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尼迪克特编著的《菊与刀》是一部通览日本文化、解读其矛盾性格的惊世之作,是全世界公认的现代"日本学"开山之源,行销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是我们了解日本不得不读的经典著作。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菊与刀读后感,希望大家喜欢。
我们幅员辽阔的祖国东方,有一个与我们关系甚深的民族——大和民族。没错,这是一个被称作日本的岛国。千年以前,他们受古代中国的影响十分深刻,以至于到今天,大和民族的文化无法与中国文化分隔;七十年前,他们带着“军国主义”入侵中国,占领东北三省后又图谋侵占整个中国,犯下滔天罪行;今天,新时代的二十一世纪,他们又在领土主权问题上与中国产生纷争。每一位中国人心中都有一个日本情结,不管我们是爱它,还是恨它,看来我们有必要正视它,从理性的角度看待这个民族。
《菊与刀》的作者是本尼迪克特,一位美国著名的文化人类学家。1944年,二战临近结束,本尼迪克特接受美国战时情报局委托,研究日本,便于为美国制定对敌对国日本的政策和判断对日本的整个局势的发展。她认为,美国人,特别是军人在当时必须了解日本人的思维和情感的习惯,以及这些习惯所形成的模式。还必须弄清这些行动、意志背后的制约力,必须把美国人采取行动的那些前提暂且抛在一边。弄清楚日本人会怎样做,美国人应该要怎样做。
日本人,生性极其好斗而又非常温和,黩武而又爱美,倨傲自尊而又彬彬有礼,顽梗不化而又柔弱善变,驯服而又不愿意受人摆布,忠贞而又易于叛变,勇敢而又懦怯,保守而又十分欢迎新的生活方式。一个日本人将如何醉心于栽培菊花,就会如何竭尽全力解释说明这个民族崇尚刀剑和武士的无上荣誉。这是当时本尼迪克特对日本人的评价,她利用自己受到的专业知识教育,把战时生活或拘禁在美国的日本战俘作为研究原形,阅读大量关于日本的文献和日本文学和电影,最终做出了日本将会投降的结论。据事实我们可以知道,她的结论是正确的。
“菊花与刀剑”的矛盾,并不像平时被人所理解的“日本人对内部很和谐,而对外部十分残酷”这种矛盾这么简单。但这也不难解释,在我看来,菊花就好比日本人心中的精神力量的来源,是美好的;而刀剑就好比奉行这种精神或原则的方式,很难突破。
没错,日本人在当时十分重视精神,他们相信精神终将战胜物质:“以吾等之训练对抗帝君数量上之优势,以吾等之血肉对抗敌军之钢铁。”他们的心中有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物质是会被磨灭的,而心中的信念才是永恒存在的。那些驾驶着小型飞机机以自杀的方式进攻的“神风敢死队”就是最好的例子。
天皇是日本人心中神一般的存在,不同于德国,日本人即使战败也不会让天皇承担一点责任。天皇可以说是那时日本人心中的精神源泉,就算只剩一杆竹枪,天皇一声令下,他们便会竭力挥舞最后的武器,战斗至死;同样的,只要天皇敕令一下,日本人也会老老实实放下手中的武器,承认失败。这就是当时的“菊”,对天皇的信任在日本可以说是一种准宗教。
这一切的起源就在于日本这个民族根深蒂固的等级制度,不难理解天皇即是等级最高者。他们的这一思想流动在生活中,以至于日本在处理国际关系时,把“各得其所”作为最高准则——即等级制。这也就是当初他们为什么要来“帮助自己落后的兄弟之邦——中国”的原因。日本对中国,既感到难以偿还,又在近代中国的沉沦中感到羞辱——日本文化来源于中国,自身国力增强了,给予自己恩惠的国家却没落了。各得其所的固化思想和羞辱的心理是发动战争的原因,也就是那时的“刀”。
最后天皇下令,无条件投降。不仅因为人力物力匮乏,而且在精神上被美国人击垮了。
今天同样有钓鱼岛的纠纷,“日本鬼子”已经不复存在,然而一些日本人特有的性质还在。日本的书店里一点也不缺少对中国的研究,而我们呢,碰到有关他们的东西就觉得“脏”吗?
