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后感22篇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你有什么总结呢?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后感22篇,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后感 篇1

读完《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给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段话是:教师走进课堂不仅带着"智力"、"体力"去,还得带着"心"去,尽力忘"我",忘了我的身份,忘了我的年龄。

读了这些,我恍然大悟,我才意识到我们平时上课也正是缺少这些呀,新课程给师生双方提出了新的挑战,一方面,它要求孩子要改变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记忆、模仿的过程变为主动探究,自主发现,合作交流的过程;另一方面,要求教师的教学方式也发生变化,教师不再告诉,不再包办代替,教师成为孩子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

作者认为幸福分三层,第一层楼是物质"生活保障",第二层是"艺术生活"而第三层则是"独立思想"。而这三层分别代表三种教师类型,第一类将教师工作仅仅当作应付的工作,不得已混口饭吃,这类教师不大可能有很大长进,他们平时表现出来的就是有钱的多干点,不给钱的少干些,甚至不干;上班最好晚点来,下班最好早点走。因为他们的精神生活这二、三层还没建起来,所以他们活着未必真正幸福。第二类教师以教师工作为乐趣,他们觉得教书就是艺术。这类教师会把课尽量上得生动些、新颖些,他们和孩子有着影子般的感情,因为爱而无比幸福。第三类教师将教育工作当作思想的起点,在一生的教育活动中,不断探索,不停地追问自己,非常理性而充满智慧地安排自己的工作,经常会有一些心得,经常会求教于书本和理论,若干年后他们会成为专家,教书对他们而言简直就是对生命的一次次体验,他会很幸福和满足。

愿每一位教师朋友都能拥有幸福人生。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后感 篇2

潜心阅读《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我受益匪浅。书中的建议和劝告看似浅显,实际上是苏霍姆林斯基一生的经验积累,涉及教师经常遇到的棘手问题。书中用了很多的事例和体会,把枯燥的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观点阐述得生动、明白,读来令人倍感亲切、深受启发。那些关于教育的真知见,值得我们一遍又一遍地阅读、品味。

读了第19条建议我也感触颇深。他说:“阅读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书上作了这样一个比喻,学习困难的学生更需要阅读,就像敏感度差的照相底片需要较长时间的曝光一样,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的头脑也需要科学知识之光给以更鲜明、更长久的照耀。不要靠没完没了的补课,而要靠阅读、阅读、再阅读,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因为阅读能教给学生思考,而思考会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刺激,学生思考得越多,他在周围世界上看到的不懂的东西越多,他对知识的感受性就越敏锐,而我们当教师的工作起来也就更容易。这不禁让我想到我们身边有不少家长竭力反对自己的孩子阅读课外书籍,而让他们死抠书本。认为书上的学会了,学习成绩自然会好起来,其实不然。学生死记硬背也不可取,因为今天会默,明天就忘,就是记住了不知道怎么去用,也只能成为一种“死”知识。更严重的长此以往,学生就会慢慢失去学习兴趣,产生逆反心理,最后真正沦落为后进生。由此看来,我们教师转变观念是当务之急,理解素质教育的实质,为这些孩子推荐合适的读物,让优秀的文学作品来充实他们的头脑,陶冶他们的情操,使他们真正成为有文化、有修养的现代文明人。

当读到“请迟到的学生安静地走进教室”这一条时,我深深懂得了宽容比惩罚更有力量。“报告”声打扰正在讲课的教师,影响正在集中注意力听课的学生,接着可能还会发生一系列不应该发生的事情。为何不让学生安静地走进教室?迟到的学生有他们的原因,很少有故意想搅乱课堂的。迟到的学生也是个别人,在上课时间内,为了问清一个人的迟到原因而耽误全体学生的学习,实在得不偿失。课上询问后无论是老师、还是没迟到的学生,精神都无法马上集中到课堂教学中。如果课下提醒,其教育效果不比课上询问差。如果凡是上课迟到的,不管什么原因都不用喊“报告”自己直接推开门悄悄地回到自己的座位上,也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当读到“从你听明白了吗到我讲清楚了吗”这条建议时,我在思考:“你听明白了吗?”言下之意是,作为老师,我把该讲的知识都传授给学生了,要讲的事情我已经表达清楚了,如果学生有不懂或不清楚的地方,那应该是学生的理解有问题了。而“我讲清楚了吗”是我们教师把“没听懂”的责任承担起来。一声“我讲清楚了吗”增进了师生之间的情感,缩短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加深了师生之间的理解和沟通;一声“我讲清楚了吗”可以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增强对学习的信心。一声“我讲清楚了吗”大家不防也来试一试。

在读此书前,我一直认为:做好一名老师,只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即可。读了此书,我才知道,一名深受学生喜爱的老师,不仅要不断学习,而且要善于宽容学生错误,善于赞美学生。让我努力成为学生喜欢的老师吧!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后感 篇3

从寒假到现在,我已经大致的翻遍了这本《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里面有一条是建议教师要有宽容精神的,尤其吸引我。前阵子我读了一本书,叫《宽容学生》,现在我就来谈一下我对宽容的感觉。宽容是爱,宽容更是有效的教育方法。虽然我执教才一年不到的时间,可是我对这宽容学生却特别有体会。可以说我品尝到过宽容的甘甜,它是那么的使人激动,又感到欣慰。

宽容是种美德,我是这样教育学生的。同样我也是这样做的。我从不因为一件学生做错某件事而大声呵斥他,因为我觉得我们是平等的,人并非完美,都有做错事的时候,我总是让学生自己来找错在哪里,当初是怎样想的,现在是怎样认为的,我不罗列学生的缺点和错误,我常常让他们自己来找问题出在哪,因为我觉得寻找的本身就是一种反思,对于一个学生来说,反思自己过去做的事中哪些是对而哪些是错,是一种清理思路的做法,因为学生犯错很多时候是因为他们没有正确的是非观。在他们做错事时,我不骂他们,我以提建议的方式,给他们列举如果这样或那样处理会不会比现在这样的结果好很多呢,我觉得这样比对他们说你应该怎样要好的多。我也不会因为几次犯错就认定他是个品行坏的学生,我觉得人都是发展着的,尤其是学生,更应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他们。

书上说在课堂上要宽容、尊重学生,课堂教育教学中,对待学生平易近人,语言平和委婉,尽量做到心中有学生,当学生课堂回答有困难时,不责怪,不漫骂,更不嘲笑,而是耐心地走近他,循循善诱,让学生感到一种亲切感,把心中想说的,能说的表达出来。我上课就是这个样子的。刚从大学里出来,我向往的课堂是轻松有趣,自由发言的,我想让我的学生上我的课就像是一种享受。我的课堂不拘谨,我允许学生自由发问,当你有不懂时可以随时举手发言,所以学生上我的课还是挺有兴趣的,因为他们喜欢我幽默的语言。当他们回答我的问题时,我总是给予他们很高的评价,当他们不会回答时,我就换种方式启发他来思考问题,我让那些学生在课堂上重拾自信。

