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故事讲:以往,作者想雇一个能够洗衣服兼扫地的人。于是,她的朋友帮她介绍了一个洗衣妇,作者说:“你洗完我家也是去洗别人家的,何不洗完了替我打扫一下,我会多算钱的。”她对朋友嘀咕了几句,朋友郑重地说:“她说她不扫地——因为她的兴趣只在洗衣服。”我起先几乎大笑,但之后不由一凛,原先洗衣服也是能够成为一个人认真的“兴趣”!
是啊,洗衣服也是能够成一个人认真的兴趣,一个人专注的东西。没有一件事情做好不需要专心,不需要认真,不需要执着,固然扫地也是,洗衣服也是。一件事情也当然仅有认真了才能把它给做好。
在我身边也有这样的例子:我的叔叔。他,以往是个音乐人,可是,他很迷恋电脑,玩魔兽世界,还炒股。他上班,只能用业余时间玩电脑游戏,等级不高,然而还要一部分时间炒股。而股票是需要很多时间来看行情、统计和计算分析的,这就自然亏钱。而玩魔兽世界和炒股又占用了大部分时间,从而导致无法练歌,又被老板给扣工资了。突然有一天,他放弃了90级满级的魔兽世界账号,开始每一天4小时的练歌,工资又涨到原先的7000多,之后公司装修1个多月,他就用每一天9个小时炒股,一帆风顺。
一开始,三样一齐做,无法集中精力,结果一样都做不好,最终每一件事情都专心致志的去做,于是都做好了。有人说:“当你一心一意做一件事,1分钟往往比你三心二意做那件事一个小时的效率更高。”一心一意,不要学那一只猫钓鱼。
张晓风的文章,就像山谷里吹过的一缕缕清新的山风,不像狂风那样凶猛暴戾,不像香风那样令人沉醉,却使人神清气爽,让人顿悟生命的意义。
“你真好,你就像我的少年伊辰一样……”这是一位卖柑子的老妇人对张晓风的评价。这是一句值得咀嚼的话语。一开始,张晓风不懂,我也不懂——一个只是卖柑子的卑微的老妇人竟然和一位知书达理的大作家相提并论?她们的社会地位如此悬殊!
我慢慢思考着,高尔基以往说过:“要爱惜自我的青春,没有比青春更完美的了,没有比青春更珍贵的了。”啊,老妇人原先并不是说自我能与张晓风一样,而是说张晓风就像自我生命中最光华的时间一样,老妇人是在赞美张晓风那完美的青春。
我想,老妇人如此评价张晓风,也许是因为看着正当盛年的才女缅怀起自我逝去的青春?也许正是因为老妇人已经老了,所以才异常珍惜起自我的年少时光吧?她把少年时光当作最美的赞辞送给自我所喜欢的人。少年伊辰——不就是我们此刻年龄吗?我却以往多少次对时光的飞逝不以为然,以往多少次地大把地挥霍者宝贵的光阴!我总想着日后的路长着呢,这么点时间算得了什么。如今,我却从一个卖柑子的老妇人口中体会到,青春年华是何等珍贵!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我不期望到了风烛残年再去羡慕别人的青春年华。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我当与诸君共勉。
张晓风散文集里收录了许多写儿女情长的篇章,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数《母亲的羽衣》等一些文章。
《母亲的羽衣》开头描述的是一个温馨场面,女儿入睡前搂着母亲的脖子问“妈妈,你是不是仙女变的?”张晓风写得极美,又极沉重,仿佛知悉世间所有秘密。
《常常,我相想起那座山》中,让我们欣赏到她对大自然的那份狂爱和“一个人,带一块面包,几只黄橙去朝山谒水”的那种率性。“乍酱草软软的在地上摊开,浑朴、茂盛,那气势把整个山顶压住了。那种愉快的水红色,映在她的脸庞上都不自觉地热起来了!”张晓风眼中风景都是有性格的。可分为吓人的,静静的和令人怦然心动。一切水,投射到她的心境上便都有了感情。
另一篇散文《我喜欢》流露出了张晓风的真实性情。张晓风向我讲述着她喜欢的一切。她善于发现大自然社会中的真善美,向我们展示着生活中值得喜欢的种种。冬日清晨邻居的一声“早”,就会让她觉得世界是这样的亲切,空气中充满了和善。如果我们也以一颗热情的,善于接纳的心对待万物,那么它们都将变成我所喜欢的。
由一尘不染而历经炎凉沧桑直逼人世内核,仿佛自风平浪静卷入狂风巨浪,张晓风有一双宁静清澈的眼睛,那里因隐藏着百年忧患的海棠血痕而有一丝忧郁,几分愤怒,但更多的却是自信,是担当,是困顿中不失安祥,凡常里有有庄严。浩大的场景。纷繁的群象,重大的事件,在张晓风散文中并不多见,但与那些浓墨重彩的长篇巨幅相比,张晓风的散文毫不逊色地具有令人震撼的情感经验和审美情趣。
如果你也想看的话,不妨去借阅吧!
