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人的陨落》读后感范文9篇

整个寒假我都在看一本书,它叫作《巨人的陨落》,它是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为背景和几个小人物的视角讲述了战争的整个过程的发展变化,是对上世纪的场“The Great War”的全景展现。这次帅气的小编为您整理了《巨人的陨落》读后感范文9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并分享出去。

《巨人的陨落》读后感 篇1

历时45天(其实有效时间应该低于30天),看完了肯·福莱特史诗巨著《巨人的陨落II》上一册以茉黛·菲茨赫伯特女勋爵与沃尔特·冯·乌尔里希的美好夜晚为收尾,本册中,贯穿主线的是一战,地点主要发生在德国的东西部战场,用各对因为战争,政治而两地分居的情侣视角,来描绘了个人对于国家机器的渺小,例如上一册结尾的沃尔特与茉黛,虽然一个身为贵族,一个身为外交官,或许背负着各自国家的政治目标,但在爱情与国家面前,他们选择不叛国也不弃爱,沃尔特去了前线,但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当局早日停火,和爱人正大光明在一起。

但正如之前所说,国家机器的庞大,不是一人之力可以左右,战争越拖越长,伤亡越来越多,此间每一回战场的描写都令我影响深刻,那个圣诞夜,英德两国士兵走出战壕,共同庆祝;格雷戈里视角的德俄战场,他勇敢的向腐败无能的上级扣下扳机,只为了不向和自己一样被欺压的普通士兵开枪,他们是无辜的,每一位普通士兵都是无奈的;包括后来比利的参军,索姆河战役中英军领导者的无能,以及比利的勇敢与机智;为了照弟媳和侄儿子,毅然从戎的格雷戈里,勇敢的向压迫做反抗。

等等,每一个小角色都有着鲜活的生命力,骨子里其实都有着相似的特点“勇敢,无谓,爱与和平”,而好战者以菲茨为例,身为贵族的他衣食无忧,“总想搞点大新闻”,不顾一切推动着战争,当然战争也不是他一人所为,而是很多和他一样的人“大人物”所做的决定。

而小百姓们,只求一个面包,拿起了枪,运气好的活下来了,运气不好的,留下了家人独自西去。战争是无情的,但越是这样,越是能体现出人性的光辉,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格雷戈里对于卡婕琳娜的那份深沉的爱,想当初是自己在野蛮警察的骚扰下救下的她,为此不少受到报复,本以为她能爱上自己,却被“风流哥”自己的弟弟所得到,他有嫉妒,但他作为家中长子,从小看经历了沙皇对人民,家人的重重暴行,他的心智比普通人要成熟,他对于爱的人,总是像大海一样宽广和深沉。包括后面自己辛苦换来的去美国的船票,因为列夫被残暴警察追杀,而毅然给了列夫,让他逃出俄国,自己留下来,扛下一切。

在所有正向男性角色中,我比较喜欢比利和格雷戈里,因为他们出身都不好,仅仅是非常普通的百姓,但他们经历了太多的磨难,不仅没有被打趴下,而是越来越牛逼,或许比利只是想让家里姐姐和父亲不再奔波,或许格雷戈里只是想让弟媳能顺利生产,自己能早日离开黑暗的沙俄,到后面,甚至只要一个面包。他们不像贵族们想建功立业,但却完成了足以改写历史的成就,虽然他们只是普通人,本册最喜欢章节是格雷戈里视角下的革命,他不是领导者,领导者是大家熟知的列宁,但是他发扬了了布尔什维克精神,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其实他并不是想政变,只是现实的残酷让他做出了内心的选择,一个国家的军人永远不能向手无寸铁的人民开枪!从推翻沙皇的故事上来说,我很有触动,毕竟我们国家也是这样过来的,还是很佩服陈独秀等人,伟大!最后再说说列夫,这个浪荡公子形象塑造的很是完美,但我觉得最后应该会来一个非常精彩的反转,其实每一对情侣最后的重逢无疑是本书最精彩的篇章,届时荡气回肠的家国命运在刻骨铭心的爱情亲情友情面前会擦出什么样的火花?继续开始第三册阅读吧!

