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许多人都有过写作文的经历,对作文都不陌生吧,借助作文可以宣泄心中的情感,调节自己的心情。怎么写作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读书读后感作文10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我是个爱看书的孩子,我看过许多书:墨多多谜竟冒险的《黑贝亡灵》、《失落的海底城》、《鬼公主的嫁衣》,笑猫日记系列的《会变成人的猴子》《保姆狗的阴谋》《塔顶上的猫》.....但我最喜欢看胡小闹日记,就拿其中的一本<<绝不为老师和父母读书>>来说说吧。
这本书作者是乐多多,俗称多多姐。这本书主要讲的是:主人公胡小闹又“丢人”了,这次事情异常重大!平常考试不好也就算了,这次竟在电视台前疾呼“我想痛快的玩,不想学习!”胡小闹的秘密一下子曝光了,一时间,就成了大人教育小孩的反面教材,也正是因为这件事,胡小闹遇到了自己的“伯乐”—乐多多小学校长,并当上了“校长特派员”,“校长特派员”的重任—任务只有一个:寻找一个真正喜欢学习的人,正在胡小闹冥思苦想怎样去找一个爱学习的人时,一个从美国转来胡小男孩卡罗进入了胡小闹的视线,最后经过挑三拣四的筛选,把卡罗介绍给了校长,校长经过一番调查后,确定卡罗的学习主动的,是真正爱学习,然后让卡罗带着带着全校学生一起快乐的学习。
读了这本书,我思考一个这样的问题:我们是在为谁读书?这个问题答案分3类:一种是为老师学习,为了得到老师的喜爱和宠爱,所以拼命地学习;另一种是为父母学习,学习不好就会被父母挨打,怕挨打就玩命地学习。这类人往往随着年级的升高,学习难度的加大,正是因为怕父母的惩罚,让他们变得惧怕考试,越是惧怕考试,考试成绩越低。最后一种是为自己学习:自己制定学习计划,每天迅速地写完老师布置的作业,然后根据自己情况,自己给自己布置适量的额外作业,不会的请教父母。书中的卡罗就属于第3种类型胡人,快快乐乐、轻轻松松的学习,学习成绩总是名列前茅。不但如此,卡罗还是很体谅父母的好孩子:3岁起就自己穿衣服,5岁帮父母做家务,10岁自己早早起床给家人做早点,做父母的备忘录......而我呢?到现在还是妈妈帮我穿衣服,家务活干的少之又少,更别说给做早点了,家里的一切都是爸爸妈妈干的.....这么一看!我和卡罗相比,差的距离太远了。
看完这本书,我深受启发,我觉得我应该向卡洛学习,首先,自己的事情不要再让爸爸妈操心,当大人们忙碌时,要学着给家人做饭,洗衣服等等;其次,学习上更要向卡罗学习,学习是为自己学习的,考试成绩也是自己的,今后我要制定一个学习计划,常去阅览室,多读书,不懂就问,还要常写读后感,做一个真正爱上学习的孩子,绝不为老师和父母而读书!