张晓风,生于1941年。原籍江苏铜山。晓风为笔名。毕业于东吴大学,曾任教于东吴大学,香港浸会学院,阳明大学至今。一生致力于写作,作品多以散文戏剧为主。著有《地毯的那一端》《步下红毯之后》《晓风散文集》《你还没有爱过》《再生缘》《晓风戏剧集》等。
读后感:在作者生活的年代,她用如此多愁善感的`笔触摸着多愁善感的心,写出如此温柔多情的美丽句子,让人体会到一种忧伤着的美丽,平静。体会到生命里自然单纯的富有和充实。在她平静宽厚的的笔端,世间的一切皆有生命都那么美丽的惊人。
以往感叹,世上单纯简单的幸福很少被世俗所理解所看重并珍惜。以往被人笑是痴,可在她的书里,总能深深的沉醉在那种相通共鸣的相知里,心里总在不停的说:是啊,就是这样。仿佛是失落了许久的心,碎了许久的梦,残了许久的爱,忽然又被人拾捡了回来,便倍觉珍惜,弥足珍贵。由此看来欢喜的心皆有同感,心中有爱,便是晴天,便是温暖。真的是那句:看书的时候,书上总有绰绰人影,其中有我,我总在那里。
看她的书总似乎是在看着自我的心路历程,年少时的轻狂骄傲,不谙世事,终随着年岁的渐长,世事沉浮,性格上的偏激主观固执已逐步消失,慢慢的被平和宽容所融合。晓风,你是比春天更美的一种欺骗,比春天更美的一则谎言。那许多细致优雅一气呵成令人一见倾心的描述简直就是神迹呈现。晓风,真期望自我也能象你一样,有一日,也在笔端画出云的模样。渴望成为你这样的女子,渴望写出如你的文字,渴望浮躁的心慢慢归于宁静。
树在。山在。大地在。岁月在。你在。我在。我、你还想要怎样更好的世界?
我思,故我在。思想,在有的人看来是在浪费时光。思想者,大多是苦行僧。而你,晓风,却有着如此完美的感情和人生,也许是这些完美浸染了你的身心,在你的笔端再现。也许是你的身心完美,终成就了丰盈圆满的人生。
为什么不让我今生今世看见一次哈雷!也许是因为阴雨挡住了日食时,我也发出过类似的感慨,这句话激发了我心中的共鸣,就好像第一次遇见朋友时,找到共同语言的激动。我一下子喜欢上了这篇文章。
男孩一手拿着电筒,一手拿着星象图,颈子上挂着望远镜。不知为何,我从这句话中看到了自已的影子。我何尝不像张晓风女士笔下的男孩一样痴痴地站在窗前,努力地辨认着哪是天狼星,哪是猎户坐可我从没有像她那样用心研究过星空背后藏着什么。
也许我明白蓝光的星星是年轻的星,红光的星就老了,可我从没想到大自然是如此公平,星星与人同样有生老病死。
也许我明白光等愈少星愈亮,以至于少成了负数,可我从没体会到其中蕴含的看重自我,就会心胸狭窄;看轻自我,就会放出光明的道理。晓风感叹着,等待着的,是七十六年一次的哈雷慧星的回归,整个天空竟变得介乎可信赖与不可信赖。而我,在日日夜夜期待着五百年一遇的日全食时,不也提心吊胆以至于不敢看天气预报吗?
哈雷不现,晓风只看到了云,她却豁达地劝自我好好看一朵云。我为什么没有想到呢?日全食没看到,我不是领略到了白昼里的黑夜的神奇吗?我不是也感受到了雨中登山的乐趣吗?我不是也结识了和我一样执着追日的人吗?
宇宙是一场神话,但神话不属于这个时代。上一次日全食的时候,不知此地的古人是否惊惶失措?是否有人站出来宣布:今日将发生一次天狗食日?而下一次无锡能看见日全食的时候,我早已化作了尘土,我也会像哈雷先生那样说:日全食,等你来的时候必须要叫我哦!
我没有看到日全食,但日全食没有失约,所以我不应抱怨。相反,我应当感激,感激日日东升的太阳,月月重圆的月亮,夜夜磅礴的星空。苍茫宇宙孕育出我们,不正是想教育我们要拥有包容万物的心胸吗?
