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雨》读后感【优秀6篇】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这次帅气的小编为您整理了《雷雨》读后感【优秀6篇】,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家。

雷雨读后感 篇1

一场雷雨, 一场梦。 梦醒之后, 一切成空。

我曾看过爱情温柔地凋零,直到感觉到那一丝痛狠狠的划过心田后,才明白原来所谓真爱无敌的童话,只不过是当一丝情愫如轻沙般心田时,人们彼此心照不宣的谎言,在这原本就是个暖昧不清的世界,那些孤独追寻着的灵魂游离在城市巨大的阴影之下,在每让人窒息到极点的黑夜,失去自由的爱情便只能颓废地躲在墙角边喘息,冥冥之中,一切被注定了的就这样永远被注定了。

两代的恩怨注定了一场无法逃避的悲剧,一场雷雨,悲剧注定是两代人的结局,三十年的漫漫时光, 三十年的爱恨纠葛, 三十年的泪与鲜血铸就了一场悲天恸地的雷雨。

中国封建旧社会吃人的礼教传统, 女人永远是被伤害的对象,鲁侍萍, 悲剧的核心承受者。周朴园,那个伤害她到遍体鳞伤的男人,说他保留她的习惯, 珍视那绣了梅花的旧衬衣, 可说到底, 这些都不是因为爱, 都是因为要彰显他那早就不存在的良心, 他听任家中长辈将梅侍萍赶走, 随后娶了门当户对的阔小姐时起, 他的心灵已彻彻底底成了利益至上的最佳写照。在三十年后, 他重又认出侍萍的那一刻, 他所表露出来的情感, 不是久别重逢的喜悦, 而是彻头彻尾的猜忌, 怀疑与恐惧。 他想到的, 是侍萍是到来也许会对他的地位, 利益所造成的威胁, 是真相揭穿后自己将面临的尴尬处境, 而不是对侍萍悲惨遭遇的同情和怜爱。 这就是深爱他的女人的待遇。

蘩漪,《雷雨》中被爱情伤得最体无完肤的女子,她抓住周萍不放手,想重新拾起一堆破碎的梦而救出自己,因这条路也引向了死亡,她的生命交织着最残酷的爱和最不忍的恨。像是一朵在黑夜里悄无声息地绽放了的花,冷漠、诡异、妖艳,穿过被灼伤了的眼睛,直逼进你的灵魂,寻找苦海深处的共鸣。

现实在残酷地狞笑,唯有死亡是舒适的温床,四凤,整出戏中最让人不忍心的受害者,单纯、清澈,对甜蜜的爱情那么憧憬,对未来充满了热情,她明亮的眼睛无法看到掩藏在黑幕下的波涛汹涌,一心只勾勒着幸福的轮廓,当她的幼稚在残忍的现实面前被得头破血流的那一刹那,老钟就已经鸣起,雷雨过后,我们不得不扼腕叹息:多么年轻的生命啊。

那个惊心动魄的雷雨之夜啊,四凤触电而死,蘩漪的儿子周冲为救四凤不幸送命,周萍开枪自杀,善良的鲁妈痴呆了,绝望的蘩漪疯狂了,倔强的鲁大海出走了。罪恶的家庭崩溃了。

爱与恨的厮杀渗透出的血腥之气让我不寒而粟,当一切又回归平静,啜泣的问不再幽幽慨叹,我们早应该明白,爱与恨终究不能长久,边缘的问,两个疯子的女人,一个忧愁的老人,还在苦苦挣扎……

在那个黑暗的社会里,人们的性格已经被扭曲。

读雷雨有感 篇2

一段错误的情

那个下着雷雨的夜晚,似乎萦绕耳旁的并不是雨声而是那惊心的悲声,无情的雷击打着,击打那脆弱的人心,淅淅的雨滴沿着屋檐渗透进那古老的屋中,打碎了屋中的“人生戏”。

一段错误的情

人生如戏,人情如雷雨。人之间的情有对有错,选择的不同也意味着演绎最终结局的不同。掩上《雷雨》那一段段一幕幕浮现在眼前,我不由感慨这上辈人留下的情,这两个不同阶级的人产生的“爱情”, 这错误的情。而他们的情却难逃以“悲戏”终了。深爱周公子的侍萍带着年幼的小儿子含泪投江,她的“死”没有挽回这段“情”反而为自己留下“千古骂名”。而那位放荡成性的'周公子,在他抛弃侍萍之后娶了富小姐忘记了那个“小丫环”。或许是老天想“延续”这段情吧,让这受了“情伤”的鲁侍萍活了下来。回眸,《雷雨》外的人儿在同一个社会,不一样的地位依然可以相爱,他们的情有了可喜的结果,而那“周鲁”的情为何是错误的悲剧呢?