我希望中国人能理性地看清真相,真正能让他们屈服的不是刀光剑影,而是打败对手的心灵,就像当年美国如何让日本投降一样,击溃对手。
菊花代表皇权、谦和、隐逸,而刀象征着日本的***精神,代表武力、好斗,而这矛盾的二者恰恰代表了日本人的性格,日本人性格的双重性,令日本成为了一个令所有学者都费解的民族。
曾有一段时间迷醉于日本文化,极为痴迷地赞叹日本茶道中蕴含的深意、淡然的技巧,还有那日本建筑沉寂、古典、稍纵即逝的美感,以及日本文学中隐晦细腻、境界唯美的表达。这一种痴迷正如我之前对埃及的念想,尼罗河上夕阳笼罩的埃及,在太阳神拉的照耀下,时光永恒地停留在金字塔的尖端。那是单纯从灵魂深处传来的,对文化的渴求和震撼。
对日本有所了解,是通过李兆忠的《暧昧的日本人》和《东瀛过客》,而喜爱日本却因各种精美的文学作品,如川端康成《雪国》、《叶隐闻书》、《阴阳师》,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心中始终存在一个疑问,为何那个固守过去、传承经典的日本可以如此毫无芥蒂地接受现代文明,同时又可固守原有的传统,这令人总是禁不住想要堆出“虽然……但是……”这样的句式,这个答案唯有我在看了历史的那部堪称经典的着作时才得到了解决,它就是由美国着名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所着的《菊花与刀》。
当时作者受到美国战时情报局委托,针对二战后美国到底该如何处置日本,日本到底是一个怎么样的民族,做出一份出色的报告,作者果不负重任,虽然她的一生从未到过日本,但却能从各种文献和战俘的口述中还原出日本人性格的本质,甚至连日本人都对这本书对他们的了解程度不住地赞叹,成为了解日本文化的公认最佳读本,至今畅销不衰。
《菊花与刀》由日本人矛盾的本性、岛国的特性引出,深刻地探讨了这种矛盾性格在日本社会、军事、文化、政治各种现象的体现,从而揭露了日本人那些“奇怪”行为的本质。书中介绍了日本人的道德观、情感圈、自我修养、儿童教育等,其行文富有深刻的哲理性和艺术性。
日本人的特点正如文中所说“日本人既好斗又和善、既尚武又崇美、既蛮横又有礼、既刻板又善变、既保守又易于接受新的方式。”他们即可与美国保持亲密无间的距离、站在同一战线,同时亦可在日益强大的同时发出“对美国说不”的呼喊;他们既可以日出之国自居,骄傲地说天皇政权可福泽万世,又可拍出像《日本沉没》这样极具忧患意识的灾难影片。他们的性格如同那脆弱又决绝的樱花,花开后又迅速凋零,那决绝的姿态不带一丝眷恋,因而造就了她如梦幻一般的美丽,形成了日本文学特有的“哀物”、“幽玄”之境。
身为一个古老文明的传承者,我们历来以传授者自居,而始终不肯接纳外来文化,也忽略了每一种文化都其独有的民族性。其实在那遥远的唐朝,与我们一水之隔的日本早已开展起了“脱汉运动”,形成了属于自己的价值观,近代日本的迅速崛起与他们的文化特点息息相关。从《菊花与刀》中,我更加了解了日本人的性格特征,在以后阅读日本文学时,可以从他们的本性中更加深入地了解他们的思想。
之前在听郎咸平时,听过他说过一本书《菊与刀》。上次无意在龙岗书店里观随便翻阅到这本书,觉得蛮好,没买。这次在西丽百旺南山图书馆分馆,又碰到这本书。就借了回来。断断续续花了三天时间看完了。
这是美国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受命于美国政府完成的报告。收集资料,分析日本文化。作者结论是:日本人颇具矛盾的民族性。生性好斗又异常温和;既推崇武力又追求美感;桀骜自尊又谦逊有礼;既性情温顺又不轻易任人摆布;既忠诚不阿又极易叛变;既勇敢又怯懦;既保守又乐于接受新生事物。