此刻,当我抬头观看那耀眼的群星时,我会用心去看,看透那每颗星背后隐藏着的人生真谛。
张晓风的散文也许算不上是最好的,可是却带给了我许多与众不一样的感悟,令我至今记忆犹新。此刻,就让我带着你,一齐走进张晓风的散文世界吧。
读张晓风的书,让我感到十分惬意、简便。她的景物描述虽然精致,却并不繁杂,只是几笔简单的描述,便能勾勒出一幅幅温馨的画面。我想她必须是位田园诗人吧,即使全篇都在写景,也能让读者明白她的心思,带给我们发人深省的思考。
你能想象吗当流苏那纤细的香气伴随着纤细的风拂过脸颊,当栀子花香的河川从身边流过,此刻的心境,无可比拟。但,花落瞬间虽然美丽,过后便不见踪迹。这告诉我,美,就像一则感情故事,也许结局并不是最好的,但只要过程是美的,就已足够。人生也是如此,它不能用长短来衡量价值,重要的是资料。我们不求它像感情故事那样幽美、惆怅,可是过程的精彩是一样的。或许我们无法延长生命的长度,那就试着去拓宽生命的宽度。只要我们奋斗过、拼搏过,向着梦想努力过,等到年老时再回忆以往走过的路,就会觉得这是人生中一大珍宝。
《画晴》告诉我,人生的意义并不在于达成某个目的,沿途的风景其实更加完美。我们能够在闲暇的时刻驻足凝思,体味人生的另一重意义。
《念你的名字》告诉我,唯有不竭的爱能照亮一个受苦的灵魂。我们要有奉献精神,对别人怀有绝对的诚意和爱心,才能修炼成一个真真正正的“人”。
走进张晓风的散文世界,总能带给我许多非凡的感受。你是否愿意独自走进她所创造的唯美世界呢
说实话我对散文集这种书从来没有产生过兴趣我偏爱小说带来的新鲜刺激,散文我也没接触过多少。
应教师的要求,我和妈妈去购买了一本《张晓风散文集》。得到书后,迫不及待地翻开了第一页,这一看便不可收拾。
第一次看她的文章《到山中去》就深深地被折服了。
她对景物,心理等的描述真是无微不至且恰到好处,普通人难以做到她那样的语句优美,仿佛感同身受的愉快。我就从《到山中去》这篇文章中闻到了她所述的山之气息。
那种草木的清香一如她的文字般令人心醉神迷。
此刻的文字越来越浮夸了,总能看见许多新词新用法时代在提高。但在这样躁动的中国文坛里,已难以看到张晓风这样的古典气息,一种浪漫。或许是她超乎常人的细腻与深度才能写出如此美的文章。
而不是用好词好句建筑起的风花雪月,看似优美,毫无意义。只是为了卖弄自我的那一点点的文采。这样不是在污辱文字吗?!所以这就是我喜欢她的一点,她不会让我觉得她故弄玄虚。
看完整本书后我感触颇深,我从内心里敬佩她。
她很感性,她懂得观察与思考,配合她精准的描述这一切一切都是我要学习的。作为一名初中生,我的意境还远远不够。
然而在看完她的文章,她的故事后,我才懂得这一点。
夜晚,临睡前,端起一本书,关掉了爱听的流行音乐。那个白衣飘飘的年代,那种在现代化城市里感受不到的质朴,从她字里行间里对情,爱,树,山,人的叙述中体现。浮躁而疲惫的心竟在看书时变得清爽畅快,这想来也是奇怪的事情。
真的不知怎样形容,她教会了我,太多太多。她的悲凉与温暖我都能感受,或许这就是她的魅力所在,给我一抹触摸不到的清新。
我置身在泉水中被典雅熏陶着,那里有无限的可能,天马行空。
唯有一个美字能形容这座宁静的心灵花园,被细雨滋润,同时又被阳光包围,灿烂而悲伤地开满了文字的花朵。一切的不可能,在笔尖的旋转下都是顺理成章的。
我会一向追随着,抵达彼岸。
我不禁被这深厚的书香味吸引了。没错,这就是《张晓风散文精选》。这本书以一篇篇有意义的散文的形式使人懂得一个个人生哲理,并令人从她细腻的文章中备受感动、启发以及深思,还从她不华丽而朴实真诚的话语中感受到生命的可贵。
在这本书中让我最记忆犹新的还要属《人生的.什么和什么》了。这篇文章是以第二人称的形式为大家叙述的,写了一个人正在开车,收音机转到一个不知什么台的台上,正播着安静讨好的小提琴。在她立刻要进入隧道时,广播里说人生最重要的事仅有两件。
话还没说完,声音就断了,她很想明白答案,可过完了四十秒,车出隧道时,这已经讲完了。她想去追问那一段来,能够觉得并没有必要,自我都四十岁了,还不明白“人生的什么和什么”吗?这篇文章最终并没有告诉读者们答案,给人留下了无限遐想,十分耐人寻味,觉得仅在我的思考本事范围内,人生里最重要的两件事是坎坷和经历了无数次坎坷后的成功。
在每个人哇哇落地时,就注定了坎坷的来临。坎坷虽然十分令人畏惧,它可能使你失去信心,可能使你自甘堕落,可能使你悲痛欲绝……可是,你千万不能就这样倒下,倒在成功的面前。你必须不甘心走入失败的大门,所以,你务必要勇敢地去战胜它,因为坎坷是避免不了的,可如果它把你打倒,你也不能气馁,应更加勇敢地去打倒它。
坎坷必定会成为我们走目人生之路的“绊脚石”,但我们不能退缩,只能前进,走向成功。然而一个完美的人生大概就是克服坎坷与困难并走向成功大门的过程吧,所以我是这么认为的。
在我细细的品味中,我不禁再次被这书香吸引。
有大浪,但船没有沉,何妨视作无浪;人生有陷阱,但人未失足,何妨视作坦途。——题记
周末,我在家读了张晓风的散文集。忽然读到一篇,名叫《种种可爱》,其中提到一个趣味的故事:儿子有一段时间对毒蛇很感兴趣,作者便带着他到华西街的毒蛇店一家一家地参观。作者在参观时,指着一条又大又粗的蛇问营业员:“这条毒不毒?”营业员淡淡地答道:“不被咬到就不毒!”