一段可笑的情

在《雷雨》中有这么两段可笑的情。情可激人但又能伤人,侍萍的大儿子竟会爱上自己的后母蘩漪,让这个失去“情”的女人重新有了感觉。当年少无知的周大少爷明白后决定与后母划清界线但又偏偏爱上了同母异父在家做下人的妹妹,可悲可笑啊。当他们卿卿我我时,却不知自个已经陷进了无法挽回的泥潭中。当侍萍埋怨自己造下的恶果竟在两孩子身上灵验。而得知真相后的四凤接受不了这残酷的现实。在那雷雨下,被横躺的电线给触死了。“当年海上惊雷雨”,我看“惊”的是那一段可笑可叹可悲可惜的情吧!

一段仇恨的情

常说“女儿是妈妈的小棉袄,儿子是爸爸的贴心宝”。但在《雷雨》中我看到了一对互相敌视的父子情,当初被侍萍带走的小儿子大海成了周府矿上的矿工,但他不满周朴园对矿工不理不睬的态度,带头罢工,也正是因为这样糊里糊涂的父亲叫人打了自己的亲生儿子。后来,周朴园知道真相想要弥补大海,可一切都太晚了。儿子心中对这个多余的仇人地主父亲充满了仇恨,对自己的亲哥哥也想“一毙而快之”。就这样,本应该幸福的父子情,手足情竟充满了仇恨。

一场雷雨,一场人生戏。当年的雷雨停了,屋中的人生戏终结了,但他却留下了“千年不朽”的期盼和思索。《雷雨》,你将人心的情感呈现在我的眼前,你诠释了错误,可笑、仇恨、凄惨的情。小小的你蕴含大大的哲理,你让我内心的雷儿颤动,雨儿不止,让我懂得学会用不同眼光去看待别人留下的伤痛!

那个下着雷雨的夜晚,似乎萦绕耳旁的并不是雨声而是那惊心的悲声,无情的雷击打着,击打那脆弱的人心,淅淅的雨滴沿着屋檐渗透进那古老的屋中,打碎了屋中的“人生戏”。

雷雨读后感2200字 篇3

《雷雨》是曹禺的处女作,也是其一鸣惊人的成名作。它主要描写了上层社会大家庭的乱伦关系以及由此引发的一系列的人生悲剧。但作者在思想内涵的发掘和艺术表现的追求上,都远远超越了这个题材本身的范围,剧作不仅在特定的家庭关系中,写出了人物各自的社会因素,进而很自然地暴露大家庭的罪恶引发社会的罪恶,由大家庭的毁灭揭示出社会制度的不合理及其崩溃的趋向,还写出了一种更为复杂,更为深刻的命运的悲剧:即人对命运的抗争与命运对人的主宰这一对难以调和的巨大矛盾。

《雷雨》这部剧作,曹禺先生在关注人生问题的同时还对于人的命运给予了人文关怀。反映了中国半殖民地都市上层生活的糜烂与罪恶,深刻地描绘了旧制度必然崩溃的图景,对于走向没落和死亡的阶级给予了有力的揭露和抨击。