《巨人的陨落》读后感 篇2

一战的硝烟下,每个人都在热烈的生长着!

肯福莱特讲述了一战中五个家庭的故事,其虽处在不同的国家民族,不同的社会阶级,但在肯福莱特的笔下,却因一战中发生的各种故事,而相互之间产生了各种纠缠。当沉入到书中的故事,斑驳的历史,波澜壮阔的世界,不由感叹那段历史的残酷以及书中各位人物命运的崎岖!

从书中可以看出,肯福莱特作为一位作家,有着超乎常人的近乎苛刻的严谨,书中现实与虚幻交织,在充分尊重历史的前提下加入故事情节,使人分不出哪是真实,哪是虚构,细细读下来,仿佛这不是一本历史小说,而就是以上帝视角对当年发生的真实的事件的记录,肯福莱特,不愧经常被冠以“全球读者xx个通宵读完一本书”的作家!

对于这个上帝视角,肯福莱特真正做到了,同盟国与协约国,肯福莱特并没有因为他是英国人而偏袒哪一方,他都是客观的讲述,而对于俄国十月革命的描述,他也没有因为他属于资本主义国家而全盘否定,相反,我认为他对十月革命充满了赞美,俄国工人和农民奋起反抗推翻贵族统治的那一段描述读来真是让人热血沸腾,我猜当时肯福莱特写这一段时应该也是充满激情的吧!

同时,这虽然是一部历史小说,但却并不生硬,书中处处充满了温情,包括工农阶级的觉醒,共产主义的诞生,女性地位的上升,超越国界甚至战争的爱情,对苦难人民的不屈奋斗的赞美等等,所以,当沉浸书中,经常会被书中的情节调动感情,或悲伤,或激动,或愤慨,或欣慰……作者的人文关怀让这本书读来很舒服!

书中的战争以及各个国家政权的更迭构成了主要的世界观,但书中的爱情线却更让人印象深刻,更让人迷恋。

格雷戈里和卡捷琳娜的爱情读来让人揪心,卡捷琳娜首先选择了弟弟列夫,因为他高大帅气,能说会道,哪怕是格雷戈里从警察手里救了她。后来弟弟用哥哥的机会去了美国,全然忘记了身处俄国的哥哥和恋人,以及他的还没出生的孩子,哥哥格雷戈里开始照顾她们,哥哥也就成了所谓的“接盘侠”,日子再苦,形势再危急,格雷戈里也没有放弃他们母子,最终打动卡捷琳娜收获爱情!我想此时格雷戈里的爱才是真爱!

沃尔特和茉黛两人虽一个在同盟国,一个在协约国,身处敌对阵营里,但他们的爱情却超越了国界,超越了战争,战争四年,通讯联系几近于无,但他们仍坚守着自己的爱情,这份坚守令人动容!

比利和米尔德丽德、艾瑟尔和伯尼、格斯和罗莎的爱情故事略显平淡,但他们让我们知道爱情应该建立在共同的追求上,在爱情面前,其他一切外在因素都不足为道,哪怕一方贫穷一无所有,哪怕米尔德丽德已有一儿一女,哪怕罗莎只有一只眼……但他们最后都成功克服了一切,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至于菲茨赫伯特伯爵,可以看出他是爱他的祖国的,但是他的思想太保守,一直在努力维持着自己贵族的地位与财富,同时,因为所谓的地位,玩弄了包括艾瑟尔在内的多位女性的感情,其漠然的行为真是令人厌恶!对于这位伯爵,结尾的一段,艾瑟尔牵着菲茨的私生子在议会的大楼从菲茨和他的正统儿子面前走过,全是给他的一个最残酷的报复了!

