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这首童谣所唱的便是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下面是的小编为您带来的端午节作文1500字【优秀4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白蛇传中的许仙,听了法海和尚的“忠言”,在端午节这一天,劝妻子白娘娘喝下了雄黄酒,使之露出了白蛇的真身……。白蛇传的故事,出于明朝冯梦龙的“警世通言”之“白娘子永镇雷峰塔”。从中使我们了解到;端午节喝雄黄酒的习俗,古之有之!
除了喝雄黄酒的饮俗外,在我们江南的端午还有吃“五黄”与“五白”的的食俗。“五黄”者,为黄瓜、黄鳝、黄鱼、咸蛋黄、雄黄酒(说法不一,有人将黄梅、黄泥螺也作五黄之一。因雄黄有毒,现今将雄黄入白酒内饮者已少见,今多见以黄酒替代雄黄酒)。“五白”者,为白切肉、白蒜头、白斩鸡、白豆腐、茭白。端午食“五黄”与“五白”的菜,可清热降火,健脾和胃。当然,为了文化意义上的纪念,为了投汨罗江的屈原,吃粽子与赛龙舟也是端午节的重要习俗!
为什么在端午节吃五黄?这是因为雄黄是一味中药,用雄黄末与菖蒲根屑入酒的雄黄酒有解毒杀菌之功效。江南有谚语:“五月五,雄黄烧酒过端午”。民间也有:“饮了雄黄酒,百病都远走”的说法。而黄鱼、黄鳝、咸蛋黄、黄瓜则是端午时节的当令食品。
五六月份的黄鳝,有“赛人参”之说。此时的黄鳝肥嫩鲜美,营养丰富!
而“五黄”中的黄瓜有“第一瓜果”之称。农历5月。能吃到新上市黄瓜,时间上正好与端午对上,也就自然成了端午的必吃之物。另外,黄瓜有清热解毒、解渴生津之功效!
吃咸蛋是端午的习俗。咸蛋黄因有个“黄”字,故也入于“五黄”之内,端午吃咸蛋黄,寓意着健康平安!
至于黄鱼,则端午时节的大、小黄鱼,量多质优,为这一时节的主打海鲜,营养丰富且当令的大、小黄鱼,理所当然地列入端午必食的“五黄”。
而当今之前的很长一段时期,大、小黄鱼,则叫人有点“响勿落”!
记得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我在上海最老的本帮饭店“老人和”当厨。那时的大黄鱼真的叫大,一斤左右的是大路货、二斤左右的也不少,甚至于有大到三斤出头的。那时采购进来的大黄鱼,条条金黄锃亮,价钱是官价,每斤只要四角钱。因为当令,所以饭店的菜谱上不泛:“大汤黄鱼、小汤黄鱼、红烧黄鱼、糖醋黄鱼、松鼠黄鱼、脆皮黄鱼、豆板黄鱼、白汁黄鱼……”等以黄鱼作主料的佳肴,且价钱不贵,记忆中小汤黄鱼:四角。雪菜大汤黄鱼:五角。松鼠黄鱼:一元六角。红烧黄鱼:每斤一元二角……。而没几年后,市场上的大黄鱼,不见了踪影。当然,有钱人去的大饭店,大黄鱼还是有供应的。记得九十年代,我在著名的“夜上海”餐厅当厨,那时的冰冻大黄鱼每斤进价为一百八十元左右,而售价每斤则达四百元,一条大黄鱼,上桌就是一千数百元……!
野生的大黄鱼,在普通的餐桌上,绝对的成了绝响!
现今的端午,冰冻的小黄鱼市场上还是有供应的;原是盛产大、小黄鱼的时节却不得不因人类的滥捕被迫“封渔”!
……根据国医阴阳五行的理论;五月五的端午,正当二十四节气之夏至前后,是一年中阳气最盛的时候。而端午节的中午,则是端午节这一天中阳气最旺的时辰,故端午节之中午,按阴阳五行的理论推论;应为“阳中之阳、阳”。若在这一时辰食“五黄”,与“五白”菜,不但可祛五毒,还可借用端午节的“阳、阳、阳”之力,以达到抑制、祛除诸多霉运,增强自身的“精、气、神、血”及交“旺运”的目的!