周朴园是整个剧作中的中心主人公,也是悲剧的总根源。他是个封建色彩浓厚的资本家的典型,是封建专制独裁的象征,虽然早年留学德国,一定程度上接触到了资产阶级自由民主的社会思潮,正是在这种追求自由、个性和真诚爱情的思想影响下,他与家中年轻的女仆侍萍相爱了。但终于他又向封建传统意识和封建家庭观念的压力屈服,抛弃了侍萍和她与自己生下的刚满三天的儿子,转而与富家名门成婚。在这里,周朴园所抛弃的不仅仅是侍萍母子.实际上也是对他自己早先曾追求过的那点自由思想与真诚情感的否定,是对自己做人良心的否定。不过,他的这种选择也带有某些身不由己的因素,以放弃人格、出卖灵魂为代价,屈从于传统旧意识和封建家庭的并不只是周朴园一人,只是程度有所不同。从最初的那场悲剧开始,周朴园就处于一种矛盾痛苦的境地:他无情地毁灭了侍萍,制造出人间惨痛的悲剧,但他自己也是这场悲剧的承受者,出卖灵魂对其本人也一直是一种难以诉说的精神折磨。这种矛盾和痛苦对周朴园其后的一生都产生了无法消除的重要影响。周朴园由此成为一个极其自私、冷酷和虚伪的人。无论在家庭中还是在社会上,一切都要以他的意志为意志,妻子、孩子或是工人都要绝对服从他的权威。

对于侍萍当年被迫而“死”,周朴园是深深负疚的,多少年来他一直记着侍萍的生日,按照侍萍“生前”喜欢的方式布置房子,这种甚至带有某种忏悔意味的情感并不是虚伪的。但这种真实的情感是以侍萍的“死”为前提的,因此,当多少年后侍萍竞又活着出现在他面前时,他那些自私、冷酷、虚伪的本性又都浮现出来,他怒斥侍萍的到来,用金钱来洗刷自己的罪恶,无情地再次攀走侍萍。应该看到,周朴园面对侍萍的出现,不仅直接感到一种对自己地位、名誉和利益的现实威胁,还潜在地感到一种冥冥之中命运的打击!这是更令他恐惧的。实际上,周朴园在毁灭整个家的过程中也毁灭了自己,在制造他人悲剧的同时也受到了命运的无情惩罚。周朴园也是这场命运悲剧的承担者与受害者,这是《雷雨》更深刻的地方。因此,作家特意在剧本的“序幕”和“尾声”中强调了周朴园的忏悔,并以此升华了剧作的主题:善人的悲剧值得同情,恶人的忏悔或许更值得深思。曹禺在《雷雨.序》中写道:“我念起人类是怎样可怜的动物,带着踌躇满志的心情仿佛是自己来主宰自己的命运,而时常不是自己来主宰着。受着自己——情感的或理解的——的捉弄,一种不可知的力量——机遇的或环境的——的捉弄;生活在狭的笼里而洋洋地骄傲着,以为是徜徉在自由的天地里,称为万物之灵的人物不是做着最愚蠢的事么?”这段话是对周朴园,也是对整个人类人性悲剧的深刻概括。

如果说周朴园是《雷雨》命运悲剧的核心人物,而繁漪则是精神悲剧的核心人物。从其命运上看,她首先是个受害者。她曾经受到过新思想的影响,追求过独立的个性,渴望过着美好的人生,充满了生命的热情,但命运却把她抛到了周家这口“残酷的井里”,渐渐被折磨成一个“石头样的人”。她不仅没有得到爱情,而且也从未得到过起码的人的自由和尊严。曹禺对她充满了理解和同情,赋予了她“最雷雨”的反抗性格。她恨周朴园的无情,恨命运的不公,她在周公馆孤立无援地抗争着,痛苦地燃烧着自己生命的火焰。她对周朴园封建专断压制人性的反抗,具有典型的时代意义。但她的性格和反抗也充满了矛盾和困惑。作为一只“困兽”,‘‘她敢冲破一切的桎梏”,不顾人之常伦地爱上了周萍,这“爱”是那样地畸形变态,甚至为世人所耻,但繁漪却死死抓住它。她看不起周萍的自私、虚伪和怯懦,但这段“爱”已成为她生命中最有意义的事:这既是她自身存在价值的体现,是对周朴园的疯狂报复,也是对命运唯一有效的抗争。这种搀杂着极端个人主义和时代社会意义的反抗,使繁漪的性格和命运显示出一种双重的精神悲剧,她的“爱”和恨把个人与社会、自尊与道德、自我与他人、内心与外界等诸多不同层次的矛盾纠织在一起。她的孤寂和痛苦是周家潜在的炸药,她的存在使包括周朴园在内的与周家相关的每一个人感到压抑和惊恐,她终成为点燃周家各条悲剧线索的“引爆人”。周朴园是毁灭别人也埋葬了自己,繁漪是燃烧自己也毁灭别人,所不同的是繁漪的自我燃烧深含着令人同情的因素,而她的毁灭别人也更具有惊世骇俗的精神震撼力。