《巨人的陨落》读后感 篇3

很奇怪的感觉,在我读第一部曲的第一章节的部分,我就感觉到比利必将是那个拯救威尔士国家甚至是拯救全世界人类的“救世主”!而艾瑟尔必将是一位“涅磐重生”式的英雄人物,欣喜的是整部书的线索就是按照这个主线来进行的,而我也真正看到了经历过战争洗礼后那些有血有肉用时代精神唤醒人们真正觉醒的英雄人物形象!

首先是茉黛:

喜欢茉黛“在一起”的简单爱情观。茉黛出身贵族家庭,有着从事政治生活的不寻常经历——她曾是“时尚的妇女参政论者”,她开创《军人之妻》报,为留在家里的妇女争取权益,她还为杰妮。麦卡利抗争而进过监狱!按理说她的爱情观应该是奢华的高不可及的,然而她朴实简单的爱情观却背叛了她高贵的身份。在战争即将结束,在与沃尔特隐婚将近五年的苦难日子里,当沃尔特从战场上完好无损地回到了她的身边,沃尔特即将回国让她选择去留时,她用《圣经》里路德的故事为她们的爱情长跑填写了最美的誓词——你往哪里去,我也往哪里去;你在哪里住宿,我也在哪里住宿;你的国就是我的国,你的神就是我的神;你在哪里死,我也在哪里死,也葬在哪里!

微信朋友圈里曾有人这样说过:世界上最动听的爱情誓言不是“我爱你”,而是“在一起”!说的好像就是茉黛这种最质朴最纯粹的爱情!

茉黛战后跟随沃尔特回到德国,她为爱情吃尽了苦头。昔日不食人间烟火的高贵的“时尚的妇女参政论者”,不得不戴上围裙,不得不在狭小的厨房里用白菜、陈面包和萝卜为家人做一道用以下饭的菜汤。由于粮食奇缺,她不得不在烤一块小蛋糕时里面多加萝卜配料用以充数。她学会了做饭,也掌握了不少持家本事,亲手学会铺床、熨衬衫、清洗浴缸。因为有了爱情,而且有了爱情的结晶——两个宝贝孩子(3岁的埃里克和2岁的海克),所以每学会一样对她来说都是一次震动一次雀跃!即使为了生计在夜总会弹钢琴,她学会了讨要小钱,挣钱之后排队买黑面包回家做汤!因为心中有爱,她每天都是微笑着应对每一件事情,她把艰苦的生活过得有滋有味,每一天都如同诗歌一般美好,因此她是快乐的,幸福的!用茉黛自己的话说,“世界上再也没有比在任何时候都可以亲吻自己所爱的人,再也没有比自由地相爱更快乐的事情了!”

喜欢茉黛在身陷囹圄的生活中,依然焕发着女政治家的风采。即使身居他乡异地,茉黛仍然格外关心政治,就像在英国时一样。工人的罢工,右派分子雇来流氓对罢工工人大打出手,家庭主妇上街游行,抗议供应品短缺,引发粮食骚乱,每个德国人都为《凡尔赛条约》而愤怒,这些都是她积极投身于妇女权益的争取、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所为之奋斗的素材!

谈到政治,更加佩服茉黛带有政治色彩的公布婚讯的勇气!由于沃尔特是德国的外交官,而茉黛是英国名门贵族,他们的婚姻在两国交战期间是绝对不允许的,但是茉黛和沃尔特已经因为战争隐婚了五年,在这近五年的生死离别的日子里,茉黛和沃尔特饱尝了分离的痛苦和折磨,因此生性倔强和酷爱自由的茉黛决定把婚讯公布出去!茉黛坚持让报纸准确无误地援引自己的话,杂志社信守了这一承诺。她在报纸上是这样宣言的:“我知道有些英国人痛恨德国人,但我也知道,沃尔特和其他许多德国人一样,尽了一切力量来阻止战争。现在,战争已经结束,我们必须跟以前的敌对者建立和平与友谊,我真心希望人们将我们的结合作为新世界的象征。”在这里由衷地敬佩茉黛追求真爱的勇气,更敬佩她无时无刻为了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所做出的巨大努力!