宽容不仅要体现在课堂上,还要体现在课堂之外,只有当宽容体现在整个教育教学的过程之中,我们的教育才能收到好的成效。当我宽容的对待我的学生时,发觉自己的心情越来越平稳了,遇事都能冷静考虑,对学生中出现的这样那样的问题和事情能做出比较合理的解决,也很好地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更使我欣慰的是,在孩子们的心目中,他们已经开始把我当成朋友了!我赢得了学生的信赖,他们什么事都愿意和我讲。

俗话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人总有犯错误的时候,尤其是非智力型后进生,犯错的机会更大。当学生犯错的时候,要从爱护的角度出发,老师要帮助教育他们,实践证明,他们能改正过来。宽容决不是放任不管,而是蕴含着班主任对他们的无限期望,它跟严格要求是相辅相成的。今后,我将努力耕耘在宽容这片充满阳光的土地上,使其硕果累累。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后感 篇4

苏联当代著名的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学家。他写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一共谈了一百条建议,让作为刚进入教育岗位的我受益匪浅,读着此书,就好像这位智者就站在我的面前,他循循善诱,给我排忧解恼,给我指点迷津。他又好像一位平易近人而又学识渊博的老人,在我遇到种种困难时及时给我以帮助,让我有了明确的方向,给我以极大的鼓励,他就像一盏明灯一样,让我对未来的事业前景充满信心。

“书到用时方恨少,是非经过不知难。”对于刚踏入教育行业的我而言,要学的东西实在太多了,而我知道的东西又太少了。有人说,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该有一桶水。如若这桶水不及时予以添加,也会有用尽的那一天。“教然后知困,学然后知不足”,所以,我现在的任务不仅仅是认真尽责地做好自己的教育工作,及时的充电是必须的,只有多读书多增加自己的文化底蕴才会将教育工作完成得更出色。而且教师是否热爱读书,精神世界是否充实,对学生有很深的影响。教师知识渊博、谈吐不凡会让学生对老师充满敬佩之情,对知识充满渴望。所以想要成为一名好教师,自己首先要热爱读书,和你的学生一同走进知识的世界,在世界里遨游!曾经,有一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读书需要一定的时间,那么,我们的时间怎么够分配呢?带着这个疑问,我仔细阅读了苏霍姆林斯的《给教师的建议》,书中每讲述一个问题都会有生动的事例为证,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这些大都是苏霍姆林斯教育教学的实例,他娓娓道来,有益于提高我开阔眼界,提高水平。其中“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昼夜只有24小时。”为我解答了这个疑惑。书中说:“每天不间断的读书,给书结下终身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望。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四口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这段话发人深省,让我从本质上领悟了一些教育技巧的奥秘。我们不应该总是抱怨时间太少、事情太多。在科学知识的'海洋里,我所教给学生的这些科学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一粟。书中所举的那个历史教师的例子就是最好的证明。他的成功之处就在于他用了终生的时间在扩大自己的知识储备,持之以恒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所以教师的时间跟教育过程中的一系列因素都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棵大树,需要雨水滋润它,怎样才能让雨水源源不断使这棵大树永远苍翠有力,生机勃勃呢?这是我们要想清楚的。

古人云:“开卷有益”。常读书、常思考,会使我们善于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做出严格的反省,不会害怕正视自己的短处,反会努力寻找补救的途径。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告诫教师们的那样:“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后感 篇5

暑假期间阅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这本书。书中用很多的事例和体会把教师经常遇到的棘手问题阐述得生动、明白,读后令人倍感亲切、深受启发。现在我就苏霍姆林斯基的建议结合自己的体会谈谈教学中应该怎么做:

一、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好的教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热爱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和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都不忘记自己也曾经是个孩子。"他告诉我们每个老师:那些特别的孩子正是通过犯各种各样的错误来学习正确的;我们永远都不要绝望,只要我们充满期待,他们就会充满希望。照亮学校的将永远不是升学率或者其他名和利的东西,而是圣洁瑰丽的师道精神,是对孩子的不染一丝尘埃的博大的爱,和对每个孩子作为无辜生命的深深的悲悯。怀着爱与悲悯,我们不能放弃,绝不能放弃。从这些话中我深深地感受到用爱心去开启学生心灵,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而要达到这一点教师就必须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孩子,尊重他们,关怀他们,赞美他们的每一个进步和成绩。

二、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们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要求,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充分利用学生的探索欲,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我想如此做就不会出现"这个问题我都讲了好几遍了,学生怎么还不会呀"这种情况了。因为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有时会忽略学生能过理解什么、应该理解什么。教师应该让学生参与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来,以此发现学生存在的阻力与困难,引导学生客服困难并解决问题。学生这样获得的知识才会真正的掌握的牢固,真正成为他们的财富。

三、苏霍姆林斯基说:"要能把握住儿童的注意力,只有一条途径,这就是要形成、确立并且保持儿童的这样一种内心状态——即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状态,使儿童体验到自己在追求真理,进行脑力活动的自豪感。"在学习过程中"身在曹营心在汉"的学生不在少数,注意力不集中是我们每一位教师备感头疼的问题。怎么解决这一问题呢?我们要想把握儿童的注意力,就应该使学生保持良好的情绪,并使他们体验到自己在追求真理,进行脑力劳动的一种自豪感。

苏霍姆林斯基的这条建议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有一定的困难。我们教师要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尽量选择生动活泼、与学生生活实际贴近的事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多鼓励和少批评等方法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等等。

以上是我在阅读《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时所获得的一些粗浅的体会,我要努力把这些理论运用到教学实践中,提升我的教学能力和水平,带领学生们共同进步与发展。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后感 篇6

《给教师的建议》一书系20世纪苏联教育经典译丛之一,由前苏联著名教育家B·A·苏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编译,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它是苏霍姆林斯基专为中小学教师而写的。译者根据我国的情况和需要,选择了《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的精华部分,另从苏氏的其他著作里选择了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平的精彩条目作为补充,全书仍有一百条,统称《给教师的建议》。书中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尽管今天的教育形势比之苏霍姆林斯基所写书的年代有很大的变化,但他的闪光的思想、精练的语言,对今天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过时,仍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书中众多理论对我影响深远,也引起了我的许多思考。

印象最深的就是前一节《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

作者在开头就提出了一个至今令许多老师头疼的问题:为什么早在一年级就会出现一些落伍的、考不及格的学生,而到二、三年级有时候还会遇到落伍得无可救药的,因而教师干脆对他放弃不管的学生呢?说起其中的原因,很多教师都归结为学生不知道学习或者脑子笨,家长不配合……而不是积极地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而苏霍姆林斯基在提出问题后,直接了当地从教师的角度做了解释:这是因为在学校生活的最主要的领域——脑力劳动的领域里,对儿童缺乏个别对待的态度的缘故。这让我想起了我国的教育家孔子所提出的“因材施教”。

那到底该如何做到“因材施教”呢?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要“因材施教”,教师就必须对这“个别”“材”进行细致的了解,如学生的性格脾气、家庭背景、学习方式、思维特点等等,并且要运用到实际课堂中去,为不同的学生创造能发挥他们自身能力的学习情景,“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 的成功的乐趣”,这样他们都会感觉到他们也是在不停地进步,才会“点燃起成为一个好人的火花。”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后感 篇7

优秀的教师采取什么手段保证课堂一丝不苟,井然有序?他们的秘诀在于预防,严格的课堂管理方案、亲切的态度和时时掌控的主动权。有效的纪律体系可以预防学生的规范行为!

