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仨读后感(优秀9篇)

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这次帅气的小编为您整理了我们仨读后感(优秀9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杨绛先生《我们仨》读后感 篇1

“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这一句平实的'话语,却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了那份厚重的爱与刻骨铭心的思念。现代科技方便了我们的生活,但现代科技环绕中的我们,还能找到那份平淡但却深刻地情感吗?电话、互联网让我们的沟通随时随地没有障碍,但人与人的内心之间却有了越来越厚的屏障。当我们到互联网的虚拟空间里去寻求心理的安慰时,我们是不是忽略了身边平淡但却真实的情感呢?当电话、短信让我们能够便捷地传达心★WWW.BAIHUAWEN.com★意的时候,我们是少了“云中谁寄锦书来”的苦苦追问,但同时,我们是不是也少了“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身后情感呢?当飞机、高速列车让我们能毫无阻隔地飞越千山万水,多远的距离都不成为距离的时候,我们的心灵距离也随之拉近了吗?我们不再有“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的苦苦煎熬,但同时,我们还有那份“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铭心的思念吗?

现代人都在追求轰轰烈烈,想要轰轰烈烈的事业,轰轰烈烈的爱情,却忽视了平淡中的美丽。我们以为自己有理想、有追求,每天在滚滚红尘中为了生计和所谓的理想而奔波忙碌,但又有几个人真正仔细地思考过自己内心深处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我们抱怨工作不够顺利,恋人不够浪漫,家人不够体贴,朋友不够理解,我们抱怨生活太枯燥乏味,但我们有没有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去寻找乐趣、体会乐趣呢?生活原本就是平淡的,但在这平淡中,只要我们用心去体会,还是可以去享受其中的乐趣的,就像歌中唱到的“曾经在幽幽暗暗反反复复中追问,才知道平平淡淡从从容容才是真”。

《我们仨》读后感 篇2

古驿道、客栈、小船、梦境——虚虚实实地暗喻了钱钟书先生最后住院直至逝世的日子。“我们仨”在古驿道上合家团聚,但女儿却先一步走失。每天杨绛先生就带着自己的影子,踏着落叶,在古驿道上一脚一脚地走,沿着河岸一天一天地找寻小船,下榻新的客栈一程一程地相送。她希望这是一场梦,一场长达万里的梦,然怅然一梦终有醒,梦醒时分,“我们仨”相失、天人永隔,家已不复是家,真的成了一个客栈。没有撕心裂肺、痛贯心膂的文字描述,但读之心会痛到泪水夺眶而出。

茫茫黄泉路,踽踽独行人!“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时,杨绛先生采用了白描手法,不加渲染、毫无矫饰,平铺直叙地用最平常的文字记录着“我们仨”工作、学习、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琐琐碎碎,还有风风雨雨,但读者仍能从轻描淡写的叙事中,感受到“我们仨”不平凡的一生,以及“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人生至高境界。“我们仨”心心相印、彼此欣赏、求同存异、相互尊重,面对困难、疾病,幽默风趣……醇美的感情、温馨的家庭是寻常人家一生向往的美好!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让我们以一种认真的态度与未来同行,且行且珍惜!

我们仨读后感 篇3

昨晚看完了杨绛先生的《我们仨》。

第一次看着“先生”这词是在冰心上。后来查字典才知道原来有学识得人尊敬的女性方才让人喊做“先生”。去年年尾看的是周国平的《妞妞》很感人,也落泪。看《我们仨》时,并没有多大的起落,只是心里是满着一种很温馨的感觉。很细腻也很滋润,慢慢的弥漫在全身。

我记得是在小学的时候学冰心的课本,里面说她喜欢读书,不爱风花雪月的辞藻。我便也是落了根,心爱着朴实之物。

《我们仨》就好像翻开的一片纸张,朴素稚嫩,无声息的融入整个人心里,仿佛是要在血管里流畅过的都是发了柔韧之力的波浪。

在我很小的时候,大概是在初中。我每天下午回家就在床边的电脑桌上练字,看着窗户下的马路边的人来人往,背诵着论语百家。我总是认为自己已经很老了,现在所过的一切生活不过是年老后嚼在嘴边泛起泡的幼年生活老调罢了。

