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真观看完一部影视作品以后,这次观看让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观后感吧。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这次帅气的小编为您整理了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典礼晚会大学生观后感精选7篇,希望能够给予您一些参考与帮助。
又是一年“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春天,《感动中国》伴着第一缕春风暖意,如期而至。
勇斗歹徒的退伍军人,伤情牵动国人心的排雷战士,分毫积攒千万捐赠的老人,雪域邮路上的忠诚信使,在乍暖还寒的日子里,带来阵阵暖意,其中,最令我动容的,当属守岛卫国32年的王继才夫妇。
四面环海,深海无际,海风肆虐,无尽的波涛将夫妇二人“困”在这座孤岛上,便是整整32年。开山岛坐落于黄海前哨,孤岛荒凉,条件艰苦。生活供给依赖海运,因天气影响时有断粮,生存尚且艰难,当王继才面临着是否选择守岛时,他是如何“木讷”地接受了呢?我仿佛看见他整理好军装衣领,挺直后背,高昂头颅,接过微薄的生活必需品,在亲人们忧心忡忡的目送中登船,迎风,踏浪,远去。
一个人在孤岛,天为庐地为毡,侧耳是呼啸的海风,孤独空寂。妻子见状,放弃职位,与他一齐奔赴孤岛。夫妇二人,便在此扎下了根。他是唯一的哨所所长,她是唯一的哨员。钻坑道,察海情,辨船只,记日志,日子周而复始。春秋三十载,礁石会被侵蚀变样,海风带来两鬃星星,年轻时挺直的脊梁,却不因风尘黯朱颜改而弯曲,一如那棵挺立于礁岩崖壁的孤高的苦楝树。他微眯双眼,眺望远方,挺立着姿态,坚定地守望着这一方国土。
舍己为国,舍小家顾大家,是这样厚重的家国情怀,是这种担当民族大义的社会责任感支撑了王继才夫妇离开家庭扎根于此。单调的生活,艰难多变的条件,离开子女的被迫无奈,每一样,都在撕扯拽拉着他们的身体,他们的心,却都没能动摇那份守岛卫国的赤子情深,王继才坚守着他的哨岗,直到突发疾病离世的那一天。
王继才,你知道吗?你离世之后,有值班轮班的民兵来接替守岛重任,你的妻子,王仕花,她选择留下,她说她要继承你的遗志,要一直守下去,有许多人,看到了你们坚守孤岛的事迹,为之动容。我们都活在你、众多的你、你们默默无闻的孤守与庇护之下,获得安全感和幸福感。
涛折拍孤岛岸,风颂赤子心。
国家疆域辽阔,多少民兵哨岗在驻守,身边孤独为伴,心中却装载着万千人民。无论是在往昔艰难岁月中,还是新时代的奋斗时期里,我们都需要这样“家未立也要国先安”的守护者,他们往往是平凡的个人,但也是这个民族的英雄,这个民族永远的脊梁。
不仅是闫肃,这世上还有许许多多无时无刻震撼我们心灵的人,再比如为祖国科研事业不懈努力和奉献的科学家屠呦呦;为了资助贫困学生四处奔波筹款最终桃李满天下的校长爸爸莫振高;为了让一千多个家庭团聚不惜三千多个日夜奔忙让宝贝回家的秦艳友、张宝艳夫妇。这样的人,还有很多很多。
13位来自五湖四海,平均年龄仅28岁的热血青年,从民族危亡的困境出发,将青春理想化作救国救民、寻求真理的信念,在风雨如磐的日子中担起了救亡图存重任,干了一件开天辟地的大事变。聚焦中共一大代表创建中国共产党的重大历史,电影《1921》上映以来,以信仰的力量、青春的热情引发观众的观影热潮,赢得一片喝彩,始终占据单日票房榜首。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或身着马褂长衫,或身着学生制服,或西装笔挺,但同样心中有信仰眼里有光芒,这群“一大代表”在中华民族内忧外患、灾难深重至暗时刻,不顾自身的凶险,突破国际各股复杂势力的监控和追踪,一往无前投身革命。穿透银幕,坚定地信仰如黄钟大吕,响彻百年的历史时空,与百年后的观众产生了共鸣:“他们是一群和我们一样的年轻人,在最有活力的年龄,不惧艰险,勇往直前,矢志追求理想。这是思想的力量、组织的力量,更是信仰的力量。”有青年观众如此感慨。