站着讲课是一个教师必须拥有的基本素质,不锻炼身体,你是没有办法坚持站着讲课的;每天站到教室门口面带微笑的迎接学生开始早读,是一种习惯;微笑,站立都是微小但过硬的基本功,必须得天天用心的去做,才能贯彻“你还好吧策略”!和学生相互之间每天简单的问候,上课学生才会“买你的账”。能让你轻松赢取学生的信任和尊敬。一声真诚的“欢迎”,为你和学生一整天融洽的相处开了一个好头,学生喜欢那些欢迎他们的地方,而且,只有在积极健康的环境里他们才能取得成功,想让他们成为快乐、成功的学生吗?那么,别忘了说上一声:“嘿,你好!”其实,学生成功时给学生一个拥抱,她们会感受到,她们是受欢迎的,被需要的,而且是与众不同的!

意大利画家,达芬奇说:“朋友,背着人可以责怪,当着人要赞扬!”实际上,每一位老师拥有一间自己的“私人办公室”,而且这办公室就在离班级不远的地方,这样的可以谨慎行事,和孩子们私密的解决纪律问题……老师要做的,是走到犯错误的孩子身边,俯下身子和他低声的讲几句话。远离其他同学,一对一的进行谈话指导,你会发现,他们并不是那么的“桀骜不驯,”相反,乖巧听话的很!做老师最重要的一点是要修炼自己的脾气。虚怀若谷、大智若愚、宠辱不惊!私下处理学生的不当行为,呵护学生的自尊心,做教育要做到润物细无声。其实,一个小小的赞扬“谢谢你举手”、“感谢大家的合作”、“你坐下来听听别人的答案”……会有神奇的效果。学生渴望我们的关注,会不遗余力地来争取他们想要的东西,一旦他们意识到乖一点就能得到你的关注,就会自觉自愿的乖起来。注意好行为的老师遇到的课堂纪律问题,要比那些只关注学生淘气行为的老师少得多。正如高金英老师说的:“要变着法儿的鼓励和赞扬学生”。即“夸”学生,只是惭愧没有高老师的情商,她夸学生的水平很高,我也一直努力的坚持学习,可有时“夸”的时候,总达不到理想的效果!不是时机不成熟,就是情感表达的不透彻。只读书,不写感悟,是没有收获的,每天坚持做到写几句话,这是自己对自己读书的最基本的要求!坚持自己内心深处最细微的东西,自己会变得更很踏实。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后感 篇8

在阅读教育类书籍时,经常看到一个响亮的名字——苏霍姆林斯基,看到文中引用他的经典名句,可从未真正静下心来阅读过他的任何作品。近期刚好遇得一本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它真是一本好书!

其中一篇文章《谈谈教师的教育素养》中提到,教师获得教育素养的主要途径就是读书、读书、再读书,读书就应成为教师的精神需要。

看了《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后,我真的触动很大。我也常抱怨没有时间,每一天早早到校,很晚才离开学校。备课、上课、改作业、课外辅导、处理学生之间的问题,已有点应接不暇,还要忙着生活中琐碎的事情。正当我看不清方向时,苏霍姆林斯基告诉了我答案——教师的时间从读书中来。“只有每一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就像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一般。”可谓是“柳暗花明又一村”,我明白了,为什么那么多优秀教师,课堂上总是那么得心应手、左右逢源、游刃有余,不管学生出现什么突发事件,他们都能巧妙引导,让课堂因生成焕发精彩。想想自己的课堂,也做了精心准备,教学环节环环相扣,但课堂上却总感到语言贫乏,缺乏感染力,教得费力。这才恍然大悟,优秀教师是平时的点点积累,在日常工作中提练,借鉴其他教师的先进经验,用一辈子来备课,而我只用课前的几个小时来备课,“书到用时方恨少”,效果当然不一样。

一位优秀的高级教师曾说过:“只读两本书(教材、教参)的教师无论如何是不能成为优秀教师的”。读书能够提升自己的教育的爱心和社会的良心。这是做一个“真正的教师”所不可缺的“精神底子”。“有人说‘没时间读书’,关键还是他不想读书……”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那就是喜爱读书的精神。”

读书吧,读苏霍姆林斯基,你会感到教育能够一生追求。老师们,你不读书,怎能让你的学生与书为友?读书吧!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后感 篇9

暑假期间,我认真拜读了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一书。“品一本好书,如同与一位高尚的人在交谈”。苏霍姆林斯基的文章,犹如一泓清泉,不仅清澈明净,映照自己,而且清爽甘洌,沁人心脾。书中给教师的每一条建议谈到相关的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让我感触颇深,受益非浅。

后进生的转化是一项艰巨的工程,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更是深刻地体会到这一点,往往花在后进生身上的时间最多,但可能效果也是最不显著的,甚至毫无进展,于是我开始怀疑后进生是先天因素造成的,教育无济于事。但读了这本书后,我真正认识到“后进生是可以转变的”这个道理,平时,我对这样的学生往往采用补课的方式,采用多抄写,多读的方法。现在,从苏霍姆林斯基这里得到启发,我们要注重训练后进生的思维,发展智力,为他们今后的不断学习提供动力。这本书洋溢出来的对学生的那种人性化的尊重与热爱,让我受益匪浅。“我们的座右铭是:不要让任何一个学生感到他在智力发展上是不行的,在学习上是注定要落伍的。”说的何其中肯,“每当我想到,在许多学校里,在教室的最后排,还坐着一些好像被遗弃的落伍生和留级生,他们心情郁闷,性格暴躁,或者对知识毫不动心的情况时,我就不能不感到一种由衷的痛心。我们不能让这些学生怀着冷酷的心情,对知识毫无兴趣地走出校门!如果一个正常的人没有在任何一门学科上取得成绩,如果他没有一门自己喜爱的学科,那就说明这样的学校是很差的。”教学中,难免会遇到一些成绩差、纪律差的同学,我们称之为“后进生”。在做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时,作为老师应该摒弃冷眼和偏见,用真情去浇灌,用爱心去培育。

