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用爱控制我》读后感:不要让爱成为一种伤害【优秀3篇】

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的小编为您带来的《不要用爱控制我》读后感:不要让爱成为一种伤害【优秀3篇】,您的肯定与分享是对小编最大的鼓励。

不要用爱控制我 篇1

爱,这一个简简单单的字,有着许多种意义,也有千千万万种表达的方式,也可以是一个手段,打消别人的戒备心。

对于我来说,妈妈一直在用她的爱控制着我。

我的一举一动妈妈知道得一清二楚,如同那如来佛祖,而我就像那只可怜的小猴子,被她观察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只要头一扭,她就能猜到我下一刻要做什么。她真是洞察天机。

对于妈妈来说,爱好像成了一种用来控制着我的趁手的工具。她根本不理解我在想些什么,根本进入不了我的内心深处。很多的时候,妈妈很想与我交流,可我对妈妈想交流的话题一点也不感兴趣,觉得大多是无聊之极。这就是我们之间的障碍。

我承认,妈妈真的很爱我,可她总是认为我只要听她的安排就行了。她把我牢牢地抓在手里,可我喜欢的不是这样。我觉得这样受掌控的一生,不是自己的一生,而是父母的第二生。

妈妈和我相互尊重对方,可是这样,妈妈也不该控制绿色作文网我。所以,妈妈,请别用这种你认为最好的方式来爱我!我无法接受一个完完全全由他人掌控而不属于自己的一生,那样我会觉得这一生没有任何地方值得开心,值得去回味。

被规划好的人生,即使可以顺当地发展下去,可依然摆脱不了被握一生的命运,远不如自己一个人奋力拼搏。纵使会有让我后悔的事,可也会有令我舒心放松的事。

人的一生摆脱不了的是死亡,每个人终究会死。而在临死之前,人总会想想这一生过得怎样,是碌碌无为,平淡无奇的一生?还是具有大作为,被载入史册的日子?还是死后被人不断地唾弃、痛恨?可没有人愿意弥留之际回忆被操纵的日子。

所以,妈妈,请不要用爱控制,我的一生,需要我自己去创造价值,自己的一生做了什么我都能接受下去。人若想要出人头地,一是接受馈赠,二是自己打拼。很多人都愿意选择后者,不仅是因为值得怀念,更多的是自己在尝试后才觉得整个生涯一片无悔。

《不要用爱控制我》读书笔记 篇2

《不要用爱控制我1》是一本心理学书籍,作者是帕翠斯。埃文斯,美国人。

初读本书的时,我十分困惑。读的时候,感觉自己似乎能理解作者所表达的内容;但一合上书,又觉得自己什么也没读懂。阅读的内容超过一半时,我认为这本书层次不明、逻辑混乱,很难将前后内容系统的联系起来。去年我也读过一本译本书籍《让思维自由》,也有类似的感觉。难道外国人的创作都是如此的随心所欲吗?

很快,我的想法改变了。某天,我正在阅读本书时,忽然冒出了一个念头:我之所以会觉得本书没有清晰的逻辑与层次结构,会不会是因为作者的写作思路不符合我的想象(这种想象是一种刻板印象)。于是,我便认定它结构不明,逻辑不清晰。意识到这一点后,再阅读时,我尽可能的忽略自己的“想象”,并多次返回前面,去读自己不明白的章节。如此反复几次后,本书的主要内容逐渐在我的脑海里清晰了起来,我开始在自己的脑海中构建本书的内容体系。

首先,控制者逆向认识自我,没有正确的认识到自我与外界的关系,自我与内在的关系。控制者会虚构出一个假想人(泰迪),当被控制者表现出不符合其想象的行为时,控制者便会采取压制性措施。例如,对被控制者进行逆向定义。被控制者的真实感受、感知和认识遭到控制者的否定。久而久之,被控制者认为自己就是“这样的人”(控制者所定义的那样),逐渐丧失真实的感受、感知和认识,难以正确认识自我,认识自我与外界的关系。

当然,也有被控制者会反抗控制者,想办法逃离控制。这些行为让控制者惶恐不安,他们会用更极端的语言对被控制者进行逆向定义,甚至会使用暴力行为来维护控制关系。

控制行为普遍存在于生活和工作中,只是许多人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是控制者,或者处于控制中。“控制”很多时候是一种无意识的行为。当然,也有人意识到自己是一个控制者,对自己的行为表示惊讶和难过,却难以脱离控制者这个角色,与被控制者建立健康的关系。

控制者往往会包装出一个“美好”的自己,并且会在他人面前努力维护自己的形象,而在被控制者面前又是另一副面孔。因此,控制关系以外的人难以想象控制者的另一张面孔,也不相信他们会有控制行为,用恶劣的态度和行为对待自己的伴侣或者孩子。

控制者只有正确认识自我,找到自我的内部联系,才有可能逐渐摆脱控制行为,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在这一过程中,控制者是很难受的。不过,一旦控制者摆脱控制行为,将迎来健康的人际关系和快乐、舒心的生活。

越是阅读本书,我越能在里面看见自己的影子,看见身边人的影子。阅读的时候,我也不断的反思自己在生活和工作中的行为和语言,并尝试调整。虽然作者在阐述自己观点的时候,选取的案例多为夫妻关系、亲子关系,但这不影响我们把控制原理迁移到师生关系上,毕竟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是有一定共通之处的。

这是一本有意思的书,值得一看!