忽然间,心里涌起一阵感动。是啊,人生的路上总有危险,但如果暂时没有受伤,何妨视作没有危险。有时,我们与其独自在那里杞人忧天,不如做好防御的准备,避开危险,那么,你便能够视作没有危险。
有时,你不要只顾着看你前方的那条毒蛇有多么可怕,以及自我会不会受到伤害;你尽能够做好防身的准备,保证自我不会受到伤害。那么,这条蛇本来对你有很大的危险,如果你做好准备,那么,即可视作没有危险。而另外一种可能,如果你只沉浸在自我的忧虑、幻觉中,不顾自我此刻的安全,不做好任何防御准备,受伤的只能是你自我。在有危险和没有危险这两者中间,你想选哪一种呢?我相信,所有的人都会选择第二种。那么,我们就不应当杞人忧天,幻想自我将会受到什么伤害;而应提前做好准备,将大危险化作小危险,将小危险化作无危险。
“不被咬到就不毒”,这乐观的人生态度值得我们去借鉴和学习。所谓“苦中作乐”大致多半是这般道理。这大概就是有的人战战兢兢,恐惧担心中度过一生,而有的人乐观进取,泰然坦然逍遥一世的区别罢。谁敢说一辈子不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毒蛇”?谁敢说一辈子无忧无虑,无惊无险?若只是远远盯着那条若有若无的“毒蛇”惶惶不可终日,于是,近处的好风景我们无心思去赏,身边的好生活我们无心思去享,是动也怕“蛇”,静也怕“蛇”,真是可笑至极!学会坦然乐观,或许,我们就不会被自我在脑中假设的危险吓到,只需提前做好准备,无危险则罢,有则将其化之,则危险也尽可不成为危险了。
一文读完,营业员的乐观却令我久久惊叹。
每当我遇到烦心或担忧的事情时,我常常会想起那位营业员,那家与众不一样的蛇店……
于是,心也坦然、泰然了。
在读了张晓风的散文后,我被她那种温柔多情的文字所深深吸引。读她所写的文章,总会让人体会到一种忧伤的平静、美丽,体会到生命里自然单纯的富有和充实。而在这本书中,我最喜欢的的便是《花拆》那一篇了。
文中提到了一种叫“一夜皇后”的大昙花,“它每颤开一分,便震出噗然一声,像绣花绷子拉紧后绣针刺入的声音,所有细致的芯丝,登时也就跟着一震。”昙花的每一次绽放,都要自我付出多么大的努力呀!每一次付出,它都绷紧了自我,不得有一丝松懈,在最终一刻拼尽全力迸发出来。虽然它的生命十分短暂,被称为了“一夜皇后”,可是,我想就像烟火一样,只要以往灿烂过,辉煌过,就算消失不见,又有什么好遗憾的呢?
“花蕾是蛹,是一种未经展示经破茧的浓缩的美。花蕾是正月的灯谜,未猜中前能够有一千个谜底。花蕾是胎儿,似乎混沌无知,却有时喜欢用强烈的胎动来证实自我。”而年少的我们有何尝不是花蕾呢?我们是那些待放的花蕾,渴望绽放,渴望辉煌。但这些都是需要努力的,需要付出的。虽然可能每一次面临的都是泥泞和荆棘,可是,只要坚持、奋进的话,还有什么是能难得倒我们的呢?而我们此刻应当做什么?坐享其成吗?不是的,我们正处于最年轻、最有活力的阶段,在这个时候,我们难道不应当为未来打算,为未来做好铺垫,打好基础吗?有人说我们此刻还小,不用那么紧张,可是我们正处于花季,此刻不努力,又要等到什么时候呢?