老师要及时发现,准确把握每个后进生的优点,使他的优点得以升华、特长得到发展,使他感到“我也有比别人强的地方”,“我也有自己的优势”,从而正确地认识自己。老师还要善于给他创设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舞台和空间,正确地加以引导,让他获得成功,只要有一次成功就有改变后进面貌的可能。所以赏识在转化后进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当学生遇到困难时,当学生遭到失败时,当学生不敢尝试新事物,缺乏信心时,当学生在做一件似乎不可能做好的事时,教师要给予鼓励。给学生一个微笑,告诉他:“你能做好,老师相信你……”有了老师的鼓励,学生会感到有一股强大的力量在支撑着他,从而对自己充满信心。

读过书后,我恍然大悟,原来,我在平时的工作中走进了转化后进生的一座象牙塔,只从知识表层去改善,没有从学生的内心出发,用一种平等甚至欣赏的目光去看待学生,而这也就似乎决定我不可能从根本上转化后进生。我们应该用心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鼓励他,赞美他,给他多一点的关怀,给他多一点的自信,用爱去转化每一位后进生。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后感 篇10

利用假期我认真读了《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这本理论专著,这个阅读过程仿佛是在和一位和蔼的老人亲切地对话,里面的字字句句都是对我们教学第一线教师的谆谆教诲,他相信孩子,尊重孩子,用心灵去塑造心灵的思想是教育思想中的瑰宝。他的教育理论深深地鼓舞着我,让我在教育道路上走得更加有信心、更加有激情。

一、“教师要学会敬畏”,敬畏真理,敬畏权威,敬畏生命。“敬畏真理”这是毫无疑问的,课堂上,当教师在知识传授时出现错误,要勇于承认、及时改正;碰到自己也不确定的问题,可以和学生一起探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敬畏权威”就是对那些有德之人,有广博知识的人,有才华的人,把他们当成是我们队伍中较为优秀的普通一员,既学习他们的长处,也宽容他们的不足。“敬畏生命”这使我联想到“尊重”两个字,每一个学生都值得我们尊重,尊重他们的思想,尊重他们的人格,并不能把他们当成“小孩”来糊弄。

二、由于自己也属于需要“回去看半年书、甚至更长时间”类型的,因此今天捧起了“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一书,其中第25条“思索是件快乐的事”讲的就是写论文,读完颇受启发,不知对您是否合适。摘取部分内容与大家,权当分享:“我认为一个人如果要写作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想说话,二是有话可说,三是会说话。”

三、“教师应设法让知识本身吸引学生”,这应该成为每一个教师努力的方向,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凸现知识的乐趣。在课堂上能深入浅出地讲解给学生听,不照本宣读,让学生自己去寻求知识,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明白知识的意义、学习的乐趣,让孩子们真正爱上“语文”,爱上“数学”。记得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你想把自己的孩子交给怎样的老师来培育,你自己就做这样的老师吧!是的,老师,请把美好的笑容带到学校,把对人与对世界的良好期盼带到同事们和孩子们面前,像孩子一样瞪着好奇的眼睛清点知识;把游戏这一人类最古老的快乐的方式引入课堂;把那些用了好些年的训词换成赞美,换成幽默;把那些尘封在角落里的各种各样的表情丰富在脸上。

四、读《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中的《永不放弃》,优秀学生是相似的,“差生”却各有各的“差法”。那些好学生,你不用对他们吆五喝六,他们总是乖乖地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而当你面对那一个个千差万别生龙活虎的差学生,他们一旦出了点小问题,我们总习惯先对他们进行批评、写检查、罚扫地……然后再对其讲道理,进行所谓的原则性的指导。其实处罚和枯燥的说理不能触及后进生的灵魂,反而拉大了老师与后进生之间的距离。

而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告诉我们每个老师:“那些特别的孩子正是通过犯各种各样的错误来学习正确的;我们永远都不要绝望,是因为只要我们充满期待,他们或许很有希望。”“照亮学校的将永远不是升学率或者其他名和利的东西,而是圣洁瑰丽的师道精神,是一种对孩子的不染一丝尘埃的博大的爱,和对每个孩子作为无辜生命的深深的悲悯。怀着爱与悲悯,我们不放弃,绝不放弃。让我们专著的神情告诉所有人,我们没有放弃。”从这些话中我深深地感受到用爱心去开启学生心灵的窗户,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的重要性。其实后进生同优秀生一样他们都是祖国的希望。对于那些尚未开放的花朵,我们就应该倾注更多的耐心,倾注更多的温暖,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他们,百花齐放才能迎来满园的春色!

教师首先是一个完整的人,他们应该有自己的精神空间,他们也要享受生活……这样的观点就把教师从“圣人”的位置上拉了下来。教师不可能人人成为“圣人”,也没有那个必要。要做一个成功的教师,必须首先学会做一个成功的普通人。

教师还应该是一名称职的员工,在工作中,我们要学会做“减法”,要减掉积压在我们身上的重压;我们要对自己的工作岗位负责,我们要学会团结协作……不要总是在自己的脑袋上方罩上飘渺虚无的神秘的光环,我们得像一般单位的员工那样,先学会做一个称职的员工,这是使自己事业成功的不可或缺的保障。

可教师毕竟是不同于其他职业的,因此,接下来对教师的要求就是必须成为“一名理性的教育者”。教师要有理性,必须把学生当“人”看待,这是我们的工作与其他工作最大的区别;教师要有理性,必须“从四十分钟里榨出油来”,提高教育效率,那是在为学生节约生命……教师应该是理性的,理性的教师才是优秀的教师,他才有可能把自己的事业做好、做大、做强。

我们应该追求的最高境界是,教师要成为一种“自由职业”,教师要“爱惜自己的每一根羽毛”,因为“金杯银杯不如口碑”,打造出自己的“品牌”,你才能成为教育职场的“稀缺资源”;教师要“倾听自己的声音”,这些声音在告诉我们:“教育是为人生的,不仅是受教育者未来的人生,还有孩子们现实的人生”;“学校教育不仅为着每一个学生的人生,而且也同样为着每位教师,他们和学生一起共同学习,共同创造着幸福的每一天”……

读着著作中每一条建议,你对自己的职业一定会有全新的认识,你会因此从容地走好未来的职业之路。正像作者所说:“祝愿我们的老师都成为唯一的”,“成为名师,为什么不?”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后感 篇11

这几天拜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对于其中的一句话感触颇深。他说:“教师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的心灵。晶莹透亮的露珠是美丽可爱的,却又是十分脆弱,一不小心露珠滚落,就会破碎不复存在。”我不禁想到那些后进生,他们就好像不小心丢失了翅膀的天使吗,那些学生的心灵,不是更需要教师和家长的加倍呵护吗?