读了《剥豆》一文,我心中久久不能平静。
《剥豆》讲述了一位母亲与儿子的剥豆比赛。母亲盆里有底子,儿子却没有底子。比赛开始,母亲瞻前顾后,小心翼翼,剥豆的速度随着心理的变化时快时慢。不一会儿,一大袋豆很快被剥完了。母亲赢了,儿子却没有沮丧。
记得有句话,叫“失败乃成功之母。”是啊,没有一次次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哪儿来的成功?《剥豆》中的母亲也说,“对孩子来说,该承受的,该经历的,都应该让他体验。”即使是失败,去体验一下,去承受一下,去经历一下,又何妨?一棵小树只有经历过日晒雨淋,风吹雨打才能长成一棵参天大树,如果我们的成长没有经受一点儿困难、挫折、失败,那么我们只能像温室里的花朵,稍受打击就会一蹶不振,垂头丧气,失去生活的勇气。
开始,学骑自行车的时候,我总是跌倒。不仅是身体跌倒,自行车跌倒,更是信心跌倒。每当我跌倒之时,就一屁股赖在地上号啕大哭。可父母一次又一次地鼓励我,一次又一次地帮我分析失败原因,我就一次又一次坚强地站起来继续练。最后,经过无数次的跌倒和失败,我终于征服了不听话的自行车。
暑假里,爸爸教我下中国象棋,刚开始,没下几步我就输了,我急得常常掉眼泪,有时还赌气摔棋子。但渐渐地,随着爸爸教我的招式越来越多,只要他饶我几颗,我还能和他抗衡。偶尔他大意,还能摆出杀招,让他悔之晚矣。这就是一次次失败和痛苦给我来的成绩。读过《剥豆》以后,我觉得以后无论学什么,无论多么艰难,我都要像那儿子一样,“没有赌气,没有沮丧”,因为赌气和沮丧并不能助我成长,助我成熟。
生活是实在的,真实的生活有快乐,也一定有磨难。但我知道,磨练,自有它的价值。
场面和气氛描写为文章增色不少;
…对精彩地方进行简单描述;点面结合
简单介绍情况,自然过渡到下一段;
情境描写调动起悬念;
充分运用语言,动作,心理描写,使事情具体,生动。
简要叙述前因,进行铺垫。
这一部分可以加入对话或者一些心理描写。
将…改成…更合适些,
自然承上启下,细节描写突出人物品质,令人感动。
叙事中夹写景,以已度人,将心比心。
拟人化语言使文章更显得生动活泼。
外形描写十分有趣,突出了…的可爱。介绍中融入了自己的思想,有感染力。
用了列数字,举例子的方法,很形象。
过渡自然,每一段交待得很清楚。
这部分参照课文中的例子,语言过于平板,可适当修改,使语言更生动。
采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的美。这部分还可以展开写。以小见大,表现…
比喻句用得精当。加入了古诗进行联想,富有韵味。
…和…形成鲜明对比,突出…
小学生能有这样的体会,令人刮目相看。
对…的比喻用得妙。
运用多种感官,描写十分仔细。
孩子的气的语言很有意思。
加入人物行为,使画面生动。
这段多余,不如删去,使文章更简洁。
发挥奇妙想象,运用精妙比喻。
充满童趣的拟人与比喻,使文章顿生光彩。
这段描写读来令人感动。
心理描写细腻,比喻句用得好,
排比名的使用为文章增色不少。
以味诱人,意境深远。
比喻贴切,用词生动。
…以轻松愉快的语气,向我们娓娓道来,令人回味无穷。
读书钻研学问,当然得下苦功夫。为应考试、为写论文、为求学位,大概都得苦读。陶渊明好读书。如果他生于当今之世,要去考大学或考研究院或考什么“托福儿”,难免会有些困难吧?我只愁他政治经济学不能及格呢,这还不是因为他“不求甚解”。
我曾挨过几下“棍子”,说我读书“追求精神享受”。我当时只好低头认罪。我也承认自己确实不是苦读。不过“乐在其中”并不等于追求享受。这话可为知者言,不足为外人道也。
我觉得读书好比串门儿“隐身”的串门儿。要参见钦佩的老师或拜谒有名的学者,不必事前打招呼求见,也不怕搅扰主人。翻开书面就闯进大门,翻过几页就升堂入室;而且可以经常去,时刻去,如果不得要领,还可以不辞而别,或者另找高明,和他对质。不问我们要拜见的主人住在国内国外,不问他属于现代古代,不问他什么专业,不问他讲正经大道理或聊天说笑,都可以挨近前去听个足够。我们可以恭恭敬敬旁听孔门弟子追述夫子遗言,也不妨淘气地笑问“言必称‘亦曰仁义而已矣’的孟夫子”,他如果生在我们同一个时代,会不会是一位马列主义老先生呀?我们可以在苏格拉底临刑前守在他身边,听他和一位朋友谈话;也可以对斯多葛派伊匹克悌的《金玉良言》思考怀疑。我们可以倾听前朝列代的遗闻逸事,也可以领教当代最奥妙的创新理论或有意惊人的故作高论。反正话不投机或言不入耳,不妨抽身退场,甚至砰一下推上大门--就是说,拍地合上书面-谁也不会嗔怪。这是书以外的世界里难得的自由!