等级制,战争的起因。日本必须为建立世界的等级秩序而战。日本明治维新后富强,所以应该帮助落后的邻邦——中国。建立“大东亚”圈,日本人首先应当把美国从世界的这一区域赶出去。日本前些日子9级地震的时候,Felix发了一封邮件,大致上谈到我们国家历史夸大了外国对我们侵略。我本人比较不看好法lun功组织,太强地侮骂别人,显示不了自己的伟大。但是有一次无意中看到法lun功组织的文章,这样讲:我们的国旗是血旗,战士的鲜血啊。这是世界独一无二的。分析很在理,但是后的文字就良莠不齐,显然。。。。。。我们民族可能在夸大了我们所受的苦难,而不愿意去了解别人加之于我们的痛苦的原因。历史书,总是说到日本侵华的野心,却没从文化这个层面上来分析。人家老美就是朴实。
日本对秩序、对等级制度地信仰。日本人在行使礼仪上不仅要考虑等级差别,而且要考虑性别、年龄、家庭关系以及过去的交情等。
施礼包括:敬语,鞠躬跪拜等。
理解日本耻文化,负恩文化,就是承受负担、债务或者重负。他们不喜欢随便受恩,以免欠人情。受恩无以回报时,日本人会表现深感内疚。
报恩是美德。日本曾多次引进中国伦理体系:忠、孝,但不包括仁。在中国父母必须有“仁”,人民可以起义反抗不仁的统治者。
日本人的“情义”,对社会的情义即同伙人报恩的义务;另一类为对名名誉的情义,即维护名誉使其不受玷污的责任。报复和自杀,以及这两个极端方式中的很多方式,都是日本人维护荣誉所采取的手段。日本人就是这样想的。一个正派的人会同时感到恩情和侮辱,并对两者都要认真回报。洗刷污名是算清旧帐。日本人对侮辱和诽谤过于敏感而报复。但只在一定特定场合符合道德。更多的时候,日本人要稳定的克制的行为,例如:坚韧和自我克制,对危险和痛苦的泰然处之。日本人会尽量避免竞争,他们特有的等级制度能将竞争的内耗降到最低。
所谓日本人的心理特异,很多源于对洁净的钟爱以及与之相联系的污秽。晨浴就是把别人投给他们的污泥洗净。日本人对失败、诽谤或排斥
反应十分敏感,他们不是去恼恨别人,而是恼恨自己。荒木经惟表现日本气质的摄影家。
晨浴、艺ji与酒食,日本人对自我的约束虽然格外严格,但他们对于感官享乐绝对宽容。他们像艺术品一样培养肉体的享乐,又享乐去献身义务。
日本人把自我修养大体上分为两类。一类是培养能力,一类为"圆熟"。“圆熟”的境界的境界远高于培养能力,目的在于消灭自我监视的“羞耻感”。
看整本书,使有对日本文化产生兴趣。包括茶道,武士,动漫,晨浴,自我修养。不解的是,武士的剖腹所需要的忠诚和勇气,还有战士对天皇的忠以及战败后日本人美国态度的迅速转变。有待进一步了解。
近邻的*** ——露丝·本尼狄克特《菊与刀》读后感 菊一文字则宗,是一把著名的日本历史名刀。此刀至今有八百年的历史。小说中,新撰组冲田总司的爱刀是“菊一文字则宗”。此一说法仅见于小说。因为菊一文字在幕府时已属国宝级的古刀,即便当时贵为幕府第一武士的冲田总司也不可能拥有此刀。而且,菊一文字则宗属于薄刃刀,并不适用于实战。幕末又惯用打刀。所以无论是以经济观点或实战必要性的观点来看,史上冲田持有菊一文字则宗的可能性都是微乎其微。另外皇家御制兵器多为装饰用,用来显示威仪者居多。美国女人类学家露丝·本尼狄克特的著作《菊与刀》,以日本皇室家徽的“菊”与象征日本武士道精神的“刀”为题,使很多人联想到日本史上的名刀菊一文字则宗。实际上,作为皇家御制的兵器,菊一文字则宗无论是从其名称,抑或是其作用来说,都很好地诠释了《菊与刀》的文化,是日本历史上少数具有象征意义的刀。 武士的刀,就是武士的魂。为了自己所追求的武士道精神,武士可谓是“神阻杀神,佛挡灭佛”。***是强大的,德川家康在历经几十年的忍辱负重之后,带领自己的手下建结束了一百四十八年的战国时代,开创了近三百年的幕府统治。然而,德川地位之高时也仅是被明皇帝册封为“日本国王”。整个日本的精神支柱,在于他们的天皇。什么是天皇?日本人认为,天皇是天照大神的后裔。这点与中国古文化不谋而合,天子即“天之子”,是“奉天承运”的真命皇帝。但是,中国历史上无数次的某朝篡位在日本却从未这般发生过。日本向古中国学习了众多文化知识、法律条令,但是,日本在学习的过程中又发生了许多变化。天皇不一定是权力的制高点,但是天皇在民众心中却是最神圣的存在。这种类似于图腾似的原始崇拜,我们在中国历史上是极为少见的。除了近代史上““””中对毛泽东的顶礼膜拜,怕是寥寥无几,