在我们的周围,往往有这样的学生,上课不认真影响纪律;成绩不及格影响平均分;品行不端正影响他人;行为不规范影响集体荣誉;一句话,他们是“后进生”。于是,为师者在埋怨“后进生”的同时,更是把与“后进生”作斗争当作班级工作的重心,或冷嘲热讽,或严盯死防,或冷落惩罚,或驱逐出“班”。总之,大家都不能容忍“后进生”的存在,原因很简单,因为这些后进生会搅混“班级”!虽然可以理解,但是理解不等于赞同。没有人会否认教育是一种崇高的事业,她的崇高主要体现在对现实的超越、对世俗的批判上,一味追求现实得失的教育非但无法让人体验崇高,反倒让人觉得为师者是多么功利,多么自私,多么目光短浅!静下心来想一想,学校有强弱,师资水平有高低,办学条件有差异,我们为什么就不能容忍“后进生”的存在呢?一个后进生对班级而言是五十分之一,而对他的家庭而言却是百分之百,哪个后进生不是父母眼中的心肝宝贝呢?哪个孩子希望自己成为“后进生”呢?他们不是一直在努力吗?只是,被不小心折断了自己飞翔的翅膀,有谁知道他们的痛,他们的委屈?

其实,学生的可塑性很强。从生理、心理的角度看,他们渴望被喜欢、被注意、被关爱。有多年教育体验的老师都知道,当一届届的学生离开校园进入社会后,头脑活络、吃苦耐劳、善于合作、勇于创新的往往是你眼中曾经的“后进生”;阔路相遇,大老远跑过来叫声“老师好”的往往是你眼中曾经的“后进生”;逢年过节,跟你贴心地电话拜年或登门探望的还是这些你眼中曾经的“后进生”!

一旦懂得了这个道理,我们在面对这些受伤的天使时,怎能不顿生怜爱之情呢?要关注他们,并给他们更多的爱,甚至更多的偏爱。作为教师要善于与学生一起学习,做学生们的大朋友。在课堂上,还是在生活中,都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尽可能地让他们感到老师的关爱。这样的次数多了,学生心里自然对教师积存着一份亲近,自然感受到了教师的一份关爱。

当我们教师用爱的心态去对待学生的每一次过失,用爱的心态去等待学生的每一次进步,用爱的目光去关注学生们的每一个闪光点,用爱的心情去赞许学生的每一份成功时,我们就赢得了学生们的心,就获得了教育的主动权。爱的情感可以温暖一颗冰冷的心,可以使浪子回头。当学生们体验到老师对自己的一片爱心和殷切期望时,他们就会变得如此可爱,他们的潜力是巨大的,无穷的!

愿教师那暖暖的爱会让我们的后进生再生羽翼,教师那深深的爱会让我们的后进生象天使一样在我们的眼前飞起!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后感 篇12

这两周我读了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的教育学循环一级两套教学大纲部分,他的教育理论深深地鼓舞着我,让我在教育道路上走得更加有信心、更加有激情。我觉得它真的是教师的必读书,读好它,可以做教师,可以做名教师;可以做教育家,因为它是教育的智慧结晶。

苏霍姆林斯基当过30多年的小学、中学的教师,所以写出的东西没有深奥的教育理论,非常贴近教师的工作与生活,就如同一位身边的良师益友在耳边娓娓道来,道出我们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绝大多数问题与困惑。这里有差生转化的问题,有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问题,有课堂教学管理的问题,有班主任工作的问题……并且有着各种问题的解决办法。

苏霍姆林斯非常重视师生的读书问题,这本书大约有400多处提到读书。他认为师生读书可以解决太多的问题。教师读书问题已不是教师个人的问题,小处来说是教师本身工作的需要,大处来说是教育发展的需要,是民族生存与发展的需要。为此,有人曾说:“我一直认为,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实质上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

读书,是一种自我教育,自我提升的和自我超越的手段,也是一条重要的几乎是唯一的渠道。教师的备课不能仅局限于教科书,应建立一种宏观的备课观,这就是多读书,读好书。教师传播的是知识,也是在传播做人的道理,也肩负着教给学生生存的责任。“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也在从事着塑造学生灵魂的光荣的、艰巨的使命。唯有多读书,读好书,才不致使自己的思维枯竭,读书是涵养水源,唯有此,才能“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后感 篇13

本学期,我们的王校长给大家推荐了好几本著名的教育专著,推荐我们要抽空学习学习。《给教师的一百条推荐》就是其中的一本,端午节放假期间,我认真读了这本书。在阅读过程中,我从苏霍姆林斯基清新的笔调中读到了很多的东西,他没有空洞的理论训导,而是以提“推荐”的形式,将他对教育的认识和体验与你娓娓道来。他不喜爱大而空的说教,而是深入你的内心,联系教育生活的实际,用了很多生动的事例和实际体会,把枯燥的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观点阐述得生动、给我们提出许多饱含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的推荐。整本书读来令人倍感亲切、深受启发。那些关于教育的真知灼见,值得我们一遍又一遍地阅读、品味。

这本书最先吸引我的是“教师的时刻从哪里来”,它确实让我产生了很大的共鸣。在平时的工作中我们都认为时刻总是不够用,每一天总是备课、上课、写反思、批改学生的作业,参加教研活动等,忙忙碌碌的一天时刻就过去了,可收获却不大。

《给教师的一百条推荐》这本书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推荐:读书。他认为:读书是节约老师时刻有效的方法之一。读书不是为了应付,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他还在书中举了一个例子:一天,一位老教师上了一堂十分精彩的公开课,她的风采吸引了在场的所有老师。当别人问她:“你花了多少时刻来准备这节课”时,这位老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刻来准备的!”在感动之余,我也豁然开朗。我们不就应总是抱怨时刻太少、事情太多。而就应抓住一切可利用的时刻来丰富自己的知识。书中所举的那个教师的例子就是最好的证明。他的成功之处就在于他用了终生的时刻在扩大自己的知识储备,持之以恒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技能教育技巧。我们只有主动地学习,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才能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使自己成为一个研究型的教育工作者。

其次,“怎样使学生注意力集中”这条推荐也对我帮忙很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注意力不集中是每一位教师感到头疼的问题,个性是在上课或进行学习活动时,有些学生个性爱开小差,于是在老师他们的评语中都有这样一句:“期望你上课专心听讲,不做小动作。”就应说,注意力不集中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有很大的关联,他们个性容易被一些奇异的、刺激的事物所影响,他们的注意力持续不了多长时刻,这是他们的天性使然。但如果我们放任自流,不去培养他们的注意力问题,那样的话对他们的学习是一个极大的影响。但如果你去强制,效果肯定是不好的,即使看着他坐得端端正正,说不定这时候正是“身在曹营心在汉”。他究竟给我们提出了怎样好的推荐呢?在那里,他说“要能把握儿童的注意力,只有一用心途径,这就是要构成、确立并且持续儿童的这样一种内心状态——即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状态,使儿童体验到自己在追求真理,进行脑力劳动的自豪感。”