青年向上,国家向前。100年前,一群新青年高举马克思主义思想火炬,求索救国救民的新路,为国家、为民族前赴后继。年仅26岁,受尽酷刑、从容赴死的陈乔年;赵一曼牺牲时是31岁,陈树湘牺牲时是29岁……一百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旗帜下,一代代中国青年满怀对祖国和人民的赤子之心,接续奋斗、砥砺前行,谱写了一曲又一曲壮丽的绿色作文网青春之歌。
时代在变,青春责任不变。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战场上,年轻的医务人员写下“不计报酬、不畏生死、随叫随到”的请战书;扶贫攻坚的战场上,年轻的脱贫干部以热血赴使命、以行动践诺言,哪里有需要,就战斗在哪里;祖国的边防线上,年轻的戍边英雄胸怀“清澈的爱,只为中国”,誓死守卫着脚下的每一寸土地……无数青年高扬“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者进”的坚定信念,把小我融入大我,勇立潮头、奋勇搏击,用事实表明“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是好样的,是堪当大任的!”
铮铮铁骨正青春。电影《1921》用一群青年心怀救国理想,把青春的豪情壮志投入到马克思主义传播和中国共产党建立,怀抱誓死推翻旧世界、建立新中国笃定信念,流血牺牲,让我们切身体会到今天的来之不易。今天,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但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广大青年要爱国爱民,从党史学习中激发信仰、获得启发、汲取力量,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请党放心,强国有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青少年方队响亮的青春誓言在国人心中久久回荡,传承历史,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新时代的中国青年一定能坚守理想、焕发朝气,做有信仰的奋斗者,让青春在为祖国、为民族、为人民、为人类的不懈奋斗中绽放绚丽之花。
《1921》是一部于2021年7月21日上映,献礼建党一百周年的一部历史剧情电影。该片讲述了首批中国共产党员们,在风雨如磐、祖国江山凋零的日子中担起了救国图存重任,并让中国革命前途焕然一新的故事。
故事的背景设定在1921年的上海,彼时的上海租界林立,中外势力鱼龙混杂,局势剑拔弩张。13位来自祖国五湖四海的有志之士,看清了社会局势动荡、旧社会思想落后的现实,从民族危亡的困境出发,以先进思想文化作为武器,将青春的理想化作救国救民、追求救国道路的信念。在此过程中,他们不断突破国内和国际上各种错综复杂的势力的阻碍和追踪,在上海共聚,准备举行一次庄重的会议。于是,在陈独秀、李大钊的领导和推进下,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21年7月23日在上海召开。而这次会议,宣告了这个将在未来改变亿万国民前途及命运的政党的成立。自此,中国的革命历史也进入了新篇章。
令观众感到焕然一新的是,《1921》并不拘泥于单一的历史事件,而是以多线性叙事为主分出了三条叙事主线,从而使影片在整体上达到独立故事和叙事主线的有效统一。三条故事线中,一条描绘了国际代表马林和尼科尔斯基突破国际反共势力的重重阻碍来到中国上海的艰险旅途;另一条是日本特高课对在上海有志加入中国共产党人士的严密监视,并且计划破坏一大会议,该支线的叙述给影片增添了谍战元素,为故事整体增添了不确定因素;而故事主线则是来自五湖四海的代表齐聚“一大”。