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就要来到了,我满怀喜悦地迎接她的到来。
群山巍峨,连绵起伏;苍松翠柏,郁郁葱葱;潺潺溪流,鸟语花香,红砖绿瓦的房舍高低错落,掩映其中,这就是我的家乡-----泰山脚下的一个小村落。
家乡的父老乡亲们勤劳朴实。春种秋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他们挥洒汗水的同时也播种者幸福、快乐和希望。平日里他们的生活大都非常节俭。只有在每年的几个重大节日里才 “奢侈”几回,端午节便是这其中的一回。
还记得几年前在老家的时候,端午节的清晨,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就早早地起来忙活。爸爸爬到高高的板栗树上采摘树叶,爷爷到水渠边割来一大捆艾蒿;奶奶拿出她积攒的山鸡蛋,并把火烧得旺旺的,灶台里一片火红,妈妈将栗叶、艾蒿和鸡蛋洗得干干净净,然后将它们一起放到锅里,咕嘟咕嘟煮起来。不一会儿,一股清香便溢满了整个小院。这顿饭比平日里要早许多,必须要赶在太阳出来之前吃完。据老人们讲,端午节这天黎明前,天上的药王要下凡到人间采药,因此,今天几乎所有植物都具有药用价值,我们采的栗叶和艾蒿只不过是所有植物中最具代表性的两种。一家人围在饭桌旁,大口大口地吃鸡蛋、喝药汤,将肚子撑得饱饱的,圆圆的。吃了这顿由药王赐福的早饭,预示着你会在这一年中避免毒虫的咬伤和病害的侵袭,总之,你会健康、平安。晌午的饺子是美味的,这天和过年时吃的饺子一样,每个小巧玲珑的饺子都是吉祥的种子,多吃多吉祥。艾蒿总要在煮鸡蛋前留下一部分,不用说你也肯定知道这是要干嘛,是的,将红绳系住一小捆艾蒿,挂在大门前,预示着吉祥、平安、家道兴旺。夜幕降临时,用鸡鸭鱼肉,山珍海味将桌子摆得满满的,一家人说说笑笑,开怀大笑畅饮,共祝麦收有个好收成。对于我们小孩子来说,除了吃药鸡蛋和饺子外,还有一种额外的奖赏,那就是----奶奶和妈妈拿出她们早就准备好的荷包给我们戴在脖子上。这荷包是用我们当地的一种叫“高苯”的珍贵药材及各种五颜六色的花布巧妙缝合起来的,每一针,每一线都带着浓浓的祝福,它们打大小不等,形状各异,戴在身上,拿在手里,放在鼻尖轻轻一闻,清香四溢,令你心旷神怡。得到荷包的孩子就是拥有一护身符,它会保佑我们快乐平安地成长。第二天,我们像快乐的小鸟一阳蹦蹦跳跳地来到学校,闻一闻,比一比,看谁的荷包最大,谁的最香,谁的最好看,我们互相赠送者,互相索要着,在校园里追逐着,嬉戏着……每当小伙伴们用羡慕的眼神看着我的荷包时,我都会美得不得了,像吃了蜜一样,甜滋滋的。
我跟随父母来到省城四年了,每年的端午节,妈妈都要给我买粽子吃,虽然这里的粽子也很香甜,但我总觉得没有在老家时过得快乐,这也更增加了我对故乡的思念和眷恋,真的是“每逢佳节倍思亲”啊!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所!”是何等伟岸的你,是你屈子,你站在汨罗江畔抱石跃江成就了“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的意境。从那一刻起你就携着一股新的文化气息涌遍全身轮肌浃髓创造出一个新的历史名词“端午”。
端午随风雨而来,但在时间的墓碑上将刻下你屈平的永恒与不朽,更彰显出世人对你的敬重之情。
每逢端午粽子飘香,龙舟竟逐。汨罗江旁人们抛粽入江,汨罗江中龙舟齐舞一派喜气洋洋。洋洋而又喜喜。要知道屈子您虽已逝千年但在流过的岁月沧桑变换中您仍在泛黄的史册上流成蔷薇色的痕迹,且这痕迹在人们心中擦不去也揩不掉。
是因为粽子香美可口不可缺,抑或龙舟竟逐的气势雄然呢?
我想都不是,重要的是您以一个爱国者的情操纵身一跃显现出华夏儿女忠心报国之志。教会了一代代中华儿女要有一颗誓死爱国之心。
听流水叮咚,源远流长。端午节依旧是粽子瓢香,龙舟竟逐保留着其深刻的文化底气也正因为有屈子您这种文化底气才更能一代传至一代,一代胜过一代。也正因为有您,韩国意图将我国的端午节注册为其国的法定节日之事无法得逞,因为端午因您而生,试问韩国史上亦有一位忠心报国之士抱石纵汨罗江吗?
我想不然吧!因为屈平是中国的伟人,屈平的爱国之举爱国之心更是我们国人的标志。
20xx年初的50年难遇的大雪,以及五月份所暴发的512汶川大地震,我国人民所表现出来的都是一位位屈子忠心爱国之举。那样危机的时刻国人在下方努力排除困难,我想此时此刻屈子正在天空上方的某个角落里微笑,因为他孰上视过一年年人们为缅怀他所做出的努力,更见证了一场场“众志成城,多难兴邦”的壮举啊!