“有一天,我将年老,无法看花拆,则我愿从一堆小小的春桑枕为收报机,听百草千花所打的电讯,明白每一夜花拆的音乐”。我努力过,便不再后悔。
我不禁被这深厚的书香味吸引了。没错,这就是《张晓风散文精选》。这本书以一篇篇有意义的散文的形式使人懂得一个个人生哲理,并令人从她细腻的文章中备受感动、启发以及深思,还从她不华丽而朴实真诚的话语中感受到生命的可贵。
在这本书中让我最记忆犹新的还要属《人生的什么和什么》了。这篇文章是以第二人称的形式为大家叙述的,写了一个人正在开车,收音机转到一个不知什么台的台上,正播着安静讨好的小提琴。在她立刻要进入隧道时,广播里说人生最重要的事仅有两件。
话还没说完,声音就断了,她很想明白答案,可过完了四十秒,车出隧道时,这已经讲完了。她想去追问那一段来,能够觉得并没有必要,自我都四十岁了,还不明白“人生的什么和什么”吗?这篇文章最终并没有告诉读者们答案,给人留下了无限遐想,十分耐人寻味,觉得仅在我的思考本事范围内,人生里最重要的两件事是坎坷和经历了无数次坎坷后的成功。
在每个人哇哇落地时,就注定了坎坷的来临。坎坷虽然十分令人畏惧,它可能使你失去信心,可能使你自甘堕落,可能使你悲痛欲绝……可是,你千万不能就这样倒下,倒在成功的面前。你必须不甘心走入失败的大门,所以,你务必要勇敢地去战胜它,因为坎坷是避免不了的,可如果它把你打倒,你也不能气馁,应更加勇敢地去打倒它。
坎坷必定会成为我们走目人生之路的“绊脚石”,但我们不能退缩,只能前进,走向成功。然而一个完美的`人生大概就是克服坎坷与困难并走向成功大门的过程吧,所以我是这么认为的。
在我细细的品味中,我不禁再次被这书香吸引。
说实话我对散文集这种书从来没有产生过兴趣我偏爱小说带来的新鲜刺激,散文我也没接触过多少。
应教师的要求,我和妈妈去购买了一本《张晓风散文集》。得到书后,迫不及待地翻开了第一页,这一看便不可收拾。
第一次看她的文章《到山中去》就深深地被折服了。
她对景物,心理等的描述真是无微不至且恰到好处,普通人难以做到她那样的语句优美,仿佛感同身受的愉快。我就从《到山中去》这篇文章中闻到了她所述的山之气息。
那种草木的清香一如她的文字般令人心醉神迷。
此刻的文字越来越浮夸了,总能看见许多新词新用法时代在提高。但在这样躁动的中国文坛里,已难以看到张晓风这样的古典气息,一种浪漫。或许是她超乎常人的细腻与深度才能写出如此美的文章。
而不是用好词好句建筑起的风花雪月,看似优美,毫无意义。只是为了卖弄自我的那一点点的文采。这样不是在污辱文字吗?!所以这就是我喜欢她的一点,她不会让我觉得她故弄玄虚。
看完整本书后我感触颇深,我从内心里敬佩她。
她很感性,她懂得观察与思考,配合她精准的描述这一切一切都是我要学习的。作为一名初中生,我的意境还远远不够。
然而在看完她的文章,她的故事后,我才懂得这一点。
夜晚,临睡前,端起一本书,关掉了爱听的流行音乐。那个白衣飘飘的年代,那种在现代化城市里感受不到的质朴,从她字里行间里对情,爱,树,山,人的叙述中体现。浮躁而疲惫的心竟在看书时变得清爽畅快,这想来也是奇怪的事情。
真的不知怎样形容,她教会了我,太多太多。她的悲凉与温暖我都能感受,或许这就是她的魅力所在,给我一抹触摸不到的清新。
我置身在泉水中被典雅熏陶着,那里有无限的可能,天马行空。
唯有一个美字能形容这座宁静的心灵花园,被细雨滋润,同时又被阳光包围,灿烂而悲伤地开满了文字的花朵。一切的不可能,在笔尖的旋转下都是顺理成章的。
我会一向追随着,抵达彼岸。
自从阅读《张晓风散文》之后,我对散文有另一番见解。
以前读散文感觉都是比较肤浅的小故事,仅有看见有意思感兴趣的才会仔细品味一番,所以不常读散文。而张晓风的散文却显得截然不一样。
读张晓风的散文会让我身不由己,有一种幸福而无以言表的感觉。她的散文语言深奥,却优美如画,细细赏读会有身临其境之感。生动的资料,朴实的语言,深刻的道理,不需要华丽的辞藻,不需要灿烂的背景,依然扣人心弦般地带我们走进故事中,让我刻骨铭心,久久难忘。
我最喜欢张晓风散文《春俎》里的《山月》这篇文章。这是一篇描述并赞美山月的文章,虽然短小,可是精炼,所谓“浓缩才是精华”。真品味、细细品读后就能够解其揭示的深层含义,她用很简单的词句把山月的美藏在一字一句之中,一向围绕着“山月”二字,把山月那种寂寞、伟大、平凡、无情、孤傲的美描述得淋漓尽致,仿佛自我是山月一般冷漠却又很伟大。
在我们眼里,看似平凡,看似渺小的事物,在她的笔下却能栩栩如生,让我们学会放低眼界,观察事物,学会用放大镜看待事物,学会用笔写出精彩文章。
张晓风的每篇散文我都很喜欢,读后的感觉就是意犹未尽。我学会很多写作方法和技巧,我还从中收集很多好的句子和词语,相信会让我的文章更生动趣味。
用心读张晓风的书,会让人解到这世上不一样人与不一样物不一样方面的心态,以及天地人合的真谛!其实写作并不难,难的是要我笔写我心!张晓风就是这样!