这样的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但是有必须的困难。我对这段话的明白是:如果上课时老师单靠知识的本身去吸引儿童,这几乎是不可能的,正因很多时候学习本身就是一种艰苦的劳动。我们需要做的就是要设法让学生的思维与我们所讲的知识发生联系,使他不感到个性的陌生,使他有一种想要了解更多的欲望。我们要想使学生在课堂上持续比较长的注意力,你就要将学的资料与他所掌握的与这一部分有关的知识让他们发生联系,他就会想法去了解其中的前因后果,注意力也就会越集中。

苏霍姆林斯基用他30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向我们阐述了教育的真谛,虽然他来自于不一样的年代,不一样的国度,但他闪光的思想对我们这一代来说,仍有着重要的好处。教育的问题是共性的,它不会正因时代的变迁而改变或消失。书中的许多经验都值得我学习和反思,这些都将成为我一生享用不尽的财富!《给教师的一百条推荐》是一本好书,好书的特点之一就是常读常新。我想,当我在教育上遇到困惑时,我还能够再读一读这本书,必须会有新的收获。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后感 篇14

苏霍姆林斯基在第一个推荐中提到,我们作用于学生精神世界的最重要的工具是教师的话语、周围世界的美和艺术的美因此,我觉得世界上没有最好的教育方法,只有适合的教育方式。

古人有一种说法:乐人易,动人难。也就是说,让人开心容易,要想感动人很难。其实我觉得,乐人和动人是语言的两种不一样风格,幽默的极致也能动人。虽然,我们达不到如此境界,但是我们就应朝着这个方向发奋。

我想,一个语言贫乏单调、枯燥无味的教师吸引的学生恐怕也很有限。作为一年级的语文教师,我觉得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就应是我们发奋的方向,无论我们采用的是哪一种风格,只要能吸引学生就是成功的语言。一年级的刚从幼儿园充满童真童趣的生活中过渡到一年级,难免会有很多的不适应,尤其是拼音教学枯燥乏味,知识点碎而且冗杂。作为教师就应采用多种多样的方式让他们慢慢适应慢慢习惯。教育方法在这时就显得尤其重要。说到这个问题,就又回到了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才是真正有效的,我想这就应是教师共同关注的问题吧。我觉得要想成为真正的教学能工巧匠,只有自己在其中倾注了自己的智慧。自己的活的思想的教学方法,就应才是最好最有效的方法。

此刻各种各样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充斥耳目,别人好的东西就应吸收借鉴,但决不能生搬硬套。一年级的教学更就应如此,只有在教学时想方设法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千方百计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才有可能会为孩子的求学之旅铺一条大道。才有可能真正成为学生的引路人。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后感 篇15

疫情仍然没有结束,在家里不断的给自己充电,让自己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我从中吸取了很多经验,也将多方法和经验用来指导自我的教育教学工作。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第22条推荐,下方,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谈对这一条的感受。书中第22条讲到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只有学生喜欢上了某一学科,这些学生的天赋素质才会得到发展,他们的爱好、禀赋、潜力、志向才能自愿地建立起来。作为老师,最期望的就是学生热爱你的学科,只有这样,学生才有兴趣学,才可能学好!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每个教师都在尽量唤起学生对自我所教学科的兴趣,使他们入迷地酷爱这门学科。但如何让学生喜欢你的学科呢这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不仅仅要求教师要具备高尚的人格。

苏霍姆林斯基推荐我们要读书,每一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对于我们教师而言,要学的东西实在太多,而我们明白的东西又太少了。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有人说,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应有一桶水。这话固然有道理,但一桶水如不添加,也有用尽的时候。苏霍姆林斯基深知这一道理,所以在他的书中一向在要求教育同行们学习,学习,学习。他要求我们读书,每一天不间断的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他鼓励刚参加工作的年轻教师在热烈而紧张的劳动中抽出时间来逐渐地,一步步的积累精神财富,智力财富和教育的明智。

每一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多读书,可以让你变聪明,变得有智慧去战胜对手。多读书,也能使你的心情便得快乐。所以我们要不断地读书,还要引导孩子们爱上读书。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后感 篇16

此书是站在现代化、信息化时代从教师的角色对教师的建议,而不是教育教学的某个领域。教师与其他职业的区别在于:教师工作的对象是人,教师将自己的精神世界作为职业资源,不以实际的可被清点的收益取胜。这就决定了教师这一职业的特殊性和复杂性。特别是在科学技术迅捷发展的今天,教师为适应社会的变化,面临着许多挑战,知识结构的变化、观念的更新、教学技术的改进、新型教学手段的尝试等等,都是摆在教师面前的难题。如何解决这些难题,针对社会的变化来调整自己,此书给我们每一位教师提出了不少中肯的建议。读了这本书后,我获得了不少收益:感受到了拥有自己的精神空间对教师来说是多么重要;认识到了赞美的神奇作用;体会到了思索的快乐;知道了宽容也是一种精神……书中的一些精辟的理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教师应享受生活”

我们生活在一个效率社会,复杂的人际关系,快速的工作节奏,激烈的竞争,无形的压力,使我们忘记了自己,每日像是一根绷紧的弦,整天脚步匆匆,把自己的人生视为一场又一场的比赛,世界似乎已经成为一个角斗场,自己则是一台疲于工作的机器,我们似乎根本没有闲心去享受生活。这样的状态、这样的心情怎能高效率地完成工作任务?怎能教出适应现代化社会建设需要的人才?因此,调整自己的心态,享受生活,适当地放松自己对每一个教师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怎么调整自己,处理好工作与生活的关系,我在书中找到了答案:“只要我们打开所有的感官,每天给自己一小段闲暇,那平素里再平凡的点点滴滴,只要你静下心来细细地品味,都有无限风光蕴含其中。”是啊,“防碍教师享受生活的,不是别人,而正是教师自己。”

二、“把困难当作机会”

我们所生活的社会,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适应社会变化的人,才能成为生活的强者,反之,不能适应变化,或不愿改变自己去适应变化的人终究会被社会所淘汰。我们的教育工作也是如此。它正在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改革,作为一名教师,我们都深刻地体会到:老师越来越难做,压力越来越大,面对摆在眼前的困难,你做怎样的选择呢?是退缩,还是前进?郑杰为我们做了细致的分析:“如果我们退缩……我们将不仅放弃了人生难得的体验,更是放弃了自己的生存权力。如果我们正视困难……每位教师都可以在解决困难中获得自己意想不到的机会,你越是往前,你的机会就越多。”的确,只有将困难视为机会,才能从解决困难的过程中获得事业的成功感。

三、“从四十分钟里榨出油来”

如何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一直是困扰我们每位教师的一个问题。因为低效率的课堂总是枯燥乏味、浪费时间,而高效益的课堂总是受到大家的喜欢。学生喜欢高效益的课堂,家长欢迎高效益的课堂,教师也因课堂的高效益而愉悦。因此,如何提高课堂效率,将成为我们不断探索、改进的一个课题。这本书让我认识到了这一点。而要真正做到这一点,“从四十分钟里榨出油来,”做短短课表的“守财奴”。是我们必然的选择。

郑杰的这本书,不仅有助于我更好地了解学生,也让我了解了自己,我认为这的确是一本每位教师都值得一读的好书!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后感 篇17

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这文书深刻的谈到“怎样使学生注意力集中”这个问题。注意是伴随各个心理活动而产生和发展的不可缺少的心理状态,没有注意的参加,不可能有比较稳定的心理反映,也就难以完成认知过程。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注意是学习的门户”。因此,注意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怎样培养孩子做事精力集中,克服注意力游移、分散的坏习惯呢?

