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这次帅气的小编为您整理了《父母的语言》读后感【精彩6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并分享出去。
我有两个孩子,大女儿10岁,小女儿4岁,听了父母的语言,让我觉得很惊讶,翻转了我的认知。原来父母的语言是那么的重要,对孩子的成长有那么大的影响。
在孩子很小的时候,我有什么想法,基本都是心里想,不和孩子沟通,然后就去行动,很少去和孩子说,我为什么这么做,总觉得她们很小,说了她们也听不懂。比如,给孩子洗澡时,感觉水不太热了,我就会加快洗澡的速度,那孩子正在开心的玩耍,不愿意配合,我就会凶他,让她听话等。
遇见父母的语言这本书,给了我很大的方向和动力,虽然孩子已经过了0到3大脑快速发展的年龄,但我愿意从我自己去改变,在接下有限的几年内,尽我所能的去给孩子积极正面的影响。
那怎么样科学的给孩子沟通呢,作者提出了3T原则:
1、Tune in 共情关注
�跟着孩子的感觉走,多观察孩子的动态、去理解孩子的想法、然后就去行动肯定她的感受。
2、Talk more 充分交流
�多用一些名词,少用代词来和孩子沟通,比如:我喜欢这个,应该说我喜欢这个这幅画,多和孩子用脱离语境的方式讨论话题,(没有看到的,也可以去讲,丰富语言的扩展),发挥想象力
3、Take turns 轮流谈话
�给孩子更多的互动,让孩子感受到因果关系,多倾听孩子的感受和想法,少用封闭式(是不是,好不好)、命令谈话的方式,多用开放式的方式。
4、Turn it off
�作者提倡关闭电视和手机,因为电子产品不符合3T的原则。关掉哪些不关注、不轮流、不交流的电视或手机,电子产品没有人和人之间的连接,孩子长时间看电子产品,生活中就缺乏互动,情商会不断下降。
3T原则和孩子的学习也有很大的关系,比如在数学、思维方式、自控力和品格养成都有很大的影响。
父母的语言真是每个孩子最省钱的投资。
莫罕达斯·卡拉姆昌德·甘地说:“你永远不知道你的付出会收获什么,但是你无所事事的话,一定不会有任何收获。”
最近,读完了《父母的语言》这本书,觉得有必要跟大家分享一下,特别如果宝宝还不到三岁,特备推荐读一下。
一个孩子最初的语言环境决定了孩子的学习轨迹,拉开学习差距的不在于后天的学习态度,而在于三岁以前父母给予的3000万词汇。
因为所谓的“赢在起跑线上”的孩子,并不是他们家境富有,或者报了多少课外班,而是他们一出生,就能够在语言丰富、积极正面的环境中得到熏陶。
研究表明,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孩子在学校的表现,是父母对孩子早期教育的一种检验。
本书以丰富的实例,给读者阐述了3000万词汇的重要性。也以具体的情境,在语言与数学能力、空间推理能力、毅力、自律性等方面为读者给予了指导,其“3T原则”一直贯穿始终。
请相信父母语言的力量,它是世界上既免费又十分重要、不可浪费的资源。
这本书最重要的价值是告诉父母应该怎样和孩子对话,才能最大化地激发其大脑潜能即“3T”原则法:
1、共情关注(Tune in):共情关注你的孩子在做什么;观察、理解、行动。
2、充分沟通(Talk more):与孩子讨论时使用大量的描述性词语;抱着孩子讨论当下的事情,少用代词,逐步培养脱离语境的语言,
3、轮流谈话(Take turns):和孩子轮流参与谈话。不做简单问答,耐心等待孩子回应。
4、另外还有后面提到的第4“T”:关掉电子设备”(Turn it off)。
参照书中的理念,我们应该尽力做到:
1、为宝贝创造一个丰富的语言环境;
2、一个稳定的家庭环境;
3、称赞过程,努力是获得成绩的关键因素;
