼光看自己,幸福则是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生活。孰轻孰重,一看便知,可知易行难呀!最关键的是我们的幸福感从何而来,心态,幸福的心态就会带来幸福的生活。
“优秀”的教师是有限的,有些与机遇甚至人际关系有关,而幸福的教师却有千千万万,有些就在我们身边,甚至就是我们自己!做一个幸福的教师,我在路上!
假期被旅游和加班塞满,竟然没有时间读书。临近开学有人送给我一本星星班马丽娟老师刚出的《给孩子当下的幸福》,里面写的是巴学园的生活,于是回家如饥似渴地读,读后颇受触动。
“有心而无痕“是看过书后对对巴学园里老师引导方式最深的体验,书中不仅真实地呈现了生活在巴学园的孩子们的状态,更呈现了巴园老师们在引导和帮助孩子时的思考,而这些思考体现在行动上,是自然的、不着痕迹的,以孩子愿意接受的方式,不时地散发着智慧的光。老师们看似不动声色的一个动作、一句话其实包涵了许多对孩子的尊重、理解、帮助。
亲子班与马老师有过接触,感觉她总是一潭春水不语不惊,动作是轻轻柔柔淡淡的,没见过她大声地表扬哪个孩子,当然也没有呵斥过哪个,对孩子的帮助也似乎是点到即止,她像是隐身在班里一群孩子中,一眼扫去,似乎注意不到她的存在,她只在需要时才浮现点拨两下。
上她的亲子班时自己甚至在想她似乎什么也没做,她是不是在关注着班里的每个孩子?而看到书里她对孩子们的理解和和思考、对每个孩子神情、语言、心理那样细微的观察描写,才明白,看似平常地一举一动,原来老师其实是很多的思考。
书中有几个故事,比如“自杀手册”里,她看到孩子画出那么多“死“法,触目惊心,表情却是平静地,像跟孩子谈件平常事,只有这样孩子才放心地让老师进入他们的内心世界,
还有解决孩子们的冲突,有个关于孩子们抢凳子的故事,孩子们互相说对方错了,而其实这件事没有办法判定对错的,各自有理由和立场,老师说:“孩子们,这件事是老师们错了,是我们没有准备足够地位置”会把两个孩子同时带到另一处去,不让他们觉得的是哪一方做错了。老师们在用他们的心细微地照顾着孩子们的感受。
如果一个孩子总是故意打扰别人,吵闹,老师总会不动声色地请他去“做一件事情”而安静下来,或请他去旁边“准备一下”,“准备一下”这个不含褒贬的词,却总能在巴园很有份量,让孩子尽快平静下来调整状态。
还有一个深刻的体会,就是书中关于规则的部分。选择巴园之前,我看中的主要是这里老师的爱心、孩子的自由快乐,进入巴园后,最令我感动的却是这里规则的力量,这确是深入人心的一种力量,不是通过处罚、斥责而实现的,而是通过精心思考,智慧的实施而实现的,温和坚定,既不剥夺自由,又不妥协规则,培养孩子有理有据,不无原则地一味谦让,懂得保护自己的利益,又善于分享和合作。
想起前几天小默班上马学红老师对一件小事的处理,小默把小姨给的一块小豆腐干带到园里,那天我也没有制止。
在吃早饭的时候,孩子要自己吃掉。其实巴园并不主张把家里的玩具和食物带来,因为这些属于“我的”东西,会给孩子们学习分享带来困难,老师也不宜支配。而老师没有对孩子说不,而是说:“你可以吃,但我们要和大家来分享”于是,精心地把那么小的一块豆腐干切成了22小块,大家一起分享。
虽很小的事情但涉及到了规则也不姑息,用很巧妙的方式向孩子诠释了规则——“拿到班里的就是要来分享的”
还有一次两个孩子坐在园里小池塘边上脱了鞋踢水,老师说:“奥,我觉得你们这样做会打扰到小鱼的”,没有一个“不”字,孩子们就乖乖地回来了。
这样的小事不胜枚举。老师们就是在用这样的行动和语言智慧地传递着规则的力量。
作为巴园的家长,我已亲身地感受到了孩子沉浸其中的快乐,看到孩子入园后在规则内化上的巨大进步,并真心为孩子在这样的园里成长,在这些用心的老师的帮助下感到幸运、幸福,而这本书让我们更加了解了老师们是怎样引导的,她们为什么要这样做,是出于怎样的考虑,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老师,也有助于我们把巴园的教育方式延伸到家庭里。