《雷雨》的人物不多,但都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雷雨》中的主要人物的结局有的死,有的逃,有的变成了疯子。剧本这种强烈的悲剧性深刻的暴露了资产阶级的罪恶和他们庸俗卑劣的精神面貌。对曹禺来说,《雷雨》是他对人类根本命运探究的一个重要的开端,诚如他自己所说:“《雷雨》对我是个诱惑”,“是一种神秘的吸引,一种抓牢我心灵的魔:《雷雨》所显示的,并不是因果,并不是报应,而是我所觉得的天地间的“残忍”,这种自然的‘冷酷’,四凤与周冲的遭际最足以代表。他们的死亡,自己并无过咎”。

雷雨读后感 篇4

当伦理遇到爱情,当爱情被重重束缚时,人们应该如何选择和选择?一个情字紧紧地把几个人的命运纠缠在一起,亲情、爱情、复杂的关系压倒了人们,想逃跑却不知道逃到哪里?导演和仆人的爱,继母和继子的爱,兄弟姐妹的爱,一次又一次地影响着世俗伦理,但世俗的障碍是如此坚不可破,他们注定要在伦理面前崩溃。

天真的侍萍曾经以为她和周朴园的爱情可以超越世俗的阶级,但残酷的现实强行唤醒了她。即使她生了两个儿子,她仍然在除夕被驱逐出周府。真可悲。她带着什么样的绝望和凄凉跳河?她心里告诉自己:心死了,人活着有什么意义?可造化弄人啊,她连求死都不能,被救起,又开始了她的忍辱负重生活……可悲的是,由于女儿四凤,她竟然会回到以前的周府,再次遭遇虚伪残忍的'周朴园。四峰在周公馆当仆人,仆人和主人之间的关系再次戏剧化。不同的是,这种情绪发生在对过去一无所知的兄弟姐妹身上,这无疑是鲁侍萍的晴天霹雳。她从来没有想过自己摆脱不了邪缘,反而会更深。周平与四凤的爱情,大海与周平的仇恨,让她心烦意乱。她终于下定决心让周平和四凤飞得很远,但她在路上遇到了涟漪。这个沮丧和沮丧的女人,因为爱而恨,冲出来揭开过去的真相,让每个人在残酷的现实面前都不知所措。但我们不得不承认,现实就像一记耳光打在脸上,喊痛是没有意义的。四凤冲出去不幸被电击,无辜的周冲也不幸死亡,处于崩溃边缘的周平选择用死亡来解脱。似乎幸福有时真的是一种奢侈,有多少人一辈子都得不到。我们能怪谁?

在我们看来,爱是如此美丽,但它已经成为这里罪恶的起源。事实上,没有人爱任何人都不是对是错,但他们的爱太沉重了,注定要以悲剧告终。如果周朴园没有赶走侍萍,如果四峰没有在周公馆当仆人……那么,结局会是什么,还是那么悲伤和心痛?

但是,没有如果……

读雷雨心得感悟800字 篇5

“你究竟在寻找什么呢?”

“寻找问题的答案。”

这是书里出现最多的对白。毛姆先生笔下的人物,无论是《月亮与六便士》里不顾世俗的斯特里克兰德,还是《刀锋》中特立独行的拉里,都毅然决然地走在朝圣路上,倾尽一生去寻找生命的终极意义。像作家七堇年的诗那样:凡心所向,素履以往,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生如逆旅,一苇以航。

毛姆先生以其诙谐幽默而又尖锐的笔调,直书人性,故事娓娓道来,引人入胜。《刀锋》讲述的是一个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归来的年轻人拉里,在目睹了战争时代民不聊生、人们流离失所的惨状,经历了自己的战友为救自己而牺牲之后,开始思索世界与生命的本质问题。为了寻找这些终极问题的答案,他放弃了与伊莎贝尔的婚姻,逃离了上层社会物欲横流的生活开始自己漫长的读书求知生活,沉浸于大学图书馆中,不亦乐乎,像印度哲人求知求道。同时,他尽己所能一次又一次救助了生活中痛苦的人们,帮助其摆脱精神和身体的疾苦。

我时常觉得,一个人来到这世上,终得激起几声回响,才不虚此行。拉里这一生轻的像风中的羽毛,不那么引人注目,可是却又厚重的如山间的磐石,正气长存于天地间。他曾说:“上帝最喜欢的崇拜者是那些按照你的知识尽力而为的人。”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行走在刀锋之上,向着你心里炙热的灵魂,把你追求的事做到极致,做一名现实的理想主义者!