其次是比利:

经历过战争洗礼后的比利,思想意识得到了迅猛的成长。前两部书是以他在工矿工作中、日常生活中以及在战争初期描写了他思想逐渐成长的过程,而第三部书则着重以比利投身于战争中以及在战后入狱后思想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如果说前两部书让他成为了思想的巨人,那么第三部书则让他成为站在巨人肩膀上的思想家!

比利出狱后带着新娘米尔德里德衣锦还乡,正赶上惠灵顿举办一场聚会,他的爸爸握着他的手:“我为你感到骄傲,儿子。你勇敢地抵抗了他们,就像我教你的那样。”比利说,“战争改变了我们所有人。”。.。“这是我们的国家,我们应该控制它,就像布尔维克接管俄国,社会主义党掌控德国。”。.。“我们已经有了一个工人阶级的党,也就是工党,我们已经获得了席位,让我们的党进入政府。”。.。“我就是为了这个回家的,我希望看到一位工党的人在下议院代表我们!”

在大选的日子,比利慷慨激昂的演讲,更加能够体现他思想的愈加成熟,原文是这样描述的:

大选时比利激情震撼地说,“这次选举事关未来,决定我们的孩子将要在一个什么样的国家成长。我们必须保证它不同于我们所成长的那个国家。工党并不发动革命——我们目睹了其他国家的革命,革命并不能奏效。但是我们要发动变革——真正的变革、重大的变革、剧烈的变革!”他说,“你们(菲茨赫伯特伯爵等保守党们)已经成为历史。.。工人兄弟们,我们才是未来!”

再谈艾瑟尔:

艾瑟尔的成长兑变在第二部书中已经脱颖而出,而在第三部书中最后部分表现更加突出。艾瑟尔成功选举成为英国下议院的议员,有史以来,英国有了一个工党政府,这是以艾瑟尔为首的工人阶级长期斗争的结果。

文中最后部分,在艾瑟尔上下议院交界区那条铺了红地毯的狭窄楼梯上,艾瑟尔带着儿子劳埃德在这里遇上了菲茨。这如果是在以前,在泰—格温的时候,每当艾瑟尔在走廊里遇到菲茨时都必须站在一旁,垂下眼睛等着他走过去。而如今,艾瑟尔站在台阶中央,紧握劳埃德的手,盯着菲茨说:“早上好,菲茨赫伯特伯爵。”她蔑视地扬起下巴。……“好了,我们祝你们度过美好的一天。”艾瑟尔轻慢地说着,往前迈了一步。而菲茨的表情十分可怕。他无奈地站到一旁,带着他的儿子退向墙壁,看着艾瑟尔和劳埃德径直朝楼梯上方走去。

艾瑟尔的“进”和菲茨的“退”这一进一退,进的是先进的思想意识,退的是腐朽官僚的帝国最终的陨落!这一进一退,充分说明了工党斗争的真正胜利以及以菲茨为代表的保守党的最终失败,正如比利在大选演讲时说的那样:你们已经成为历史。.。工人弟兄们,我们才是未来!”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历史的河流大浪淘沙,跟不上时代步伐的人必将成为落伍者,必将被历史所淘汰!