4、鼓励孩子超越其行为,培养孩子的自我调控能力。以建议性的语言,鼓励孩子控制自己的行为,向孩子解释规则的道理,管教不感情用事;
5、言传身教;
6、培养孩子的因果思维;
7、将固定思维转变为成长性思维。
说实话,从看完这本到现在,我印象最深的是本书正文的第一段和最后一段。
第一段讲的是,作者是怎样进入到这一研究领域的,本书的作者本身是一个脑外科专家,但是因为惧怕给病人做开颅手术,所以专门研究显微镜下的人工耳蜗,并为大量失聪儿童实施了人工耳蜗手术。作为术后的效果跟踪,让他和他的研究小组,有了神奇的发现,就是患儿的智力、阅读、语言功能的恢复情况,并不取决于他的`家庭富有或贫穷,而是父母的语言。
在育儿书籍方面我很喜欢看美国人写的书,作为二战后经济迅速崛起的国家,在我们中国人还在想着怎么解决温饱、实现现代化的时候,他们已经有了足够闲的时间和金钱,支持他们去开展各类实证研究。我喜欢看实证研究的书,真是的故事读起来不费力,真实的数据也更加让人震撼和信服。
当然数据是真实的,但是分析逻辑是主观,作为研究者难免会有些对自己研究成果的过分自豪。我们阅读的时候,还是要部分借鉴为好。比如说,书中提出父母多输入数学词汇,孩子将来的数学天赋将被更好的开发,而多语言中多加入方位词,孩子的空间感会变得很出色……我到是觉得,每个家长说的语言都不可能是无限多的,受到教育背景和自身环境的影响,很肯能侧重某一方面的词汇,而其它方面的词汇,就会相对少些。我们也不必过于在意这些,只要能够积极的回复,多多与孩子聊天这就足够了。
最后一段讲的是作者的丈夫唐纳德。刘,他的丈夫是一名儿科医生,在20xx年为了救两个被卷入海浪中的小男孩,而失去了生命。
作者这样形容自己的丈夫:他是我最好的朋友、最有力的支持、我的真爱。对于他来说,站在岸边看到两个小孩在挣扎,立即去帮忙是无须争论和犹豫的。他是一个小儿外科医生,孩子需要帮助,孩子就要得到帮助,这不仅仅是一项准则,这是他生活的方式。即使他知道采取行动会使自己丧命,他也不会站在岸边,眼睁睁地看着孩子挣扎。
文章说,许多孩子从一出生就不知道他们需要什么,才能使自己的人生配得起自己的潜能。他们在挣扎,我们不能袖手旁观。
作为父母,虽然我们也不知道究竟怎样,才能配得上我们孩子的潜能,但是尽我们所能的做我们可以做的,是爱之所致,也是作为成年人对于孩子,对于社会的一种负责任的态度。
后来,唐纳德被称赞为英雄。最后我想说,无论如何感谢这对有爱的夫妻。
《父母的语言》这本书目前是我听得最深有感触关于教育孩子的书。通过阅读本书,让我了解到了导致孩子学习成绩差距的真正原因,了解到了早期语言环境的重要性,可优化孩子大脑的3T原则。
1、导致孩子学习成绩差异的真正原因
父母的社会经济地位并不能影响孩子学业的好坏,父母与孩子交谈中使用的语言才是最关键的影响因素。书中指出,一个孩子最初的语言环境决定了孩子的学习轨迹,拉开学习差距的不在于后天的学习态度,而在于三岁以前父母给予的3000万个词汇。
孩子在三岁之前,父母对孩子最大的教育,在于父母对孩子所说的词汇量,达到3000多万个词汇以上。书中研究证明,越注重孩子语言教育的家庭,孩子接受的词汇量的量和质量就越高。9个月以后的孩子,学习差异已经产生了,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小孩的读写水平将可以决定他以后上什么样的大学。更加关键的是,儿童的语言95%来自于父母,他就是父母的复印机。
需要强调的是,这3000万个词汇量的差距并不是指3000万个不同的词汇,而是说话的总量,包括那些重复的话语。另一方面,即使没有科学证明我们也知道,重复且毫无意义的话语,如3000万次“闭嘴”,对孩子并没有什么益处。在这些词汇量中,语言的丰富性、复杂性、多元性和“肯定反馈”才是至关重要的因素。
2、早期语言环境的重要性
为什么父母的词汇有这么大的能量?