这就是我读完《张晓风散文》的感想,虽然没有大师般的水准,但至少是我用心写出的读后感。
飒爽的秋风徐徐吹来,金黄的落叶翩翩起舞,在这如诗如画的秋天,我读了一本同样如诗如画的书,那就是《张晓风散文》。
张晓风的语言清新隽永,善于从小事中写出深刻的哲理,《瑕》就是这样一篇发人深思,引人联想的好文章。文中她回忆自我曾买来一串很便宜但有瑕疵的项链,手中这串项链引发作者的思绪,转而用精炼的文字准确而详尽地道出了对“瑕”的理解。
生活中,能把自身的瑕疵像这串项链般坦然相呈的人不多,人们往往是不遗余力地精心掩饰自我的缺点和不足,而如果我们正视自我的这些瑕疵并坦然理解,这些瑕疵也就不算什么瑕疵了。因为仅有认识到缺点才可能加以改正,你越是去掩盖,它就越明显。一个人之所以可爱,正是因为他能看到自我的缺点而不遮不掩。完美是难以冀求的,但在“完美”和“可爱”之间,人们更喜欢后者。
完美到极致就丧失了个性,变得千篇一律,而所谓的“瑕疵”却能够体现出你的特性。谁能没有一点小瑕疵呢?正是这些小瑕疵装点了我们的生活。朋友之间如果不明白对方小小的缺点并以此打趣,友谊也许会黯淡许多。
豹的皮毛上有大大小小的斑点,谁说它的毛皮不漂亮?溪水浸着泥沙、石块,谁说它的水质不纯净?昙花开放转瞬即逝,谁说它的姿态不美丽?太阳表面有黑子,谁说它的光芒不耀眼?大自然中的万事万物都有瑕疵,既然完美是难以冀求的,那么,就让我们直面瑕疵,直面人生吧!
张晓风的散文集《从你美丽的流域》收了许多写儿女情长的篇章。从写作题材而言,张晓风跟其他女作家没有任何不一样,感情、亲情、友情几乎就是她的全部。可是当她起笔运笔,便完全超越了普通女人的情感。《母亲的羽衣》开头描述的是一个温馨场面,女儿入睡前,搂着母亲的脖子问:“妈妈,你是不是仙女变的?”接下来,甜蜜中有了感伤,再往下,又有了沧桑——世间每一个女子,究竟如何藏起羽衣,从仙女隐忍为平凡的母亲?张晓风写得极美,又极沉重,仿佛知悉世间所有的秘密。张晓风写自我的感情观,一蔬一饭一鼎一镬都是朝朝暮暮的恩情,她说:“爱一个人,原先就只是在冰箱里为他保留一只苹果,并且等他归来……”这是作为平凡女子张晓风的感情,可是她不凡的时候,感情便是“执手处张发能够为风帜,高歌时何妨倾山雨入盏”的豪迈与“千泉引来千月,万窍邀来万风”的庄严。张晓风似乎有一种本事,再普通的物事,她总要忍不住翻过来,看看背面,甚至要透过经脉纹路去看它们在几千年前的模样。所以她写给丈夫的情书,写给儿子的诗篇,明明是写私人的感受,却似乎写尽了人类的共同情感,就连她写睡袍、围巾、绣品、油纸伞,也丝毫没有怡红快绿的娇弱之气。
张晓风始终是追求“大”的:大的格局,大的气象,大的胸襟,大的情感。她甚至是有点刻意为之了。十几年前龙应台出版《孩子你慢慢来》时请张晓风写序,我还记得她说的话。她说自我年轻时听到太多对女作家的嘲讽,人们觉得她们只会写些柴米油盐、丈夫孩子,所以就暗下决心,一旦自我“大笔在握”,坚决不写那些遭人辱骂的文字。她真的做到了。事实上从张晓风的文章里始终读得出她的良苦用心,唠叨琐碎自恋自艾她是看不上的,更别说撒娇作态,即使偶尔忍不住写写柴米油盐丈夫孩子,也是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架势。她写风衣,那风,翻阅过唐宗宋祖,“而你着一袭风衣,走在千古的风里”。她写酿酒的理由:“如果孔子是待沽的玉,则我便是那待斟的酒,以一生的时间去酝酿自我的浓度,所等待的只是那一刹那的倾注。”这样的文字比比皆是。张晓风的文章字里行间有一种江湖侠客的气度。
我读张晓风的感受,是仿佛放舟于岁月长河,溯回从之、溯游从之,追随着一路看来,千回百转,也被那百年烟波水气湿了一身。张晓风喜欢读古书,将它们视为夺地而出的思想泉脉,她这样写自我读《尔雅》:世界如此简单壮丽,如此明白晓畅,如此婴儿似的清清楚楚一览无遗。我读她,亦如此。
我喜欢张晓风,喜欢她的散文——把我带进一个美丽的世界。
“我喜欢冬天的阳光,在迷茫的晨雾中展开。我喜欢那份宁静淡远,我喜欢那没有喧哗的光和热,而当中午,满操场散坐着晒太阳的人,那种原始而纯朴的意象总深深地感动着我的心。”《我喜欢》,读这样的文字的确是一种享受,感受着文章那头的笔尖之舞动,细腻的描述着声之灵韵。“我喜欢夏日的永昼,我喜欢在多风的黄昏独坐在傍山的阳台上。小山谷里的稻浪推涌,完美的稻香翻腾着。慢慢地,绚丽的云霞被浣净了,柔和的晚星遂一一就位。”在这意境里,我的心仿佛也溶化在其中了。此刻,色彩的声音也是甜美的、清香的。