或许因为我们是这所园里的家长,对这本书里的生活更感亲切,而在文字上,客观地说这本书在个别的地方还不太流畅,有些方式或许园里人一看就懂,外面人却要琢磨一下,但这丝毫不会掩饰马老师在字里行间流淌着的深深的爱意和良苦用心。真的非常感谢能看到这本书。
一个满脸污垢,浑身血迹的人单独坐在公路边。明明在做着美梦,梦碎了,自己被无情的揣入人间,如同一个拾荒者般。红蓝灯在眼前闪烁,穿白大褂的人在奋力奔跑,自己如同一个看客,看着这慌乱的一切。慢慢坠入黑暗,什么东西都在离他而去,包括生命。苏醒后的他成了个一无所有的拾荒者,慢慢拾起他所丢失的东西。
首先被拾起的是他的生命,活下去的动力。不禁想起佛教中的”应无所住”,告诉我们不可停留。在他自传中曾写道“上天赋予每个人时间有限,若不为自己命运疾走,那生命的痕迹就太短浅了。”正因为如此,他赢了,战胜了黑暗之神。赢得生命是值得高兴的,浑身的伤对他来说就不怎么重要了,生命只有经历一次磨难才会于众不同。
当医生告诉他脖子里的伤与动静脉只有1毫米,当医生为他眼睛能否保住而争论不休时,他与朋友谈笑风生,似乎与己无关。这份心怀是别人所没有的。他是一名演员,脸对他来说是那么重要,可他不再乎,因为活着。放眼现在社会,又有多少人明有白,要不就没有那么富士康员工从高楼跳下。外貌只是外表,内心的强大才是真正值得人尊重的,只求外表但内心不强大的人如同空心芦苇,一有什么风吹草动就会四处摇摆。而内心强大的人那,他就像沙漠中的胡杨,根紧紧抓着土地,无论多大的风暴,他毅力不倒。
然后,面对现实,接受已经发生的。好朋友的逝世,司机的判刑,自己工作暂停使得公司赔钱。一切的一切他都从容面对。
即使再猛烈的暴雨,也有雨过天晴彩虹乍现的时候,即使再悲痛的苦难,也有烟消云散淡出视线的一天,历经劫难后,我们应该把创伤留在心底,再次满怀希望踏上人生新旅途,毕竟人生还在继续,阳光依旧灿烂。如同《功夫熊熊》中的经典名句“yesterday is history,tomorrow is mystry,but today is a gift ”那个’拾荒者’还在为他目标前进,朋友们,我们呢?
暑假里,我读了《幸福的拾荒者》这本书。这本书是胡歌讲述20xx年夏天车祸发生的来龙去脉,车祸导致其伤及面部,一度曾被认为无法继续演艺事业。面对着突如其来的打击,胡歌选择了乐观,坦然的去面对,就像一个幸福的拾荒者一样,挂着笑脸拾回一个个遗失的幸福。
正像他所说:“人不能无止境地生活在痛苦中,当失去的东西无法挽回,我们更不能失去自我。生命注定要经历一次次磨难,才能塑造出与众不同,所有的经历都是获得,所有的获得都是上苍给予的恩宠。”车祸把他撞离了原本的轨道,可他却以最真实的状态去寻找新的动力和方向。
多数人会在困难面前垂头丧气,例如我,尽管我明白要怎样去迎接挑战,可还是会懒懒地选择逃避,也许是胆怯。不过不论怎样都不好,面对才是重点。
朋友,这朦胧的背后是一束束灿烂的光辉,是让我们懂得美丽与珍惜的光辉。
这本书让我学会一个道理——珍惜眼前的事物“学会感知,我们的生活中从来不缺幸福。”看到这句话时,我脑子里不禁涌起了许多想法:幸福,何谓幸福,不是成天大手大脚的乱花钱,不是整天泡在电视、电脑上,更不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去从他人身上索取……仔细观察,其实幸福就在我们身边:亲人的关怀、朋友的友谊、老师的恩情……这一切都是幸福,只不过我们平时从没有注意罢了。
幸福和灾难,一对好朋友,它是我们成长的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面对幸福,我们要学会珍惜;面对灾难,我们要想办法战胜它们。只有两者合一,我们才能成功。最后,用书中的一句话作为结尾:在拥有的时候懂得珍惜,就不会害怕失去;若失去了才知道珍惜,就算不上真正拥有。但愿有一天,我们都可以无悔地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