天皇在历史上一直扮演着一个傀儡的角色,但是日本民众对天皇的强烈“尽忠”感却从未消失,这种特殊的感情,支配着他们做出与我们所认定的价值法则相悖的事。《菊与刀》在描述这种抽象情感时,用了二战这一具体事件来体现。上午手中还紧紧握着枪杆,下午便悠闲的上街采购物资。这样令人瞠目结舌的事,日本人本身并无自觉。对于他们而言,只要是能表示“对陛下尽忠”、“让陛下为我们放心”的事,那边是理所当然的。这种崇拜之至今日在很多人心理依然存在。日本对与道义与军部的坚定感,促使他们的军国主义思想在现在依旧主导着他们的内政外交活动。 日本自古便是中国的近邻,但是对于这一民族的了解却乏陈可言。今日国内民众大声抗议日本行为,打起“抵制日货”的旗帜。从大局上看,这显然是不可取的。在全球社会一体化的情形下,我们不可能真正做到断绝友来。为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发展,我们必须和这个与我们交隙的国家和平共处。但是,民众的呼声却也反映了一个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那就是国内普遍的“反日情绪”。多数民众对日的了解都仅仅来自于电视剧或者电影之类经过了人为艺术加工的信息,对日本的了解显得相当的片面。尤其是今年来爱国战争主义题材的作品频频出现,让大众加深了日本侵华的印象。这显然是不利于两国正常的友好邦交。政府在处理这一问题时,应该表现出一种强势而不乏圆润的态度。舆论是政府的软工具,对待民众的单纯政治观,政府应该加以引导,安抚国内过于激动的反日情绪。值得一提的是,与其在这些方面下苦工,不如好好弘扬我们本民族的爱国精神,加强国内精神文明建设。 日本的大和民族是个与我们所不相同的民族,纵使他们的文化自古中国而来,但是在发展过程中有了更多的本民族元素。在与世界博弈的过程中,我们因以更理智严谨的态度,去适应时代的发展。
我告诉自己,困难只是暂时的,从来都没有放弃。
今天,把《菊与刀》读完了,之前没读这本书是很想不明白,日本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民族,为什么那么一个小的国家经济实力却如此强大,那么小的一个国家
民族性格却又是如此的残酷。
读完《菊与刀》,我想我明白了。明白了日本之所以是日本的内在原因,不用解释,你需要去理解。
最近,给我印象最深,也是接触最多的是日本的动漫。说起日本动漫,我不得不说《火影》中塑造的鸣人形象,已经成为了我的偶像。
《菊与刀》讲述了日本这个国家的民族性格特点和文化。
日本,他的文化和中国文化差异还是很大的。
给我感触最深的是,他的文化中没有善与恶的区别,认为人内心深处都是善的。所以也就没有报应这一说。日本崇尚情理,只要在情理之中的就是对的,哪怕是恶的。
日本是一个严格的等级制国家,最高的是天皇,当然实权并不在天皇手中,后面有幕府、大名、武士等等。日本人特别重视忠与孝,所以,你会看到,在战争中,日本人宁可战死,切腹自杀,也不做战俘。日本人的尊严就是战斗到底。在孝方面,体现在日本人的家中,家里面各种礼节,当然在中国就没有那么复杂。
日本人特别爱干净,每天都洗澡,就像韩国人一样。
其次就是日本民族中,我们所不能理解的一面。日本人在我们看来不可理解,在任何一个国家看来都不可理解。