流水依旧,不舍昼夜,丁冬声好美,仿佛把我引领另一个梦境的思绪中……
眼前,那一场场精彩激烈的龙舟赛船上有十来个上身光膀子,下身穿红裤的年轻壮士们手持船桨不断朝着一个方向划动,船不断的向前方快速的移动,水花飞溅伴随着湖旁围观着的眼神一同把焦点聚在那些英姿飒爽的壮士们身上。耳旁,激的荡的水声,水手们一齐发的呼嘿呼嘿声,以及围观者的呐喊声一层一曾迭起。鼻尖,一股香味游来,哦,是妈妈包的腊肉红豆棕,红豆吸取了腊肉的香气又被糯米和竹叶 包裹着香酥流油却口不腻。好不诱人!
嘴边,口水已流出多时了。
美梦中醒来用手背擦拭掉口水。回味着、思索着……
是呀!时至七月端午已过,但那种节日的气氛依在你的心中我的梦中他的脑中清晰着。
掐指一算,自上中学以来我已有多年未回家和爸妈过端午节了,试想着那种一家人聚在一起共度端午的感觉真的好好。并且我想拥有这样欲望的人们都有一个健康的灵魂以及深厚的文化底气。
我赞美屈子,
我赞扬端午。
我赞颂华夏五千年的文化底蕴。
但我更赞赏历史长廊走到今天国人那些表现国家特殊文化节日,作为法定节日给亿万万个人民回家共聚佳节的机会的举措。
因为,那是永恒!
永恒很美!很美!……
又是一年端午到,正值粽子飘香时,每到这时,我都会想起母亲,尤其想起母亲包的粽子。
母亲有双灵巧的手,干过农活,在银月纱厂纺过纱、织过布,记忆中最为深刻的是母亲包粽子更在行,她包粽子速度快、质量好、花样多。那些年每逢端午节前十几天,家中最忙碌的自然是属母亲了。母亲可以说是包粽子的行家里手,她都是选择比较有韧性、柔软不易破碎并且颜色绿的芦苇叶包粽子,粽叶需要先煮过,一是卫生,二是其恢复韧度才好便于包裹。她包粽子速度是很快的,而且从不需要别人帮忙。她随手拿起2、3张粽叶梳理成漏斗状,粽身由托叶的手全部握住,取约一小把米和红枣、花生米等放在粽叶内,一手将盖叶部分捏合折下,再是用粽叶的末端绕扎整个粽身,从不另用别的东西捆绑粽子,个把小时母亲能包七八斤米的粽子。她包的粽子松软适度,而且从不漏米。煮熟后吃起来口感相当可口,香甜且嚼劲十足。母亲不仅会包一般的三角、四角和枕头形那种粽子,还会包许多特殊形状的粽子,例如四角锥形、小宝塔形,圆棒形等等。端午节前后不少邻居都把母亲请到家中为他们代包粽子,母亲从不拒绝,报酬大都是让母亲带回一些自己包的粽子回家,所以那些年端午节前后我家还真不缺粽子。上世纪70年代中期组织上派我从青岛到外地工作,每逢端午节就会想起母亲包的粽子,不在青岛当然也不可能吃到母亲包的粽子,所以那时更加想念母亲。以后回到青岛吃上母亲包的粽子,觉得分外香甜可口。
有一年困难时期端午节家里竟没有糯米,这可急坏了母亲,她说:“吃了端午粽,才把棉袄扔,不吃粽子脱不下棉袄可不热坏了”,当然这话很大成分是有开玩笑的意思。后来母亲在锅里铺上三层芦叶每层放上米做成大米干饭,虽然不是粽子但也有芦苇特殊的清香,权当是让我们吃了端午粽子,也让我们脱下了棉袄。没想到20xx年大年初二,86岁的母亲竟然得了中风,这一病就是六年。
为了让母亲重新好起来,父亲和我们兄弟姊妹六个竭尽心力、财力和孝道,甚至请了专家教授在青医附院会诊,遗憾的是母亲一直没有站起来。母亲去世的前两年吃饭连筷子都拿不住了,只能用左手拿羹匙吃饭,到后来只能一口一口地喂了。望着母亲瘦削苍白不灵活的双手,我们心酸无限,难道这就是昔日母亲那双勤劳灵巧的手吗?是那双包粽子的手吗?我们真的无法相信,可眼前就是现实。直到20xx年一月去世,后来我再也没吃上母亲包的粽子。
虽然母亲永远离开了我们,但每一个孤寂的漫漫长夜,特别是端午节前后我更怀念母亲,想起母亲的手,想起母亲包的粽子。母亲包特殊形状粽子的手艺我们没有学会,只是会包一般的粽子,确是遗憾。