壶公悬挂的一把壶里,别有天地日月。每一本书-不论小说,戏剧,传记、游记、日记,以至散文诗词,都别有天地,别有日月星辰,而且还有生存其间的人物。我们很不必巴巴地赶赴某地,花钱买门票去看些仿造的赝品或“栩栩如生”的替身,只要翻开一页书,走人真境,遇见真人,就可以亲亲切切地观赏一番。
说什么“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我们连脚底下地球的那一面都看得见,而且顷刻可到。尽管古人把书说成“浩如烟海”,书的世界却真正的“天涯若比邻”,这话绝不是唯心的比拟。世界再大也没有阻隔。佛说“三千大千世界”,可算大极了。书的境地呢,“现在界”还加上“过去界”,也带上“未来界”,实在是包罗万象,贯通三界。而我们却可以足不出户,在这里随意阅历,随时拜师求教。谁说读书人目光短浅,不通人情,不关心世事呢!这里可得到丰富的经历,可认识各时各地、各种各样的人。经常在书里“串门儿”,至少也可以脱去几分愚昧,多长几个心眼儿吧?我们看到道貌岸然、满口豪言壮语的大人先生,不必气馁胆怯,因为他们本人家里尽管没开放门户,没让人闯入,他们的亲友家我们总到过,自会认识他们虚架子后面的.真嘴脸。一次我乘汽车驰过巴黎赛纳河上宏伟的大桥,我看到了栖息在大桥底下那群捡垃圾为生、盖报纸取暖的穷苦人。不是我眼睛能拐弯儿,只因为我曾到那个地带去串过门儿啊。
可惜我们“串门”时“隐”而犹存“身”,毕竟只是凡胎俗骨。我们没有如来佛的慧眼,把人世间几千年积累的智慧一览无余,只好时刻记住庄子“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的名言。我们只是朝生暮死的虫豸(还不是孙大圣毫毛变成的虫儿),钻入书中世界,这边爬爬,那边停停,有时遇到心仪的人,听到惬意的话,或者心上悬挂的问题偶有所得,就好比开了心窍,乐以忘言。这“乐”和“追求享受”该不是一回事吧?
“爱读书的人,不管怎样,都愿意在忙碌中,找到书这位朋友,并与之对话的。对话中,慢慢地,回到自己,关照自我,关乎内心。这样,你就不仅仅停留在理解人家的文字上,而是进一步,把阅读当作一种生活方式,并且,和作者,甚至文字中的人及现象一起产生共鸣。”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触很大。
这是书中窦老师谈读书的一段话。读书是一件极其需要坚韧的意志力的事情,把阅读当作一种生活的方式,看似简单的一句话,能做到的人着实不多。我们常说学生不愿意读书,不愿意看书,学习不刻苦,成绩上不去。反思我自己,虽然也常读书,但并没有做到每日必读,经常是一忙起来就把书本抛之脑后,弃之枕边。有时候还停留在为了读书而读书,为了笔记而读书的浅层次,没有对书本进行细细地品味和咀嚼,没有跟着大师、名师们去进行深度思考,这种缺乏思考的阅读是不足以催生思想火花的。在今后的阅读旅途中,我当像玫瑰一样边读边想,且思且行,在反思和批判中荡涤心灵蒙上的尘埃,让自己少一些书匠气,多一些书卷味。
狄金森说:“没有一艘船能像一本书,也没有一匹骏马能像一页跳动的诗行那样把人带向远方。”行走在语文的教学与研究之路上,阅读是源头活水。
如何提高教师素养?众所周知,名师、大师的教育素养都是很高的,能够集文学家、艺术家、书法家等大成于一身,而且具备很好的人格修养。我自知距离名师还很远,应想尽一切办法有效地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还是苏霍姆林斯基的建议好,那就是读书,读书,再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把读书当作发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他告诫我们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坐下来,深入地思考。读好书能够净化我们的灵魂,开启我们的教育良知,锻造我们的优秀品质,因此静下心来读书是提高教师素养最有效的手段,是教师走向成功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