日本人讲究各得其所。
我们文化概念和日本人的往往差异是很大的,甚至是相反的。
比如,日本人的婚姻和中国甚至其他国家的差别。日本人在婚姻和其他性交往的两码事,妻子是妻子,在外面风流也正常。他们的婚姻就是为了繁衍。
结婚并不能限制他们的性自由。
读完《菊与刀》,我的理解是人的精神如菊花,只要精神在,菊花就会艳丽绽放,人的志向如刀,常常清洗锈蚀之迹,刀就会锋利闪烁。
刚听完老师介绍了这本书,一向不怎么读书的我有了想看看的冲动,放学回到寝室后就迫不及待上网淘宝。百度看了一下书的内容介绍,心理油然而生一个词“好书”。还没有看完就直接拍下了。很快,就收到了书。
刚刚收到书,就翻着看了几页。书的内容很吸引人。我也爱上了看书。翻着翻着没几天就看了一半,对书中的内容和案例我很感兴趣,也有了对日本这个民族全新的认识。或许我读书太慢,两个星期才看完,这当中也完成了老师布置的读书笔记。
读完《菊与刀》后,有了更新地认识日本的理念。不再是传统地对日本有憎恨、反感,他是一个险恶,冷酷无情和残忍,不讲道理,没有正义感的民族。这些都是受到某些历史原因和传统观念的影响而导致对日本的认识不全面。某些抗战剧和历史原因往往会指引我们的认识走向单方面性,历史我们不容否认。但是我们在研究和认识日本大和民族时我们更应该客观地对待。
我想,全世界的人民都是热爱和平的,战争只是某些和个别军事力量所挑起的。我们应该客观理性看待日本大和民族,在研究大和民族时我们应该客观地对待,而不该感情用事和片面。我们在看待历史事件时更应该保持头脑清晰,历史事件和民族文化有着不可推卸的联系,但更应该注重的是是否是必然联系?
读完《菊与刀》,我更了解了这个矛盾复杂的民族,不再是之前那样肤浅的认识。这个民族可以用“魔一样的民族”来形容,用战时美国人的话来说就是让人无法理解。这个民族“生性既好斗又和善,既尚武又爱美,既蛮横又有礼,既顽固又能适应,既训顺又恼怒于被人推来推去,既忠诚又背叛,既勇敢又懦弱,既保守又好新。”是的,这样矛盾性格用“魔一样的民族”来形容再恰当不过了。
日本大和民族有着极端的一面,但是又有着全世界都应该学习和借鉴的美德。例如在礼仪、自我约束、教育方面等都是优秀的成分。其中,日本人在引进中国文化中“孝道”方面做得比中国还要好。在书中这样介绍,在日本,“孝道”的含义是:在一个几乎包括父亲、祖父、他们的兄弟以及后裔的团体里,一个人要根据辈分、性别和年龄,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这里的“各就其位”并不是保守,而是一种基本家庭成员之间对长者的尊重。日本人认为:通过自我约束,他们能使自我变得更有价值。说到教育,书中举了个案例:出于某些原因,我有点不安宁,微微摆动了一下身子。老师看见后带着温和但又严厉的口吻说:小姐,显然你今天的精神状态不合适学习。你该回到自己的房间去,好好想想。这就是日本人教育女孩子的特点:不那么严厉,还给予特权。“孩子学的不仅是规则,还有习惯。”这就是日本教育的优越性。除了这些,日本战时的忠诚似乎更能体现一种爱国。战时的日本对天皇那是绝对的忠诚,用书中的话就是“天皇的意义要远远超过国旗”,这也才有了战时日本士兵剖腹自尽以示效忠的事例。这些在现今看来好像并不可取,中国有句古话“胜败乃兵家常事”“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材烧”,或许在中国就不会有极端事件出现。但是在那样的历史条件和那样的民族文化中我们不得不承认那样的极端的存在似乎也是一种必然性。
一个民族,只有充分了解本民族和其他民族之间的文化,才能在各个领域中不同层次地把握自己的命运。让我们在《菊与刀》中更好地了解大和民族,求同存异,让中华民族走得更强更好!