1、脑回路的构建
我们每个人与生俱来就有一千亿条神经元潜能,能转化成诸多不同的潜力。但是,这些神经元需要关键性的类神经连接,如同无数个独立的电话亭需要连接线一样。
每个人从出生到三岁时,大脑每一秒都会产生700~1000条额外的类神经连接。然而数量如此庞大的类神经连接如果长期保留,那么大脑将不堪负荷。因此我们的大脑将通过一个叫作“突触削减”的过程,削除不必要的类神经连接,淘汰较弱或不经常使用的部分。
根据父母对孩子说的词汇量和父母对孩子说话的方式,父母的语言会对孩子的数学能力、空间推理、自身行为约束和道德品质等诸多方面产生深远的影响。
2、数字空间词汇的差异性滋养
不必接受刻意高深的训练,父母单纯的数学词汇输入就有提高孩子数学能力的魔力。通过语言,大脑超凡的能力能将其转化成比语言实际所传递的意义更广泛且更复杂的理解力和其他能力,帮助孩子打下日后学习的基础。
3、培养成长型思维
孩子难免受到周遭环境中不利于他们成长的语言影响,这是作为父母和教育者需要帮助他们克服的。“成长型思维模式”便是一项利器,即帮助孩子形成“努力是获得成绩的关键因素,而缺乏能力并不是导致失败的原因,放弃才是”的观念。
“成长型思维模式”的研究领头人德韦克教授在1998年的一项重要研究显示,简单的一句对过程的称赞,就能够激发孩子积极应对挑战的欲望。
学者们发现,在三岁之前经常受到基于过程称赞的孩子,更容易具备成长型思维模式。具备这种思维模式,有助于孩子对抗自我定型这一严重影响学习成绩的风险,让他们不惮于自我挑战从而获得更大进步。
4、自我调控和执行功能
自控力也是影响学习成绩的重要因素之一。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孩子自我调控能力的发展依靠的是照顾他们的人。看护人在日常互动中向孩子们传达文化规范,教导孩子从“环境的奴隶”变成“自我行为的主人”。而语言技能则在这一转化中扮演重要角色。
当父母鼓励孩子控制自己的行为、向孩子解释规则、教育孩子不要感情用事时,孩子的自我调控能力就会得到提升。因此,父母应避免“命令型”语言,比如训斥和要求等;而应该采用“建议提示型”语言管教孩子,引导孩子提出意见或选择。比如采用“因果思维”的方式与孩子对话。因果思维让孩子明白,每个行为的发出都源自一个理性的目的,促使孩子去探究事情的起因和影响以及后果。
5、道德观的建立
父母的语言对孩子宽容的品质和良好道德行为都有影响。虽然培养孩子的成长型思维需要家长基于行为的夸赞,但是为了帮助孩子变得善良,家长此时需要基于个人的称赞。
3、优化孩子大脑的3T原则
一个丰富的语言环境对于婴儿和儿童大脑的发育是至关重要的。为了帮助父母构建良好的幼儿语言环境,本书的作者研究出了一套科学且便于操作的亲子沟通方式:3T原则,即共情关注(Tune in)、充分交流(Talk more)和轮流谈话(Take turns)。
第一个T:共情关注
父母用语言开发孩子大脑的第一步,是需要以共情关注的方式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再给予孩子回应。孩子不像成年人一样有责任感,会把注意力放在被下达的任务上,他们没有强大的执行力,只愿意关注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如果孩子很不情愿地参加了某项活动,那么他们就很难在这项活动中学到词汇。
我们不管是讲故事还是堆积木,看孩子的这种感觉,当他在听故事的时候跑去玩积木,你给他解释积木,这个叫积木,它是红色的或者把积木放在他的手里看看重不重等。不断的帮他解释这个世界,这是第一个原则。
第二个T:充分交流
多跟孩子交流。交流的目的不是零散的话语,而是为了让孩子掌握分门别类的词汇,并学会他们的使用方式。如果父母让孩子接触到广泛的词汇,长年累月后,孩子的语言水平会达到一个崭新的高度。
现在有很多父母照料孩子时会给孩子扔一个手机,谁给他平行讲述?没有。就是孩子所看到的东西,跟他眼前发生的世界无关,他根本没法把这件事和那件事建立起来连接,所以他大脑的神经元连接就不发达,就不建立。
所以你会发现给孩子进行平行谈话也就是说你不断地解释孩子所发生过的事,在做什么事就跟他讲什么事。哪怕孩子坐在一边,你说妈妈现在给你做饭,你看妈妈要给大家做好吃的饭饭,然后这样给他讲,这种形式对话对孩子都是学习。因为孩子能够把实际生活中的东西跟你的陈述联系在一起,这个叫作充分交流。
以下四个方式能让父母大量增加孩子的词汇输入量。
(1)描述日常生活
即一边干活,一边描述出正在做的事情。对于孩子来说,听到一个词语,就立马知道了它指的是什么。这样做除了能拓展孩子的词汇量,还能让孩子明确知道词汇发音和意义之间的联系。教孩子刷牙时,父母可以这样说:
“到刷牙时间啦,我们谁先来?”