《巨人的陨落》读后感 篇4

看完此书,的确有一种震撼之感。读起来畅快淋漓,1000多页的书,丝毫不会有困倦感,反而期望一气呵成。

在英国,一战之前,矿工给贵族打工去地下挖煤,却拿到很少的报酬。矿难中遇难的矿工家属也得不到赔偿。英俊潇洒又乱性的贵族菲茨伯爵玩弄自己的女管家,导致女管家怀孕。他为了维护自己的荣誉,用钱解决了这件事,最后女管家被扫地出门。

在德国,同样英俊的贵族男子爱上了英国贵族女子茉黛。由于战争即将爆发,不得不秘密娶了茉黛而无法声张,因为担心娶了敌国女子会有叛国罪。

在俄国,失去父母的格雷戈里和列夫兄弟,一个敦厚善良,一个狡诈自私。同样,因为战争,一个参加了俄国布尔什维克,一个偷渡到美国娶了美国大哼的女儿。最后机缘巧合,兄弟俩在战场上见面了。

在美国,总统威尔逊正在暗中策划着整个战争走势。他运筹帷幄,使用各种办法去游说选民最终获得连任。当然,美国借钱给这些参与战争的国家,使得他们又发了一笔战争财。

整部书中出现了丘吉尔、威尔逊、斯大林、列宁的名字,让我不知道这个是小说还是真实的历史场景,分不出来,一切感觉很真实。

每个人物的形象都非常鲜明,整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矿工比利、布尔什维克格雷戈里、英国女伯爵茉黛、总统助理格斯他们对他们所选择爱情的忠贞。也可以看到英国贵族菲茨、俄国工人列夫的乱情乱性。

对于第一次大战到底发生了什么,我们从历史书上或许只能看到一些精炼的记载。而在这部小说中却让我们之前的想象力更加真实而丰满了一些。

乱世出英雄,被英国菲茨伯爵抛弃的女管家最后成了英国自由党的领导人。为英国矿工遇难而打抱不平的矿工比利,最后成为了一名优秀的战士。在俄国从小受苦的格雷戈里因为战争加入了布尔什维克,追随列宁和斯大林的领导,从而成为了一名领导者。

战争也让一部分人地位和荣誉大不如前,英国女伯爵茉黛嫁给了德国贵族后,德国贵族的没落,使得这个从小衣来伸手的女子,不得不去夜总会上班赚钱补贴家用。英国贵族的地位,也因为自由党的兴起而逐渐落魄。

俄国沙皇倒台后,沙皇的继承人,也被俄国人民打死了。……

各种故事、各种人物交织在一起,从中你可以看到任何的真善美、任何的假恶丑还有任何的对社会的无奈与对社会的奋力抗争。

《巨人的陨落》读后感 篇5

《巨人的陨落》一书是英国作家肯福莱特“世纪三部曲”中的第一部。说实话买这本书,实在是因为京东首页推荐太过频繁,广告语太过光芒夺目,什么“全球读者平均三个通宵读完”,什么“虽然是小说,但是可以当正史来读”而且常常坐上销量冠军的宝座。虽然学舍行其庭老师说尽量不要看畅销书,但我看了简介之后觉得此书或许可以一读,似乎是用很吸引人的文字来帮助了解某段历史,所以一下就买了《巨人的陨落》和《世界的凛冬》两大部。

读毕,确实感受到了作为大作家应有的水平。用笔精炼,结构精妙,描绘了各国五个身份不一的家族在一战时期各自不同的命运和交汇,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大背景下,深度还原了当时的情境。这是通过描写小人物家族的兴衰来反映历史,让我了解了很多我不知道的细节。但是,我觉得前文所述的评价应该还是过誉了。可能是我欣赏水平的问题,对于外国文学,总觉得翻译过来的文字缺少了一点神韵,总有晦涩感,导致我并没有哪怕像看国内畅销小说一样的沉迷其中不能自拔,这也导致我看完《巨人的陨落》之后,讲二战的《世界的凛冬》被我放在床头迟迟没有翻动……

我把这原因归结为我看的书太少,尤其是外国文学太少,所以提不起兴趣。我本来还想写一些文字,提炼提炼故事主旨啊,表达一下深邃的历史厚重感啊,但是再次翻了一下,发现确实是没兴趣。就这样。