在我所阅读的此书中一篇文章提到怎样对待“后进生”,我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中,作为教育者,被人们美喻“灵魂工程师”的我们,是否做到了教育的公平?是否做到了真正关爱每一位学生?在学校里大都存在着这样的弱势群体,由于家庭、生活环境、天生的智商等种种原因,使他们的学业不佳,使他们成为校园中不被关心的人,处处矮人一等,而那些成绩优异的学生自然成为老师的宠儿,老师关注的焦点,校园中的一等人,而先前提到的那些人就会遭受教师的另眼相看,沦为弱势群体,没人关注他们的感受,他们的思想。其实学生再怎么幼稚,他也有他个人思想和感情,有他独特的思维和心灵,他们不是我们显示个人魅力的对象,更不是被动等待我们去塑造的苍白灵魂,多一份关爱,多一份笑容,多洒一份阳光,多播一份希望,给那些"无药可救"的"后进生"吧。看看我们周围的老师,有的人则做到了,而有的人则需打一个“问号”了。不同层次的学生上着同样的课,提着同样的问题,做着同样的作业,考着同样的一张卷子。即使做错后教育的方式也是一样的。试想一下,这样下去,怎么会有个别对待,怎会不产生差生呢?这也难怪常常听到有些教师抱怨在他的课堂上学生不听话,不专心听讲了,做小动作了,课后作业不能及时完成了,也难怪苦口婆心地教育起不到多大的成效了。苏霍姆林斯基在第一次学习新教材中也提到,对于那些"学习困难"的学生,应走到这些学生的每一个人跟前去,看看每一个人遇到什么困难,给每一个人提出专门为他们准备好的作业题。有时候在课堂上就能看出,有必要给某个学生布置一点家庭作业,那么有经验的教师通常就当堂布置给他。学习较差的学生脑力劳动的效果如何,千万不要让他光是听别的学生的流利的回答,把黑板上的东西抄下来。一定要设法让他独立思考,因为在思考的过程中就已经包含着运用知识的因素,要促使他在每一节课上,在脑力劳动中取得哪怕一点点的进步也好。
当学习困难的儿童跟能力较强的儿童在一起上课学习的时候,需要对他们加以特别的关心和有特别的耐心。不要有一句话,不要有一个手势使得这种儿童感到我们已经对他的前途失掉了信心。苏霍姆林斯基还说,我们当教师的人应当记住:对于每一个学习困难的儿童、不管他已经被耽误到了什么程度,我们都应当让他在公民的、劳动的、精神的生活道路上站住脚。我们的崇高的使命就在于:要使我们的每一个学生选择这样一条生活道路和这样一种专业,它不仅是供给他一块够吃的面包,而且能给予他生活的欢乐,给予他一种自尊感。
虽然最近读的书不少,但由于11月初去了趟桂林,加之最近又忙于年底总结,所以一直耽搁着,以至于有些都想不起来了,还没有记录,现在赶紧补上,十一月读后感读书笔记(阅读记录)。
1、《肚子里的火车站》
这是融融所在班级漂流图书活动中读到的第3本书,虽然这本书很早以前就看过,曾给融融留下过难以磨灭的印象,特别前后环衬上的一些很实用的短句让融融百读不厌。
融妈:想起第一次与这本书结缘缘于融融对“火车”的痴迷,在绘本屋搜索火车相关读本时,发现了它,读后才知道其实别有洞天,竟与火车毫不相干,不过读后有相见恨晚的感觉,不愧为德国的精选绘本,它还有一本姊妹篇《牙齿大街的新鲜事》,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找来看看。
融融:喜欢指数五星。
2、《七只瞎老鼠》
这是融融所在班级漂流图书活动中读到的第4本书,也是一本荣获凯迪克大奖的一本书,讲述七只瞎老鼠摸大象,大家说出自己的见闻感受,只有白老鼠说的全面正确。
融妈:为了让图书漂流记录的读后感言更原汁原味,我征求融融的意见,让融融谈谈读后看法时,融融说:我喜欢白老鼠,因为白老鼠最聪明,于是我读后感言里写了“融融喜欢白老鼠,因为白老鼠最聪明!”