“找到你的牙刷!你的是紫色的,爸爸是绿色的。”
“现在我们要把牙膏挤到牙刷上。
“来,一点点挤。干得真棒!
“好,现在准备刷牙了,开始刷吧,从上到下。还要刷刷舌头。”
(2)不用代词
称谓对孩子的词汇意识和认知的理解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如果有人对你说,“你能去那儿把那个带回来吗?”,即便是成人也会感到迷惑不解。同理,父母和孩子讲代词,孩子既容易感到困惑,也不利于孩子接触更多的词汇。孩子接触到的语料越丰富,他听懂词汇、理解词义的能力就越强,使用时也更加得心应手。
(3)训练“脱离语境的语言”
当孩子还小的时候,谈论的都是当下发生的事情;年岁稍长后,他们就会用语言来描述当下没看见或未曾体验的事物,这样的语言叫作“脱离语境的语言”,是一种非现实的交流。这是孩子智力提升的一个重要标志,它要求说话人具有高级的思维、信息处理能力和回应能力。这种高阶能力的养成,对孩子的大脑发育有着不言而喻的重要性。
父母可以使用双方都熟悉的词语进行“脱离语境的语言”训练。比如和孩子聊聊一起做过某事的经历、孩子喜欢的玩具、以前认识的小伙伴等等。孩子在这种情况下不得不根据自身的词汇水平来理解未知的概念。
(4)“扩句”
扩句就是指语言内容的拓展,是“充分交流”语境下的衍生物。具体操作为在给孩子的回复上增加词量。孩子说出一个词的时候,父母最好回复两三个词;如果孩子说三个词,父母则以短句回答。
孩子:“抱抱我,抱抱我!”
爸爸:“你想让爸爸把你抱起来?”
久而久之,这段父子对话就会进化为:“爸爸,我好累,把我抱起来吧。”
第三个T:轮流谈话
轮流谈话不仅是亲子交流的黄金准则,还是3T原则中最重要的一环,对于开发儿童的大脑起着决定性作用。为了让“你来我往”的亲子互动成功展开,关键都在于父母必须耐心地等待孩子的回应。从婴儿时期成长而来的孩子可能开始说一些让父母不明白的词语,可能因为是孩子自创的,也可能是由于发音不完整。这时候父母一定要抓住语音信息,认真回应,在孩子回答时多给孩子一些时间,让他们来搜寻回应的词语。这是“轮流谈话”中至关重要的一步。
开放式问题则能够完美地实现“轮流谈话”的目的。家长只需抛出“怎么办”和“为什么”,就足以让孩子在思维的世界里天马行空,独立思考,最终逐渐地学会解决问题。
数字时代的T:关掉它(Turn it off)
数字时代,屏幕正在抢占人们的注意力,孩子也不例外。然而电子产品不能替代父母给予的互动和回应。
3T原则的实践
在了解了科学的亲子沟通方式后,父母可以将丰富多样的词汇融入该语言框架,在日常对话中灵活运用。
培养数学能力的对话
共情关注:你发现孩子想要自己穿衣服。
充分交流:“你的小裤子上有5个扣子,能帮妈妈/爸爸把它们数出来吗?1个,2个,3个,4个,5个。好了,5个扣子都扣好了,现在你可以去上学了!”