该片打破了以往历史影片以单一时间线叙事,记录主要人物行为动态的传统,采用群像叙事,让观众不仅看见了陈独秀、李大钊这样的早期中国共产党领袖不惧个人生死、只为民族谋复兴的大革命家精神,也看见了像李达等人这样坚定不屈的革命追随者的坚毅果敢以及刘仁静、毛泽东等青年学生对于推翻旧社会、打倒帝国主义势力的决心。
导演黄建新和郑大圣希望通过这部创新性的献礼影片,让更多年轻人了解中国近代历史,激励他们学习和继承百年前革命者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担当以及就国家以及人民于水火的理想信念。
观赏完这部影片,我们也能感受到百年前革命者们“没有火种就成为火种,没有组织就建立组织”的历史决心,更让我们明白不论何时何地,只要愿意为国家存亡和民族复兴而牺牲奉献的人,都可以成为历史中璀璨的星,而新中国的辉煌历史与民族复兴大业,也将由这璀璨的“群星”来传承。所谓聚沙成塔,在历史的长河中,人民群众永远是历史的创造者,而中国共产党也必将引领新时代中国历史的潮流,担当起历史使命,实现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锣鼓喧天,普天同庆。中华儿女们正纷纷欢呼庆贺我们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建立100周年之时,《1921》这部电影以时代“横截面”视角切入,讲述了100年前的现在,那群来自五湖四海的平均28岁的青年志士们,迎难而上,齐聚上海召开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努力追寻新道路的故事。
用故事感染观众,催人泪下。
不同于同类型主题的主旋律电影,《1921》没有把伟人演绎成飘在天上的神话,而是让观众看到了一群接地气的先辈们。影片既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成长故事,又讲述了那群青年们成长的故事。
片中,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女性人物便是主角王会悟了。在王会悟身上,我感受到了强大的“她力量”。从一个年轻老实不会说谎的她,到一个面不改色心不跳地“欺骗”博文女校校长的她,再到在车站有序地安排代表们秘密转移到嘉兴南湖的她,我看到了一个关于成长的故事。
贯穿整部影片的两条情感线便是李达与王会悟、毛泽东与杨开慧这两对革命夫妻的甜蜜之恋了。不同于其他主旋律电影在表现领袖们的爱情故事的时候往往是点到为止,《1921》大胆的展现了“一大”代表们的美好爱情,具有突破性意义。难忘李达与王会悟两人新婚燕尔的甜蜜,难忘毛泽东与杨开慧两人依依不舍的告别……正如毛泽东所作:“汽笛一声肠已断,从此天涯孤旅。”我们在片中既能看到革命志士为革命事业的义无反顾,也能看到缠绵温婉的儿女之情——一个关于爱情的故事。
于无声处打动人,余味深长。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党史上有“南陈北李,相约建党”的佳话,分别指的是长期居住在上海的陈独秀和在北京工作的李大钊二人。《1921》监制、导演黄建新在接受专访时说道:“片中陈独秀和李大钊的扮演者分别是陈坤和李晨,这两位演员的出生地和姓氏恰好与‘南陈’‘北李’对应。”或许,影片多用青年演员演绎人物形象便是一种青春化的表达,以一种大胆新颖的方式,不仅将历史展现给了观众,更是把先驱们的信念和力量传递给了所有观影者。