张晓风的大多数散文是先要讲一个故事,有时甚至是几个,都是那么生动趣味——先是引人发笑,后又让人深思。就像那小孩儿向作者比电动玩具时她的话,“我告诉你,我根本没有电动玩具!一个也没有,大的也没有,小的也没有——你不用跟我比,我根本就没有电动玩具,告诉你,我一点也不喜欢电动玩具!”引人入胜的故事总会牵动我的心,以电动玩具来计量生命也太荒谬了吧!自然而然,在《生命,以什么单位计量》最终她告诉我“我是我,不以公斤,不以公分,不以智商,不以学位,不以畅销的“册数”。我,不纳入计量单位。”一句“我是我”点明了主题。张晓风的散文总是娓娓道来,深意令人不可捉摸,最终才隐约而神秘的把道理叙述出来。
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高处何所有》——部落酋长的候选人面临着攀上山顶的难题,一个只走到山麓,那里繁花夹道,流水淙淙,鸟鸣嘤嘤;另一个人爬到了山腰,看到高大肃穆的松树林和***盘旋,可惜却不是山顶;仅有最终一个人坚持到了山顶,“高处一无所有,你所能看到的,仅有你自我,仅有“个人”被放在天地间的渺小感,仅有想起千古英雄的悲激心境。”留给我的,是无尽的思考与遐想,无尽地续写着这个故事。
轻轻合上《张晓风散文集》,慢慢闭上双眼,回想着一篇篇优美的散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用心灵感受着。喜欢,我喜欢张晓风和她的散文……
每每读起张晓风的散文,我都有一种温暖的感觉,就好像是一位平易近人的老奶奶在向我诉说着她的故事。她的字语间透露着一种宁静,她似乎能看破一切,这正是文章中散发出的独特魅力,让我一发不可收拾地爱上了这位可爱而又安静的老奶奶。
之所以认为她可爱,是因为她的性格。在她的心里,不管是什么,一座普普通通的山,一个普普通通的人,一件普普通通的裙子,甚至是她用得破烂的几次修补却舍不得扔了的小背包,她总是愿意寄予深厚的感情,总是忍不住要去发现隐藏的人生道理。就像一个还没长大的孩子,让人觉得可爱的紧。
而之所以认为她安静,则是因为她淡漠的笔风。她的文章并没有多大的起伏,与我以往爱看的武侠玄幻大不相同,不是长篇大论,亦不是爱恨情仇,读起她的文章,就好像漫步在宁静的乡间小道上,令人神清气爽。又好似品味着一杯清醇的香茶,叫人回味无穷。仿佛读了她的文章,就能忘却烦恼,进入到闲静的世界中。
然而,她是一位好作家,好诗人,更是一位好母亲,好家长。在《初雪》一文中,她以母亲的身份表达自我对孩子诗诗的愧疚与担忧,又以家长的身份表达了对孩子的期望与要求。这个时候,我只觉得她是一位平凡的母亲,与任何一位母亲一样,无时无刻不在为孩子担忧着,期望给予孩子最完美,最幸福的一生。从字里行间读出的浓浓母爱,让我不禁感动。
张晓风就是这么一个有着耀眼光芒的作家,她让我感受到人世间的各种完美,洗涤了我的心灵,更让我学会了用心去看透每件事物隐藏着的人生真谛。
读了一个月的《张晓风散文》我发现她的文章很有韵味,能够让人思考许久。她写的散文还让人读了后会感到十分的温柔,让人明白的事很多,它不会有惊心动魄的描述,却在娓娓到来中让人感到温暖,还在温暖中有一种韵味。
有一篇作文《高山何所有》也是张晓文写的散文,这篇文章她没有用太多的语言来表示这一片孩子们可怜,而是用了一个感人的故事来表示出对山区孩子们的同情心。
这个故事没有什么离奇的故事,而写的故事有一种勾人魂的魅力。这是一个真实而又杯具的故事,她写了几个山区的孩子长大了做了很多的努力,也做了很多的好事,可是他们还是被人瞧不起,人家都厌恶他们这些乡巴佬。之后他们到了他们发过誓的高山上头,他们本想把钱赚够了来报答他们的家园,可他们做了那么多的努力,工作还是没有找到,他们到了大山上感觉自我是多么的渺小和无助呀!可他们又有什么办法呢?这个故事不像大多数的故事一样有一个圆满而又完美的结局。
啊!为什么山区的孩子就不能有好的环境吗?每一个读过这篇文章的人都会这么想,而这篇文章的嚼劲也十分的足,总让人对这个文章爱不释手,这就是张晓风写的文章的特点,总是能够让作者回味无穷。
张晓风这个作家写的作品中还绝对隐藏了一个对人生的哲理。可是总是藏的很深,找出来不容易,耐人寻味,这也是她的作品的一个特点。
张晓风的散文就像勾人魂魄的人一样勾着我们的心灵,让我们去不断思考,去发掘!