当把时间放在某个点上,每一日都是很平常的,又像着在做着无味的重复,当这个点过去,转换到另一个点上,就会生出无限的感慨,总认为这个点真真是一眨眼就忽儿过去了。若是在这个点上什么也没做成让自己满意的,心里自然是不愿意的。

人生里总是要这样一个长长短短,满满缺缺的点集合在一起,堆成一块,成为一片。

然后才是一个完整的人生呢。

我们仨读后感 篇4

《我们仨》仿佛一个传奇,一个热爱家庭的母亲,一个有责任心的父亲,一个懂事体贴的女儿。三个学者,趣味相投,组成了一个美满的家庭,胜过建安七子,好比竹林七贤。

也许正是杨绛与钱钟书的多次“辞官”才造就了这个伟大的家庭。人生总会有一道选择题,尽管它只有两个选项。第一种是追逐名利或梦想,获得他人的羡慕;第二种是放弃对名利的追求,赢得了亲人之间的感情。

杨绛与钱钟书似乎都放弃了主任及更多的职位,我们仨才能在一起。因为他们远离了“官场”,所以才会有一种朴实而深刻的情感如源源清泉缓缓流入心房。这水不是八股文的“臭不可闻”,而是“只留清气满乾坤”的香远益清。

这一家好比莲花,受到红卫兵的欺压没有低头,收到江青的邀请没有答应。真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啊!

《我们仨》如一个范本,令我们千千万万个家庭向往。

《我们仨》读后感 篇5

今天读完了杨绛先生的《我们仨》,愉悦的心情变得稍微沉重,结局让读者遗憾颇多:“1997年早春钱瑗去世,1998年岁末钟书去世。三个人从此就失散。就这么轻易的失散了。‘时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一个单纯温馨的学者家庭就这样飘散了。留下杨绛一个人思念他们仨。是的,人世间不会有小说或童话故事那样的结局:“从此,他们永远快快活活地一起过日子。”人世间没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带着烦恼和忧愁。

细读此书,顿时被杨绛先生优美文静的文字吸引,仿佛一位老人在耳边给我讲着一个温馨的童话故事,平凡家事国家大事娓娓道来,面对别人的陷害,看不到一丝恨意,从来都是泰然处之。故事分为三部分:第一部《我们俩老了》、第二部《我们仨失散了》、第三部《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故事采用倒叙的写作手法,梦境的开头,梦中寻觅钟书虚实相间的写作手法;接着写古驿道上的相聚和相失。最后以顺叙的手法写她与钟书的结婚,留学,英国生女,回国,颠沛流离,走出牛棚,女儿工作,最后的离散。离散时杨绛这样描写自己的心情“我的手撑在树上,我的头枕在手上,胸中的热泪直往上涌,直涌到喉头。我使劲咽住,但是我使的劲太大,满腔热泪把胸口挣裂了。只听得噼嗒一声,地下石片上掉落下一堆血肉模糊的东西,迎面的寒风,直往我心里的窟窿里灌。我痛不可忍,忙蹲下把那血肉模糊的东西揉成一团往胸口里塞;幸亏血很多,把滓杂污物都洗干净了。我一手抓紧裂口,一手压在上面护着,觉得恶心头晕,生怕倒在驿道上。”’往者不可留,逝者不可追,一家人守望相助的回忆成为杨绛晚年生活的支持。

读完此书最大的感受是:杨绛是为好妻子,是个好妈妈。她在英国留学期间生活上对钟书无微不至的照顾,学习上与钟书共进退,有生活上的“探险”,心灵上的交流。钟书能成为大学者兼小说家,离不开杨绛背后默默的支持。杨绛能理清生活和工作,生活上关注丈夫和女儿,工作上不忘翻译《唐·吉歌德》。实现了爱情事业双丰收。

生活中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寻常的下馆子都能找到与众不同。“吃馆子不仅仅吃饭菜,还有一项别人所想不到的娱乐。钟书是近视眼。但耳朵特聪。阿瑗耳聪目明。在等待上菜的时候,我们在观察其他桌上的吃客。我听到的只是他们一言半语,也不经心。钟书和阿瑗都能听到全文。我就从他们连续的评论里,边听边看眼前的戏或故事。”