《菊与刀》这本书是从一个美国人的视野来写日本人的。书中有很多的东西在作者看来是很惊异的,在我看来,更是不能理解,或者说是很难理解。日本人的思想真的很奇特,当敌人要来临时,他们会说:“敌人,你要来就来吧。”他们决不说:“要发生的事终于发生了”’而是说:“我们所期待的终于来临了。我们欢迎它的到来。”这种自我安慰的表达方式着实让我吃惊。我想到了中国鲁迅笔下的阿Q,大概也是这种病态的想法吧。果然,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社会的意识形态对于人的影响还是很大的。
他们经常说:“全世界的眼睛如何注视着他们”。殊不知,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好忙,没有人有闲情雅致去关心一个与自己不相干的人的世界。他们这种思想纯粹属于无事可干,庸人自扰。而且就算人家在注视你又能怎么样呢?你还是要按照你的生活方式行为习惯来思考来过日子。不是吗?我以为怀着这种想法的人会比较善良,做事情的时候也会胆战心惊不敢做出什么太出格的事情,可是就历史发展证明,日本人其实是没有很遵守各种潜规则的人。有一点可以说明,那就是日本喜欢不宣而战。或者美国学者这个研究是不够精确的吧?因为假若他们害怕别人注视的眼睛,就会担心他们在战争中丑陋的面孔,狰狞无耻的笑声被世界其他地方的人记录下来,从而行为有所收敛。可是他们没有,二战期间,作为一个侵略者,他们仍然那么肆意妄为。特别是在对待中国人的时候,更是让人触目惊心。
日本人把恩德看得很重很重,“他们不喜欢随便受恩而背上人情债。”甚至是父母子女之间的恩情他们也会小心翼翼地收藏并加以回报。我们总是觉得父母子女之间那些理所应当的情谊,在日本人眼中也是很沉重的感情。可是我还是不能理解的是,日本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中国南京屠杀了大约30万的中国人,为什么他们就不想到恩德的背面就是罪孽呢?书中提及到“日本人对死后世界的空想从来不感兴趣。他们的神话都是讲关于神的故事,而不讲逝世的人。”是不是活着的人不涉及死后的人的世界,就可以为所欲为不怕报应?他们比起那些希望通过自己的行动来洗刷德国罪名的德国人,是另外一种别样的姿态。西方有一名学者这样评价,日本人与德国人在面对二战做出的行为是因为,日本人信仰的是“耻文化”,而德国人信仰的是“罪文化”。日本的耻文化让他们永远记住1945年8月6日的美国在广岛、长崎投下***的事件以及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投降事件。而德国的耻文化却让他们的威利.勃兰特双膝跪倒在被德国纳粹杀害的犹太人死难者纪念碑前,为过去的行为表示深痛的哀悼。对于二战的反思,两者竟然是这样地截然不同。
当然这样一个面积377800平方千米,相当于中国的1/26的国家,却在很短的时间内崛起,摇身一变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一个大国,一定是有它的过人之处的。当初1945年8月6日,美国在日本投下的两颗***迫使日本人投降,但是经过短短时间,几乎日本的经济在1951年就恢复到战前水平,真的是神速。我从作者鲁思的观点挖掘出来的日本人的优秀品质大概有以下几点:
1、日本则一贯重视非物质资源。换言之,就是他们很注重精神层面的东西。甚至在民间,日本当权者也推行精神优越于物质条件这一信条。例如,老百姓不是在工厂里干了12小时,又被通宵达且的轰炸搞得筋疲力尽了吗,他们就说:“身体越累,意志、精神就越昂扬”“越是疲倦,就越能锻炼人。”用强大的精神理念来支撑自己的行为活动,这应该是很需要毅力的。不是一个普通的民族能够自上层到下层的群众都贯彻这种非物质的精神的。
2、他们远比美国人更加注意力能胜任的行为,而不为自己找借口,也不象我们那样经常把生活的不满归咎于别人。看到这里我就想到一句话:“没有伞的孩子必须学会努力奔跑”。这句话很励志,但是它少了一点东西,就是它也为自己找了一个没有伞的借口。其实不管有没有与生俱来的条件,你都要努力去争取很多东西。除了努力奔跑你还要给自己打气,不自怨自艾,不怨天尤人。世界上没有所谓的公平与不公平,只是你有多想得到,你就得多努力。