《巨人的陨落》读后感 篇6

看完《巨人的陨落》,总有一种呼之欲出的蓬勃胸臆。

作者很老辣,深谙声东击西的兵者诡道,明明要写的是变迁的社会、革命的序曲,却从英国的小镇和没落前的贵族着笔,一步一步铺叙展开,道尽物是人非的苍茫,又燃起对未来的希望,明知前方黑暗,仍步履铿锵。

这部史诗般的作品,将虚拟与现实做了有趣的串联,仿佛历史上的人都活了过来,他们聚会、作息、高谈阔论,他们来自不同的国家,代表不同的阶层,拥有不同的思想,每个人的行为举止都是那么理所应当。他们是遗失在浩荡历史中的众生相,史书上或许没有他们的名字,却不妨碍他们燃烧生命,在苦难中挺起脊梁。

二十世纪初的世界,整个笼罩在工业革命和垄断组织的影响下,看似飞速发展,实则矛盾重重。工人地位逐渐提高,却得不到广泛的权利保障,贵族表面仁慈和善,实则虚伪冷酷;女权主义和社会主义等新思潮逐渐兴起,代表着思想的解放和各种利益诉求;世界形势扑朔迷离,不断联姻的血亲也阻遏不了膨胀的私欲。在这样的世界里,人们日复一日地生活着,年轻人吸纳着社会的养分,也萌动着青涩的爱恋。英国的艾瑟尔、比利、茉黛和菲茨,俄国的格雷戈里和列夫,德国的沃尔特,奥匈帝国的罗伯特,美国的格斯和罗莎,他们的际遇和相逢,让他们的生活充满了变数和惊奇,俯瞰之下一切又是冥冥中的必然。

战争开始,生命就不再是生命,可以是数字,可以是武器,可以是恐惧,可以是仇恨,唯独不是有名有姓的人。有谁会去想对面的敌人是不是有一个爱他的妻子,是不是曾过着穷苦生活的平民,每一具无定河边骨,都曾是春闺梦里人。发动战争的人有各种冠冕堂皇的理由,为了国家、为了尊严、为了权势、为了利益,或者为了和平,认为不战不行。而为之而战的人民,却大多是善良的,或者说不上是坏人,甚至其中有很多不希望战争的人,但是一旦被卷入了漩涡,身不由己,不得不战。还记得英德士兵之间的圣诞休战,在和平之时,或许在某处偶遇,他们能坐在一起喝杯啤酒,成为朋友,而战时却只能在这片刻享受陌生而奢侈的温情。看够了宣扬胜利的意义,看够了粉饰战争的结果,看够了高屋建瓴的舆论,战争是灾难,是死亡的信使,而绝不是什么社会推进器。一将功成万骨枯,胜利和荣光的勋章上弥漫着血腥味,累累尸骨在军号声中壮烈成一曲悲歌。萨拉热窝事件、施里芬计划、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马恩河战役、东线俄军夏季攻势,英国海上封锁,德国粮食短缺,俄国饥荒引发国内革命,我们和作者笔下的人物与共,亲历那个炮火与豪情共涨,爱恋与悲悯纠缠的时代,而英雄永垂不朽,人民生生不息,那片经历过战争的土地仍是温热的,呼啸而过不具名的风却为其打上了深刻的印记,成为一种不被遗忘的永恒。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巨人的陨落,陨落的是贵族阶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作者反复用强烈的对比突出阶层的天堑。贵族的生活是体面、奢华、优雅的,而贫民的生活是肮脏、拮据、辛劳的,贵族凌驾于贫民之上,用微薄的薪资和恶劣的工作榨取着他们的血液作为自己的营养品。而在社会剧变面前,我们看到,贵族的生命也并非比贫民更贵重,他们一样会做出愚蠢的决策,一样会表现出对死亡的恐惧,那么生命在死亡面前又有何不同呢?人们千百年来不断追求平等、自由、公正,其实是在追求个体存在的一切合理性。于此间,茉黛和艾瑟尔为了妇女选举权呼号,比利延续了父亲的意志成为了工人阶级的代表,格雷戈里接受了社会主义理想,一切在波云诡谲中孕育而出的新事物都有着蓬勃的力量。时代没有视而不见,这是种对生命的尊重。