融融:比较喜欢,喜欢指数4星半。
3、《凯迪和一场很大的雪》
这是应融融要求,重复借的一本书,不得不承认维吉尼亚·李伯顿的功力,她把每本书都做得很精致,每一个细节都很讨融融的喜爱,融融对她的书有一种特别的厚爱,在同时借来的书中,看的次数最多,点名次数最多的就是这本,尽管这是一本已经看过。
融妈:也许这本书中有一些男孩子难以割舍的英雄情结,也许是这本书的唯美,也许是这本书的偏重于男孩子喜欢的机械和雪,这是一本真正以它的分量取得孩子喜欢的书,真的很难得,它不是以有趣、不是以幽默讨得融融喜欢的,正是如此,才让我有了了解维吉尼亚·李伯顿更多信息的刺激,是什么让她的书如此的有魅力,顺着这个思路,我找到了《小房子》和《生命的故事》,真的感谢吉尼亚·李伯顿,她奉献给孩子这么唯美的东西。
融融:喜欢,喜欢指数:五星。
4、《我的地图书》
这是来源于意大利的一本童书,前一阵子在网上看到而没有机会读到,最近在绘本屋刚到的新书中发现了它,便第一时间选择了它,果然不负众望,读后感《十一月读后感读书笔记(阅读记录)》。此书,以我的房间地图,我的家庭地图,我的脸蛋地图等等为主要内容,以一种独特的构思让人耳目一新。
融妈:很有创意的一本书,真的很独特。
融融:特别喜欢,反复点名阅读了几遍,喜欢指数:五星。
5、《搬过来,搬过去》
从表面上看这是一本瘦长开本的书,与它里面的内容有着一种呼应,高大的长颈鹿和矮小的小鳄鱼生活在一起,寓示高个子和矮个子生活在一起的种种不便,也暗示了小孩子与大人之间的视角的差异。
融妈:很好看的一本书不起,这本书很容易就走进了小朋友的内心,把小朋友们说表达的意思体现的淋漓尽致,我想这是融融喜欢这本书的原因。
融融:非常喜欢。喜欢指数:五星。
6、《一园青菜成了精》
里面有一句顺口溜:出了城门往正东,一园青菜成了精。这本书是以语言取胜,有很多轻松幽默的感觉。
融妈:融融喜欢这本书中的语言和幽默。
融融:比较喜欢,喜欢指数:四星。
7、《阿秋和阿狐》
这是日本林明子的一本书,它把一个玩具阿狐描述成一个活生生的小伙伴,伴随阿秋,在陪伴阿秋回老家找奶奶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担当、勇感、责任,真的让融妈我感到得落泪。
融妈:这本书很真诚的告诉孩子很多:比如在照顾别人时自己的担当、责任,还有这过程中遇到困难时的临危不惧。尽管这本书的字很小,但融融还是要求读了几遍,我想,它是被其中的情节所打动。
融融:比较喜欢。喜欢指数:四星半。
8、《摇摇晃晃的桥》
融妈:印象中是日本的一本书,感觉一般。
融融:兴趣一般。喜欢指数:三星。
9、《布莱梅的音乐家》
融妈:应该说是一本经典的书,里面有许多精彩的细节。
融融:喜欢。喜欢指数:四星半。
10、各类迷宫书和幼儿画报