我们仨读后感 篇6

近年,随着杨绛先生的离世,她作为钱钟书先生背后的女人,也渐渐为人所知,她写的书也成为了大家追捧的对像。这两天粗粗看完了她写的《我们仨》,总体感受就是这个家“温暖有趣”。家庭氛围的营造与女主人密不可分,通过这本书,我看到了杨绛先生的大女人智慧和小女人情怀。她内心住着一个女孩、一个女人、一个男人,非常的丰富有趣。

一是注重生活的仪式感,有着少女心态,让生活变得有趣。这其实源于对生活的一种热爱。书中描绘的大作家钱钟书一家的生活其实也是清贫的,辗转搬家、食不果腹的日子是常有,但他们在吃不饱的情况下仍坚持早上和晚上饭后的“探险”——去走走没走过的路,捡捡不同的石头;虽然清贫,但他们坚持养猫,和每一只猫都合影。尤其是他们全家参观动物园,杨先生描绘的“河马怕丑、远远地朝游客射尿”等场景,分别就是一个少女灵动的笔态,杨先生的灵魂该是多么的有趣呀!

二是对家人知冷知热,有着母爱情怀,让生活变得温暖。比如,书中描绘钱先生系鞋带左右不分,她就帮他系;女儿和先生分别住在北京城的两大医院,她就拖着八十多岁的身躯送汤汤水水,把一家人团在一起、装在心里,毫无怨言。字里行间都是她对这个家的爱意与柔情。

三是与丈夫共同进步,热爱学习,有着男人的独立与追求,让自身成为孩子的榜样。书中写道她家中有两张书桌,早饭过后两人便一人一张,伏案读书。这等举案齐眉的场景是给女儿最好的爱与学习的熏陶。

四是懂得示弱,注重仪表,让男人有一种存在感,让感情变得甜蜜。比如她怕走夜路,先生就让女儿在他不在的日子里照顾好妈妈;比如她喜欢睡懒觉,每天早饭先生都会做好。其实她很能干,但她一定会在某些方面留一些缺角,让先生补齐,让先生有存在感,这是一种女人的智慧。男人需要通过付出行动让女人满足来获得成就感,女人一定不能太能干,把男人获得成就感的机会剥夺掉。再看她出现的照片,都是收拾得整洁优雅,美丽的外表永远是女人的武器。

另外,她也有着一些普通人的小心机,让我多次会心一笑。比如为了逃过开会这等无聊的事情,她不想做编内员工,只为清闲;比如为了省自己留学的钱,她以陪读的身份进行出国,吃穿用都和先生一起,省了一笔开支,开心得不得了。

大师其实也是普通人,有着人性的优点与弱点。只是她坚持不断向上向善,再加上大于常人的格局,所以才能让她在人生低谷时更坚强,在人生高潮时更冷静;而这一切,都源于她读过的书、经过的事、见过的人,以及自我的反思、沉淀和升华。

我们仨读后感 篇7

最才的女,最贤的妻,最温的暖,最善的心。这就是大家闺秀杨绛先生,她的一生始终宠辱不惊,温柔如水。她把自己放的很低很低,钟书把她放的很高很高,她温柔贤惠,他宠溺温情。这是一场穿越时空的爱恋,是一场不惊天动地却成为永恒的爱情。

如她温婉,如他专情,这才是最真的爱情,这才是最温的陪伴,这才是最长情的多情。让我用自己的笨拙和感动谈一下我对爱、对婚姻、人生的理解。致敬杨绛先生,您是我永远学习的榜样。

一、两个人的世界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它不需要太多华丽的表白,不需要太深情的对白。我爱你,我从心底里心疼你,我为你愿意做任何事情。我爱上你,就爱上了爱情,我们彼此变成更好一个人,我们一起吃苦、一起读书、一起散步、一起交流,一起走过人生的起起落落,一起面对人生的春夏冬秋。

因为有你的陪伴,我从不孤单,因为有我的陪伴,你从来不寂寞。

钟书做错了事情,弄坏了东西,搞砸了事情,总是忐忑不安的找到杨绛,杨绛总会说一句话:没关系,我会修好它。没关系,我去做。没关系,我会弄好它。多好,这时的钟书,这时的才子像一个被宠溺的孩子。也或许每一个女人身上都有一种母性,对她深爱的男子总是想对他更好,更好,那个时候柔弱的她也可以成长一棵大树,为她爱的人遮风挡雨。