第一、让孩子在一段时间内专心做好一件事。效率低的孩子有一个特点,就是干着这个,想着那个;一会儿干这,一会儿干那。教师要从小培养孩子在某一时间内做好一件事的能力。如给幼儿看图书时,看完一本,再换一本。给予幼儿玩具,也不要一下子太多。如果玩具成堆、书成堆,容易使他们养成注意力分散的习惯。

孩子做完一件事情,也能体会到完成这件事的成就感和自豪感,这种愉快也能帮助他们继续学习,保持注意力。

第二、对孩子讲话不要老是重复。有些教师对同一件事情或某一点要求总要反复交待好几遍。这样的孩子入学以后常常忽视教师所讲的话。因为他已经习惯于一件事反复地听好多遍,当教师只讲一遍时,他便当作耳旁风,以为老师也会像父母一样重复几遍。漫不经心地听课使得孩子不能很好地理解教学内容,无法遵守老师的要求,自然也谈不上理想的学习效果。因此,对孩子谈事情只说一遍,是培养孩子注意力的一种好方法。

第三、训练孩子善于“听”的能力。“听”是人们获得信息丰富知识的重要来源,对于学生来说,谁要是上课善于听,能理解并记住听过的东西,谁就占优势。因为学校里老师是以讲课的形式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教师要以通过听的途径来训练孩子的注意力,如课余时间听小说连播、听音乐。鼓励孩子复述或用自己的话概括听到的内容,从而培养专心听讲的习惯。

第四、不要让孩子的时间太充裕。有的家长以为,读书做作业的时间越长,学习成绩就会越好。其实,时间太多也有负作用。造成许多孩子对于时间没有紧迫感,学习起来慢腾腾的,本来一小时可以做完的事,二三小时还没完成,而且养成注意力涣散的毛病。时间不多,反倒会逼着孩子注意力集中,提高学习效率。第五、有固定的学习时间和学习地点。孩子在家里学习的时候,最好有固定的学习时间和场所,它的作用主要是形成一种心理活动的定向,即每当在习惯了的学习时间和地方坐下来,精神便条件反射似地集中起来。家长应该把孩子的学习时间视为神圣不可侵犯的时间,不要随便支他们打油买菜、拿东西,以免干扰思维的连续性。家里要给孩子提供专门学习的地方。

孩子学习时,家里要安静。 第六、训练自我控制能力。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排除主客观因素的干扰,才能专心致志。教师可以帮助孩子从控制外部因素做起。如孩子的书桌上不要摆放装饰品和零食,看书写字时保持正确的姿势,不乱动、不乱摸,字要写工整等等,孩子如果能控制与学习无关的动作、行为,就比较容易克服浮躁的情绪。同时还可通过日常生活活动加以培养。如聚精会神地下棋,这是集中思想,训练有条理地思维的良好方法。孩子学会专心致志,将会使他们受益终生。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后感 篇18

以前我很怕读教育名著,书中一些专有名词、一些高深的教育理论,常常让我晦涩难懂,但《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这本书却不同,他没有空洞的理论训导,而是以提“建议”的形式,将他对教育的认识和体验与你娓娓道来。苏霍姆林斯基他非常理解第一线普通教师的工作甘苦,因而他提炼出一般教师在工作中经常容易遇到的100个棘手难题,有针对性地提出100条建议,写成《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每一条建议都不是抽象的教条,而是谈作者自己教育实践的体会,读来令人倍感亲切而又深受启发。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这本书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建议:那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他认为:读书是节约老师时间有效的方法之一。读书不是为了应付,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他还在书中举了一个例子:一天,一位老教师上了一堂非常精彩的公开课,她的风采吸引了在场的所有老师。当别人问她:“你花了多少时间来准备这节课”时,这位老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准备的!”感动之余,我也豁然开朗。我们不应该总是抱怨时间太少、事情太多。而应该抓住一切可利用的时间来丰富自己的知识。书中所举的那个教师的例子就是最好的证明。他的成功之处就在于他用了终生的时间在扩大自己的知识储备,持之以恒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我们只有主动地学习,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才能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赢得自身的发展。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后感 篇19

苏霍姆林斯基在他的建议中不止一次地论述过“手”对于一个人思维的促进关系。在第28条建议中,苏霍姆林斯基即给我们指出:儿童的智慧是在手指尖上的。在第40条“动手和智慧”中,苏霍姆林斯基进一步阐述了他关于劳动促进智育的观点。

在这一条建议里,他又一次提出了要让孩子多从事一些动手的劳动,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当然,他在这里的动手可不是一般的、随便的劳动,就像体力劳动不能代替体育锻炼一样,那些不需要任何技巧与动脑的动手劳动,对思维的促进是没有什么帮助的“他们的双手只不过是一种发出体力劳动能量的器官,而远非一种创造的工具” 针对许多老师(包括家长)总担心孩子从事劳动而耽误了宝贵学习时间的情况,他说:双手无所事事,像不假思索地随便找点体力负担给学生让他有事可干一样,这两种做法对于少年的智力发展是同样有害的。他说,在人的大脑里,有一些特殊的、最积极的、最富创造性的区域,依靠把抽象思维跟双手的精细的、灵巧的动作结合起来,就能激发这些区域积极活跃起来。如果没有这种结合,那么大离的这些区域就处理沉睡状态。在间年和少年时期,如果没有把这些区域的活力激发起来,那么它们就永远不会觉醒了。为此,他主张从一年级开始,就要求学生的双手能做出准确的、有成效的动作。手能教给思维以精确性、工整性和明确性。通过孩子们动手,使他们了解了各种事物之间的关系,锻炼了他们的思维,发展了他们的观察能力和推测能力。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后感 篇20

从教二十多年以来,奔波于家庭和工作之间,总借口没有时间静心读书学习。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原本的工作与生活的节奏,于是得以静下心来,拜读了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这本书。

苏霍姆林斯基不愧为伟大的教育理论大师,在书中,他那闪光的思想,精炼的语言,对我们今天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它就像一场及时雨,滋润着我们一颗颗干渴的灵魂;它就像与教师面对面交流一样,针对教师的苦恼与困惑娓娓道来,读来令人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书中提到一个问题: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啊!确实,做教师的都知道,每天必须做的几件事占用了我们绝大多数的时间:备课、上课、改作业、处理学生之间的种种问题……还要照顾家庭和孩子。我是真不知道该怎样才能做好所有的工作。在书中,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教师的时间从读书中来。只有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就像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一般。就像书中那位成功的历史教师说的:“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读到这里,我突然之间明白了,为什么有的老师能在课堂上得心应手、游刃有余,让人觉得听课是一种享受,而自己上课时尽管精心准备,教学环节的设计可谓精心,但在课堂上却往往显得捉襟见肘,感到语言贫乏,缺乏感染力。真是“书到用时方恨少啊!”原来,这是因为用一辈子来备课和用课前的几小时来备课,效果肯定不同。要知道作为教师,在科学知识的大海里,我们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之一粟。若我们没有“源头活水”,怎么可能教出好学生来?