除了绘本类,融融最近的阅读兴趣有了新的补充:迷宫书,以融妈我的偏好,我可能不会专门买迷宫书,好像我认识不到这类书的价值。不过,幸运的是前一阵子融融的表哥铨铨送给融融了一大箱子的幼儿画报和迷宫书。
融融把这100多本幼儿画报和迷宫书堆放在沙发上,真正把自己置身于“书海”,坐在沙发上贪婪地一本本地浏览,就像猴子摘桃子那样,看一个,扔一个,搞得偌大的沙大居然找不着一个坐下的地方。
“迷宫书”的狂热痴迷者得以充分发挥才情,每本画报的后封面及各种迷宫书让融融这个“迷宫”迷过足了瘾,每晚睡前故事也转换成了迷宫书,融融逼我进入迷宫中找这找那,可我觉得自己屡屡在迷宫中“走失”,看到妈妈这样的不进入状态,于是融融干脆拉着我的手说:“你跟着我的手指前进!”
看到孩子陶醉于迷宫书中的样子,我在进行自我检讨:我一点也不觉得迷宫书的价值所在,孩子却如此的如痴如醉,如果不给孩子这样的尝试机会,岂不可惜?有时侯,作为成人,我是不是还有些自以为是?是不是内心深处仍以自己的判断为主?继续反思……
晚上,甜甜、磊磊、我和妈妈一起在我家开了一个别开生面的读书会。
我和小朋友在我房间每人选了一本书,津津有味的看了起来,每人选了一篇自己满意的文章,先是妈妈读了一篇《读者》上的《做一根懂得珍惜的树枝》,读后妈妈说:最重要的是人不能只在意自己,只有珍惜身边的一切,才能拥有真正的幸福和快乐!
甜甜读了《金瓜汤银瓜汤》里的《荷叶上的晚餐》,她读的声音很优美,读完后她说:我明白了只要齐心协力,什么难事都能做到。
第三个是磊磊读,一篇作文书上的《小表弟》,他读完后感觉:不管多小的事情,只要认真、细心观察,都可以写成好作文。
我最后读的是《爱迪生》里一篇叫《像鸟儿一样飞翔》的故事,爱迪生很想像鸟儿一样飞,就不停地观察鸟儿,最后想到了做面包的发酵粉,就让伙伴喝下了,谁知过了一会儿小伙伴不仅没飞起来,还肚子疼,妈妈埋怨他不让他做实验了,爱迪生说:我要是不做化学实验,怎么干造福人类的大事情呢!我们要学习爱迪生的爱动脑、爱思考,善于观察的精神!
我感觉这次读书会让我明白了许多道理和知识!
附文《做一根懂得珍惜的树枝》:一个年轻人受了极大的挫折想自杀。入夜后,他极度悲伤地带了根绳子,独自一人来到树林里爬上树想上吊。当他把绳子绑在树枝上后,树枝说话了:“亲爱的年轻人.别在我身上吊死啊!有一对小鸟此时正在我的枝头筑巢呢!我有责任保护它们。如果你在我身上上吊,我就会折断,鸟巢也保不住了,请你原谅我,并且可怜可怜那对小鸟吧。”
年轻人听了,体谅了它的爱心,就放弃了这根树枝,爬上了更高的另一根树枝。可是当他把绳子绑上去时,这根树枝也说话了:“年轻人,请你谅解我吧!春天就要到了.不久以后我就要开花,成群的蜜蜂会飞来嬉戏,采蜜,这会带给我极大的快乐,如果你在我身上上吊,我就会被折断,花蕾也会被摧残而死,那样蜜蜂们会非常失望!”