巨人的陨落,陨落的是大英帝国。号称“日不落”纵横世界的大英帝国,历经两次工业革命成为欧洲局势的制衡者,他们采取均势政策,像高居云端的神祇一样,操纵着政治天平,其实是为了捍卫自己的世界霸主地位不受威胁。而科技和工业化成果影响了全人类,德国凭借勤劳严谨的民族性格,依赖惯有的整体主义传统,打败了宿敌法国,用普法战争强占了阿尔萨斯和洛林,成为了实力强劲的德意志帝国。发展壮大不可避免产生强国梦,况且日耳曼人向来野心勃勃。第一次世界大战似是无可避免地发生在这两个强大的国家之间,然而带来的是两败俱伤。从人类的进程看,一战让整个世界陷入了停滞,甚至战后巴黎和会瓜分德国,埋下仇恨的种子,最后导致了二战纳粹肆虐和整个人类文明的倒退。真正的发展是一国的野蛮生长吗?强权带来的话语权应当意味着更大的责任和行为的谨慎,而非自我膨胀的自以为是公理。国家不应视而不见,这是种对发展的思考。

巨人的陨落,陨落的是蒙昧无知。战后的世界,满目疮痍。茉黛随沃尔特来到德国,见证了一战后德国的凄凉,物价飞涨和通货膨胀致使民不聊生,而茉黛也脱离贵族女勋爵的生活,不得不为生计劳碌。沃尔特的父亲仍然不肯面对事实,一味将德国的失败归咎于共产党和犹太人,从书中末尾,仍可以看见各种藩篱,我们也早已从历史知晓二十年后还会发生更惨烈的战争。极端主义和非黑即白的二元论,让无论什么政权形式下的舆论都带有虚假和歪曲,沦为统治的工具。哪怕到今天,地缘政治始终复杂,局部冲突仍然频繁,但我始终相信,人类终将打破桎梏,追随理性的脚步,形成多元化思维。世界将会予以珍视,这是种对和平的渴望。

当我们活在精致利己主义外饰下的生活里,还有没有一颗热血跳动的心?当我们身处法治不断健全的社会,还会接受极权统治和充满个人崇拜的人治吗?当全球化已成为一种大势所趋的潮流,为何逆全球化却悄然抬头?

当今社会面对的问题还有很多,但人类永远应该向前走,而不是选择回到过去。

历史值得反思。

愿世界和平!

《巨人的陨落》读后感 篇7

英国作家肯·福莱特所著的《巨人的陨落》是一本让人爱不释手的小说,书分为三部分:天地失色、巨人之战、世界重生。全书布局宏伟,分别记叙了英、法、俄、美、德国中不同阶层的众多人物,是了解20世纪初不同国家的社会状态、风土人情的百科全书。

读完此书,个人感觉最大的收获是:历史书上枯燥的第一次世界大战鲜活了起来。比如在历史书上记叙的"英国工业革命后,工人阶级因工作辛苦、环境恶劣引发大规模的罢工",书中开篇就记述了14岁的威尔士少年第一次下井采矿,他是如何深入地下、如何工作的,矿井里的轨道、骡群、采光、通风,甚至他带来的午饭都有详细的描述。