作者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建议:那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的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他鼓励刚参加工作的年轻教师在热烈而紧张的劳动中抽出时间来逐渐地,一步步的积累精神财富,智力财富和教育的明智。他教育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要学习教育同行们的优秀经验,取得他们的优秀信念,深入思考优秀教师的经验,将有助于我们看到:在自己的实际工作中,要取得某种结果,都取决于哪些因素。

读到这些建议,我不断反思自己,提醒自己,虽是一名老教师,仍然应当主动地去学习。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不妨在闲暇之余读读手边的书,在没有课的时候多去听听同行们的经验,在晚上清闲的时候写写一天的教学日记。只有不断汲取源头的活水,丰富自己的知识,才能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赢得自身的发展,才能提高自己的素质,这是作为一个“真正的教师”所不可缺的"精神底子"。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后感 篇21

通过深入阅读这本书,我真的感受到了张老师在开会时说的:“每一条都会很有感触”。在读到第一条“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时,触动了我内心深处,和作者产生了共鸣。

17年我刚做班主任,当时我也是有一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头,接了一个成绩倒数的班级,班级接手后才发现班里尽是些“人才”,课上睡觉的,谈恋爱的,打过架的……我是真的很头疼,但是到18年他们毕业时,这个班考上一中的学生很多。回忆那一年我感觉最成功的地方是自己在管理他们的过程中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且化弊为利。他们中有的学生很有管理能力,但是一开始他们并不为我所用,我多次采取谈话的方式,拉近我们之间的距离,给他们灌输班级荣誉感,终于用了一学期的时间我培养出了一套敢管敢干的班干部,到第二学期时,班级事务基本上不用费心了。

到了初三下学期,班级内不学习、影响教学秩序的问题愈加明显。我和那些爱上课说话的同学谈话中发现,他们已经对较难的课程听不明白了,很多作业也不可能完成,但是每科老师对他们的要求都很严格,课下作业他们基本上都是抄完的。面对这种现实,我和各科老师都进行了交流,建议每科老师能够区别对待这样的同学,在布置作业时按照成绩进行分层,成绩在前30名的同学保质保量完成正常的作业量,成绩在30名之后的同学只做简单题和一部分稍有难度的题。由于采取了分层,这些学生的课堂状况和作业情况明显的改善,班级的学习氛围都变得更好了。比较遗憾的是我接这个班级的时间太晚了,如果能在初二就接手,估计这种分层的方法能转化更多的后进生。因为他们这些所谓的差生能够感受到学习的一丝乐趣,觉得学习并不是那么那么难,慢慢的他们的信心会越来越强,就敢于去学习稍微有些难度的知识。

我认为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中产生归属感,是每个老师努力的方向和成功的钥匙。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后感 篇22

该书的序没有王婆卖瓜,只一句:本书无害,不妨一读,让我感受到作者的真诚,看这本属于教育随笔的书,读起来非常亲切、轻松,他的每条建议都与我们息息相关,让我耳目一新,并得到很多的启示与感悟。难得的是作为校长的作者郑杰不是讲一些生硬的大道理,而是从教师的身边出发,由一些常见的现象、普遍的观点及颇具争议的问题入手,分四个主题:教师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教师作为一名称职的员工;教师作为一名理性的教育者;教师作为一种自由职业来详细剖析,独具观点,总能道出问题的症结所在,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对教师们有着很大的指导和借鉴作用。

作者用平实却又充满智慧的语言让教师回归到了生活的实际之中。教师本来就只是芸芸大众中的一角。要做一个成功的教师,必须首先学会做一个成功的普通人。教书,首先就要教好自己,在完成教学目标任务的前提下,你可以这样教也可以那样教,教出你“自己”的风格来。作者字里行间传达的精神深深地感动着我,感慨良多。

作为老师,我们都知道对孩子要宽容、要耐心,可有时当我们看到孩子在课堂上做小动作、开小差,看到他们又把题目做错时就按耐不住的要呵斥、批评孩子,我们就会忘了对孩子宽容。其实,正如郑杰老师说的“学校是每个人可以犯错误的地方,明白这一点很重要。首先,教师明白这个道理,就意味着教师已经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学习,真正的学习不是生硬地记住一些死去了的知识,而是学会发现和创造。因此教师就不仅会宽容学生学习中的各种差错,而且会鼓励他们不必在意那些差错。让孩子们学会从自己的差错中获得真知是教师的本分。”《回归女性》、《教师要有静气》、《不培养乖孩子》、《别让孩子们失语》等文章都给了我不少的启发,我们老师应该学会控制自己,学会换一种方式去帮助这些犯错的孩子,而不是用成人的眼光去衡量他们。

作为教师,既然我们已经干了这一行,就要热爱它,从中寻找让我们快乐的一点一滴。每天抱怨,应付工作,只能让我们自己沉浸在自己制造的愁苦氛围内不能自拔,最终影响的是自己的身心健康和事业发展,何苦呢?《服务于公益民生是莫大的荣耀》、《爱惜自己的每一根羽毛》、《为当教师寻找充足的理由》、《让自己成为稀缺资源》、《成为名师,为什么不?》都让我备受鼓舞,受益匪浅。正如郑杰所说:“一个热情的人、真诚的人、善良的人、宽容的人,一定是受人欢迎的人,受学生欢迎,受同事欢迎……你在劳动力市场上就有了竞争力。”

在《要学会做减法》中我学会了如何解压,获得真正的解放;在永不放弃一文中学会了永远都不要绝望,永远对孩子们充满积极的期待。而有些文章则使我对平时教学中的点滴感悟有了更系统深刻的认识:如《学会赞美》、《关怀身边的每一个普通人》、《学会倾听》、《找到孩子最佳的学习方式》等。

《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这本书像一面镜子,真诚的表述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忠诚与执着。这本书充满了精气神,使它充满了善意,充满了真诚,充满了生命的灵气。值得我们细细地去品味,领悟它精髓所在,指导我们的教育教学。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