轮流谈话:让孩子负责扣纽扣,而你负责数数。
培养自制力与独立思考的对话
共情关注:你注意到刚刚起床的孩子,急着要去看外公。
充分交流:“来,我们把衣服穿好,待会儿就要去看外公。这里有条紫色的裙子,还有一条粉色的。紫色的上面绣有漂亮的花朵,而粉红色的带有荷叶边。”
轮流谈话:“你想穿哪一条?”
“粉色的吗?我以为你要紫色的那条呢!”
“你喜欢这条裙子是因为它有口袋吗?”
“原来如此,这样你就可以把外公给你的糖果装进去了。”
“粉色最好,因为它最适合用来不停地转圈。”
许多孩子从一出生就不知道他们需要什么,才能使自己的人生配得起自己的潜能。他们在挣扎,我们不能袖手旁观。作为父母或者教师,虽然我们也不知道究竟怎样,才能配得上我们孩子的潜能,但是尽我们所能的做我们可以做的,是爱之所致,也是作为成年人对于孩子,对于社会的一种负责任的态度。
原创: 裴裴
前天完成了2019第一本纸质书籍的阅读:《父母的语言》,原英文题目直译为《3000万词汇》。推荐家有0-3岁宝宝或准备要宝宝的宝爸宝妈读此书。
初次接触这本书,是在樊登读书听樊老师讲的,恰巧我的积分够换这本书便直接兑换了。
作者是美国一名做小儿人工耳蜗植入手术的外科医生。她开展“3000万词汇倡议”项目的起因来源于她的两个患者给她的启发。这两个孩子都是先天性耳聋,都在7、8个月时做了人工耳蜗植入手术,他们最初在很多方面都有着相似之处,先天条件相同、手术相同,几年后却有着不同的手术效果。在小学三年级时,一个孩子就读正常公立学校,能和朋友和家人开心相处或打闹,他的'阅读水平完全达到了三年级水平,年龄与水平相符;一个只能就读特殊学校,只能说一点点话,比画几个最简单的手语,她的阅读水平还停留在幼儿园水平,未来令人担忧。
为什么两个孩子会有如此大的差异呢?原因在于两个孩子在三岁前所处的语言环境不同。
作者的团队用三年的时间研究发现:社会经济水平、种族、性别、出生顺序都不能成为影响孩子学习能力的关键因素,早期的语言环境才是影响孩子最终学习能力的关键,即,父母应该对孩子说多少话,应该怎么和孩子说话。不同社会阶层家庭的语言环境差异如下图。
孩子潜能的开发离不开其早期所处的的语言环境。父母的语言对孩子的智力发展、大脑发育、学习能力、情绪管理能力,乃至性格塑造,都有着巨大的影响。父母的语言才是一个国家最宝贵的资源!