电影中有段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情节——在上海街头,在法租界,毛泽东遇到了一群法国人,他们拿着鲜花和气球,唱着国歌,在庆祝法国国庆。毛泽东随着人潮前进,却被拦在了法租公馆的铁门外。他错愕、愤懑,转头便奔跑在租界的街头上。一路上,霓虹闪现,烟花绽放,不言不语,回忆闪现,打动人心,给观众留下无尽的思考空间……“毛泽东身上蕴藏的力量是决定中国未来的,所以我们就开始展现他的内心。”黄建新解释设计这段剧情的初衷说。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作为一名普通大学生,我们不应止于观影后一时的热血沸腾,拒绝“三分钟热度”,要把在影片中接收到的独特情怀在实际行动中加以施展,以梦为帆,以奋斗为桨,坚信“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读完白鹿原已经是上个月的事了,心想着要写一篇感想,却拖拖拉拉了这么久。能让我在阅读中思考的书,我认为便是一本不错的书。白鹿原就是这么一本书。
那天在谈论到这本书,朋友说,陈忠实就是一个农民,他讲故事也跳不出他农民思维的框架,尽管他在竭尽全力书写一部史诗。那么,有哪一部书才是中文书中的史诗呢?朋友推荐了路遥的《平凡的世界》。这个我还真没看过,有时间得拜读下。
而《白鹿原》,朋友给出的评价是,叙事有些心有余而力不足,书写一个家族的历史时,在遇到瓶颈的时候便借助魔幻现实主义的写法来弥补。确实,书在一开始便有几分民间神怪传说的意味,而写着写着便逐渐回复到真实生活,而当写到田小娥死后的种种怪异又开始运用这些神鬼的意象。常有人讲《白鹿原》与《百年孤独》相比,颇有几分嫌弃前者“画虎不成反类犬”的讥讽。但《白鹿原》成为近代一部颇具名气的小说也不是没有原因,其中,必定是因为它写出了多数人心中的历史。或许,这也是作者心中的历史,真实的故事,不仅仅是那些发生过的人和事,还有飘荡在这片土地上的那些传说,已经与土地融为一体。在那片广袤的土地上,任由时间的冲刷,任由无知的人们厮杀,最终物与事皆面目全非,只有那片土地依旧在。
也有人说,这部书的成功之处,在于每个人都可在其中寻到自己的立场。的确,这本书并没有对近代中国政治的各个派别做喜恶分明的描写,若非要说,也许就是对儒家学说的尊崇,但更像是一种对民间智慧的崇敬。白嘉轩就是这片土地的化身,那些关于他的传说,还有他的坚毅朴实又有狡诈,都是这片土地的具象。当朝代更迭,白嘉轩就算被打弯了腰,但依然守候在家园,守卫着他终身为之操劳的土地,还有他朴素的信仰。
联想起最近看的书,一个村庄里的中国。这也是因为看了白鹿原,心里生出想了解土地与农民的想法之后去看的书。让土地贫瘠的或许不再是四季变幻,而是人为的强行改造。这片土地上没有那位腰挺得特别直的白嘉轩,时代任意地改变着村庄的面貌,再多的爱与思念也改变不了它日益衰弱的事实。土地,它再被赋予多少拟人的神圣意味,他也没有人的意志。而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再卑微再愚昧,事实上也仍是土地命运的主宰者(不只是那些受苦的耕田的人们,还有那些统治他们的人)。主宰者是愿意相信这片土地的永恒,愿意守护着,还是在命运的变迁中背弃使命,只求一个生存。
从书中跳出来时,想了很多东西。当回到书中,又想起一开始讨论的“农民思维”问题。这并没有错,但一个人的思维维度,就决定了书的高度。但我们并没有比作者高明多少,所以我在这书中找到了我可以思考良久的观点。又想,是土地山川值得敬畏,还是人值得敬畏?假若相信前者,我们的思考便有了底线,假若相信后者,我们便有了改变一切的勇气。只选其一的话,或许,只有时间才能回答。
用了十几天的时间读完了这本小说,有满足感,也有厚重历史感和震撼真实感,再现了当年一段真实的历史!也理解了巴尔扎克说的一句话:“小说是一个民族的秘史”……
《白鹿原》这部小说,看似描写白鹿原上,白家、鹿家上演的三代人之间的恩怨之争,其实我看到最多的却是历史,人是历史的组成部分,不可能超越历史环境,其实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人物的命运似乎已经确定好了,只是微调,像由一只看不见的手控制着,每个人只是扮演不同的角色而已,你所有的努力和抗争,最多是可以换换角色罢了。