这种感情美好、纯真、透明。我遇到了你,从此你就是我最美丽的风景,无人可以超越,那是最真、最纯、最珍贵的爱。

从前慢,慢到我们只能去爱一个人,慢到我们的心只有能放下一个人的空间。我遇到你,从此之外的风景只是经历,那美好的将成为永恒。

细数如今的爱情,太泛滥,太多情。当代的爱情多数都是快餐,三分钟热度、三分钟感觉、三分钟热情、三分钟感动。三分钟后你向左,他向右,无非是谁先将谁遗忘。遇到一个真心爱的人,遇到一个能让你感动,能走进你灵魂的人,得拿出石头剪刀布的运气,爱情都去哪了?是谁辜负了谁?

爱情是需要经营和付出的,爱情出了错,两个人都有责任。

自私、猜忌、两个人思想的不对等都无法构建完美的爱情。爱情需要身心相互吸引才能碰撞出热烈的火花,如果我们仅仅为了谋求肉体关系而维系的感情,总是会在短暂的热烈中支离破散、灰飞烟灭。

二、三个人的世界

孩子是这个世界上最美妙的诗篇。阿圆是幸运的,她有懂她的妈妈,她有爱他的爸爸,而且他的爸爸和妈妈也彼此深爱。这是最完美的童话。

孩子是天使,是让两个人关系更稳固,更有共同语言的纽带。

虽然养孩子绝对是一个让经济负增长的投资,从呱呱坠地到牙牙学语,到蹒跚学步,到幼儿园、小学和更深层的教育经历。真的是非常不容易,可是孩子是我们无法拒绝的礼物。

我敢说每一个拒绝孩子的人,在有了孩子之后就会嘲笑自己曾经的观念是多么可笑和无根据。当然,现代人的生存压力太大,含着金钥匙拼爹的毕竟是少数。大部分人都在辛苦劳碌、起早贪黑的加班、加班中消耗年华。

数万一平的房子,日益增长的支出,你要去维系生活,你要努力去在城市里打拼拥有一个家。谁的青春不迷茫,谁的人生不是在荆棘和苦楚中走出来一条光明大道。

有些苦、有些难,咬咬牙就挺过去了。长大前,我们是父母怀里的小宝贝,长大后我们不再是象牙塔里唱着好听旋律的情怀主义,诗和远方是要在努力奋斗的背景下才能实现的后享乐主义。

你坚持,你努力,你终会收获自己的风景。我们仨一起走下去,这是最温柔,最美丽的风景,比诗和远方更真实。

三、心疼你的心疼

读杨绛的我们仨失散了那些片段。我几度放下,搁浅,数次有想哭的冲动。我心疼这个百岁的老人,在短暂的时间失去女儿、失去爱人,独自行走在风里。

虽然这位百岁老人依然是那么慈眉善目,心平气和,用不急不缓的语调来回忆她失散的亲人。且不提钟书的才华横溢,再优秀的他也不过只是她心里的一个支柱,只是她的爱人,她女儿的父亲,她陪伴走了多年的亲人。

上帝是公平的,它给了你爱,也给你伤,它给了你甜,也给了你苦,它给你无与伦比的爱情,也留给了痛入骨髓的悲伤。

她的心里的痛只有黑夜懂得,只有落日的云霞懂得,只有飞翔的鸟儿懂得,只有她那颗忽明忽暗的心懂得。只是有些伤不必说,有些痛无需言,那些想念和悲伤都通过了她的温婉、她的娓娓道来得到了体现。

真的心疼这个坚毅的老人,再坚强的心也不过是女人。都说女人是水做的,当水结成了冰,还得拼命把自己焐热,只因为逝去的已经不能重来,生活还是要继续,爱情永远活在灵魂里,杨绛一定是依靠着爱的坚定、细微的真诚来守护着自己的一颗初心。

无论多苦,无论多悲惨,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先生,您是我一生的榜样,愿您们一家三口在那个我们看不到的世界恩爱如常。

我们仨读后感 篇8

一本拖了很久才看的书,一本前后看了差不多一个月的书。开篇即是三人走散,读来顿觉悲凉。我一直觉得有趣的人要活的久一点,即便事实并非总是如此,所以当看到钱先生和钱媛相继离世,便跟着杨先生一起心痛。当然,我所感知的痛不及杨先生万分之一。