还有我不理解的几个现象在此书中都能找到渊源。比如:贵族认为女人需要一直受人供养,女人去工作、自给自足挣钱养家反是羞耻的;国外议会中的吵吵嚷嚷以及动不动就举行的全民公投;还有本是追求平等的一帮布尔什维克们为何在革命后走上专制之路。书中的英国贵族菲茨与他的俄国公主妻子碧的相处之道就是:丈夫供养妻子,为其提供优越的物质生活,妻子服从丈夫,为其生儿育女。而菲茨却对同为贵族出身,却积极参与义诊工作的妹妹茉黛不满,并在茉黛与德国人私定终身后断绝关系。可见这些自诩为上等人对女性的价值观就是:我养着你且你得听我的。书中还写到了工党的建立及女性的参政过程,这是我在此书中最喜欢的一个人物——艾瑟尔。女仆出身的艾瑟尔在遭受贵族玩弄、家人嫌弃、未婚生子后靠自己的努力步步为赢,把一手烂牌打出彩来,最终成为女议员,并在给她伤害的人面前扬眉吐气,真是活得精彩又励志的姑娘。

肯·福莱特着实是一位小说大师,全书1168页读来不觉一丝冗长,虽然是部小说,但可以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正史来读。且在小说出版前,肯·福莱特请来历史学家审读书稿,绝不容许出现任何史实错误。难怪美联社评价此书:宏大的背景、结构和故事巧妙交织,构成了一部扣人心弦的史诗。

《巨人的陨落》读后感 篇8

在这个假期中抽空把肯·福莱特的两本书《巨人的陨落》以及《圣殿春秋》看完了,就我个人的阅读感受而言我会更喜欢《巨人的陨落》一点。因为它让我感觉更真实、更震撼一些。

我亲眼目睹,每一个迈向死亡的生命都在热烈的生长。

本书虚实结合的叙事手法和精彩的人物线索我觉得是最吸引我的地方。读完整本书下来最直观的感受就是恢弘大气,犹如一部史诗。本书是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为背景的,其中大量的情节都是历史的真实事件,但在这些史实中间穿插着精彩的虚构人物情节线索,并且结合的天亦无缝,有一种很真实的感觉存在其中。

人物的塑造,人物之间的情感刻画的很是细致。五条故事线的叙事,不同国家,不同阶级,不同信仰的冲突,但在着其中产生的亲情,爱情,友情的不同情感,会让人不自觉地深入其中。每一个人物所表现的都淋漓尽致。

整本书的节奏,情节推进的还是比较快的,以至于最后一部分的内容快的有点让人出戏。不过并不影响整体的感受。有人堕落,必将有人崛起,为着贵族的利益,或者为着工人阶级,又或者为着女性权利的平等。战争所改变的是否又会是一个自由民主的未来吗?那是一种完全、极致的生命之美。

《巨人的陨落》读后感 篇9

书的开头便具有一丝讽刺的意味,在英王乔治五世登上王位的时候,一个年仅13岁的男孩比利却要冒着生命危险下煤矿采煤。 我对两位人物颇有兴趣:菲茨和格斯。 菲茨作为一名贵族,一直享有奢侈的生活,自诩为一名优秀的英伦绅士,拥有极强的优越感和自豪感,认为自己生来就是要让他人听命于自己。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死要面子活受罪。说到底,他是一个对生活很懦弱的人,他没有勇气去对生活做出改变,也不想因此让自己失去自己原有优越的一切。在维护自己利益的时候甚至用极其卑劣的手段替自己的政党做辩护,其辩词之低劣,甚至让我反胃。不过正是如此,我对人格中隐藏的贪婪与狡诈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瞧,这便是当时时代的阴暗所在。格斯这个人,我承认,十分复杂。他的城府并不深不可测,但性格却十分复杂。他在勇敢承担对国家的责任的同时又在爱情的战场是怯弱,一方面在极力鼓吹和平,另一方面又极度渴望战争的胜利。这才是真正的人性啊,复杂而又多变。最让我称赞的是他冷静的头脑和敏锐的洞察力。对于战争理性的分析,对俄国政党变更的预测,这也是一种大智慧,我们需要的一种智慧。格斯所代表的便是一个崭新的时代,一个属于新人的时代。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