年轻人听了,只好默默地攀上了第三根树枝。“原谅我吧!”他还没绑绳子呢,这根树枝就开口了,“年轻的朋友啊,我自己正远远地伸到路上,目的就是想让疲惫的旅行者在我的枝叶下得到一些凉爽,这会带给我很大的快乐,如果你吊死在我身上,会使我折断,以后,我再也不可能享有这种喜悦了!”
这时,年轻的上吊者沉思了一会儿,他问自己:“我为什么要自杀,只因为我内心痛苦吗?难道我就不能学学这些树枝,用我的生命去帮助别人,为别人做点什么吗?”一念之间,他把焦点由自己身上转向了无数他所认识的需要帮助的人身上……他从三根对他说话的树枝上各折了一小段细枝.爬下了树。快快乐乐地离开了。
后来,这个年轻人一直牢记着那三根树枝的告诫.终身学习三根树枝的精神,再也没有被挫折压垮过。
人不能只在意自己。只在意自己受了什么伤害、委屈,承受了多少重担、压力,结果只能愈来愈缺乏活力,愈来愈萎靡不振。将目光从自己身上移开,就像那三根树枝一样,多注意别人的需求,以帮助别人、使别人得到益处为志向,摆脱绝望的纠缠——如此,眼界将会逐渐开阔,生括自然日益丰富.生命也将日益蓬勃。记住,只有珍惜身边的一切,才能拥有真正的幸福和快乐
很喜爱看书。一天妈妈给我买来了一本厚厚的《西游记》,我一看,高兴极了,就立刻坐在沙发上,津津有味地看了起来。没过几天,这本700多页的书就被我看完了。
《西游记》中描述了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有一心想修得正果的唐僧,有能降妖除魔、神通广大的孙悟空,有老实忠诚、默默无闻的沙僧,还有贪生怕死又好吃贪睡的猪八戒。在这些人物当中,我最羡慕孙悟空了。因为他有一条神奇的金箍棒,这条金箍棒能变得像碗口那么粗,也能变得像绣花针那么细。孙悟空还会七十二变,腾云驾雾,翻一个跟头就能飞出十万八千里。可是最让我佩服的,还不是这些呢!孙悟空对唐僧忠心耿耿,在陪同唐僧取经的路上,他不怕困难,勇往直前,消灭了许许多多的妖魔鬼怪。
读了《西游记》之后,我想,如果我也能像孙悟空那样神通广大的话,我要让世界的每个角落都没有垃圾,让世界变得更加美丽;我要把世界上所有的坏人都抓起来,让这个世界没有小偷和强盗,没有战争,让所有的人都能过上幸福的生活。
这本《你在为谁读书》,我在一周内读完了,这本书让我深有体会。就如书名说的:你在为谁读书?看完这本谁我终于明白了。
“读书很苦,读书很累,读书很无味”这是序言中的一句话,也是我原来的想法:我到底在为谁读书。是为了家长,为了老师?书中的主人公杨略就和我一模一样。直到他收到那封信改变了他的想法。我们看看信中有些什么:在这封信中让我感受很深的句子是:“对于盲目的船来说,所有的风都是逆风”。这句话告诉我们在学习的道路上一定要设立目标,如果大的目标很难去完成,就把大目标分成几个小目标。就根据这句话看看以前的我:上课时开小差,作业不好好做,考试没考好也不在意,不放在心上,那时就想盲目的船。可现在我有了理想和目标:大的目标就是在中考考上重点高中。我也有几个小计划,在这个寒假里,我要在10天内复习完历史,生物,政治。过年后5天完成作业,上课认真听讲,认真完成作业都是我现在要做的。我相信在这一次次学习和进步中我一定会成功。
在书中还有一句话一直让我记忆犹新:懒惰想生锈一样,比操劳更能消耗身体。这句话说中了我的问题。以前的我是一个懒惰的人,不仅是在学习中,更多的在生活中。家长有事让我出去买点东西我总是趴在电脑的前面,一副不屑的样子,即使同意了也是慢慢吞吞,丢三落四。到了早上,我总是起不来。书中说:天才久不用功也会变得碌碌为无。所以不能做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而现在的我改掉了那懒惰的毛病:到了起床的时间总是快速的起来,家里来客了妈妈让我去买杯子,我总是飞快的去,妈妈高兴极了。这就像背书,有的人看几遍就会,有的人要很长时间,可最后那要很长时间的人反而记得牢固。因为他在不断温习,操劳。
