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读后感5篇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读后感5篇,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读后感1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记录了朱自清和俞平伯在夕阳已去、皎月方来的时候同游秦淮河的所见、所闻、所感。

文章开篇是写秦淮河的船,这些船带着古韵从悠远的历史长河中飘来。大船不失厚重大方之感,小船也不失情调,“淡蓝色的栏杆,空敞的舱,也足系人情思”。有了这些船,桨声灯影里的梦便从船驶过留下的涟漪中荡漾开去。

游秦淮河像是在读一本史书,有过繁华,也有过荒凉;有过快乐,也有过心酸。起始时,灯影绰约,纸醉金迷,歌舞升平,有大富大贵之气。但历尽繁华之后,便是荒凉,没有密密的人家,“一眼望去,疏疏的林,淡淡的月,衬着蓝蓝的天,颇像荒江野渡光景”。在历尽繁华之后,又感受到无边的荒凉,使人心中涌起历史盛衰之感,于是诗人作诗,词人作词,便为我们留下不少名篇。

富有诗情画意是文章的最大特色,秦淮河在作者笔下如诗如画如梦一般。作者的笔触是细致的,描绘秦淮河风光时,不求气势豪放,反而利用精巧展现美,具体细腻地描绘秦淮河的秀丽安逸,充分体现了作者细致的描写手法。船只、绿水、灯光、月光、大中桥、歌声……种种景物,作者抓住光、形、色、味,细细描绘,使得秦淮河在水、灯、月交相辉映。

历史是秦淮河的养料,可以说历史成就了秦淮河,没有历史的秦淮河失去了一切意义。作者从现实走进历史回忆,从形态与神态两方面唤醒了秦淮河。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带着淡淡的忧伤和悠远的美流向远方。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读后感2

挽一叶扁舟,静静地,在月光如洗的秦淮河上悠然的泛舟,偶尔听远处渺茫的歌声掠过水面,穿过氤氲的雾气幽幽地传来,鼻息间竟全是韵致十足的芬芳,那真是人生的一大乐事亦!当年朱自清先生与俞平伯先生轻轻泛舟于那晚美丽而忧伤的秦淮河上,便给了她一份雅的意韵,使之打开被历史尘封已久的画屏,缓缓在我们面前展现她古典的美。

在月的清辉下,秦淮河上那些轻轻飘飞的歌声低回在我的心里,变成一只会鸣叫的蝉,悠悠地,凄厉、悲怆、揪心,成为一种历史的积淀,沉入我文化内质的深处。在那里浅浅地吟唱,提醒我我是华夏族的子孙,我的血液里与生俱来就有一种民族的悲秋伤春的情怀。于是,我还原了本我。秦淮河的月让我的内心涌起了一种对古典文化的青青情愫,绕在记忆的指间,将成为我一生难以割舍的心情。

“桨声灯影”这本身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真实、最温存、最忧伤的一组意想,它代表了内涵丰富的传统的古典文化。

今天重读朱先生的这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心里涌起的是一种别样的文化认同感。我开始将古老的经典文化意想深深植入心间,闭上眼睛,开始想象那样一个月色,那样一缕歌声是怎样地缠绕心间,那一阵阵浑厚而有力的划水声如何在静夜里哗啦哗啦开去……

真的美极!妙极!在那桨声灯影中,我轻轻地呼吸,生怕把这一群从画中走下来的吟歌吹箫的美丽女子惊醒……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读后感3

“秦淮”亦“情怀”。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金陵古城的秦淮河,风韵不减,依旧吸引着无数游客观光抒怀。秦淮河邂逅朱自清,在这位先生笔下流下了六朝古都的沧海桑田……

看,那是秦淮河的水。“秦淮河的水是碧阴阴的,看起来厚而不腻。”“厚而不腻”是水的特点,给人厚重的历史之感。再细看水面上,那小巧的柔波尽是“恬静”“委婉”。如一位亭亭玉立的少女弯腰捧起一湾静谧,任由月色淋淋洒洒铺就一身。似秦淮河也多了一份柔情。这又“使我们一面有水阔天空之想,一面又憧憬着纸醉金迷之境了。”是啊,被这样的秦淮河怀抱着的朱自清,想象着一望无际的水天一色,也向往着灯光点点的画船,倒映在水面上的华美画面。在灯光照射下,水灿灿地发光,原来那就是“六朝金粉”的颜色,在这华丽色彩的渲染下,“那闪烁着的光芒,就是梦的眼睛了。”水活了,那死寂的水活了!游人世俗的双眼亦被洗涤地干干净净。那水在混沌的世界里,竟注入了一丝清辉。华灯映水,画舫凌波,那是梦,亦是眼。