《不要用爱控制我》读书笔记 篇3

前段时间看到一则新闻,记者采访对于“不经常回家看老人属于违法”这个观点,有什么看法?有位原本乐呵呵的大爷,忽然情绪失控,大吼:“不回来看我们违什么法,30岁了还不结婚才违法,该判刑!”有人调侃:难道要判“无妻徒刑”吗?有人庆幸:还可以再逍遥法外3年。轻松一笑后,我突然有种想法,最亲的人,往往以爱的名义,向我们灌输他们的意见,让我们顺从于他们的决定,迁就于他们的想法。实际上,这不是爱,而是控制,但我们很容易信以为真,放弃对自我生活的掌控,并因此受到伤害。

《不要用爱控制我》这本书,能帮你解决以上难题。作者帕萃丝·埃文斯,是加拿大埃文斯人际关系研究中心创始人,在全美也建立了许多工作室。本书被誉为人际关系领域的“一次根本性的突破“。

在书中,作者回答了三个关键问题:

控制者是怎么形成的?

控制是怎么发生的?

如何摆脱控制?

01控制者是怎么形成的?

对于控制者来说,他们的童年经历,大概可以分成三个阶段:

第一步,自我的精神边界被攻击;

第二步,放弃自我感觉;

第三步,进行自我分裂。

精神边界,就像是你心里的一扇门,当你接受或者拒绝外界评价时,就在打开或者关上这扇门。

如果没有精神边界,我们会很容易淹没在他人对我们评价中,丧失真正的自我,会相信,其他人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就是自己本身,

举个例子,一个小孩在路上摔倒了,他感到疼,开始哇哇大哭。父母却异口同声:“你又没受伤,哭什么?你只不过想引起别人注意,别浪费时间了,也不怕人笑话!”

如果孩子听信了父母的话,相信疼痛的感觉是不真实的,他就会失去对自我的感知。他会觉得流泪毫无作用,“我没什么可哭的“,将会失去合理表达情感的能力。同时,他会对自我表露产生羞耻感,觉得这样做很不好,“我只是想引起别人的注意“。

长此以往,他会放弃自我感觉,放弃思考,丧失自信,根据别人的想法来行事,走上了自我分裂的状态。处在这种状态的人,不是根据亲身体验来完善自我,而是根据别人的期望、观点和评价,来扮演自己。

这样做的原因有两个:对内,逃避被排斥所带来的痛苦,对外,希望被那些感情不外露的父母所接纳。

但是,这样建立起的自我,没有深度,缺乏理性、温情和宽容,无法和他人真正融合。

02控制是怎么发生的?

控制的发生离不开两个关键词,“逆向联系“和”完美的梦中情人“。

逆向联系,开始于对他人的假设和判断。

回想我们上面的那个例子,父母拒绝正视孩子的真实感受,而是根据自己的想法来评价孩子,他们只愿意接纳一个想象中的孩子,这个孩子既不会犯错,也不会喊疼。他们只关注自己的感受,无法真正理解孩子。

在夫妻之间,更容易发生逆向联系。

比方说,有人对你总抱有非常顽固的看法,以至于在他们看来,你似乎就不存在,无论你怎么解释,怎么做,他们也没有办法真正理解你。

控制者在内心中会幻想一个完美的梦中情人,这个梦中人永远知道自己的所思所想,时刻给予自己正面的回应。简单来说就是,完美情人毫无个性,对控制者百依百顺。

而在现实中,这样的完美情人是不存在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也有自己的喜好。

当发生冲突和分歧时,在正常的人际关系中,双方会努力去相互了解,彼此理解。而对于控制者来说,他需要的是一个百依百顺的完美情人。

当对方展现出自己的个性和独立倾向时,控制者就会感到,自己受到了威胁,他们会千方百计,压制对方,甚至以暴力解决问题。通过这些手段,达到让对方放弃自我的目的。

03如何摆脱控制?

帕萃丝·埃文斯,对于控制者的建议是:正视自己的感觉,和自我内心进行沟通,放弃自幻想,学会和别人坦诚相待。要认识到,人和人之间需要心灵上的交流,而不是口头或表面上的服从。

对于被控制者,帕萃丝·埃文斯建议:

警惕他人对你精神边界的侵犯。

认识自己内心世界的真实性,把你的生活建立在真实世界上。

对无意识的胡言乱语,不予理睬。因为,没有人比你自己更了解自己,你是一个有自由选择权的成人,你有权选择,是否采纳和听取别人的建议和批评。

知乎上,有个浏览量超过6万次的问题:

如何评价父母常说的“我们都是为你好”这句话?

我喜欢的一个答案是这样的:

“我理解他们的想法,但不喜欢这样的方式,仿佛用为你好的名义,就可以强迫孩子,按照父母的意愿去行事。我知道父母是想为我好,但我也希望,能做自己的决定”。

回到文章一开头,那个“悲愤”的大爷,他的初衷,可能也是希望儿女早点成家,但他的手段,却是以爱之名去控制。很多打着以爱之名旗号的父母,喜欢用说教、命令,甚至讥讽、辱骂的方式对待孩子。但是,他们所不知道的是,最亲的人,才能触及我们内心最柔软、最不设防的一面,往往也会伤我们最深。所以,识别和应对这种隐形暴力,可以让我们生活得更自由,《不要用爱控制我》一书中,为深受其害,并且设法寻求资助的人,提供了宝贵的建议。

过去已去,未来要靠自己把握。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