我认为我最应该做的事自发自动。因为自发自动比天才更重要。何为自发自动?自发自动就是不在他人的催促下做事,这样的人一般是社会上的白领。在不仅仅是在对自己的学习负责,更是在对自己的人生负责。在没接触这本书以前我总是不好好读书,每次就是父母拿着鞭子在后面赶着我我才差不多的把作业做起。不管父母再怎么吵我也不会在读书了。可现在我一回到家就开始写作业。而且写完了作业还会复习,预先。在课余时间还会看看书。这就是自发自动。
《我在为谁读书》在本书教会了我许多,那时我这么想:我为父母读书,我为应付老师读书。那是我这么做:上课开小差,不认真做作业,回到房间即使发呆也不看一个字。可现在我明白了:我为自己的前途读书,我为自己的人生读书。让我们大声的喊出来:“我为自己而读书”
自从余闲在我校召开讲座,推荐这一本《你在为谁读书》时,我已被里面的内容吸引住了。
《你在为谁读书》这一本书讲的是,一位即将面临中考的初三生“杨略”,在他每天过着乏味无趣的暑假时,惊讶的收到了一位名叫“倪甫青”的来信,并答应杨略每个月都会带他写信。杨略由于好奇就打开信封开始读信,但他万万没有想到这一封来历不明的信,竟然改变了他一整个人。倪甫清对于杨略的情况十分了解,知道他每天都过着乏味的生活,每天除了玩电脑就无事可做,对于学习也没有兴趣。倪甫清开头在信中就问了杨略一个问题:“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第一类是卓越的人,他除了做完他的份内事以外,还会不厌其烦的去做一切有益的事,他们永远是领导、社会的领袖。第二类是优秀的人,做事只需别人讲一遍就能做好,他们是社会急需的人才。第三类是普通的人,做什么事情需要别人提醒二至三遍才会做好,他们只能做一辈子的普通人。第四类是贫困的人,只有在山穷水尽的时候才会醒悟、奋斗。在我们的生活中,大多数的人都想当第一类或者第二类的人,但是他们有些是空想,有些人是付出了实际的行动。一个人在明确了自己的目标后,就应该付出行动,一切都用行动说话。过了一个月,新的学期已经开始了,以前每到开学的第一天都会抱怨老师布置的假期作业太多,多都写不完。
可是自从他收到了倪甫清的后,他变得勤奋起来,还多写了几篇日记,让同学们对他刮目相看。放学回到家后,杨略迫不及待的打开信箱,一个厚厚的信封放在里面。这一次倪甫清写信的主题是“坚持不懈就是胜利”。倪甫清在信中写道,他的身边有许多同学在抱怨学习的辛苦,题目的难度大,这都是因为这些人意志不够坚定,对于自己缺乏自信心,不敢相信自己能够做到这些,他们相信这些人永远都是命运的宠儿,对什么事情都战无不胜。但是这些人的想法是错的,上帝对于每个人都是公平的,在它为你关上一道门时,它会为你开启一扇窗户。重要的是在于你有没有为了自己的人生真正的去努力奋斗,在遇到困难是有没有选择坚持。我们不要把困难、磨难当成是一种折磨人的事情,我们可以把它当成是一种幸福,一种锻炼我们意志的幸福。我们可以在这当中学到更多无语用语言去讲述的哲理,只有通过这些实际的情况我们才能理解当中的含义。当我们遇到困难时要想着我们一定能够解决的,我们要做优秀、卓越的人,坚持就是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