读完《张晓风散文》后,我感觉很细腻,很温柔,她的散文不会有惊心动魄的描述,却在娓娓道来中让人感觉到一种家的温暖。
书中有许多状物的散文,《白千层》就是其中一篇。作者在学校里看到了白千层,它的名字吸引感动着作者。白千层是纯洁的,是坚强的,“必定有许多坏孩子已经剥过它的干子了,那些伤痕很清楚地挂着。只是整个树干仍然挺立得笔直,在表皮被撕裂的地方显出第二层的白色。”冷酷的摧残从没给它带来什么。一株树就好比一个人,这株树的内心是纯洁的白色。我们要追求,但在追求中不要被金钱和名利驾驭。我们也仅有追求纯洁的心灵,追求强大的思想,才能重新认识自我。
《地毯的那一端》是作者给她丈夫写的一封信。这篇文章扣人心弦,平和安然的环境气氛。运用书信形式,更利于情感的抒发和故事的阐述。文中还运用插叙,款款道来给我们简述了两个人的故事。在作者笔下,一切似乎就这么简单,她让我们明白了人生不必须要轰轰烈烈,平平淡淡才是真的。波澜壮阔是人生,平平淡淡也是人生。
“哪一个母亲不是仙女变的?”每当想起这句话也就想起了《母亲的羽衣》。读完文章后感触很大。我无法想象,以往那个披着羽衣令人羡慕的公主,此刻却能够为了孩子起早摸黑。这令我想起了我的妈妈:每一天早晨我还没睡醒就能听见厨房内做饭的声音,习惯告诉我必须是妈妈在忙碌,我躲在墙角仔细观察妈妈的一举一动,厨房油烟很大,她时不时的咳嗽着。上学时,寒风刺骨凌风无情的从她手上划过,他的手已经龟裂了,妈妈是多么坚强啊!有时放学晚了,踏出校门仍能看到妈妈的身影,这便是母亲。天下母亲都是一块砧板,是那样柔顺地接纳了无数尖锐的割伤却默无一语的砧板。
读张晓风的散文,让我感觉到了一种最原始最淳朴的感情,没有故作深情地讲理,有的只是充满乐趣的生活小事。
作为一个散文家,张晓风的作品算不上最好,但她的作品却又有着与众不一样的味道。这是我读后的感觉。
仿佛在每一篇散文里,她都有倾注自我的感情,激动、喜悦、惆怅、悲伤……她在整本书中的主角,让我觉得,不是作者,而是编剧,导演出一幕幕生活的悲喜剧。
“当你吐纳朝霞夕露之际,我在你曾仰视的霓虹中舒昂,我在你曾倚以沉思的树干内缓缓引升……”
没有人能够阻挡生活的涓涓细流,即使它微不足道,小到你用一根小指就可拦住它流动的轨道,但你依旧能够发现,几秒钟后,它就恢复了它原先的方向,原因是,它越过了你的手。
在她的作品中,我最喜爱《许士林的独白》。
还记得那开头第一句:献给那些暌违母颜比十八年更长久的天涯之人。明明是一句讽刺的话,批判了那些让母亲悲痛,等待的不孝之子,却包含泪似的,颤颤地为下文感动。
“在秋后零落断雁的哀鸣里”,一袭红袍的赤子,南屏晚钟、三潭映月、曲院风荷,当他纳头而拜,来将十八年的愧疚无奈化作惊天动地的一叩首!人间永远有秦火烧不尽的诗书,法钵罩不住的柔情,百般挫折过后,踏着千百年来的思念,仍然告诉世人,茫茫的天际,夕阳的红晕,奔涌的泪水,“你”只死心塌地的眷着伞下那一刹那的温情。
一把紫竹为柄的油纸伞下,“你”毅然放下,千年修持是一张没有记忆的空白纸页,万里的风雨雷雹何尝在“你”意中,变成神仙只是“你”厌倦了人间修炼后的梦寐,而伞下人与人的聚首,却成了“你”永恒的回忆,轻吟在断桥上,让“你”驻足回首的不是西湖美景,是一个人,让“你”爱上这个缠绵人世的人……
在雷峰塔夕照的一线酡红间,是你的眷恋?还是思念?反正不会是悔恨。冷泉一径冷着,人间的辛酸已饱尝……
即使是想象,十分却有八分的真挚,何来的不感人?让人不由感叹,辛酸后的痛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