《奥义书》有言:“一把刀的锋刃是很不容易跨过的,所以说得救之道是困难的。”我们常常执念于物质生活的利益得失,对于锋刃的精神生活总是望而却步。而拉里,却是一个如同刀锋般锐利的人,他以锐意精进的姿态追寻着解脱之道,为此不惜斩断一切,越过刀锋,即使越过刀锋之后,在刀的那一面,无人等候。拉里曾经说过,不急燥,对人显随和,慈悲为怀,丢掉一个我字。像兰道尔南的诗是那样活着:

我从不与人争,没有人值得我与之争。

我爱自然,其次爱的是艺术。

我向生命之火伸双手取暖,火快烤残了,我也准备离去。

也许,在尽力追逐心之所向之后,以拉里这样“晃膀子”的姿态,做杨绛笔下的“隐身人”去过此一生,生如逆旅,一苇以航,跳脱时间的束缚,活出生命的质量和高度。这样的人生不也是一种美好的存在吗?

雷雨读后感 篇6

在这些日子里,我阅读了曹禺的《雷雨》这篇文章,思绪万千、感受良多。一层一层地挖掘,一层一层地思考,会领悟出许多对剧中人物、对当时社会的种种感想。

这曹禺的雷雨冲刷下的, 是中国封建旧社会吃人的礼教传统, 是剧中人痛苦与矛盾交织的情情仇仇, 是命运之神狞笑的薄薄嘴角。

周朴园, 一个旧社会的资本家。年轻时爱上侍萍的周朴园, 或许还能说是仍有一丝纯净残留。可自那个年三十之夜, 他听任家中长辈将梅侍萍赶走, 随后娶了门当户对的阔小姐时起, 他的心灵已彻彻底底成了利益至上的最佳写照。对他而言, 爱情早已是漫长生命中的一点佐料, 可有可无, 如梦一般不切实际。 这个资本家的代表, 早已在商界的" 熏陶" 下血肉模糊, 面目全非, 不成人形。

至于繁漪这个角色,曹禺没有刻意美化她。 她的发疯是她唯一的下场,因为她的性格和当时的社会格格不入。一个占有欲如此强烈的女人在失去一切希望后,她只能疯。我也很可怜她,两个男人都抛弃了她。而她只是在自以为是的爱情中毫无头绪地磕碰,确实她深受封建思想的毒害,也许她只有这个下场。可怜的女人!

至于鲁侍萍, 封建礼教下的牺牲者, 她的命运无疑是坎坷苦难的, 但何尝又不是可悲的。 回想三十年前的那场爱情, 她也是错误缔造者之一。 为什么要纠缠一场无疾而终的情爱三十年, 三十年以后还仍拘泥于自己所受的委屈与灾难之中?她的放抗不彻底,最终受伤的还只是自己。

无疑的,我看到了一个罪恶的社会,一个危机四伏的黑暗的社会。《雷雨》表现的那个家庭,那个社会给我一种无路可逃的感觉。周萍、四凤、周冲,还有蘩漪似乎一直都处于一种想要逃离这一切的状态里,他们想要离开,想要摆脱,想要征服。但是他们的痛苦却始终没有出路,反反复复地挣扎,甚至死成为了唯一的解脱。是的,那个社会,那样的生活没有给他们自由,所有的希望像渺茫的迷雾般不能真实地抵达,探索真理的路上他们已经不能忍受。

读完《雷雨》,我想为什么故事的结局那个最该死、最该疯的人安然无恙?为什么那么多无辜的人就死的死疯的疯呢?在那个黑暗的社会里,人们的性格已经被扭曲。鲁四凤、周冲、周萍死了,鲁侍萍、繁漪疯了,鲁大海不见了,唯独周朴园完整无缺。可我们知道事实上他失去了一切,活着的人比死去、疯去的人更难受。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