听,那是秦淮河的声。“在这薄霭和微漪里,听着那悠然的间歇的浆声,谁能不被引入他的美梦去呢?”在浆声的碎影下,看来这位先生早已陶醉于“美梦”。可是“只愁梦太多了,这些大小船儿如何载得起呀?”愁梦本无形,可在朱自清笔下,有形,有声,有量,就连小船儿都载不动了。为什么呀?因为有了“愁”。

有过繁华,也有过荒凉;有过快乐,也有过心酸。起始时,灯影绰约,纸醉金迷,歌舞升平,有大富大贵之气。但历尽繁华之后,便是荒凉,不再熙熙攘攘,“一眼望去,疏疏的林,淡淡的月,衬着蓝蓝的天,颇像荒江野渡光景。”

秦淮河畔,佳人颜,万种风情亦失色;而如今,六朝粉黛成尘土,秦淮亦不如故。“纸醉金迷”、“六朝金粉”的秦淮河,随着历史长河的流淌而逐渐失去了昔日风韵。

但不惧,心有“情怀”,亦是“秦淮”。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读后感4

这篇是俞伯平的作品,是朱自清同名散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的姊妹篇,它们被誉为秦淮河风光的“双壁”。俩好友为排遣心中苦闷,仲夏之夜同游秦淮河时,约定以同样的题目作文,于是便有了同样的两篇美文。与朱自清通过全景式的景色描写抒情不同,俞伯平更关注于自己的主观情感,呈现朦胧的意境。虽然两人风格迥异,但是内容同样精彩,在文坛被传为佳话。

文章的前部分,作者着重介绍了秦淮河上繁花的景象,通过卖艺的烟花女子、喧闹的小酒馆、三三两两的花船的描绘,给我们展现出秦淮河的繁花风光。“看!初上的灯儿们一点点掠剪柔腻的波心,梭织的往来,把河水都皴得微明了。”那作者此时是什么样的心情呢?“纸薄的心旌,我的,尽无休息地跟着它们飘荡,以至于怦怦而内热。”接着,作者笔锋一转,进入文章的下半部分,以远离岸边的角度来描绘秦淮河的景致。“虽同是灯船,虽同是秦淮,虽同是我们;却是灯影淡了,河水静了,我们倦了,——况且月儿将上了。”,“犹为下弦,一丸鹅蛋似的月,被纤柔的云丝们簇拥上了一碧的遥天。冉冉行来,冷冷地照着秦淮。”由喧闹转为宁静,繁花与冷清两种不同的意象相互照应,全面立体地展现了秦淮河不一样的风情。最让人津津乐道的是,他们游湖秦淮的时候遇到了卖唱女傍上了船,多少还是失了点游湖的雅兴,不过那两个文人的尴尬场面,想起来让人捧腹。

作者独辟蹊径,以桨声为切入点,描绘出秦淮河的别样风味,不落俗套的写作手法让人印象极为深刻,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性。让人完全沉浸在情怀河畔,心也随着桨声荡漾……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读后感5

六朝古都南京的秦淮河是著名的,这文章的题目中有声、光、色,更让人浮想联翩。

朱自清先生和俞平伯先生于1923年夏夜同游秦淮河,并相约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为题各写一篇文章。

1923年夏夜游秦淮,而平伯先生8月22日就完成了文章,可谓速度之快也。而自清先生写完文章是10月11日,可以说是千锤百炼了。

我们以两篇文章的开头看看平伯先生的现实和自清先生的浪漫。

平伯先生写道:“……在茶店吃了一盘干豆腐丝,两个烧饼之后,以歪歪的脚步踅上夫子庙前停泊着的画舫,就懒洋洋躺到藤椅上去了。好蒸腾的江南,傍晚也还是热的。‘快开船罢!’浆声响了。”写实,笔墨不多却能身临其境。

再看看自清先生写的:“……我们雇了一只‘七板子’,在夕阳西下,皎月方来的时候,便下了船。于是桨声汩——汩,我们开始领略那晃荡着蔷薇色的历史的秦淮河的滋味了。”“夕阳西下”,“皎月方来”,“桨声汩汩”,“蔷薇色”。

自清先生是超凡的,他善于描绘、想象,巧于比喻、修饰。我们看,在他笔下,船的窗格是“柔腻”的,灯彩是有“精粗、艳晦”的差别的,水是“碧阴阴”的,夜是“薄薄”的。“灯光是浑的,月色是清的”……这些准确的描画、细腻的夜毕现与我们面前,何况还有奇妙想象化成的精彩比喻呢?远天零半的白云在月光里“亮的现出异彩,象美丽的贝壳一般”,而临水妓楼帘缝的灯光“仿佛黑暗从酣睡里眨了眨眼”……

如果说平伯先生描写的是现实,那自清先生描写的就像梦境了。

两位大师能以同一题目写文章,足见他们的胸襟。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