不带感情色彩地说,这本书记录的不过是杨先生一家几十年来发生的大事小事。但是字里行间的浓浓爱意是当今爱情小说所难以望其项背的。特别是杨先生说:“阿媛是我生平杰作。”以前听我妈宝贝我时还觉得肉麻,但看到杨先生特别认真动情地宝贝钱媛,并且例举出阿媛杰出的事迹,我突然理解了我妈。这么认真的夸女儿的杨先生,真是可爱极了。

其实杨先生一家都非常有趣,从前便知道钱先生调皮用墨笔给杨先生和钱媛画花脸的故事。大多数时候杨先生是比较端庄的,只有爷俩特别没正经,从儿时的玩闹被钱先生的姐姐“大的揍一顿,小的也揍一顿”,到长大后趁着杨先生不注意就不叠被子不收拾屋子,被发现了只好像个孩子一样嘀咕一声“被发现了”赶紧去整理房间。大约是他们都是鼎鼎有名的学者,生活中的这些调皮的点滴,让他们有一种“反差萌”。这大约是我最近爱读名人传记的一个原因吧。

“大都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书中读得这种痛失所爱的心情,一方面感慨也一方面懂得珍惜眼前。不要等到失去才明白身边的亲人朋友都是“易碎物品”,要“轻拿轻放”。世间有很多“我们仨”,但愿所有的“我们仨”都能像杨先生一家一样有趣地、和谐地、开心地过完一生。

以上。

《我们仨》读后感 篇9

我很喜欢杨绛先生《我们仨》这本书。微微泛黄的纸,简朴,却散发着一种很清透的气息。看着它,忽然会有一种远离城市的宁静,安逸的怡人。书封面上方是用淡淡的白色”。这样的三个称呼,听上去很亲切。

《我们仨》不仅是一本回忆录,更可以说是一本布满着人世间一幕幕悲欢离合的剧本。角色都是如此鲜活,即使化作了文字还是如此活灵活现,仿佛就发生在身边似的。我们便好比从窗户纸的孔隙中,静静窥视着一户书香门第内,一每天发生的不同故事;即使主角中已有人遽归道山,尽管这故事并不惊心动魄。

当读到伤心处时,我会落泪;当读到开心处时,我会欢笑;当读到告别处时,我会心酸;当读到家常处时,我则会认同。总之,它能牵动您身上的每一根神经,能将您倒回那一段往事之中。使我大有感慨。

这本书有三部分:第一部分《我们俩老了》,只有两页;第二部分《我们仨失散了》用意识流写的梦境,冥冥蒙蒙,虚虚实实,亦幻亦真;第三部分《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是着墨的篇幅,共分十六小章,用很浅显的文字记录了杨绛先生他们这个三口之家共同经历的快乐。“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遇到困难,钟书总和我一同承当,困难就不复困难;还有个阿瑗相伴相助,不论什么苦涩艰辛的事,都能变得甜润。我们稍有一点快乐,也会变得非常快乐。所以我们仨是不平常的遇合。”他们相处,既有各不相扰的用心读书,又有融洽愉悦、妙趣横生的“捡石子”(把不在一起时的趣闻乐事记录给对方分享)游戏,一家三口经历崎岖与磨难,却因为一起的彼此安慰、共同承担从而创造乐趣与甜润。由此可以看出,杨绛先生的一家三口的相知、相契、相亲、相爱是多么的令人敬重与羡慕。

最后的附录里,有很多张杨先生一家三口的生活照,是那种其乐融融,看了让人很温暖的家庭照片。有年轻时,夫妻俩在伦敦和巴黎留学时的合影;也有钱瑗的成长照片、英国留学的纪念照。最喜欢他们父女俩的合影,老先生爱说女儿像他,一样的有着智慧的头脑,含蓄的微笑。他们仨各自的工作照,看完也让人感动。中国知识分子家庭的真实写照都在这些图片中定格了。最后两张他们夫妻俩相互理发的照片,拍得真好。杨先生会用电推子,钟书先生会用剪刀。我看到这里,才真正领会了什么叫做相濡以沫。

《我们仨》的故事读完,让我久久不能放下。为他们的相守相助,相聚相失,一个单纯温馨的学者之家的风范深深感动着。真希望现世安稳,岁月静好,每一个“我们仨”的故事都让人回味绵长……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