两个家族,两种理念,无所谓对错、无所谓好坏,过程荡气回肠,结果轻描淡写,以致可以忽略结果,是名誉的争斗,是权力的争斗,最后的结果都不重要,都转化为一种精神较量,无论输赢,我们书写完历史,又都悄悄的离开历史。
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努力,一个家族的成长离不开精神,一个时代的成长离不开环境;社会赋予了你成长的空间,你可以无限的接近,却无法超越,一旦你想超越,等待你的肯定是灾难,在大环境面前,一个人显得太渺小了,任何藐视环境的人,最后一定是牺牲者,勿容置疑。
太超前,属于探路的先驱,太落后,属于障碍的平庸人,只要你出生在一个环境,你就是确定好的,是时代选择了你,不要试图去改变整个时代,相信你一个人是无力回天的,但是你可以引发更多人去努力,历史总是向前走的,就像车轮,一旦开始前进,任何力量都不可能让他停下来,只会加速或者延缓某一个时刻的到来。正如孙中山先生所说:“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白家、鹿家的历史其实就是当时年代最好的代表,透过两家的起起伏伏,也可以看出当时年代的起起伏伏,历史不能一帆风顺的进行,也不可能永远的倒退,也不可能超越任何一代人,都是一代一代的发展,早晚有一天会交如你的手中,千万不要辜负了这个时代赋予你的任务,赋予你难得的机会,大好时光,好好的干一场。
遵守承诺,问心无愧,顶天立地的是白嘉轩;
忍辱负重,有仇必报,好色贪权的是鹿子霖;
敢于反抗,敢说敢闯,大彻大悟的是黑娃;
追求理想,反抗社会,敢于舍弃的是鹿兆鹏;
自我放弃,追求自足,时代悲情的是田小娥;
智慧正直,受人敬仰,一生楷模的是朱先生;
遵守父命,勤恳肯干,守家护业的是白孝武
心狠手辣,见风使舵,内心阴险的是白孝文
人物鲜活,真实,这是一部因为电影而火的一部矛盾文学奖作品,值得一读。
尊重这段历史!
光阴似箭,岁月如梭。回想起来,在建党100周年之际,我曾有幸走进电影院,观看了《1921》这部电影,了解了一段故事,诉说了一段历史。
党的100年征程是一部奋斗史,作为一个中国人,谁都不会不知道我们党成立在一个血雨腥风的年代,但在没有走进电影院之前我却很难想象,在浙江嘉兴南湖召开的中共一大付出了多少努力,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有多么艰难。就是这样一个成立初期只有一二十人的中共真正携起了广大工农和正义之士的手,以坚韧的品质顶住了国内外的各种压力和压迫,撑起了新中国的一片碧海蓝天。在这种历史背景的教育之下,更加培养了新中国人民的团结协作,奋发图强的精神。在日常工作当中,车间各班组及行政管理人员相互配合,团结一心。生产当中注重产品质量及一次性合格率,管理当中不断规范车间人员的操作,为员工解决实际问题提升员工的生产积极性和舒适性。在产品质量合格的条件下寻求最节能,省工,舒适的安全生产条件是我们固体车间现在及以后不断精进的任务。
于我而言,在观看这场电影的时候,最打动我的是李达等人为中国共产党成立所做准备工作时的热情,为弘扬马克思主义精神不计较个人得失的品格。在7月1日观影时我刚刚离开学校,没有正式参加工作,心中满怀将要参加工作的喜悦和忐忑。怀疑自己的能力,担心是不是能够快速转变定位融入工作当中去。现在经过了三个月的工作后,我幸运地发现,我所处的公司是一家极具发展前景的公司,我所处的部门同事都非常友善,领导和导师于我亦师亦友,工作初喜悦和忐忑的心理逐渐消散,所迎来的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对待工作时不变的热情。
在经济迅速繁荣的今天,我们始终不能忘记祖国成立的破败荒凉。在车间连续机械作业的今天,我们始终不能忘记品质把控和安全生产。电影《长津湖》中有句台词说到,一个蛋从外面被敲开注定只能被吃掉,如果从里面敲开说不定是只鹰呢。在未来希望我能有更大的能力,与公司戮勠力同心,砥砺前行,开创崭新的未来。最后祝愿祖国国泰民安,繁荣昌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