3、他们学的东西,借用中国一句有名的成语,就是“骑着牛找牛”。他们要学的“不是网罢,而是用那些工具捕捉的鱼兽”。目的在于使人顿悟:只要打开心眼,现存手段即可达到目标。一切都是可能的,无需借助外力,只需反求诸己。看到这里,其实中国有另外一句话可以来代替以上这些说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方法才是通往成功的必备捷径。别人偶然的帮助可能是有用的,但是却是有实效性的。所以,不如找到方法可靠得多。
简而言之,日本是一个矛盾着的民族。它有着让人难以理解的思维方式、有着黑暗沉重的心理、有污秽不堪的历史过往、有辉煌的功绩、也有一些高尚的德行。
好坏参半,强大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第一次看到《菊与刀》这本书,就被作者鲁思·本尼迪克特富有洞察力的描述和严谨客观的立场所吸引。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德日败局已定,美国亟需制定战后对德、日的政策。对德国,美国比较了解,政策也比较明确,即武装占领,直接管制。对日本,美国不太了解。当时有两大问题需要研究:第一,日本政府会不会投降?盟军是否要进攻日本本土而采用对付德国的办法?第二,假若日本投降,美国是否应当利用日本政府机构以至保存天皇?为了回答这两个问题,美国政府动员各方面的专家、学者研究日本,本尼迪克特这本书就是受美国政府委托(1944年)研究的结果。
她根据文化类型理论,运用文化人类学的方法,把战时在美国拘禁的日本人作为调查对象,同时大量参阅书刊和日本文学及电影,写成报告。报告中推断出的结论是:日本政府会投降;美国不能直接统治日本;要保存并利用日本的原有行政机构。因为日本跟德国不同,不能用对付德国的办法对付日本。战争结束,美国的决策同这位人类学家的意见一致,事实发展同她的预料和建议一样。
1946年,本尼迪克特把这份报告整理成书出版,立刻在日本引起强烈反响。1949年初被译成日文,1949年至1951年,日本几家杂志约请专家举行座谈,对此书进行评论,有的并出版了特集。
“菊”本是日本皇室家徽,“刀”是武家文化的象征。但本尼迪克特在以此命名本书时,似乎并未从这种含义出发,而是以“菊”和“刀”来象征日本人的矛盾性格,亦即日本文化的双重性(如爱美而又黩武,尚礼而又好斗,喜新而又顽固,服从而又不驯等等),由此入手,进而分析日本社会的等级制及有关习俗,并指出日本幼儿教养和成人教养的不连续性是形成双重性格的重要因素。著者把日本文化的特征概括为“耻感文化”,认为它与西方的“罪感文化”不同,其强制力在于外部社会而不在于人的内心。对于这些观点,有些日本社会学者评价很高,认为表现了“深刻的洞察力”。有些日本历史学者则不同意,认为作者把特定时代、特殊社会集团的社会心理当作“日本人”的普遍心理,在方法论上有非历史的和超阶级的缺点。评价虽然不同,影响很大则是事实。1951年此书被列入日本《现代教养文库》,至1963年已重印三十六次。1982年出版的一本介绍“日本学”名著的书中称赞此书是现代日本学的鼻祖,是文化人类学者研究日本的经典性著作。1986年一篇综述战后日本研究状况的文章列举七种代表性观点,说《菊与刀》是令人注目的一种。凡此都表明,此书影响至今不衰。
《菊与刀》的出现,不但通过此书了解日式的文化,也让我感悟一二。相信在很多人眼里,最讨厌的莫过于日本人,日本的帝国主义侵略暴行也植根与现今的每一个华人。但又从某个角度佩服与日本人,对外来文明的向往和吸收,贯通与现今日本人的生活的方方面面。日语中的一些名字,如自行车,电话,的读法都是直接音译的,可见当时的拿来主义如此之快。
从江户时代起,和日本内战不断,直到德川家康一统日本。和中国不同,日本的仕阶层,指的是武士。日本武士有着高尚的地位,同时誓死忠诚与各自藩主。没有藩主的武士称之浪人。据《四十七浪人》记载,浪人为了替自己死去的藩主报仇而杀死自己的妻儿也是可能的事情。在西方国家也包括中国人也看不明白的表象下,其深层次的体现出日本人对“情意”的理解。
但同样又是二战败后的日本,反而兴高采烈的欢迎战胜国美国下榻自己的国土,其欢迎程度好像是日本来了一批美国暴发户旅游一样。