既然如此珍贵,那么父母应该怎样和孩子对话呢?作者给出了“3T”原则:共情关注(Tune in)共情关注你的孩子在做什么;充分交流(talk more)与孩子讨论时使用大量的描述性语言;轮流谈话(Take turns)和孩子轮流参与谈话。同时,作者还给出了第4个T,Turn it off,关掉电子设备。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作者是医生的原因,我觉得她是个超级严谨的人,每一个观点和研究都给出了例证,而且不只是例证那么简单,还要确保其科学性。因此我有时读起来会感觉读读读却没读出去多远,就像走路一样。这时候我又重新听了遍樊老师的音频,重新梳理了一下继续读。真的是听读相长。
作者还在书中提到了“固定型思维模式”和“成长型思维模式”,两种思维模式下会拥有截然不同的人生。读罢我客观冷静地评价了儿子的期末考试,没有和其他孩子比考了几个一百,我看到了他的成长和不足。人生,很长。我想我可能要把《终身成长》列为我的阅读书目了。
在读到书末作者致谢部分时,才知道有那么一幕:作者的三个孩子在海边玩耍,作者的丈夫站在海边向远处眺望,看到海中有两个男孩在挣扎,她的丈夫便奋不顾身地向男孩走去。后来,两个男孩回来了,而她的丈夫却再也没有回来,留下爱他的妻子和三个孩子。她的丈夫被称为“英雄”。作者做“3000万词汇倡议”就像她的丈夫在面对那两个男孩时一样,看不得别的孩子在挣扎。夫妻俩拥有一种怎样的情怀?再回头看作者的这本书,文中没有丝毫失去挚爱的悲情,有的只是对天下父母们的真情呼吁,还有对社会对国家的呼吁,这又是怎样一种大爱?大爱的背后又蕴藏了多少她的家庭中的小爱?向作者致敬,向她的丈夫致敬,向她的研究团队致敬。
读书,改变生活。不到一周的时间,“裴裴读书会”有38人加入,有13人开始读书打卡。2019,一起努力。
都看完了才发现这本书有三个同姓的作者。蛮奇怪的。我有点不明白。因为书中始终是第一人称叙述,并不存在其他的作者。
开头很吸引人,所以我一直惦记着,优先读完了这本书。但是后半部分看起来真的是很费劲,因为翻译的水准不够高。翻译方面,有很多词不达意和语句不通的情况,很影响理解,还有明显上下文矛盾的情况,不知道是原文的问题还是译者理解的问题。在我看来,至少译者的中文表达能力是比较差的,无法发挥出文字应有的力量。作者的写作也有问题,有几个话题是突然蹦出来的,还有一些内容感觉跟上下文都没有关系。开头的故事描述非常好,但是后面的理论内容就开始拖沓、混乱、啰里啰嗦、缺乏逻辑。如果把那些重复的,多余的,抒情自嗨的话都删去的话。可能这本书的文字能减少1/4,阅读体验则会好很多。
撇去缺点不说,这本书还是一本好书,可圈可点。首先它说明了,父母的语言在儿童早期发育中的重要作用,又提到了其对儿童智力以外的积极作用。包括自控能力、道德感、亲子关系等各个方面。还给出了具体可行的建议,包括增加谈话数量(随之会提高质量),少用代词,多夸奖和正确夸奖孩子(基于具体行为过程,而非基于个人),多使用数量词汇和几何词汇,和孩子一起读书等。3t原则,共情关注,积极交流,轮流谈话。这些内容都很好,不过我不是很在意,因为我在这方面做的还不错(自我感觉)。
后面很大一部分内容在讲作者负责的3000万词汇的这个项目,推广情况,对美国的意义等等。看到作者对项目重要性和迫切性的描述,我想到了同时在读的《助推》,感觉用助推的方法可能能更好的实现这些目标。没想到,后面作者还真提到了助推。在我看来,中国当然也应该进行这样的助推,在产检过程,分娩前后,基础医疗卫生服务中都可以提供这些知识,还可以通过电视媒体,网络媒体进行宣传。尤其应该针对农村低文化素质人群做大量的宣传。因为城市知识女性拥有的资源相对已经够多了,包括经济基础、自身文化素质学习能力、图书和教育资源等。
聆听老师讲述《父母的语言》后,我的感触与受益良多。
父母的言行举止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孩子,所以作为孩子的启蒙教育者,父母以身作则,用耐心的态度,温和的言辞来感化与教育孩子实为必要。若言行得当,那孩子必将也是一个温文尔雅,行为得体的人;反之,若以暴躁嘲讽的态度来面对孩子,那么,我们很难保证孩子会拥有一个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
由此可见,“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古语永不过时。要想孩子拥有光明灿烂的远大前途,父母的语言就必须恰当,如此才能为孩子搭〔〕建牢固的地基,培养出开朗、活泼、自信、大方的人。而我也明白,自己在今后的生活中必将更加注意自己的言行,对于孩子的影响,以身作则,如春风化雨般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