中国和日本都有着一言道不尽文化背景,但影响我最深的还是日本快速发展中其文化的张力,在日本也有闭关锁国的时期,美国用战舰敲开了日本国门,但当时没有发生大规模的交火,很快日本就打开的国门,用一种欢迎的态度去接受,开始了国家间的通商,当时的西方工业化使得日本望尘莫及,日本人开始从这一刻起,从师从中国开始师从西洋。一切都发展的如此之快,工业西化,生活方式西化,文化西化。这样的速度也一度冲击的传统文化。甚至有的传统文化一度明令禁止,如相扑等被西方国家认为是丑陋的极近裸体的活动。当日本一切与西洋相同时,日本还是原来的日本么?日本人的开始反思。传统文化是否还具有意义,日本是否继续一味的仿西。人们提出的质疑。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相容,是日本人又提出新的观点。
谓日本之诡异,在美国全力以赴与之作战的敌人当中,日本人是最让人感到费解的对手。
西方国家认为,即使在战争中,也应该遵循一些符合基本人性的战争惯例,但在日本人眼里却没有这些概念。
谓日本之强大,其可称为亚洲历史上最好学的民族。文化中包学历中国儒家哲学,工商业集西方之大成。直到2007年世界500强企业里有67家日本企业,足足比中国多了一半多。
希望今后能去日本,不为别的,就是想去哪里感受一下风土人情,近距离接触一下这个熟悉而又陌生的民族。
1944年,正直世界大二次大战末期,美军在太平洋战场上接连取胜,大踏步向日本本土推进。随着生理的临近,一系列问题也摆在了美国政府的案头上:在不攻打日本本土的情况下,日本会投降吗?一旦美军登陆日本本土,日本人会不会拼死抵抗而给美军带来巨大伤亡?占领日本后,如何改造日本社会,要不要保留天皇······所以,了解日本人的思维和行为模式就成了美国政府的当务之急。本书作者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就受委托,从文化的角度对日本人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模式进行研究,最终写成这样一本阐述日本民族文化的著作——《菊与刀》。
菊花本是号称“万世一系”的日本皇室的家徽,刀则是日本武士阶层及其精神支柱——武士道的象征。作者将这两样事物放在一起,意在表明日本民族心灵深处的两种迥异特质,正如作者本人所说的那样:“菊花与刀,两者构成了同一幅画。”“菊”与“刀”分别代表了日本人在面对理想与现实时的两种心态,也是两种不同生活状态的写照。我们在看影视作品时,往往会看到日本武士切腹自杀的场面。我们很不解,因为那种情况根本还没到要切腹的地步,但这恰恰是他们的武士道精神所推崇的。日本武士道精神的来源主要有三:一是中国的“程朱理学”,尤其是到江户时期,日本儒学家更将武士道系统化、规范化,而成为整个武士社会的操守典范。作为武士道楷模的,则是南宋的民族英雄文天祥、陆秀夫等人。他们在江户时代都被称为“本朝武士之鉴”。二是禅学,武士随时要为主公赴死,所以都具有强烈的危机感,这就需要禅宗的“顿悟生死”来调和。三是神道教。这样看下来,日本武士和中国还有很深的渊源。
我们都知道,历史上中日交流是很频繁的,特别是在隋唐时期,日本多次派遣使者到中国学习。日本的政治制度、文化礼仪等多个方面都受到中国的影响。当然,有些部分随着国门打开,接受西方文化,已经渐渐不存在,但大多数仍保留着。最明显的当然就是文字。中国古代讲究仁、义、忠、孝,这在日本也得到很好地继承。不过,他们丢弃了最基本的仁,而把忠、孝放大,特别是忠。并且和中国的忠不同,我们推崇的是忠于仁义的主上,反对愚忠。日本人则根本不在乎这些,只要是主君,则无条件的忠于他,把他当做自己的神。这也是为什么天皇在日本人心中有那么高的地位。只要天皇一声令下,哪怕没有武器,赤手空拳也要冲入敌军阵营;天皇说无条件投降,心中再不愿意也会停下。对他们而言,天皇是不会犯错误的,他的话就是圣旨。虽然有许多日本人也反对发动战争,但在他们的眼中,这和天皇没有关系,天皇仍然是仁慈的,爱好和平的,他只不过是被东条英机欺骗了而已。不仅在美国人觉得不可思议,我们中国人也同样无法理解。在中国人看来,只要君王不施行仁政,百姓就可以推翻他,这也是中国为什么经常改朝换代的原因。而日本,无论实际掌权者怎么变,天皇都一定是皇室血脉,从没断过。当然,这些都已经是之前的情况,今天再来看的话,会发现很大程度上不一样了。天皇只是一个象征,民众对他的崇拜可以说降到历史最低点。
作者从不同的层面剖析了日本人,政治结构、社会阶层划分、消遣娱乐、人情世故、儿童教育等等,论理清晰,文笔流畅,书中观点不仅极大地影响了战后的美国对日政策,相信对今天中日关系的处理也会有不少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